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

2023-09-23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1篇

1 精心设计问题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 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 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 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 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 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 启发学生思考:硫化氢是酸性物质, 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 一环扣一环,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 形成不间断的连续思索, 形成学习的持久内驱力, 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 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把握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 精选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 增加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如:讲到硫酸, 增加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原料, 引导学生写出以铁矿为原料的主要化学方程式。进一步了解工业上用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的原因, 以及选择硫酸厂厂址应考虑哪些因素等, 在科学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如:在化学绪论中, 列举一些20世纪对化学科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了解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等, 都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注意删改繁、难、偏、旧的学习内容, 不能在教学内容上只做加法, 不做减法。

3 突出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全面提高化学质量的目的。例如,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中, 依照课本上的实验很难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于是, 我提出问题:怎么办呢?学生议论纷纷, 甲同学说:“能不能用蘸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呢?”乙同学说:“能不能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盛有石灰水的集气瓶呢?”丙同学说:“将蜡烛放入集气瓶里, 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导管导入石灰水中, 行不行?”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分别作了实验, 各自找到了成功的方法。脸上露出了笑容,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 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我想, 这比教师直接演示改进后的实验要好得多。因此教学中, 要给学生创造机会, 善于引导, 学生的智慧就能随处闪光。

4 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化课程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众所周知, 化学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困绕许多化学教师的难题。例如:在物质结构部分的教学中, 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 使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果利用信息技术 (如:多媒体课件) 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观摩一些模拟动画, 就能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和体会, 进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能够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 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 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5 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 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 就能使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5.1 分析、比较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 新概念不断地引入, 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 都是容量仪器, 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 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找出各自的特点,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 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 用哪一种仪器。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 进行比较, 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 将原因加以分析, 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 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 而且思路正确, 并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5.2 推理能力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 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 在讲到导体时, 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 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 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 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 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这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演绎推理,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 中职化学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有效性教学探索, 不断摸索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面向社会、贴近市场,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摘要:中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 因此,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 更要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本文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实验探究、运用信息技术、训练思维能力等五种课堂教学手段, 对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冬冬.在化学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的终生学习能力[J].大众科技, 2008 (10) .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2篇

一、多用生活中的素材做实验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化学知识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个人的方方面面, 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 化学实验也要生活化, 用实际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实验,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下面我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判断哪些物质是胶体并掌握胶体的性质;分离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方法。除了教材上的科学探究之外, 我还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一些素材:激光笔、一次性塑料杯、豆浆、牛奶、果汁、生鸡蛋、泥浆、墨水、果冻、食醋等等, 学生也可以自己带一些东西, 上课时学生实验, 根据小组自己准备的素材, 找出哪些素材能够形成光亮的通路?操作的方法是:把这些素材分别倒在一次性塑料杯中, 用激光笔进行照射, 学生惊喜的发现鸡蛋清也能形成光亮的通路, 属于胶体。我看到学生对鸡蛋清的惊喜后, 再次基础上追加了一个实验, 把刚才的鸡蛋壳放在装有食醋的一次性塑料杯中, 一段时间后清洗鸡蛋壳, 反复几次后就只剩下鸡蛋壳内膜, 让学生往鸡蛋内膜中加了红墨水, 浸泡在装有直饮水的一次性塑料杯中, 学生更加惊奇的发现墨水没有到塑料杯中来。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明白了胶体与溶液之间的分离方法, 也明白了生活中浸泡咸鸭蛋的真正原理。

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 引入到课堂实验,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与价值。

二、实验课堂必须提高效率和质量

(一) 学生实验时教师做好组织与指导

学生实验前教师应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操作流程、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小组人员的分工合作都有要求, 这样保证做实验的时候人人有事做。学生实验中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检查学生实验是否规范,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实验结束后组织填写实验报告与实验反思。如胶体实验报告单上发现学生用激光笔照射分散系的时候, 小组对激光笔的使用方式不同, 有水平照射、有垂直照射、有几个塑料杯一起对比照射等等。

(二) 演示实验教师的质量保障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 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 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范”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精确性。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提高化学实验教学, 教师应做好这几点:一、保证演示实验成功。思想上重视演示实验, 在演示前, 要认真备课, 明确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 并围绕目的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精心设计好演示的程序, 适时地科学地选择好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准确的实验时机及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思考问题。在课前事先进行实验, 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 研究和摸索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 做到心中有数, 确保课堂中实验现象明显, 以及教学时间的计划掌控。特别是对实验设计要多思考, 大胆的进行实验改进。如:在人教版必须1第四章第三节对SO2的性质实验, 我对教材实验4-7进行了装置的改进:如右图

(三) 保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看见, 提高可见度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3篇

1正确的课堂导入,有助于优质课堂的开展

不容否认,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动力”。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在适宜的化学学习情境的刺激下。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化学学习需要就被凋动起来,使学生对有关事物的敏感性显著增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初中生有明显不同“在形成化学学习动机方面,随着化学学习的逐步开展,学习者认识、了解化学学习具体意义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概括地、抽象地、一般地介绍意义的作用则逐步减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要注重设计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准备导入素材,不可哗众取宠。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应充分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如以“酒是陈的香”这一谚语导入酯化反应等。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效的教学情境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设计一种学生急于想解决而运用现有知识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悬念而导入新课。优秀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导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希望广大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有助于优质课堂的开展。

2合理规划课堂时间,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提问环境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而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纽带就只有提问了,因此,新时期,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我们要正视提问的作用,并提高自身能力,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创设提问环境。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还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如果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会相对差一些,所以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设计问题要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这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并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思考,课堂提问一定要问到点子上。同时,设计问题要有探究性。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者趣味实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然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问题的启发性就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例如:在讲完甲烷的化学性质之后,让学生试着推断烷烃的化学性质。又如,在学习H2O2有弱酸性、强氧化性、有漂白的能力、不稳定性时,教师演示实验,将H2O2滴入有酚酞试剂的溶液后褪色,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说明褪色的原因是H2O2的强氧化性,还是弱酸性。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开展的情况, 作为教师, 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果。

3充分借助多媒体优势,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多媒体已经进入到普通的教室了,这对于高中阶段化学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高学化学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 可将不同的化学内容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极大地增强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如在进行接触法制硫酸、催化氧化法制硝酸、炼铁、炼钢和电解食盐水等化工生产过程的教学, 可选用或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利用课件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使学生看清楚、理解到各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整个生产的流程。同时,多媒体还有巨大的容量。运用电脑多来媒体网络辅助高中化学教学, 可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这也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良好的交互性是最重要的一个优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中化学教学,不仅可以在教师的教上、学生的学上提供良好的交互性,还有利于教师实现对学生的个体学习的指导,生动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作为优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发挥自身优势,最大化的使用多媒体,从而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正确的课堂导入;课堂时间的合理规划;以及多媒体的正确应用,从而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话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同样要注重高效教学。在这样的趋势下,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如何科学地没计、指导、实施和评价课堂教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成为每位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4篇

一、以学生为主体, 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的演示实验都是由老师一人独自完成, 而学生只是坐在下面观察。例如, 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时, 在第一个班上时我选择由我亲自演示, 结果有的学生目光飘移, 思绪乱飞, 不知所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于是在另一个班上我尝试将演示实验由学生来完成。当时, 学生们一听顿时兴奋不已, 个个踊跃的举手, 课堂一下子沸腾了。

学生上讲台做实验, 面对众多带着挑剔的眼光能够在讲台上从容地完成实验, 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是锻炼学生意志品格的一个好机会。同时, 其他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我也要去动手试一下, 并且做得可能比同学还要棒。这样不仅让许多学生表现很积极, 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获得的效果也很好。

二、巧妙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我在平行班讲“物质的量”一节时, 采用下面的教学模式:课前自学→查阅资料→课堂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这节课失败了, 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前自学, 更没有人去查资料, 课堂当然讨论不起来。又如我在讲《乙醇》一节课时, 设计以下几项预习目标: (1) 饮用酒是由什么制作的; (2) 喝酒对人体的好处和危害; (3) 可否用工业酒精做饮用酒。因问题设置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争着发言。

以上两招, 一败一成。事后反思, 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发挥其自主研究的积极性, 关键是教师如何真正做到“巧设”问题。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 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拓他们的思路, 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在分组讨论中, 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组内成员相互合作, 小组之间相互竞争,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 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例如在上《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这节时, 我提前布置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废旧用品的回收”三个课题开展活动, 学生将调查结果写成小论文、实物展示、调查报告等。课堂上, “参赛选手”代表小组将成果向同学们展示, 参加小组间的交流和评价。教师只充当主持人角色, 在必要时加以点拔, 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在讲台上表现、展示交流和享受成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改进评价方式, 让师生在收获中共同进步

坚持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 教学中评价简单化的现象却不容忽视。如果教师还用“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语言充斥课堂, 它不仅不大适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 而且也是一种指代不明的评价。通过课余对新课改的理论学习和收集别人的成功案例, 于是一份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就新鲜出炉了。在上课时, 我让学生在即将下课前的一两分钟完成填写, 对学生自己以及本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或者我会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使我更清楚地了解教学情况并及时处理, 同时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加以改进, 为我的成长提供足够的课堂依据。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愿我们老师发挥教育智慧, 大胆尝试改变课堂面貌,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 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教师要促进教学效果有效的提升, 就要紧跟时代步伐, 用实际行动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 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成为有效, 甚至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化学,新课改,教学,尝试

参考文献

[1] 《高中化学有效性探究》.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5篇

1 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权威是指学生在崇高人格的养成、文化知识的占有、人生经历的丰富诸方面对教师作用的认可和对教师形象的崇拜, 以及由此引发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核心地位非常明显, 学生的自主性难以真正体现,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想。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师的权威观念必须改变, 增强民主与平等观念, 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 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强化问题意识。

2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谈到怎样教时, 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学时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同样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尽量增加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时, 往往引以自豪, 感到满足, 这种满足会使他们对化学产生极大兴趣, 充分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此外, 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化学反应及现象, 能更好地揭示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 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 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 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应怎样清洗?学习燃烧的条件时, 可让学生分析引起“11.15伤害特大火事故”的原因,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可使他们深刻体会化学知识的无所不在和实用性。

3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情景, 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 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 从而干扰认识过程, 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取材, 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8年的燃烧教学, 我用北京奥运圣火为情境;2009年的二氧化碳教学我向学生传达了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主旨;2010年的化学材料教学, 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自己上网搜集上海世博会中各展馆有应用材料上有什么具体特色, 如何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理念;2012年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的处理方法。平时我比较关注涉及化学的各种报道, 如发现家中有煤气泄露, 手机报警引起爆炸的新闻;《新闻调查》节目中报道贵州省某山村氟斑牙事件;韩国藉装有浓硫酸的油轮在汕尾沉没的事件等。提出相关问题:如何检测海水的酸碱度?为什么会腐蚀附近的船只?如泄漏怎样处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在课堂上演示, 往往由于教室大而反应装置小, 多数同学观察现象模糊, 影响教学效果。另外, 有些实验具有装置复杂, 反应中产生有毒物质, 反应时间太长, 不易控制等特点, 一般不宜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动手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借助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如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用金铂轰炸原子探究原子结构示意图实验、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等, 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好的教育和教学意义。

5 提高教师魅力

好的语言能像和煦的春风吹散学生心中的阴云, 打开学生的心扉。老师的教学语言应做到抑扬顿挫, 生动、幽默, 有感染力, 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语言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接收知识。倘若像老和尚念经似的, 一个调唱到底, 叫学生怎不梦周公呢?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 深入浅出, 旁征博引, 并联系实际, 让学生感到生动、直观, 引发深沉的思考或者激发生活的热情。另外, 教师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表扬学生的机会, 即使只有微小的进步, 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再看看”“再想想”“再试试”“最近有进步”“不错”“很棒呀”之类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的教态美是教师形象的集中体现。课堂上, 在巧妙运用眼神、适当借助手势、板书优美娴熟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审美素养。站姿和手势, 一定要稳, 不要给学生以晃动不安, 上下翻飞的感觉。步态也要稳, 不可快步走, 要慢而优雅,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而不要向学生传递急躁的情绪。尤其是化学演示实验要动作准确、平稳, 尽量不出差错。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第6篇

1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庞大, 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 结构复杂, 理论抽象, 教学难度大。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 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被严重压缩。另一方面,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 学生入学基础较薄弱, 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结构决定性质”是贯穿于有机化学教学的一条主线, 而有机化合物结构以杂化轨道理论为基础, 教学内容涉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电子亚层、原子轨道的电子云形状和空间伸展方向等抽象难懂的知识点, 这些都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2.1精选教学内容

杂化轨道理论原本是无机化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由于学时关系, 基本被忽略。因此, 我们必须将杂化轨道的教学内容整合到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取本着必需、够用、化繁为简的原则, 只选择与有机化合物结构密切相关的由s轨道和p轨道参与杂化的三种方式, 即sp、sp2、sp3等性杂化, 舍弃其它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流程设计如表1。

2.2多媒体教学

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微观领域, 抽象难懂, 学生缺乏立体空间概念。因此, 需要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 图文并茂, 使抽象的微观内容更形象直观,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对教学时间的控制。

例如以Be Cl2的形成为例讲解sp等性杂化,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心Be原子核外电子由基态→激发态→sp杂化过程、轨道杂化过程及空间排列、分子形成过程如下:

以BF3的形成为例讲解sp2等性杂化:

以CH4的形成为例讲解sp3等性杂化:

另外, 中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轨道杂化过程、原子成键过程辅助动画演示,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帮助其理解相关内容。

2.3知识点的总结梳理

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 有利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 突破难点, 加强记忆, 巩固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价键理论基本要点: (1) 电子配对原理:两个键合原子相互接近时, 各提供一个电子彼此配对, 形成共价键; (2) 最大重叠原理: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越多, 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强调原子轨道重叠方式与共价键稳定性的关系。

在给出杂化轨道定义后总结归纳概念要点: (1) 原子只有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才会发生杂化; (2) 轨道杂化一般发生在中心原子中, 对于ABm型分子, A为中心原子, B为端原子; (3) 只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会发生杂化, 能量相近指ns与np。经过总结, 帮助学生明确杂化发生的条件, 参与杂化的原子及轨道。

介绍完三种基本的杂化形式后归纳杂化轨道成键要点: (1) 轨道数守恒:参与杂化的轨道数=杂化轨道数; (2) 最大重叠原理:原子轨道重叠越多, 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3) 最小排斥原理:杂化轨道间的夹角越大, 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通过最大重叠原理解释为何一头大一头小的杂化轨道成键时, 轨道空间排列大头朝外与其它轨道重叠。最小排斥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中心原子采用的杂化方式与杂化轨道空间排布的关系, 即中心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成键, 2个杂化轨道空间呈直线型排布, 斥力最小, 最稳定;中心原子采用sp2杂化方式成键, 3个杂化轨道空间呈正三角形排布, 斥力最小, 最稳定;中心原子采用sp3杂化方式成键, 4个杂化轨道空间呈正四面体排布, 斥力最小, 最稳定。

归纳总结中心原子杂化方式与对应的分子的空间结构的关系:杂化轨道的空间排布决定分子的空间排布。

总之, 经过以上途径使杂化轨道理论的教学时间控制到了15分钟左右, 而且学生接受效果良好, 教学内容满足有机化合物结构教学的需要,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从精选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知识点的梳理等几个方面探索了杂化轨道理论教学的有效性。这些探索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也符合高职院校理论课学时少任务重的现状。

关键词:杂化轨道理论,有机化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尹爱萍.杂化轨道理论的探讨[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8 (6) :58-62.

上一篇:欢送老校长宴会祝酒辞范文下一篇:机动车检测各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