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6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在建设“五个”贵州实践中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3、“绿色金融”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4、我国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比较研究

5、浅议如何在毕节试验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6、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文明研究进展与展望

7、贵州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8、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中国区域化发展的启示

9、清洁能源环境对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引力和张力

10、加强贵州三叠纪古生物化石保护,助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11、生态文明建设发力?多彩贵州水清景美

12、当好“啄木鸟” 守护生态家园

13、走出一条快速发展的“绿色通道”

14、创建贵州省喀斯特国家公园的构想研究

15、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定量评价

16、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17、奋进在绿色发展新路上

18、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19、聚焦“大生态”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新贡献

20、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21、大数据背景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思路及建议

22、生态文明助推贵州发展

23、生态文明与贵州的又好又快发展

24、从税收数据看贵州省绿色经济发展

25、聚焦开放?开启跨越之履

26、彰显青春风采 践行生态文明

27、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8、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及对策建议

29、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基本思路

30、“绿色动力”助推产业发展

31、加快推进贵州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32、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33、贵州省绿色化消费法律制度研究

34、携手与共 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35、“美丽中国”生态样板贵州生态产品(技术)博览会

36、贵州省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物量表)编制工作探索

37、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38、切切肯定鼓人心?殷殷期望催奋进

39、实现同步小康要保住绿水青山

40、中国生态文明:从理论探索到试点示范建设

41、厚植生态文明 耕耘美丽贵州

42、生态文明建设三大误区

43、获国家批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44、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在行动

45、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

46、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47、贯彻十七大精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8、论贵州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49、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之无机身体,二者共生共荣,内在统一;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中介,这一物质交换必须以伟大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需要为尺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根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在于依靠科学技术,扬弃资本主义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生态思想对于我们理性分析中国当前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文明;现实启示

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由于奉行赶超型发展战略,其发展之路在相当大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环境受破坏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寻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需要向经典作家请教,汲取他们思想的智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而且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路径,这对理性认识中国当前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系统的生态思想的专门性著作,但是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散见于其宏大的哲学、经济学等相关著作中。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之无机身体,二者共生共荣,内在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指出,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不是游离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再次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另一方面,“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与自然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作为对象的存在物,其活动无时无刻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其二,人作为类存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支配和利用自然。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人类正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和自觉性,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2.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中介——劳动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人与自然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中介或纽带。恩格斯指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通过劳动,人类创造对象世界,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从而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体现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他们还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调节”。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域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马克思特别用“调整和控制”,说明这种物质交换过程并非随心所欲,而必须以伟大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需要为尺度,既充分考虑自然承受能力,又满足人类需要,造福人类自身。他们深刻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其中,“消耗最小”、“最无愧”和“最适合”的物质交换即不扰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将人类生产、消费和废弃置于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破坏,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住行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人地矛盾和工人身心痛苦的罪魁祸首。再者,资本主义生产以资本增值为目的,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恩格斯指出:“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至于商品和买主以后会怎样,他并不关心。关于这些行为在自然方面的影响,情况也是这样。”

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所引发的河流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给予了深刻的揭露。马克思说:“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恩格斯指出:“波尔顿算是这些城市中最坏的了……即使在天气最好的时候,这个城市也是一个阴森森的讨厌的大窟窿……一条黑水流过这个城市,很难说这是一条小河还是一长列臭水洼。这条黑水把本来就很不清洁的空气弄得更加污浊不堪。”“所有已经或者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干涸在俄国大概比任何地方都厉害,因为给各大河流提供水源的地带是平原,没有像为莱茵河、多瑙河、罗纳河及波河提供水源的阿尔卑斯山那样的积雪。”

4.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依靠科学技术和变革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解决生态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自然由此蜕变为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只有扬弃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真正统一。“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还主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生产排泄物问题,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质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在《资本论》中用专门章节论述“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通过科学技术和新兴工艺去发现、揭示废料的新用途,不仅可以利用该行业的废料,而且可以利用其他行业的废料。化学工业就是废物利用的最显著例子。废物的减少,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同时还与原料本身的质量有关系,这取决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而且他们还注意到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成为人的异己的对立和敌视的力量。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因此,必须科学把握和规范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正方向,努力克服其负面效应。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哲学的高度,深刻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问题,将解决自然问题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重温经典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极具丰富而深刻,对当前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重新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绝对支配,将人的利益置于自然之上,无视自然对人类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协调的关系,忽视生态系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人类的长远价值。事实上,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不管其能动性有多大,都摆脱不了对自然的依赖和被制约性。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重新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开战”观念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转变。否则,“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无论人,还是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人践踏动物、植物仍屡见不鲜。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尊重,人与自然不可能和谐,生态环境问题将无法遏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定要更要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当然,也不能陷入“生态中心主义”的泥沼中,过分贬低人的主体价值,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人是自然界中的人,而自然界也是人的自然界,只有打上人类实践的自然界才不至于变成空洞的抽象。人类应有目的、有计划、有节制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自觉担当起修复生态环境的责任,从而实现人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的统一。

2.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两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却以牺牲环境和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GDP世界排名不断上升的背后,是令人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的思想启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两型”社会。而传统工业文明由于奉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自然界被迫吸纳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大大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和自我净化的能力,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此,在生产方式上,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构建生态化的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服务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绿色企业体系,真正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在生活方式上,摒弃把享受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幸福的错误观念,倡导把追求更多知识和智慧、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人真正的价值追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追求绿色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倡导低碳生活,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3.充分发挥科技的建设性功能,克服其负面效应,实现科技的“绿色化”转向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和循环再生产的思想既精辟又深刻。科学技术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方有些学者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的原因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赋予科学技术一种“原罪”的性质。这是不可取的。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言,它是中性的,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种种偏差,表现出来的副作用,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其“资本主义应用”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科学技术,抛弃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之所以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是由对其非理性使用造成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建设性功能,努力克服其负面效应,促使科学技术回归到其合人性的本然状态,实现科学技术的“绿色化”转向。为此,党和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应着力侧重引进和开发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科技项目,充分估计科技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科技可能造成的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加大生态文明领域重大课题的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注重协同创新,构筑生态科技研发体系;加大相关科技人才和队伍的培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致力于投资研发有利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的企业或个人,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风气,使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逐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积极践行生态价值观。

4.坚持社会主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人与自然、人与人异化的根源,只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这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更能达到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不以利润为生产目的,其现实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所致,而恰恰是对它的违背。为此,建设生态文明,应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通过行之有效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调控手段,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下,抑制市场的趋利导向可能带来的生产与消费的恶性循环,引导市场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还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制度设计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为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将生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对干部的任用考核,实施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健全公众生态权益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责任编辑:侯庆海〕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为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履行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职责提供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什么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为什么要构建这一体系?如何解决技术支撑方面存在的难题……9月14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部有关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等对此进行解读。

意义重大

满足自然资源管理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有交叉等问题,成果难以满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土地、矿产、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调查职责整合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不是对现有各类调查监测的简单延续和物理拼接,而是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需要,按照科学、简明、可操作要求,进行改革创新和系统重构。”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这一思路,自然资源部在广泛调研、专家研讨和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新形势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

据介绍,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是对原有各项调查的系统重构,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坚持目标导向。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为目标,遵循自然资源演替规律和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对自然资源科学组织、分层分类管理。在地表覆蓋基础上,叠加各类管理信息,形成真实反映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准确数据,满足自然资源管理需要。

二是强化问题导向。首先是针对“数出多门”问题,对各项调查监测进行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其次是解决统一调查和专业管理的关系,如海岸带、滨海湿地,在不同部门管理中采用不同名称,实际范围上存在交叉,就需要统一调查;再次是解决自然资源在同一区位重叠问题,设置自然资源立体时空模型进行描述和表达;最后是解决统一的顶层标准问题,确保调查在顶层掌控、不重不漏。

三是突出结果导向。集成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成果的信息化表达和综合展示,确保真实准确可靠。在工作组织上,按照“总—分—总”方式实施,对各级、各专业的调查监测工作分工实施,最后成果要总归口,进行统一汇交和集成,形成完整的调查监测结果。

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地表基质调查是最具创新特色的内容。“地表基质范围覆盖固体地球表面,包括陆域和海域全部国土空间。其本身既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还是多门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纽带,对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及综合治理至关重要。”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地表基质数据主要通过地质、海洋、土壤等综合调查获取,待条件成熟时,组织开展全国地表基质调查。”该负责人说。

技术融合

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

技术体系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陈军介绍,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交叉融合,为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条件。

首先,在数据获取方面,一是航天卫星遥感可实现大范围、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定期覆盖,目前,由自然资源部牵头在轨运行的国产公益性遥感卫星有18颗,形成大规模、高频次、业务化卫星影像获取能力和数据保障体系,能支持周期性调查监测;二是各种无人机航空遥感平台可支撑局域精细调查与动态监测;三是基于互联网和手持终端巡查工具,能实现地面场景的快速取证、样点监测。利用这些先进观测与量测技术,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技术体系,可以大幅度提升调查的效率,解决足不出户的实时变化发现与监测问题。

其次,在信息提取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应用,使基于影像的地表覆盖及变化信息高精度自动化提取成为可能;基于多源数据的定量遥感反演技术,为提取自然资源参数提供了先进手段。

再次,在存储管理与分析应用方面,地理空间分析、区块链等技术的交叉融合,不仅可解决资源—资产—资本信息的时空建模和一体化管理等难题,克服信息汇聚与协同处理等困难,还可用于支撑自然资源生命共同体的分析评价,揭示自然资源“格局—过程—服务”地域分异、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实现从成果数据到知识服务的跨越。

目前,各项技术虽得到应用并发挥作用,但“核心要素信息的自动化提取”仍是主要技术瓶颈。陈军表示,“今后,仍急需通过各项先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解决制约调查监测的‘卡脖子’技术,设计面向‘两统一’管理的技术体系”。

为此,陈军团队将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组织跨学科科技攻关,突破核心要素信息的自动化提取与验证、重要自然资源参数的遥感反演等关键技术,形成实用技术方法、技术解决方案及工具软件或系统。

二是按照构建统一调查监测体系的任务要求,从技术架构、数据构成等方面开展研究,确定统一时空信息模型、分层调查监测技术等,满足调查监测业务急需。

三是通过专题性或综合性应用试点试验,完善技术流程和方法,形成功能齐全的技术体系,为实现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的动态感知、精准认知、科学管控提供高效技术支撑。

信息化保障

支撑调查成果共享服务

信息化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的共享与应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政府部门应用、社会公众需求是信息化建设重要目标。

部网信办负责人介绍,将从四方面加强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建设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自然资源“一张网”,实现包括涉密内网、业务网、互联网和应急通信网在内的网络联通,保障自然资源部门内部各单位横向、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纵向,以及与其他政府部门、社会公众间数据持续稳定汇聚、分发、交换与传输,为成果共享与应用提供分类的网络通路。

二是建立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真实反映自然地理格局和自然资源现实状况。在调查监测成果基础上,按照分层分类模型,以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底,融合基础调查、专项调查和各种监测信息,集成叠加自然地理格局、自然条件及国土空间规划等数据,形成包括地下资源层、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业务管理层在内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并通过各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建立起“一张图”动态更新机制,保障系统内部、其他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成果的需求。

三是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对自然资源“一张图”的分布式综合管理、应用支撑和共享服务机制。在部内应用方面,通过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统一数据服务,支撑日常管理;在部门间共享应用方面,通过接口服务、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与其他政府部门业务协同;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将建立成果发布机制。利用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为公众提供成果数据服务。鼓励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调查监测成果开发研制多形式多品种数据产品,满足公众需求。

四是利用包括调查监测成果在内的“一张图”,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政务服务、监管决策三大应用体系。在调查评价应用体系中,建立充分应用现代对地观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调查监测系统,推进二维调查走向三维调查,提升调查监测准确性、时效性;在政务服务应用体系中,建立基于调查监测成果底图的政务事项在线一体化智能审批(审查)系统,提升审查科学性、准确性,提高审查效率;在监管决策应用体系中,以调查监测成果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形成“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决策”管理模式。

部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最大的作用和效益,我们将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一张图’进行统一管理、提供统一服务,形成‘一张底版、一套数据、一个平台’。”(摘编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年9月15日1版)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

3、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的关系

4、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5、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浅谈

6、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及预测探讨

7、首届“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论坛提出以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构建

8、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国际经验与路径选择

9、贯彻\"新发展理念\" 助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0、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启示

11、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12、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四大哲学思维

13、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

14、试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15、《资本论》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6、高中地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践路径

17、生态文明引领下的特色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18、绿色金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能

19、大数据视域下 提升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探析

20、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辩证法

21、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初探

22、泰安市徂徕山林场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典型案例

23、浙江: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

24、新发展理念下焦作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5、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26、把准三对关系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7、生态文明对林业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

28、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29、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30、以县域绿色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31、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

32、在高中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

3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管理思考

34、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35、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36、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探析

37、生态文明教育背景下的安顺乡村特色文化学校课例的实践研究

38、以生态环境监测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39、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超市研究的文献综述

40、基于生态文明的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41、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理论与实践

42、基于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福建省农业绿色发展成效及其启示

43、生态文明建设下的闽宁镇葡萄酒产业研究

44、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

45、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霍山实践与思考

46、生态文明要求下的村庄规划转型发展

47、浅析香格里拉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及存在困难

48、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探索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49、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在生态旅游景区范围内分布有众多的村庄,这些村庄往往存在着村民生活居住条件较差以及与生态环境不和谐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张家界市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袁家界村是张家界市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在生态文明村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引导村民整体搬迁至山下的新型社区居住,原有山上旧村落规划建设生态景区。袁家界村民搬迁和生态景区建设,不仅是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景区的必然要求,更是张家界市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实践创新与先行探索。袁家界村在阳光搬迁、村庄景观化和就业富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其取得的主要成效和重要启示对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村;袁家界村

近些年来,我国景区范围内原住民居住点存在的“乱”、“脏”、“杂”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众多景区的普遍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张家界市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袁家界村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西北部,隶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管辖,是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核心。袁家界村辖上、中、下坪三个村民小组,162户,常住人口487人,土地总面积8.16平方千米,居民住房面积约5.1万平方米。2010年,张家界市被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袁家界村被列入湖南“3521”旅游创建工程中全省200个旅游名村之一。张家界市委决定,将袁家界村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突破口,并结合武陵源世界遗产地核心景区实施第三次搬迁计划,实施袁家界村现居住村民迁出景区,压缩提质村民现有房屋及设施,实现村民山下居住、生活,山上山下就业,景村和谐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建设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为此,袁家界村在旧村阳光搬迁、村落提升改造、就业富民、惠民保障和挖掘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在保障村民利益、再现自然生态景观、先行先试和为美丽中国添亮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1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实践

袁家界村在生态文明村建设方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着重解决了村民的安居乐业、社会保障以及景区美化和生态资源保护等核心问题。

1.1 实行旧村阳光搬迁

按照袁家界村民全部山下居住、山上山下综合就业的建设思路,根据相关规划,将现有5万平方米房屋面积压缩到2.7万平方米,并通过民主的方式,实行阳光搬迁。一是明晰村民房屋产权。制定村民房屋的产权、面积确定到个人或家庭的方案,明晰村民房屋产权及宅基地权属,此方案必须得到拆迁户全体认可。二是制定村民参与的拆迁补偿方案。对拆迁房屋的经济补偿,拿出折价入股和现金补偿等多种方案,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方案供全体村民商议、表决。三是制定阳光化的山下新村搬迁安置方案。按照“民权、民定、民享”原则,采用“公平、公正、公开”方式,并在土地、房屋确权、评估折价入股以及新村建设方案和新村房屋分配等环节,让每个村民都参与到方案的制订中。

1.2 原有村落景观化改造

袁家界村搬迁后留下的原有村落进行景观化改造,按照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和要求,高水准制定袁家界村景观化设计方案,全面提升袁家界村景区环境、综合服务和配套设施标准等。特别是注重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引进世界级服务设施和世界级管理模式,融入民族文化内涵,打造高品级旅游度假设施,促进袁家界景区从粗放型向精品型发展的提升和转变,实现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产品品质与世界级资源相匹配的目标。

1.3 拓展就业富民渠道

袁家界村以村民“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为原则,进一步拓展村民的就业富民渠道。一是壮大集体经济。以村级集体资产为基础,将山上重建提升的景区房屋、山下搬迁重建的新建小区住房,通过折价入股等形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股份制的袁家界村旅游发展总公司,开展旅游投资、物业出租(山上房屋改造后)、旅游服务、物业管理(山上、山下的物业管理服务)等经营活动。二是提供就业培训。提升村民职业技能,提高村民就业竞争力和在市场中寻找商机的能力。三是创业增收。引导和鼓励村集体和村民创办与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创意产业等相关的新型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

1.4 实施惠民保障工程

袁家界村以搬迁安置为契机,实施“村转居”工程,实现农民身份统一向市民转变,建立实施以“社会保障托底、集体福利普惠村民、老弱病残享受优待”等惠民政策,全力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和完善集体福利制度。同时,在景区内规划建设高标准村民之家,包括村办公用房、村史展示室及会议室、图书室、卫生服务中心等。在山下新村配置“三站三室一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一站式”服务的社区公共服务站等,构建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5 挖掘充实文化资源

袁家界村开展了传统文化学习、职业培训、教育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挖掘充实了民俗文化资源,展现出生态文明村的文化风貌。一是建立土家族传统技艺培训基地。依托山上中坪民俗文化村,还原和重现土家族传统技艺和文化,使其不仅成为游人的观光乐园,也成为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的培训基地。二是建设新村文化设施。山下新村以建成具有土家族民族风格和文化的土家第一寨为目标,并配置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展览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三是建立各类群众文化社团。建立土家族文化研究会、歌舞队、棋牌队、骑游队等各种文化社团,使土家第一寨也成为研究、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示范基地。四是大力倡导文化新风尚。定期开展具有人文文化色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以土家族民族歌舞为基础,编排出适合村民日常歌舞锻炼、游人易于学习参与,类似藏族“锅庄”的广场歌舞活动,展示民俗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深化游人旅游记忆,提高旅游品位。

2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生态移民软搬迁,充分保障村民利益

袁家界村依托武陵源核心景区,实施的“山下居住,山上旅游,互动发展”的建设方式,实现了生态移民的软搬迁,充分体现了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表达了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及在建立和完善村级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完善村民民主议事会制度和议事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生态移民软搬迁。全村3个村民小组125户开设了家庭旅游、参观点和旅游商店,旅游住宿床位达到2510张。2011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9万元,其中旅游纯收入3.5万元,占人均年收入的90%。2011年,借势世界经典《阿凡达》,袁家界村快速推出“潘多拉很远,张家界很近”的宣传口号,使袁家界村成为张家界较为火暴的旅游景区。旅游成为袁家界村的支柱产业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保障了村民的经济利益。

2.2 提质发展建精品,再现自然生态景观

袁家界村依托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结合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加快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通过环境提质、文化铸魂、创意激活,使袁家界村整体提质,成为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的主题鲜明、品质高端、服务优质的与遗产地品牌相匹配的旅游生态文明村。同时,袁家界传承创新“仙境张家界、时尚潘多拉、土家民族风”三个特色文化,将目前上、中、下坪三个村小组重生再造,更名为狮子寨、天桥寨、天界寨。恢复一个空中田园景观,升级袁家寨子旅游产品,完善袁家界景区管理服务配套,创意策划梦幻蓝岛、仙隐山居、云海茶园、三寨书屋,形成生态修复、就业安置、村民文化生活、管理服务四类项目。其中梦幻蓝岛将打造成为以“阿凡达”为主题的精品民宿,仙隐山居将打造成为以仙境张家界为文化内涵的避世修身绝佳处,再现自然生态景观。

2.3 多方参与共谋智,先行先试规划先行

2011年年初张家界市对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提出“先行先试、形成合力、科学规划、建设精品”的总体要求,一年多的时间,袁家界村先后召开了12次党员大会、14次村委扩大会议及组长会议和多次村民代表大会,明确了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方案以及公司运作模式、利益分配和安置就业方案等内容。经过民意测验和入户调查,95%的老百姓同意村里提出的《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99%的户主同意村支两委形成的《关于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决议》。同时,张家界市及武陵源区两级政府多次到村里调研,指导工作;市里各相关职能部门就安置选址、政策对接与咨询等许多具体工作方面对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给予极大帮助;张家界森林公园管委会组织专门工作组,全面负责推进各项事宜的推进,实施袁家界村先行先试方案。进而开展制订了《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总体策划》、《袁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动态保护研究》、《袁家界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等规划,通过规划先行,有力地指导了袁家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

2.4 实践探索谋发展,美丽中国增添亮点

袁家界村在“实施生态移民,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大力开展了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人与生态的和谐关系,强化了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袁家界村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保障了村民增收和安居乐业,切实协调好了自然生态景区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了景村协调发展,原住民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同时,构建的生态文化旅游新产业模式,推动了张家界景区从粗放型向国际化精品型转型发展,也助推了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袁家界村开展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村实践探索之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尝试,为全国同类型景区与社区发展做出了示范,为美丽中国增添了亮点。

3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对今后我国的科学发展,不仅要繁荣昌盛,还要山河美丽。为此,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探索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袁家界在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实践和成效,对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3.1 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村建设涉及管理体制、财政税收体制和政策制度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袁家界村启示:一是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列入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先试范畴基础上,更加重视政府的引导和创新力度。大胆开展了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了生态文明村发展模式,在土地、资金、税收、社保、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政策设计,探索一条景区保护、原住民就业安置、社会和谐进步的生态文明村发展新路子。二是申请和落实拆迁安置用地的政策和措施。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山下集中安置区用地指标的获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村民山下集中安置区建设的用地指标;征地、建设过程中相关税费的减免政策以及集中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等。三是加大资金支持的政策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移民搬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项目以及湖南省生态建设有关重点项目专项资金;制定政策引导鼓励村民个人和其他社会资金入股;对提质改造项目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等。

3.2 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景村提升协调机制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建立省、市、区(县)、镇(乡)等各级政府协同,多部门联动机制。需要建立健全政府领导下多部门联动的,分工明确、统筹有力、协调运行的议事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为此,袁家界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特地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市发改委、市旅游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武陵源区、张家界景区管理处等多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及机构责任。同时,市、区、乡、村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情况、协调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等。

3.3 需要完善村级治理,推进村民民主参与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和村民民主参与。需要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议事监督会)为决策、监督机构,以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村级治理结构。袁家界村的启示:一是将集体经济统一交由“袁家界村旅游发展公司”经营。下设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按经营范围设置分公司或项目部,进行规范运作。每年向村民大会提交年度经营计划、年度决算报告。二是建立村民议事监督会。通过全体村民民主选举的方式,推举20名左右村民代表组成议事监督会,代替村民大会在闭会期间行使决策、监督职能。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的搬迁安置、产业发展规划、新村建设工程等重大事项,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民议事监督会议决定并监督执行。村民议事监督会负责人由村支书兼任,负责召集、主持议事会。三是建立新村社区居委会。将新村管理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畴,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社区管理机构,实行居民自治,共建和谐社区。四是完善村务公开。利用村务公开栏、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将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特别是在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将房屋拆迁、异地重建、住房分配、集体经济发展、重大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等重大信息,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及时公开,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3.4 需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景村全面提质升级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参与,需要大量建设资金,需要提升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袁家界村是通过村集体土地融资、项目招商引资、村民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解决。同时,探索运用改革和市场化的手段,盘活承包土地、山林及宅基地等集体资源,并尝试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以项目合作、入股等方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汇集,推进景村环境的高水平提质升级,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大幅度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

3.5 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

生态文明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知识、有管理经验、有市场运作能力等各类人才的参与。需要通过本村人才培养、外来人才引进、高薪揽才等多种方式,保证本土人才的成长和外来人才的融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袁家界村的启示是:一是重点选拔培养本土人才。在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复原退伍军人、打工返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的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通过送出去培训、实践中成长,培养具有旅游服务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作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二是引进外来人才。加强外来专业人才的引进,建立由个人发展机会和经济利益等相结合的多元利益引进机制,引进急需的市场运营、旅游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Ebenezer Howard.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2]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3.

[3]李翠竹.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

[4]陈茂铨,陈兵红.丽水市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

[5]张荣昌.走在生态文明建设前列的滕头村——浙江奉化“生态滕头”的调查[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4).

[6]唐晓燕.广东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8(24).

[7]任旭彬.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生态审美观照[J].长白学刊,2010(2).

[8]尹德明,陈泮江.山区低碳循环农业合作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

[作者简介]杨晓东(1963—),男,新疆昌吉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张晓路(1983—),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關键词:古代生态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价值理念

党在十九大报告深入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并将其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市场经济与先进文化并列,确定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紧迫性,如果环境问题恶化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还会降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读史可以明智,早在几千年前,道家、儒家与佛家就针对生态环境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多种理论,这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关注。

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由于在历史上较长的时间内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农业文明阶段,人们的力量微弱,对自然界的依附性较强,这使得人们非常关注大自然的万物生长、生命变化等自然现象。儒家从自身观点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理解与阐述,试图由此来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并且为我所用。

儒家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提倡“生生不已”的生态哲学思想,试图探索出人类生命延续,同时万物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办法。通过对儒家的著作进行研读,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展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例如《论语》中记载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四季更替、万物生长是永不改变的自然规律,天道哪里用得着说呢?它就存在于四季更替、万物生长的过程里。孔子在此处连用两句“天何言哉”,强调天地宇宙中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四季的交替、万物的生长都要遵循天道的规律,人只是这茫茫宇宙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人道必须遵循天道,才能延续生命从而“生生不息”。在《论语·述而》中,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思想;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要求在生活、生产中遵循生物的生长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在生态伦理思想中,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提出“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孔子也以实现“仁”作为衡量“天人合一”的重要标准,在《礼记·祭义》中有“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等观点,体现了生态智慧中“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基本思想。

可以说,儒家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人与自然生成论与德性论的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在本源上的一致性。儒家主张为了真正地实现“天人合一”,就要保持仁义德行,尊重自然,珍爱生命[1]。

(二)“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

“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其本意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道家认为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为道所化生、都是平等的,因而它们与人类具有相同的价值尊严,双方并无贵贱高低之分。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自然界虽然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但都是由阴阳二气互相交冲、互相激荡、互相交和,从而均衡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而成,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彼此和合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和谐体。生态系统也是一样,如果任何一个物种发生变化,都会带来连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危害生态平衡。因此,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人们按照“道”的原则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准则,实行无为而治。

道家将“道”作为核心思想,认为“道”是创造万物的本源,在《道德经·第四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老子从生态的整体性出发,描述了天、地、人乃至自然万物的关系,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大地上生存,受大地的承载之恩,就要遵守大地生长的规则,而大地又受天的覆盖,大地万物生长作息的规律是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气候又遵循宇宙间的法则——“道”来运行,而宇宙间的“道”,则是自然万物本来的样子。老子用一气贯通的手法,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认为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与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天。人与万物既然有着共同的本源,也就要共同遵循天道的规律,从而确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

庄子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与我们共存,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人在天地之间生活,因此不能与天地万物割裂开来,要遵守自然的“大道”,如果任由人类的欲望发展、为所欲为,破坏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则,那就只能是自取灭亡。应“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即不能够按照人的欲望去办事情,而应按照天道的规律去行动。庄子同时对人类的行为提出了要求,认为人类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所以人类不能妄自尊大,而应该树立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应该“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追求自然和谐,与成群鸟兽比邻而居,看草木生长,看云卷云舒,从而真正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总体而言,道家的思想强调道生成万物,人因循自然而生,道虽然无处不在而又自然而然,在“道”的思想下,万事万物都是因“道”而存在,所以人必须遵照尊重万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强加干涉。

(三)“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

“众生平等”体现了佛家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佛家将“缘起性空”观念作为自己对待宇宙与世界起源的看法,因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而生,所以必然会经历“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散尽则灭”的过程,所以世间万物在“生与灭”的本质上是相同的,无高低之分;而事物本身具有因缘关系,彼此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的,为“法界一体”[2]。为了阐释这一观点,佛家提出了很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话语,包括“普度众生”“泽被草木”,将人维护万物生存的权力看作是上天赋予的责任,应该主动迎合,并将其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在《摩诃僧祗律》中,佛陀肯定了种植花草树木的功德,认为对草木的修剪要配合植物生长;对于植物新长出来的嫩芽不应该伤害它,而是要等到嫩芽长到枝繁叶茂的情况下再做适当修剪即可,人不应该做出伤害山林的行为。由此可见,佛家认为花草树木与人一样,具有佛性,所以在侍弄花草树木时,应该尊重其发展规律,不能随意破坏。

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的原则。我国古代思想中,有很多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些内容对于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例,该思想的生态整体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人的出现是天道轮回的结果,这一点与世间万物是一致的,人不能盲目的破坏环境,而是要努力保护环境,这样体现“天道”。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古代生态思想中,其生态整体观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不论是佛家的“众生平等”,还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都没有将人放在凌驾于自然界以上的位置,这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正确且合理的视角。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树立整体的生态观点,要充分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生长变化规律,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出发,剖析人与自然在“天道”“人道”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寻找人与自然共存的新路径[3]。例如自工业革命开展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但是实践证明,现代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不会发生冲突,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并能够有效避免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发生,例如充分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气污染物排放等,这些都能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万物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食物、资源均来源于自然,只有做到保护自然,坚持“天人合一”,才能更好地维护人类的切实利益,最终获取自然界的回报。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主体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对于推动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转变生产生活模式提供借鉴

古代思想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其中部分思想与现代文明社会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彰显出古代先贤的博大智慧。我国古代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自然条件往往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获得更多的产出,古代先贤希望通过“天人合一”等思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新社会,转变人们过度向自然索取的错误行为,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正如佛家所倡导的“众生平等”,就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这种理念对于当前社会也具有借鉴价值。

同时,在我国古代生态思想中,很多思想与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相通的,但是更倾向于从“说教”的角度入手,不断深化环境保护的内涵[4]。正如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深入揭示了人与万物生长的规律,人在物质享受的同时,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以自然生长规律为核心,尽量通过各种方法来保护自然环境,做到合理有序的开发,避免当前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滥砍滥伐现象,这样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从目前的社会生态形式来看,自然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退化,以人类的不合理生产生活之间存在关系。所以根据“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思想影响,人类要树立“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念,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模式,都应该尊重自然的生产规律,摒弃传统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态度。有研究指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为了能够迎合现代人无止境的需求,很多人会采用破坏自然环境的方法,例如为了能够实现农作物增产而忽视了植物本身生长规律,盲目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且生产出来的农作物自身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应遵循“道法自然”等观念,适当控制人的过度需求;而人与自然共存在“道”中,人向自然的索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个“索取”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样才能满足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同时,我们还要倡导“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要体现“适度”,减少贪得无厌,正如《老子·第四十六章》中提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在生产与生活中应该尽量做到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合理开发有限的自然资源,适当开发资源,感恩自然给予的馈赠,这样才能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5]。

(三)对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思想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生命”是古代生态智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仁爱之心对待万物”的思想已经被群众所熟知,如佛家的“普度众生”、儒家的“天人合一”等。在面对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中,依托古代生态智慧,能够取得良好的宣教效果。因此,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将“仁爱万物”的生态理论观渗透给广大群众,将生态伦理观念与传统生态伦理观念结合在一起,尊重生命。首先,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中,需要将道德关怀从人扩展到自然界,努力构建人与自然万物的道德共同体,而这个道德共同体的本源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规范,将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体现在实处,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体现“众生平等”“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次,需要践行万物平等的价值观。通过前文对古代生态文明的研究,发现我国传统思想中有大量彰显“万物平等”的内容,虽然人与万物在“类”上存在区别,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式平等的,正如“众生平等”思想中,强调人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并关注每个生命体的价值,要求人要保护、尊重生命,彰显每个生命体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三、结语

当代社会,生态危机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古代生态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道法自然”“众生平等”“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环境,从而实现空气常新、绿水长流、蓝天常在。

参考文献:

[1]李博,黄敏佳.乡村振兴中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2]施由明.论江西古代的农业生态智慧[J].鄱阳湖学刊,2019(4).

[3]陈靖怡.论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现代转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4]倪銘英.中国古代儒家蕴含的生态智慧探析[J].汉字文化,2019(8).

[5]李景奇.城市生态复兴与生态智慧——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生态实践智慧[J].城市建筑,2018(33).

作者简介:左雯雯(1996—),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单位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汤子为(1993—),男,汉族,湖南株洲人,单位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编号:CX20190851)的有关成果

上一篇:收银实习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护理讨论类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