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型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6

成因型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大专英语语法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思考与尝试

4、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分析

5、为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排除障碍

6、浅析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关于英语教学中分层任务型教学法的尝试

8、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9、浅谈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10、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11、针对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分析

12、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13、留学生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14、浅谈英语写作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15、大学英语写作任务型教学法探究

16、浅议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法

17、浅谈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8、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阅读教学

19、浅谈中职英语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20、关于职业中专英语任务型教学法实践分析

21、论中学英语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作用

22、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探析

23、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认识

24、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25、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6、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27、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探索任务型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

28、浅谈微课与高职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法课堂

29、浅析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30、中澳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

31、英语任务型教学法浅析

32、探析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法在“Story time”板块的应用

33、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34、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35、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

36、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初探

37、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38、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9、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

40、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41、浅谈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法

42、高职英语阅读中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

43、大学英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初探

44、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45、浅谈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法

46、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47、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48、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49、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成因型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离职构型:基于一项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

3、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策略探析

4、0~3岁婴幼儿家长对机构养育与照料服务需求的调查

5、幼儿园家长了解认同STEM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6、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分析

7、优先发展教育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

8、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

9、基于Moodle平台的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探讨

10、人力资本导向的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思路

11、同伴熟悉度对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

12、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及分析

13、2015—2019年我国学前教育类新书出版情况分析

14、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

15、江西学前英语教育人才的现状与需求

16、四川省乡镇中心园户外体育活动环境现状研究

17、顺义区2016年教育工作意见

18、幼儿园工作环境对教师自主学习的影响

19、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

20、基于泰尔指数的县域内幼儿园教师资源配置分析

21、我国大陆学者学前教育领域SSCI发文现状分析

22、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工作要点

23、中国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趋势和内容分析

24、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构建路径

25、普惠性幼儿园的社会期待比较研究

26、高中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

27、重庆市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调查研究

28、“单招”模式下的高职学前教育钢琴课程教学

29、陕西省幼儿教师流动原因探析

30、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31、从上至下:新时期我国教育公平发展问题初探

32、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33、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34、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35、民办园举办者对分类管理改革新政的认知理解及其提升策略

36、《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差异教学的量化分析

37、职业规划对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38、学前教育专业满意度调查

39、推动江苏教育现代化向高质量迈进

40、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针对性教学的方法研究

41、幼儿园应对幼儿教师队伍本土化发展需求探析

42、人格和心理弹性对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43、上海市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探析

44、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游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45、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任务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46、幼儿教师情绪体验与情绪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关系

47、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研究

48、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特点研究综述

49、新商科视域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成因型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基于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实践性教学微观模式研究

3、纳米TiO光催化剂改性与制备的研究进展

4、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5、海底管道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用海探讨

6、水体生态浮岛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7、基于CDIO的宁波大学岩土工程 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8、基于环境污染治理的生态修复与实践路径

9、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颜雄

10、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1、“固体废弃物处理”考试方法改革探讨

1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1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4、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制备及其对甲基橙的降解应用

15、在本科生院的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与本科学士学位的关系

16、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

17、建筑工人的工作压力、应对行为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

18、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9、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食品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研究与探索

20、±800kV特高压换流站噪声控制分析

21、农村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

22、《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3、基于OBE理念的环境类《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4、海绵城市在市政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究[1]

25、农林高校设计类专业特色发展研究

26、基于“三生空间”的生态隔离带研究进展

27、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污染治理技术

28、不忘初心,一位科学家的水、气情缘

29、城市水环境的修复与综合治理

30、论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及应用

31、“PFBP”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在北京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32、环境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33、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提质增效

34、地方农科院校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5、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小班化教学模式

36、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

37、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综述

38、反餐饮浪费与粮食安全之关联

39、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

40、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治理研究

41、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42、空空导弹挂飞寿命延寿方法应用研究

43、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新思路

44、始终聚焦学术志趣:大学与中学深度合作育人模式探索

45、浅谈岩泉水电站对岩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及保护建议

46、环境伦理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定位与实践

47、我国城市棕地治理现状及对策

48、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协同机制及其顶层设计

49、金属化膜电容器可靠寿命预估方法

成因型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南地区建设工程越来越多。而云南省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更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地省份。由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山区建设速度加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暴发频繁[1]。

本文以迪庆变电站一形态特殊的山体滑坡工程为例,分析了滑坡发育、发展、发生的成因。

1工程概况[2]

迪庆变电站位于214国道云南省丽江—香格里拉段旁,变电站东侧为冲江河,西侧为214国道、卡卓希望小学,小学背靠千湖山北延之东麓。千湖山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地形陡峻,切割深,属高山峡谷地(见图1)。

2000年变电站位置千湖山边坡中部约2 440 m标高地段开始出现裂缝,裂缝逐年缓慢加宽至10~20 cm。 2008年,因雨量过大,裂缝突然增大至50 cm,呈张开状,长约180 m,圆弧形延伸,高差达1.5 m,并可见擦痕,其下方生成多条大体平行的圆弧状裂缝,形成滑坡。

由于滑坡严重危及到坡脚(标高为2 225 m)的迪庆变电站、国道、卡卓希望小学及附近居民的安全(卡卓希望小学已紧急搬迁),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分析评价工作,认为已严重影响坡脚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建议治理(大边坡和滑坡)或者搬迁(变电站和小学)。

由于滑坡体位置、形态特殊,治理或搬迁的难度和费用均极大,为确保滑(边)坡下方220 kV迪庆变电站的安全,业主委托查明该项目滑(边)坡规模、性质、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和建议。

2场地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千湖山北延之东麓,地形陡峻,切割深。区内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属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类型属侵蚀、剥蚀高山区地貌。滑坡体发育于一上陡—中缓—下陡的)斜坡洼地地带上,该边坡坡度约45°~50°,为一自然边坡,除局部地段基岩出露及耕地外,大部分地段为植被所覆盖,植被类型以乔木为主,偶间灌木(见图2)。

2.2地质构造

区内地质构造属青藏滇缅“歹”字型构造体系和经向构造体系及华夏构造的复合部位,区内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滑坡东面有哈巴雪山西侧的冲江河断裂,长约20 km,走向北北东向,性质不明,沿冲江河展布。

场区内出露基岩为古生界二叠系中统玄武岩组,岩体较完整,呈块状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每延米3~5条,间距0.25~0.5 m,节理产状受构造作用影响大,各出露点处均不相同,但各出露点处均存在节理面平行坡面及垂直坡面发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并形成小型岩质垮塌体。

2.3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

香格里拉地区属亚热带高中山季风气候。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4 ℃,最高气温25.4 ℃ ,最低气温-27.4 ℃。最热月平均气温10 ℃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8 ℃。滑坡地区海拔2 200—2 600 m,海拔相对较低,气候较温和,但因地处哈巴-玉龙两座雪山附近的高山峡谷地形,温差较大,寒风不息,气候多变。多年平均降水量619.9 mm,雨季为5—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1%,一日最大降水量72.2 mm。

场地地下水属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强烈,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极破碎,地下水沿节理裂隙面下渗,埋藏较深。本区位于单一斜坡区,属于地下水的径流区,坡下冲江河为地下水的排泄区。区内表部全部为松散岩组孔隙透水岩层,其水位埋深较深,在场地内未观测到地下水,因此,该区地层属透水而不含水地层。在雨季,有上层滞水存在,该层应属弱含水层[2]。

2.4地层岩性

场地内地层较为复杂,地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岩性主要由碎块石、黏性土组成,杂乱,极为不均匀,厚度变化大,成因复杂,主要为崩、坡积形成。下伏基岩为古生界二叠系中统玄武岩组玄武岩。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植物层;第四系崩坡积层碎石土、块石、碎石、含角砾粉质黏土,古生界二叠系中统玄武岩组玄武岩[2]。

2.4.1 第四系松散层

①植物层,主要由褐灰色黏性土混植物根系组成,结构松散,干。层厚一般0.20~0.50 m。

②碎石土,褐灰、灰黄色,由粒径为2~10 cm强~中等风化玄武岩碎块组成,棱角状,颗粒排列无规则,充填约20%—30%黏性土,稍密。局部地段含块石。层厚一般1.10~15.70 m。

②1块石,青灰、灰黄色,主要成分为强~中等风化玄武岩块石,粒径一般0.2~0.5 m,大者可达1.5~2.0 m,棱角状,颗粒排列无规则,充填少量黏性土,结构松散,易垮塌。层厚一般1.00~6.60 m。

②2碎石,青灰、灰色,主要成分为强~中等风化玄武岩碎块,粒径一般2~10 cm,大者可达15~20 cm,棱角状,颗粒排列无规则,充填少量黏性土,结构松散,易垮塌。局部地段含块石。层厚一般0.70~9.80 m。

②3含角砾粉质粘土,黄、褐黄色,硬塑状态,稍湿。含25%~30%粒径0.5~3.0 cm次棱角状碎石。切面稍有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层厚一般0.70~5.20 m。

2.4.2 古生界二叠系中统玄武岩组(P2)

③1强风化玄武岩,灰黄色,致密块状结构,气孔状构造,局部夹中等风化岩土块。节理裂隙极发育,岩芯以角砾状为主,局部呈碎石土状。层厚一般1.00~2.10 m。

③中等风化玄武岩:青灰、灰色,致密块状结构,气孔状构造,局部强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石状、碎块状,局部因机械破碎呈砂状。岩体较破碎,呈镶嵌碎裂结构,岩芯采取率一般为80%—90%,RQD值一般为0。

2.5地质特征

2.5.1 散体结构黏性土体

岩性主要为碎石土、含角砾粉质黏土,硬塑状态,稍密~中密,土体力学强度一般,呈中等压缩性,由于含角砾及碎石的特性,为中等透水性,在植被覆盖差的地段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渗及地下水的渗(径)流,既加重了坡体的自重,又对滑面的形成及贯通起着主导作用。

2.5.2 散体结构碎块石体

岩性主要为碎块石,成分主要为风化玄武岩,松散~稍密,散体结构。局部地段块石富集,呈透镜体分布于斜坡区内,局部出露于地表。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渗及地下水的渗(径)流。

2.5.3 强风化碎裂结构玄武岩组合

地层层位为P2玄武岩,为③1层,岩性为强风化玄武岩。力学强度较高,完整性相对较差,节理呈“X”型及米字型发育,同母岩的特性决定了其岩体风化差异大,具球状风化的特征。

2.5.4 中等风化块状结构玄武岩组合

地层层位为P2玄武岩,为③层,岩性为中等风化玄武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三组优势节理,一组平行于坡面发育, 两组垂直于坡面发育,为张性节理,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及运移[2]。

3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3.1基本特征

滑坡体长约100 m,宽约156 m,高差约45 m。滑坡体主要发育于第四系地层中,地表已被开垦为旱地并种植有经济作物。滑坡体已产生滑移破坏,主滑方向46°(见图3)。现状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勘探揭露滑坡体一般厚5~10 m,滑面主要位于第四系地层内(见图4)。滑坡后缘为L1裂缝,该裂缝长180 m,裂缝两侧高差达1.10~1.50 m,宽3~10 cm,壁陡直,在壁上可见明显擦痕(见图5)。滑坡剪出口为裂缝L6、L7。L6沿陡坎脚发育,长约20 m,宽8~15 cm,裂缝处土体松动(主要为碎石土),植被较发育,主要以灌木为主。在裂缝L6、L7处出现鼓胀现象,认为是滑坡剪出口(见图6)。

3.2滑坡成因分析

3.2.1 地层结构

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植物层、碎石土、块石、碎石、含角砾粉质黏土,其下有二叠系中统玄武岩。表部的植物层①层厚度薄,结构松散,渗透性较高,强度较低,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渗;其下的碎石土②层成分不均匀,局部地段含块石,块石②1层、碎石②2层及含角砾粉质黏土②3层成分极不均匀,层位不稳定,结构松散,具架空现象;深部的强风化玄武岩③1和中等风化玄武岩③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差,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及运移。上述岩土体渗透性均较高,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强度降低,这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

3.2.2 地形条件

该处原始地貌为一上陡—中缓—下陡的斜坡洼地地带,斜坡坡度45°~50°(见图1,图2)。洼地既利于降水的蓄集也利于山民居住及垦殖,植被的破坏更利于地表水的富集及入渗,再加上场地岩土体固有的易渗透特性,导致了洼地及其影响范围内(A区)的岩土体强度降低。这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外在因素之一。

3.2.3 工程活动

据调查,螺丝湾水电站于1998年在该山体施工引水隧洞,施工至该段山体(滑坡体相对应的)位置时,隧洞塌方较严重(范围达35 m左右),采取了边塌边挖边浇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处理。该段山体地质条件一致,在滑坡体相对应位置下方施工隧洞时塌方较严重的主要原因应为该位置的地形条件有利于地表水的富集及入渗,加上场地岩土体固有的易渗透特性,降低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从而隧洞施工到该位置时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塌方。

由于场地岩土体特有的松散特性,该位置隧洞的塌方将会导致隧洞顶部的岩土体[3](A区,B区)产生向下的变形空间和形成地下水渗透通道。如遇到地下水,地下水则逐渐带走细颗粒,导致岩土体强度的逐渐降低慢慢地引起地面产生裂缝。随着土体内细颗粒带走的越来越多,导致岩土体强度的越来越低,地面裂缝也发展得越来越宽。这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

3.2.4 人类活动

(1)当地村民对洼地坡面上种植的经济作物进行灌溉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渗;

(2)滑坡体南侧居民的饮水设施存在多处常年漏水现象,加剧地表水的入渗;

(3)在滑坡的左上方村间公路上边有一截水沟,一般情况下可以截走地面水,但雨量较大时,沟内汇水在此改变方向,顺着主沟方向流向洼地位置,原有地面裂缝加剧了地表水的入渗,导致岩土体抗剪强度的大幅降低,从而形成滑坡(见图3)。这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外在因素。

3.2.5 植被位置

从图1、图2、图6可以看出,L6沿陡坎脚发育,裂缝处土体松动,植被较发育,主要以灌木为主。由于L6上部为缓坡,下部边坡较陡且植被发育,就会减少地表水的冲刷和入渗,从而大大减少其影响范围内(即B区)的岩土体强度降低,最终减少了L6下部坡体(B区)的沉陷,没有向下方陡坡发展,使得滑坡被限制在洼地范围内(滑坡剪出口无明显错位和裂缝),从而使得滑坡发育不完整。

4滑坡稳定性评价

4.1滑坡稳定性验算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各地层相关参数如表1。

根据有关滑坡的计算公式[4]:

Fn=Fn-1ψ+γtGnt-Gnnφn-cnln (1)

ψ=cos(βn-1-βn)-sin(βn-1-βn)tanφn (2)

式中:FnFn-1—第n,n-1—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ψ—传递系数;γt—滑坡推力安全系数;GntGnn—第n块滑体自重沿滑动面、垂直滑动面的分力;cnφn—第n块滑体沿滑动面上的黏聚力标准值、内摩擦角标准值;ln—第n块滑体沿滑动面的长度;βn—第n块段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各计算剖面的稳定性系数见表2。

4.2滑坡稳定性评价

也就是说,不考虑地下水、地震、加载等因素的影响,滑坡体各剖面的稳定系数为0.94~1.04,表明滑坡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暴雨等因素的影响下,滑坡将有向后缘、深部发展的可能,因此对滑坡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治理方案及建议已有另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5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滑坡的成因机理为:

(1)场地地层为结构松散的植物层、碎石土、块石、碎石、含角砾粉质黏土和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差的二叠系中统玄武岩,渗透性均较好,地下水的作用下强度降低;

(2)上陡—中缓—下陡的斜坡洼地既利于降水的蓄集也利于山民居住及垦殖,植被的破坏更利于地表水的富集及入渗;

(3)由于场地地层具有渗透性较高和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强度降低的特点,加上洼地的地表水的富集及入渗,从而隧洞施工到该位置时产生较为严重的塌方;

(4)隧洞的塌方导致隧洞顶部的岩土体产生向下的变形空间和形成地下水渗透通道。地下水则逐渐带走细颗粒,逐渐引起地面产生裂缝。随着土体内细颗粒带走的越来越多,导致岩土体强度的越来越低,如此反复,地面裂缝发展的也越来越宽;

(5)雨量较大时,村间公路上边的截水沟沟内汇水会顺着主沟方向流向洼地,原有地面裂缝加剧了地表水的入渗,导致岩土体抗剪强度的大幅降低,从而形成滑坡;

(6)洼地下部边坡较陡且植被发育,减少地表水的冲刷和入渗,从而大大减少其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强度降低,最终减少了沉陷,使得滑坡没有向下方陡坡发展,被控制在洼地范围内(滑坡剪出口无明显错位和裂缝),从而使得滑坡发育不完整。

也就是说,该滑坡为非完整型沉陷式滑坡。

摘要:滑坡一般是指由于自然因素而引起坡体变形或滑动的自然斜坡,在云南山区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按受力状态分为牵引式和推移式,都具有明显的后缘和前缘,剪出口位置都有较大的错位和裂缝。通过一处于(原始地貌为上陡—中缓—下陡)斜坡洼地地带,剪出口无明显错位和裂缝的滑坡发育、发展、发生过程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产生此类非完整型沉陷式滑坡的主要原因为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人类活动和植被位置等因素。

关键词:滑坡,洼地,非完整型,沉陷式

参考文献

[1]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220]kV迪庆变电站山体滑(边)坡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北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2009

[3]张文华,赵安文.地面塌陷的模式及特殊危害.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14:7—10

成因型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是红蓝宝石矿床的重要类型。对此类型矿床与找矿相关的成因问题, 长期存在模糊认识。本文在实际研究和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 得出以下结论: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产于有深大断裂构造活动的深成造山变质带;含矿岩石是钙质结晶大理岩, 而非镁质大理岩或镁质夕卡岩;含矿岩石中的角闪石为富铝贫硅含铬的钙质闪石, 如含铬的镁砂川闪石, 而非绿色透闪石;矿床成因类型属区域热动力变质型, 而不是“气成-热液型”或“夕卡岩型”。

1 含矿岩石类型

a) 从实际理论上解析, 镁质大理岩对红宝石的影响比较大, 它阻碍刚玉形成。而且, 镁质大理岩含有化学元素Al2O3, 在这化学元素影响下, 即使保障了一定条件, 形成的刚玉稳定性也比较差。在岩石中, 就提早地形成了尖晶石, 比较难以控制;

b) 尖晶石在南方地区比较普遍, 尤其是在云南地区, 大理岩型的红宝石包含物质比较明显, 这些红宝石含矿量比较丰富, 从实验鉴定中发现:方解石主要蕴含大量的碳酸盐矿物质, 这些物质并不是白云石, 这些物质含量越高, 物质的纯度就越受影响。一些蕴含矿物质的方解石中, 化学成分比较低的是Mg O, 使用离子等换法进行检验, 可以计算出在高温环境下, 红宝石的变质情况。从中得知在高温环境下, 红宝石矿物床所在位置不相符, 而且这个硬水铝在分解时, 它需要的反应温度是420°到440°之间, 当其进行分解时, 岩石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使得物质中的Mg O含量比较低;

c) 中国每个产地的大理石含量不尽相同, 其矿盐中的化学物质Mg O含量保持着在0.41%到2.28%之间, 这些矿石含量跟每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等因素相关。在这些矿石中, 包含大量的尖晶石, 当生长红宝石时, 这些尖晶石就会出现, 但是在这些物质中, 含量最高的还是含矿岩石, 这些岩石的碳酸物质比较丰富, 而且主导因素是方解石[1]。从中可以得知, 大理岩型红宝石, 它所属的位置同钙物质相关, 进行查找时, 应该朝钙物质方向发展。如果是在相同的地质带中, 可以将尖晶石作为查找的对象, 从这个方向入手研究, 比较容易查找到红宝石。

2 含矿岩石角闪石

从红宝石矿床研究中发现和红宝石息息相关的角闪石, 它并不是人们一直认定的透闪石。相反, 它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钙物质, 该钙物质含铬量比较高, 属于镁砂川闪石, 这类宝石类型比较稀少, 而且也不容易查找到。镁砂川闪石发现地点是在奥地利国家, 从一些变质岩石中查找到。通过查找, 在中国这类型的岩石也存在, 但是我们发现的镁砂川闪石, 性质同国外发现的不一致, 中国发现的镁砂川闪石含Cr2O3含量比较高, 相反含铁量比较低, 可以将这类型的岩石认定为Mg典型代表。高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这样表示: (Na, K) 、 (Ca, Na) 、 (Mg, Ai, Ti) 等。这些物质表面会呈现翠绿色, 有些表面也会呈现棕黄色。这些类型的物质中, 前者物质含Al2O3量比较高, 经过试验发现这个含量高达30%左右, 其中Cr2O3含量为0.86%到0.31%之间。试验发现, 这两种矿石, 它们含铁量差异最明显, 两者的Fe O含量都低于0.65%。从中定义硅含量达到最低值Si为50.5%。从中国各个地方红宝石分布情况上看, 在中国云南地区, 镁砂川闪石这类物质的纯度比较高, 其中包含大量的化学元素, 像人们熟悉的Al2O3、Si O2以及Fe O等等, 这些元素为红宝石形成带来有益环境。众所周知, 那些硅物质以及铝物质含量比较高的地区, 形成红宝石的可能性比较高。在一些矿物质含量比较高的位置, 低硅物质含量在5.50%打破5.75%之间, 这一类物质中钙质闪石的存在可能性比较高, 而且这类型岩石中, 也比较容易形成红宝石。从而人们这样认定, 那些富含铬钙物质, 它们都是属于闪石类型, 都是认定的角闪石, 这类型岩石最常形成的位置是富含硅元素的地方。在这有利物质中, 只要分析其中是否富含化学成分, 是否蕴含角石, 就可以大概判断出红宝石矿床, 这些具有特征意义的岩石, 对人们研究岩石有重要作用, 帮助人们尽快查找到矿床所在地。另外, 红宝石所在地的查找方向, 还可以从含铬的矿物质中进行查找, 这些研究为人们尽快查找到红宝石所在地有指导意义。

3 矿床成因类型

通过实验得知, 大理岩型这类型的岩石, 蕴含红宝石机率比较大, 它的矿床形成主要受到该地区的热动力影响, 使得地质变质形成, 并不是过去认为的热液型以及卡岩型形成。支撑这一观点的原因有:

a) 虽然一些矿床位置, 会存在中性、酸性类型的岩石, 这些岩体会呈现大量的岩脉以及卡岩化现象。但是通过实验发现, 红宝石所属位置同这些卡岩化现象关系不大;

b) 富含矿物质的岩石, 它们具有变晶结构, 在进行交代作用时, 它呈现作用力会比较小。借助显微镜设备可以观看其中的变化情况, 那些典型的卡岩同矿物质接触以后, 会形成大量的风带性, 使得交代结构更加明显;

c) 红宝石有独特的特征, 它形成的地质环境是属于顺层地带, 这些地理位置的大理岩石含量都比较高, 而且伴随着的矿物质颗粒也比较大, 研究发现该大理岩颗粒大小同红宝石形成有关;

d) 将红宝石同混合岩石放在一起进行实验, 会发现流体出现, 这些流体被称为熔融包裹体。这类型的包裹体具有过渡特征, 它们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衍生出更多的结晶体, 这些结晶体同流体共存。

4 结语

刚玉宝石在热动力的作用下, 它会进行熔融, 最终形成结晶体。于是人们可以定义红宝石形成的机理:在那些深成的山体中, 有些含钙的土质以及一些粘土, 这些类型的地带, 最容易形成钙质碳酸。当受到变质作用时, 会逐渐形成钙质大理岩, 在不断的分异作用影响下, 会逐渐形成红宝石。

摘要:红宝石矿床的研究, 在宝石矿床领域有重要作用, 为今后开采矿床有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矿物质资源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研究红宝石矿床成因将促进社会发展。对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 为准确找到矿井奠定物质基础。

关键词:大理岩型,红宝石矿床,成因

参考文献

成因型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在这五种形态的中国自传文中, 《五柳先生传》型自传是最被人们所认可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尽管这种类型的自传与现代意义上的自传相差太远, 并不具备完全的自传要素, 但这一体系的自传文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突出的特征, 其自身的形成也受到了特定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对后来中国传记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此, 笔者决定深入研究这一形态的自传文的特征和出现的原因。

所谓《五柳先生传》型自传, 以魏晋到唐宋之间的几部作品最为典型, 尤其是唐代, 比如:《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妙德先生传》 (袁粲) 、《五斗先生传》 (王绩) 、《醉吟先生传》 (白居易) 、《甫里先生传》 (陆龟蒙)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等。之所以将这一类自传文统称为 《五柳先生传》型自传,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 从典型性来讲, 不论从时间的先后还是流传的广度上, 《五柳先生传》 在这一类自传中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它首创这一类中国式自传格式的先河, 同时, 后人也是在不断模仿继承它的基础上, 才形成了这一类的中国自传文。另一方面, 从复杂性上看, 尽管这种类型的自传文其内部谱系还是比较简单的, 其特征也比较鲜明突出, 但要想用其他词语来概括这一类自传文也并非易事, 反而不如用《五柳先生传》型来概括显得更为全面和准确。在对《五柳先生传》型自传的概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后, 下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类自传文的共同的特征和成因。

一、《五柳先生传》型自传的特征

在川合康三所总结的中国的自传文学类型中, 《五柳先生传》 型自传可以说是特征最为突出, 文学价值和影响最大的。通过对这一类型的自传文进行细致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所共有的鲜明的特征。

(一) 称谓方式上的客观化

只需观察这一类自传文的题目就可以发现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在称谓方式上他们都没有采用第一人称, 而是以别号自居。在行文中也几乎不会出现“我”、“吾”、“予”、“余”等第一人称的字眼。比如,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

可见, 陶渊明给自己起的这个号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普适性, 很难将作者与这个称谓联系起来。这一类的自传文在行文称谓上都是以和自身关联不大的第三人称出现的, 几乎都没有直言是为自己而作传, 甚至故意造成作者和叙述者不是一个人的假象, 似乎是作者再为另一个人作传。

其实, 这样在称谓方式上的客观化, 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许多学者都对此有独到的见解。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这样解释道:“如‘不知何许人, 亦不详其姓氏’, 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而破除之尔。[4]”钱先生的意思是陶渊明正是为了显示自己与那些沽名钓誉之人的不同, 才故意卖这个关子, 是一种“反时代”的表现。著名学者赵白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一现象的效果:“用传记来写自传, 让自我穿上他者的外衣出现, ……。自我中心是自传的原罪, 而用传记的形式来表现自传的意识, 既回避了过分的自我张扬, 又满足了永恒的立传冲动。[5]”这可以说是一种“反自传”, 是自传本身的颠覆, 甚至具有了某种当代“新自传”的意味。

当然, 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探究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称谓的原因。在中国的传记文学中, 自传可以说是极不发达的一类, 相比给自己作传, 中国古人更愿意给他人作传。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 使得中国文人在给自己作传时, 一时还是无法将称谓自如地变换过来。具体到《五柳先生传》型自传, 由于这类自传塑造的是隐士形象, 采用这种很随意的称谓方式似乎更符合隐士的身份以及表现出他们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二) 虚实关系:虚实结合、先虚后实、欲实还虚

在这一类自传文中, 存在着不少看似真实其实却难免存在虚构的细节。比如:

家虽贫, 不至寒馁;年虽老, 未及耄。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

家贫尝仕, 非其好也。 (袁粲《妙德先生传》)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史实证明, 白居易的经济条件并不能用“贫”来形容, 而袁粲走上仕途是否是因为家贫, 以及陶渊明面对一贫如洗的生活是否真的能安之若素,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那么, 这样是否就违背了自传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呢?对于此, 当代“新自传”的作家库切提出了全新的自传观:一切自传都是故事叙述。并认为, 自传若宁要真实的一面, 弗如借助于虚构的方式来挖掘真实, 这样反而可以找到事实内在的真相[6]。在库切看来, 自传中的虚构相对于真实不仅不是对立的, 而且还是达到真实的一种途径, 纯粹的真实是不可能的也是空洞的。也就是说, 虚构不仅不是与真实对立的, 而且还是必须的。具体到《五柳先生传》型的自传文, 我们并不能认为白居易是“虚伪”的, 袁粲和陶渊明是“假清高”, 不管现实如何, 只要作者能通过他的表述让我们信以为真, 那么他就符合艺术真实的标准。或者说, 唯有通过这样的表述, 作者才能传达作为隐士的心境和追求, 那么这样的叙述就算是虚构也是合理的, 也符合自传对于真实性的要求。

此外, 关于自传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赵白生提出了一种比较公允、客观的看法, 他认为:“传记既不是纯粹的历史, 也不完全是文学性虚构, 它应该是一种综合, 一种基于史而臻于文的叙述。在史与文之间, 它不是一种或此即彼、彼此壁垒的关系, 而是一种由此及彼、彼此互构的关系。[5]”对于《五柳先生传》型自传来说, “……‘虚构’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在中国古代的自传文本中常常和‘真实’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状态。[7]”“和谐统一”和上面所说的“由此及彼、彼此互构”其实是相通的, 是同一种观点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在这一类自传文中, 真实和虚构的关系除了相互统一、和谐共生以外, 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关系, 那就是先虚后实、欲实还虚。不论是称谓方式上的第三人称, 还是那些“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醉吟先生者, 忘其姓字、乡里、官爵”、“甫里先生者, 不知何许人也”的表述, 就好像是先要给读者下一个“套子”, 不让他们信以为真, 往下读却觉得越来越像真的。这种虚构, 不仅没有削弱真实, 反而成了一种让人信以为真的诱饵, 就好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对于这种先虚后实、欲实还虚的效果, 有学者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

书中自有一个世界。书写得好, 假的也成真的;书写得不好, 真的也成假的。小说体的回忆录, 回忆录式的小说, 有什么区别呢?真事过去了, 再说出来, 也成为小说了。越说是真的, 越是要人以假当真。越说是虚构, 越是告诉人其中有真人。我最佩服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8]

可以说正是这种浮在真实之上的一层虚构的面纱, 才给这类自传文带来别样的美感。其实这种欲实还虚的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少见, 《西游记》借助于神魔, 《红楼梦》从无材补天的顽石写起, 而抛开这些迷雾, 这些作品又处处关照着现实。这种效果和上面提到的自传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隐士形象的塑造和隐居生活的描绘

在写作的内容上, 这类自传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淡泊名利,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特的隐士形象。这种隐士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作者所描绘的隐居生活。这些隐士几乎个个嗜酒, 比如, 陶渊明的“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王绩“五斗先生”的称号就源于饮酒。他们往往也喜欢读书, 而且他们读书不是为了名利:妙德先生“然九流百氏之言, 雕龙谈天之艺, 皆泛识其大归, 而不以成名”, 五柳先生“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此外, 他们还有其他十分高雅的爱好, 比如, 潜心佛法、品茗识趣、研习金石等等, 这些爱好代表了某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可以说, 不论作者运用怎样的写作技巧, 描绘怎样的生活场景,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隐士身份和追求。当陶渊明写出《五柳先生传》以后, 后世便出现了许多模仿陶潜, 也一心想把自己塑造成隐士的自传文。

赵白生先生在《传记文学理论》一书中讲述传记文学虚构的形态时, 一共提出了三种较有特色的形态, 其中有一种就是原型性虚构[5]。所谓原型性虚构指的就是在我们的民族心理或集体无意识中, 潜藏着某些原型性形象, 比如孔子的仁者形象、诸葛亮的智者身份、曹操的奸雄象征和商纣王的昏君嘴脸, 这些原型形象大致概括了他们各自性格中公认的一面。后来传记作家常常会凭借这些原型形象进行虚构。由“五柳先生”而衍生出来的这一系列隐者形象就是一种原型的再创造。而这种隐者形象由于符合某一历史时期的价值追求和社会风气, 因此能赢得人们普遍的认同甚至追捧。

那么, 《五柳先生传》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为什么会在魏晋时期兴起, 甚至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 从而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这源于魏晋时期知识分子思想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的变化。老庄思想很活跃, 儒家思想反而受到人们的嘲弄, 使得有的知识分子行为放荡敢于冲破礼法, 有的人追求自由, 遁世归隐。而《五柳先生传》型的自传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四) 其他特征

以上三个特征是《五柳先生传》型自传文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自传文所特有的特征, 此外, 还有一些特征是中国的自传文学所共有的, 这些特征在《五柳先生传》型自传文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下面, 来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第一, 所表现的个人生活和形象多是人生的某一横截面, 呈现出静态、稳定的状态, 几乎都缺乏性格变化的过程和时间性。在《五柳先生传》型的自传文中, 我们看到了“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看到了“有舜之遗风”的妙德先生, 看到了“绝思虑, 寡言语, 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的五斗先生等等这些隐士, 他们在作者笔下一直都是呈现出他们本来就有的状态, 似乎他们一出生就有异于常人, 作者并没有展示他们的个性是如何一步步随着时间变化的。正因为如此, 中国的自传文只是回答了“我是怎样的我”, 而没有回答“我是怎样成为这样的我”。

第二, 从写作的动机上看, 中国的自传文学多半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我的形象, 是一种外在环境压迫下产生的自我辨明的写作冲动, 而缺乏一种内在的反省和剖析。就拿陶渊明来讲, 他创作《五柳先生传》,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为了显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洁身自好以及归隐田园的志趣, 所以才以自我为原型创作了《五柳先生传》。与中国的自传不同, 西方的自传, 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自传文多有一种“内省”的态度。

第三, 语言的散体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盛行, 这种文体尽管有利于文学语言形式的发展, 但过分追求文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内容的顺畅表达。在这种骈体风气的盛行下, 散传中绝大部分的别传和一些散传却仍然坚持着散体化的语言风格。而《五柳先生传》型的自传就属于这一行列。通过这种语言上的散体化, 也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

二、《五柳先生型》自传出现的原因

以上主要论述了《五柳先生传》型自传在叙述方式和表达效果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那么, 为什么会在魏晋时期产生《五柳先生传》这样的自传文, 并进一步形成了一种自传文类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的影响, 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盛行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虽然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喜欢评价人物, 但东汉时人们多着眼于道德、气量, 而魏晋时却更爱欣赏人们的外貌美和内在的精神美。这既表现了当时士族人士的审美观, 也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尊重。正因为如此, 各种散传才开始盛行起来。

第二, 具体到这种个人意识强烈的自传之所以会在魏晋时期出现, 自然也离不开当时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此, 宗白华先生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 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的束缚, 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 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与肯定, 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9]

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使得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自身, 在为他人作传的同时, 也开始给自己作传, 开始敢于表露、宣称自己的真性情。

第三, 前两个原因是这种自传文在魏晋时期产生的客观原因, 此外, 还有就是文学本身的发展与演进。《五柳先生传》之所以一诞生就能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准, 如此成熟的形态, 以至于开创了一类新的自传形态, 这源于它对之前的文学成果的吸纳和继承。换而言之, 《五柳先生传》作为一种新的自传形态, 离不开之前已经产生的自传文奠定的基础。比如, 之前已经产生的书籍“自序”体裁的自传, 以及后来的表现虚构性人物的传记 (东方朔《非有先生传》) 和理想化人物的传记 (嵇康的《圣贤高士传赞》) 都对《五柳先生传》的诞生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后面的两种, 在精神追求上具有更高的契合度, 不过是表现对象产生了变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五柳先生传》型自传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而这些特征在后来的传记文学乃至其他文学作品中还将不断产生回响。这一类型自传的产生, 除了文学自身的作用以外, 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五柳先生传》型自传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自传文学所取得的成就, 由此可见, 中西方文学的发展本就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形态, 我们在审视中国古代文学时, 绝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妄加判断。尽管中国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自传, 但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自己自成一体的自传文学。

注释

1[1]转引自田芳:《历史真实的建构:解读自传〈出发点〉》, 《短篇小说 (原创版) 》, 2014年第27期。

2[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版。

3[3][日]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 蔡毅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年4月版。

4[4]钱锺书:《管锥编 (第四册)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1月版。

5[5]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6[6]转引自庞琼《真实与虚构之间——试析库切的自传体小说〈夏日〉》,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7[7]宋严丽:《从〈五柳先生传〉型自传看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版) , 2007年第1期。

8[8]金克木:《金克木小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上一篇:关于高中地理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统计学写什么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