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十二五计划范文

2024-03-08

林业十二五计划范文第1篇

(2012年春季学期)教师:岑家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工作也需要有新的改变,继续教育的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师德素质是现代教师的必修课,继续教育学习有利于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更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为此特制定学习计划如下:

一、具体学习目标:

通过自我学习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熟悉《课标》、教材,掌握教学常规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教学岗位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基本要求。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4)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二、措施及方法:

(1)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

(2)积极参加各班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

(3)按学校继续教育指南,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

(4)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5)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等。

(6)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以上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只是目前我的初步设计,未尽之处将在学校具体工作安排下,自主学习、集体集中学习过程中加以完善和弥补。

三、法制教育渗透: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教师写一些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法制教育意识。开展活动,丰富学生法律意识。加强沟通,提高普法工作成效。

林业十二五计划范文第2篇

●财税改革

房地产税又添变数

●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亮点

●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也要强调效率公平

●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支柱化”再提速

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昨日全文发布。

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未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与5年前“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对比。

《建议》明确提出,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消费位列“三驾马车”之首如何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议》提出,将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仔细对比5年前的《建议》即可发现,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

官方酝酿一年有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建议》数次提及。

《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而“服务业大发展”则被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建议》提出,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并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清洁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不过,这份纲领性文件并未给出具体下降指标。

关注民生“十二五”是中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即“十三五”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被《建议》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等,在《建议》设置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被提到了最为靠前的位置。

在周一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总理在部署今年第四季度工作时也明确提出,当前将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并加强对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十二五”要求维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可谓与当前经济一脉相承。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也是今后5年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建议》称,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建议》还提出,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1.战略结构性调整:拉动消费、促进内需,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业大发展,经济的清洁发展。

2.关注民生: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林业十二五计划范文第3篇

●财税改革

房地产税又添变数

●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亮点

●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也要强调效率公平

●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支柱化”再提速

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昨日全文发布。

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未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与5年前“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对比。

《建议》明确提出,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消费位列“三驾马车”之首如何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议》提出,将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仔细对比5年前的《建议》即可发现,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

官方酝酿一年有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建议》数次提及。

《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而“服务业大发展”则被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建议》提出,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并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清洁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不过,这份纲领性文件并未给出具体下降指标。

关注民生“十二五”是中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即“十三五”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被《建议》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等,在《建议》设置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被提到了最为靠前的位置。

在周一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总理在部署今年第四季度工作时也明确提出,当前将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并加强对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十二五”要求维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可谓与当前经济一脉相承。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也是今后5年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建议》称,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建议》还提出,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1.战略结构性调整:拉动消费、促进内需,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业大发展,经济的清洁发展。

2.关注民生: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林业十二五计划范文第4篇

"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受到经济学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泰岩教授在"中国经济学前沿论坛 (2010) "上分析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时作出上述评论。

论坛上发布的2009年经济学界聚焦研究的10大热点问题引人注目, 它们是: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三农、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公共经济、世界金融危机、金融体制。

自2003年起,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支持下,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每年均对中国经济学界关注的问题作出分析, 并发布"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最新进展和成果。

黄泰岩在论坛的主题报告中分析说, 在2003年至2008年的经济热点问题中, 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问题最高排在第十位, 2009年一举上升到第六位, 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收入分配问题持续的关注和更高程度的重视。

他认为, 经济学界对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重视, 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迫使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即从投资拉动型经济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型经济转变, 最重要的是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加消费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增加消费根本在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包括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和再分配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和存在较大收入差距的情况下,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收入差距将对增加消费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支持力.黄泰岩谈道, "中产以下想消费没有收入, 富人投资不消费, 穷人消费无法投资, 构成了发展过程中的尴尬局面", 这是我们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应当研究解决的问题.

黄泰岩说, 2009年以来, 学界对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研究, 突破了过去公平与效率的主要理论框架, 拓展到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新分析框架.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培育等收入阶层、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 包括居民的分层问题等, 学者们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高两个比重由国强转向民富

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不仅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同样是中央高层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之一.对此,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认为, 新阶段发展目标的转型就是要由追求GDP增长转向居民收入的增长, 由过去追求的国强转向民富, 让人们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他说,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 普遍就是解决公平的问题, 即大多数人的问题;较快就是要提速。

为了解决居民收入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洪银兴说, 国民收入的分配一般分为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近几年, 我国经济发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实际上在下降.要真正解决公平, 实现人民收入的普遍增加, 必须实现在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比重的增加.关于第二个比重, 在初次分配中有资产收入、经营收入和劳动收入.实际上, 多年来资产收入、经营收入占的比重大, 劳动报酬比重占比太小."我们国家收入差距的扩大, 就是因为在收入分配中资产收入、经营收入的比重太大, 劳动报酬收入比重太小, 所以差距在扩大".提高这两个比重是我们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重点.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真正由强国转向富民。

洪银兴认为, 缩小收入差距的必要途径就是根据公平竞争的要求来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权利.一是解决收入分配中权利不公平的问题, 即以权谋私和以依靠垄断地位获得高收入问题, 这两个方面都是权力不公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公.二是由资产分配不公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要让居民能够得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但财产性收入最大的问题是财产不公平, 突出的问题就是房产问题.房产的不公平显然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这比我们简单劳动的收入差距要大.加上这几年的企业改制中, 有一批人获得了更多的资产, 相当多的人没有资产."现在突出的问题是资产分配的不公平, 它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更大的不公平".三是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这是政府应该有所作为的。

多数人富起来助力经济转型发展

"'十二五'期间重要问题是要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重点提高普通人的收入",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教授在"'十二五'时期的中国经济"的发言中这样认为.他说, 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走到了极点, 必须转变, 即转向内需拉动型尤其是消费支撑型的增长方式, 这是我们未来5年一定要解决的问题.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尤其是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首先涉及消费问题.魏杰说, 中国人不消费的原因不是不想消费, 而是因为没有钱消费, 所以消费拉动不起来.怎样增加普通人的收入, 让大多数人能够富起来, 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怎样让大部分人富起来?魏杰提出五点看法:

一是调整国家财政收入和居民个人收入的关系."我们国家财政收入上涨速度太快了, 居民个人收入增长速度太慢了", 魏杰说.2009年我国GDP总量达34万亿元, 结果财政收入占了1/3还多, 国家财政收入一直高于GDP增长速度, 每年增长25%左右, 而居民个人收入一直低于GDP增长速度.这种状况导致大部分人不可能富裕起来, 所以必须调整这个关系。

二是调整企业利润和劳动收入的关系.每年企业的利润增长很快, 年增长达40%左右, 劳动收入增长只有7%左右."这个比例确实是存在的, 主要是央企的垄断利润很高".通过调整两者的关系, 既能让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又能维系企业运转。

三是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益.发达国家居民劳动性收益和财产性收益比, 基本是1∶1, 我们国家财产性收益人均1.8%, 财产性收益的差异导致收入差距比较大。

四是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居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的收入太低, 只有推动城乡一体化才能实现农民富起来.城乡均衡发展应是"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五是提高落后地区群众的收入.我国落后地区群众收入的增长非常缓慢, 要普遍提高居民的收入, 落后地区的收入需要解决.过去我们是扶贫, 现在发现越扶越贫, 扶贫模式不能再推进了, 真正解决贫穷问题的重点是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

"我希望'十二五'期间, 大部分人的收入有大幅度的增加, 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几年一直专注于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和制定的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研究员, 对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状况深有感触.研究区域经济和规划, 一个重要问题是解决落后地区的收入, 他主张应把坚持缩小差距作为区域政策的核心.他说, 缩小差距不仅仅是缩小速度增长上的差距, 要逐渐转向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缩小人均GDP的差距, 缩小经济增长中付出成本的差距, 缩小人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距."我们的经济增长格局要朝这个方面靠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李晓西教授则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 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的观点。他说,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象征着希望、和谐与活力.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现代农业的绿", 才能使农民真正富起来。

林业十二五计划范文第5篇

十二五:转型的五年

“十二五”规划包括:结构调整、政治改革、社会建设、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其重要性可以称为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转型”相提并论。我们认为“十二五”不仅决定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调低到7%,未来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7%的增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留出空间。

收入增加是目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

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收入增加主要体现为农村地区人口收入的增加和城镇低收入群收入的增长,在“十二五”规划中直接体现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而“十二五”规划中专辟一篇着重论述的“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实是为增加居民收入而出台的相关配套措施,因为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根据我们在《不变的是政府投资,期待的是倍增计划》中论述的逻辑,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为产业升级培育必要的市场需求;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收入持续性增加的前提条件。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为了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培育必须的人才。

农村发展被摆上重要位置

支持农村发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扩大农业产出,稳定物价水平。但中国未来的方向将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十二五”的城镇化率目标是“从47.5%提高到51.5%”,我们认为这一目标略显保守,预计未来五年城镇化率每年的提高幅度为1.2个百分点左右,这为区域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这也是第四篇和第五篇的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成新的主题

注重“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第六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产业升级中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规划专门拿出一篇来论述可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2011年的主要目标

林业十二五计划范文第6篇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指标确立,应当“好”字当头促发展,重速度更要重质量。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以“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十二五”编制的关键一年。为此,记者近期调研采访了国内多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主管官员和权威学者,倾听他们对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期望和建议,对“十二五”规划进行前瞻性的探讨。

理性确定经济增速

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定量测算》。他说,经济增长速度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标,但确定“十二五”经济增速,“需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趋势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连续性保证了合理增速。”李新运分析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速为9.8%。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十一五”前4年我国GDP平均增长10.7%。虽然2008年和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和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显现,2010年GDP增速会有明显回升。他的分析结论是,“十二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确定为9%左右较为合适。

“能源环境的可承受力决定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应适度控制经济增速。”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分析说,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每年30亿吨原煤的开采量,已达到开采极限。按照8%的适度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如果保持10%以上经济增速,资源和环境的代价都太大,“建议‘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速控制在8%左右。”

不过,保持就业稳定对经济增速也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现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GDP增速做基础,而就业问题事关民生之本和社会稳定。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只有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全年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供如此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受访专家都表示,“十二五”规划应当理性对待增长速度。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当前阻碍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地方政府根深蒂固的“GDP情结”,“国家规划目标几乎成为各省市增长目标的底线。”他举例,“十一五”规划各地区制定的GDP增长率平均值为10.1%,大大超出全国GDP增长率7.5%,而且层层加码,地市级平均值达到13.1%,县级平均值达到14.2%。“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仍是“GDP挂帅”的思路。

因此,胡鞍钢强调,“‘十二五’规划制定经济增速目标,应吸取前几个五年规划的经验和教训,防止掉入‘低质量高增长模式’,即片面追求GDP规模扩张、数量驱动,盲目攀比高指标、高速度,而忽视提高增长质量和降低发展成本,导致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投资消费比例失衡,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宏观经济大起大落。”

“在转变产业结构方面,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与此同时,应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十二五”期间把居民消费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

“这就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松、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鲁仁等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低消耗、低排

放、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强结构调整指标执行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回顾道,“十一五”规划中的主要经济结构指标有4个,分别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都是预期性指标。

他具体分析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预期目标为43.3%,但到2009年只达到42.6%,和2005年相比增加了2.3%,慢于每年增长0.6%的预期;2008年的服务业就业比重虽然比2005年提高2%,但在余下的两年里再提高2%仍有一定难度;200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0.32%,达到1.62%,比预期目标仍然低0.38%,如果按照过去4年的速度增加这一方面的支出,到2010年很难完成预期目标,这说明和GDP总量的扩张相比,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投入仍然相对偏少和缓慢。此外,“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的目标也难以实现,2008年这一比重仅达到3.48%。

胡鞍钢认为,从定量评估的角度看,反映经济结构类的指标很难如期完成,这表明中国已经持续两个“五年规划”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以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路径依赖的习惯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向传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老路回归。”“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1%,整个经济增长是由工业主导、工业带动的。”受访专家分析指出,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998年的50.8%提高至2008年的70.8%,甚至高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从各地情况看,除了北京等少数地区之外,几乎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甚至是“工业强镇”的主导战略,“这是典型的GDP挂帅、投资挂帅的传统增长模式。”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我国GDP重新核算总量增加了5000亿元,多数来自服务业,也许到明年这个时候才能知道服务业指标最终能否实现。但即使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我国服务业相对制造业的规模也是明显落后。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5%;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规模的16%左右,为全球第二。但服务业占比和发展水平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十二五”规划的结构调整指标,多位受访专家都认为必须加强各级政府执行的力度和考核约束,否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就有因之失败的可能。 强化减排指标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规划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幅达15.69%。据测算,2006年至2009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两项减排目标分别提前超额完成和完成在望。

何建坤说,虽然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预期目标相比,目前实现的节能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要求今年必须下降5%,难度很大。但预计到今年底,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还是能够基本实现。

杨伟民认为,“单位GDP能耗取决于分子和分母的相对关系,虽然我国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但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太快,按这个速度下去,国内自有资源和国外进口资源都是不够用的。”

因此,在他看来,仅靠降低单位GDP能耗是不够的,还应从能源消耗总量来进行控制。同时,可考虑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两个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促进由“高碳增长”向“低碳增长”转变。来自专家的建议包括:

其一,建立“低碳化”能源结构。我国应逐步建立“低碳化”的能源结构,建议新增包括“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等“绿色指标”,积极出台财政激励和扶持引导政策,鼓励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改变当前大量使用煤炭的

传统能源结构,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其二,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与价格政策,让“市场手段”发挥更大作用。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电价政策,对高耗能行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加大力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利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等。

其三,实行鼓励企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的政策。允许企业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费用,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计入成本,专款专用。在银行业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战略,严格限制向高污染、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项目和纳入违规排污“黑名单”企业贷款,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企业及项目加大信贷支持。

其四,适当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种类。我国仅对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是不够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适当增加氨氮、氮氧化物类以及重金属等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指标,以增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倾力补足社会建设“短板”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被置于“十一五”规划重要位置的民生和社会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目标相比,社会建设仍显薄弱。和超额完成的经济增长类指标相比,反映经济结构类的指标进展较慢,要达到预期目标有一定困难,同时社会建设的力度和效果尚显不足。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结构却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以说,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滞后了15年。”以社会阶层结构为例,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而2008年中国只有23%,离现代化国家应有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还有很大距离。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据有关机构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在基本保障方面的平均财政支出大约占GDP总量的10.3%,我国这一数值只有5.4%。教育、卫生、住房、社会救助、社会养老5个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均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受体制因素制约,财权、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上移、事权下沉,加上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削弱了地方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影响了民生政策的落实。

三是公共政策仍需加强民主化、科学化、透明化以及必要监督,干部考核体系往往更看重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民生目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为本刊记者讲述了一件事:他前不久受邀参加了一个地方“十二五”规划编制研讨会,发现参与者基本都是经济部门,大家热衷讨论的也都是经济增长,“在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民生保障和改善类指标只占到20%左右。有限的民生指标还存在重保障面轻保障水平、重人均水平轻社会公平等问题。”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十二五”规划应该在社会建设方面作出强有力的政策部署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任务。(记者 刘雅鸣 王志 李江涛)

1.“十一五”发展成绩奠定城市“十二五”发展基础

1.1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1.2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1.3 保障和改善民生

2.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标示城市“十二五”发展高度

2.1 科学总结建国60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经验

2.2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2.3 城市体系显著完善

2.4 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5 城市管理体制显著优化

2.6 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3.“十二五”及更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3.1 区域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

3.2 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

3.3 集群化与网络化

3.4 构建新型社区与市民社会

3.5 文化特色与品牌塑造

3.6 城市群与区域协同

4.中国城市“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特征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点

4.2 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攻坚”的新阶段

4.3 城市化进程进入“内涵发展”的战略期

02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趋势及任务分析报告

1.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1.1 从三个角度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

1.2 准确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结果

1.3 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是城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2.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1 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最优方式

2.2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2.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抓手

3.1 城乡一体化制度极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2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3.3 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现

4.1 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推进深层次改革的重要举措

4.2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迈向“深水区”

4.3 滨海新区: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

4.4 深圳: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

4.5 重庆: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新动力

4.6 成都:“全域成都”构建城乡体系新框架

5.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5.1 城市群是推进区域协作联合的重要发展模式

5.2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

5.3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区域一体化

03 中国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研究报告

1.国际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深刻调整

1.1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1.3 拉动内需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1.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2.各类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

2.1 当前面临的不和谐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刻

2.2 当前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2.3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

2.4 统筹兼顾成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3.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务艰巨

3.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管理面临新课题

3.2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4.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

4.1 阶层结构变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刻体现

4.2 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4.3 “十二五”时期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两个切入点

5.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5.1 竞争与合作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5.2 我国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5.3 制度创新是“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6.城市面临各类风险增多,城市治理任务更趋繁重

6.1 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6.2 我国城市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上一篇:理想与人生价值范文下一篇:林业局森林防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