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2023-09-22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们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展现课程的应用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并较好运诸于企业实践之中。

一、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社会对人才有共性要求,各类人才都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大类来分,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行业需求,着重培养工程师、设计师、经济师、管理人员等人才,更注重能力的系统化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中,能力为本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就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等)、持续发展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中,特别是课程的课外设计与实践环节之中。

二、传统管理会计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表现为:

(一) 教师满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长期以来,我们把管理会计知识本身看得太重,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注教学法,重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轻管理会计知识的运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 重理论,轻实践

在管理会计教学中,教师重点介绍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学生掌握和做作业时“依样画瓢”,使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

(三) 考核方法单一,教师考,学生背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考试以试卷形式命题,题型侧重于静态测试,学生死记硬背,唯“分”是图,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加以考核评价。

三、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管理会计学教学忽视了专门技术方法的操作训练,缺少了实践环节,学生难以取得实效性的知识收获,因此我们将管理会计学的教学方法沿着内容如何讲授——过程如何体现——形成何种变化这一主线总结为“三式”、“四变”和“六讲”。

(一)三式

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二)四变

变单项灌输为双项交流;变简单作业为复杂作业;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变重视记忆训练为原理应用。

(三)六讲

课堂讲解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要点、讲疑点、讲思路、讲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学弄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实行个别问题个别解决。

四、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模块教学法

我们将管理会计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包括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模块:涵盖有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的内容;管理会计应用模块:涵盖有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存货控制、责任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发展新领域模块:涵盖有作业成本法、战略管理会计等内容。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前两个模块是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属于学生应当了解的新内容。这样的划分,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能够区分重难点内容并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

(二)案例教学法

课程教学中我们每章都设有导入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内容讲授,其间再及时穿插课堂教学案例,即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单一知识点的案例加以分析。每个重点章结束后,再给出相应的讨论案例,即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分析性案例,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课下准备,课上派代表上台进行总结,交流学习体会,最后再留出课后思考题,以巩固强化相关知识。这样,将教学内容全部用案例贯穿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做到了相得益彰。

(三)辩论赛法

在学习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内容时,对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进行比较,我们将学生分为正方(变动成本法)和反方(完全成本法),并选出学生评委,进行辩论赛。这种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意识,效果较好。

(四)小组调查法

在学习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的具体运用时,我们采取小组调查和上台演说的形式,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各组分别设调查分析者,报告撰写者,上台演说者,并选出评委和教师一起评判各组的调查分析效果。

(五)参观情景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进入大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和调查的建议,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参观情景法教学。即让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引入管理会计仿真软件或模拟实验室,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参与企业具体管理操作的机会。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因而也就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不能真正了解学习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参观情景法教学是一种既注重获得间接知识,又注重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逐渐改变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机会少的状况,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场所,以便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六)参与科研学术法

教师推荐名著和管理会计学前沿著作,引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调研报告等,这样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方法的运用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又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环节,得到了学生好评。为得到更确切具体的信息和数据,我们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效果较好。总之,《管理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教师应认真研究本科教学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秀兰,1964年生, 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成本管理。吕冰,1977年生,唐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投资、金融、区域经济与财务分析)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阐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政策制度和经济形势背景,及其在完善会计专业教育评价评估体系、实现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意义,提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途径:设立职业技能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标准;设置服务于会计专业课程的证书课程并优化其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合理确定会计等级证书;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1+X”证书制度

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职业型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岗位就业需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与用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对此,我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提出了“1+X”证书制度,并要求将其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双方的妥善结合、有效配合,打造出更完善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本文主要探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背景

(一)政策制度背景

我国自2019年就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实施“1+X”证书制度。此方案的目标是要将学科教育和实践实训相结合,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达到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之间的融通,校企同步配合、联合培养,为整个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这种双重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高职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形成综合性高技术人才队伍。国家之所以采用专业人才培养和“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方案,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既能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又能培养人才技能的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达到精准育人、高水平教育的目标,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二)经济形势背景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市场经济环境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为复杂的要求。高职院校属于职业性教育院校,旨在培养技术性、职业性会计人才,因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更加先进、更为应时,需要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安排与教学进度设计等多个维度加以规范。而“1+X”证书制度正是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二者的结合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会计专业教育评价评估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形势变化的综合型人才。这种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综合职业素养,能够灵活地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一方面取得学历证书,另一方面取得其他方面的职业技能证书,所有的证书都同岗位的特点与职业需求等紧密关联,都可以作为高职学生未来求职就业的能力见证。因此,将“1+X”证书制度融入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可以发挥其对会计专业教育的引导作用,全面考核、评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逐渐完善会计专业教育评价评估体系。

(二)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目标是依据当前的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情况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素养较高的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职院校正在应势而趋,努力地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高端职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一方面要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标准,另一方面也要高效地引导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与会计相关的职业技能。而将“1+X”证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密切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严格依照职业教育要求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需要的技能,而且可以通过证书考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使得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多元化、现代化,更多的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不但要看应聘者的学历,而且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国家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书成为财会专业的最基本门槛,这就意味着财务管理领域的准入标准升高了,高职学生除学历证书外,只有手持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才会更具有竞争力。多种证书的结合是学生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的证明,特别是财务管理的一些基础岗位,都要求从业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和素质,这时“1+X”证书制度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总的来说,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1+X”证书制度的结合可以让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更具竞争力。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途径

(一)设立职业技能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标准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有着普遍适应性,可以通过双方的融合最终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状况等密切关联,可以参照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立足地域性经济实况、发展水平等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据此培养素质优良、能力良好的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标准的设立,应在不偏离会计专业本质的基础上,融入会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具体来说,要依照目标职业岗位形成总体目标,同时列出一个职业能力培养清单,从而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标准。

(二)设置服务于会计专业课程的证书课程并优化其内容

1.设置服务于会计专业课程的證书课程。证书课程的设置最终目的是要优化会计专业课程,所以,证书课程从内容设置到组织实施都需要遵照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凸显课程设置的职业性特点,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可遵照“从会计职业能力到课程设置、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执行”的路线,根据会计岗位需求设置不同的证书课程。例如,高职毕业生所从事会计岗位所需职业证书主要为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证书,由此,高职院校可针对这些证书的要求开展相关的实训课程,使岗位任务与证书课程直接对接、会计职业能力与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真正体现“1+X”证书制度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证书课程必须与会计专业课程有效对接,教学内容也应具有一致性。

2.对证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根据会计专业所需要的证书类型以及证书所针对的从业者的能力,对证书课程进行教学化处理。例如,企业会计岗位最基本的职业任务是做好账目核算以及月度、季度、年度等的汇总,这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灵活地利用会计专业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对此,高职院校可引进会计电算化软件,让学生真实地操作软件,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并通过教学指导实现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转化与升级。此外,教师也需要编写具有实践价值、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并立足课程内容建设更多的课程教学资源。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1+X”证书制度的有效结合,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即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保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1+X”证书制度的有效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关方面的培训,以提高自身学科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模式。高职院校可多为会计专业教师提供此类培训,并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用人单位进行会计岗位技能锻炼,通过课内、课外的双重培训、锻炼,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会计专业教学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合理确定会计等级证书

“1+X”证书制度实施的前提是要明确具体的会计等级证书类型,而证书类型的确定应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同时参照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与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水平进行,确保所选择的会计等级证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应合理地规划等级证书的考取时间以及针对的人群与就业岗位等,根据证书的规划方案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有效地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结合起来,并发挥二者的功能优势,让学生在有限的高职学习生涯中获得一定的认证,从而为未来的工作就业做好准备。

(五)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校企合作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1+X”证书制度的结合绝非单独依靠高职院校就能实现,它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企业的配合。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引导,鼓励更多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到会计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模式中;合理定位各个教育系统的功能,协调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1+X”证书制度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调动地方企业、协会等的参与积极性,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提供便捷通道,支持企业走进校园、全校师生深入企业,共同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的结合创造条件。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是对高职教育模式的优化调整,有助于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值得在高职院校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汪晓东.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设计人才培养[J].广西教育,2020(11).

[2]卢海妮.“1+X”证书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0(15).

[3]谢娟.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财会学习,2020(28).

[4]罗健.高职会计专业“1+X”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经济师,2020(8).

注:2020年北海职业学院院级教育科学课题“1+X证书制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2020YJY01)

【作者简介】凌学军(1971— ),女,汉族,北海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税收。

(责编 苏 洋)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摘 要]《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对于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关键。本文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提出了中级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的原则,并从资本市场和实际生活出发,枚举了一些经典案例,提出保障措施,为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等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改革和变化比较频繁。其教學质量和水平的高与低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好与坏、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学生的专业素养、未来的职业发展及应用型会计人才目标的实现。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方式如同走程序,教学效率低,所以就要求引入案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1 新背景下,实施案例教学的优势

在“互联网+”、“大会计”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样化,学习方式方法也发生着变化,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对接,同时,随着新准则体系的完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案例教学从具体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与剖析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 案例选取应遵循的原则

2.1 从宏观出发,注意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选取的案例应将企业经济业务置于“真实的世界”,学生可以通过案例脚踏实地的感受会计的四大环节: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侧重记录环节,举例题与练习题大多是“真空”环境下对的会计处理,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就是硬生生“啃”会计分录,学习兴趣极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案例教学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在这方面的缺陷。建议案例要接地气的反映纷杂经济环境下的交易或事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并使教学案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2.2 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出发,注意案例的针对性。

有抽样调查显示,在本门课程结束后,任有约26%的学生没有建立并培养出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不失为化解这种窘境的好办法,用到的真实案例建议以真实存在的上市公司为素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配合老师随时关注学科最新动态与上市公司重大会计事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度。

2.3 从学生的能力出发,注重案例的典型性。

对学生而言,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习阶段,无论专业知识水平还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有限的,一旦案例过于偏、难,极易使学生感到彷徨、束手无策。建议选择的案例要精選数个典型、有代表的案例,遵循“灵活多样、短小精悍”的原则,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内容宜小而精,做到由易到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的能力。

3 案例的选择分析举例

经过对资本市场的分析,建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案例,比如讲货币资金章节时,通过描述38岁的女会计刘某贪污挪用1 700余万元公款,引导学生发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同时鼓励学生思考要想杜绝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必须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讲存货章节可采用 “獐子岛风波”案例,启发学生通过分析獐子岛存货巨额亏损的主客观原因,发现其经营管理和财务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较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比如讲再如讲金融资产章节可介绍洋河股份案例,讲无形资产可介绍可口可乐配方案,讲收入费用利润时引入三安光电的借款费用与利润骤减谜团案例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可根据资本市场出现的态势,实时更新案例资源。

4 案例教学组织实施中的重要举措

4.1 将“案例教学法”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与会计相关的实践教学目前主要有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实验,这些实验内容有些与现实经济活动有一定的差距。案例教学则不同,可以说是站在更高层次重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案例教学法”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整的会计学案例教学体系,是大势所趋,这样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才具有特色。

4.2 采用分组的方式来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在师生所构建的动态环境中,案例分析讨论要求学生6人左右自由分组,事先搜集资料,讨论整理做成PPT,课上由学生自行主讲、讨论、评判,要多多鼓励学生在教学案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要关注行业动态、注重学生知识范畴的拓展。

4.3 加强学科教研活动,注意案例教学内容的前后对接。

增加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师和财务管理、审计等其他课程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互动效果,要动态地清楚前后课程的教学动态、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减少案例内容的交叉,也可以探讨专业课程如何进行改革和创新。

4.4 确保充足的课时。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因准则的变化增加了较多内容,如再引入案例教学,传统课时更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就本科阶段教学来说,充足的课堂时间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在保证课时对于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来说是必要的。

5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为本,是一种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该门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可行的、必要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薛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2011(33).

[2]王娜.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规划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3]吴玉平.项目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4).

作者简介:

杨琳惠,女,(1989-),山西省忻州市人,工作单位山西工商学院,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会计专业。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一、税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一) 涉税中介公司大规模增长需要更多税务人才

2018年国地税合并、增值税税率下调、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等一系列税收政策的不断变化, 涉税业务也错综复杂, 导致纳税人无法快速适应税务行业发展, 这就涌现了大量的涉税中介公司, 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税咨询公司, 仅仅广州市番禺区就有300多家这类财税中介公司, 这将对税务会计人才提出了极大的需求。

(二)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涉外税收人才提出了更大需求

我国的税收服务行业进入市场相对比较晚, 还不够成熟, 行政机关是保姆式的服务, 没有形成行业惯例, 潜在的市场是很大的;而在国外主要是税务师, 依靠社会中介力量完成纳税实务。税务中介的比例在德国是90%以上, 而我国只有11%。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企业走出去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开展经营, 需要提前谋划或者聘用相关专业的涉税服务机构为其保驾护航, 因此, 涉税服务的行业需求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这就对涉外税收人才提出了更大需求。

二、税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税务会计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中, 这些专业在税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税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过于注重学生短期就业, 培养规格不够具体明确;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税务会计教师应下企业进行锻炼, 更新税务知识, 提升业务技能;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互联网+税务”给税务专业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必须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载体, 在税友或者福斯特等税务软件中学税法、学纳税申报和缴纳流程, 在财务核算软件中学习税务会计、财务会计, 做到税务与会计的紧密结合;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如缺乏真实项目或者仿真度极高的项目进行教学, 学生做真账、报税、开发票等实操较少;校外专业顶岗实习无法事先安排每个学生到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 实习集中程度和对口程度有待加强;在校生无法参加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 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途和对专业的兴趣。

三、优化税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 要面向未来税务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依法治国以及一带一路政策下税务行业的新发展, 都对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 应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税、地税系统、税务中介机构和中小企业, 为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服务、征收监控岗位培养具备精准的税收法律法规理解与贯彻执行能力, 为税务中介机构的税务代理岗位培养具备严谨的涉税鉴证、纳税审查能力, 为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纳税筹划岗位培养具备熟练的涉税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及纳税筹划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税务专门人才。

(二) 人才培养应适应“互联网+税务”的新形势

适应“互联网+税务”时代下的电子税务局办税特点, 能够在线办理认定类、备案类税务管理业务, 办理在线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 办理在线退税手续, 办理在线发票申领、开具、查验等业务的能力;能在信息化操作流程中体现税法精神, 开发或应用许多与税务管理、税款申报、税额计算、税务咨询等有关的税务系统;熟练掌握电子税务局、自然人纳税服务系统、开票系统等。

(三) 以涉税服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随着税制综合改革的推进, 根据目前税务行政机关职能转变的需求, 今后会有更多的功能要下放给涉税中介服务机构, 税务中介机构发展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因此应将重点放在涉税服务上来, 加大会计和税务类课程的设置, 让学生能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 也能懂得税务代理、税务咨询和税务筹划, 增加学生就业的广度。

(四) 以一技之长为目标强化税务实践教学

税务会计人才培养应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室应配备税务实训平台、会计软件、高仿真企业业务, 让学生能模拟操作;同时应加强与财税中介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税咨询公司) 合作, 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在毕业前都有机会到财税中介机构实习, 学习真实的税务操作, 如开具增值税发票、增值税纳税申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

(五)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决定着涉税毕业生发展前景, 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吃苦耐劳、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税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 对税务人才需求提出了极大挑战, 高职如何培养新时代税务人才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主要从税务会计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提出高职税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税务会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宏萍.高职税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2) .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使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发生转变。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研究得出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旨在为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职业教育转型提供方向指引。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会计教育 人工智能 财务机器人 培养模式

一、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企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效的会计信息服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愈发重要。2019年3月的“两会”对外传递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利好消息,鼓励职业院校扩招,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曾经从事基础工作的会计人将逐渐失去工作机会,取而代之的将是财务机器人。按照教育部的统计结果,会计专业每年均位列选择人数最多专业榜单的前10名,为了使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更好对接,对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职业教育模式开展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会计职业教育改革都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汪榜江[1]基于社会新经济变革探讨高职会计技能的演进与发展,重构与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体化路径。常茹[2]认为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都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李芸达等[3]认为从知识、技能、教学手段、实践方式等方面转变现代职业教育。费超[4]提出当代会计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综观上述研究,大多学者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适应企业需求的情况做出分析,给出较为宽泛对策,然而鲜有学者给出具体、指导实践的对策,针对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职业教育的研究更为少见。因此,对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员面临挑战与企业当前的需求开展分析,参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制定会计人才职业教育模式,为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实施提供实践指引。

二、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面临的挑战

(一)财务核算工作将被机器人替代

财务机器人擅长完成大量重复性高、流程性强的事务性工作,而现在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包括本科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均把重点和绝大多数时间放在财务核算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上,而这些流程性强、能标准化的工作是最容易被财务机器人替代的。

(二)要求财务人员熟练运用机器人完成工作

财务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应用于财务领域的一大标志,虽能替代财务核算等职能,但是有关管理分析、决策制定、战略部署等职能却主要依靠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结合财务机器人提供的数据开展工作,因此对财务人员的高端分析能力要求甚高。

(三)财务与管理的界限愈发模糊

财务人员原本低端、繁杂的工作可以交付给财务机器人完成,而更加应该关注机器人无法精准判断和准确完成的工作,例如关于业务的预测、决策、分析、内部控制等与管理更相关的工作,因而财务工作向管理工作延伸。

三、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

(一)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

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基础的会计核算向财务分析、管理决策、业务预测等管理型会计转变[5]。由于机器人无法完成复杂的多层面综合分析,因而需要会计人才不僅能判断会计核算的正确,还能为复杂的决策提供支持意见。

(二)多学科知识融合

在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更应对管理领域、战略规划领域、IT领域、企业业务领域、投融资领域等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立体知识网络和健全知识体系,能够熟练使用机器人完成工作,并能够对其工作结果进行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将业务、财务、管理有效结合,实现企业全局立体化无缝管理。

(三)持续学习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的数量和复杂度飞速上升,具备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新知并有效运用是财务人员在未来应该着重发展的技能,并且这些新知不仅限于财务知识,更应将IT知识、管理与业务知识的重视程度提升。

四、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一)形成“AI+”的培养方向体系

根据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方向设置以及当前人工智能时代对会计人才需求,建立AI+会计、AI+审计、AI+税务的人才培养方向。AI+会计人才培养方向旨在培养能够熟练操作财务机器人进行账务处理、核算、汇总、分析,同时懂业务、会管理,能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AI+审计人才培养方向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财务机器人进行开展审计工作,并能及时发现财务机器人处理结果存在的错误,及时纠正。AI+税务人才培养方向旨在培养能够使用财务机器人辅助开展纳税核算、税收筹划等方面的工作。

(二)教师配置与培养计划

1.教师配置。在教师配置方面,不同于以往以校内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职业教育的教师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企业导师三个主体,比重均衡。校内教师偏重理论讲解,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聘请企业中资深财务专家到学校现身说法,把实务中最新的业务、最先进的方法、最贴近实际的视角带到课堂中,让学生不用走出校园就可以培养出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财务技能;企业导师在实习实践环节以现代学徒制的形式手把手教给学生在企业实务中如何结合财务机器人开展工作,遇到问题如何解决。

2.培养计划。根据企业对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需求,制定出必修选修专业课、实训实践课堂、企业实践技能培养三个维度的培养计划,分别对应校内教师、企业专家、企业导师的教师主体。

在必须选修专业课维度,压缩报账型会计类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方面的课程学时,在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基本技能,以及熟练运用财务机器人完成核算工作的能力;提升管理型会计课程占比,如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纳税筹划、内控建设与评价等方面的课程,使会计人才知识体系从报账型向管理型转变,提升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职能。

在实训实践课堂维度,教师通过实训实践课堂的开展,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立体化认识,让学生在财务机器人实训模拟平台上了解机器人的工作,熟练使用机器人完成财务、业务工作。

在企业实践技能培养维度,学校与龙头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实践平台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新模式。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实际操作实际业务,在企业导师的引导下把所学转化为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

(三)教学模式

1.校内课程教学。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需要懂会计、会管理、有建设性思维的会计人才,因而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应再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应多运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學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向学生布置案例作为学习任务,学生拿到学习任务后,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实际中的操作方法并加以汇总和思考,在线交流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课中教学阶段,教师对课程重难点开展讲解,导入课前布置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课前准备内容,其他同学发言提问,展示的小组辩论答疑,教师对每组展示情况点评并总结,各小组修正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尝试——修正——总结”的形式强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使用本节课知识点。小组比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敏捷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之后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企业的财务工作。

在课后反馈阶段,学生总结知识、熟练技能,教师对学生案例作品评审并评定学生课堂表现,学生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双方互评,改善教学效果。

2.校外实践教学。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更加需要毕业就能够独立上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才,因而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大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务操作的实践教学比例。校外实践教学是体现人工智能时代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在龙头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实践平台,向企业导师学习如何了解企业经营与发展现状、熟练运用财务机器人完成工作并开展深度业务分析,运用所学知识参与企业预测、决策等高级管理活动。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形式,最大程度提升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接受和融入程度,自然的将校内课程中所学对接到实践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五、结束语

参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从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开始分析,将市场环境与企业发展现状结合分析,得出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所具备技能的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职业教育转型研究,并演绎得出了会计人才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为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汪榜江.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2):19-23.

[2]常茹.基于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会计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03):83-85.

[3]李芸达,陈国平,范丽红,费金华.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2015(02):87-92+94.

[4]费超.谈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9(03):56-58.

[5]唐莹.浅议人工智能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J].财务与会计,2018(23):69.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RS-2019-3005),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94004)。

( 李宁、洪秋叶、吴向民、翟翠娟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崔铂晗单位:保定市电化教育馆(保定市教学仪器站))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6篇

摘要:高校会计专业是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但目前在实践教学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就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在2013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里的“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培养质量”部分,指出了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改进实习实践环节,大学毕业生们普遍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而且经调查得知大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未达到工作岗位要求。由此可见,改革现有的高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心。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校内实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校内实训方式多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方式,这确实可以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但离“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一体”还存在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校内实训项目的行业涉及面窄,多为制造型工业企业的项目而没有涉及到其他行业;现有的模拟实训室的功能单一,很难模拟出企业的真实环境。在实训的时候,学生多半没有做财务上的分工,而是一个人独立做一整套帐,即使对学生进行分岗位轮换实训,学生也对模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与营销、投融资等情况并不熟悉,难以体会到真实的财务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财务思维和综合能力。

2、实训教材良莠不齐,不易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目前会计实践方面的实训教程确实多,但是其仿真性和全面性均难以达到与真实的财务工作相接轨的要求。实训教材多半是给出一整套经济业务,并附上原始凭证,不需要学生象在实际工作中那样靠自己去考虑取得原始凭证,所以学生缺乏职业感和能动性,无法形成完整的财务概念,难以训练学生的财务思维。

3、“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长期只教一两门课程,对其他与会计关联的课程知识不熟悉,无法跨课程联系教学。而且高校对教师学历和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导致教师更多地注重理论研究与教学而忽视实践操作,对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理论是指导实践的,而没有实践又无法深入地理解理论,学校里的指导老师连自己都未必能胜任具体财务工作,就更难去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完成相应的实务操作工作。如果从企业聘请有实务经验的兼职教师,其教学经验不足且不以学校教学任务为主,就不能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如果要保证其教学时间就很可能打乱学校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增加相关办学成本。

(二)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严重不足,很难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实习质量也难以保证。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专业招生规模大,学生众多,而一般的企事业单位能提供的出纳、会计等实习岗位需要的人员很有限,不便接受很多学生同时实习;对于学校而言,要联系到大量的实习单位并派老师去进行实训指导也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此外,企事业单位对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很高,未必愿意把自己的重要财务资料公开给学生看,学生只能接触到有限的真帐操作。而且,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与学校教学方案脱节的现象。

2、校外实习单位比较分散,不便于校方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如前所述,校外实习基地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实习学生的数量,所以很多学校只能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这给校方适时跟踪、指导和监控学生实习情况增加了难度,无法正确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有的学生在外面找不到实习单位就编造实习记录,并未真正去实习。即使是去实习的学生,其在企业的实习指导老师既要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又要指导学生的实践,由于缺少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也未必到位,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缺少定量指标考核,鉴定意见往往缺乏客观性,难以真正督促学生认真实习和保证实习质量。

3、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很难让校企双方达到双赢。对于校方而言,校外实习基地可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学生可通过实习来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学校还可和企业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达成合作,所以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是有利的。而企业方主要是想追逐更多利润,有的企业认为自己付出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去指导学生,也未必能从学校得到多少指导经费和其他经济利益,何况还存在自己的商业机密外泄的风险,所以热情不高,不太愿意对学生进行精心培养,甚至有时也不指派专门的指导人员,只把学生当做简单劳动力来使用,这不利于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一)科学设置实践课程,建立校内全真实验室

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建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目的,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强调实践性和职业性,利用真实的业务资料将实务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再现于学校课堂上。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要在内容、学分和培养目标等方面有明确要求。可在校内引进全真会计实验室并设置全真实验课程,由专人指导,将财务公司的财务外包项目交给学生来做。对全真会计实验室的操作要定位于模拟企业财务运作的真实情况,通过案例教学,实帐演练,使学生短期内可独立处理帐务,熟知公司的运营操作和胜任企业财务工作,做到“教学做”的一体化。

(二)校企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可由校方的专职教师先制订实践课程标准,然后与企业方商讨具体内容,根据会计理论并结合企业实际来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实训教材中应全面地反映企业完整的会计年度核算的全过程,并详尽描述企业的机构设置、生产流程、适用的税收政策等情况,对于每笔经济业务应让学生独立思考涉及到哪些凭证和账簿,更真实地再现企业财务人员做账的全过程。实训教材要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要能尽量体现经济业务的未来发展新动向,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

(三)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教师在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经验丰富程度有密切关系,所以应改善师资力量,打造“双师”队伍。在建设“双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方面,可以适当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创造条件让他们能更多地去进行实践;可以定期地分批委派教师深入社会,去企事业单位脱产挂职锻炼或者不脱产锻炼;对于参加实践的教师可以出台一定的激励政策,给予一定補助和职称评审上的倾斜;还可以将企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引进校内实训基地,和教师共同指导实践;与企业更深入地建立合作关系以获得充足和稳定的校外指导师资来源,尽快实现师资队伍由传统的教学型、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四)加大投入,合理选择校企合作对象

学校应加大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高校的师生搭建参与实践的平台。在选择校企合作的对象方面,可以更多地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会计公司,因为这些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业务类型比较丰富,与其进行校企合作,不但可解决其在忙季人手不足的问题,还可让学生更方便地接触到企业的真帐操作;学校还可以参与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节省成本。据此,校企双方可达到双赢。(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谢伟峰.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财务咨询公司为平台[J].商场现代化,2013(29).

[2]付智勇.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1(6).

上一篇:安全保卫范文下一篇: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