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硕博论文范文

2023-03-12

会计硕博论文范文第1篇

实行硕博连读1+4方案,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博士生的研究水平。

当前,博士教育的质量问题和结构问题都很突出。结构问题主要在于专业博士生比例小。对博士的新增需求更多地来自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等实践领域,特别是大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要求企业拥有强大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拥有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学术型博士难以适应应用领域的职业需要。质量问题主要在于博士毕业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广度不足,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博士的培养方案还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

在我国已经实行了较长时间的硕博连读方案主要是2+3方案。一般是缩短硕士教育学制,免除硕士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总学制为5年。这种模式减少了科研训练的时间,往往造成硕博连读生的科研能力降低和科研兴趣减少。同时,总课程也减少了,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宽度和系统性方面存在不足。

针对博士教育的结构问题和质量问题,针对硕博连读2+3方案存在的问题,我们实行硕博连读1+4方案。基本思路是:第一,将30-50%的博士指标用于硕博连读,使硕博连读作为一种主要学制,而不仅仅是一种补充;第二,在第一学年整合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后四年强化研究训练,将两个阶段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培养方案,着力优化博士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明确区分学术博士(PHD)与专业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实行分类培养,利用1+4方案整合两个教育层次时间资源的优势,探索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研究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专业博士按照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职业实践的要求培养,按学科分别授予相应的专业博士学位,如临床医学博士、工程博士、法学博士、管理博士、教育博士等等。

二、学生与导师的遴选

(一)学生的遴选

博士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包括广博、专深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研究素养(如洞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实际研究能力(如选题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验证假说的能力等)。研究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和长期教育训练,淘汰没有研究潜力的学生对保障博士教育质量十分重要。硕博连读生需要经过一年的考察和两次遴选,才能成为正式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次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二次为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遴选硕博连读生应加强对应试者的课题设计能力、思维水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掌握情况、文献检索与综述的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考察。

1. 初试与复试并重,改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在1+4硕博连读方案中,学生在录取时就获得了硕博连读资格。因此,硕士考试阶段就应该着眼博士学习的需要,严格甄别和遴选。

除入学考试成绩以外,还应通过面试,考察和评价考生的教育背景、大学课程学习成绩、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量化后加权统计,计入面试成绩,并与初试成绩进行加权统计,计算最后的成绩,作为录取的依据。

2. 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

第三学期末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资格考试目的在于进一步遴选有研究能力的博士生,淘汰一部分专业知识不扎实或学术水平低、学术潜力不大的学生。

考试方式为做一个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选题应具有前沿性和综合性,应有助于研究生在此基础上确定博士论文选题。

文献综述应系统收集和整理某个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就该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对在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设想。

凡通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者,正式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作为当年正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在下一学期正式入学。

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有一到两次补考机会,未通过者可以文献综述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申请硕士学位。

2 4.退出硕博连读程序

未能通过资格考试者,退出硕博连读程序,按硕士研究生教育方案,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

如研究生提出退出硕博连读,或者硕博连读项目负责人认为该生已经不符合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在办理手续后,按硕士生培养方案,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撰写硕士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二)导师的遴选

1. 硕博连读研究生由博士生导师指导。在取得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时,通过双向选择配备导师。

2. 学位论文选题属于跨学科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应组成有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参加的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小组。小组成员一般应有博士学位。

3. 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专业博士研究生由大学指定的学术导师和联合培养的实践单位指定的导师共同指导。学术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保证学生的学术发展方向,确保博士生的培养在学术水平上达到博士层次。

“联合培养实践单位”指定的导师,基本职责是为博士生从事的研究项目提供实践或实验研究的机会,并从实践方面给以指导。实践导师应是资深专家,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学术导师掌握精深、渊博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实践导师掌握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两者联合,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专业博士生在职业实践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双方导师共同制订博士生培养计划,指导课程的选择、实践训练项目的制定、论文的写作等,定期召开评议会,检查、监督博士生的学习进度、发展状况等,以保证博士生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

三、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规范教育活动,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文件。硕博连读1+4模式能否有效提高博士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培养方案是否科学,谁否先进,是否得到切实贯彻。博士教育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坚持共

3 同的质量标准。各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时应遵循研究生院制订的基本原则和主体框架。

培养方案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博士生共同制订。导师在与博士生协商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结合研究方向及博士生知识结构,制订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与培养措施,确定课程和研究训练计划,经博士导师组审核后报院系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作为管理、考核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依据。

(一)制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 面向世界,保持先进

培养方案应充分反映该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特色,应在研究国内外名校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计划的基础上,设计本院系培养方案。要加强培养方案的论证工作。

2. 分类设计,分类培养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明确区分学术博士和专业博士,分别制订培养方案。

学术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侧重于通过高水平的理论训练,使学生具备在学术前沿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培养方案应突出学术性。

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侧重于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培养方案应突出实践性。

3. 整体设计,注重衔接

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线,使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有机结合,硕士阶段的学习与博士阶段的学习有机结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同时要考虑到淘汰下来的学生完成硕士学业的需要。

4. 精选课程,强化研究

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国外,尽管各国对二者的兼顾或统一所采用的方式略有不同,但是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一般都非常重视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有机统一。课程要反映该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方法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前沿课是课程体系的主体,要处理好知识的广度与深

4 度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特别要注重通过课程教学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的关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侧重于博士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前沿课力求内容新颖充实,能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

课程内容和水平要体现层次差别,即区分开硕士生、博士生课的层次,避免同一学科开设的不同课程之间内容重叠。

5. 严格考核,引入淘汰

要引入竞争机制,坚持中期考核分流制度,依据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分流和淘汰不合格者或不适宜培养者。

(二)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 1. 培养目标

博士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研究人才为目标。要使博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专业博士与学术型博士有着明显不同的培养目标。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人才为目标,通过扎实的学术训练使学生养成热爱真理,求真求实的学术品格,具有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实践高层次应用人才为目标,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能力。核心能力包括: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对专业理论与技术同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判断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2. 课程结构与学分安排

与国际高水平博士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研究方法训练。1+4硕博连读方案要大力加强研究方法训练。硕博连读生应修总学分大约为36学分,其中政治课4学分,外语课6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10-12学分,方法课学分不少于8学分,研究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任意选修课(任选课)学分。

5 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应教给学生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方法课以掌握具体研究方法,能够熟练、规范运用为目标;研究课旨在加强研究生的研究实践训练,课程包括为进入学科前沿或结合课题需要的理论专著、文献专题课,习明纳尔课等;任选课以学科前沿介绍、跨学科拓展为主,可以由研究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学位论文研究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

3.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三个阶段培养。

(1) 第1-2学期为第一阶段,以课程的学习为主。

应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和博士生的学科基础,由导师和研究生协商,确定专业课、方法课、研究课、任选课;允许和鼓励博士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发展需要选修本科、硕士或其他专业的博士课程。

方法课应使学生熟练掌握文献检索、定量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应从方法论的高度,加强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具备批判、完善、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专业基础课应能使学生建构起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课要使学生进入本学科的理论或实践前沿。

方法课、专业课和研究课是研究训练重要途径。应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尽可能采用研究性教学,加强方法训练、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反思批判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读书报告和讨论应成为研究训练的重要途径。导师应为学生指定1-2本要求精读的本专业经典著作。通过深入的钻研和讨论,学习本专业的研究范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应突出研究性,应使习明纳尔成为博士生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

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有别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主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研发机构联合培养,在职业实践中进行教学和研究。

博士阶段的外语课程应强调实用性和研究性,可开设外国文献的检索与综述课。要求学生用外文完成综述报告。对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外语要求可相对较低,以能阅读本专业外国文献为最低要求。外语对于培养面向实践的专业人员并非那么重要,在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中

6 降低外语学习要求,而把有限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的做法被广泛采用。许多专业博士学位并无外语要求。

学术交流是本阶段研究训练的重要途径。学生要听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并参与讨论,提交学习心得;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

根据需要也可在第

二、三阶段安排选修课程。

(2)第3学期为第二阶段,研究生要完成文献综述并通过答辩,取得博士候选人资格。

(3)第4至10学期为第三阶段,以学位论文研究为主。 研究训练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第三阶段的核心,学位论文研究是主要途径。

学位论文研究包括选题、研究与撰写、答辩与定稿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选题。

博士研究生要在第三学年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系统收集资料并大量阅读文献后选题、立项、开题。选题包括文献综述、课题设计和开题等环节。

文献综述的撰写:博士研究生应在确定研究领域后,系统全面地收集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应穷尽本领域的重要文献,明确已有研究取得的进展和尚待研究的问题,整理成书面报告。

课题设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提出研究假设,设计并论证研究方案,制订研究计划。

开题:博士生向选题审查小组报告文献综述及课题设计,审查小组对博士生是否掌握了本领域的重要文献,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是否适合做博士论文,研究方案是否合理,研究计划是否可行等进行评议,并决定是否通过其文献综述及课题设计。未通过选题审查的博士生应重新设计课题并重新开题。

选题审查小组由相关学科领域和职业实践领域的专家组成。 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强调学术价值,强调“学术创新”、“知识原创”或“拓展学科领域前沿”。应针对学术前沿进行原创研究,力求增进知识,发展理论。

专业博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强调实践价值,应针对职业领域的实践问题,追求基础知识的应用,创新性主要体现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

7 践应用研究方面有所创新。

第二阶段:研究与撰写。

这一阶段包括指导与阶段性成果报告两个环节。

导师的指导:导师应与博士生定期交流,应在研究活动中形成师傅带徒弟的关系,在言传身教中给博士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编码的知识载体中难以传递的隐性知识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靠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随时随地的指导中传递给学生。博士生严谨的学风、学术精神也主要在导师日常指导、熏陶下形成。

阶段性成果报告:博士研究生应分两次在博士点组织的报告会上向导师组汇报研究工作进展,由全体博士生导师及全体在读博士生参加。博士生汇报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下一步打算,听取导师们的建议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工作重点。在第4学年末的汇报后,导师组对该生是否按期毕业作出初步判断,必要时作出延期毕业的建议。

第三阶段:答辩与定稿。

这一阶段包括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定稿等环节。 预答辩:预答辩在正式送审前一个月进行。预答辩的主要功能是诊断评价和资格审查。由博士学位候选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签署同意意见后,向学院学术工作指导委员会提交完备的申请材料(包括学位论文、已发表的、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要求的论文原件或复印件),经形式审查合格者进入预答辩程序。学院学位委员会根据论文研究内容,选择3名以上相关领域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预答辩小组。导师不得作为本论文审查专家小组成员,但原则上须参加预答辩,以听取专家小组的意见。预答辩小组审查论文选题、分析框架、研究方法、调查内容及方法、使用的数据和基本结论等,指出存在的问题,与导师协商后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结论分为“通过”、“基本通过”、“不通过”。“通过”或“基本通过”才能送审,且都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参考专家意见进行修改。预答辩小组对“基本通过”的论文修改情况要进行书面审查,全体成员签字认可后才能正式送审。 “不通过”的论文不得参加本次送审与正式答辩,候选人需作认真修改,至少半年以后重新申请预答辩。

8 论文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送审论文应删除博士生及导师信息。各学位点应建立校内外专家库。学院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至少5名专家为评审人,校外专家不少于3人。至少4人同意答辩才能进入答辩程序。

答辩:院学位委员会指定5-7为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两人。答辩委员们对论文评出等级,即无条件通过;通过但需作较小的修改;通过但必须做出较大修改;论文质量不足以授予博士学位,但可授予硕士学位;不通过。对于不通过的论文实行严格的淘汰,撰写者必须重新开始论文研究工作。

定稿:博士生应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对论文做最后的修改定稿,并按规定提交正式的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上一篇:国际会计论文下一篇:实证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