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企业林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4-02-09

林业企业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资策略;林业企业;融资体系

1.引文

2015年,广西木材总量2650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量的33.0%,较“十一五”期末的1400万立方米增加了1080万立方米;经济总产值由2010年的66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250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跻入了农业优先发展“千亿元”产业方阵,成为我区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的一支“劲旅”。

2013年广西被列入《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重点建设省(区)之一,规划建设规模为187.16万公顷,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51.35万公顷、现有林改培66.78万公顷、森林抚育及补植补造69.03万公顷,位列全国第一位。

本文首先对林业、林业企业和融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再介绍了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如林业融资理论。本文总结了一些林业企业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对林业融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本文章主要强调,近年来林业融资资金总量稳步增长,这对林区、林农和林业企业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文章末尾还提出了一些参考方法,希望能有助于林业企业融资策略的发展。

2.林业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意义

2.1.扩大融资安排,促进现代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是广西在“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任务,依托我公司现有的林地资源和技术、区位优势,我公司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对盘活集团林地林区资源、推动我公司林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林地生产率不断提高、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从传统的融资方式到提供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力,开发适合林业企业经营特点的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等商业模式,引导林业企业适应和优化生产,实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和综合服务产业链,推动林业企业向集群化、标准化、高效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2.2.创新多种融资方式解决林业企业融资瓶颈

通过研究林业企业的融资策略,为林业企业创造一个动态的融资环境,实现多种融资方式并存,通过基金等平台为企业吸引资金,灵活解决资金的政治限制问题。打破林业企业在需要资金时被迫从银行还款的局面,导致被动”抽血”。

2.3.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有效配置

要实现林业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必须致力于完善林业保险机制,打破银行融资担保难的局面。建立政府主导的林业企业担保公司、林业企业、保险公司风险共担防控体系,进一步补充林业扶持资金,最后,降低金融机构投资林业的风险和压力,确保参与林业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稳定的利益。

2.4.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为林业企业发展储备”资金池”

林业企业的发展不仅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绿色”、”生态”的重要基础。在林业企业集团化和生产国际化进程中,将引入工商企业等其他标准来指导其产业发展。通过发展林业龙头企业,创建特色生产基地,创新生产方式,吸纳周边林农,增加林农收入,扩大就业,以实现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目标。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重要工作。桂钦公司为了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精神,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开发性金融支持来加大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投入;同时改变了林业生态建设一直以来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做法,创新了林业投融资模式,对实现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林业企业的共同融资

3.1.公共贷款

即政府組织协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指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统一借贷和偿还贷款,中小林业企业和林农作为贷款的最终用户,使用贷款并偿还资金和利息,实现持续的良性发展。

3.2.领先的林业工业化公司借款

主要林业企业与银行建立信用关系,担保方式主要以林业企业的所有权为基础,控制林业企业的股权、土地、房地产或企业拥有的其他权益。

3.3.林业资产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为中小森工企业和农户提供担保,并要求林农和中小森工企业以林业所有权证书或其他林业资产作为反担保。

4.林业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

4.1.融资渠道不足,融资方式独特

近年来,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得到了有力的激发,林业经济充满活力,信贷资金、自筹资金、,外资等渠道资金大幅增加,但也受到诸多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弱势部门(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经营风险高),林业对其他投资者的市场吸引力较弱;其次,对林业经济政策的限制为其他投资者进入林业部门制造了许多障碍,这对林业系统狭窄的融资渠道也很重要。

林业系统过于依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资金进行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期限短,融资成本高,不符合国内林业发展法律,难以满足新时期林业生产的需要;此外,不完善的信贷体系使林业投资者无法满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抵押和担保要求,这实际上增加了林业经营者的融资成本,限制了林业融资的规模和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除公共资金外,林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中短期信贷融资。考虑到项目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和实力、抵押资产、投资风险、中介服务水平和成本等因素的制约,林业项目、林业企业和农民很难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融资。

4.2.林业企业资金需求与金融服务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林业特别是林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与当前的财政规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主要林区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基层协会提供资金的能力难以满足林区对林业贷款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林的融资。林农和小微企业的素质也阻碍了资金的良好运作。

目前,大多数林业金融机构只提供储蓄、企业结算、贷款等常规金融服务,而金融咨询、国内外商业融资等综合服务较少,服务水平较低,直接影响林业事业的正常运行。此外,单一产品的供应和产品的既定期限与林业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在林业企业中,大多数的企业通过抵押贷款满足资本需求,只有少数的企业使用信用贷款。此外,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金融机构通常在1-3年内提供短期贷款,大多数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在一年内提供。

5.广西国家储备林林业企业融资经验

5.1.财务保证

以”服务林业企业和林业产业,提高林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桂钦公司对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实行高标准、高投入,营造高质量、高产出的林分,提供我区木材产出能力,同时对现有林進行改培,培育大径材和发展珍贵树种。项目建设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桂钦公司对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实行“长短结合”和“近自然经营”的生产经营模式。桂钦公司利用政策性银行优质的贷款,结合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将给项目建设区带来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5.2.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为防止集中归还大额贷款而形成的资金链冲击,保证企业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得到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应加强与各金融机构沟通,确保公司资金链的安全。主要通过下面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国开行目前放开国储林收购(仅限于国有林地)林地林木资产的贷款政策(贷款期限27年),加快林地整合。坚持以收购成熟林和桉树为主,并通过缩短林木采伐周期加快资金周转。二是将保存率低、生长缓慢、蓄积量小、到租期到期、经营效益差的林地林木整体打包流转,加快资金回笼,增加经营性现金流。三是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国储林收购(国有林地、集体)林地林木资产的贷款政策(贷款期限15年)。四是针对抵押物不足,探索利用国有担保公司担保,来替换抵押物。同时,每年对未采伐销售的林木资产进行数据更新评估。五是引入林业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六是争取能够取得政府支持,通过重组、兼并、联营的方式增强桂钦公司的融资实力。

6.结束语

林业企业基本上存在于中小林业企业中,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林业担保书的形式来加强林业担保,解决中小林业企业的林业融资保障问题,为政府财政支农提供参考和借鉴。

如果能够整合某银行和生产者、加工商和分销商,开设林业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改变林业资金以财政贴息的形式无偿使用,改为以贷款担保的形式间接有偿使用,采取扩大资本金的方式,进一步用好林业资金,实现保值增值,提高成效。

参考文献:

[1]宋文华.地方农村工作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探析[叮.安徽农村科学,2013

[2]范冰.农区林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研究一以山东省为例[D]J.济南: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统计局.林业统计年鉴(2012)[N].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2013

作者简介:黄益伟(1980-),男,汉族,广西陆川人,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工作。

林业企业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从浙西木门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地方实用人才培养需求,就如何规划木门加工技术专业的开设,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保障措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且易于操作的策略。

关键词:木门加工技术专业 浙西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一、专业建设背景

江山是浙江的西南门户,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森林覆盖率接近72.9%,森林木材积蓄超过600万立方米。江山依托闽北、赣南等地区的木材资源,再加上浙赣铁路横贯境内,连接浙闽皖的205国道和浙江省46、48省道以及通往玉山、广丰等公路干线黄衢南高速公路均经境内,木材加工产业区位置优势非常突出。

江山市木门行业发展始于2003年,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截至2018年1月,江山市已有各类木业企业1350家,亿元以上企业16家,A股上市企业1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从业人员达4.5万人。2017年江山市木业产值达147.9亿元,其中木门产值8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17.1%。通过近年来政府大力培育及提升发展,江山已成为中国木门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有“中国木门之都”的美誉。

在木门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包括熟练的操作工、机修工等。当前从事木门加工的人才供给越来越成为制约该产业迅猛扩张的瓶颈。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要抓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是专业建设的意义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但是,目前江山市及其周边地区没有正规培养木门加工人才的基地,相应专业的开设还没有真正启动,木门加工技术专业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建设思路

在学校现有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生源与教学、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增开木门加工技术相关课程,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木门加工技术的校内外实训场地,渐进式开展与本专业配套的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师资培训等工作。通过3至5年的建设,最终建立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木门加工技术特色专业。

三、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化。学校与木门加工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在与木门加工企业合作过程中共同确立“企业(疑问)一学校(解惑)一企业(应用)”的循环教学合作模式和实习岗位化的零距离企业人才培育培养合作模式。同时确立“五共建”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即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共建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使校企合作贯穿于木门加工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化。

(2)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高校高端人才参与指导。构建一支由木门加工企业专家、高校高端人才、学校领导、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成长与提高、学生实验实习实训与实践模式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人才管理等各方面對学校工作予以指导,逐渐提高木门加工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不断扩大规模,以使学校所培养的木门加工技术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木门加工企业的需要。学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联络站,以方便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联络、组织与指导活动。

(3)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木门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坚持以学校教学对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基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教学中,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开展“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地方木门产业资源优势,开展校企紧密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助合作,实现教室、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的融合,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主要由教师指导进行基本型实训,不定期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由企业员工担任师傅主要指导、教师协助指导的生产型实训,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顶岗操作。

2.建设课程体系

(1)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在两年的专业建设期内,将核心专业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具有中职特色的配套教材和实训指导用书。在把通用的机械类课程,例如机械制图等作为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的基础之上,重点建设两门精品课程一一木材加工工艺学、木材加工装备学。其中木材加工工艺学涉及木材学基础、制材、木材干燥、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人造板表面装饰和木制品生产共八个部分;木材加工装备学涉及木工机床,人造板机械及二次加工设备等装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性和调整,生产线和单机的选型和综合性应用技术等。

在精品课程开发期间,完成上述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的制定。理清各课程性质与作用,解构对应的工作岗位中各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能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2)教学资源库建设。扩充和优化现有的木门加工技术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品课资源库、音视频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专业综合试题库、电子教案与教学计划资源库、小模块操作(企业岗位)说明书资源库等。

教学资源库以经过筛选的网络资源为主,辅以本校自行拍摄或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从收集整理、编目、直至搜索使用,采取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网络化手段,努力建设成高起点、高标准的样板资源库。

(3)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以木门加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为依据,确定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岗位操作能力、岗位管理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解构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能力和素养),重构学习任务,形成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以模拟或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一致,教学环境和条件与真实生产环境和条件一致,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学习标准与企业标准一致。

(4)考核体系建设。在创新木门加工技术人才培养“工学四结合”模式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引进项目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一一“教、学、做、评”四位一体项目教学考核体系,主要是通过真实岗位或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努力实现: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支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双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优化教学团队结构;通过与木门制造企业联姻,大力建设兼职教师库。

完善兼职教师业绩考评制度;完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业绩考评档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或解聘兼职教师的依据。

4.实训基地建设

引入江山本地木门加工企业参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校内教学实验室和学生模拟生产基地为基础平台,通过新建、改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的比例。与当地木门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涵盖免漆门、烤漆门、实木复合门、模压门等多个品种的生产企业,为学校木门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提供综合性顶岗实习基地。

5.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设

建立起包括企业、学校、认证机构、竞赛机构、用人单位等的多元复合评价体系。将企业导师的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与学校教师和专业组评语,以及认证机构、竞赛机构、用人单位的证书奖励等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工作態度、操作技能、工作水平、职业能力。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建设木门加工产业信息服务工作室,收集木门加工前沿技术信息,经过分析、整合,再运用到社会服务上。学校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技术咨询、项目加工、对口交流等社会服务活动,提升专业辐射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专业技能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将专业与实际社会发展接轨。

7.保障措施建设

第一,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专业的建设及规划发展。成立以项目负责人为首的项目建设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制订项目的建设内容,落实具体建设进程,提出具体的经费使用方案等。

第二,制度保障。为保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制定人事安排、资金使用、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到位。

第三,管理保障。建立建设项目的任务书、时间表和线路图,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负责人定期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成果和绩效进行总结自评;建立项目建设预警机制与责任追究制,确保建设进度与质量。

四、建设愿景

按照以上规划安排,力争通过3至5年的建设,把该专业建设成为学科完备、实训设施充沛、师资力量充足、校企合作互动、技工培养数量和质量基本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产、学、研”一体化精品专业。

(作者单位:江山中等专业学校)

林业企业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在阐述企业生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1.企业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对生态关系的需要,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生态文化,就是企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经营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态价值观。它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生态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是对企业文化的时代补充,也是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體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2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

3.3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发布(下转第29页)(上接第12页)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

3.4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

3.5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態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长期共存和持续发展。

3.6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江林.贝塔斯曼集团的精神宪章——基于准则,2008-03-20.

[3]王璞.组织结构设计咨询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5]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6]章鹏.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文化素养[J].农场经济管理,2008,(4):66-67.

[7]李长松,刘经纬.浅论中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林业企业,2005,(2):27-29.

林业企业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下绿色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森林经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对新时期森林经营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制定完善的森林培育体制;确保森林经营的资金支持、人员建设;提高林木改造水平;明确森林经营的方向;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实现森林资源分类经营。

关键詞 森林经营;开展现状;优化措施

近年来,绿色、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得到了全面的落实,而林业资源作为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在森林经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在森林经营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森林抚育工作的开展。森林抚育工作,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抚育措施创建适合林木更好生长的环境,提高森林质量,从而提升森林经营的效益。但就目前我国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现状而言,在实际开展森林经营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对森林经营工作进行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 重要性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森林作为林业发展的主体,在维持生态平衡及提升环境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传统的森林经营,主要以生产木材为主,即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进行森林经营,这种传统的森林经营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创造出经济效益,但其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时期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从而契合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理念。并且在森林经营工作落实后,森林资源的多种功能也能得以显现,这样便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森林经营工作落实还能对现有林木结构起到优化的作用,并能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同时能为森林的光合作用奠定良好基础,这样则能促进林间的空气流通,改善森林中树木的生存环境[1]。

此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的森林经营、抚育工作,还可以实现对濒危树种、乡土树种的保护,同时能保留树冠上鸟巢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确保动物能有良好的栖息环境,使森林中动物的多样化可以得到保护。同时在森林经营过程中,林区环境的改善还可以充分带动区域内的绿色旅游。可见,加强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推动森林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十分重要。

2 现状

2.1 体制不健全及经营管理方式滞后

目前,我国在森林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尚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为主要的表现便是整体管理模式相对不完善。目前在进行森林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结合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森林采伐的方式与目标,而整体的管理方式及森林经营管理还是以粗放式的管理为主。并且,我国在进行森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体制建设单一化的情况。同时,森林经营的主体也较为混乱,权责划分不明晰,阻碍了森林经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 投入资金不足及人员缺乏积极性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森林经营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依旧明显,且存在人员积极性不高的情况,限制了我国森林经营的管理。目前,我国林业管理的主要资金大多来自于当地政府,且国家的资金扶持与拨款力度也相对不足。除投入资金不足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相对不高。其中,大多数林木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以修正森林道边的杂草及看护森林为主,但对包括林木的病虫害防治、预防上并不积极,很容易导致珍贵树种由于疏于养护而出现死亡现象,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浪费与损失。

2.3 林木改造水平存在不足

推动林木改造工作的不断开展是新时期森林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林木改造工作推进过程中,购买林木种子时缺乏对地域特点的考量,同时对造林技术、种子类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2]。此种情况下,导致林木改造工作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另外存在育种区域未明确划分等问题,很容易对林木改造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2.4 森林经营方向有待明确

在实际森林经营工作中,人工造林是当前森林建设事业的重要途径,其中,人工造林主要是指结合林木的生长特性、规律等,开展大范围的林木种植活动,这样能增加现有林木的面积,提高林木的产量。人工造林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人工造林也存在不足,主要是因为人工造林活动本身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掣肘,这些影响因素很容易导致森林经营工作无法切实明确发展方向,从而导致管理人员无法明确相关工作方向,这也限制了人工造林活动的开展。

2.5 森林资源安全管理不足

我国在森林资源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林权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此种情况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甚至造成国营林数量的流失。同时森林资源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资金不足、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等问题。在森林资源安全管理中,还缺乏对隐患、漏洞的排查,这种疏于管理的情况容易导致国营林场发生事故的风险显著增加,所以加强森林资源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3 优化措施

3.1 制定完善的森林培育体制

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应以森林经营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现有的森林培育体制,确保森林经营工作的充分开展。1)在森林经营工作开展后,先要对林木的砍伐制度予以完善,同时要依据相关规定对砍伐予以指导,另外要确保审批等工作流程的明确;此外森林经营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对各部分的责任加以明确,并明确不同部门的森林资源砍伐规定。2)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开展后应对监督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强化森林监督管理工作,注意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避免不法分子破坏森林,防止国营林木流失。

在完善森林培育体制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不仅依靠森林经营者,同时需要林业部门进行重点关注,即结合我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制定科学的经营目标、方向等。此外,林业部门还需要结合森林资源类型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即确保天然林、公益林的管理,并强化对幼林的抚育管理,此外林业部门还应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促进政策的落实。并且林业部门在实施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应确保培育政策、机制的延续性及衔接性,防止森林培育政策执行的中断及偏离情况的出现,并且要对相应的机制进行顶层设计,确保制度、机制落实后的顺畅,保证其效力能充分发挥。

3.2 确保森林经营的资金支持、人员建设

森林经营工作的进行需要相应的资金作为支撑,对此相关部门可设置相应的经营资金,这样有助于森林抚育及经营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在进行公益林抚育工作时,可设立相应的专门保障金,同时要注意保障金的使用范围,具体要涉及森林经营过程中各类设备、种木等地采购。另外还要确保偏远林区工作者的薪资待遇,防止因薪资待遇不高而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森林经营工作者就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林业管理方式、科学技术,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森林经营的合理性。

在保障资金投入的同时,需要注意森林经营过程中的人员建设,通过开展管理与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而在人员建设的支持下便能确保经营管理工作的充分开展,同时能顺应我国森林经营工作的发展。另外在开展人员建设工作的同时,应注意发扬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以确保我国森林经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3.3 提高林木改造水平

森林经营工作中需优先加强良种的繁育工作,对此应切实提高种子的管理水平,注意保证种子检验、贮藏、选种、繁育和推广工作的质量,还应完善落实种子量的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种子登记工作,确保种子的质量,同时确保种子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此外,若要提高林木改造水平,还需要对种子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尤其要注意珍贵林木的种子资源的研究,并建设完整的管理档案。若要提高林木改造水平,还需要对育种区域进行全面划分,以便对各区域进行明确区分、设计的基础上,切实推动林木改造工作的开展。

此外,我国现阶段的森林中有一定量的低质次森林,而要实现对森林的有效经营,便需要切实注重这些低质次森林的转化。所以可对多代萌生的参差林木进行采伐,并创造相应的林间空地,以此来实现天然更新。若未能实现预期效果,还可以在林冠下补造区域树种,以促进林木的更新,继而保证异龄混交林的稳定。

3.4 明确森林经营的方向

森林经营的范畴较为广泛,所以在森林经营工作开展前,应优先对森林经营的方向加以明确,从而为后续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通常情况下,林场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功能也会出现差异性,这样的情况下要结合林场实际情况对经营的方向予以明确,以确保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3]。对此,在确定经营方向前应对林场区域进行划分,对于生态保护区的林区,应直接划为公益林区,避免砍伐的情况出现。

在确定森林经营方向时,需要结合森林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其中,商品林区的经营方向是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商业林区本身需要注意加快树木的培育,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案,以此来确保森林经营的实际效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砍伐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母树、幼树的保护,并及时清除采伐的痕迹,使林区能拥有一定的高质量母树。反之,公益林区应侧重于保护工作的开展,以确保公益林区效能的充分发挥。

3.5 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森林经营过程中需要熟悉林木的数量、边界,并且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管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避免林权纠纷争议等情况出现,同时要妥善解决林权纠纷。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同当地政府、林农的沟通,以此来确保森林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4]。若要维护森林资源的安全,还应切实注重对各类事故的防范。

在资金预算方面,应划出部分资金投入应急处理中。应急方案不仅需要涉及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方案,同时要注意日常森林培育中的预防制度。在完善相关的预防、防治措施后,便可以将这些措施与方法融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并且在培训中强调这些预防措施,从而大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5]。另外要注意对日常工作的阶段性总结,通过阶段性总结可以发现以往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这样有助于漏洞的排查、纠正,同时能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继而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3.6   实现森林资源分类经营

森林分类经营的理念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推广,此种理念的核心在于,以主导功能作为森林的分类标准,对森林的经营方向加以确定。其中,重点公益林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水源的养护及水土的保持,而在经营方式上需要以人工形式為主,积极推动造林、天然林更新及科学育林活动的开展,以此来扩充森林的面积,提高森林质量,继而确保森林的生态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对于一般性的公益林,应以培育大径材林为主要发展方向,其目的在于促进林木整体生长趋势的提高,以此来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具体方向应以促成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的复合型异龄林群落为主,这样能起到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而在进行种植与经营过程中,往往会涉及水土保持林、红松果材等兼用的防护林及天然大径材培育防护林等。并且在分类经营过程中,应确保良性砍伐,加强对幼林生长环境的促进作用,这样有助于森林整体稳定性的增加,并能强化森林的整体作用发挥,以确保抚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4 结语

森林资源对于我国的生态发展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应对森林经营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度考量,并以此为基础强化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以此来保证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继而助力我国的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谷敏.本溪市森林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J].环境与发展,2020(3):217-219.

[2] 徐宏志.浅析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种子科技,2020(9):103-104.

[3] 韩斌.新形势下生态系统的森林经营策略[J].活力,2018(16):32.

[4] 董晓盛.浅析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森林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J].农家参谋,2020(13):127.

[5] 杨文轩,高鹏.森林抚育经营技术要求与具体措施研究[J].中国绿色画报,2018(6):17.

(责任编辑:刘宁宁)

林业企业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参考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黑龙江垦区2000-2012年的林业总产值进行了三方面的分析,包括垦区林业总产值总量变化趋势、总产值增长率变化趋势以及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变化趋势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年限内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总量在波动中呈上涨趋势;林业总产值增长率与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即都经历了大幅波动到稳定增长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 林业总产值 总产值增长率

黑龙江垦区林业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之一。由于林业对生态环境所起到的特殊作用使垦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垦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在各个林业站的全方位服务下,林业经营者积极承包林地,管护到位,垦区林业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黑龙江垦区林业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薛艳(2012)结合黑龙江垦区林业特点,通过分析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从林业补贴的险种、金额和标准等方面对垦区财政补贴林业保险的方案进行了研究[1]。郭宝松与张贵华(2006)对黑龙江垦区林业行政执法进行了研究,强调了林业执法人员懂法的重要性,并从执法的简易程序、法律时效、法律文书、听证程序和行政处罚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2]。郭宝松(2007)通过阐述黑龙江垦区林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分析了实现目标可采用的立体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林发展模式以及特色养殖业模式[3]。于家傲等(2008)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黑龙江垦区各分局的林业绩效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促进垦区林业发展的对策[4]。王宁与翟印礼(2012)对垦区生态林经营者与经济林经营者的风险偏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二者风险偏好差异显著[5]。而后,王宁与翟印礼(2013)指出生态林经营者经营生态林的规模会影响生态经营者经营生态林后的风险规避度[6]。可见学者们对垦区林业的研究涉及到林业保险、林业执法、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垦区林业的绩效以及经营者风险偏好等多方面。

本文仅对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这一指标在2000-2012年间的绝对值变化、增长率变化以及该指标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析。

1 林业总产值总量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研究的需要,依据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中有关林业总产值的数据资料,将黑龙江垦区2000-2012年林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例以及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数据列表如下:

由图表1可知,在2000-2012年间,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基本上表现为增长趋势(见图1),由2000年的12177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226万元,是2000年的8.23倍。表明林木培育、林木采运和林木管护的产值总和在不断增加。但是,垦区2013年的林业总产值要高于附近的年份(2000-2002年之间的年份;2004-2007年之间的年份),从而使垦区林业总产值在增长中表现出在波动中增长的趋势。

2 林业总产值增长率变化趋势分析

从总产值增长率的特殊年份变化趋势与一般变化趋势两方面分析垦区林业总产值增长率。

一是特殊年份的分析

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增长率与其他年限的增长率有明显区别的年份是2003年与2004年,即从2003年64.55%的增长率下降到2004年-20.22%的增长率,这是在研究年限内增长率波动幅度最大的两年。产生这一较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垦区林业总产值的突增(见图1与图2)。2003年垦区林业总产值突然增加的结果是使2003年与2002年相比,总产值的增长率为64.55%,远远高于2002年的环比增长率5.40%,同时,又使2004年的增长率为-20.22%,远远低于其他年份的增长率,故在图2中表现出明显的大幅度波动。

二是关于林业总产值一般变化趋势的分析

由总产值增长率的折线图(见图2)变化趋势可知在研究年限内总产值增长率表现为在波动中上升,然后又趋于平稳的趋势。在2004年前表现为大幅度的波动;在2005-2008年间,增长率曲线呈现凹型,说明在这些年中增长率的变化较快;在2008-2012年间垦区林业总产值增长率则表现出了比较平稳的趋势,即增长率在30-45%之间波动,这无论从图1的林业总产值变化来看,还是从图2的林业总产值增长率来看,在此阶段内均表现出比较平稳的趋势。

3 林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分析

由于林业总产值是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分析了垦区林业总产值的绝对数及其增长率变化后,就有必要分析其在整个广义农业总产值中地位的变化。

由图3可知,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在研究年限内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稳步上升的趋势。

由表1可知,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在研究年限内一直都是比较低,比重范围在0.6-1.2%之间。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在研究年限内波动最大的是2003年,比重值达到了1.2%。这一点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分析具有一致性(见图2),这也是导致林业总产值占广义农业产值比重出现大幅度上升与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第二,在2005-2012年间虽然有所波动,但是波动的幅度较小,且总体趋势有所上升。这说明从广义农业总产值来看,虽然垦区林业在垦区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其地位有提高的趋势,而垦区林业总产值比例的提高说明垦区在林辅、林培、林木采运以及林果的生产方面得到总体提高,这表明垦区农业的产值结构在不断地得到调整。

上述结果表明在研究年限内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总量在波动中呈上涨趋势;林业总产值增长率与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即都经历了大幅波动到稳定增长的变化过程。在研究中没有对构成垦区林业总产值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从而就不能具体说明垦区林业总产值的绝对量、增长率以及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例的变化趋势究竟是由林培、林辅、林果或林木采运这些组成中的哪一部分变化所引起,这是今后准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薛艳.财政补贴林业保险的方案设计——以黑龙江垦区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0-44.

[2]郭宝松,张贵华.黑龙江垦区林业行政执法问题探讨[J].现代化农业,2006(12):4-5.

[3]郭宝松.黑龙江垦区林业经济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7(2):87-89.

[4]于家傲,贾利,李友华.黑龙江省垦区林业绩效评价及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08(2):4-8.

[5]王宁,翟印礼.生态林与经济林个体经营者风险偏好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0):88-95.

[6]王宁,翟印礼.生态林规模影响个体经营者风险规避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4):102-107.

作者简介:

王刚(1974-),男,黑龙江双鸭山人,科员,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为林政管理工作。

林业企业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近几年,全球的森林资源减少与自然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保证自然环境与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逐渐变成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的问题。基于此,着重分析了生态林业的建设现状,同时提出生态林业建设对策,以期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林业;林业保护;建设;现状;对策

建设生态林业,主要是将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通过生态的经济方式,将森林能量与物质转变成人们所需物品,并维护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继而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应用与保护的目的。因此,生态林业建设对于我国发展至关重要,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都有不可预估的价值。

1 生态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1.1 生态林业建设为国内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

我国生态林业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态建设逐渐促进以及补充林业建设,目前的生态林业建设实现了新的高度,引导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渐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其作用不可小觑。

1.2 生态建设属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生态林业是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我国的生态经济建设随着生态林业的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实现生态经济建设与我国的物质文明的共同创建,是当下非常明显的集中发展形式,所以,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核心。

2 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

2.1 部门与部门间缺乏协调与沟通

生态林业的建设工作整体性与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建设的效率。然而,各部门生态林业的建设常会独立运作,缺乏协调与沟通,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使得各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对方运作的情况,导致生态林业的建设存在随意性与无序性,进而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建设[1]。

2.2 缺乏完善的业务流程

目前,生态林业的建设存在临时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如病虫害、雨季与干旱等,而很多单位还有各类应急措施并存情况。一旦出现业务分隔,势必会导致内容设置出现重叠,并且,无论是其他因素出现变化还是自然原因,都需要修改生态林业的建设工作与其他的业务系统,若不能优化各种组合,就会使得业务功能脱轨与重叠,继而降低了安全性。

2.3 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

在生态林业的建设中,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目标的问题长期存在,这也是生态林业建设中很难避免的问题。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利益,在追求利益的今天,人们难免会变得越来越肤浅,比较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遠的发展目标,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林业的建设更注重经济效益[2]。

2.4 科技含量较低

生态林业建设科技含量低,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林业的发展。尽管目前的科技水平很高,但面对我国广阔的国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质地,科学技术无法广泛普及,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技术,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的很多难题不能有效解决。

2.5 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

生态林业的建设工程量较大,对于建设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事实上,很多建设人员综合素质无法完全满足时代要求。尤其是建设人员缺乏创新理念、管理思想落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所掌握知识不够新颖,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工作中,一些人员经常会利用法律漏洞做一些违法事件,同样会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建设。此外,生态林业的建设社会影响比较深远与投资大,若专业人员没有掌握技术,无法熟练地操作,就无法保证工作的效率[3]。

3 生态林业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封山育林工作实施力度

如果是已规划好的待建设生态林区,需要从根本上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维护工作,严禁随意开采的现象;如果是天然存在的次生幼林、中林,则需要做好全封闭式的保护工作;如果是低产林,可以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实际类型以及特点,对其进行相关的改造修整,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的生产力。

3.2 加强生态林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要想有效统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要有效保障生态林业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使其能充分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我国的土地十分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也不相同。因此,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不能局限在一个方面,应该结合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统筹和规划,实现统一稳定的发展。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在生态林业的各个环节建设中把農、牧、林、渔等融入其中,既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

3.3 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

要想促进生态林业的良好发展,就要积极改变过去涣散的管理模式,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加大生态林业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人们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要积极颁布促进林业建设发展的法律法规,减少偷砍树木的犯罪概率。其次,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技术,完善管理体系的建设,促进生态林业的多功能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最后,要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加大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各个生态林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加大其监测力度,提高管理的集中度,使得生态林业有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系统。

3.4 做好生态林业区域划分工作

生态林业模式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在建设生态林业模式时,就需要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模式,不可以直接套用其他地区的生态林业模式。所以有效的生态林业模式,首要的原则就是按照当地的实际地域分布差异,根据当地最适应种植的树种这一原则制定的,与此同时,还具备一系列以森林的生态功能为主要的处理方法。在同一个生态林业区中纳入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地域组织规划,有利于针对不同的生态林业模式的有效设计,进而提高建设的效率。

3.5 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的建设

促进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实现生态林业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林业部门应高度重视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加强对生态林业的开发、建设,并制定相关的规定和政策,满足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发展生态林业的过程中,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加大对其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满足现代生活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主要的方向,也是重要的战略,把其作為长期的发展目标并坚持下来,对生态林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为其制定有效的发展步骤和措施为生态林业发展指明道路,让其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生态林业拥有的丰富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促进生态林业的更好发展。

3.6 严格遵循科学化、合理化与规范化的工作原则

在生态林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在林业方面需要采取个性化及全面化的管理模式,构建生态林业的综合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统一经济利益、社会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使林业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与规范。现阶段我国已逐渐完善了与生态林业管理有关的政策方针,不仅能为林业的有效保护提供确切的依据,而且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林业保护的意识,规范其行为。此外,生态林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促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落实生态林业的保护及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宣传工作。而生态林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有效途径,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直接联系,要求林业部门与林业经营者要加强对生态林业的管理工作,不断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尤其在建设生态林业时,需要强化政府管理的力度,对于一些投机分子的不法行为需要严惩。因为生态林业的社会影响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以及触及点较多,所以需要各单位协调好生态林业的建设工作,促进国内生态林业建设的持久发展。

參考文献

[1]李先林.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林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农技服务,2014,19(11):113.

[2]王永康,祁小冬,陈双海.在建设生态林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生林业——论森工企业的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6):177-178.

[3]杨友海,李进斌,姚宗理.通道县地连国有林场生态林业建设途径初步探讨[J].绿色科技,2016,16(15):196-198.

(责任编辑:刘昀)

上一篇:厅堂建筑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