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范文

2024-03-31

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范文第1篇

在方法上,教师要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中,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和亲和的态度,影响熏陶学生;同时要结合授课科目的特点,挖掘出对智障儿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素材,通过对学生心理各层面施行积极影响,补偿其心理缺陷,以培养出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他们的一切行为提供健康的心理背景。具体作法阐述如下:

一、开发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展学生智力康复训练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特教学校只有推行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才能系统、稳步地开展对学生的智力康复训练,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益。目前供智障儿童使用的教材是1988年编写,已经有20多年,现在看来,它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智障教育的多维目标;注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一,忽视学生智力差异的多样性;注重教师的主动,忽视学生的主体,因此,它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已经不适合当前智障教育的需要。

智障教育效果的衡量,并不在于学生学习了多少系统、复杂的知识,而在于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比如智力得到多大程度的开发、行为得

到多少矫正、自我服务水平得到多少提高等等。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张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具体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既要使学生在实用生活知识、技能以及习惯等方面得到培养与发展,又要让学生体验愉快的学习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学习的东西要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适应。现在,许多特教学校都在开发、整合新的教育资源,革新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教育效益大大提高。笔者通过实践与对兄弟特校的了解后认为,落实“以生活为核心”理念的教育过程,就是最好的开展学生智力康复训练的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生活即教育”。

智力康复训练的过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坚持好创造情感情境原则、趣味性和成功性原则,以期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创造良好的情感情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保持愉快的情绪,达到与学习环境的和谐,是智障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坚持趣味性原则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动机明确,始终在欢乐的情绪中自我要求,进行学习。成功性原则就是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成功的期待,提供学生成功的机会,并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这一原则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要。

二、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教育机会

笔者了解发现:友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老师强烈的喜爱情绪,这种情绪具有固定化、持续化、依赖化的特点。就是说,学生很愿意接受并服从于他心目中的领袖式的老师!

一般来说,培智班师生比不大,这为每个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尽可能多地接

近、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有威信、和乐意信赖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智障儿童有智力缺陷,但也有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判断力。当他真实地感觉到你在重视他、关心他时,他就会尝试主动走近你,期望在你这里得到帮助和解脱,表现出无限的真诚。

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小到一次鼓励、一个赞赏的眼神,都能充分满足学生期待的被理解、被尊重、获得成功等各种情感需要,继而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幸福”体验并内化为进步的动力。这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号召力、管理力、“诱惑”力明显增强。这样,在和学生愉悦的沟通交流中,我们既可以感觉到师生情谊的乐趣,无形之中也创造出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在我们学校培智部,有的老师善于处理和学生的关系,彼此亲昵,和谐融洽,所以课堂纪律好、教学效果好,学生进步快。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直接或间接对学生认知、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

三、坚持个别化教育原则,帮助学生和谐发展

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范文第2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

这学期作为培智六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

七、八岁的智障孩子。工作更加繁重。本学期,我在班级工作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我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的制度:

1、奖罚制度。每一周的周会,我都对学习有进步、上课认真等学生进行物奖励,奖他们一些小食品,在班级“数星星”加五角星,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地上进;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与教育,采用借你一棵五角星,下周表现好的措施。

2、班级成员轮值制度。每一天我都安排一个学生值日,管理卫生,纪律,让全体学生在能意识到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对那些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在A生辅导下完成。

3、卫生互评制度。我们班的学生不能自觉地打扫卫生,因此,久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让学生对昨天的打扫情况进行评一评,评出一周内哪几个同学打扫的教室最干净,就把“爱卫生小红花”奖给他们。这样可促进学生们相互比赛,从而做到每天都能自觉地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二、运用疏导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摆正老师与学生的位置,特别是学生的位置。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心里特点等都有所差异。但不管那个学生,他来到学校,都希望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有优生有差生,这时,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年级智障学生年龄小,在严格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但切记不能表扬过了头,一定得注意火候。记得有一个学生许洋爱打闹别人,我批评了好几次都有不管用。我想:这样看来是不行了,干脆给些“表扬”他吧!我就让他帮同学打扫卫生,当他表现好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结于老师的表扬,他很高兴。慢慢地,我发现他没以前那么爱打闹别人了,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三、建立民主关系 新课标提出: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在对待学生上,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对他们民主一些。有空就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以及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乐于听你的话。这些感情投资总比等到学生犯错误时大骂一顿效果好些。我们班刘畅畅总是上学迟到,我先问清她迟到的原因,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迟到,找以后不迟到的方法,这样她迟到的次数明显减少。

四、言传身教,培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心中的榜样,他们时刻有眼睛盯着你、仿着你。只有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仅读书写字像你,连说话、动作神态都像。所以,当学生对我喊“老师好”的时候,我总会而带微笑地回一声“你好”。这虽是小事,但却是无声的教育,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而要教育学生不打人,自己首先就不许打学生;要学生安安静静地上课,自己就不能在课堂上敲着桌子大喊、大叫。因为,那样即使你能使学生暂时停止吵闹,也无法平息学生心中的烦燥。

五、取得家长信任,建立服务意识

智障孩子教育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记得开学初,我们班有3个孩子,家里用的是坐便式马桶,与学校的蹲式不一样,家长们很着急,有的家长甚至买到了痰盂生怕学生不会入厕,每到上课铃响了还迟迟不想离开,遇到这种情况,我想这三个学生并没有肢体上的残疾,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放心,然后对这三个孩子利用课间,生活课进行入厕方面的训练,并加强防护,学期末这3个孩子都能自己上厕所,家长们看到他们的进步都非常高兴。

以上是我班主作工作这学期总结,我知道是班主作工作是长期,繁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积累,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至诚

下午 5:36:30 最低也是800了,另加版面费1008,共1808 阿年

下午 5:36:24 在体育康复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

学生的兴趣和态度

一、体育活动兴趣

体育活动兴趣的概念,体育活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以赴,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在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大致一样的情况下,有体育活动兴趣和较无体育活动兴趣的活动效果更好。人的体育活动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培智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怏然,不知疲倦,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内容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变得广泛,但易变化。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分化但是,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兴趣,而且,从追溯性研究中发现,学生体育兴趣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奠定,具有连续性特征。可见,小学、初中阶段是体育兴趣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智障学生就多数就处于这个阶段,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个时候就尤为重要。

二、体育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体育能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之一。

体育态度属于态度概念之内,所以,它的结构也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能认识体育对强身健康的意义和价值,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要不相之。但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的并不协调一致,例如:能认识体育活动的好处,但就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往往不卖力;而对体育活动好处缺乏认识却对体育锻炼有好感的人往往锻炼会全力以赴。由此可见,情感在态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态度最重要的成分。态度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感情的感染与熏陶。

三、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的途径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法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阐明道理,分析利弊,帮助学生理解困惑,消除压抑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健康、融洽的情感世界来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发生质的转变,真正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课堂情谊氛围——感染法

如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是压抑和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有序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这样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而投入体育活动中。

3、循循善诱,处处引导——感悟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通过时间和思考去发现探索、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并且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亲和的心态以及宏观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健康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全社会对于智障儿童群体也保持着高度关注。在对智障儿童展开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身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结合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特征,实施特殊教育方法解决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培智教学实效,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方法;实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与扶持不断加大,加之全社会对智障儿童群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人们对智力障碍的了解程度逐步深入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为智障儿童服务的社会机构逐渐兴起,并且国家开办的培智学校也大力建设,让人们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前景有了更为乐观的态度。为了促进智障儿童教育的改进与完善,保证这一群体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则需要找到切实有效的特殊教育方法,并且在实践中得以切实实施,文章主要针对于此展开深入研究。

一、智障儿童的具体特质

智障儿童虽然智力方面存在障碍,但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针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如何开展以及要如何凸显实效,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的问题。实际上,在特殊教育当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智障儿童的具体特质去运用适当方法,才能实现良好的培养效果[1]。具体来讲,智障儿童在知觉方面表现得速度缓慢且范围狭窄,记忆力较差且逻辑性混乱,语言表达含糊不清,无法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除此之外,在思维方面明显能够感觉到判断力不足,无法形成客观认知,对数的概念难以掌握,注意力非常不集中,難以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性格也较为孤僻。面对智障儿童存在诸多缺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懂得因材施教,运用特殊教育方法去進行针对性的培养。

二、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方法实施策略

教育效果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育方法的具体实施,为了实现促进智障儿童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能力提升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一定要以生活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在教育过程中采取特殊性与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进而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以及丰富其认知。

(一)为智障儿童提供更多接触生活环境的机会

智障儿童在生活中与事物的接触,一定会在其内心引起变化,比如当儿童看到鲜花时,目标便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且产生伸手抚摸的欲望;当儿童听到美妙音乐时,便会聚精会神进行倾听,去寻找声音的来源;当儿童尝到美味的食物时,会食欲大开,露出甜美笑容。正因为他们与生活环境的密切接触,接受了来自成年人的指导教育,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其智力才会得到发展,所以在特殊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多为智障儿童提供接触生活环境的机会[2]。

(二)让智障儿童获得更多成功喜悦

人们在成功之后会获得喜悦感,智障儿童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只要收获成功便会极为开心,并且非常愿意再来一次。比如当他们正确穿好衣服,或是自己的画被老师表扬,便会显得非常开心,此时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进一步要的要求,他们更容易接受且十分投入去完成。那么,在教育工作中要如何让智障儿童获得成功喜悦呢,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点着手:

其一,明确任务,具体要求。当要求智障儿童完成某一项任务时,一定要对儿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且要充分结合智障儿童的实际能力。比如,我们可要求儿童将自己的书包整理好,但是不可只是简单地说一句“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而应当将如何将书包整理好的具体步骤讲给儿童听,如先将书本、作业本放进去,再将铅笔、橡皮等文具放进文具盒,最后将书包拉链拉上,不要将东西随意塞进书包。如此一来,智障儿童便能对任务及具体要求有着非常清楚的认知,在良好指导下能够轻松获得成功。当然,要结合智障儿童的实际水平,任务设置不得过难也不要太简单,要确保去适当性。

其二,检查及时,鼓励肯定。当智障儿童按照具体要求去完成任务之后,我们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对儿童的任务完成情况有全面了解,同时也能及时给出指导,确保儿童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存有茫然。所以说,通过及时地检查能够让儿童脑海中的任务印象在退散前得到及时指导,在黄金时间内更易于其改正。否则,如果检查不及时,智障儿童脑海中对任务步骤全部遗忘,后续的指导则失去其作用。当然,在检查过程中,为了照顾到智障儿童的积极性,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肯定。

其三,适当指导,具体帮助。智障儿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尤其是在完成一项全新任务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我们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具体帮助下促使儿童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教会智障儿童穿开襟上衣,当儿童一只手已经放进袖子,而另一只手不知怎么办时,我们便可指导其将另一只袖子先拎到面前,再将手伸入进去。当然,除了口头指导以外,必要时还可亲自动手去辅助儿童完成,使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

(三)对智障儿童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

当智障儿童完成了某项任务且完成表现非常好时,我们不仅要及时表示肯定,还应给予极大表扬,从而大大调动智障儿童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我们可将儿童比较好的画作、美工作品、公正字迹的作业等张贴在墙上,让同学、家长、老师都能够看到,并且毫不吝啬对儿童的表扬。又如,儿童做了好事,得到荣誉,我们也同样需要在众人面前进行表扬,让儿童感受到受他人尊重的感觉,使其自信心与自尊心得到有效建立。此外,存在智力障碍的儿童由于在行为方面会表现得比正常儿童要迟钝,所以做错事是无法避免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正确对待,切不能对儿童的兴趣与积极性形成打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的趋势之下,我国针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并且许多先进理念并未得到良好落实,但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智障儿童群体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笔者认为在良好的发展势头推进下一定能取得良好成效。身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智障儿童时,一定要对他们的特殊性有清晰把握,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方法,保证智障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康丽侠.关于对智障儿童游戏教学的探讨[J].神州,2017,(1):126.

[2]马赫男.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9):61-63.

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范文第4篇

由于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培智学校的课程资源现状以及配置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既有基础薄弱的特点,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我们的培智教育教学中如果仅仅采取常规的班级授课式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组织学校的教学骨干开展个别化教学探索与实践,并不断进行总结和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我校开展个别化教学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总结,以供研讨。

一、个别化教学的基本概念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学校,也就有了个别教学。我国和欧洲的古代学校采用的都是个别教学。17世纪以前,也就是班级集体教学(即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前,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采用的也是个别教学形式。但是现代个别化教学不等同于个别教学。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控制学习进度。”

由于班级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也很难照顾到各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个别化教学则易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班级集体教学的局限性恰好能够体现个别化教学的优越性。

个别化教学在培智学校班级教学实践中,可在分组、分层、分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个别化教学既可在课堂集体教学时进行,也可在课堂集体教学后进行。在向全班学生传授课程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给予某些学生必要的个别化教学。课堂教学之后,也可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既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课堂上讲过的教材内容,填补知识空缺,巩固知识。又可对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补充增添新的学习内容,扩展知识范围。

二、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即心理特征的个别差异。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既表现在人具有某方面的特征上,也表现在同一特征的不同水平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性别差异、生理差异、心理差异、身体差异、智力语言差异、经济差异、家庭差异等方面的差异。个别化教学也可以说就是差异教学。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在性格、兴趣、能力等心理特性方面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独特的自然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生理差异只是造成心理差异的一个原因,产生心理差异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则是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即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的本质特征。珍惜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的个别差异,给予适宜的教育和训练,可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拥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7种智能。由于组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不同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采取适当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样教学内容,也应针对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果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无论哪个教育对象都采取“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形式,就会忽视个体差异性,违背因材施教。

智障学生由于发生在生命的不同发展时期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后遗状态,形式和程度都不同。大多数学生的病程已终止,在疾病的后遗症基础上开始发育成长;有少数学生还在患病,成长和疾病同时存在。为此,他们会有不同的表现。如运动技能、语言发展、办事能力、认识水平、心智操作、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各具特点,身体素质和感官功能也各不相同。

智障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及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不一样。因为智障,家长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甚相同,由此他们所处的地位,得到的待遇和所受到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和智力产生差距。

三、个别化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智要求

特殊教育最主要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生活。补偿缺陷是手段,为适应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才是最终目标。通过教育和训练,要为智障学生成为适应生活、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基础。由于智障学生的特殊性,对他们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多变性,要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他们的教育要求应适当。要着眼于鼓励他们树立成功的自信心。这比教给他们某种技能,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更加有用;要着眼于培养他们适应性生活技能,为回归社会服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树立对智障学生的教育信心,同时,还要给予智障学生真挚的师爱。教师对智障学生的遭遇会感到惋惜,对他们的现状深表同情。但不仅仅只是给予关心、同情、怜悯。而要给他们真挚的“师爱”,一种比父母的爱更加伟大的爱。这种爱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怀、体贴,能让他们感受到无比的温暖,产生满足感和安全感,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生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观察了解情况,掌握学生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个别对待指的是要研究和估计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以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观察了解、研究分析学生,掌握他们的个别特点,才能根据他们的智障程度和其他的不同状况进行个别化教学。

1、通过观察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智障学生的情况。通过个别接触、游戏、教学、参观、郊游、实际操作、家访等活动,全面观察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智障程度、认知水平、智能差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特长强项、康复训练、家庭环境、家长状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情况。为他们建立好档案——成长发展情况记录袋。从总体上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概括判定,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从认知、语言、情感、体力、社会交往、动手操作等方面,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2、综合有关情况,制定实施计划

综合情况主要是指智障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别特点。全面了解和掌握基本情况和个别特点,也就掌握了学生的学习“脉搏”。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7种智能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智能组合的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教师要分析研究智障学生属于何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类型。了解了个别化教学对象的学习类型和具体情况,然后,制定出在课上或课后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计划——包括个别化教学的内容要求、时间步骤、形式途径、手段方法等等。

(三)针对学生实际,施行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对每个智障学生的特殊情况和学习特点,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与掌握。教师要能针对不同学习方式、学习类型的智障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与学的方法,让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个别化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如教师可运用自己丰富表情,恰当体态语言,色彩鲜艳板书,图画、图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多媒体等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视觉细胞,以及大脑中相对应的视觉-空间智能,发挥视觉功能,促进学生视觉学习。教师可采取范读、配乐朗读、表演、快板、讲故事、播放音乐,以及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说、读、讲练习,以激活学生的听觉细胞,以及与大脑中相对应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发挥听觉的功能,促进听觉学习。教师也可采用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播放音乐、开展各种形式的说读活动等视觉刺激,以激活学生的视觉空间、语言、音乐等智能,发挥视听觉结合功能,促进视听觉结合学习。教师还可通过勾勾、画画、写写、练练、触摸、观察、实验、游戏、动作表现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充分调动触觉、肢体运动觉智能,以促进触觉、肢体运动觉的学习。

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范文第5篇

摘要:智障儿童在生理上有缺陷,但在心理上是健康的。可是在生活中往往受到正常人的歧视,心理上的不健康在所难免。为了使智障儿童走向社会后能够独立的进行生活和学习,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从德育的角度入手,指出学校德育工作的三个策略:一是用“尊重”的态度,二是活以“动为”载体,三是以“课堂”为抓手。

关键词:智障儿童;德育;策略

智障儿童虽然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在心理上仍然和普通孩子一样是健康的,他们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评判美丑善亚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智障孩子特殊的身体状态,在学习上、生活上往往不及正常人,也不能按照正常的要求和标准完成一项任务,导致很多人的歧视,使这一群体在心理上蒙受巨大的打击,因而心理上的不健康也在所难免。为了使智障儿童走向社会后能独立地进行生活和学习,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我认为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尊重”的态度,“母爱”般的情怀,亲近每个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是思维能力低下,理解事物的速度缓慢,学习中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而注意力不集中,个人的所作所为缺少自我控制,对各种事件的正确与否很难做出明确的判断,等等。当然还有个别学生因为生理上的其他原因导致智力上的失聪,比如听力障碍、药物致残、后天事故等。正是这些原因使许多智障孩子常常受到正常人在言语上和身体上的欺负和贬低,在心理上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可以说渴望“尊重”和“关爱”是每个智障孩子最基本的需要。怎样尊重智障孩子呢?其实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就是最好的尊重,只要给予他们一丁点的赞扬和肯定都会使他们在心中感到无比的喜悦,也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需要的满足。以我校为例,在今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对上学期表现突出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奖励,凡是受奖的学生都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高兴。或许这次的奖励是他们入学以来的第一次,也是他们的行为得到别人尊重的第一次。这个意义重大,而且对其他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智障孩子的心理是单纯的,但性格却是执拗的,他们的想法往往比较单一,带有深厚的个人色彩和意志,因此在教育中首先要找到一个突破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耳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清楚地表明:如果教师有一棵挚爱的心,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就会发奋图强,朝气蓬勃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为此,走近智障孩子的心灵,与他们在情感上拉近距离应该是不错的办法。例如我校的班主任张老师和支老师,常常与学生手拉手做游戏,手把手教学生整理床铺,面对面与学生拉家常,这些举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育中,学生特别容易接爱,德育效果十分明显。

二、以“活动”为载体,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弥补身体上的不足

智障儿童在生理上是有一定缺陷的,在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总会出现认知困难的现象。那么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寻找学生身体上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培智教育,促使弥补在智力发育上的平衡,以便使他们尽快地发展到更好的学习状态。在学校教育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平台。例如,为了提高智障学生整理床铺的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内务整理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叠好被子和衣服。这次活动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同时体验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要感恩父母。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事事都依赖别人,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宿舍环境变得整洁、优雅、舒适。再比如,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由生活教师组织开展了一次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生活模拟活动。活动中由教师播放各种音频、视频资料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导,又通过现场模拟活动,如课前课后起立、见人问好、拒绝不文明物品进校园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习惯。可见,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创设生活环境,营造融洽的氛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在充分了解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富于智障儿童特色的活动也便于培养健全的个性。

三、以“课堂”为抓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健全人格品德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特殊教育学校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德育贯穿着人的一生,尤其对于智障儿童,更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进行“爱祖国、爱劳动、讲文明、守纪律”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学先进、做好事、明事理、懂礼貌”的健全品格。北京师范大学朴永馨教授这样提到:“残疾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又是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正因为他们正在发展中,所以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要创设与他们正常交往的机会,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各学科的长处,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选择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教育,以便使他们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德。当然,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往往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每一位特教教师在教育中要树立平常的心态,正确对待,对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循循善诱,不要急于求成。对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充分予以肯定和鼓励,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使他们感到“我也会,我能行”,以此激发智障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智障儿童的教育是需要付出耐心和爱心的教育,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困难很多。随着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越来越重视,特教事业将会越来越完善,特教工作者也要用自己的行动让智障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范文第6篇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 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 2.消退 3.塑造 4.条件强化 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 ●居家生活 ●自我照顾 ●社交技巧 ●使用社区 ●自我引导 ●健康安全 ●功能性学科能力 ●休闲娱乐 ●工作 ●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 什么叫时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 "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 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 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已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

3.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 4.康复训练过程

在个别训练计划指导下,设计康复训练活动将智障儿童的个别训练目标转化成康复练活动,通过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两个途径为这些儿童提供系统康复训练。 5.康复效果评估

系统康复训练效果通过评估进行全面总结。分别为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

阶段评估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活动。

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作出全面总结。 生活自理康复 训练方法目标 孩子不能生活自理怎么办? 年龄:2-3

目标:调节水洗手,洗脸 方法:

1.让孩子看你洗手,洗脸,鼓励他模仿你的动作。

2.孩子洗手,洗脸时,要给予口头上的指导。如果他学会了,不再需要帮助和口头指导了,你要表扬他。

3.用彩色粉笔往孩子脸上涂颜色,让他照镜子看一看。洗脸后再让他照照镜子看是否洗干净了。

4.塞上洗脸池往里蓄水,让孩子自己洗手,洗脸,然后把水放掉。要把他是否会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列成表贴在洗脸间,把必要的步骤画成图画,贴在墙上。 年龄:2-3

目标:模仿刷牙 方法: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你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你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你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在他学会之后,逐渐减少对他的辅导。

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你握着他的手,帮他作上下刷的动作,等孩子能正确地模仿刷牙了,你至少也要用话语指导他。 年龄:2-3

目标:用话语要求上厕所 方法:

1.当看到孩子想上厕所的样子时,问他是否要上厕所。

2.在训练上厕所时,不要给孩子兜尿布,而要给他穿容易脱的裤子。

3.定时让孩子上厕所。当他自己说出要上厕所时,要好好表扬他。

4.如出现意外,你也不要立即给孩子换衣服,而是鼓励孩子大部分衣服由他自己去脱换。

5.家人示范想上厕所。 年龄:2-3

目标:把松开的衣服脱下来 方法:

1.睡前必须让孩子脱掉上衣和裤子。要边鼓励他,对他说;"噢,长大了!当哥哥(姐姐)了!" 2.每当他自己脱下衣服时,可以奖励他一张不干胶贴纸。

3.练习给洋娃娃脱衣服。

4.一开始不可能期望孩子脱掉全部衣服,先从一两件开始,等他熟练了再增加件数。

5.无论从哪一种衣服开始练习,都要一边用话语指导他,一边动手帮助他,等他学会了就逐渐减少帮助。 请分析一下原因 病理原因:

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智能障碍,发育迟缓。精神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 心理原因:

依赖性强:动机不足,自信心不足,易受挫折;目的想引起大人注意。 环境原因:

家长教育态度:过于溺爱,为之代劳;过于严厉,缺乏耐心;不要求或要求不得大人太忙,没时间教;家庭各成员态度不统一;重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生活教育。 感知训练

功能训练是根据智障儿童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而制定的恢复、补偿其定位功能方法。

功能训练包括感知训练、口语训练、大肌肉群活动训练手功能活动训练。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又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训练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丰富的感知刺激和增加肌肉的活动的效率,提高感知的阈限性,刺激大脑功能定位的恢复和补偿,是一切训练的开端。

1、视觉训练

视觉是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外界物体发出的光作用于人的眼睛,通过眼睛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后,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再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人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对智障儿童的视觉训练目的是提高和增强视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和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视敏度训练

观察不同距离的大小类同物体。 (如:火柴梗、小木棍、牙签) 观察不同物体(如:家俱、工具、蔬菜、水果) 分辨室外远处不同物体(房屋、街道、交通岗) 辨认某种熟悉的物体(如: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 弱光下观察物体(茶杯、书、笔桶) 辨色能力训练

基本色训练:用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同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实物训练。如:红旗、黄纸、绿树叶、蓝天、黑板、白衬衫等,让智障儿童能基本正确地说出。

混合色训练:棕色、灰色、粉色、紫色、橙色辨色训练。

近似色训练:近似色是运用基本色调出的色调。如:深红、浅红;深黄、浅黄:深蓝、浅蓝。通过绘画调色进行训练,使智障儿童能辨认近似色的能力。 形状知觉训练

结合实物,训练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形、椭圆形、菱形、圆柱形。 距离知觉训练

训练智障儿童知道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 方位知觉训练

一方面以自身或身体为准进行训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另一方面进行东西南北方向的训练;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2、听觉训练

听觉是由耳、听觉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外界刺激声波撞压鼓膜,引起听小骨的振动,使科蒂氏器上的毛细胞由于其顶端的毛与上方的盖膜接触,产生与声波同频率的电位变化,再刺激听神经末梢,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传至大脑颞叶,引起听觉。

对障儿童听觉训练目的是提高听觉能力。 音响度辨别训练

由于音波越强,振幅越大,听到声音越响。反之,音波越弱,振幅越小,听到声音越轻。训练时先由轻到重,由熟悉的到不经常听到的声音。利用周围生活的自然物,辨别敲出各种物体声音大小,区分辨别声音响度的听觉训练。 音高度区别训练

音高是声音最基本的属性,是指听到声音的高低。

训练听各种熟悉的声音。(打雷声、火车鸣笛、汽车鸣笛) 训练听各种动物的声音。(猫、狗、鸡、喜鹊、乌鸦) 训练听辨各种人物的声音。(男人、女人、老人、小孩)。 听觉记忆训练

听记不连贯的为数字。

听记并学各种动物鸣叫声。

听记图形内容,颜色

注意训练中家长朗诵训练材料时速度要适宜。 音调区别训练

音调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寓意。训练智障儿童从说话语调中理解真正的意思,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律动音训练

根据音乐节律反复做同一动作,以体态律动打击乐器进行训练。

根据乐典的节奏,让智障儿童作各种拍打动作。(拍手、拍腿,模仿动物行、走、飞、跑、跳、游的动作) 根据劳动动作,编进律动音训练中。 (如:拉锯、打锤、洗衣) 结合方步、垫步、踏步练习进行简单舞蹈步训练。 乐音听觉训练 训练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训练学弹电子琴,激发乐音听觉训练积极性。 混合区别训练

利用嘈杂的声音中寻找熟悉人的说话声。

在轻音乐中听妈妈讲故事。

3、味觉训练

味觉是口腔内味蕾的一种功能。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兴奋后,冲动沿吞咽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脑干,经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最下部产生味觉。

人的味觉基本有四种:酸、咸、甜、苦。

训练时从儿童表情动作可以显示出对不同滋味的鉴别。

4、嗅觉训练

嗅觉是有味的物质分子挥发,刺激嗅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上行,穿过颅底的开口直通脑部到达大脑皮层的颞叶区而产生的。

为提高生活能力,要重视嗅觉训练,会区别甜味、苦味、汗味、烟味、汽油味、烧焦味、臭蛋味、烂菜味、药味菜。

5、时间知觉训练

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帮助训练时间知觉。帮助理解早晨、中午、晚上、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去年、今年、明年等;通过观察一年四季变化,认识春、夏、秋、冬。知道自己的生日,知道儿童节在那天,国庆节在那天等。 提 示:

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感知训练,还应当进行空间定向训练,深度视知觉训练。视觉追踪训练、听觉定位训练等。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知训练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因为"孩子的精神与环境的交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的。" 在训练感知器官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吸引儿童注意力和好奇心,培养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感知训练是其它各种训练的基石,开端。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康复训练智障孩子的有心人。有时间做一些训练记录,积累下来,总结成文,影响更多家庭,让更多的智障儿童受益。 口 语 训 练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标志,语言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智障儿童的语言不仅少,内容狭窄,而且句法简单贫乏。

对智障儿童口语训练时,既要有重点的训练个别口语障碍的儿童,也要对全体儿童进行语言词汇积累的练。 语言障碍儿童的训练:

语言障碍的儿童要分析是构音障碍,还是舌体位障碍。 训练时分五步:

1.培训准确的听音能力,学会区别语音的差别,尤其是近似音的区别。

2.教智障儿童正确发音,让孩子听清语音,看清口型,并大声模仿声音。

3.让智障儿童用普通话声调说话。

4.鼓励他多与别人交流。

5.每天讲述一天中所看、所听、所想的事。 练习内容提示有三: 1. 学练习各种语气声调讲话:生气、高兴、欢呼、请求、讨厌、评批、赞扬、招呼、命令、愤怒、悲伤等。

2. 练习讲笑话,说儿歌,顺口溜,快速讲话,快速说出熟悉人的名字。说绕口令等。

3. 每天做舌头操,训练舌头灵敏度。 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口语训练选择一些有关动物内容故事。

选择能够引起儿童好奇心的故事。

选择儿童可以参与故事中角色表演的对话练习。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讲故事训练,边看图边讲故事。

边讲故事边画内容。

录音机录放故事。

情境表演,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戴上头饰或道具。

口语训练时要发挥儿童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结合动作或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训练。 大肌肉群体活动训练

对智障儿童进行大肌肉群训练的关键,是改善脑障碍,恢复代偿机能。 爬行训练

智障儿童由于肢体协调有问题,不会四肢着地,两腿随着上肢爬行,而

是上肢伸出很远而两下肢原地不动。

爬行训练在平地进行。可以两手、两脚着地爬行,也可以双肘、双膝着地

爬行。匍匐前进即手足并行。

爬行训练可以钻笼、拐弯、绕障碍。 行走训练

便步、正步、踏步、跑步训练,竞走、踏线走踏点走、双脚跳走、单脚跳走、碎步走训练、手持物走、拾物走、穿衣走等训练。 反应速度训练

操场常规口令训练、拍球、传球、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掷沙袋、乒乓球等运动;

跳绳、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

踢键子,接抛球、贴人游戏。 力量训练

拉力器运动、举重比赛、哑铃运动。

推、拉、挤游戏;

爬绳、吊杆、爬楼梯运动;

提重物行走,扛重物行走训练。 协调训练

横列行进, 纵列近距离行进:

骑马势、拉弓势的动作训练:

双手同时同方向前后摆动行走;

一侧手脚同方向行走,一手垂直固定行走;

倒退行走,侧向行走; 依口令快速做蹲、跳、走、跑、举手、抬脚、仰头等动作。 平衡训练

沿直线走,托球行走;

十公分宽木板上行走,蹲立;

原地旋转定向;

单脚跳行,斗鸡游戏;

单脚站在单砖上过桥;

垫上滚翻,倒立运动。 手功能训练

"手是脑的老师。"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 手功能训练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 粗大运动训练

训练手的伸、屈、抓、握、推、拿的动作。

握皮球、推木棍、拍皮球。

徒手划直线、画圆、画蛋以及各种平面图形;

伸开五指握拳反复进行。

建议与触觉训练结合,触摸后判断物体大小、粗糙与光滑、冷与热等。蒙上眼后摸出特体形状、质地。 精细运动训练

用食指或中指快速扣桌比赛;

穿珠、穿针引线:

系鞋带、解鞋带;

折纸、剪纸、手工、泥工;

筷子夹豆;

拾大米粒、拾黄豆、翻书页。

坚持做手指操,使手功能训练更有规律性、科学性,效果更佳。 我们一起学习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真正的助人不是帮别人把问题从眼前消除,更积极的做法是如何使当事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并且能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与解决所有他所面临的问题。

●以智能障碍儿童发展需要为本,开展康复训练。

●好母亲,好老师,允许孩子在花园乱跑,活动腿脚,呼吸新鲜空气,以满足他的身体生理需要。

●大脑的学习信息有赖于感官和运动的输入。

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需把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思想中理解自然。语 言 训 练 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感情意愿的工具。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智力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孩子到

一、两岁还没有语言交往能力,请家长迅速与相关机构(医疗、教育、康复)配合,进行检查,确定问题原因后,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康复训练。

语言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的协调发展,为家长和孩子创设宽缓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迟早融人社会。 孩子不会说话怎么办?

您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出现吗?

孩子不能听或注意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对其它声音也遂反应或只对某种声音有反应。

对语言理解能力差,经常不能按别人给予的指令完成任务

说话时声音很小,语气十分短促,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说话时吐字含糊不清,语句不连贯,使人很难理解。

说话没有语音、语调、语速过快或过慢、口吃。

混淆语意,不会正确使用,经常答非所问。如:分不清人称问小宝:“你叫什么”小宝回答:“你叫小宝。”

说话时语序颠倒,如:问:“你吃饼干吗宁”孩子回答:饼干吃。”

在回答总是或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把同一内容多次反复叙述或反复词问同一问题,不改变内容。

自言自语,或只会重复别人的话。如:问他:“你叫什么”他也回答: “你叫什么”

孩子本来说话很正常,说话也很好,但突然出现退步情况,或根本就不再说话。 说的基本能力的训练

深吸气,深呼气

吹气练习(吹泡泡,吹气球) 唇部练习(噘嘴、舌打唇响) 舌的训练(吐出、收回、如:舔食品、伸出舌头左右移动、舔上下雪) 颈部练习(张合嘴) 面部肌肉控制练习(模仿笑、哭、争眼、闭眼、挤眼) 模仿发声的练习(啊、呜、咿、爸、妈、猫儿、狗叫、羊叫、火车言、汽笛声) 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策略

训练要由浅入深,不要一味追求速度。

对孩子微小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

训练时采用多种形式,避免造成孩子感到枯燥,排斥训练。

多与孩子说话,并请家长注意沟通方式。随时注意孩子的需求,认真对待孩子。

利用生活中自然情况训练,学会等待回应,家长在训练中给孩子留有反应,判断的时间。

积极创造语言交往环境。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并持之以恒。 注意事项

注意稳定孩子情绪,保证训练质量。

训练时保持适当节奏,避免孩子不适应,出现反复。

训练时使用的指令,语言要简单、明确。

给予孩子语言提示及指令时声音要宏亮,有力度。

从孩子兴趣出发,使孩子愿意投入训练。

训练者的声音、表情要夸张,吸引孩子注意力。 训练时要坚持互动,训练要持之以恒。

及时强化,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性质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对训练容感兴趣

选择孩子喜欢的儿歌故事进行训练。分角色的形式很容易令孩子参与其中,多表扬,勤鼓励。

训练正确发音姿势

大人与孩子说话时应使用自己嘴的位置在孩子眼睛水平线以下。

如:坐或蹲在孩前,并用双手挟住孩子双肩,保持其正常发音姿势

控制孩子唇、舌、口发音姿势。训练唇、口、舌作协调。

如:大人用手控制下鄂、嘴唇、来帮助孩子正确发音。 训练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如:下达指令后,做出动作示范给孩子,帮助他理解这个指令意思。

训练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您帮你的孩子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聋或重听;

齿、唇、舌协调有运用困难;

呼吸器官运用困难;

发声器官运用困难;

脑伤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语言表达中枢受损;

智能不足(引起语言发展迟缓,理解能力差,语汇少,句子短)。 心理原因:

先天气质不爱说话;

性格内向,退缩,害羞;

怕说错话,说不好而小声说话以致不说话;

经常遭受挫折,缺乏安全感。 环境原因:

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感官刺激或文化刺激;

大人很少用语言来逗孩子;

大人过度注意孩子的说话,发音时反复提出过高要求,引起孩子抗拒心理:

家人不爱说话或说话异常,孩子模仿学习造成。 运动能力训练

早期发现 早期训练

当发现孩子抬头困难,头不能自由转动,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翻身,拿不起小物品,动作不协调等表现时,应立即请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教育、康复)评估,进行康复训练。

运动训练是智障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早期训练应该着重基本运动发展的训练,同时还应兼顾生活中的实用动作技能训练。 孩子动作发展慢怎么办? 你的孩子有如下问题吗?

一岁时:

俯卧时不会抬头 头不能向左右转 不会爬行 不会翻身 不会坐 二岁时:

不会独立站 不会走 当坐在椅子上时 不能自己站起来 不会跑。

三岁时:

不会两脚一阶地上楼梯 跑时常跌倒 不会倒退着走路 不能用两脚轻轻蹦跳

四岁时:

不会独立跑步 不会独立地上下楼梯 不会骑三轮车

五岁时:

不会单脚跳 不会跨过障碍 不会玩一般的体能游戏 请您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产前母体病毒感染,照射放射线;孕妇吸烟、喝酒用药不当或营养不良:

遗传原因,如染色体异常;

产中出现脑伤、窒息、缺氧,颅内出血或早产等;

产后,患了某些严重疾病或孩子严重营养不良都可能造成动作发育迟缓或运动动作障碍;

其它不明原因的生理疾病。 心理原因

孩子天生气质较退缩,不愿也不敢去尝试新的动作;

孩子在动中有挫折感,

孩子尝试新动作时因失败而遭大人制止,而丧失信心。 环境原因

家中活动场地太少,缺少活动机会;家长怕出危险,怕弄脏衣服而不给孩子机会;

家中整齐,怕孩子弄脏弄乱而限制孩子活动。 基本动作训练方法 1.抬头训练

孩子趴在大球上,大人拉住孩子双手,自然抬头接受训练。

孩子俯卧在三角木块上,大人坐在孩子对面,用手绢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逗引他抬头,异向左右来回转动。 2.轴心转体训练

大人与孩子席地而坐(或让孩子坐在大人的腿上)持孩子手臂,左、右转动,作拉锯游戏,从增强孩子轴心转体意识。 3.前倾训练

让孩子坐在大长毛狗玩具上,身体向前倾,手摸长毛狗的毛。 4.位置感觉训练

大人坐在孩子身后,双手拉着孩子的双手,作前后划动的划船游戏,以增强孩子对位置的感觉。 5.尘姿稳定性训练

将孩子置于坐的位置,然后用糖或玩具逗引他,使他将一只手伸向前。 6.爬行训练

将孩子置于双手双膝着地势,用一条大浴巾兜于孩子腹部,在孩子正前方一米处用玩具逗引孩子。大人用浴巾上提,令孩子向前爬。 7.行走训练

孩子抓着一根拉直了的绳,向左或向右移动。 8.上下台阶训练 孩子由大人拉着手,两步一阶上(下)台阶。 9.跳的能力训练

先让孩子在弹簧上跳,再让孩子在较低的平台上跳下。大人先示范,手扶着跳,一边做一边说:"曲膝",然后站在小孩子面前抓住他的手帮他跳。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多练习跳舞。 10.翻身训练

孩子侧卧时,在其身边放玩具逗引他翻身过来拿玩具,必要时可用手推一下他的肩部。

孩子俯卧时,用一玩具在其头顶上摇动逗引他翻过身来拿玩具。

协助孩子翻身时可稍微推一下他的肩膀或屁股。 11.训练放松肌肉的方法

要孩子放松肌肉,可轻拍其僵硬部分或抱起孩子轻摇几下,不要孩子有惧怕感。 12.加强运动耐力的方法

让孩子多长途旅行;

让孩子常站着或蹲着玩;

让孩子常坐无*背的椅子;

上一篇:政治立场坚定的表现范文下一篇:制作个人网页小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