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2024-03-17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据权威部门统计,由于审计系统的有效运作,我国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所挽回的经济损失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这一成果也同时揭示,必须全面总结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运作机理,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特别是企业决策层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对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内部审计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一、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监督机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有力纠正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督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因为内部审计能对企业各级核算部门的统计、会计、物价核算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稽核监督,确保企业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第二、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对于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有直接作用。现在,内部审计职能已发展为“保证和咨询服务作用”,即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其评估职能,能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能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通过内部审计的咨询活动,审计成果以确凿的数据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质量的提高。

第三、促进了企业市场化、标准化、国际化建设。若要上市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便显示其内部治理机构的完善性。国际通行惯例要求企业CEO及CFO必须以个人名义保证向投资者提供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由此,他们不得不利用内部审计实行日常的监督与控制,减少风险、保证会计信息加工、传递和揭示的可靠性。这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促进了我国企业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内部审计是企业决策层职能实现的重要手段,企业决策层的诸多职能中,主要是实现其领导监管职能,而这两项职能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内部审计的有效工作。因此,内部审计可以保证和支持企业决策层奋斗目标的实现。

第五、为我国审计体系的整体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大大提高国家审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他们的审计风险,从而也有利于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形成和披露的监督。不论是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还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总是要考虑审计风险问题。有效的内部审计有利于减少控制风险,进而减少固定风险,从而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其结果更有保障。

进一步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对策

1.领导层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主要表现在许多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夠,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往往是企业最高管理者授意的结果。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还大量表现在一些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忽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对企业管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职业,至今除了审计署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内部审计进行规范外,其他有关部门如财政等部门并未对之提出配套规范要求,内部审计在行政运作上实际上处于无人指导的境地,也没有统一的具体的职业要求,这就使得内部审计未能得到应有的职业尊重。因此,首要的是企业决策层要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地位和性质。要明确内部审计具有“双向”职能,即监督和服务,这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促进企业管理上水平特别是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我国有关法律对企业会计信息、会计责任的规定中,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内容也不一致、不具体。同时,法律责任规定可操作性差,尤其是执行惩罚主体的规定形同虚设。正是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差,才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并不在意内部控制是否严密有效,也不重视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甚至有时还故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惯性,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往往不是企业的自发需求,而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指令性要求。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展开业务时,在时间空间和运作程序上往往要受到惯性的挤压而缺失,常常显得很被动。内部审计地位不高,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损。因此要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首先,从责任上应规定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决策层,包括董事会和公司最高领导人应对内部控制制度负责,并在其年度报告中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作出保证;其次,应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依据、程序、监督及其有效性等。第三,要充分发挥外部注册会计师监督评价作用。有关规范应对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责任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并监督其工作质量。第四,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高市场的有效性,遏制“逆向选择”,鼓励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3.企业内部控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有效都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当前的情况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还比较脆弱,虽然设置内部控制的企业很多,但由于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往往显得麻木迟钝,这样的内控体系使内部审计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都缺乏指导和考核,实际运行中很难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我们应促进企业内控环境的改进,优化控制环境,认清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要提高董事会、企业管理决策层的责任意识和品德修养,提高全体员工的审计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内部审计高效工作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作者单位:荆州市交通局)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由谁领导对谁负责依赖于企业的经营环境、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论采用哪种设置模式,关键是要确保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和职责的顺利履行。各企业应该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从力求能达到有效治理结构,能真正服务于实现组织目标出发,科学合理地界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与分工。

一、对内部审计机构管理的四种模式

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不久前对上市公司的一次调查,在收回问卷的上市公司中,有64%在董事会里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其中,又有58.8%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这个数字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进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审计委员会领导,已成为主流趋势(实际上,审计委员会是一个非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为了叙述问题方便,在此将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简称为内部审计机构)。

综观国内外公司管理实践,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模式大致有四种: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总监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公司总经理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主管。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程度不一样,其服务对象和功能作用亦不一样。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是会计监督功能的延伸。其指导观念是专业者理财。即财务专业人员为了保证更好地实现和落实会计监督职能,组织专门的审计人员来配合。但是,在财务负责人的眼里,财务比审计更重要,审计充其量只是配合企业的财务工作。公司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并不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受制于财会部门的约束,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工作配合程度等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均逊色于财务会计部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低。其缺点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范围小,仅侧重于财务审计,不能更大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无法摆脱“内部人控制”的束缚。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这种“财审合一”模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公司内部控制和治理的需要,其运用范围正在不断缩小。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公司总经理(或总裁、副总裁)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均有所提升,成为与财会部门并列的职能机构,内部审计主管的地位也与财务主管的地位相当。这种管理模式的指导观念是经营者理财,它使内部审计更接近经营管理层,并直接为总经理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的作用,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监督、评价、咨询和控制职能,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得以发挥,审计范围广,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非常便于开展,总经理接触内部审计的机会比较多,总经理可以随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安排和指导,内部审计在遇到困难时还可以随时向总经理汇报反映,两者之间沟通的方式多、频率高,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依然较差,“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之时,将内部审计置于总经理领导之下还是一个比较符合现实的选择。

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主管的模式,这是落实出资者理财观念的具体组织形式。由于董事会处于公司最高权力层次,作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它能够代表出资人对公司经营全过程和经营管理层进行审计监督,甚至可以独立有效地审计控股子公司,履行对经理层的业绩评价和检查职能。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的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经费开支等均有了保障,工作能力和监督作用也得到加强,对公司避免或摆脱“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有利。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审计委员会并非一个常设机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成员参事、议事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监督不可能有充分的保障,让主要成员远离公司经营前端的审计委员会完全领导和监督内部审计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机构,在公司经营的日常性事务工作非常繁重和复杂的情况下,必然不能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状态,显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靠审计委员会来具体指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会使其工作效率下降。这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协调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和公司经营管理层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它突出的是民主理财观,即企业员工要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来行使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由于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它由内部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其职权主要是对公司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对公司财务进行检查,必然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检查功能强化,预控功能弱化,内审人员与经营管理层的“共同语言”减少。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独立性很强,监事会独立于董事会和经理层,从理论上讲,地位是真正的超脱,从而权威性也是最高的,法律赋予了监事会财务监督和监督管理层的权利,所以在监事会领导下,内部审计对这方面的监督有充分的保障。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由于监事会属于公司高层制衡机制组成部分,而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还包括通过审计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法律对监事会赋予的权利不能覆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职能,所以,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虽有利于对公司财务的检查和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监控,但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而是侧重于事后监督,弱化了为企业提供评价和咨询服务方面的功能,难以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来达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就现实而言,监事会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层中还是一个弱势机构,监事会本身实际运行效果并不佳,让监事会来主管内部审计并不能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目的。除非改变监事会在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地位,否则,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外部性过于强化,与外部审计存在较多的职能重复。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机构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其理财观念、独立性、地位、职能、工作范围、监督作用和工作效率是不同的。如上表。就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主管之下最大;就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在总经理主管之下最高。相比较而言,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主管和监事会主管,均不利于其提高效率和发挥作用。因此,现实中将是内部审计机构设于总经理主管之下和设于董事会主管之下这两种模式的较量。孰优孰劣,难分伯仲。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国际发展趋势抑或资本市场监管层的导向,均是有利于董事会主管模式的发展。

二、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一)审计委员会制度

审计委员会是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立的、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旨在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制度起源于1940年发生在美国的迈克森·罗宾逊(Mekesson&Robbins)药材公司倒闭案。这桩案件使得社会大众开始关注注册会计师为何没有能够发现公司管理当局虚列存货、高估资产的行为以及许多审查程序未能尽到审计师应有的责任。由此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产生了许多质疑。194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建议“由公司的外部独立董事组成一个特殊的委员会来选择公司的审计人员,并洽谈审计范围与合约”,以此来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个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委员会就是后来的审计委员会。从此以后,各国纷纷效仿。

我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近几年的事情。2002年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8月颁布并实施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第七条规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企业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由熟悉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业务能力的董事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应当由外部董事担任。”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在世界范围内,针对安然事件和其后一连串公司与中介舞弊事件引发的诚信问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2002年4月向美国国会递交了加强公司治理的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健全审计委员会工作制度的建议,报告认为:审计委员会地位和作用的巩固与增强会加强内部审计的工作力度。200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s),该法案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

(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2002年的美国萨班斯法案对审计委员会职责规定是:1.负责聘请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2.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3.可以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4.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或其他咨询顾问。

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2年1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颁布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审议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2.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财务信息披露;3.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提出有关意见;4.监督企业社会中介审计等机构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5.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并接受有关方面的投诉;6.其他重要审计事项。

对上述法规的简单比较,美国萨班斯法案主要强调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我国则强调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那么是不是美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职责都遵循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美国GE公司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规定就细致得多 :

“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目的是协助董事会监督公司提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是否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称职性以及内审外审功能的完善性。

“更进一步说,审计委员会应有以下的权利和职责。

1.和管理层及独立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复审已审年度财务报表和季度财务报表。包括须应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要求和纽约交易所要求重新审议的事项。

2.和管理当局及独立审计师协商收入分配、财务信息和向分析人士及评估机构提供的收入分配准则。

3.经股东推荐,独立审计师检查公司会计账簿、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事项。审计委员会有唯一的权利和责任选择、评估并解聘独立审计机构;同样有唯一的权利批准所有的审计经费和规章。独立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也先要得到委员会成员批准。

4.和管理层和独立审计机构商议审计方面的问题、困难及管理层的对策;商议风险评估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包括公司主要的财务风险披示及管理层监控和减少风险的措施。

5.审核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会计政策和一些重大的财务会计政策变化及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的关键决策活动。

6.审核和批准公司内部审计的职权范围,包括(1)目的、权利和组织;(2)年度的审计计划、预算和成员的组成;(3)同时任命、更替公司内部审计的负责人。

7.和公司高层财务经理、审计经理及其他委员会认可的人选审核公司内部审计体系、财务控制体系和内部审计的结果。

8.获得和审核每年至少一次的由独立审计机构审计的正式书面报告、审计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程序以及过去五年里审计公司内部质量控制的各种材料和审计公司给政府或其它部门的调查材料。审计委员会还须审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为评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至少每年还要审核一下独立审计师与公司的关系。

9.在公司的委托陈述中提供和公布年度审计委员会报告。

10.制定关于公司独立审计机构的雇用和再聘的政策。

11.审核和调查任何和公司管理真诚度相关的事项,包括利益的纷争和公司政策以及公司行为的标准。以上应包括定期的一般性检查和公司特殊要求的检查,与此相关,审计委员会将尽可能适当地与公司的法律顾问,公司领导及职员会晤。

至少每个季度审计委员会应单独与公司经理、公司的审计成员、独立审计机构会晤。

当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其有权保留外部专家和其他顾问。审计委员会有单独的权利批准相关费用和保留条款。

委员会在每次委员会会议之后向董事会报告建议情况,并且向董事会呈交委员会的年度业绩考评。

委员会每年至少一次检查本章程的充分性并提交任何预期的变化以得到批准。”

这样细致的职责规定,显然已经超出了中美两国相关法规规定的范围。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到底应该管多宽,恐怕也只能基于相关法规,由公司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这个定义看,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完全一致,为的是增加企业价值、提高运作效率、控制企业风险、评价治理程序。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则更多地突出了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可见,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了监督以外,更有控制风险、改善管理、提高效率、促进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责。同样,基于权威专业团体或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机构职责的界定,各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也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规定的。

(四)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与分工

审计委员会本身是一个非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它是董事会工作职能的延伸,其活动定位于决策层面,要对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常设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及其重要人事任免、工作计划、计划执行履行指导职责;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相关制度和工作计划,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重要岗位人员的经济责任,开展审计监督、检查评价、咨询服务的常设工作机构,其活动定位于执行层面。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谁负责,在2006年9月颁发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五十九条中规定:公司应按照本指引第十三条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定期检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对内部审计机构定位的要求。

事实上,内部审计机构也不能完全视同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审计委员会的一些职责是不能够由内部审计机构来履行的。如,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在决策方面的职责等等。同样,内部审计机构的许多活动是审计委员会管不了的。如,对基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具体经营活动的实时监控等等。审计委员会管不了的许多活动,恰恰是经营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机构来完成的。所以,对审计委员会而言,与外部审计机构、董事会秘书和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工作联系,是履行其职责的必要条件;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而言,在接受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导的同时,还要接受公司经营管理当局的工作安排。由常设的公司行政管理当局根据审计计划和公司日常营运需要来安排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也是落实审计委员会要求的方式。据此,西方许多企业在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上都采取了一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 。内部审计机构的这种双向负责、接受双重领导的工作模式,或许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最佳定位模式。

其理由: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地位明显增强,权威性增加。董事会和行政管理当局是企业的主要领导机构,故在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较好地体现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该准则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内部审计所要协助的本组织的“管理成员”,是“包括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两方面的成员的。

3.这种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有利于保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由于还是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其监督职能的发挥有坚实的保障;而且总经理不再是内部审计的唯一控制人,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进行业务指导,必要时授权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以下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这会使得内部审计的作用很突出。作为行政内容,因为同时在总经理领导下,内部审计的日常事务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内部审计还可以为总经理做好内部管理咨询、评价和建议,更好地全面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如何划分审计委员会与总经理各自对内部审计负责的范围和尺度是个难题,这要在具体操作上明确和细化。操作不当,容易造成多头指挥和乱指挥,内部审计同样有可能陷于无效或低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被审计单位在利益、地位、认知、情感方面与内部审计部门存在差异,内部审计报告对象与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在认知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大量的内部审计冲突。如何看待这些内部审计冲突及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对内部审计冲突进行管理,将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内部审计;冲突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对组织冲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涉及内部审计冲突的研究还很少,仅偶有涉及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关系协调等方面。笔者将结合组织冲突理论、内部审计标准与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

二、组织冲突与管理

组织冲突是组织中由于利益、地位、认知、情感等方面差异造成抵触或对立。组织冲突的目的包括潜在利益的追求和情感发泄的需要。组织冲突在组织中是客观存在的,适当程度的冲突可以使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暴露,激发组织进行调整,进一步合理化,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过低或过高的冲突水平会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

组织冲突管理就是在冲突出现后有效地处理冲突,而在冲突太少时,采取一些办法激发冲突,增加组织活力,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三、内部审计冲突与管理

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活动中产生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之间的组织冲突。内部审计冲突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的安排,即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冲突是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人员)利益、地位、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

由于内部审计保证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审计冲突不会在低水平,除将内部审计完全定位为咨询业务,因此,内部审计冲突管理主要是对某些内部审计冲突发生后实施有效管理,在发生前采取有效手段遏制某些内部审计冲突,将内部审计冲突保持在一定水平的过程。

四、内部审计冲突产生原因

1.利益

(1)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独立和客观地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治理机制、风险管理、经济责任等方面。基于这些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意见(报告),会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治理、控制、风险管理和经济责任等方面做出评价,一般会对业绩认可程度和薪酬水平有直接影响。

(2)内部审计结果会披露被审计单位在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内部控制有效性和适当性,即,资产保护、财务会计信息、法律法规遵循情况,以及运营效率和效果;②治理机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③风险管理机制的充分性有效性。

(3)对被投资单位进行股东联合审计时,本方内部审计小组(人员)与对方股东内部审计小组(人员)在被投资单位是否侵害了全体股东利益等方面存在利益共同点。但是不同股东的内部审计小组(人员)代表不同股东的利益,也有不同需求,如某股东方内部审计小组(人员)会特别关注本方投资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本方权益在被投资单位是否受到侵害,其他股东是否获得超额利益,本方的投资目的可能与其他股东的投资目的不一致等。

2.地位

(1)在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一般向指定的管理人员(管理层)汇报工作,可能是董事会、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财务部门负责人等,如果该管理人员(管理层)的级别不够高,会直接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影响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配合程度,最终将影响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值的目标的实现。

(2)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以及重要业务分部或子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相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更为直接,也很容易产生中心效应。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的权威性得不到保障,很难与之抗衡,更不容易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标了。

3.认知

(1)内部审计期望差距客观存在。内部审计报告对象往往对内部审计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发现所有重要的问题,但是内部审计受审计程序本身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判断的准确性、抽样审计技术固有风险性、审计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审计成果往往与内部审计报告对象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内部审计未能发现某些重要问题时,或者内部审计期望的差距长时间存在时,他们对内部审计的信赖和认同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2)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同感不够。内部审计已由原来的财务报表检查、内部稽核,发展到现在的以内部控制为主,关注经营管理的审计,有的企业甚至开展了风险管理审计。职能上也由保证职能延伸到咨询服务职能。审计对象也从财务信息,拓展到控制、治理和风险管理,延伸到信息系统领域。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发展、内部审计职能和审计对象认识不够,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只是“审计财务”的非常片面的印象。

(3)对内部审计有效性认同不够。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提供增值服务比较少,管理层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重视和落实也不够,造成对内部审计不够认同。

(4)内部审计沟通冲突产生原因主要有: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目标、内容和范围、报告等审计信息的传达未能做到简明、清晰、扼要;没能适当考虑信息接收者,也就是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对这些信息的接收能力;内部审计部门参与沟通协调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对应人员存在地位差异。

(5)内部审计评价标准的尺度把握上内部审计部门倾向于从严执行,而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倾向于从轻解释。另外,内部审计部门倾向于采用最稳妥的标准,以减少审计评价标准引用不当的风险,而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倾向采用更合理的标准,貌似稳妥的标准和更合理的标准往往有差异。如某些例外事项的产生有其原因和背景,虽然形式上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但实际是基于公司利益的恰当考虑,这时候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内部审计冲突。

4.情感

(1)由于内部审计活动中的检查与被检查,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被审计人员心理上会很自然认为审计人员对自己或自己工作的不信任、不满意,容易产生抵触对立情绪。特别是被审计人员或其工作被发现存在问题时,除了上文提及的利害冲突外,也会存在抵触、不服气、害怕、难为情等情感反应。

(2)被审计人员比较自然地认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比审计人员要优秀,这种优越感有时会影响被审计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平等沟通,特别是这些优越感被审计发现的问题所摧毁后,造成心服口不服,有时甚至会激化被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的冲突。

(3)被审计单位和部门一般对自身在企业内部的位置和管理水平有自我评价,也就是有一个心理定位和承受限度。将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评价与其他单位和部门进行比较时,如果超出其其心理底线时,就会讨价还价,力争对评价意见实施影响。

(4)国家各级审计部门、税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安全、环保、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会对被审计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单位进行各种审计和检查,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和重点与这些审计活动协调不够,被检查单位在经多次检查、反复配合疲劳后,很容易产生抵触心态。

五、内部审计冲突管理的对策

IIA(国际内部审计协会)认为:内部审计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于组织目标。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应有作用,实现内部审计活动目标,需要良好的审计环境。冲突管理理论也告诉我们,将内部审计冲突保持在一定水平,将有利于审计环境建设,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另外,内部审计冲突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互动、协调的过程,也是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体现,有利于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内部审计冲突十分必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协作、求同存异

(1)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与被评价、监督与被监督关系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安排,这是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永远无法协调。但是内部审计部门为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发现问题,改进管理提供建议时,或在开展咨询服务时,两者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都致力于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2)同样道理,对被投资单位进行股东联合审计时,也应强化本方内部审计小组(人员)与对方股东内部审计小组(人员)及被投资单位三者之间的共同利益,争取协作,以相对减弱各自不同利益的冲突。

2.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是内部审计的属性,只要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和意见是基于客观事实,审计人员保持了应有职业审慎,审计意见不应被视为与被审计单位讨价还价的结果,也不应将被审计单位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反馈纳入审计结论的考虑范围。从中长期来讲,客观、公正是解决这些冲突的最好办法。

3.培训

对企业的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必要的内部审计知识培训,如: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活动属性,如独立、客观、公正、应有职业谨慎;内部审计职能,如监督、评价、服务;审计对象、内容及报告;内部审计发展状况等内部审计知识。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有效传达,将有助于各级管理层建立内部审计观念,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减少不切实际的内部审计期望差距,减少冲突。

4.折衷、解决问题

一般而言,内部审计评价标准及其尺度的把握,很难做到双方满意。评价标准沟通和尺度把握,只要是基于客观、公正,必要时一定程度上的折衷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冲突问题的方式,也是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必要。

5.回避、情感关怀

由于内部审计活动中的检查与被检查,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被审计单位和部门产生的抵触、不服气、害怕、难为情等情感反应。内部审计人员应认识到这是人之常情,尽量给予回避,避免激化没必要的冲突。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倾听、换位思考、保持谦虚、低调、认同其工作等方式,给予情感关怀。

6.协调不同审计、检查活动

协调内部审计与国家各级审计和税务部门、企业内部安全和环保部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的审计,减少重复劳动,节约审计资源,是减少被审计部门和单位对多头检查、审计产生不满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北京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1:北京

作者简介:

林盛(1977—)男,汉,福建福安人,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风险管理师,中级审计师,主要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内部审计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把握重点要点,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审计、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切实做好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定期开展高校财务收支及专项审计、促进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真正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实效。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2.021

0     引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而当今社会是网络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也是信息共享的时代。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探索转型、寻求突破的关注重点。近年来,各地区的审计部门将信息化建设视为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行业信息化的趋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跟紧潮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内部审计模式创新,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满足审计利益相关者期望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1     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审计信息化趋势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下,校内审计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但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制度缺位,制度建设未能因地制宜

目前,权威的内部审计制度仅有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03号——信息系统审计》。尽管第2203号准则从一般原则、风险评估、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宏观思路指导,但无法覆盖信息化建设的所有方面。高校在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建设过程中,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乏实践改进,仅对第2203号准则一般规定进行复制,或者照抄其他高校的制度,导致审计信息化建设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特别是在信息系统构建和使用过程中,未结合本校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的实际管理情况制定信息系统使用手册,导致信息系统构建和使用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时,很多高校不重视数据信息安全,相关管理制度仅有高校内部保密规定,未针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制定相应数据保密和备份管理办法。

1.2   信息渠道不畅,校内信息未实现交互共享

信息渠道不畅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建设观念偏差和缺乏统一主体规划两个方面。目前,大多数职能部门建立了相应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例如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但很多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建设认识存在偏差,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导致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业务数据信息校内共享也就无从谈起。同时,高校信息化建设以各个职能部门为主体,缺乏主导部门统一组织。多数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校内沟通,各自为战,导致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在缺乏中间交换平台和数据接口的情况下,数据标准不同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建立统一、安全、联网的信息共享平台也就无从谈起,这阻碍了信息数据在校园网内自由流通,也阻碍了通过信息系统获取审计信息目标的实现。

1.3   系统功能滞后,實际功能不满足审计需求

完善的系统功能是构建审计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目前,审计软件系统主要分为通用版本和定制版本。通用版本的审计系统是开发商根据标准化的审计业务开发的制式软件,特点是软件功能单一、开发时间短、更新周期较长、购置成本较低。定制版本的审计系统是开发商根据高校内审部门的实际需求开发的个性化定制软件,特点是软件功能齐全、开发时间长、更新时间短。在构建信息系统过程中,大多数高校为了节约经费,选择购置通用版本审计软件。由于功能单一,通用版审计信息系统与实际审计业务流程不相匹配,也不能覆盖所有的审计活动。同时,由于更新周期长,通用版本审计软件在实际运行后功能更新滞后于审计需求,信息系统的优势得不到体现。

1.4   队伍结构失衡,审计队伍信息化力量不足

首先,高校审计队伍发展存在短板,专业背景单一。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人员专业构成主要以财务、审计、工程为主,缺少网络工程、软件开发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造成审计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与软件供应商沟通不畅,具体需求得不到落实,不利于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现有高校审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足。审计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相关投入存在“偏硬件”而“轻软件”的情况。信息化建设资金几乎全部用于购置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忽视了对目前在职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在缺乏足够信息技术水平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会出于惯性,抵制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审计工作,造成审计质量依旧取决于个人胜任能力,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审计工作中得不到发挥。

2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中面临的挑战,高校内审人员应当积极探索、认真思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转变固有观念,科学认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审计资源,创新制度、渠道、队伍和系统建设,将审计流程优化与审计管理创新有机统一,促进信息化建设,使信息手段真正能够成为审计决策管理的有效工具,为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2.1   創新制度建设,完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审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创新制度建设主要思路是因地制宜地设计配套制度的指导规范。在第2203号准则的基础上,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环境下的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和操作手册,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施依据和制度保障。高校内审部门在审计信息系统构建和使用过程中,应制定信息系统审计手册和工作指南,明确不同审计业务的工作步骤、流程和标准,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要重视数据信息安全,内部审计部门针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问题,要制定相应的数据保密和备份管理办法,保障审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2.2   创新渠道建设,促进内网信息交互共享

疏通审计信息获取渠道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创新渠道建设主要思路是依托“智慧校园”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息化建设活动。“智慧校园”信息共享平台是高校内部建立的用于校内信息资源交换的信息系统。基于“智慧校园”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包括信息整合、流程优化两个方面。一是应积极整合审计资源,促进共享平台建立,形成完善的高校信息资源交换系统。二是对整合汇总后的资源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将内部审计系统的信息采集、监控预警、后续跟踪等重要功能融入“智慧”校园共享平台。在整合信息资源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内部审计系统与财务、基建、人事、科研、政采等部门的对接模式,统一信息系统数据标准,为实现校园网内联网审计打下良好基础。

2.3   创新系统建设,开展个性化定制功能开发

审计系统框架功能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创新系统建设主要思路是进行系统的个性化定制开发。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购置的内部审计系统为软件公司的通用系统,难以满足日常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当前情况下,因地制宜地根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开展系统个性化定制功能开发成为最佳选择。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包括审计业务管理子系统和审计资源管理子系统两部分,系统设计遵循简易操作、拓展兼容、交互共享可靠安全原则。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实际工作需求,审计业务管理子系统将采购审核、工程审核、专项审计按照业务阶段进行模块设置,各个业务阶段都按照三级审核要求设置审核界面。根据审计人员偏好,业务管理子系统设置预警功能,业务金额的异常变动将在审核界面进行提示。业务管理子系统还设置统计功能,在审计审核业务完成后,系统将自动统计该项目进行过程中由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系统设置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审计整改阶段功能,详细记录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对监控落实审计结果、提高审计价值有重大意义。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实际工作需求,审计资源管理子系统分为档案管理、采购供应商信息管理、中介机构信息管理、法律法规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模块。各个模块下设置新增、维护、查询三大功能。审计资源管理子系统还设置统计功能模块,为系统使用者统计输出报表审计项目综合数据。审计资源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整合高校审计资源,辅助审计决策,为审计业务管理系统提供支持。

2.4   创新队伍建设,实现审计队伍优化配置

审计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创新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审计队伍专业的优化配置。目前,各高校内审部门队伍结构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人员专业背景以财经、工程为主,缺少软件、信息相关专业的人才。首先,应当对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进行多元化配置,大力引进IT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使部门人员专业背景不仅限于财经、工程专业。其次,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胜任能力。加大内审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力度,使全体审计人员都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还要在审计人员绩效评价时考核内审人员在信息化方面做出的贡献,营造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提高内审人员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元帅.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究——以高校内部信息系统审计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3).

[2]李天宝.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三阶段构想[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信息化时代带给各行各业的除了挑战之外更多的是便利,医院也是如此,医院传统管理模式需要在信息化时代中与时俱进,像目前很多医院采取的诊疗一卡通,极大的方便了病人从预约、看病到支付等整个过程。由此可见只有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的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率,激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问题和策略

一.引言

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信息化时代的巨大影响,像目前很多医院都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医疗资源和服务理念的改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医院信息化管理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展开的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给医院的管理、医疗人员带来了便利,医生看病的效率也提升了,像目前很多醫院采用的一卡通或者医保通有效的提高了预约、看病和交费等环节的效率,尤其是在医疗服务方面,信息化建设有效的保存了患者的就医数据和医疗档案,同时也方便医务人员有效发挥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最主要的是也能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实现医疗器材、医疗数据等进行实时监测,便于医院进行医疗资源的分配和采购。就员工管理而言对员工的工作量及绩效考核有一个较为综合的记录和评定,奖励那些优秀员工,使得他们的归属感和医疗精神发挥的更加彻底。由此可见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只有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才能更好的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管理和服务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信息较为复杂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信息的复杂性,像患者的医疗信息和档案信息数量巨大,因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很多医院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的运用和处理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同时还有信息的准确度问题,信息时间和准确度对管理人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会导致信息管理人员利用信息的误差,更会导致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现代化医院的标准就是能通过信息技术来迅速快捷准确的处理病患的信息,给医生和管理人员带来便利,提高工作效率。

(二)信息资金应用不够合理

虽然目前很多医院都建立了良好的信息化网络来辅助管理和医疗,但是总体而言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应用能力也不是很强。医院在资金的应用方面不够合理,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很多不合理资金投入,造成了信息化建设中资金的浪费,比如机房建设花费了大量资金,而真正承载信息运转的机器却投入不够,质量不够上乘。一些医院信息化建设前期准备不够,在建设过程中反而妨碍了医院其他项目的投入,甚至阻碍了医院的正常运转。为了保证医院的日常运转,信息化建设不得不停滞,前期投入打了水漂,而前期投入过程中浪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剧了医院的资金不足,进而导致了信息化建设无法继续下去。

(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限

医院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建设,最主要的是信息技术人员的配备,信息技术的应用核心本质上是技术保障,没有技术保障,医院 所有和信息化相关的活动都没办法开展。而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对医生的医疗技术及知识重视程度是很高,相比之下,信息化技术人才则处于边缘状态,加上工资福利待遇的区别对待,很多高技术的人才不愿意来,而招聘降低门槛来的技术人员因为技术不过关而导致了信息管理的混乱和效率低下。医院信息技术力量的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阻碍医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在未来医院迈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进程中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上述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想使得医院信息化水平提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一)引进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

科技的力量带来了时代的巨变,整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正在提高,信息化技术也在日趋成熟,为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力作用。因此信息化技术人才是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核心,信息化人才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而言十分关键,能有效减少信息安全风险,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信息化专业人才要通过招聘引进,提高技术人员的引进要求,以有吸引力的待遇和薪资留住人才,使得他们能安心在医院发挥技术特长。同时对医院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进行定期培训很重要,这样才能将他们的信息专业技术及时提升,和外界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活力和水平。

(二)合理利用信息数据

我国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在数据信息方面的储存率和利用率加大了,但在信息数据的合理化利用程度上还不够高,需要信息的共享使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功效是增强信息合理性的关键,减少信息的浪费才能使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更加完整和可靠。同时信息共享很重要,只有通过信息共享才能印证和和对数据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另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保障信息的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信息共享和互相利用。目前信息安全问题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是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技术来加强信息数据的安全不仅保护了患者的利益,也保证了医生的劳动成果。

(三)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看待信息化建设问题一定要用长远的视角才能建设的更加完善。首先信息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医院的诊疗技术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进步,因此信息化建设要随着信息、技术和诊疗技术同步而行,而不是一蹴而就之后就停滞不前了。在不间断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院势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那么资金的投入就要进行合理的计划,把钱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说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在能为医院做出积极贡献的信息化技术中,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充足,而不是到处开花性的建设,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将建设工程放在一个长远的视角下才能建设的更加完善。

四.结束语

医院信息化建设不仅过程漫长,而且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过程也很复杂,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人才的引进最为关键,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医院要想在现代化社会中立足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是必经之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院信息化建设更是要与时俱进,长期建设才能不断完善,有效地提高了医院的水平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彭栎颖.大型三甲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 [J].当代会计,2019(4):23-25

[2.郭丛庆.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研究 [J].中国卫生产业,2019(19):160-161.

[3.兰祯伟 . 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探析[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 16) : 243 - 244.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分析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对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开始到竣工决算为止的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连续、全面、系统地审计。它要求审计人员从一开始就介入建设工作,参与建设管理,发挥监督和评价职能,确保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笔者认为,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彭绍进

上一篇:审计专业判断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风险对策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