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范文

2023-10-30

林业生态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林业生态建设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林业,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攻方向,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力求更大的作为。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将引领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新方向,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

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林业兼有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发展林业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超过国土面积的1/5和1/3。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此,国家林业局提出,今后要围绕保护和改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不断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空间布局。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体系。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生态和绿色产品等。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产品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我国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在一些地区甚至有所减弱。我国的生态产品供给,承担着最多人口和最快经济发展的双重巨大压力。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环境恶化态势虽然有所减缓,但整体持续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快速增长,供给不足将常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逐步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转向“要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的迫切愿望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日益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生态产品的生产作为重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必须努力建设和保护好林地、湿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沈国舫院士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突出林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森林植被的制造氧气、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音、吸碳固碳等功能和作用,依托林业这一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体,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王焕良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能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富裕发达但生态破坏、生存受到威胁更会使百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幸福。生态文明不是拒绝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在改善提高中坚守顺应自然的准则。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有金山银山,又要有绿水青山,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幸福持久,才能让人们在仰观蓝天白云、俯视青山绿水、行呼清新空气的同时,摆脱贫困和落后,走向富裕和幸福。

林业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天空以清新蔚蓝,还百姓以绿色家园。

林业是自然资源、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大成者,拥有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这一宿愿,一直是中国务林人的不懈追求。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鄂云龙教授认为,没有森林建设和保护,就没有生态文明。没有绿色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如果林业和绿化搞不好,还谈什么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林业生态建设范文第3篇

摘要 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阵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提出林业生态文明示范村(寨)创建行动、猫跳河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行动、百花湖饮用水源保护行动、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示范行动、将军山城市森林文化广场建设行动、生态文明宣教行动、生态红线保护与物种拯救行动、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等八项重要行动来推进贵阳市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建设,以期为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建设;观山湖区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阵地,承担着保护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绿色经济以及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职责。因此,对贵阳市观山湖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行动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实现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而且有利于加快区域林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能为其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2-4]。

1研究区概况

观山湖区[2-3]成立于2012年11月,位于贵阳市老城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106°33′~106°41′E,26°33′~26°40′N。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经济基础坚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森林资源相对丰富。区内拥有百花湖、观山湖、十二滩水库以及猫跳河等重要水系,百花山脉、黔灵山脉、九龙山脉以及将军山等重要山体。

2重要行动

2.1林业生态文明示范村(寨)创建行动林业是规模较大的循环经济体,在林地资源、物种资源、市场需求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也是农民最熟悉、最直接、最可靠的生产方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林业生态文明示范村(寨)创建行动,就是依托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整合各种林业生产要素,激发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实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以村(寨)为单位,在百花湖乡建设2~3个林业生态文明示范点,优先考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文资源丰富、林业发展空间大、交通便利的村(寨)。具体地点可以选在盘龙洞村的窑上,三堡村的九里箐、新寨(图1)。

2.2猫跳河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行动猫跳河(观山湖区段)是观山湖区内的重要水系,流域内碳酸盐岩层出露面积较大,属中国强喀斯特发育区。流域内山高、坡陡、沟深,自然资源比较匮乏,自然灾害多发,加之石漠化不断吞噬土地,土地生产力下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对猫跳河流域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不断恢复和增加植被,遏制水土流失,使石漠化程度减轻,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土地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在改善岩溶区,特别是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全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铺开积累经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借鉴贵州省其他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验,通过利用自然修复力辅以人工措施,对猫跳河的石漠化区域(图1)进行综合治理,提高石漠化区域植被覆盖度。遵循“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和“以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适当发展林业特色经济,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在治理措施上,优先考虑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重要地段,优先考虑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区,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图1观山湖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行动布局2.3百花湖饮用水源保护行动百花湖是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之一,与红枫湖、阿哈水库并称为贵阳的三大“水缸”。加大对百花湖饮用水源地保护,不仅可以维护百花湖水域正常生态功能,发挥百花湖供给水源、调蓄水量、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而且可以改善生活饮用水源水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百花湖饮用水源保护区(图1)范围内的林地和其他可绿化用地资源,通过生态公益林保护、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林建设、风景林景观改造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百花湖饮用水源地的林分质量,更加有效地发挥森林的蓄水保土和生态景观作用,提高林水结合度,将该区域建设成“山、水”相依,“林、水”相融,彰显贵阳市生态文明形象的生态风光带,把百花湖打造成全国著名的“水清、岸绿、景美”的风光画廊和旅游胜地。

2.4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示范行动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图1)分别位于观山湖区的中部和东部,是观山湖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西南国际商贸城和贵阳北站分别背靠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此外,百花山脉是贵阳绕城高速和西环铁路可视范围内的主要山体。黔灵山脉是成贵铁路、渝黔铁路、沪昆铁路和贵广铁路可视范围内的主要山体。两条山脉区位重要,关系到观山湖区的形象。对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进行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和景观提升,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使其不仅成为观山湖区的绿色长廊,而且成为展示观山湖区形象、提升观山湖区旅游品位的重要窗口。

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方式,提高建设区域的森林植被覆盖度,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境条件,增加区域内的动植物种群数量,建成乔、灌、藤、草相结合,生物种类丰富,森林健康状况良好,景观质量等级较高,安全、稳定的良性森林生态系统。

2.5将军山城市森林文化广场建设行动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在实现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生态文明宣教为主题,建设将军山城市森林文化广场(图1),对于丰富生态文化载体、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设集森林环境与展示观山湖区历史文化和经济建设成就的雕塑、碑刻等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森林文化休闲广场,将“山、水、林、城”融为一体,拉近市民与大自然的距离,激发市民热爱观山湖、热爱大自然的文明意识,彰显观山湖区城市生态文明形象,提升观山湖区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也为观山湖区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集优美森林环境和浓郁文化氛围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

2.6生态红线保护与物种拯救行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林业部门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结合《观山湖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3~2020年)》,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确定林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的保有量。建立健全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征占用审批程序,维护占补平衡;对于侵占生态用地的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治理,确保达到和守住生态红线。

结合《观山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拯救和恢复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及其栖息地,加强野生动植物科研、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救护繁育,建立完善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

2.7生态文明宣教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教基地建设,丰富生态文化载体,提升生态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开展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热爱森林、建设家园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组织宣讲、展演、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动员,大力宣传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和公益性,在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节约意识,营造植绿、爱绿、兴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2.8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严禁盗伐滥伐林木、严禁掘根剥皮等毁林活动、严禁非法采集野生植物、严禁烧荒野炊等容易引发林区火灾分子、严禁擅自破坏植被从事采石采砂取土等活动、严禁擅自改变林地用途造成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有关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在整个规划期内,全区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守住生态底线、保住青山绿水,为观山湖区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先行区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3结语

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的公益事业,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该文基于观山湖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八项重要行动,以期充分发挥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提升观山湖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先行区建设进程,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魅力观山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绍志,周海川.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与实施路径[J].中州学刊,2014(7):91-96.

[2] 胡焕香,张敏.贵阳市观山湖区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热带林业,2015,43(1):22-25.

[3] 张敏,胡焕香.贵阳市观山湖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SWOT分析[J].热带林业,2015,43(1):30-32.

[4] 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13(1):89-94.

林业生态建设范文第4篇

抚仙湖径流区内天然林植被稀少,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森林覆盖率不高。径流区内居民点多,人口密度高,开荒造地、樵采林木、放牧等,加剧了植被的破坏。林地内下木、地被植物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每逢雨季,特别是突降暴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同时夹带大量N、P、BOD、COD等污染物质入湖,导致湖泊淤积、水质变坏、危及湖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安居乐业。为保护抚仙湖,于2001年开始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一、 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一)布局原则

1、项目建设布局于抚仙湖径流区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及二个国有林场范围。由市政府全面规划,以县为单位分期实施。项目建设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面山后远山、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

2、因地制宜,按不同立地条件,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 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低效林改造以多植阔叶树为主,实现林分树种结构合理、有效。

3、对现有林分加强管护,逐步实施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4、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营 造公益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大封山育林(管护)力度。使湖盆坝区近面山先绿起来、

1覆盖起来。

(二)建设规模

①工程造林10.36万亩。其中:澄江县6.40万亩,江川县1.22万亩,华宁县2.74万亩。

②低效林改造20.92万亩。其中:澄江县15.08万亩,江川县2.74万亩,华宁县3.10万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32.45万亩。其中:澄江县21.60万亩,江川县3.75万亩,华宁县7.10万亩。

④退耕还林2.70万亩。其中:澄江县1.53万亩,江川县0.67万亩,华宁县0.50万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建中心苗圃45亩。

(三)建设时间

1、前期2001年至2005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62624亩。其中:澄江县38380亩,江川县7700亩,华宁县16544亩。

②低效林改造125580亩。其中:澄江县90480亩,江川县16500亩,华宁县186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92215亩。其中:澄江县129615亩,江川

县20000亩,华宁县42600亩。

④退耕还林16165亩。其中:澄江县9165亩,江川县4000亩,华宁县3000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中心苗圃45亩。

2、后期2006年至2010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40976亩。其中:澄江县25620亩,江川县4500亩,华宁县10856亩。

②低效林改造83620亩。其中:澄江县60320亩,江川县10900亩,华宁县124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32285亩。其中:澄江县86385亩,江川县17500亩,华宁县28400亩。

④退耕还林10835亩。其中:澄江县6135亩,江川县2700亩,华宁县2000亩。

(四)造林树种选择

1、荒山造林树种:华山松、云南松、云南樟、黑荆树、木荷、圆柏、栎类、刺槐、车桑子等。

2、经济林树种:板栗、李、梨、花红等。

3、湖岸道路绿化树种:雪松、银杏、榕树、云南樟、缅桂、

黄葛树、清香木、水杉、喜树、龙爪柳、迎春花等观赏树种。

4、四旁美化绿化树种:雪松、银杏、紫薇、缅桂、柏类、榕树、黄连木、清香木、滇扑、龙柏、龙爪柳等。

5、绿色旅游通道绿化树种:雪松、龙柏、银杏、迎春花、黄葛树、云南樟、喜树等。

6、石灰岩裸露地区绿化树种:圆柏、车桑子、黄连木、苦刺、清香木等。

7、低效林改造树种:樱桃、木荷、圆柏、刺槐、苦刺等。

二、项目组织实施

工程造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集中人力、财力,一片一片的开展,反对撒胡椒面。应按照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的原则开展工程造林。

林业局成立了抚仙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编制计划任务、资金使用、施工设计,进行监督检查,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并作好工程项目分报表和验收的申报工作。

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定期检查,列入当年任期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施工采取招投标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施工,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理。

三、项目效益分析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培育、保护、优化公益性森林

植被为主要目的,通过造林、封山育林、 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地被物的覆盖度,提高林分质量,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空气中粉尘,改善生态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活立木储备,适当间伐被压木可获得一定薪材、木材等林产品。

1、生态效益。一是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地被植物的覆盖度。抚仙湖径流区目前有林地面积193469亩,有林地覆盖率仅29.5%,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有林地面积可增加177563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9.8%,地被物的覆盖率将提高0.3左右。工程完成后,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49.3%,林分内树种结构合理,郁闭度增大,林冠下草本植物、灌木共同组成多层结构,保水、保土、净化水质功能将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控制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显著地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极大地改善湖区自然景观,还湖区山青水秀的本来面貌,促进抚仙湖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2、直接经济效益。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能有效利用社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有林地在第11年开始第一次间伐抚育,第21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可有相当的间伐木材收入。在营造生态林的同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林,有一定经济收入。

四、工程实施进度

林业生态建设范文第5篇

抚仙湖径流区内天然林植被稀少,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森林覆盖率不高。径流区内居民点多,人口密度高,开荒造地、樵采林木、放牧等,加剧了植被的破坏。林地内下木、地被植物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每逢雨季,特别是突降暴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同时夹带大量N、P、BOD、COD等污染物质入湖,导致湖泊淤积、水质变坏、危及湖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安居乐业。为保护抚仙湖,于2001年开始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一、 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一)布局原则

1、项目建设布局于抚仙湖径流区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及二个国有林场范围。由市政府全面规划,以县为单位分期实施。项目建设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面山后远山、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

2、因地制宜,按不同立地条件,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 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低效林改造以多植阔叶树为主,实现林分树种结构合理、有效。

3、对现有林分加强管护,逐步实施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4、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营 造公益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大封山育林(管护)力度。使湖盆坝区近面山先绿起来、

1覆盖起来。

(二)建设规模

①工程造林10.36万亩。其中:澄江县6.40万亩,江川县1.22万亩,华宁县2.74万亩。

②低效林改造20.92万亩。其中:澄江县15.08万亩,江川县2.74万亩,华宁县3.10万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32.45万亩。其中:澄江县21.60万亩,江川县3.75万亩,华宁县7.10万亩。

④退耕还林2.70万亩。其中:澄江县1.53万亩,江川县0.67万亩,华宁县0.50万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建中心苗圃45亩。

(三)建设时间

1、前期2001年至2005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62624亩。其中:澄江县38380亩,江川县7700亩,华宁县16544亩。

②低效林改造125580亩。其中:澄江县90480亩,江川县16500亩,华宁县186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92215亩。其中:澄江县129615亩,江川

县20000亩,华宁县42600亩。

④退耕还林16165亩。其中:澄江县9165亩,江川县4000亩,华宁县3000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中心苗圃45亩。

2、后期2006年至2010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40976亩。其中:澄江县25620亩,江川县4500亩,华宁县10856亩。

②低效林改造83620亩。其中:澄江县60320亩,江川县10900亩,华宁县124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32285亩。其中:澄江县86385亩,江川县17500亩,华宁县28400亩。

④退耕还林10835亩。其中:澄江县6135亩,江川县2700亩,华宁县2000亩。

(四)造林树种选择

1、荒山造林树种:华山松、云南松、云南樟、黑荆树、木荷、圆柏、栎类、刺槐、车桑子等。

2、经济林树种:板栗、李、梨、花红等。

3、湖岸道路绿化树种:雪松、银杏、榕树、云南樟、缅桂、

黄葛树、清香木、水杉、喜树、龙爪柳、迎春花等观赏树种。

4、四旁美化绿化树种:雪松、银杏、紫薇、缅桂、柏类、榕树、黄连木、清香木、滇扑、龙柏、龙爪柳等。

5、绿色旅游通道绿化树种:雪松、龙柏、银杏、迎春花、黄葛树、云南樟、喜树等。

6、石灰岩裸露地区绿化树种:圆柏、车桑子、黄连木、苦刺、清香木等。

7、低效林改造树种:樱桃、木荷、圆柏、刺槐、苦刺等。

二、项目组织实施

工程造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集中人力、财力,一片一片的开展,反对撒胡椒面。应按照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的原则开展工程造林。

林业局成立了抚仙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编制计划任务、资金使用、施工设计,进行监督检查,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并作好工程项目分报表和验收的申报工作。

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定期检查,列入当年任期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施工采取招投标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施工,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理。

三、项目效益分析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培育、保护、优化公益性森林

植被为主要目的,通过造林、封山育林、 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地被物的覆盖度,提高林分质量,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空气中粉尘,改善生态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活立木储备,适当间伐被压木可获得一定薪材、木材等林产品。

1、生态效益。一是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地被植物的覆盖度。抚仙湖径流区目前有林地面积193469亩,有林地覆盖率仅29.5%,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有林地面积可增加177563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9.8%,地被物的覆盖率将提高0.3左右。工程完成后,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49.3%,林分内树种结构合理,郁闭度增大,林冠下草本植物、灌木共同组成多层结构,保水、保土、净化水质功能将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控制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显著地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极大地改善湖区自然景观,还湖区山青水秀的本来面貌,促进抚仙湖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2、直接经济效益。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能有效利用社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有林地在第11年开始第一次间伐抚育,第21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可有相当的间伐木材收入。在营造生态林的同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林,有一定经济收入。

四、工程实施进度

林业生态建设范文第6篇

闯田4.8万亩,潜在沙漠化土地91,757亩,宜林荒沙地3807亩,急需治理的风沙口100多个。

一、生态林业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我市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战略方针,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与干旱和风沙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2年,全市林业用地1002.77亩,森林面积达到572.457亩,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587亩,封山(沙)育林草1707亩,四旁植树5495.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2.06%。

一一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管护效果较好。在水源涵养林建设中,始终坚持以管护为主,封育和营造相结合,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共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37.737亩,乔木林蓄积量增长200多万立方米。建国以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林区社会秩序稳定,偷砍盗伐林木的案件也很少发生。一一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骨架初步形成.中部绿洲是我市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现已营造农田防护林49万亩,加上“四旁”树,条件较好的灌区初步形成了林网骨架,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林网保护下的农田年际干热风出现的次数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对农业的稳定增产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一一北部风沙沿线的治沙造林成效显著。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已营造防风固沙林170万亩,封沙育林草127万亩。沿风沙线建成防风固沙林带380多公里,治理重点危害风沙口240多个,控制流动沙丘200多万亩,直接保护农田140多万亩。部分地段的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一些沙漠边缘地区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共建立自然保护区4处,下设保护站12个,总面积达到1460Z?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下设保护站9个,面积达114027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8%。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下设保护站2个,面积达20多万亩。

一一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积极调整结构,为林业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因地制宜地营造经济林33.4万亩,2002年果品产量5.1万吨,产值达4482万元;森林生态旅游业全面兴起,已建成了天祝三峡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冰沟河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76万亩。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旅游人数30余万人(次),综合营业收,3,.3000余万元,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正在崛起。花卉产业发展生机勃勃,全市各类花卉露地栽培面积159亩,产量132万株(万枝),产值419.1万元;保护地栽培面积112亩,产量3357株(万枝),产值152万元;营销单位20个,从业人员170人,产值557元,利税10.775-元。

一一国营林场多种经营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国营林场、苗圃启动了以采掘业、酿造业、食品工业、饮食服务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六大门类为主的多种经营项目20多个,年实现利税300余万元。石羊河林业总场鼓励职工发展养殖业,50只以上的养羊户达到10余户,养羊总规模达到4000多只;天祝县古城林场经有关部门批准,兴办煤矿一处,年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500万元;古浪县马路滩林场引进以色列滴灌先进技术,建成高效节水林果业基地,引进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牛蒡、理想大根、荷兰豆等市场前景看好,成为带动当地农户规模种植、 进行沙产业开发的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基地。 一一生态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林业部门完成部、省、市及自列项目50余项,有30余项成果获奖。建立了古浪马路滩、凉州区清源、民勤勤锋滩、天祝华藏寺、石羊河林场红崖山分场、市林科所、苏武山等七大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全市林业建设的亮点。

一一涌现出了一批生态林业建设的先进典型。民勤县三角城、勤锋滩、水库、沙井子、凉州区东沙窝等成为防沙治沙的样板;天祝二甲龙、古浪香灵寺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水涵水保林建设成效显著。古浪县八步沙石满等六老汉在昔日荒无人烟沙漠腹地艰苦奋斗十八年,造林4.2万亩,植树逾千万株, 5.2Z-亩沙漠得到全面治理。 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在石述柱同志带领下,与沙奋斗47年,建成万亩集体固沙林场,发展枣粮间作2000亩。全市有14个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个乡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涌现出了21个省、部级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先进单位。

二、近年来实施的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情况 (一)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1978年启动。第一阶段(1978—2000年)三个建设期共完成投资6507.8万元,〃在北部长达654公里的风沙线上,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80公里,占风沙线总长度的58%;在中部绿洲区营造农田防护林49万亩;在南部水源涵养林区,坚持以管护为主,封造结合,造林3.9万亩,封山育林28.6万亩。1978—2002年全市造林保存总面积172.6万亩。 目前,工程建设已进入第二阶段,省上安排我市四期工程10年建设总规模为232.08万亩,平均每年需完成23.208万亩,国家计划总投资达到2亿多元。古浪县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区,凉州区、民勤县被列为省级示范区。 (二)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天祝县正式被国家和省上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县。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我市四县区全部列入工程建设范围内。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37.444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20.432655亩,荒山造林17.01255亩。

(三)通道绿化工程:在坚持搞好绿化的同时,注重林种、树种结构的调整,绿化美化相结合。截止2002年,全市完成国、省、县、 乡村四级通道绿化2900.6公里。312国道、

211、308省道绿化成为全市通道绿化的示范样板。

(四)酿造葡萄产业建设:1998年来以来,全市已建成基地近855亩,苏武山林场与香港梁氏集团合作成功,3000~屯榨汁生产线建成投产,莫高集团、皇台集团生产的葡萄酒已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酿造葡萄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旱缺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沙区人工营造的沙枣等林木失去生存条件而大面积残败或枯死。民勤县境内已有13.555亩沙枣人工林枯死,有3555亩天然白刺、梭梭、柽柳沙生植被残败枯梢生长不良。天然成片的胡杨林已在沙区很难寻觅。 (二)沙漠化扩大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沿风沙线沙丘活动性强烈,每年以3—4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进,有的地方前移速度达到了8-10米。尤其是民勤和古浪北部与主风方向垂直,风沙危害更加严重。 民勤县有2655~农田受风沙危害而不能耕种,沙漠、戈壁、碱滩达到全县总面积的90%。古浪县北部沙区有3.555亩沙漠边缘的农田被流沙埋压,全县受风沙危害和侵袭的村庄86个,农田40万亩,黄灌区、北部五滩的农田、居民点、道路、渠道等80%以上处在风沙沿线。

(三)天然林区林农、林牧矛盾突出。山区部分农耕地、牧,地与森林交错分布,对林地造成蚕食或破坏,尤其是灌木林地萎缩严重,同时也给退耕还林的实施和巩固增加了难度。(四)生态经营型国营林场经济危困。经过五十年发展全市建立国营林场27个,苗圃6个,治沙站(植被管护站)3个,有职工1714人,总经营管护面积7037亩,森林蓄积量1021立方米,分另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森林蓄积量的70%、83%,年造林、育苗分别占全市的1/

3、4/5以上。但近年来国营林场人员增加、工资上涨,而财政供给并无多大增加,造成国营林场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生产经营管护设备老化、手段落后。

四、今后生态林业建设及防沙治沙的工作思路与对策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治沙造林、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建立绿色防护屏障,扩大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001—2010年期间,生态林业建设规划指标是: “三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38.375-亩,封山、沙育林草937亩;退耕还林(草)工程707亩。

(二)思路与对策:实现上述治理目标,我们在发展思路和工作指导上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注重两个结合,突出三个重点,抓好六大工程。 围绕一条主线:就是围绕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为主线。 注重两个结合:即治理与利用结合,保护与效益结合。在方法上,一是把山、沙区的综合治理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二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努力培植和增加地方财源紧密结合。通过两个结合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林业建设和沙区治理的激励机制问题。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北部沙区坚持按工程项目治沙。一方面沿风沙线努力营造比较完备的绿色屏障。另一方面在沙缘地带下功夫实施封育,积极开展人工种植。二是绿洲内部重点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调整林种结构,提高整体效能。三是加强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保护,该区是中部绿洲区和北部沙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沙区的治理密切相关。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和培育,不断扩大林木植被资源,提高涵养能力,做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抓好六大工程:一是抓好“三北”四期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

以市上确定的民勤县三角城至红崖山水库、凉州区九墩滩至吴家井、古浪县永丰滩至冰草湾三条风沙线为重点,完成人工造林68万亩,封沙育林4.5万亩,新建长300公里,宽0.5—2公里的绿色屏障。二是抓好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和风沙前沿,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沙造林,十年完成70万亩。三是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四是抓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民勤县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五是抓好高标准农田林网和通道绿化建设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凉州区绿洲、民勤县坝区、古浪县黄灌区、天祝县金强川灌区的38个乡镇及国道312线、省道211线和308线等骨干道路。十年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建成绿色通道精品工程1000公里。六是抓好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化建设。 (三)采取的具体措施

1、强化法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保障。加强法制宣传,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广泛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法》、 《水土保持法》、 《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环保意识。强化林业执法监督,严格执法,依法管理,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2、依靠科技,建立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广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护、荒漠治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发挥科技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完善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技术交流网络,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攻关,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抓好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科技含量。抓好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政策引导,加大非公有制生态林业建设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制定宜林“四荒”地拍卖的办法和政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采用先卖后治、先治后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鼓励不同经济主体经营“四荒”地,使用权长期不变,并允许继承转让。实行轻税薄费,减轻经营者的负担,国家征用时对治理成果给予补偿。逐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的政策体系,并积极争取国内外优惠贷款和捐款,用于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上一篇:论科学之精神范文下一篇:鲁迅作品目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