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2023-12-31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村寄宿制小学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率,提升了办学水平,但其也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差、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探讨了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以期促进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 寄宿制教育 发展途径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Q2015-67。

前言

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农村的小学办学开始呈现出集中化、规模化、寄宿制的趋势。这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寄宿制小学教育处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和解决,以此提高办学效率。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减少,留守儿童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人到城镇去工作,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大都随着父母去了城市读书,而大部分学生只能留在农村跟随家里的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生源的逐渐减少和留守儿童的增多,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农村小学趋于寄宿制教育。集中生源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关爱,已成为寄宿制教育的重要任务。

2.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短缺

农村小学虽然集中了一个地方的主要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国家也给予学生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地方政府对小学教育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加之,农村小学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导致优秀人才的补给不足,即使个别的人才来到农村支教,也很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短缺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3.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寄宿制小学一般都是学生人数较多、占地面积较大,整体规模比较大的学校。虽然办学规模上去了,硬件上得到了提升,但是在管理、制度的建设、内涵的提升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在这些学校的管理中,很少有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即使有也很难贯彻执行,人治的思想比较重,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教育的随意性非常明显。

4.学生习惯养成意识差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受教师和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家庭教育是其成长的重要一个环节。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把学生集中在一起,虽然能够接受较多的学校教育,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教育相对缺乏,导致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5.学生心理问题普遍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尽管能得到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但没有父母陪伴的爱毕竟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当这种思念不能化解,或者自己有什么问题不能跟父母商量、探讨时,积聚起来的诸多问题不断被挤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也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

6.课程体系不完善

农村小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都以语数外为主,其他的课程即使存在也往往是摆设,成为陪衬。例如,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有着重要影响,但农村小学很少开设这门课,即使开设也没有系统的规划,体育教师很多都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1.集中力量提升办学水平

寄宿制小学教育是汇集一个地方的众多力量,来为师生提供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寄宿制小学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好这一工作:一是地方政府要给予寄宿制小学的发展更多力量,尤其在经济、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二是地方出去的一些较有成就的企业家等名人,要积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可以用设立奖学金的形式尽自己的能力提供一些帮助;三是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其投入扎根到农村的教育事业中。

2.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一个学校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内进行。学校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政策,认真分析学校和学生实际,按照教育方针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健全学生的考核机制,建立学生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机制,促进其德育教育,落实好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制度的制定相对简单,关键在于落实,切实执行才能让工作落到实处。

3.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础。小学生正处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学校要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注,注重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是让小学生养成正确对待学业的习惯。不迟到、 不早退,按时完成学业,诚信考试等。二是要让其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三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可以让学生坚持上好体育课、坚持晨跑,磨练意志等。

4.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师工作压力大,导致教师的工作很难面面俱到。若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会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严重,后果不堪设想。关注学生心理,一是学校要引进小学生心理辅导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农村学生心理工作队伍。二是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爱心,让学生感受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温暖,减少心理问题。在节日或者学生生日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送上祝福或者准备些小礼物,以此温暖学生的内心。

5.完善课程体系

农村小学的传统教学理念就是今后升学考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这是不科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生必须获得全面发展。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完善,此项工作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没有开设的课程,按照课程设置标准要抓紧时间开设起来。二是已经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像音乐、美术、体育等所谓的“副科”课程,要注意抓好落实,让每一堂课都不打折扣,不断提高其教学的实效,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6.提高教科研能力

农村寄宿制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加之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高其科研能力,一是要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科研工作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方式。二是要加大对科研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科学研究需要大量资料的支持,没有经费作保障,一般的学校和教师是很难承受的。三是要对科研工作进行正确指导,教师的盲目科研探索不但不能研究问题,而且会让自己陷入身心俱疲的境地。

结语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为解决农村现实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地方政府以及学校、教师、家长必须共同努力,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勇.农村寄宿制学校应重视宿舍文化建设[J].新课程,2009(08).

[2]杨兆山,高鹏.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学生的适应问题与对策——基于中西部三省区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2(07).

[3]张鸿泰.农村寄宿制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改革与探索,2008(03).

[4]何强军.浅谈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利与弊[J].学园(教育科研,2013(12).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德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绝大比例的现状,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问题更加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对德育教育的厌倦等方面。但是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还是可以通过改善德育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与课堂相结合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等方式加以应对。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应对策略

德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出發点和落脚点。德育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阶级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影响,并将社会公认的思想和道德意识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传授,从而使被教育者接受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对于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绝大比例的现状,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问题更加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将道德修养的教育从小学生做起,将文明古国的灵魂继续发扬下去,教育出拥有优秀中华民族的栋梁。农村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是学生品德的形成阶段,小学作为一个极易受到各种思想影响的阶段,在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孩子在心里接受它,而且这一阶段,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古人所云“三岁看老,百岁瞧小”,早已道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及时的进行德育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鲁迅先生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结合几年来德育工作的实践,目前农村小学生道德状况从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不良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在道德认识和行为养成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忽视。农村小学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忽视主要原因在于师资力量不足和德育教师知识欠缺。大部分农村学校将“主科”作为学生培养的主要课程,这就使得德育课、体育等“副科”成为只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才会开设的形式课,自然使得这些科目的老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需要。即便是一些学校配备德育教师,但多是因为年龄大、知识体系老旧、“主科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从“主科”岗位退下来的非专业教师,由于其缺乏德育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然成为阻碍德育教育开展的另一个障碍。

其次,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媒体走进人们的生活,而社会上崇拜金钱和权力的声音被小学生所吸收。这些声音逐渐削弱他们对德育学习的动力,他们会认为只有学好知识才会获得金钱和权力,从而忽略了德育素质的学习。另外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牢固的、正确的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所以,随着小学生对互联网的接触,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暴力和黄色信息让小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逐渐模糊,因此更会导致少年犯罪率的升高。不仅仅是社会环境,家庭对小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人过度的宠爱使孩子形成强烈的自私心理。生活中遇到事情都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貌和自律意识。而父母又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道德教育。

第三,学生自身对德育教育的厌倦。目前德育教学方式单一,很多小学以品德课的方式独立于其他课程学习开展德育教学,不能完全的渗入到整个小学学习阶段的各个环节。而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模范教学法、说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这些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过于单调抽象,即便是榜样示范法中教师现有教材案例距离学生较远,实际示范作用有限。

三、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应对策略

目前,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然而,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尤其是其教育形式更需要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创新。

一是改善环境,为德育教育奠定基础。首先要营造文明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里所提到的环境包含学校文化环境和学校自然环境两部分。学校文化环境是实现德育教育的软基础,体现在校风校训、学习风气、班级风气等方面。校风校训一直为德育工作提供重要的氛围;班级风气相比校风校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因此学校应深入发现、发扬学校的优良学风、以及优良的班风。另外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的硬件,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优美整洁的学习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有機结合社会、学校、家庭,创建和谐的德育社会环境。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因此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一种良性的循环,为学校开展德育的创造良好局面。

二是以人为本,拓展德育教育途径。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积极试探多样的教育方式。要着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态,领会学生的品德基础是在哪种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除此之外小学德育教师还要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压力和恐慌等情绪发生的诱因,并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品德教育的最佳开展时间。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时,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开展德育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相比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将施教的场所局限于教室内,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教育全部的行为。所以要想改善德育教育现状就要将以管制型和灌输型为主的德育模式改变为以“重在实践、结合课堂”为宗旨的教育方式。做到“三融合”,即“以学生为中心”与“依校规治校”相融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学校培养”与“社会、家庭熏陶”相融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竞赛活动等让学生接受锻炼,在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在开展实践锻炼时,教师还要注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利用实践锻炼的机会提升其德育素养。

总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小学生将成为国家的发展动力来源,所以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他们成为国家发展动力的基础。我相信随着德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家长、社会都会行动起来,把孩子真正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何立信.浅谈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中国校外教育[J],2015(11)

[2]缪瑞丽.浅谈小学德育管理.科学导报[J],2015(6)

[3]秦文娟.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策略.中国校外教育[J],2014(29)

[4]韩伟东.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小学德育教育[J],2013(36)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语文学科是对学生成长有特殊教育意义的学科,但是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语文学科的低效教学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对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现状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旨在指导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实践。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育;革新

笔者通过对多位小学农村语文学科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难以提起兴趣,课上精神游离、涣散,课下语文学科作业完成情况不佳,语文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自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等语文学科基本素養,学生语文学科的整体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的理念、方法等有待优化。笔者结合自身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与策略提出以下几点看法,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学科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虽然受重视程度很高,但是其教学的效果却一般。通过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这其中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要想使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针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困境展开分析很有必要,具体如下。

1. 学校与教师方面

农村小学尽管对语文学科教育很重视,但是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在语文学科教育方面投入较少。农村小学图书馆利用率不高,且图书都不怎么实用,图书种类不够丰富且现有图书与学科教材不是很匹配。学校对阅读课程安排较少,学习的目的纯粹是应试教育,忽略了阅读的积累。另外,农村小学对于语文学科教师的培训活动也较少开展,不利于教师语文学科职业素养的提升。

笔者通过课堂旁听,以及与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语文学科教学都是遵一个固定模式,即:讲解生字、词语,近义词、反义词,形近字、音近字,串讲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及中心主旨,讲解练习题等。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这一程式化的步骤来教学语文学科,很少有教师积极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模式进行改进,致使语文学科教学十分低效。

2. 家长与学生方面

造成农村语文学科低效教学的因素,除了学校、教师因素,家长和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农村的家长对阅读不够重视,农村学生阅读基础较差,阅读分析能力不好,所以在阅读教学上老师也教得很吃力。其次,很多农村的学生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太高,学生处于低年级的时候,还能对其语文学科的学习展开辅导,但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的难度也会变大,很多家长这时就会感觉对于学生语文学科的辅导有心无力。再次,很多学生本身就对枯燥的语文学科学习难以产生积极性,再加上缺乏家长的有力监管,很多学生放学后对手机、电脑等较为沉迷,导致语文学科成绩下滑严重,影响了学习语文学科的信心,产生厌学语文学科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语文学科的学习越来越差。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

良好的语文学科教学条件,不仅可以使语文学科教学的形式得以丰富、改进,还能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研究的兴趣被点燃,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优化。首先,学校要对阅读教学加以重视,积极安排阅读课程,注重阅读积累。其次,由于农村家庭对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投入很少,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课外资源严重不足。学校可以加强对图书馆的使用,更新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种读物,有助于使其眼界得到拓展,能使其见识得到丰富。再次,学校可以过一段时间举办一次语文学科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活动。培训的内容不能只包括教师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包括语文学科教学的技能培训,以及师德培训等。通过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助于教师语文学科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2. 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增加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设施固然重要,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使语文学科教学的方法得以优化。因为学生不爱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乏味,因此,丰富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很有必要。通过丰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方法,就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增强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认真听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听课效率。

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大屏幕展示几张珍珠鸟的图片,学生在看到这个可爱的小鸟时都非常喜欢。教师:同学们,图片中是什么呢?学生:小鸟!教师: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学生:不知道!教师:这种鸟叫做珍珠鸟。作者冯骥才也有几只珍珠鸟,他的珍珠鸟特别有趣,会跑到他的杯子上喝水,还会在他的肩膀上睡觉,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可爱的珍珠鸟吧!学生:好!不同于以往教师直接展开对课文剖析的形式,而是换了一种有趣的课程引入形式,使学生对于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燃起了浓厚的探索兴趣,课堂教学的气氛立即变得活泼起来,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得到显著优化。

3. 实现家校共育

小学生区别于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心智还不太成熟,其学习方面需要家长的辅助。只有学校、家长各尽好自己的职责,才能使语文学科教学的效率显著提升。首先,学校可以过一段时间就召开一次家长会,使家长对学生在校的语文学科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同时,由于平时家长工作忙,经过家长会就能对孩子近期各方面状况加强了解。学校和家长还可以就学生目前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同时家长也能在家里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其次,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学校和教师都会尽最大的能力来帮助学生,同时学生语文学科的课外学习也不能放松,家长应在学生语文学科的课外学习中发挥好辅导作用。家长对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辅导,不仅表现在辅导其语文学科的作业,还要对学生日常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加以指导,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里,学会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通过将家校共育模式应用于小学农村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能使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更上一层台阶。

小结

总之,在当前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中还存在很多困境,学校与教师,以及家长与学生要审视自身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对农村语文学科教育开展探索。只有通过各方的配合、努力,才能使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问题得以改善,教学的效率得以优化,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晶晶.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39):158.

[2]  李云洲.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129.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溺水事故

作为师生生命与财产的重要保障,学校的安全管理不仅是学校教学的重点,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小学生对安全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再加上其好奇心非常强,所以容易产生一些安全事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在溺水事件的防控上,部分学校并没有做好溺水防控体制的建设,也没有着重于溺水防控知识的宣传,导致溺水成为了威胁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针对此学校要建立起一个立体性的溺水防控體制,要从管理巡查、安全防控以及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出发,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溺水防控能力,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做好全方面管理巡查

很大一部分,农村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的非常全面,但是落实的却并不到位,很多时候安全管理和安全制度往往是由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导致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较为浅显,难以发挥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作用。而针对此现象,学校应该从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出发,不仅要联合班主任开展教学监督,还要联合各科任教师在不断的巡视中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范围内和农村范围内河边溪流的巡视,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且良好的学校环境。

首先,学校要联合各班主任教师和各科任教师开展“日常巡视”活动。只有做到“勤巡视、善发现、快处理”才能够保障学生的安全。例如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开展巡视工作。在早上巡视时,教师要着重观察学生的到校情况和高校前校园环境与到校后班级情况的检查。在中午巡视时,要重视学校的离校情况与在校学生的情况。在晚上巡视时,要仔细观察校内有没有出现学生滞留的情况和校外学生离校时是否能够安全到家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而要想做好溧水防控,教师要拓宽巡视范围,对学校周边的河流、溪流等进行巡视检查并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方式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也能够从学校层面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从根本上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安全防控的宣传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在面对危险时并不能够及时的躲避。同时,小学生又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容易将其置身于危险的环境之中,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小学生对危险的认知不够充分,因此提高其安全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部分农村学校往往是从安全体系的构建上出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这种方法主要从学校的客观层面入手,难以体现教学的渗透性,也不能够让小学生充分的认识危险。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必须从主观性上出发,做好安全防控的宣传,培养和提高其安全意识,并使其能够掌握面对危险时的应对方法,进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安全防控的宣传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做好宣传。例如通过动画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溪边、河流的危险性。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并且感悟生命的可贵以及失去生命之后对父母和亲人造成的痛苦,从而树立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在生活中让学生能够远离溪边与河流,提高其安全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安全防控内容也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安全防控的有效性。之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述溺水时应当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和发现有人溺水时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也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最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延伸,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溺水的危险性,从而实现生命意识的培养及树立。

三、注重安全教育的实践

要想切实的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和提高其安全意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学校和教师还应该着重于学生在面对危险时应对能力的教学。尤其是在溺水防控教学时,教师要着力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溺水防控的应对能力及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够增强其安全意识,使其远离危险。

教师要拓展教学范围,通过户外活动教学体现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掌握溺水时的应对方法。例如在游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会因为气温或者体温相差较大而导致抽筋,或者心脏停跳休克等现象。之后教师要教授学生游泳时抽筋的应对策略,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救。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开展溺水的急救实践活动。例如在发现溺水者时,不要让学生贸然下水营救,而是应该大声呼救,利用一些工具进行救援。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自救的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也能够保障其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不仅需要学校构建一个立体的溺水防控体系,更需要教师着重于溺水防控知识的渗透,既提高学生溺水防控的能力,也增强其安全意识,从根本上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且健康的生活环境,也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

参考文献:

[1]蔡照超.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J].读天下(综合),2018(10):2-2.

[2]高泽平.健全安全工作机制筑牢”溺水”事故防线[J].教育,2016(8):236-236.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素质教育的推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STEM教育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与德育的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运用,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新课改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予以重视,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小学科学STEM教育成为更多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选择。小学科学可以对学生的创造性予以启发,引领学生去认识、了解和看待世界,在教学中要尽量采取启发式教育,将STEM教育引入其中,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他们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进行培养,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一、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意义

小学科学STEM教育和德育都能促进学生的成长。老师将小学科学STEM教育和德育进行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着重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向科学型人才的方向进行塑造。老师需要让学生以情境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的科学素养。由于小学科学STEM教育和德育所处的领域有所不同,需要老师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并且充分认识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重要性,需要在长期教育发展中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予以强化,推动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二、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STEM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德育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两者的侧重点和倾向性都有所不同,即便是二者都能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需要对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予以创新,需要加强科学实践和品格培养之间的联系。还有一个,就是师资的问题。很多老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重要性,很多教学老师虽然从事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但是并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德育教育培训。小学科学老师在德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上存在不足,而德育老师对于科学教育的了解不多,无法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小学科学STEM教育的显著特征

(一)小组分工合作,组员共同完成

對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模式,由成员一起完成目标任务。因为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需要学生之间有效沟通和交流,学生要抓住问题的重点部分。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先学会合作,大家一同去完成,同时要对每个组员的想法予以兼顾,从多个角度对各自想法是否正确进行评判,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还要学会分工,项目如果没有良好的分工,后续会寸步难行。学生通常都会选择具有趣味性且内容简单的事情,那些复杂烦琐的事情没有人愿意选择。但是想要完成一个项目,就需要很好地完成项目的每个部分,想要出色地完成一个项目,就需要项目的每个部分都完成得出色。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在分工上具有合理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为项目的良好完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发现自己所长,以小组的进步带动组员的进步,用整体项目的进步对学生潜能进行开发。

(二)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项目为驱动,评判标准是任务完成的情况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在项目进行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并将自己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日后成为在社会竞争中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项目的驱动,指导减少细节的部分,可以对学生大局观和整体意识进行培养,让他们形成运筹帷幄和掌控全局的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四、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运用策略

(一)集思广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科学是为了了解和认识科学。小学科学在教学方式、风格以及讲授内容上对学生后续学习科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自身的创造力都会产生影响。让学生集思广益就是大家在一起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依次对一个创造的方向、解决方案进行论述,不用考虑实现的可能性,但是需要表达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研究表明,方案的初期阶段都是平淡无奇的,用最有可能实现的方案解决问题,用最简单的想法来思考问题,但是在后续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具有创新性、更加优秀的解决方案。集思广益可以对学生的创造力予以锻炼,对人的潜能进行开发。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引入这种探讨式的内容,让学生对其进行充分思考,开动脑筋,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小学生由于知识的储备量有限,所提出的方案能够运用到实际中的机会较少,老师只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使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更多、更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即可。

(二)互助合作,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祖辈在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对我们加以提示,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需要共同解决,这样才能更高效解决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会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知识的储备量也会逐渐增加。这个时候一个人全部掌握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分工合作就变得更加重要。一个人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通过大家的分工合作,将任务出色地完成,并在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人类一项较为重要的技能就是团队合作,一个人再强大,能力也是有限的,想要更好地完成任务,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较为重要的科目之一,需要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团队合作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STEM,老师在科学教学中布置某项学习任务时,让学生共同去完成,学生之间相互带动,以一个人的积极性带动全班的积极性。只有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的一小部分,整个团队才可以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着重训练,对学生掌控全局能力的培养

小组分组后会指派一个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任务,组长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组长的主要工作是对任务细化分工、人员分配以及督促大家一起完成任务。组长相当于整个小组的核心,需要在小组中精心选择、着重培养。组长在任务进行中,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收获更多。学校教育与社会不同,学校教育需要锻炼每一个学生,因此小组成员可以轮流当组长,让大家都能得到锻炼,都有能力的提升。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对组长掌控全局的能力进行训练,让他们形成大局观和整体意识,有助于提高组长对組员、任务的整体控制能力。老师分配小组任务后,要给予各小组更多的发挥空间,如果没有出现分工不合理或者是组员有异议的情况,就可以让组长依据自己的想法对任务进行安排。组长带领组员对问题进行协商和解决,可以对组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内沟通问题的能力予以锻炼和提升。

(四)分工合作,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现代社会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工。厨师精通做饭,虽对汽车的构造并不了解,却可以驾驶或者使用汽车,甚至是对火车、飞机等其他交通工具进行使用;IT人员可能不会做饭或者是对做饭的步骤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吃上美味佳肴;公司职工不懂电脑内部结构,但是可以运用电脑工作。这些都是因为行业的分工,大家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工作,无须对其他的领域深入了解,只要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就能在多方面享受到各种服务。大到国家之间的合作,小到公司所在部门之间的合作,甚至是学校班级内部小组之间的合作,都离不开分工合作。分工合作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要求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完成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一个项目最终能够完成,需要项目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优秀,细微到每个细节。完成任务有点类似于火车的搭建,每个人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要为这个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一旦某个人在项目中发挥失常,就可能导致项目的整体失败,因此项目中的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对学生进行STEM教育时,要对他们的责任感进行培养。组长对合适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对组内的学生进行灵活调动,这些都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五、结语

小学科学作为重要的学科,可以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由老师引领,让学生认识、了解以及正确地看待世界。在德育中引入STEM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提升创造力。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融入STEM教育理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565)研究成果】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农村小学生的意外事故常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对学生安全教育这一块没有做到位。专家指出,如果学生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认知,那么百分之八十的事故都可以避免。因此,教师要开展合理有效的安全教育活动,树立学生安全意识,增加其生活常识,规范其行为,下面我将围绕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并给予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背景  安全教育  实施方法

影响农村小学生安全的有食物、体育运动、网络交流、交通事故、溺水等二十多个方面,因此,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开展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农村安全教育的实施材料和资源不比城市,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可用资源的作用,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小学生在健康和安全的环境下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不是简单地讲一两次就足够的,安全知识来自多方面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一步步指导学生掌握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经过漫长的积累,学生才能形成安全意识。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灌输都必须时刻进行,不能松懈,教师自身也要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作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明白什么东西是有害的,增长自身的见识,提升对安全的认知。教师要在课堂、集队、迎送等在学校的日常环节中及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发现安全隐患并处理,如此长久下来,学生才能形成安全意识,行为才会受安全习惯的驱使,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安全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教师和学校要对学生这一方面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样才能将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到最低。

二、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安全教育

农村的学生大部分会进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其农村环境中的安全意识,城市环境中的安全意识同样也要给学生讲解。时代的发展让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安全知识也是其中之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解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利用上级下发的安全教育视频,或是利用互联网下载安全教育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观看。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学生在学习安全知识的过程中才会更具有积极性,从故事中明白农村中哪些事情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有威胁的,城市生活有哪些安全隐患,通过交通事故的短片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进行教育,明白如何乘车、过马路,进而减少交通事故对小学生造成的危害。因此,教师要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拓展安全知识内容,让学生明白城市与农村环境之间的区别,进而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学生依然具有完善的自我安全意识。[1]

(二)运用当地资源进行安全教育

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挂有“警民共建单位”的牌子。聘有校外法制副校长,学校每学年都会安排派出所民警进行一两次安全讲座。通过当地的资源让学生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因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民警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人物,其所说的话最真实可信。通过学校、教师的日常教育和校外人員一两次的教育结合,所得到的教育成果是巨大的。[2]

三、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促进安全教育开展

很多家长的安全意识差,对学生安全教育这一块自然也就不会太过注重,家长通常认为学生需要经历教训并结合自己的批评后才能改正错误和不良习惯,可是如果发生的事情直接对学生的生命造成伤害,那么还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改善吗?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为了生活,需要他们爬树摘果,到河边抓鱼等,这些行为都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教师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通过对家长安全意识的培养,进而转化为学生安全意识的进步。[3]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途径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并组织进行一些有关安全知识的亲子竞猜活动,或者是举办主题为“保护生命,学会自教”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家长观看一些农村学生发生事故的事件,以真实的实例直观的对家长和学生的安全思想进行纠正,加深安全重要性的理念,再布置展示相关安全措施的活动,比如,遇到火灾的解决措施,遇见他人溺水的解决措施等等,通过形象的安全知识讲解,提升家长和学生的安全意识。这样家长明白,当学生要进行抓鱼爬树这种危险的行为时,一定要有大人陪同。

通过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家长就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安全,明白自己孩子是否处于危险之中,并对学生进行教育,明白自我防范意识和生命的宝贵。

四、结束语

教师要根据不同农村的环境,制定相应的安全意识课程和教育工作,开展多样、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安全教育中懂得生命的可贵、增强其感性认识,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将事故的发生遏制在源头。学生通过安全习惯和安全技能在生活中的良好运用,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就能在舒适、安逸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江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苟庆章.农村小学后勤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孙朝文.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难点突破[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114.

上一篇:高效课堂教学初中地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挫折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