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概论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7

经济管理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经济管理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关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课程设计研究

3、面向数据工程师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

4、面向计算机硬件系列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5、“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

6、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新领域

7、《地质地理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持续改进

8、测绘类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9、海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思考

10、“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探讨

11、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的实践探索

12、高校计算机专业“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3、选专业,不要被表面所迷惑

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层次化关节点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15、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

16、西藏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思考与探索

18、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专业思政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

19、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20、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1、浅析哈贝马斯的科技观及其现实意义

22、新工科背景下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建设方案探讨

23、研究为先,精品为基,提高计算机教材质量

24、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25、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计算机专业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6、谈我校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想与措施

27、《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

28、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测绘学概论教学改革探讨

29、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探索

30、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32、中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33、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的探讨

34、论高职课程中科学、技术、人文的融合

35、各专业信息安全技术知识点与教学方法探讨

36、脑与认知科学基础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

37、面向过程思维的独立学院专业教研室建设探究

38、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改革实践

39、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

40、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41、GIS助力打造美好智慧城市

4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43、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44、选准行业,重点研究,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与品质

45、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高效教学实践

46、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类课程教学研究

4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

48、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探讨与实践

49、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经济管理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原因、特点及中国对策

3、论图书馆的变迁与馆员素质建设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考试模式改革研究

5、技术贸易壁垒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6、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推动政府采购发展

7、强化企业在国际物流市场竞争中的几种途径

8、会计学发展60年的回顾与展望

9、环境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10、河南省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11、大学生校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12、让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紧跟英语词汇的新发展

13、关于国际政治的社会性

14、规范在职研究生教育 提高培养质量等

15、关于加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16、浅谈特殊的国际法主体

17、新自由制度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外交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

19、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0、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建党百年来市场营销学的发展逻辑与演进创新

22、国际金融动荡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

23、三类学院国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4、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5、关于地理信息理论的几点认识

26、各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比较分析

27、浅析多边贸易体制下国家权力的变化

28、BBNJ国际造法中的“一揽子交易”:作用与局限

29、浅析新时期公路工程监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30、高校精品课程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31、视觉传达设计与中国书法艺术刍议

32、试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33、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分析

34、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35、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研究

36、我国行政改革背景、历程与经验总结

37、国际贸易电子化进程中的物流瓶颈

38、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南 优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思考

39、知识产权与我国外贸的关系

40、中国公共服务标准化成效与困境

41、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基本理念

42、论政府间国际组织功能的局限性

43、修身齐家治国:“政法”专业一览

44、WTO基本原则对我国行政听证制度改革启示

45、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初探

46、我国绿茶标准管理现状研究

47、区域公共管理的概念辨析

48、基于国际教育的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

49、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经济管理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管理范式 软科学

一、范式及管理范式

所谓范式,是由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原本用来指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共同体所共同遵守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这个概念同样可以适用于管理科学领域,用来概括管理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的总体特征。

当前管理学界对范式概念的沿用可谓五花八门,诸如“公共管理范式”、“知识管理范式”,等等。但至今尚无人对管理范式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西方管理学者Drucker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提出,假设之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甚于其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并据此提出了新管理范式框架所需要的七个基本假设。但是我们认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假设并不能适用于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社会历史条件根本不具备自然物质运动的可假设性。而采用社会条件来界定管理范式,较为合理。

我们认为,管理范式至少包括以下条件要素及其结构:

1.管理关系的本质

管理关系最终由宏观社会关系所制约,要体现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社会关系是决定管理关系本质的因素,也是决定管理范式变革的最终动因。

2.管理系统的技术

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是除了社会关系之外对管理范式变革起着决定影响的一大物质要素。管理系统的技术手段,决定着管理过程的科学性,比如历史上产生的科学管理范式,至今还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吹捧。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管理效率中的地位固然不可低估,但是管理实践中过分依赖物质手段,却会造成对人性的严重桎梏,从而最终导致管理效能的低下。

3.管理过程的人性

管理过程的人性观,决定着管理过程的艺术性。因为管理关系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关系,没有人的参与和掌控,再先进的技术都是死的。如果说科学技术手段是硬科学,那么以心理学为代表的人学,则是必须在管理过程中予以充分重视的软科学。如何看待和处理与物对象不一样的人对象,将直接关系着组织运行的效果。管理过程中是否重视被管理者的心理特征,是否按心理规律对待人,已经成为衡量管理范式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上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管理范式系统。管理范式中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水平,制约着人性和管理关系,而人性和管理关系反过来影响物质因素应用与发挥水平。管理范式的变革,取决于管理关系的变化,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各要素的发展促成管理范式的革新,一旦社会关系出现较大变革,科学技术手段产生飞跃,人性观发生变化,新的管理范式必然从旧的范式中脱胎而生。人类历史上的管理范式,经历了自然管理、野蛮管理、经验管理、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几个阶段,现在向文化管理范式迈进。

二、文化管理范式的条件与结构

1.文化管理范式形成的社会文化条件

首先是如火如荼的全球化背景。管理活动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必须正视和解决跨文化管理的新课题。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世界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使大量具有较高知识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得以产生,由此所决定的管理关系出现新的特点,即管理关系的相对平等性和管理过程的双向互动性。组织成员的自主性特征和发展性需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突出。再次是科学知识对人类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加上新近提出的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推动着号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程。一系列新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存在和交往方式,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定势,也在改变着管理关系。

2.文化管理范式的结构

在传统的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本和技术是生产要素,现在,知识和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远远超过了传统要素的作用,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其中,知识代表了人类可以利用的所有精神形态的文明成果,是核心要素,最终体现为组织成员的素质,为实现整合物态要素和人本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对于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组织非常重要,决定着组织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这种交流是维持组织活力的基础要素,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其有目的的运动的。其余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则为传统的条件要素。

围绕着上述要素,组织管理结成了物质的流动系统,信息的沟通系统和知识的学习系统。流通系统涉及组织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沟通系统涉及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学习系统涉及组织自身的知识更新。就企业管理而言,管理者必须精心构建生产销售系统、传播沟通系统和学习开发系统三大系统。

3.文化管理的特征

文化管理是一种战略性管理。在文化管理过程中,要求实现各要素和各子系统的有机协调,管理过程的有序高效,管理决策的严密科学。组织行为目标是长期的战略性目标而非短期的投机行为目标。战略性行为,是成功的文化管理的基础。

文化管理是一种伦理性管理。以人为本,激发人的创造力,是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人的创造性需要,必须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基础上,从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目标中得到满足。动不动以解雇或者“有的是人”相威胁,除了充分暴露资本及其管理者天生的傲慢与无知之外,不会产生任何效益。此外,当今世界的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紧密,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成为了组织发展的重要条件。所有这些内外管理中的伦理性要求,是成功的文化管理的精髓。

文化管理是一种学习性管理。知识和信息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硬科学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对企业而言已经不是制胜之策。而诸如公共关系学、组织形象学、应用心理学、传播学等软科学,却能使组织焕发活力。这些科学知识只能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才能获得生命力,才能转化为组织的生产力。因此,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组织环境的快速变化,是成功的文化管理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5月第四版:3~4

[2]胡美琴 骆守俭:企业活力,2007年第1期:82~83

经济管理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管理;概念范围;方法

0引言

日本《设计管理》一书中对设计管理的定义是:“设计管理是为图谋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1]

通俗来说,管理就是管辖和处理,即管人与理事。表现为对共同活动的协调、组织、控制、指挥等的综合作用;管理的对象既包括物、也包括人。有效的管理应该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来收到预期效果。

1设计管理的起源

1.1中国古代的设计管理

在我国,古人在实践中运用设计管理思想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古人成功的实践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设计管理思想。

古代岷江水源旺盛,岷江洪水无法控制,流域各县更是深受其害。战国初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率领民众基本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和120个附属渠堰工程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体。“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分洪排水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相辅相成,获得了任何一项单独工程都不可能取得的效应。尽管都江堰工程是在两千多年前实现的,但它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的科学水平和创见,和今天的设计管理思想来比也毫不逊色。

1.2英国的设计管理

1960年,Dorothy Goslett撰写的《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Design》是英国第一部对设计活动管理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专著。书中对如何搭建、注册和经营设计事务所,如何报价和计算设计费,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等进行了阐述。为英国设计管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5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发了设计管理大奖(Presidential Awards for Design Management)。由此,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这个名称被正式提出。

1966年,Michael farr在《设计管理》一书中提到“设计管理的功能是界定设计问题、寻找最适合的设计师、创造一种环境并使他们在既定的时间和预算内解决问题”。Farr的设计管理基本点在设计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上,代表了当时流行的以设计为导向的设计管理观点。

1.3日本及其他国家的设计管理

在亚洲,为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1957年,日本能率协会同20家企业的设计部门主管,历经2年编写了《设计管理》一书。日本设计管理属于效率型,注重的是整体过程的有效性。此后,美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相继开始了设计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美国设计管理属于创新型,注重的是设计价值的最大化;台湾设计管理属于实务型,注重的是低成本。

2设计管理的功能

设计管理是指对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资源(人员、资金、政策)进行合理转化和整体控制。是“一个事物的标准或特征行为,尤真是系统、机关或动植物的某一部分的行为”,或是“在工作或行动中需要的特殊任务。”设计管理在组织设计行为中起了核心作用,因為设计管理能有效地保证公司设计足够的配置;调节公司各设计领域;提高设计方法,技术和综合设计资源;培训设计人员,以保证他们在生产发展中全力地参与。下图列举了设计管理的功能。

3设计管理的含义

设计管理是以设计活动为对象,进行整体和系统的资源转化与调控的过程。艺术设计活动是设计者根据设计标的物的结构和功能要求,提供一种系统的预想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动态过程。设计管理是实现设计的艺术、文化、社会、商业价值的工具。

设计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广泛的概念。一般来说,包括两个层次,即战略性的设计管理和功能性的设计管理。战略性的设计管理是指在战略的高度上,将设计作为企业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企业的各项活动贯注相应的企业设计理念,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功能性的设计管理是确保企业具有一个运转良好的设计部门,作为企业在设计方面的智囊,并实施具体的设计任务。

4设计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1984年,Topalian将设计管理分成:设计项目管理(较低层次,带来短期行为)、设计策略管理(较高层次,带来长期行为)。1989年,Chung提出三个层次:操作层次的设计项目管理、战术层次的设计组织管理、策略层次的设计创新管理。美国设计管理高级教程把设计管理分为:设计策略管理、设计项目管理、设计执行进程的管理。

近几年,计划、组织、监督及控制这4个管理的功能己被广泛地接受了。然而,根据管理水平的不同,每个功能的重要性会与其他的不同。举例来说,计划是高级管理的主要工作,组织其次,监督及控制在最后,因为它们提供了全方位的组织工作,长期的计划在这个管理水平上是最基本的;相反,监督和控制在较低水平的管理中是重点,因为它们主要是一些特殊的工作,在这个水平上,计划是短期的,只需少数工人且影响范围有限,组织则不太重要了。设计管理过程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 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8,7582.

经济管理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管理范式 软科学

一、范式及管理范式

所谓范式,是由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原本用来指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共同体所共同遵守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这个概念同样可以适用于管理科学领域,用来概括管理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的总体特征。

当前管理学界对范式概念的沿用可谓五花八门,诸如“公共管理范式”、“知识管理范式”,等等。但至今尚无人对管理范式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西方管理学者Drucker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提出,假设之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甚于其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并据此提出了新管理范式框架所需要的七个基本假设。但是我们认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假设并不能适用于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社会历史条件根本不具备自然物质运动的可假设性。而采用社会条件来界定管理范式,较为合理。

我们认为,管理范式至少包括以下条件要素及其结构:

1.管理关系的本质

管理关系最终由宏观社会关系所制约,要体现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社会关系是决定管理关系本质的因素,也是决定管理范式变革的最终动因。

2.管理系统的技术

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是除了社会关系之外对管理范式变革起着决定影响的一大物质要素。管理系统的技术手段,决定着管理过程的科学性,比如历史上产生的科学管理范式,至今还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吹捧。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管理效率中的地位固然不可低估,但是管理实践中过分依赖物质手段,却会造成对人性的严重桎梏,从而最终导致管理效能的低下。

3.管理过程的人性

管理过程的人性观,决定着管理过程的艺术性。因为管理关系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关系,没有人的参与和掌控,再先进的技术都是死的。如果说科学技术手段是硬科学,那么以心理学为代表的人学,则是必须在管理过程中予以充分重视的软科学。如何看待和处理与物对象不一样的人对象,将直接关系着组织运行的效果。管理过程中是否重视被管理者的心理特征,是否按心理规律对待人,已经成为衡量管理范式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上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管理范式系统。管理范式中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水平,制约着人性和管理关系,而人性和管理关系反过来影响物质因素应用与发挥水平。管理范式的变革,取决于管理关系的变化,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各要素的发展促成管理范式的革新,一旦社会关系出现较大变革,科学技术手段产生飞跃,人性观发生变化,新的管理范式必然从旧的范式中脱胎而生。人类历史上的管理范式,经历了自然管理、野蛮管理、经验管理、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几个阶段,现在向文化管理范式迈进。

二、文化管理范式的条件与结构

1.文化管理范式形成的社会文化条件

首先是如火如荼的全球化背景。管理活动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必须正视和解决跨文化管理的新课题。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世界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使大量具有较高知识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得以产生,由此所决定的管理关系出现新的特点,即管理关系的相对平等性和管理过程的双向互动性。组织成员的自主性特征和发展性需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突出。再次是科学知识对人类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加上新近提出的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推动着号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程。一系列新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存在和交往方式,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定势,也在改变着管理关系。

2.文化管理范式的结构

在传统的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本和技术是生产要素,现在,知识和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远远超过了传统要素的作用,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其中,知识代表了人类可以利用的所有精神形态的文明成果,是核心要素,最终体现为组织成员的素质,为实现整合物态要素和人本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对于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组织非常重要,决定着组织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这种交流是维持组织活力的基础要素,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其有目的的运动的。其余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则为传统的条件要素。

围绕着上述要素,组织管理结成了物质的流动系统,信息的沟通系统和知识的学习系统。流通系统涉及组织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沟通系统涉及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学习系统涉及组织自身的知识更新。就企业管理而言,管理者必须精心构建生产销售系统、传播沟通系统和学习开发系统三大系统。

3.文化管理的特征

文化管理是一种战略性管理。在文化管理过程中,要求实现各要素和各子系统的有机协调,管理过程的有序高效,管理决策的严密科学。组织行为目标是长期的战略性目标而非短期的投机行为目标。战略性行为,是成功的文化管理的基础。

文化管理是一种伦理性管理。以人为本,激发人的创造力,是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人的创造性需要,必须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基础上,从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目标中得到满足。动不动以解雇或者“有的是人”相威胁,除了充分暴露资本及其管理者天生的傲慢与无知之外,不会产生任何效益。此外,当今世界的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紧密,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成为了组织发展的重要条件。所有这些内外管理中的伦理性要求,是成功的文化管理的精髓。

文化管理是一种学习性管理。知识和信息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硬科学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对企业而言已经不是制胜之策。而诸如公共关系学、组织形象学、应用心理学、传播学等软科学,却能使组织焕发活力。这些科学知识只能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才能获得生命力,才能转化为组织的生产力。因此,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组织环境的快速变化,是成功的文化管理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5月第四版:3~4

[2]胡美琴 骆守俭:企业活力,2007年第1期:82~83

上一篇:历史学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传播学硕士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