档案管理基础范文

2023-09-21

档案管理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基础 科学管理 简单管理 ISO9000 泰罗

自2002年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办学以来,学院领导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指出电 子科大中山学院奋斗目标是:“建设广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本科院校。”各级领导更是励精图 治奋发图强使学院几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普教在校生人数由2002年的不足3000专科生发展 到现在的11300本科生,建筑面积由2002年的不足8万m2發展到现在的26万m2,固定资产 增长6.6倍,发展到现在的4.5亿元人民币,建设了50多个专业实验室,全部课室实现多媒体 化 。2006年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独立学院,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 。

几年来政绩骄人可谓辉煌,但在成绩面前必须保持冷静头脑,要看到组织的管理基础尚且薄 弱,依法治校的“法”尚有不科学合理的地方,需要开展科学管理,夯实管理基础。

一、管理基础与科学管理概念诠释

管理基础是什么?管理基础是依法治校的“法”,是一个组织的“程序文件、规章制度、办 法规定以及工作标准、岗位职责等,是组织开展管理工作的依据。必须崇尚科学管理思想、 笃行科学管理方法,使管理基础科学合理简单高效,从而才能夯实组织的管理基础,才能够 使组织在近期目标实现中游刃有余、在远期目标的实践中游刃有余。

所谓科学管理是指管理基础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他要求根据科学合理和简单高效 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开展工作分析与动作研究,找到规律 和窍门,并按规律办事,把成功经验升华为规律,把规律上升为工作标准、程序文件和规章 制度等,这也就是夯实组织的管理基础。标准化程序(过程管理),凝结了成功经验和规律 ,所以可以重复成功,组织需要重复成功。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从严管理”这是管理之基本要求,从来没有一个无组织无纪律不从 严管理的组织能够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学院2005年以来的ISO9000贯标认证工作,制订 了30多个程序文件等,使组织有了一个管理的平台和基础,规范化管理得到加强,管理水平 也有了大的提高,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停止不前。

ISO9000是什么?ISO9000是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 1994年和2000年两次修订。ISO9000贯标认证工作是全面质量管理TOM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 且是TOM的最低要求,而全面质量管理TOM仅仅是学院整个工作的一个方面。所以说,学院的 管理基础尚不全面尚且薄弱,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基础。开展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评估工作,以 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建设什么?建设组织的管理基础。

二、夯实管理基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建立健全管理基础

建立健全管理基础是指制订一批新的程序文件、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等,使有法可依的“法 ”更加完善全面和系统化。这是因为我们有较多工作尚没有工作标准和管理办法。

1.譬如,《组织战略管理暂行规定》,主要内容是:(1)战略管理由组织的高层领导班子负责,每两年修订完善一次;(2)未来最成功的组织是那些应用使命管理的单位,通过使命管理可以创造一个奇迹:员 工自发地高效地做正确的事;(3)组织宗旨是什么?使命是什么?使命宣言书?组织使命是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尽 的社会义务,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如组织使命可以是“凝聚人类智慧,创新商业文明 ,以缔造中国商业典范而努力奋斗”;(4)组织扛什么旗?走什么路?指导思想是什么?如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和谐 发展”;(5)组织战略目标是什么?战略方针是什么?(6)组织精神是什么?如组织精神可以是“忠诚不二,坚忍不拔,团队不败,拼搏不息” ,或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7)组织文化是什么?组织倡导的价值观体系是什么?员工认同度?如组织的核心价值观 是“天道酬勤,地道酬行,人道酬和,商道酬信。”;(8)组织经营思想?办学理念?如:办学理念可以是“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或是“ 勤劳、智慧、忠诚、孝悌、拼搏、进取”,或是“立志、崇德、勤学、创新”,或是“求真 求实,大气大为”;(9)组织作风是什么?组织口号是什么?如组织口号可以是“一流思想、一流理念、一流 产品、一流服务、一流员工”。组织作风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或是“人单合一,速决 速胜”;(10)组织形象设计及实施?组织战略等宣传培训计划?(11)组织使命、战略目标、价值观体系及组织形象等必须得到政府认同、社会认同、顾客 认同、领导及员工认同,顾客认同才有市场优势,政府认同才有后盾,员工认同才有积极性 创造性,领导认同才有号召力凝聚力。

2.譬如,《学院节约能源管理办法》,主要内容是:(1)节约能源,人人有责。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严密计划组织指挥;(2)所有空调要控制在26℃以上运行,否则罚款;(3)办公场所所有电脑、饮水机、空调等电器设施,在下班无人的情况下必须关掉电脑, 否则罚款;(4)任课教师上课时、下课时务必关掉教室内多余的照明和空调等,君不见白天课室内灯 管照亮之现象甚是严重;(5)寒暑假留校学生集中住宿。此举每年可为学院节约20万元人民币。

3.再譬如,《学院临时停水停电应急预案》、《外来工程队用水用电管理办法》、《校园环 境管理规定》、《校园文化管理条例》、《木棉树养护标准》、《银海枣养护标准》……都 需要首次制定。这说明学院各单位各部门及学院方方面面都有较多的工作需要制订程序标准 、工作标准和管理规定等。

美国是管理基础较扎实的国家之一,譬如一个工厂把工作细分到3500多个工种,每个工种都 制定有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我们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虚心学习善于学习,领导要高度重 视提出要求,组织人事处牵头负责,从客观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开展科学管理活动,制定 学院各个职位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建立健全组织的管理基础,为学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立新贡献。

(二)修订完善管理基础

依法治校的“法”是组织的管理基础,管理基础必须科学合理、简单高效。这要求组织的各 单 位各部门开展工作分析、工作研究等科学管理活动,找规律、找窍门、定标准,去掉多余的 复杂化了的条条框框,修订完善组织的管理基础。

夯实管理基础正是ISO9000贯标认证工作的目的,同时也是进一步巩固贯标工作成果的要求 。通过贯标认证工作夯实了全面质量管理TOM工作的基础。ISO9000要求一个组织的质量保证 工作必须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重复成功,以实现组织长远目标。开展独立学 院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其目的也是夯实组织的管理基础,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建设什么? 建设组织的管理基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1.譬如,已有的《绿化工工作标准》就需要修订完善,补充内容有:(1)绿化带中生活垃圾,最不能容忍,首先要捡拾干净;(2)土地裸露,缺株少苗,决不能容忍,要求绿化工主动及时地开展补苗工作;(3)绿化草坪,杂草生长,第三不能容忍,要求绿化工及时地锄去杂草。

2.《学院供水设施管理办法》、《供电设施安全运行管理规定》等多有不切实际的地方,需 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找到规律重新修订。

泰罗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凡事都有其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把它找到并 上升为工作标准,然后选拔员工、培训员工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之。选拔员工是因事设人,人 有所短长,选擅长的人去做其擅长的事,才能够事得其人,人得其事,从而人尽其才,才 尽其用。培训员工也重要,君不见“有法不依”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法不依的 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不学法不懂法,自然不能执行法,解决的办法就是学习培训;二是有法 不依的“法”不科学合理、不简单高效,太过复杂,执行起来自然阻力很大困难很多,解决 办法是开展科学管理,夯实管理基础。培训员工的方式有二:其一是师傅带徒弟之传帮带的 传统方式;其二是培训学习,严格考试考核。总之,务必使员工熟练掌握其工作标准,形成 执行标准之习惯并上升至文化层次,从而使整个组织形成执行文化。

多数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一样的,而有的企业成功有的企业倒闭,纠其原因主要是执行 力问题。企业有高的执行力,政令能够得到不折不扣和百分之百的执行,目标就可以实现, 企业就可以重复成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而少数企业政令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政令不畅 ),内耗严重,这样就逐步走向衰退和灭亡。什么是不平凡?平凡的工作认认真真执行完成 就是不平凡。什么是不简单?简单的工作认认真真做好就是不简单。

执行力很重要,伟大的战略必须有伟大的执行家执行才能够实现,否则伟大的战略由才能平 庸的人去执行,其结果一定是平庸的糟糕的。所以,中高层领导必须是一个执行家,是一个 有 执行文化的人,凡是希望重复成功、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必须着力培养组织的执行文化,而 执行文化一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三、坚持简单管理原则

夯实管理基础必须坚持简单管理原则。简单管理即是科学管理。

简单管理是力求把复杂(化了的)管理变为简单、清晰、直接和高效的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 。它倡导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管理理念;它要求凡事找规律、抓本质、找窍门,以做成事 为出发点,用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肯定有很多种方法,但总有一个方 法是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最科学的,简单管理就是要求我们找出这个方法,从而实现 高效率地做成事。力求简单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把事情整复杂很多事情就会难以解决 。

简单管理不同于经验管理,它要求工作程序、工作标准、规章制度、管理规定等的制订必须 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样制定的 管理的东西才科学合理、简单高效并符合实际。它更反对没有找到规律和窍门的复杂化管理 。把事情整复杂容易,但把一件复杂化的事情整简单,就确实不易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力 求使一切变得简单”。譬如条条大路通北京,随便找出去北京的一条路容易,但要找到去北 京的最短的一条路就不容易了,可是找到后再去北京就快多了。

简单的就是美的,多余就破坏了美。比如一个人的手多出了一个指头,看上去就会很别扭。 刘翔必须去掉多余的动作、多余的呼吸、多余的思维,才能在100米跨栏比赛中取得世界冠 军。

人们总是把管理看成一个深不可测、妙不可言的东西,总是高估商业运行的复杂程度,其实 管理并不是研究火箭技术,它是世界上较为简单的职业之一。正是因为人们总是把管理看得 很复杂,在管理过程中才会觉得很困难,很难取得好的管理效果。如果人们停止把管理搞复 杂,回归管理的本质,进行简单管理,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市场经济对企业(组织)的 速度、效率要求逐渐提高,简单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只有实行简单管理的企业组 织才有资格参与市场竞争,才有可能获胜。

化繁为简是管理实践的高境界,是领导智慧之所在。创造一种崇尚简单的组织文化,力求使 一切变得简单,才能使组织变得精简和高效。简单管理,提高效率,才能够提高服务质量, 才能够降低组织运行成本,才能够真正实现目标管理。简单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 够 “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才能使学院发展大业昌盛不衰。领导必须抛弃复杂僵化了的办事 风格,给一线员工更多的主动权。鼓励下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慌忙地 向上级请示,等待上级做出决定。

国外一些大企业,如GE、IBM等就把削减多余的管理层级,去除官僚主义和文山会海的“大 企业”习气等作为管理的重要原则,力求使一切变得简单。国内的一些企业,如海尔就在企 业内部实施了旨在去除复杂、提高效率的“DNA”计划,大大简化了企业内部复杂的管理程 序,提高了管理效率。

德国人崇尚简约讲究效率。德国人喜欢把几张纸的事情变成一张纸来说,把一张纸的事情变 成几行字来说,把一天的会议两个小时搞定,而中国人的习惯正相反,我们必须改变习惯的 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实现简单管理,领导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立足事实,贯通表 里;深入本质,把握规律;删繁就简,直截了当;效率优先,强调执行力。

复杂管理,领导一忌。越是简单管理,越能实现高效率,越能体现领导的智慧,保持组织的 高效率是每个领导者的重要责任。简单管理也即科学管理,简单管理,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麦迪.大战略家——使命管理及其最佳实践[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2.都明明.领导者要有大智慧[M].中國商业出版社,2005

3.李涛,张莉.项目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3)(责编:吕尚)

档案管理基础范文第2篇

目 录

一、物业管理的基本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物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物业的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物业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物业管理的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物业管理的性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物业管理与传统的房地产管理的区别错误!未定义书签。

7、物业管理的基本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物业管理的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物业管理中三大服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物业管理的十大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物业管理的起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物业管理在我国的产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物业管理的策划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物业管理的前期准备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物业管理的启动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物业管理的日常运作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房屋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消防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治安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空调管理.....................

5、电梯管理.....................

6、供电管理.....................

7、给排水管理 ...................

8、环境卫生管理 .................

9、绿化管理.....................

10、 车辆道路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业管理基础培训

物业是指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各类建筑物及其相关的设备、设施和场地。

1、 物业的分类

(1) 居住物业:如小区、公寓、

(2) 商业物业:综合楼、写字楼、酒店、宾馆、商业中心 (3) 工业物业:工业厂房、仓库 (4) 其它用途物业:医院、学校

2、 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共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

3、 物业管理的目的

物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发挥物业的最大使用功能,使其保值增值、并为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创造整洁、文明、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和同步增长。

4、 物业管理的性质

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 (1) 社会化

是指它摆脱了过去那种自建自管的分散管理体制,替多个产权单位、产权人找到一个总管家;同时也为政府各管理职能部门找到了一个社会总代管。 (2) 专业化

是指由专门的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委托合同的签定,按照 产权人和使用人的意志与要求去实施专业化管理。物业管理企业有专业的人员配备;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的管理工具设备;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与工作程序;运用现代管理 科学和先进的维修养护技术实施专业化的管理。 (3) 企业化

指的是通过组建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实行企业化的经营服务管理过程。其核心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物业管理企业并运作。 (4) 经营型

物业管理的属性是经营,所提供的商品是劳务和服务,它推行的是有偿服务、合理收费。

5、 物业管理与传统的房地产管理的区别  管理体制不同  管理内容不同

 所关房屋的产权结构不同  管理机制不同

6、 物业管理的基本特点 (1) 业主自治自律

首先,业主对自己的财产负责,具有和行使管理权,这是业主的自治。其次,在整个物业的使用过程中,全体业主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之间的邻里关系,既有全体业主共同利益,即公众利益;又有单个业主各自的利益。公众利益和单个业主利益间有时会发生矛盾,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显然,单个业主的利益要服从公众利益。 (2) 业主自治自律有两个关键环节

首先,要有一个全体业主共同遵守的业主公约,以此来指导、规范、约束所有业主和使用人的行为,使之共同地自觉地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环境。业主公约是所有业主和使用人自律的保证,也是实行业主自治的前提。其次要成立业主委员会,代表广大业主的利益来管理整个物业,负责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的管理提出具体要求,以合同的形式委托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物业管理,承担管理责任,协调和监督物业管理企业的具体工作。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具有选聘权和解聘权是业主自治的关键。 (3) 物业管理企业的统一专业化管理

物业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关系需要协调和处理 ,各项管理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又强,要提高物业管理的整体水平,降低物业管理成本费用就必须对物业实行统一专业化的管理,由物业管理企业来全面负责和承担管理责任。

7、 物业管理的作用

(1) 可以延长物业所有年限及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2) 能为业主及租户创造与保持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3) 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程度。 (4) 完善的物业不单是使物业保值,而且可以使物业增值。

8、 物业管理中三大服务 (1) 常规性服务。

这是指物业管理中的基本管理工作,是物业管理企业向所有住用人提供的最基本的管理和服务。 (2) 针对性专项服务

这是指物业企业为改善和提高住用人的工作、生活条件面向广大住用人,为满足其中一些住户群体和单位需要而提供的各项服务工作。 (3) 委托性特约服务

特约服务是为了满足物业产权人,使用人的个别需求而提供的服务,通常是指在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中未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在专项服务中也未设立,而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有提出该方面的需求,此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其需求,提高特约服务。如小区内老年人的护理,接送子女上学,照顾残疾人的上下楼梯,为住用人代购生活物品等。

9、 物业管理的十大概念 (1) 零干扰服务 (2) 氛围管理 (3) 个性化服务 (4) 管理报告制 (5) 产学联手 (6) 一拖N管理 (7) 打分制 (8) 一卡制

(9) 噪音等约束性管理 (10) 首问负责制

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 物业管理的起源

物业管理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有一位名叫奥克维娅.希尔的英国女士为在其名下出租的物业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要求称租人严格遵守,出人意料地取得了成功,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居住环境而且还使业主和承租人的关系由原来的对立变得友善起来,首开物业管理之先河。

香港的物业管理香港的物业管理源自英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管理屋村,政府和团体开始从英国引进物业管理人才、管理理论和方法。

2、 物业管理在我国的产生

我国的物业管理于80 年代由沿海地区逐渐兴起。

1981年3月10日深圳市第一家涉外商品房管理的专业公司——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正式成立。

1989年9月在大庆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宅小区管理工作会议,正式把小区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并开始着手制定住宅管理规章与管理工作的考核表准。

1990年建设部发出了《关于在全国开展住宅小区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在沈阳召开了全国住宅小区管理工作试点第一次会议,再全国部署开展住宅小区管理试点工作。

接着又颁布了《全国文明住宅小区标准》。

1992年建设部发出了[[全国城市文明住宅小区达标考评办法]]和《关于印发〈全国文明住宅小区达标考评实施细则〉的通知》。

1993年4月在广东省番禺市召开了全国物业管理专题研讨会。建设部又连续发布了〈〈城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

1993年4月建设部颁布了33号令,即〈〈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住宅小区应当逐步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由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

1996年2月国家建设部、计委联合颁发了〈〈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为规范物业管理服务的收费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物业管理单位及物业产权人、使用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物业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又向前买出了一大步。

1996年9月建设部了劳动人事司和房地产业司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实行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的通知〉〉,为全面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供了保证。

2003年9月1日全国《物业管理条例》的施行。

3、 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1).规模化、集约化是物业发展的方向。 2).信息化、多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3).市场化、双向选择是物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4).规范化、标准化是物业管理发展的坚实基础。 5).创品牌、树形象是物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法制化、依法管理是物业管理发展的最终目标。

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开发的延续和完善,根据物业管理在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位、作用、特点及工作内容,按先后顺序分4个阶段介绍物业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物业管理的策划阶段;物业管理的前期准备阶段;物业管理的启动阶段;物业管理的日常运作阶段。

1、 物业管理的策划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制定物业管理方案;选聘或组建物业管理企业。

(1) 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

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接管物业以前的各个阶段(项目决策、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阶段)就参与介入,从物业管理运作的角度对物业的环境布局、攻能规划、楼宇设计、材料选型、配套设施、管线布置、房屋租赁经营、施工质量、竣工验收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把好规划设计关、建设配套关、工程质量关和使用功能关,以确保物业的设计和建造质量,为物业的投入使用后的管理创造条件,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2) 制定物业管理方案

前期介入的同时,就应着手制定物业管理方案,主要内容有: ● 物业基本概况

● 物业公司简介及管理优势 ● 质量方针及管理目标 ● 物业管理模式计划 ● 机构设置 ● 工作方案

※ 前期介入工作 ※ 管理规章制度制定 ※ 文件资料的管理 ※ 人员培训

※ 质量保证措施 ※ 依法管理大厦物业 ● 管理费用测算

● 物业管理物资配备计划 ● 提请委托方解决的事项

(3) 确定管理档次

根据物业类型、功能,规划物业消费水平,确定物业管理的档次。物业管理的档次必须与物业本身的档次相匹配。  确定服务标准;  财务收支预算。

包括:依据政府的有关规定,根据物业管理服务的标准,进行费用测算,确定各项目的收费标准及支出预算;进行费用分摊;建立完善的能有效控制管理费用收支的财务制度。 (4) 选聘或组建物业管理企业

2、 物业管理的前期准备阶段

物业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与拟定人员编制;物业管理人员的选聘与培训;规章制度的制定;物业的租售4个基本环节。 (1) 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与拟定人员编制

企业内部机构及岗位要依据所管物业的规模和特点灵活设置。其设置原则就是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优化高效配置,建立一个以最少人力资源而能达到最高运营管理效率的组织。岗位设置和职能安排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注意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并最大限度的减少员。

(2) 物业管理人员的选聘和培训

岗位培训是对物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及物业管理所涉及的各岗位工种人员应达到的水平和上岗资格的确认,这也是物业管理专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选聘得人员一般需要两种类型:管理类型和工程技术类型。招聘得人员应由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时间应选在开展管理工作前3—6各月为佳;培训的内容根据设置的岗位要求考虑;培训的重点是各部门的负责人及骨干;培训的目的以胜任所担负的工作为主。 (3) 规章制度的制定

首先,在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前,根据物业的特点和外部环境,根据政府的有关规定有针对性的编写业主公约,其次制定管理文件。如各项守则,管理规定,各级员工岗位职责及工作规程,建立正常高效的企业运作的内、外部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修改和完善。

物业管理的四大公共管理文件,包括《物业管理服务协议》、《管理公约》、《业主公约》及《业主委员会章程》。 (4) 物业租售的代理

物业管理企业在具备相应的资格后,可介入物业的租售工作,特别是租赁工作,合理确定租赁价格,制定规范化的租赁合同,明确双方的承诺,正确处理业主、租房者和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维护各方的正当合法权益。

3、 物业管理的启动阶段

物业管理的全面正式启动以物业的接管验收为标志,从物业的接管验收、用户入住、产权备案和档案资料的建立、首次业主大会的召开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4个基本环节。 (1) 物业的接管验收

①. 物业验收是对已建成的物业按设计施工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关系到今后物业管理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验收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②. 验收中发现房屋单项验收前即应组成管理单位参与验收。 ③. 问题明确记录在案,督促施工单位整改。

④. 在验收中应当有管理单位对物业施工质量情况参与意见。

⑤. 在保修期间,开发单位应与管理单位签订保修实施合同,明确保修项目内容、进度、原则、责任、方式等。 ⑥. 移交工作应办理书面移交手续。

⑦. 开发单位应向管理移交整套图纸资料,以便今后管理、维修、养护。 ⑧. 物业验收与接管的中心环节是质量验收。 (2) 住户入住

住户入住时首先要签定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业主公约。为了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物业管理企业需要做好:

①. 通过宣传使用户了解和配合物业管理工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方法,向用户宣传。发放《用户手册》、《用户须知》。《用户手册》全面详尽的反映出用户应遵守的管理规定,同时也告知用户物业管理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 ②. 配合用户搬迁。既要热情服务,又要让用户意识到积极配合物业管理企业,共同维护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遵守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a、清洁卫生b、协助用户搬迁c、指挥交通。

③. 做好用户搬迁阶段的安全工作。用户搬迁一般时间比较集中,此时得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应引起特别关注。 ④. 加强对用户装修的管理。 (3) 产权备案和档案资料的建立 ①. 产权备案

房地产的产权备案和权属登记是不同性质的工作,权属登记是政府行 政部门的行业管理,产权备案是物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国家规定,产权人应按照城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所有权证规定范围行使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物业中的公共设施和房屋公共部位,是多个产权人共有的财产,其维修养护费用应由共有人按产权比例分担。 ②. 档案资料的建立

档案资料包括业主或租住户的资料和物业的资料。业主或租户入住以后,应及时建立他们的档案资料,如业主姓名、家庭人员情况、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等、物业的使用情况等。物业的档案资料是对前期开发成果的记录,是以后实施物业管理时工程维修、配套、改造必不可少的依据,是更换管理企业时必须移交的内容之一。

(4) 首次业主大会的召开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

4、 物业管理的日常运作阶段 (1) 日常综合服务与管理

①. 循章遵制,全面履行物业管理企业的职责。

②. 不断加强队伍的敬业教育和强化住户至上、服务第一的意识。 ③. 应急措施、特殊情况处置办法的制定贯彻。 ④. 巡回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认真整改积极主动的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完善设备等硬件。 (2) 系统的协调

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有的按服务的性质和提供的方式分为: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其依据是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的物业管理实质是一种综合的经营性管理服务,融管理、经营、服务于一体,在服务中完善经营与管理。也有按照实现物业管理的总目标和工作内容分为相互区别的内容:

1、 房屋管理

房屋管理是物业管理的基础,离开房屋建筑及业主或住户,物业管理就失去了为服务的对象。房屋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房屋结构的完整与完好的维护。 (2) 房屋造成损坏的鉴定、赔偿与修复。 (3) 房屋装修的审批与控制。

(4) 房屋使用的登记制度(单位、人员等)。 (5) 房屋锁匙的登记、发放、收回、更换。 (6) 建筑内外的标志广告管理 。

2、 消防管理

消防工作在物业管理工作中有着头等重要的地位。消防工作有了失误,物业财产将受到极大的破坏与损失,甚至会全部毁与一旦而祸及左邻右舍,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消防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 贯彻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消防法令。

(2) 消防宣传教育。首先,通过对消防放法规的宣传,增强每个人的消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普及消防知识。包括各种放火知识、灭火知识和紧急情况下的疏散与救护知识。消防宣传形式可采用消防轮训、张贴消防警示、发放消防须知等。

(3) 建立高素质的专群结合的消防队伍。专职消防管理人员,其主要任务进行消防值班、消防培训、消防器材的管理与保养和协助公安队的灭火工作。义务消防队起主要工作是预防工作。消防训练。

(4) 制定消防规章制度。消防制度主要包括消防岗位责任制度、消防值班制度、消防档案管理制度。防火规定主要有:消防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规定;公共通道、楼梯、出口等部位的管理规定;房屋修缮和装修中明火使用规定;电气设备安全使用规定;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存放规定等。 (5) 消防设施、器材的配备与管理。消防设施、器材包括:灭火器、消防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主要负责消防设施、器材的日常管理、保养和维修。通过专人定期的巡视、检查、保养和发现问题的及时维修,确保各类消防设施、器材随时处于完好状态。

(6) 坚持每天一至数次的巡回检查及节假日、重大活动日的全面检查。 (7) 紧急情况下的疏散。

3、 治安管理

治安管理是物业管理管理企业为防盗、防破坏、防流氓活动、防意外突发事故而对物业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有: (1) 建立健全物业安全保卫组织机构。 (2) 制定和完善各项治安保卫岗位责任制。

(3) 根据治安区域大小和当地社会治安情况配备相应的保安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4) 建立正常的巡视制度并明确重点保卫目标。作到点、面结合。 (5) 完善区域内安全防范设施,安装防盗报警系统,防盗锁等。 (6) 联系区内群众,建立联防联保制度、通行证及来往登记制度。 (7) 建立保安登记记录,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的指导下搞好治安工作。 (8) 加强区域内车辆的安全管理。

4、 空调管理

空调系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和水平的提高而成为现代建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前采用的空调基本上是窗式、分体和中央空调。日常工作中空调系统基本工作内容是:

(1) 空调设备的新装、改装及线路用电负荷的选定。 (2) 保证空调设备系统的正常运行及养护。

(3) 作好空调设备系统的投诉、排故、定期检查维修、突发故障的应急排除。 (4) 空调设备耗电的计量、记录、收费。 (5) 空调设备的年检

(6) 空调设备的节能运行与经济运行。

关于窗式空调与分体空调的安装问题,应注意:  供电设备的承受能力。  安装位置及配件。  噪音影响、排水影响。

5、 电梯管理

电梯已成为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电梯的正常安全运行与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密切关系,在物业管理中对电梯的管理主要是运行安全的管理和维修养护的管理其主要内容是:

(1) 根据电梯制造厂家提供的图纸资料及技术性能指标,制订电梯安全运行和维修保养的规章制度。

(2) 对电梯运行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坚持劳动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持证上岗。

(3) 除电梯的日常保养维护外,电梯的故障修理必须由劳动主管部门审查认可的单位和人员承担。

(4) 高度重视电梯的安全年检工作。

(5) 电梯运行管理中发生任何故障时,要首先救护乘客出梯。

(6) 必须坚持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工作计划,健全电梯设备档案及修理记录。 (7) 电梯钥匙要有专人管理,停梯必须出通知告示。 (8) 使用货梯要制定收费标准。 (9) 要记录电梯的耗电量。

(10) 保持机房、通道、轿厢的清洁。 (11) 电梯主管人员要具备一定学历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12) 要加强对住户的安全教育,制定“乘梯须知”并悬挂或张贴在轿厢内。

6、 供电管理

电能是现代社会物质系统运转的基本能源,目前,供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供电部门直接把电力送到用户单位,另一种是供电部门把高压电送到小区变电站再送到各用户单位。物业管理单位从配电室开始负责对用户供电,供电的重点是:供电安全、正常供电、故障修复、应急处理供电事故。供电管理的基本内容是:

(1) 与供电单位界定管理范围,掌握设备情况。 (2) 建立严格的配送电制度和电器维修制度。

(3) 负责供电的吞运作和维修人员,必须坚持上岗前业务培训,按劳动局和供电局要求持证上岗。

(4) 定期巡视维护和重点检测,建立各项设备档案,对用电设备均应按台编号,建立设备台帐。

(5) 要配备主管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要有完整的供电网络资料。

(6) 建立24小时运行或维修值班制度,建立和保持用户事故投诉、宣传,及时排除故障。

(7) 加强日常维护检修。公共使用的照明、指示、显示灯具保证完好;管辖范围内的电气线路符合设计、施工技术要求线路负荷要满足和保证用户用电安全;确保发配电设备安全运行。

(8) 限电、停电应提前出通知告示,以便住户合理工作、生产、生活,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9) 电表安装、抄表、用电计量及公用电合理分配。

(10) 对住户自己负责的线路、一般电器提供方便的有偿维修服务。 (11) 对临时施工工程及住户装修要有临时用电管理措施。

(12) 要有遇火灾、地震、水灾等灾害时及时切断电源的预防措施。 (13) 要非常重视节约用电的管理教育工作。注意公用地带照明灯、风扇、大功率射灯、装饰灯的启闭时间,要有专人管理。

7、 给排水管理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物业使用功能的保障条件之一,因此,给排水系统的工作正常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生活环境和物业功能的发挥,给排水的管理是物业管理中最基本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最基本工作内容是: (1) 物业管理企业应与给排水等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范围、管理职责。 (2) 严格给排水设备的验收与检查(验收与检查内容机、另外讲)。 (3) 建立正常的供水、用水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水质化验,保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4) 防止跑、冒、滴、漏。杜绝日常生活中长流水现象,发现阀门滴水、水龙头关不住的情况应及时修理。

(5) 采用节水型水箱配件,节水龙头等,对供水系统管路、水泵、水箱、阀门、水表等要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

(6) 保持水箱水池清洁卫生,防止二次污染,定期进行水箱消毒工作。严防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混流。

(7) 加强水泵房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有专人操作并进行定期检查、保养、维修、清洁,并认真做好记录。

(8) 定期对排水管道进行疏通、养护,检查排水管道外部是否有锈蚀和漏水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9) 为防止室内排水系统堵塞,必须普及使用常识,教育人们不要把污物、杂物、大课粒物质倒入管道。

8、 环境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管理是物业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管理服务工作,其目的是净化环境,给业户提供一个清洁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良好的环境卫生不但可以保持物业区域容貌的整洁,而且对于减少疾病、促进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同时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1) 明确清洁工作的范围包括楼宇内的公共部位(楼梯、大厅、天台、电梯厅、公用卫生间、公共活动场所、楼宇外墙等)、物业区域内公共场地(道路、绿化带、公共停车场、公共娱乐地方)、生活废弃物。

(2) 明确清洁卫生的基本要求,即“五定”(定人、定地点、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要求每一位清洁工都要知晓自己负责清扫的范围、时间、任务、具体内容与质量要求。这些要求一要具体、二要明确,以便检查。如每日清扫几次,每日做什么、每周做什么、每月做什么等。

(3) 明确清洁卫生的质量标准:一是每天清扫两遍、全日保洁;二是达到“六不”、“六净”,即:不见积水、不见积土、不见杂物、不漏收堆、不乱倒垃圾、不见人畜粪;路面净、路沿净、人行道净、雨水口净、树坑墙根净、果皮箱净。

(4) 垃圾的清除必须及时,做到当日垃圾当日清除,并建立合理得分类系统。 (5) 要制定严格的清洁卫生管理制度,搞好配套卫生设施建设,做好卫生宣传工作。

(6) 常见的几种不卫生情况:随地乱丢垃圾和楼上抛物、乱搭建和占用公共地方、垃圾堆放的死角及未清理的明沟暗渠、商业网点产生的垃圾及烟尘、乱涂乱划乱张贴。

9、 绿化管理

绿化管理既是一年四季日常性的工作,有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如植物树木的修剪、整形。绿化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园林绿地的设计和营造;已有绿地的日常养护及居住区绿化管理。物业管理所涉及的绿化管理是指物业管理区域的水平绿化和垂直绿化,即室内绿化和室外绿化。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草皮和盆栽花卉。

(1) 因地制宜,正确选择树、花、草的品种。速生、粗生、抗病虫害、有观赏价值是第一选择。

(2) 对于大面积绿化,应选择易长、易管、少修剪、少虫害、有特色的优良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

(3) 行道树宜选用遮阳力强的落叶乔木。布局方面注意层次搭配,高低错落,合理布局。

(4)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或委托专职管理队伍,作好养护工作包括:浇水、锄草、松土、施肥、整形、修剪、防治病虫害。

(5) 作好住用户特别是儿童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人都来关心绿化。 (6) 制定相应的绿化管理规定。

10、 车辆道路管理

车辆道路管理包括道路管理、交通管理、车辆管理与停车场管理。 (1) 道路管理

①. 道路由动态交通设施(各级道路)、静态交通设施(停车场、广场)和道路交通附属设施(路名牌、道路照明设施等)3部分组成。

②. 道路管理的内容是对已建成道路、设施的维修几部分道路的改造与新建。 ③. 道路设施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物业道路设施的管理办法,负责道路的养护维修和设施的日常管理,对非法占用道路的行为进行处罚。

④. 物业管理应掌握各类设施的布局、结构情况,负责对道路的日常巡查、养护。 (2) 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人、车、路的关系,再可能的情况下作到人车分流,保证居住区内交通安全、畅通,重点是机动车行车管理, ①. 建立机动车通行证制度,禁止过境车辆通行。 ②. 根具区内道路情况,制定道路交通管理规定。 ③. 禁止乱停放车辆,尤其在道路两旁。 ④. 限制车速,铺设减速墩,确保行人安全。

⑤. 在物业管辖范围内,发生交通事故,应报请公安管理部门处理。 (3) 车辆管理

①. 机动车管理是通过门卫管理制度和车辆保管规定来落实,对进出的机动车必须坚持验证放行制度,对外来车辆要登记。对车辆的保管,物业管理企业应与车主签定车辆保管合同,确定停车地点,收取停车费,明确双方责任。 ②. 摩托车、单车管理应设有专人看守存车处,车主需委托保管车辆时,先办理立户登记手续,领取存车牌,并按指定位置存放。 (4) 停车场管理

①. 场内车位划分要明确(分固定车为和临时车位,大车位和小车位)。 ②. 场内行驶标志要清楚。 ③. 进出车辆管理要严格。

档案管理基础范文第3篇

一、引言

财务共享服务(Financial shared service,FSS),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福特公司外部受到美国经济“滞涨”的影响,同时面临日本汽车低成本低油耗的激烈竞争;内部又面临着集团企业分布各地、财务部门行为方式规则不统一的管理难题。在这种困境下,福特公司对管理模式进行了战略调整,把生产部门带来高效率的“流水线”作业方式延续到财务部门,整合了所有下属公司中共同的、简单的、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財务业务,统一集中到一个中心,实施全集团的共享服务。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财务共享服务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公司,耗费了6年的时间在全球建立了3个大型区域化的财务共享中心,使其现在仅需数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分布于全球65家子公司的年末结账与整合;FedEx(联邦快递)将其在世界各地的五个大型财务中心调整合并为一个,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唯一的财务业务模型,在业务覆盖的所有200多个国家内实现业务操作完全的标准化。财务共享所体现出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为企业竞争带来了巨大优势。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起步相对较晚,但财务共享服务作为新兴的理论之一也正在被快速地接受和不断地实践。然而,财务共享服务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企业,具体的实施仍然需要结合每个行业和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来衡量其是否可行。

二、财务共享的发展历程

(一)理论发展

支持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专业化分工的思想。他认为分工能使社会整体的劳动效率提高,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进一步提出了规模效应。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可以降低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和综合成本,产量越大,利润越大,生产效率从而提高。财务共享中心就是通过规模经济的模式,集中处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部分统一的业务流程,通过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办公场所和设备的统筹利用,统一整合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繁杂重复的辅助任务。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的丰田公司诞生了精益思想,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等等,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产出,为客户提供最新的产品和更加及时的服务。在精益思想的要求下,财务管理人员要重新思考财务流程,消除不创造价值而且可以立即去掉的步骤,从而用优化的管理和流程模式来创造相当的价值。扁平化,是支持财务共享的又一理论基础。扁平化是指尽可能地简化组织结构的中间层次,使任务下达、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效率提高,从而保证上层的决策与管理更加快速有效地被下游执行,使企业整体组织变得灵活、敏捷、高效。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等方式加速了信息在上下游或同层中的传递,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这无疑起到了使组织尽可能扁平化的功效。

(二)实践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以节约成本和扩大规模为其主要特征。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为大型会计流水线作业,财务共享服务也被动地集中于低端服务领域,通过流水线式的集中化生产以提高财务共享效率。这一阶段虽然实现了成本的节约和运作经验的获得,但在根本上无法有效控制财务共享的服务质量和共享中心内部的人事管理。而且降低成本的动机导致了财务人员的自愿离职率和非自愿离职率大幅上升,无法保证优秀人才和工作经验的延续。针对第一阶段因过度强调降低成本而带来的低质量服务和高离职率问题,第二阶段的财务共享服务进行了改进。这一阶段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立统一庞大的“会计工厂”,而是开始转向“财务咨询中心”和“战略支持中心”,采用内部市场化机制强化业务质量管理,注重财务人员的培养并引入新的IT技术和管理技术,使得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和公司整体战略的结合更加密切,因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共享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从最开始的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逐步发展为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混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等多种模式。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将企业内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财务人员集中到一个地点。同时,为了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地运作,需要对集团进行财务流程再造。而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务功能和机构进行连接,在信息平台上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地运行。每一种组织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表1所示),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三、财务共享服务在上汽通用汽车的应用与发展

(一)背景介绍

上汽通用汽车是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汽车共同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中国轿车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在沈阳、烟台等地都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生产基地,财务部门相互独立且分散。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信贷收紧、居民财富缩水、原油价格上涨,加之地震雪灾等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汽车行业产销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在此大背景下,公司寻求变革管理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内控风险的激增也迫使企业推进财务管理变革。

(二)战略规划

在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时,制定与自身相符的战略规划十分重要。对于上汽通用汽车来说,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是一个重大的组织创新行为,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但在汽车行业还没有案例可循,因此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决策需要在借鉴其它行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探索。所以上汽通用汽车的财务共享服务战略遵循稳健的操作思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在模式选择上,考虑到各模块在管控力度、标准化程度、业务结合度等方面的差异,上汽通用汽车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共享模式。对于管控力度或标准化程度要求较高的模块,如总账、系统支持、应付账款采用了实体型模式,所有服务功能和机构都集中在上海办公,应付账款模块之后转移到烟台。而对于业务结合度要求较高的模块采用虚拟型模式,如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固定资产、货币资金、成本、费用报销模块,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沟通与共享。

在选址决策中,上汽通用汽车充分依托公司现有资源,以集团总部所在地上海为核心,以其它生产基地为基础,选取上海、烟台、沈阳、武汉4个城市作为候选城市。这种在原有位置建立共享中心的做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始投入成本,后续运行也可平稳过渡,符合上汽通用汽车稳步推进的战略要求。

(三)流程优化

财务共享中心最核心的管理就是对流程的管理。通过流程管理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持续优化,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创造出更大的價值。上汽通用汽车的流程优化采用全员参与的方式,因为他们是流程的直接运用者,对流程的优劣有着最深刻的体会。当流程优化的需求被提出以后,专业的流程管理人员会介入并负责推动流程优化需求的落实。以应收服务配件销货清单由手工盖发票章改为印制发票章为例,随着公司销量及经销商数量大幅增长,开票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按照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每张增值税发票的销货清单需加盖公司财务印章,2011年时每月仅在销货清单上盖章就达50,000个,开票人员需要日夜加班开票盖章,工作效率低下。鉴于此,应收账款模块员工积极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由手工盖发票章改为使用印有公司名称发票专用章的销货清单。针对这一提案,财务部管理层非常重视,向分管税务局就现状及改进建议进行汇报,通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获得批准。配件开票盖章流程的优化,为财务部门节省了1.5个人的工作量,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组织管理

一个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与良好运营,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绩效管理。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可以明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各业务单元的权责关系,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而合理的绩效管理则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财务共享中心高效有序地运转。

在组织结构上,上汽通用汽车设计了业务操作模块及支持模块两大类,业务操作模块包含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费用报销、固定资产、成本、货币资金7个模块,支持模块包含内部控制及系统支持,并对每一模块的职责进行了详细地规定。在设计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配置上,上汽通用汽车对总账、固定资产、货币资金、系统支持、内部控制这些模块主要采用业务分析法,即基于历史经验对业务的性质及特点加以分析评估,据以核定人员编制数量;而费用报销、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主要采用工作量测算法。如费用报销在设计时,先对所服务公司的报销单份数进行统计,按科目进行分类,列出报销业务种类,据以收集每类业务的历史工作量;然后整理出每类业务报销审核的要点,据以评估得到各类报销处理的平均时间;最后根据测试的每类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总的工作量及每人每天的审单平均小时数,得到每类业务的人员配置数。在绩效管理方面,上汽通用汽车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来衡量公司和部门的绩效;对于个人而言,常规性有年度绩效考核,个人发展通过360度绩效评估,并通过分析报表跟踪日常绩效。

上汽通用汽车财务共享中心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不仅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更将财务行政流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有效控制内控风险、提升客户满意度。具体指标的变化如表2所示。

四、对我国财务转型期企业的启示

(一)逐步实施,持续改进

财务共享是企业集团的一项重大变革,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现实条件以及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产生变革风险。为降低变革风险,企业集团可根据分子公司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各模块的实施顺序和实施范围,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推进,对于分子公司众多、跨地域分布广的集团也可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一般而言,每个模块的建设经历三个阶段:规划发展期、组建成形期、稳定成长期。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及重心有所不同。规划发展期工作主要包含现状调研与项目评估,通过调研与数据搜集来充分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组建成形期的工作包含流程详细设计、系统开发实施、岗位绩效设定、新员工招聘、安置冗余人员、人员培训、最终用户反馈等。稳定成长期属于持续改进阶段,主要工作包含新服务纳入、技术更新改进、持续性培训、服务标准更新等。因此,处于财务转型期的企业需要稳步推进每一阶段的实施,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发挥更大的效用。

(二)全方位再造贯穿始终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不是对企业财务部门的简单整合与集中,而是一个全方位再造的过程,包括观念再造、组织再造、流程再造、系统再造、人员再造。首先,一种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改变业务人员的传统思维,让他们重新定位,参与到管理的变革中来。其次,在执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和再造。在财务共享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的充实、提高,跟着共享中心一起成长,经过人员培养及职能的完善,财务人员可以向管理型岗位发展,也可成为财务专家型人才,也可转型成为业务控制或战略规划人员,从而拓宽财务人员的发展道路。

(三)虚拟化设计凸显优势

上汽通用汽车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财务共享模式。与实体型的财务共享模式相比,虚拟型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较低,在不需要大规模迁移财务人员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财务共享。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虚拟化提供了条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来建立异地虚拟化的组织形式为业务单元提供各种财务服务,这样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即使分散于世界各地,也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加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完成各业务单元的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与决策等工作,同时也把各业务单元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集中到了一起进行处理,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档案管理基础范文第4篇

小学语文教学是通过大量的语言积累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而不是“研究”语文。经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文章的写作思路为教学主线,以阅读和感悟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法,即“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教学法,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帮助小学生打下坚实基本功的同时,提高表达能力。接下来,笔者将通过教学思路的形成、确立教学环节以及抓好阅读感悟写作三个方面来介绍“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一、教学思路的形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笔者越来越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建构一个语文知识系统,而是要通过大量的语言积累,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然而,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而轻“实效”的现象,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低。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文字素养。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的选入都有其道理,学习时需要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字词句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通过学习课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思路,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和应用的能力。由此,笔者对语文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语文课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习得语言能力的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

二、确立教学环节

“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教学法共有七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审题立意,初步感知;初读课文,明确中心;再读课文,学习生字;熟读课文,学习语言;评价鉴赏,对照比较;朗读课文,选择背诵;借鉴模仿,创新写作。

1.审题立意,初步感知

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教师首先给出该课题目或选择一个与该篇课文题目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尝试写作。然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题立意,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材料,教师对学生的立意和选材做出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总结,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组织材料。通过这个环节,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

2.初读课文,明确中心

教师指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并在和自己的思路的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逐步培养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合理的谋篇布局和突出主题的能力。

3.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中的生字,教师可以采取奇特联想法,启发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记忆字音和字型,组织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识记生字,对难写难记的生字词,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多次练习,加强记忆。通过课堂有意识的学习和练习,从而达到学完课文会默写生字、理解字意的目的。

4.熟读课文,学习语言

熟读课文,感悟作者所选用的材料的用意以及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打破材料顺序反复阅读,思考作者运用哪些语言组织材料来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

5.评价鉴赏,对照比较

通过前几个步骤的层层深入,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学过的类似的课文进行比较,例如比较文章的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是立意深刻和表达清晰。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立意相同的文章,虽然写作的角度和所选材料不同,但只要立意深刻、表达清晰,同样都是优秀的文章,这样能够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题目,写出与众不同而富有个性的文章。

6.朗读课文,选择背诵

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背诵不仅仅是背会所选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7.借鉴模仿,创新写作

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相近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参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仿写,然后指导学生修改,经过多次的仿写练习,学生将会形成自己的作文写作套路,进行创造性写作。

三、抓好阅读、感悟、写作

1.突出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在阅读方面,不仅要注重课内阅读,还要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诸如人文、社会、自然等各领域的文章。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定阅读内容,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好本学期的阅读任务;第二,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阅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成若干组,各小组成员在相互监督和鼓励中展开阅读;第三,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这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布置作业,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阅读时间;第四,要求学生记录每天的阅读情况,由小组长检查监督;第五,开展每周一次的阅读评选活动,评出当周的班级阅读明星个人和小组,督促学生大量阅读;第六,定期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例如读书故事会、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对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重要作用。

2.注重感悟

重视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但语言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更要让学生把积累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1)反复阅读,感悟语言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发现自己喜欢的内容并反复朗读,感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练习迁移,感悟语言

从课内到课外的大量阅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便能融会贯通,结合课外阅读的相关内容深入理解教材,从中逐步感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

(3)立足课堂,感悟写作

在学习每篇课文前,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立意;学习中,以作者的写作思路为学习主线;学完后,指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类似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写作技巧。

3.强化写作

课文是学习写作极好的例子,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已经逐渐掌握了文章的立意和选材技巧。每学完一篇课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练习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学过《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后,学生仿写《我们的实验小学》,根据课文的写作思路理出层次,思路清晰,语言的运用也很准确。清晰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谋篇布局的完整,是写作的关键一环,加上长期的知识积累,想要写成一篇不错的文章,就能得心应手。此外,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偶像,通过对偶像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增强自信、坚定意志,鼓励自己认真学习,用心写作,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几年“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课外知识丰富了,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而写作更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从而实现了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开开心心学语文”的目标。当然,笔者也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探索,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档案管理基础范文第5篇

[摘要]从本质上说政府对危机的管理是提供公共物品,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外在表现就是成本由财政支付。从宏观角度来看,构建危机管理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健全公共财政危机管理观念;二是完善公共财政危机管理机制;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危机管理的投入;四是构建公共财政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公共管理;危机管理;公共财政

当今世界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各国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从SARS事件之后,危机管理就成为我国学术界及各级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即是公共财政支撑体系的构建。构建危机管理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仍旧有待于从理论方面深入研究和从实践方面全面优化。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寻求一些宏观思路方面的突破。

一、危机管理的界定

(一)危机的界定

1. 危机的概念

危机一词语源于古希腊语中的Krinein,原本是医学术语,指人濒临死亡、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1]。在我国的现代汉语中,危机解释为两种意思:一是潜伏的祸根;二是严重的困难或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而从危机管理这一专业学科领域来讲,危机的概念解释不限如此,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了不同的概念阐释。其中荷兰学者罗森塔尔的表述较为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2]。国内学者在讨论“危机”概念时,往往把危机叫做公共危机,把危机事件称为突发事件。

2. 危机的特点

危机的特性一是突发性。也即不可预测性,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在何时何地会发生何种危机,也无人能确切地预知危机的前因后果。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大困境就在于很难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做出预先的判断。

二是危害性。危机会威胁到现存的政治、社会、经济秩序和民众的生命安全,导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秩序失衡、政治不稳,更为重要的是使社会公众的心理产生普遍的恐慌和不安感。

三是社会性。虽然危机直接涉及的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是事件却会因为信息迅速传播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使得更多的人在社会范围内成为危机事件的利益相关人。

(二)危机管理的性质

张成福认为:“所谓的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弥危机”[3]。上述界定在学术界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同。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其身份和性质决定了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这一角色必然要求其承担起管理危机的重要责任。同时,公众以各种形式交纳税费决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是提供服务与享受服务的关系,政府有义务为社会提供一系列公共服务。当危机出现时,对公众的利益产生侵害,政府就必须要履行服务职责,来缓解、消除危机。另外,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社会性,个人不具备消除公共危机带来的外部负效应的主观偏好和足够的客观能力,因此政府应在这方面起到核心和主导作用,而政府的危机决策、危机行动也会对危机利益相关者产生社会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本质上说政府对危机的管理是提供公共物品,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外在表现就是成本由财政支付。

(三)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背景

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我国当前恰好处于社会序列上“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即在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 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开始的历史性变革到现在己经持续了将近30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正在从一个“乡村—农业”社会向一个“城市—工业化”社会转变;从一个内向型、自我封闭的经济体系向一个开放型、国际化的经济体系转变;我们在创造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的奇迹的同时,也面临和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蕴含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着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表明我国己进入一个危机频发时期,这对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和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财政制约因素分析

鉴于危机管理的公共性,公共财政支撑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方式。财政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观念上的薄弱

我国危机管理的财政支撑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政府危机管理意识薄弱决定,另一方面也与整个社会危机管理意识较差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各级政府部门主要将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从而忽视了对危机意识的培养,防范危机的意识较弱。就整个社会而言,也没有形成一种危机管理的意识。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等种种原因,加上长期以来缺乏理性应对危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整个社会对危机的看法往往比较僵硬,从而人为地夸大了危机的负面效应,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反而会激化矛盾和冲突。

(二)体制上的欠缺

我国公共财政危机支撑体系体制上的欠缺一方面是由于宏观上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的欠完善,另一方面又受限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本身的缺陷。

具体来说,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主要还是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机构,对于危机的处理经常是遇到危机就临时成立一个危机管理委员会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具有浓厚的临时色彩。这种临时管理体系对于财政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被动执行决策和满足要求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公共财政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应对危机的主动功能,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同时,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政体框架的搭建仍旧不够成熟。鉴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背景,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虽然由20世纪中后期激烈而深入的理论探讨,转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身体力行的实践操作,但是到目前仍旧存在职能欠科学、管理不规范、结构未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投入上的不足

公共财政的核心应是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但我国在财政实践方面所做的远远不够。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政府财政支付能力来看,虽然有时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来应对某些危机,各地也有相应的财政拨款作保证,但从全方位防范、常规性防范、现代化防范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政府的财政是有限度的,这对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危机的预防和解决十分不利。从一定意义上说,资金制约是当前完善我国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一个最大的瓶颈。例如2002年的SARS危机带来的考验,其本质上不仅仅是对面临危机时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的考验,更不仅仅是对我国医学研究能力、医疗救治能力的考验,更多的是对我国财政支付能力的考验。在其他社会领域存在同样的问题,缺乏充足的危机公共财政支撑是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偏弱的一个经济原因。

(四)依据上的限制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比较突出的是2007年8月30日经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宪法中的缺位,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或者紧急状态的规定,政府紧急管理权也没有明确的宪法授权;二是现有具体法规各自为政,目前我国所确定的对抗危机的法律比较分散,缺乏对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三是有关的危机处理法规对政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楚,特别是一些必要行政程序的缺乏,很容易为政府随意扩大行政紧急权力留下法律漏洞;四是对公民的权利保障没有底线,这样很容易使公民的权利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而无法获得法律上的有效救济。

三、优化公共财政支撑体系,加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

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政府决策、财政收支分配和公共部门管理,还涉及到行政立法的内容。

(一)健全公共财政危机管理观念

危机意识是危机防范和治理的起点,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健全公共财政危机管理观念,这是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首先,各级财政机构要从思想上重视危机管理,从关系党和国家进一步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危机管理的重大意义,时刻保持对危机的敏感度。其次,在财政机构内部创造一种危机管理的文化与环境,定期开展危机管理专家的汇报、分析专题会,提高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水平。同时,加强危机管理的教育与训练。把危机管理培训纳入财政机构公务员的培养计划中。另一方面开展不同规模的危机应对情境训练,不断增强财政机构工作人员的危机情境的感性认识,提高处理危机的财政技能,锻炼在危机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刻做好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二)完善公共财政危机管理机制

一方面通过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加强公共财政危机支撑体系的搭建。首先,在财政系统内部设立危机事件管理的常设机构,为危机管理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提供组织保证;第二,建立危机管理的财政预警机制,根据预警系统框架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政府收支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分析;第三,构建公共财政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对财政体系整体和各级部门应对危机的效果进行动态评估。

另一方面营造开放的管理环境,促使危机管理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发挥主动功能。加强财政部门与专门危机管理机构的双向沟通,财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确保在危机事前、事中、事后财政资源的调度效率,确保发挥公共财政对危机管理的支撑功能。

(三)加大公共财政对危机管理的投入

在一定的经济水平限制下,加大公共财政对危机管理的投入,主要通过丰富公共财政投入手段来实现。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优先可行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扩大预备费来源,实行预备费积累式基金管理[4]。预备费是最常规的应急手段,在预算管理中,将财政盈余、预算超收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预备费管理,增加预备费绝对数量;将突发性公共事务预防和治理资金实行单独的项目管理,并将当年预备费结余结转到下一年度累计使用,形成专项基金,保证危机管理所需资金的总量供应和预算管理的规范性。第二,加大应对危机的转移支付力度。包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纵向财政资金转移、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财政资金转移以及各级政府对特定居民群体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补贴或补偿)等,这些都能很好地弥补和调动各级政府和特定居民群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第三,发行专项国债。这不仅能够快速筹集危机管理所需资金,而且有利于减轻危机事件对于经济的冲击。第四,构建社会财政应急网络。资金的网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齐心协力,共建社会财政危机应急系统。

(四)构建公共财政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

首先,把对危机的管理提高到宪法的高度,要在宪法中对危机、危机状态的确认、危机状态的应对原则、政府危机管理权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制定统一的危机状态管理法,明确下列具体问题:危机状态的确认和宣布;政府的危机管理权;政府在危机状态下的回应措施;危机状态下的法律责任等。最后,制定、完善管理和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或者危机突发事件的专门的法律、法规。需要强调的是,关于公共财政危机支撑体系的搭建,也必须纳入法律法规的覆盖范围,并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强化法律和制度对于公共财政危机支撑在实践中运行的明确指导和刚性约束,提高财政职能履行的效率。

[参考文献]

[1]Anna Fornstedt. Civil Secur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Baltic Sea Region: the 1999 Stromsborg Workshop in Stockholm and the 2000 Tallinn Conference[J].A publication of the Crisis

Management Europe Research Program,2001, Volume 5.

[2]Rosenthal Uriel, Chares Michael T. ed.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1989.

[3]张成福. 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J]. 中国行政管理,2003,(7):6-11.

[4]温海滢. 论我国突发性公共事务的财政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纵横,2006,(7):37-40.

Discussion about Public Finance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China

Hao Xiaowei1,Chen Na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610031, China;2. Academic Affair Office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050031, China)

Key words: public management;crisis management;public finance

(责任编辑:张积慧)

档案管理基础范文第6篇

摘要:加拿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对公共基础教育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变革。免费、平等、全民的公立中小学教育,严格的公共基础教育监察管理机制,强大的公共基础教育经费支持,改革后的加拿大公共基础教育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然而,自由市场机制这柄双刃剑在帮助变革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令加拿大公共基础教育管理不得不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关键词:公共基础教育;市场化;管理;变革;挑战

加拿大是世界基础教育发达国家之一,总人口90%以上接受过12年的教育。强大的经济支持和上百年的持续发展历史,使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运行模式,在欧美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引进竞争机制,重塑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调整改革有关基础教育管理的理念、模式、结构、方式和方法等。通过“政府替代”克服“市场缺损”,不仅扩大了基础教育管理职能的内涵,而且还加强了履行其职能的力度。以强制性的行政、法律手段,替代一部分尚未发育的、残缺的或运行失效的基础教育市场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迅速地培育和扩张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今,加拿大是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最富裕的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其稳居世界教育大国的前列。2000年,在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为32个国家的15岁学生进行的学业水平评估中,加拿大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大评估项目中远远超出国际平均水平,特别是在阅读评估项目中,加拿大学生整体排名第二,仅次于芬兰。然而,在兴盛表象之下,当代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危机,它不得不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一、管理理念:自由市场机制对新公共服务的挑战

2001年。加拿大著名民意调查专家布里克(D.Brieker)和新闻记者格林斯庞(E.Greens Pon)针对加拿大公众的潜在价值取向和关注焦点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调查研究。他们的调查显示,经过“紧张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众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新的看法,即要求基础教育要有更高的标准、更严明的纪律、更强的责任感。他们对基础教育的信心受到了考验,学生家长觉得应当能够亲自去评判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尽管有政府与教师之间的持续不断的消耗战,家长至少没有忽视基础教育的核心:为孩子将来在经济世界获得成功、对社会做出贡献做好充分准备。这种新观念同时也揉合了公众的一种渴望,即希望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能够更好地满足孩子的个性需求,同时公众认识到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他们相信,公众应当有选择的权利,但是,这种选择应当存在于同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内——我需要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帮助,你需要获得电脑技能,而她更愿意选择法语浸入式课程。加拿大人对右翼改革派所倡导的激进的选择方案没有兴趣,担心这样的改革计划会削弱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制造精英成功者的同时,也制造大量的失败者。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广大公众很显然继续把学校看作是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是将社会各个阶层融合到一起的粘合剂。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当今加拿大民众对现有基础教育管理的改革并不满意,对其未来发展状况也存在疑虑。

1、关于公共基础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反对教育市场化、民营化改革的人士认为,市场导向改革导致了过分强调消费者个人的选择权,而作为整体的社群利益则被忽视了。基础教育管理属于公共基础教育的范畴,其管理体制应融入“新公共服务”的理念,要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即“服务而非掌舵”。一个公正的社会不能是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使强者更强,而应使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在这方面,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础教育应强调公共利益源自价值的分享,而非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管理机制回应的是公民需求而非仅仅是顾客,且要把焦点放在信赖关系和与公民的合作上。基础教育的公共利益是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而非副产品。市场并没有赋予每个人以同等的权利,市场竞争的结果并不保证人与人之间最终的平等。单纯依赖市场一种渠道并不足以平衡社会对教育的供求关系。因此,对教育的市场介入应当作出限制。基础教育管理必须致力于建造一个共享的集体的公共利益观念,其目标不是去寻找个人选择的快速解答,而是分享利益和分担责任。政府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趋向于协助公民表达并实现共享的公共利益,而不止于控制或引导新方向而以市场调控为主的改革来加重基础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扩大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导致某种程度的社会分化,将那些因社会和地域的原因而被边缘化的群体排除在竞争和择校的新机制之外。

2、关于政府基础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

对于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持反对意见的人士指出,基础教育不以牟利为目的这一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样完全由市场提供。不管时代、观念如何变化,教育都应信守和发展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教育绝对不应当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商品。基础教育管理中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服务,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本质在于它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尽管教育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向社会提供,但当其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向社会提供的时候,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就会转化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可分性和竞争性,基础教育由此就会成为一个具有营利性质的领域。毫无疑问,市场不能有效提供或根本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必须由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来提供,这就要求政府创立相应的制度和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取代私人之间的市场交易,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因此,应该尽快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变到基础教育管理领域,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放松和弱化基础教育管制职能,强化责任意识,扩大基础教育服务提供的范围,优化基础教育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服务管理水平。在基础教育管理中,政府的职责是服务而非掌舵。应该以一种通过充当基础教育资源的管家、基础教育组织的保护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以及社区参与的催化剂来为基础教育服务。

3、关于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回应性

加拿大公众普遍认为,尽管基础教育的市场化、民营化改革旨在形成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将政府置于基础教育管理中心位置而致力于改革完善,这不利于确立民主行政和服务行政的理念。基础教育依靠的方法不能再是管理控制,而应是促进、协商以及解决冲突的技巧。基础教育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机制,怎样管理应是共商共同价值观的结果,政府不仅要确保基础教育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还要确保解决方案本身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都符合

公正、公平和公开等准则;政府在基础教育管理中应该是开放的和可接近的,以确保对公民做出敏感的回应。因此。在基础教育管理上政府应该致力于搭建平台,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的沟通对话机制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通过一系列持久而有效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如公民的自我表达机制、组织代表机制、政治参与机制及行政公开听证制度等),确保公民广泛地参与到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来,通过平等身份基础上的对话、沟通和协商,以集体的努力和协作,使符合公众需要的政策和计划得到最有效、最负责任的贯彻和执行,以此形成由传统的“政府本位”的基础教育单向治理走向政府与社会、与民众平等身份基础上的信任合作、互动共治。在基础教育管理领域要使公民成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让公民来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定,让公民和政府共享政策制定的权力;关注教育政策的回应性,建立公民表达教育利益和诉求的畅通渠道,培养公民的教育责任意识。

二、组织架构:地方分权制对宏观控制作用的挑战

加拿大是工业化国家中惟一的不设联邦教育部的国家。宪法赋予各省具有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权。根据《不列颠北美法令》,加拿大的教育事业为地方事业,省具有教育立法权。大量的教育管理和协调事务主要由各省、区教育部和地方学区设的教育局负责。省教育部一般负责管理本省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行政事务,提供和分配教育经费、制定教育政策和法令、负责教育督导和学校评估等。省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负责,下设学区教育局。学区教育局的上级领导机构是学区居民选举产生的学区教育委员会,也称为董事会,负责研究和制定本学区的教育政策,选聘学区教育局长。学区教育局根据学区法、校长法、教师法等规定管理学校,学区董事会主要检查执行情况,地方政府只负责按税收比例调拔教育经费,不参与具体管理。加拿大宪法(第93条)规定基础教育主要是各州的责任。但是随着基础教育管理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通过政府有关机构和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基础教育,建立和实施了许多联邦基础教育项目。因此,联邦政府的作用也日显重要。但组织架构上的分权制模式,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宏观控制和作用力度难以到位。究其实质,改革在打破政府对基础教育体系的垄断条件下,未能重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学校自主、经费控制和决策影响等方面,没有满足人们对基础教育期望值的提升。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实际运作中,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在不断发展变革的同时,也陷入了无法有效证明政府宏观控制自身价值的困境。

1、关于基础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学校自主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的改革没有注意到在给予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协调和控制。在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无法明晰教育服务提供中的责任机制,改变以政府为中心的单向度的基础教育管理格局。基础教育面临着伴随立法、拨款、政策、规划而来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宏观控制,市场机制中竞争的压力和威胁、民营化和社会参与浪潮的冲击和牵制,还有新的教育技术革命的挑战。由于实现的是分权制领导,加拿大教育部门格外强调政府的管理和宏观的调控。改革过程中频繁地通过立法,通过向包括承担基础教育学校提供资助等途径,加强了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控制。例如学校选择改革运动,只有阿尔伯塔省允许开办特许学校,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政府对这项教育革新仍然存在诸多疑虑。首先,鼓励在公立学校之外进行选择,一旦公立学校的优秀学生和师资发生流失,基础教育是否会前功尽弃,对此还没有一整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其次,学校选择中也包括教会学校,那是否会造成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以及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相互隔离,从而导致更大程度的偏狭观念和精英主义;最后,基础教育管理改革旨在消除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垄断,由更多的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来承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各种特性由此会面临种种挑战,政府担心公立教育如竞争不过私立教育是否会最终逐渐走向消亡。

2、关于公共基础教育管理的经费控制

基础教育经费的核拨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系运行的一大机制。通过它,既保证基础教育系统稳定运行,又刺激基础教育的不断革新。加拿大对教育经费的调控权集中在联邦和省两级政府。由于联邦政府不设专门的全国教育管理部门,因此联邦政府只是通过转移支付、学生贷款等方式对各类教育施加影响,即设立目标专款对各类教育进行资助。例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款、土著人教育专款、双语教育(英语和法语)专款、童子军校专款、在押犯人教育专款、社区教育均衡拨款等。上述教育专款的设置,承担了政府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特点,体现了政府在保证教育公平性方面应负的责任,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费核拨方式是加拿大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宏观调控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从1990年度开始,多数省份采用教育拨款专项计算法。各省教育部确定政府每年对每个学生的拨款数额,其中城镇和农村学生平均经费标准相同,然后将预计数额按照拨款分配系统确定的公式分配给各个学区。所谓“拨款分配系统”,即每个学区的学生数和该学区的“拨款系数”,其中,拨款系数主要与学区的教师数量和工资总额密切相关。但因分配经费的最终权力掌握在国家当局和行政官员手中,他们会把国家政策转变为分配经费的标准,这就与市场化的基础教育管理改革产生了矛盾。使各校、各地的基础教育不能保持平衡发展,影响了联邦政府关于基础教育管理改革的决策,这既不能保证基础教育标准的一致性,也无助于政府对基础教育实施宏观调控。

3、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在发展思路上,要将基础教育由量的发展转为质的提高。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的决策机制没有发挥出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教育部对中小学建立了省、学区、学校责任周期目标。尽管省教育部每年进行一次责任合约挂钩的学区鉴定,以加强学校与学区的责任心。但由于经济目的而背离基础教育的宗旨,模糊甚至抛弃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变基础教育资源为私人资源、变公益为私益等。这些问题仍然是政府进行基础教育管理改革时所无法规避的风险。如何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来保证政府对基础教育管理改革的成果不走样,已成为加拿大政府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来基础教育管理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调整联邦与地方,全国与地域,全体与个体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将由政府主导型转向为公民主导型的个性管理。但实际运作中当非政府组织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时,由此而引入的竞争机制又给政府的决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使基础教育管理更具弹性、抑制过度竞争性,达到伸展个性和扩大自由的目的。政府决策通过市场来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市场来决定学校的发展命运,促使学校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但是这种政府职能转型管理模式的转变。并没有得到基础教育的相应回应。许多学校未能获得更大的权力和自主决策的空间,从而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运行效率。

三、运行机制:学制多样化对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

由于实行地方分权制,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学制,加之各省在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传统习惯、居民来源、语言和人口等因素上的差异,加拿大各省学制很不相同。目前有五个省主要实行一种学制模式。另有五个省主要实行两种学制模式。除爱德华岛等三个完全一样外,其他各省都不一样。比如,纽芬兰省实行“六五制”和“八三制”,而阿尔伯达省实行“六三三制”和“八四制”。10省3区的基础教育各有特色。通常,第1年或前2~3年为学前教育,招收年龄在4-5岁自愿入学的儿童;年满6岁的儿童就必须报名就读小学,大部分省份及地区的小学阶段都规定儿童必须接受6或8年的义务教育。加拿大各地对中小学年级的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8个省份与地区将学前班到6年级定为初等教育阶段,7~12年级为中等教育阶段。新不伦瑞克省的法语授课地区、魁北克省、安大略省、曼尼托巴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育空地区在中学阶段,无初中与高中的划分,统称为“中等教育”。加拿大实行的10年义务教育(6-16岁)。大多数省区的中小学阶段合起来学制为12年(前10年为义务教育阶段,后两年为高中阶段)。一般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为1~8年,中学阶段为9~12年,中学毕业后可升入社区学院或大学。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加拿大实际上有13种教育制度,10个省和3个地区的教育各有特点。这对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模式既是巨大的威胁,又是严峻的挑战。这一切意味着,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改革要做到尽善尽美,前面还有一段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1、关于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加拿大社会民众关注的焦点,同样更是加拿大中小学长期致力的方向之一。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基础教育在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推行课程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整体教育质量逐年上升。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基础教育制度,有的省过于强调记忆性学习,对自然科学重视不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省引入了美国的新科学课程,中小学课程的难度在不断加深;有的省逐渐取消了省内对中小学生的统一考试,形式各异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的毕业率很低,社会民众的普遍看法是: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过深,教育过于严格,导致太多青少年对学业失去信心和兴趣,要求学校更开放、更自由。为此,加拿大基础教育改变了保守、严格、限制性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减少对教师和学生的限制。在教学上要求教师采用更新颖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许多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时而动,师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教学自由,学生可以更多地发表意见、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分科教学受到了挑战;环境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等被采用。然而,现实证明,由于教育模式的千姿百态,学生的学业成就并没有因为改革而得到提高,反而有的省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

2、关于基础教育的微观教学管理

尊重个性,重视人的潜能发挥,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呈现的一大亮点。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讲究师生互动,教师给学生保留独立思考、想象自由的开放空间;给学生保留展现自我、充分发言的机会;布置开放性作业,多一些操作性、实践性作业,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创新精神;各类教育活动中,充分注意、挖掘学生的合理成分,使改革后的基础教育微观教学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十分明显,加上市场化改革更多地专注于那些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效应的教育目标,例如,学业成绩、学历证书、升学率等,忽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基本价值,使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为一种“投入-产出”的过程。有的省出现了微观教学管理功能的蜕变问题,有的省出现了微观教学管理资源的流失问题,有的省出现了微观教学管理的“差别待遇”问题等等。在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可见各界人士对基础教育的微观教育教学管理本身逐步解构并形成商品的某些特性的批评文章。一些全国性机构,例如,加拿大经济委员会、加拿大科学委员会、加拿大会议局公共政策研究院等都对基础教育的微观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设想。越来越多的人不认同市场化基础教育管理的改革,认为这种改革将使教与学蜕变为一种交换过程。并逐步植根于微观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3、关于基础教育管理的目标指向

1992年,加拿大经济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学无止境:加拿大的教育与培训》的报告,其中特别指出:由于学制的不同,各省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差较大,各地学生在学习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加拿大系移民国家,其基础教育主要是受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影响。有的省主要受法国的影响,有的则受英、美的影响,也有的地方则完全照搬某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维多利亚岛的教育制度几乎完全与英格兰的一样。其教育的管理模式,实际是一种通过学制的多样化间整和集成的运作过程。为了克服不同教育模式给教育管理带来的难题,准确界定基础教育管理的目标指向,从90年代开始,加拿大各省对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学生基础文化水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安大略省不少学校与教育部、社区、学生家长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征求对学校重大改革的意见等。并于1995年2月设立了教育质量与责任办公室,专门负责开发、组织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估,同时为有关部门提供最为准确的教育信息。学生个人的成绩只对家长公开,不对学生和社会公开,其目的在于通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从而及时发现、诊断并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问题。但加拿大还有不少省份至今都没有推行基础教育的合作模式。学制的多样化使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无法力求适合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在教育的社会价值上也没有能将培养有适应力、选择力、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指向。为此,近年来加拿大的基础教育管理改革目标指向问题,一直置身于批评与指责之中,这一挑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会限制基础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空间,甚至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上一篇:工业安全管理范文下一篇:二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