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随班就读案例范文

2024-04-12

智障随班就读案例范文第1篇

其次,我认为启智的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更多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化的特殊教育要求教师由教学的“一面手”成为教学“多面手”。多年来我校先后派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在校内经常性地开展特教理论研究,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省市内外的听课、观摩活动,校内每学期进行凭优课。同时,正在研发系统的校本教材(包括职业教育教材)。教师人人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确立了多个子课题形成群众性研讨氛围。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更应 “博览札记”,广泛学习、钻研本专业的各种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从而为构建独特的春晖职业教育献力献策。不仅要做“苦干型”的教师,更要向“科研型”“学者型”方向发展。

再次,培智学校的职业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职教老师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更何况启发教育弱智学生,要经常制作、使用

1 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更需要老师不提高自身能力。不然很难适应现代特教的发展。二是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我们孩子的认知能力所限,施教时必须经常性地反复讲解,把“深奥”的知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以自然亲切的语态,生动贴切的语汇和富有情感的语调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所以良好的表达能力对职教老师来说也是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更强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分层教育,综合教育以及搞多种活动的教育能力。职教学生大多青春萌动,更有学生受外界影响行为趋于社会化。所以,心理疏导就显尤为重要。老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动之以情,坚持热忱的关爱;晓之以理,坚持耐心的诱导;导之以行,坚持积极的鼓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四是一定的交际协调能力。众所周知,职教学生要有实习基地。因此,与实习单位协调好各方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过程。因此,必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而特教教师每日面对弱智学生,所教的不一定及时学会,要求做的学生不能很好去做。虽是职高学生性情却如三岁孩童;平时老实憨厚发起火来对老师又打又骂……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我们工作的艰巨性所在

智障随班就读案例范文第2篇

2010-2011学随班就读工作总结

在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指导下,残疾儿童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残疾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儿童少年理解、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受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教师是搞好随班就读的主要力量。我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就是让轻度残疾和学习困难儿童在普通班中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个别帮助。担任“随班就读”工作的老师,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制定个别化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二、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随班就读”领导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特教老师,积极、稳妥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并将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规范。

三、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学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特教老师,指导本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特教老师不定期到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听课,直接与学生谈话,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探讨随班就读的课堂策略、随班就读的教育补偿等问题。

五、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教师适应新的要求。随着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也要求普通教师具备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为此,学校挑选出一些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培训,使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在学校中开展特殊儿童和残疾人的全纳性教育。

六、在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特殊学生更要关心、爱护,不能歧视特殊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七、加强了“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由校长主管,德育主任专管,年级组长监管,具体落实到特教专管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管理形式,加强了心理咨询室、资源教室的管理和运用,每周安排两次对随班生进行个别辅导,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定出分层目标,关注随班生。

八、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能兼顾特殊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特殊学生健全部分和潜能,对于缺陷部分实施补救教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

智障随班就读案例范文第3篇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明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而感到幸福”,绝非一句格言,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境界,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平凡行动。。

2、使学生明白幸福是在他人的赞美、尊重、认同、关爱、欣赏等行为中产生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爱与责任”促进他们高尚人格的形成。 活动过程:

一、播放《开学第一课》主题曲

二、出示投影: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马特洛索夫(苏联)

二十世纪的中国,因为毛泽东的存在而赢得了自己真正的独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因为曾有邓小平的存在,而必将迎来自己高度繁荣、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前景;兰考人民,因为焦裕禄的存在而幸福;西藏人民,因为孔繁森的存在而幸福;雨夜回家的一位大嫂,因为遇上了雷锋而感到幸福;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因为有李素丽这样的售票员而感到幸福„„”

(一)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在成长过程中,小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具转折意义的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期又称为青少年时期,这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许多人都是在这个阶段明白了“爱与责任” 以及“幸福”的深刻含义。

投影:我们的同龄人马腾飞两岁失去双亲,5岁就开始照顾眼睛失明的奶奶。在奶奶生日时,帮奶奶过生日„„马腾飞用爱与责任伴随自己成长,是我们广大青少年的楷模(老师边展示投影边引导学生讲出事迹)。

老师:对以上事迹做简介:小小的马腾飞用自己幼小的双肩承担一切,让奶奶觉得幸福。

(看视频:《开学第一课》中的某个片段)

后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他的父母很疼爱他。在他9岁的时候,慈爱的母亲突然染病去世了。黄香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日夜思念母亲,变得非常憔悴。因为母亲不在了,黄香小小年纪就做起家务。他还恭敬地照顾父亲,天天给父亲洗衣做饭,千方百计让父亲

吃好穿暖。 夏天天气炎热,为了让父亲睡个安稳觉,每次父亲睡觉前,他都要用扇子帮父亲把席子扇凉;冬天气候寒冷,他总是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体温暖热父亲的被窝,才叫父亲上床歇息。黄香的故事被编入了《三字经》,供后人学习。

投影: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老师:黄香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投影: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提问:看了以上事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谈感受。

过渡:讲得很好。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二)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 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 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 提问:怎样才是一个好学生? 怎样才是一个好伙伴? 怎样才是一个好少年? 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小结:周恩来12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是多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啊!最后他实现了理想。残疾少年周炜顽强勤奋,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同学,他们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把欢乐带给周围的人。他们让老师觉

得幸福。对于同学们来说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更多的时候往往只需举手之劳。投影:

图片及文字: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

图片及文字: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

图片及文字: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幸福;

图片及文字:有同学病了,你哪怕是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他也会感到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幸福;

图片及文字:在宿舍的楼道里,你为正在吃力上楼的大妈提一提菜篮子,她会为有你这样一位好邻居而幸福;

图片及文字:骑车过马路,你宁肯停在烈日下等候绿灯,也不愿擅自闯红灯,那警察叔叔和老大娘会因为有你这样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市民而感到幸福„„”

投影:品德高尚,立志勤学,自立自强,乐于助人,健康快乐。 老师:我们要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使自己学有所长,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做一个让老师幸福的好学生,做一个让同学幸福的好伙伴,做一个让社会幸福的好少年。

六(2)中队 20

12、9

美在你身边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1、交流暑假中的趣事,感受充暑假的快乐。

2、分享奥运健儿的美丽瞬间,体会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

3、说出新学期对自己的要求,大家团结向上,让美留在身边。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

活动一:我的充实生活

1、展示优秀的暑假作业。

2、两个学生讲讲自己的暑假生活,四人小组各自分享一个暑假中发生的趣事。

3、列出暑假表扬学生名单,奖励笔记本和笔,希望他们将自己充实的生活记录下来。

4、教师总结:充实有规律的生活会让我们变得更快乐,希望新学期的每一天大家都能与时间赛跑,上课认真听,下课痛痛快快地玩耍,课后静下心完成作业后舒舒服服地做你想做得事。

活动二:有股拼搏劲儿

这是一个奥运暑假,大家肯定都看过奥运会,相信很多中外的奥运选手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来感受感受他们身上的拼搏劲儿。

1、播放激动人心的奥运视频。

2、一个学生讲讲奥运健儿的故事

3、教师总结:不管这些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结果如何,他们为这一次比赛,整整准备了四年,每天接受大强度的训练,有的还经受着伤病的折磨,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相信这股拼搏的劲儿是关键。在学习上,同样需要这样一股劲儿,自己跟自己较真,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一比,到底有没有进步;和身边的同学较真,学习他的优点,一起进步。因此希望新学期的71滴水滴心中有股拼搏的劲儿,争取每天进步一点。

活动三:我的新学期目标

1、学生写下自己的新学期目标

2、大声说出自己的目标(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智障随班就读案例范文第4篇

随班就读学生是指在普通学校中就读的残疾学生。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比在特教学校和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每年平均多大约2 6万人。而目前各种残障人运动上的运动员多数来自社区和特教学校,基本没有随班就读学生,那么如此数量的随班就读学生如何享受运动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和快乐?在2 0 0 8年北京残奥会上,当我们看到残疾人运动员有那么多的项目可以参与时,我们不禁想到:在普通学校里的残疾学生能否在课外参与这些适合他们特点的运动项目呢?通过文献检索没有发现对随班就读学生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多数是对特教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多数残障学生喜欢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但是次数少、强度低,课余训练频度较低;通过与普通教育相比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的活动内容基本都是适合健全学生的。现阶段课外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学生而言是补充课堂教学不足的重要方式,随班就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相对比健全学生更显重要。本研究通过调查北京市随班就读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对目前北京市随班就读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希望为继续深入研究随班就读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为相应管理机构组织随班就读体育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1 8个区县小学随班就读学校体育教师和区县负责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人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了1985~2006年有关随班就读文章270篇,1984~2006年有关特殊体育教育文章111篇、1994~2006年有关随班就读体育教育文章13篇,重点查阅了近五年国内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和《中国特殊教育》等专业刊物与书籍。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归纳与总结,尝试着将已有的研究从横断面上进行一些归纳和整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一些思考,希望能够从中受益并有所启迪。

2.2.2 访谈法

使用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对8位专家进行了访谈调查,主要对如何看待随班就读课外体育活动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影响随班就读体育工作的主要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访谈,使本研究更加充实和丰富。

2.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使问卷更符合实际,同时符合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首先进行预调查,在预调查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第二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修改问卷并进行信度检验;第三步确定样本量和取样方式;最后正式实施调查。对教师和管理人员各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1份,回收率90.25%;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4.74%。

2.2.4 数理统计法

调查中所获得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式,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外训练、课外竞赛及校外体育活动和家庭体育活动等内容。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发展体育爱好与特长的重要渠道。随班就读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足,在参与普通的课外体育活动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存在一些障碍,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有责任和有义务采取措施满足这些学生的教育需求,使他们也能够与健全学生一样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体育爱好和特长,培养对体育的兴趣,通过体育运动展示他们的才能和享受努力奋斗后的成功与荣耀。

1994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规定的随班就读的学生主要是指视力 (包括盲和低视力) 、听力语言 (包括聋和重听) 、智力 (轻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包括中度) 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据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十八个区的小学中有随班就读学校662所,占全市小学的65.03%;其中招收随班就读学生3514名,类别有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多重残疾。说明目前北京市随班就读学生的残疾类别不只是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三类儿童,而是随班就读工作实施的对象在扩大,与本人2007年调查的结果一致,智力残疾占70.9%、听力残疾占15.7%、视力残疾占7.1%、肢体残疾占5.8%、精神残疾占0.5%,说明北京市随班就读工作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展和推进,实施的对象在扩展,而且90.6%随读生都从一年级开始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3.1 随班就读学校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通过对342名教师调查了解到95.3%的随班就读学校都能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还有4.7%能够达到每天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等形式,其中所有调查的学校都有课间操、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66.7%的学校有早操。《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条规定普通中小学校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说明所有的随班就读学校完成了国家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规定。

3.2 随班就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3.2.1 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

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对342名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是否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见表1),结果显示:89.8%的随班就读学生能够保证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只有10.2%的随班就读学生不能保证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不能参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因为随班就读学生残疾程度比较严重,或者是因为随班就读学生跟不上集体的活动等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如果有学生不能参加,学校和教师应该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安置这些学生。对如何安置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随班就读学生的进一步调查显示(见表2):教师采取的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在旁边休息观看,安排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由班主任安排或随班就读学生自由活动。

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也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残疾人权利公约》中明确规定:残疾人不因残疾而被排拒于普通教育系统之外,确保残疾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平等机会参加游戏、娱乐和休闲以及体育活动,包括在学校系统参加这类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参加体育活动是残疾人的重要权利,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不管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我们的教育机构和教师都应该想办法能让他们参与其中。当然在随班就读发展的现阶段,要做这点还需要各个管理部门、教育机构和教师做出很大的努力。

3.2.2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

通过调查对经常组织随班就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307名教师对“体育锻炼的内容是否与健全学生一样”的调查(见表3)结果显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随班就读学生中,有36.8%的学生与健全学生是一样;55.4%的学生与健全学生不完全一样,7.8%的学生与健全学生不一样。

对选择不完全一样的170名教师进一步调查(见表4)结果显示:不完全一样的策略排在前三位的是:活动内容稍微简单一些,运动强度稍微小一些,运动量稍微小一些。

对选择不一样的24名教师进一步调查(见表5)结果显示:不一样的策略排在前三位的是:安排简单的体育活动,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选择随读生喜欢的项目。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健康、运动兴趣、运动需要,更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求,这就给解决随班就读学生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如何针对随班就读学生与健全学生之间在发育程度、身体素质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的差异,因材施教,又能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机构和教师都应该面对的现实问题。按照“差异教学理论”,“内容”是可以区分的课程元素之一,既包括教师让学生学习的东西,也包括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一般是要学习的基本事实、需要理解的材料和技能是不变的,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是明智的教学策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能够考虑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差异,调整学习内容,但采取的教学策略有待于改进与提高。对于课外体育锻炼而言,内容的调整需要依据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如果是智力残疾儿童、视力残疾儿童和听力残疾儿童还要参考相对应的特殊学校的要求。

3.3 随班就读学生参加课余运动训练情况

3.3.1 随班就读学校开展的课余运动训练项目

对342名教师调查学校开展课余运动训练情况(见表6)结果显示:随班就读学校开展的运动训练项目比较丰富多彩,排在前三位的是:田径、篮球、足球。

对开展残疾人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见表7)结果显示:95.3%的学校没有开展残疾人体育项目,只有4.7%的学校开展了残疾人体育项目;调查中还了解到多数体育教师不了解残疾人体育项目。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随班就读学校开展的课余运动训练项目虽然比较多,但项目规则和技术都是适合健全学生的运动项目。目前国际和国内都已开展了适合智力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和肢体残疾人特点和能力的运动项目,随班就读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运动项目训练与比赛,组织随班就读学生参加相应的运动会和比赛,使随班就读学生也能像健全学生一样有机会参加运动比赛,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3.3.2 随班就读学生参加课余运动训练

对随班就读学生参加课外运动训练情况的调查(见表8)结果显示:60.1%的随班就读学生能够参加一些运动项目的训练,39.9%的随班就读学生没有参加课外运动训练。

对选择不参加的135名教师调查显示(见表9):不参加的原因主要是随班就读学生运动水平太低,不能与健全学生一起训练,没有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的项目,调查中还了解到有的学校需要学生自己选择运动项目,随班就读学生自己没有选择。

课余运动训练是对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的专门训练,是提高竞技能力的活动,课余运动训练是发展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班就读学生因为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差异,在参加健全人的项目时是不具有优势的,但是残疾人有自己的运动项目,随班就读学校应该开展与残疾人有关的运动项目,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运动需要。

4 结语与建议

4.1 结语

随班就读学校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能够较好地开展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但缺乏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课外体育活动。多数学校能够保证随班就读学生每天1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能够考虑学生的差异,但策略比较消极和被动。多数随班就读学校只开展适合健全人参加的课余运动训练项目,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展残疾人运动项目,而且多数教师对残疾人体育项目不了解。

4.2 建议

随班就读工作经过20年的探索与发展,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并成为目前残疾学生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途径,随班就读也成为我国发展特殊教育格局的主体。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国际融合教育的影响,尤其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将会极大地推动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参与到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基于本研究提供的实证调查结果,提出如下有关发展随班就读学生课外体育的建议。

重视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外体育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中。

在随班就读学校开展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残疾人运动项目,组织随班就读学生参加相应的运动会和运动比赛。

加强随班就读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提高随班就读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要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在相关课程中加入特殊体育教学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重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工作,应建立市、区、校三级管理体系,加强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鼓励教师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随班就读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开展残疾人体育项目。

增加随班就读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经费,以便于开展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体育活动。

建立协作式的研讨组织机构。为了加强随班就读体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应充分利用北京市的学术资源,可以在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体育研究机构中附设随班就读体育研究的分机构,保证随班就读体育教师能够有一个交流的平台。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18个区县小学随班就读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随班就读学校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工作, 能够较好地开展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 但缺乏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课外体育活动。多数学校能够保证随班就读学生每天1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能够考虑学生的差异, 但策略比较消极和被动。多数随班就读学校只开展适合健全人参加的课余运动训练项目, 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展残疾人运动项目, 而且多数教师对残疾人体育项目不了解。

关键词:课外体育,随班就读,残疾学生

参考文献

[1] 周坤, 王力.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6 (9) :91~95.

[2] 董满秀, 周坤.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现状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 25 (2) :105~107.

[3] 齐彬.上海市听力残疾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7.

[4] 范立仁, 顾美蓉, 王华倬, 等.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20 (2) :7~11.

[5]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26~47.

[6] 郝传萍.北京市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8.

[7] (美) Carol Ann Tomlinson, Susan Demirsky Allan[著], 杨清[译].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9.

上一篇:重组伪狂犬病病毒范文下一篇:政治生活易错易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