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论文范文

2023-08-11

林业生态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现状;趋势

1引言

林业生态工程是从自然系统的实际出发,结合经济建设,形成人工符合生态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共同发展。

2林业生态工程的涵义

林业生态工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在发展和保护林业生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能够将现代生态经济学、生态工程建设学以及森林生态学等为具体的指导思想,使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时能够具有明确的目标,同时,林业生态工程能够从林业生态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林业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转向为稳定的人工复合型生态系统,最大程度的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提升。

3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

3.1缺乏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前期规划

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前期规划,因为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无法在短时期内完成并取得成果,所以需要在林业生态工程前期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但现在大部分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时都没有在发展前期制定规划设计,从而出现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长远发展。比如,一些林业生态工程的负责人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或者想要在短期内做出成绩,从而选择制定短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规划设计,甚至出现规划设计的造假行为。同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多种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还要考虑到林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生长环境,但在实际的前期规划设计时,只是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目标进行规划设计,而没有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而且,我国在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的发展时间有所不同,经常会出现时间重叠的不良情况。

3.2投入资金不足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因为我国具有广阔的林业,从而在开展林业生态工程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较多的事情,以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管,我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但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长期且内容繁重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也是源源不断的,使许多地方无法长期、稳定的为其提供资金的支持。而且,我国在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资金投入时,会通过评估的方式将主要资金投入到重点建设趋于以及重点建设项目之上,从而使我国部分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得到发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不平衡,使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严重限制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3.3缺乏有效的监管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监管有效性较低的问题,林业生态工程也需要和其他工程项目一样,通过高效的监督来保证工作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高效的解决。但在实际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环节,林业生态工程并没有组建专业化的监管团队或者监管团队的监管效能较低,从而造成部分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缺乏严格的制度管理,甚至连相应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及时落实。由于缺乏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有效监督,从而导致在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环节经常出现责任分工不明、岗位空缺以及责任重叠的问题。同时,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林业生态工程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实际的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监管队伍的综合素养并不能达到预期,从而造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存在很大的不足。

3.4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较低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建设质量较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在开展造林的过程中,许多的地区没有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作业方式,严重影响施工效率与质量;在开展造林的过程中,缺乏对区域内林木生长环境的实际调研,栽培一些不符合生態体系的树种,造成树种结构混乱,严重降低区域内的树木存活率;在开展造林过程中,也没有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使部分地区经常出现病虫害问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整个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4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策略及发展趋势

4.1提升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效率,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多个角度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首先,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认识,因为林业生态工程既需要国家的支持,又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提高人民群众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认识程度,才能够减少滥砍滥伐、滥捕滥杀行为的发生,减少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其次,完善林业生态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通过合理的规划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内容,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序性,才能够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4.2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同时对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水土保持,从自然区域的实际发展出发,结合经济建设,形成产异性的符合生态经济体系。同时,注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护好生态平衡,真正实现我国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还包括监管模式日益完善,从而使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5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式较为严峻,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路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21(26):1.

[2]陈良海,许功铨.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路径探索[J].南方农业,2021,15(33):3.

[3]张天生.浅谈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及提升措施[J].种子科技,2020,38(20):2.

林业生态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林业生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林业生态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生态价值评估是指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货币化的价值评价和判断的行为。由于生态价值评估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信息、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生态利益补偿、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其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需要从评估主体的确认及法律地位、评估客体的分类和价值类型的选取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发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专项资产评估,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对资产评估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价值;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制度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曾经一度盲目追求最大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生态价值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类忽视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频率和范围不断增大,其决策和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是公共产品,一般不具有产权的排他性,所以人类长期认为其是可以自由获取且充足的产品。人类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免费享用生态系统服务,却较少关心这些公共产品从何而来以及如何维系,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的现状迫使人类不得不转而重视生态系统对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Costanza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一文中指出生态服务是人类从自然和生态系统获取的各种利益,包括直接的生态产品和支持功能、调节功能等其他生态利益①在生态服务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形势下,为了保护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保障可持续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开始运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协调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利益补偿制度应运而生。生态利益补偿制度是通过调节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保护生态系统服务,激励积极的生态保护行为,是抑制消极的生态破坏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现受困于生态价值难以合理评估。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性,加上人类各个发展阶段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有所不同,生态价值难以量化和简单计算,所以不建立起合理的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生态利益补偿就难以有效实现。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不仅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了补偿依据,而且为补偿多少、如何补偿等问题也提供了科学、客观的理论支持。

资源的稀缺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人类劳动决定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转化为生态资本,有偿使用和为生态环境服务付费是实现其相应的资本权益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得不经常在维护自然资本和增加人造资本之间进行取舍, 在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组合之间进行选择, 在不同的维护和激励政策措施之间进行比较,一旦被迫进行这些选择, 我们也就进入了评价过程”[1]。事实上,人类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比较和选择过程中已经对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价,只是这种评价缺乏明确的货币化的价值表现形式,所以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有助于人类合理认识、有效利用并充分保护好生态系统,为人类的永续经营提供保障。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理论内涵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含义

生态价值评估是指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货币化的价值评价和判断的行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既需要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食物、水、工业原料等生态产品,也需要间接获得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系统服务,还需要获得认知发展、消遣娱乐、美学享受等其他生态利益。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中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不同利益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MEA) 项目是 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正式启动的。该项目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针对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进行的科学评估计划。

。人类活动范围和频率不断增大,对无偿享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与此同时,人类需索无度、肆意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模式也造成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和能力持续降低。这一矛盾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福利。人类必须转变生态系统服务任意获取且永远充足的观念,应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入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可以帮助人类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边际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利于约束消极的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引导积极的维护生态系统的行为,以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不同功能相对应,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主要指人类可以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并使用的生态产品所产生的价值,这类价值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其量化和评价相对简单,并已基本形成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准则。(2)间接使用价值。指无法或难以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对间接使用价值进行量化评估需要借助于替代成本、支付意愿等经济学方法。(3)存在价值。指生态系统的存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这种内在价值脱离了对人类的效用,与人类是否利用无关。对这类价值的承认和测度能为决策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本身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生态价值评估就是对以上价值进行货币化的评价,以便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现状变化和最新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以确定生态资源存量的合理值,完善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二)生态价值评估要素

生态价值评估是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的前提,为生态系统服务评值既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又能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有效的货币化补偿依据和标准。在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与生态系统不断耗损退化的矛盾越发凸显的背景下,生态价值评估作为一项新兴的资产评估业务,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的角度都有着越来越广泛的需求。

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必须研究和分析生态价值评估的各个要素:(1)生态价值评估的主体是依法取得注册评估师资格且专门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资产评估法(草案)》中指出“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定注册评估师专业类别”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第二章第七条。

,因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导致生态价值评估的专业化程度高,所以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评估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在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下进行评估工作。(2)生态价值评估的客体是拟被评估的对象,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和外部性不同,所以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的资产评估也有所不同,除了评估可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经济效益外,还需要评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生态价值的评估需要考虑其存量、流量,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3)生态价值评估的依据是指评估人员作出价值判断的根据,通常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评估对象相关的各种资料信息、生态学的相关技术支持、经济学有关原理等。这些信息一起构成完整的评估框架体系,是对评估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前提。(4)生态价值评估的目的不是为每一项生态系统服务贴上价格标签,而是为了帮助人类掌握区域生态系统资源存量的历史变迁和流量的现状变化,从而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纳入经济体系中,迫使人类改变现有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代内、代际公平。

(三)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资产评估的不同

生态价值评估作为资产评估的特殊组成部分,因其评估对象的特殊性、价值类型的多重性和评估技术的专业性而有别于传统的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资产评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价值评估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生态产品或某一项生态服务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研究整体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传统资产评估涉及的是委托方和利益相关人的利益,生态价值评估所评估的公共商品和社会资本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相关。“生态系统评估的中心任务是评价生态系统现在的状况、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并提出为改善生态系统管理状况而应采取的对策”[2]。(2)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也应在生态价值评估的考量范围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本身的存在价值和运行规律,并且除了对人类的效用以外,生态系统对其他物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人类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偏好也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所不同。如果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而罔顾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后代人发展的权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3)生态价值评估需要采取多尺度的评估途径。“通常意义上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是指在观察或研究某一物体或过程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 [3]。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任何一种特定尺度上的评估结果都会受到其他尺度来自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过程又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应对生态价值开展多尺度的评估。生态过程与评估活动尺度上的相匹配能够使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操作性极大提高,对确定生态系统各项指标信息的合理值提供科学依据。(4)生态系统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生态价值评估既要考虑生态资产存量的计量,也要考虑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流量(即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变量)的测度。要对生态系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在科学的评估体系下进行综合评估。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作用

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自然的承载力和自我修复、更新能力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由于生态资产效益外部性和其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人类长期忽视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是将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与促进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生态价值评估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量化和货币化的评价,能够帮助人类更清晰地认识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状况,对人类的永续经营作用巨大。

第一,生态价值评估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了的信息,有利于帮助决策者提高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方案的科学化。生态系统服务是一种间接的经济价值,与一般的资产在所有权和流转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价值循环和价值补偿难以通过市场直接交换。所以必须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以经济学手段把隐含的生态成本显现出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的边际价值。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于2000年4月在联合国成员国大会上说:“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信息,就无法拟定有效的环境政策。”维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这就需要决策者根据科学合理、可信度高的环境信息和被货币化了的生态价值制定环境政策,引导人类活动尽量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和影响。

第二,生态价值评估有助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保护和加强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实现人类的永续经营。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现实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已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通过对生态价值合理评估,使决策者意识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才能

在制定发展计划时综合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建立可持续发展和符合人类福祉的指标体系。为保护生态系统,应该对生态价值综合、全面地评估,在多个时空尺度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确定生态资源和服务的存量合理值,推行绿色GDP,实现人类发展的代内、代价公平。

第三,生态价值评估是实现生态利益补偿的首要条件,通过评估使补偿的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为生态利益补偿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生态效益补偿是一种用经济的手段达到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由于市场机制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与环境效益的目标”[4]的效益。实践中生态利益补偿的实施在补偿依据、补偿多少、如何补偿、补偿给谁等方面都缺乏公认的标准。因此,应建立生态价值评估机制,以完善的、科学的核算方法体系确定补偿标准,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数量化的技术保障。生态利益补偿量化、标准化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生态价值评估,评估结果是补偿的科学依据。

第四,生态价值评估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将生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生态系统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形的生态产品,又为人类提供无形的调节、支持等诸多生态服务。人类在获取这些效益和福利时往往认为是无价的、可以自由获取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生态系统被过度消耗,生态平衡被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对生态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确定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生态利益补偿,才能科学地反映现行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意义

如前所述,生态价值评估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信息、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生态利益补偿、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建对维护生态系统、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生态价值评估是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系统功能的渐次衰退而逐渐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新型资产评估类型,生态价值可以被描述、测度和估价也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而日渐成熟起来。把生态价值评估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能够充分发挥和保障其在维护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首先,生态价值评估的制度化是建立正确的生态系统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生态价值评估可以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入手,全面、综合地对生态系统进行价值化评价,把这种评估行为和过程制度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其次,生态价值这种特殊资产的评估由于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评估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用制度规范生态价值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内容等,对行业管理和建立行业规范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类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状况和能力在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作用下,会有更为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使评估结果更具可信度。再次,由于生态价值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甚至影响到全人类的福祉,由谁评估和评估主体的法律地位等问题都需要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评估主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有助于生态价值评估行业的完善,是管理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制度支撑。最后,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建立能够保障生态效益补偿的科学化和有效性,通过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价值度量方式,再以法律规范和制度化的形式对整个评估过程予以确认,促使生态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想

(一)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建是对资产评估法的补充和完善

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作为生态资产,与传统的资产相比具有很多特殊性,如经营的永续性、功能的多样性、评估的专业性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生态价值的评估与传统的资产评估有所不同,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时要综合评估相应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在不同评估目的主导下,所选择的评估价值类型不一样,得到的生态价值评估结论也就不同。生态价值的评估涉及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除了对生态系统的存量价值进行评估外,还要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价值,传统的资产评估一般只对资产的存量价值进行评估,流量只是作为计算存量价值的工具之一。生态价值评估的计量、计价方法也具有复杂性,需要借助于专业化的生态学知识和经济学原理。种种原因表明,生态价值评估应区别于传统的资产评估,应在资产评估法中对生态价值这一特殊的资产类型作特别的规定和解释。

传统的资产评估是对资产价值的货币化判断,是随着市场化产权交易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针对不同评估领域的评估制度。生态价值评估是整个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态资产的量化并货币化的评价和判断。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时代背景下,生态价值评估无论从宏观尺度反映国家、局地的生态系统状态和发展趋势,还是从微观的具体经济行为看,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以下简称《资产评估法(草案)》)

这部专门的资产评估法(草案)规定:“资产评估业务包括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和其他经济权益的评估。”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第一章第二条第二款。

从这个评估业务的分类可以看出,并未对生态价值评估作出专门的规定和说明。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不仅是为了满足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如生态利益补偿的补偿量、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景观价值的评估等对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对整个资产评估法的补充和完善。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具体策略

由于生态价值的多样性和评估的复杂性,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建立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在生态系统整体评估框架下对评估的行为和过程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和要求。笔者拟从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方法等方面对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和完善资产评估法进行探究。

生态价值评估的主体是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

生态价值评估涉及公共利益,应属法定评估,所以生态价值评估主体的确认和其法律地位都应在涉及生态价值评估的法律中作出专门规定。《资产评估法(草案)》对于法定评估特别规定“应当依法采用公开方式选择评估机构”⑤。生态价值评估工作要求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非常严格,必须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才能完成。生态价值评估的结果将影响决策者作出判断并牵涉众多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公益。所以,对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可信度、道德可靠性及客观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的执业要求也非常严格。《资产评估法(草案)》中对注册评估师、评估机构和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等都作出了相关规定,这些普适的通则对生态价值评估同样有效。除了普适要求外,还应针对生态价值评估的特殊性设立专项资产评估机构,通过建立专家顾问团队、培训专业评估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吸收国内外生态价值评估的发展动态和实践成果等途径使评估人员和机构掌握系统的生态价值数量化的技术和结合生态经济学的货币化评估手段。生态价值评估主体的责任性和风险性都相对较大,应对其给予相应的行业和法律地位,保障评估行为和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生态价值评估的客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效用,按生态系统的要素分类,生态价值评估可分为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评估、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等。

生态价值评估要对各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和判断,某些领域已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备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如森林生态价值评估,1996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林业部发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虽然该技术规范对林地、林木和森林景观三种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作出了专门规定,但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涵养水源、保护土壤、调节大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价值评估并未作出规定和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价值评估,需要特别的法律规范或政策制度专门予以规范。制定专门的规范可以对某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作出更全面、科学的价值判断,对不同的价值类型在分别细化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价值评估框架体系,对实物存量的计量方法和价值流量的计价手段更具针对性和细化,实现评估结果所提供的价格信号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最终达到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顾平衡。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是指分析和判断拟被评估的生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的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这些方法可以部分地适用于生态系统某些方面的价值评估。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评估多是对资产存量的评估不同,生态价值评估更为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价值。生态价值评估包含但不限于传统资产评估的方法。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生态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1)市场价值评估法。主要用于可以直接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生态产品和某些调节性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该方法依赖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和对可市场化的服务的需求,市场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价值判断。(2)替代市场技术的方法。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无法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其价值循环也不依赖于可交易的市场,所以不存在市场价格,可以利用可替代的市场技术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描述和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其中包含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享乐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3)条件价值法。某些生态系统服务既不存在实际的交易市场也难以寻找到可替代的市场,于是通过描述假设市场的不同情景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公众的支付意愿。该方法曾在1 600多项关于环境政策方面的研究中应用 Gregory R.Identifying environmental values.In:Dale V H,English M R,eds.Tools to Ai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New York:Spf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99.

,因其能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而应用最为广泛。(4)集体评价法。是指通过公平公开的程序聚集不同的社会团体一起讨论生态系统服务这种公共产品的经济价值,该方法受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而形成。这种方法反映了社会平等性,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对生态价值进行更为公平和民主的评估。以上方法可以分不同情况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但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服务的多样性,评估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只能尽可能地追求相对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估行为和结果。

综上所述,生态价值评估是人类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基于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性和对评估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资产评估。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性,生态价值评估有着高于传统资产评估的难度和要求。为了保障生态价值评估的专业化、技术化和科学化,有必要把生态价值评估上升到制度层面,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将其规范,以实现评估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达到合理认识、有效利用、充分保护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目的。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项资产评估制度,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对资产评估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参考文献:

[1]赵景柱, 徐亚骏, 肖寒, 等. 基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13 个国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1):121-127.

[2]赵士洞, 张永民. 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内涵及挑战——介绍《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评估框架》[J].地球科学进展,2004,8(19):650-657.

[3]张娜.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内涵与分析方法[J]. 生态学报,2006,7(26):2340-2355.

[4]李文华,李芬,李世东,等.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 2006,9(5):676-688.

林业生态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東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土壤盐碱程度重,开展林业生态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且造林难度大、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商业银行和一般的金融机构都对其缺乏投资兴趣,导致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信用结构难以搭建、缺乏充足的还款来源、无法达到贷款要求和条件、难以直接承接贷款,限制了社会资本和商业性金融的进入,林业生态建设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东营市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如搭建承贷平台,实行资金统贷统还;通过政府财政兜底,保障项目还款来源;健全项目信用结构,确保贷款风险可控;从项目实际资金需求出发,科学设计贷款产品等。系统总结了政策性金融支持东营林业生态建设有关情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提高贷款使用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 政策性金融; 融资模式; 林业;生态建设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4.03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Policy Finance Supporting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inancing Model—Taking Dongying City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Loan Project as an Example

CHEN Zhigang1,ZHANG Qingguo1,YANG Qingshan2 et al

(1.Dongying Wetland Protection Center,Dongying,Shandong 257091;2.Coastal Saline L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Center,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Jinan,Shandong 250014)

Key words Policy finance;Financing model;Forestry;Ecological construction

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收期长、收益相对较低、风险大等特征,加之林业经营技术普遍较低、病虫害防治等控制力弱等因素,林业信贷风险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林业信贷的有效投入[1]。林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完全的市场机制在林业领域的不完全适应性,林业金融支持正是为了弥补严重的资金缺口而出现的一种创新性制度安排[2-4]。林业政策性金融不仅仅具有经济职能,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和政策取向[5],目的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对林业资本的动员和配置(筹措和使用),克服“市场失灵”现象[6],以保证林业资本的顺畅循环、周转和有效流动,满足林业发展日益增强的资金需求[7-8]。近年来,各类政策性银行立足职能,加强了对林业建设的信贷支持,但信贷对象多直接面向林业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等市场经济主体,缺少直接与地方政府牵头的林业重点工程之间的合作,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该研究拟通过总结东营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林业生态项目上的信贷合作,研究政策性金融如何更好助力公益性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1 项目融资困境分析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土地盐碱,地势低洼,生态环境脆弱。为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提高城市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东营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3年(2016—2018年)时间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围绕中心城、县区驻地等人口密集城区建设大型环城防护林带,形成森林围城格局;沿黄河两岸建设长95 km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和沿海岸建设220 km的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打造黄河绿色长廊和泥质海岸防护林;在路域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重点片区规模化发展生态林、经济林,修复保护湿地和天然柽柳林资源,建成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绿色生态风貌。滨海盐碱地区造林是世界性难题。常规模式造林难以保证成活率,需建设完备的引水渠、排水沟等排灌设施进行洗盐改土,部分盐碱程度重的地段需要做土方工程,抬高地面修筑台田,因此项目建设初期投资巨大,短期内各级财政难以保障充足的建设资金。为确保充足的建设资金,东营市借助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年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山东省3 000亿元的授信额度,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进行融资。但由于东营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规模大、主体多、建设周期长、经济回报率低、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影响收益不确定等因素,其难以承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

1.1 建设主体众多,缺少统一承贷平台

东营市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涉及5个县区、3个开发区、5个市直部门的21项工程,建设主体多且分散。由于建设单位是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不能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无法直接承接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因此建立符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放款标准的承贷平台是东营市建设林业生态项目获取政策性银行贷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2 回报周期较长,缺乏对应信贷产品

东营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突出生态公益属性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发展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由于树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持续投入土地租金、林木管护等费用,导致林业项目需要长期融资,融资周期长就会与金融单位对流动性的偏好相冲突[6]。而现有的信贷产品一般期限较短、利率较高,即使是政策性银行的常规信贷产品,也难以适应林业生态项目的融资期限,造成贷款与还款的时间脱节,出现偿还期限错配问题,导致融资成本增加。此外,林业生态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投资收效慢,前期基本没有现金流入,导致建设单位在项目初期承受巨大的还款压力。

1.3 抵押担保能力不足,信用结构难以搭建

充分的抵押担保品是任何金融机构对贷款项目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9]。根据东营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以公益性为主的特点看,能够作为贷款项目的抵押担保资源是有限的。首先,该项目贷款抵押物不足,缺乏足够的担保资源。项目的抵押物主要是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受制于林木处置不便,抵押品的非标准化,以及其抵押价值受林产品行情浮动大的影响,难以进行价值评估,从而达不到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要求。其次,东营市现行的森林保险发展缓慢,保险产品少,保障水平低,一旦项目主要资产林木遭遇损失,银行可能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坏账。因此,该项目信用结构较脆弱,无法满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项目风险控制的要求。

1.4 项目盈利能力有限,短期无法满足还款要求

还款来源是否充足是中国农业开发银行贷款项目落地考核的重要指标。东营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林和经济林,其中以生态林为主。由于滨海地区土壤立地条件受限,单位面积经济林產品产出效益相对较低,经济林项目易受市场行情影响,盈利能力波动较大,造成现金流不稳定,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能否实现项目现金流的正常循环无法预知,导致还款来源无法明确,难以达到金融部门的贷款条件。

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东营林业生态建设的融资模式创新

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是有据可依的,如秦涛等[10]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程军国等[9]研究

开放性金融支持赣州油茶项目等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基础和主体地位,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以来,各级政府对林业的重视有目共睹。政策性银行对林业的投资既是贯彻国家政策方针,也体现了政策性银行对以商业银行为主的现代金融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一般金融机构大多追求短期回报为目的,对林业缺乏信心的原因是他们对林业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对林业投资复利特性收益不了解,而政策性银行更注重长效回报,加上有地方政府财政兜底,所以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是一个双赢决策[10]。

2015年11月,通过积极争取,东营市获得国家林业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确定在东营市开展政策性金融支持林业生态建设试点。为了提高东营市林业生态建设金融供给的可获得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东营市政府加强合作,通过机制与模式创新,实现了贷款顺利对接,有效地解决了项目融资问题,对于政策性金融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2.1 搭建承贷平台,实行资金统贷统还

鉴于东营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涉及区域广的特点,为解决项目建设主体分散、缺少满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放款标准的项目统一承接主体的问题,东营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东营市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决定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由市林业局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运作,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指定市属全资国有企业——市财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该贷款项目的统贷平台,进行统贷统还,贷款流程详见图1。市级统贷平台的建立解决了各县区政府及市直部门等建设主体无法直接承接政策性银行贷款的问题,满足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东营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条件。另外,根据各地方工程建设进度不一、资金需要差异较大的现状,又在市级平台的基础上设立了8个县级承贷平台,具体对接用款主体,满足各融资主体差异化的资金需求。

2.2 通过政府财政兜底,保障项目还款来源

单靠东营市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自然盈利的现金流无法满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还款要求,因此东营市政府确定了市县统贷、分级偿还的融资原则。该项目工程建设投资76.89亿元,其中市财政投资42.24亿元,县级财政投资34.65亿元。项目由市级财政安排资本金11.89亿元,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65亿元,建设期内完成发放,贷款期限20年,宽限期5年,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5%。据此测算,项目建设期支付利息11.11亿元,运营期支付利息25.34亿元,政府购买服务费4.4亿元。项目建设及运营期内,政府购买服务总支出117.74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支付市政府购买服务资金67.82亿元,县级财政支付各县区政府、有关单位购买服务资金合计49.92亿元(图2)。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按年度支付计划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

2.3 健全项目信用结构,确保贷款风险可控

为了补充项目抵押担保资源有限、信用能力不足,市级统贷平台(东营市财金公司)以《政府购买服务合同》项下享有的全部权益和收益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质押担保。另外为确保贷款资金正常回收、统贷承贷平台安全运作以进一步增强项目信用结构,由东营市财政局向市级统贷平台注资11.89亿元作为还款准备金,由借款人(东营市财金公司)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设风险准备金专用账户,确保账户余额不低于借款人下一期应偿还本息额度。通过制度安排增强了东营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经营主体的信用结构,降低了贷款风险,满足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资金安全性的要求。

2.4 从项目实际需要出发,科学设计贷款产品

为确保贷款资金的充分利用,采取了“市带县”的模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东营支行根据每个县区的工程建设进度进行贷款核准,确定县级承贷平台。该模式充分考虑项目实施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市县两级主体的优势,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考虑到林业生态建设经营周期较长的实际困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项目实际运转对资金的需求出发,为项目提供了含3年建设期、2年新建工程养护期和15年运营期(与建设期延续)的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长达20年。另外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可增加5年的宽限期,这5年内无需偿还本金,只需要支付少量利息。正是根据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收益周期较长的特点,科学设计与其相匹配的贷款产品,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建设主体对项目建设和运营长期资金的需求,也有效降低了建设主体前期的还款压力,满足了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融资需求。

3 完善东营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融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通过融资模式创新,东营林业生态建设贷款项目已发放第一批贷款20亿元,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有效推动了项目深入开展,但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县区、单位担心还贷压力。由于贷款需要各县区、单位确定县级承贷平台,并以财政为担保承担还款风险,一些县区、单位领导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税收增长乏力,担心还款压力,对开展林业生态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畏难情绪。二是贷款程序复杂。市、县两级承贷平台为防范风险,设置了比较复杂的审批放贷程序,造成部分贷款资金滞留,没有发挥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部分经济林项目投资周期较短,而该贷款项目还款期限长、利息固定,不能根据经济林产品市场行情及时调整投资计划和贷款计划,不如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灵活。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下一步优化贷款审批程序,扩大贷款适用范围,更好地发挥政策性贷款在支持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作用。一是结合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实际,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贷款审批工作规程,进一步优化贷款审批内部办事流程,提高贷款的审批效率。二是扩大贷款的适用范围。由于东营立地条件盐碱,部分地段因治土改堿效果达不到植树要求,短期内无法造林,可以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授信额度结余余额调剂到东营市低质低效林改造和重点林业产业发展上,这二者与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使用效率,在政府财政的担保下可以适当将贷款授信额度余额调剂用于东营市低质低效林改造和重点林业产业发展上,减少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有效利用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 讨论

在我国林业发展的道路上,政策性银行贷款是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应该充分运用其自身的优势,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发挥对林业发展关键的助力作用[11]。林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设极具紧迫性和必要性,要加强政策性银行支持地方政府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有关政策的顶层设计,设立林业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组建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基金,是加强发展林业政策性融资的政策选择[6]。政府对林业提供金融支持要秉承效率性原则,进一步理顺贷款资金投向与投量的关系,通过优化资金的投向区域,科学决定货款投量,在兼顾一般的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相对集中资金,重点支持一些重点工程和关键项目,不断提高贷款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佳怡,秦涛.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情况调查[J].时代金融,2016(12):74-76.

[2] 秦涛,田治威,潘焕学.构建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战略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5):77-81.

[3] 丁军.环境产业金融支持的框架构建分析:基于环境产业“资本形成—投资效率—金融运行”的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40-46.

[4] 秦涛,田治威,潘焕学.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战略框架构建路径[J].绿色财会,2008(9):6-9.

[5] 秦涛,潘焕学.基于资本形成机制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1):70-76,127.

[6] 秦涛,田治威,潘焕学.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经济学机理与模式研究[J].林业经济评论,2011(00):130-136.

[7] 秦涛,田治威,秦伟伟.构建我国林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8(2):104-109.

[8] 柴哲涛,方言,秦涛.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9):12-13.

[9]程军国,秦涛,孙晓敏,等.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融资模式:以赣州市油茶贷款项目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9,39(4):407-412.

[10] 秦涛,张艳红,吴今,等.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案例分析:以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为例[J].林业经济,2018,40(1):56-60.

[11] 王燕.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的经济学原理[J].经济视角,2011(35):110-111.

上一篇:发展林业论文下一篇:林业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