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论文范文

2023-09-16

证券公司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以此探寻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美国证券公司业务细分深入,收入来源多样化,资源配置优化,我国证券公司必须改进高度依赖市场的现行盈利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开展业务创新,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 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

证券公司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中国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各行各业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各自领域不断探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近年来,证券市场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新业务新制度层出不穷,面对日益多样化的业务,证券公司会计核算内容也不断增加,相关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文介绍了证券公司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了目前证券公司会计核算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证券公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一、 证券公司财务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

证券公司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其特殊的证券经营业务决定在会计核算上与其他企业有许多差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国家对证券公司划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综合类证券公司的证券业务分为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证券承销业务和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定的其他证券业务四种。经纪类证券公司只允许专门从事证券经纪业务,即只能专门从事代理客户买卖股票、债券、基金、可转换企业债券、认股权证等。证券公司应当根据经批准从事的业务范围,按照《证券公司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目前,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缺乏专门针对证券行业的会计准则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其发展速度相当迅猛,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以来,虽然证券市场交易规则、结算方式不断变化,但是针对证券公司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却一直只有一部根据《会计法》《证券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制定的《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财会字[1999]45号财会字[1999]45号)。

目前,证券公司具体会计核算方法通常是由各证券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各项业务相关的市场法规,以及证券公司相关内控制度制定相应的业务核算管理办法。上述财务核算办法还要符合《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指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业务指引》等相关制度规定。

而各证券公司在制定具体的业务核算制度时更是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在实行集中式核算的证券公司对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业务核算时增加“清算中心存款-分支机构”和“所属存放资金-分支机构”科目作为过渡科目来核算各分支机构客户交易资金情况,这两个科目在合并报表时予以抵销,佣金净收入在“清算备付金-在途资金”核算。而实行分散式核算的证券公司各分支机构单独核算各自客户交易资金,总部通过法人清算系统结算各分支机构佣金净收入,通过“内部往来—佣金调整”科目将结算备付金与代买卖证券款之间的差额从结算备付金调出,以保证结算备付金与代买卖证券款的一致,同时反映各分支机构的佣金净收入。

2.证券公司会计核算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由于证券公司主要核算的是证券市场交易结算资金,主要包括证券清算和资金清算,根据证券交易规则以及监管要求,证券交易清算一般在成交当天进行,证券公司会计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准确的完成资金清算及资金调拨。通常情况是证券公司清算人员须在第二天开市前完成资金清算及资金调拨,如若出现资金短缺或资金盈余等情况,必须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3.证券公司会计核算同时受到多方监管

证券行业属于高风险金融行业,其会计核算涉及证券交易规则、反洗钱监控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反腐倡廉工作要求等方方面面,其会计核算工作也必然要受到多方机构的监管,包括证监会、银监会、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人民银行、交易所、工商、税务乃至审计署等等机构。例如,目前深圳地区证券公司的财务系统是直接受证监会监控,证监会有权随时查询证券公司的财务核算系统。

4.证券公司会计核算难度日益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间获得了较大的进步。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业务开展资格审批逐步放开,许多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也由原来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资产管理进一步扩展到融资融券、港股通、沪港通业务以及证券投资咨询、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以及其他证券业务。而每一项新业务的开展都会涉及新的交易规则、清算方式以及不同的核算方法,无形之中更加增加了证券公司在会计核算上的复杂性。

二、 现阶段证券公司会计核算中需要注意的难点

隨着电子通讯设备软硬件技术以及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基本实现借助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电脑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来完成大量的清算与核算工作。但是,随着证券市场交易品种的增多、各类证券交易方式交易规则的变化,以及市场行情的波动等,也加大了证券公司会计核算的强度与难度。具体表现为:

1.证券监管政策的变化

随着证券监管政策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方法。例如2007年证券第三方存管全面实施后,全国的证券公司历时几个月对数量庞大的证券客户进行全面的账户清理,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大量资料信息不完整的休眠账户,对这部分客户的资金如何处理成为一个难题。为了尽快完成账户清理工作,有的证券公司在客户交易系统对这类客户进行单独标识,采取禁止交易的方式,并将这批客户资金统一移至单独的系统另库存放,而有的证券公司将这类客户统一结息销户,将客户资金挂账处理。这就存在这类休眠账户后续资金管理核算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证券第三方存管只是对A股交易进行第三方存管,客户B股账户资金仍然由证券公司统一存管,也就是客户的外币资金统一在证券公司开立的账户中核算。A股与B股不同的核算方式最终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结算备付金大于代买卖证券款。

2.会计核算模式的合理选择

目前,绝大多数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会计核算已由原来的分散式会计核算模式改为集中式会计核算模式。虽然集中式会计核算模式提高了证券公司会计管理效率以及总部的监督效能,但是这一核算模式弱化了营业部的权力,不利于提高营业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制度限制,很多创新型业务营业部无法开展,而面对证券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证券公司特别是证券经纪业务营业部已经无法仅仅依靠传统的经纪业务取得旱涝保收,只能积极拓展创新业务才能有所发展,比如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股权质押、股票正回购股票抵押贷款、中小企业私募债、新三板、PB业务等等。这部分业务的开展有些也只能在总部进行,具体核算也是在总部统一核算,这样就导致营业部无法适时、准确地核算本部的利润,如果存在业务利润分配不合理、绩效考核不公平的情况,也会阻碍营业部的积极性。

3.会计核算员工的基本素质

目前,证券公司财务人员招聘大多从应届毕业生或是具备一定工作年限的会计专业人员中甄选引进。而这些财务人员会存在学历高的没有从业经历,有从业经历的也是非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这些会计人员经过短暂的学习适应后即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虽然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没有工业成本会计那么复杂,但是如果会计人员不懂证券市场交易规则,那么其核算过程也只是为了会计平衡而记账,无法深入地认识其会计核算内容,也就无法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相关业务变化,对财务核算过程中的风险也缺乏敏感度。

另外,由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实行集中式会计核算模式,所有的交易结算都在总部统一核算,这就导致证券公司分部及营业部的会计人员不了解具体的核算内容。比如融资融券业务,融出资金、融出证券及相应的利息、管理费收入、银行融资专用资金账户、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交收账户、资金调整及计提坏账准备的核算都是由总部统一核算,营业部只负责客户融资资金变动以及融资交易手续费收支的核算,营业部通过“结算备付金-信用资金”科目与总部建立对应关系。这样营业部会计核算只能了解掌握到客户信用资金情况以及交易手续费收支情况。

三、加强证券公司财务核算工作的对策建议

1.健全财务核算制度体系

建议以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以及《证券法》的制度为基准,针对证券公司日益多样化的业务内容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实用性的电算化会计核算制度。一方面可使证券会计的实务操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财政部门和证券相关监管部门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也可以统一各证券公司在不同的财务软件及证券交易清算系统环境下的会计处理方式,也有利于证券监管机构对各证券公司的监督管理。

2.完善对各分支机构的绩效管理

证券公司不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更要适时合理分配分支机构在总部统一核算的创新业务收入以及相关管理费用的分摊。尽量做到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的匹配,正确反映各分部的当期利润,使分支机构能适时的了解掌握自身的业绩以及与其他分支机构的差距。对于业绩好的机构要及时给予奖励,以激励其更好的开展业务,对于业绩暂时完成不好的机构给予鞭策,以便迎头赶上。好的绩效管理制度应该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氛围。

3.提升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证券公司应当重视会计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并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一方面,要定期举办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以及高级注册会计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班,通过培训,力争使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以促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更新;另一方面,还要适时对财务人员进行证券市场各类交易规则、创新业务内容以及相关制度政策进行培训,以使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升证券公司会计核算质量。

总之,加强证券公司会计核算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完善的配套核算管理制度,更需要证券公司内部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财务核算体系以及重视员工培养,真正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啸.关于证券公司会计核算模式分析[J],时代金融,2017年第9期.

[2]周江蜀.证券公司会计核算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6 年第2期.

[3]李志廣.对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会计审计,2013年第25期.

证券公司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随着其规模的不断壮大而不断增大,为了防范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必须完善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在分析目前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不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个人理财业务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也由于银行在市场中网点众多、客户众多,使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半数以上的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通过银行销售,据统计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9176款,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表外业务,避开了有关银行风险管理中对于资本充足率等的要求,而随着规模的增加,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对银行整体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为了防止个人理财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对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是极其有必要的。风险既是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一)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部运营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环境风险两个方面。运营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个人理财业务时不合法律规范而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准入、未按规定揭示风险和披露信息、收费失范、证据丧失等导致的法律风险。法律环境风险可能是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例如经营管理失范、不同法律的矛盾与冲突、法律的变更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依附的金融工具的汇率和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这一风险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以分为两类咨询业务和综合业务,咨询业务面临的风险较小,而综合业务的主要风险既是市场风险,综合业务中可以将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当市场汇率或利率发生波动时,保本型产品超出本金的损失就需要由银行来承担,使得银行面临市场风险。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双方中一方毁约,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如果标的物质量发生严重下降,投资者面临损失巨大,其可能就不愿或无法履行合约,这就会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违约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因此信用风险一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银行信用体系的完整程度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应对信用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操作过程、系统、人员或其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个人理财业务运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操作风险,只有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的质量才能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其在系统设计、管理制度、专业人才、计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这就给操作风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防范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以上四种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借鉴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分为五个子体系,即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度、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标准、风险管理的工具选择、全面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风险理财措施包括七大策略,即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管理策略方面的不足

1.对投资者资格审查流于形式化。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银行在办理个人业务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客户的个人风险偏好,即客户是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还是风险厌恶者,但在实践中银行常常在营销成功之后,在对客户的风险认知和偏好进行调查,使得投资者资格审查流于形式。银行可能会因为客户没有意识都自己面临的风险和风险承受能力而面临客户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

2.银行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披露不足。银行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往往对其预期收益率、期限和投资金额进行了研究,而对风险评估方面则是欠缺的,缺少合理的风险管理有限性标准和工具,风险评估只是定性的,而定量方面则很少进行。这主要和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有关。这也就导致了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披露方面存在不足,银行一般只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期限和投资金额进行说明,而投资风险的说明更多的是定性说明,而缺少定量预测和评估,不能完整地向客户呈现个人理财业务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由于专业型人才的缺少和为充分披露可能使得银行面临着操作风险和因客户起诉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二)风险理财措施方面的不足

据报道,2010年度商业银行发行的13002款理财产品中仅有599种个人理财产品采取了风险理财措施。这表明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意识是严重不足的,采取的相关措施也严重不足。因为银行缺少风险控制措施,就可能使得面临的风险成为银行现实的损失。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方面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但是并没有相关的个人理财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只有保障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建立及其独立性才能保障其职能的实施,通常由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负责,保障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实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缺失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全面的。

(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的业务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为了保障银行和客户的安全,各银行银行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是巨大的,为了满足国家相关规定,各银行也建立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个人理财业务为表外业务,因此对国家要求的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没有影响,因此其风险管理常常被忽视,银行缺少个人理财业务相关板块的风险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控,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市场利率的监控和设定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市场风险进行最快速度的监控,通过建立客户信用体系对客户的授信额度进行管理控制信用风险,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控制操作风险,正因如此,缺少风险管理系统对很难实现对风险的监控,建立风险管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五)内部控制系统方面的不足

个人理财业务内部控制缺少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造成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人是个人理财业务的最后执行者,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缺少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操作人员的监控不足。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纳入银行风险管理整体中去

在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下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专门负责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开始对产品设计、销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将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纳入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去,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预警系统、客户信用系统和完善的权限管理系统,实现对相关风险的监控。在银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加入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防范内部控制制度不足带来的操作风险。

(二)引进和培养复合型投资人才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复合型投资人才更多地集中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相比而言,银行在人才方面处于弱势,银行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引进复合型投资人才。此外,银行应该对已经在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员工进行培训,这些员工包括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者和销售者,可以请相关专家到银行对其进行培训,甚至可以将重要的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送到有关培训机构或大专院校进行培训。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

(三)加强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最根本决定因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最终是否会成为现实的损失,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主要还要看银行各个层级的个人理财业务相关员工和客户的风险意识。可以通过宣传将个人理财业务面临风险的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使得银行员工和客户都能清晰地认识到风险,银行可以做到严格的信息披露,客户也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面临的风险,做出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刘熠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规避与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2]章煜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01).

作者简介:谢承恒(1972-),男,福建省周宁县农村合作信用联社主任,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商业风险管理。

证券公司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追求上市,以筹集资金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与扩张。IPO和借壳上市是企业谋求上市的两种途径,企业借壳上市的目的是获取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即壳资源,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确定壳资源的价值是决定交易能否顺利达成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无套利定价理论,认为壳资源的实际价值应该与IPO的成本等同,通过对IPO的各种成本的分析,认为其中的制度成本是影响壳资源价值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分析最终将制度成本归结为时间成本,同时分析了注册制改革对壳资源价值的影响。

【关键词】壳资源 借壳上市 IPO 制度成本

如何获取到足够的资金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而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是企业获得充足资金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在规模发展到足够大时都会积极谋求上市,以期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实现上市的途径主要有两种:IPO上市和借壳上市。既然现实中存在着两种上市途径,因而企业在上市的时候就需要在两种途径之间进行一个选择,基于理性人假设,企业做出的选择一定是能使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因为两种途径最后带来的结果是同质的——企业得以上市,所以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的依据必然是成本的最小化。

本文认为IPO和借壳上市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即企业获得了上市融资的资格,也就是获得了“壳”。因此,基于无套利定价理论,企业愿意为这个“壳”付出的成本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借壳上市的最大的成本即应是企业IPO所需付出的成本,而借壳上市是为了获取已上市企业所具有的上市资格,所以借壳上市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壳资源的价值。所以,得出结论——壳资源的价值是由IPO的成本决定的,并且会随着IPO成本的变化而变化。

要确定壳资源的价值,首先我们需要对壳资源的概念加以界定。根据定义范围的不同,对壳资源的概念界定可以分为广义的壳资源以及狭义的壳资源。

广义上的壳资源一般是将上市公司看成一个整体,以公司整体的价值来考察壳资源的价值,认为壳资源是公司的上市资格与公司的各项经营业绩的统一体。而狭义的壳资源是将公司的上市资格与公司的具体经营分隔开,将壳资源看做一种无形资产,单独考察其内在的价值。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壳资源作为一种上市资格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本文所说的壳资源是基于狭义上的壳资源的定义。

基于以上分析,壳资源具有的价值是由IPO的成本决定的。而IPO的成本可以分为IPO上市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指公司IPO时的总发行费用,主要包括证券发行承销商的收费、发行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的收费以及其他与IPO有关的费用。间接成本包括IPO上市的审核标准、等待上市的时间成本、IPO窗口关闭的成本等,而这些间接成本产生的根源是由于IPO的制度要求,因此可称为制度成本。

在考察IPO的成本时,上市的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测算的并且基本保持稳定,而上市的制度要求在不同的时期的标准却是不同的,因此上市的制度成本是不断变化的。相较于不变的直接成本,变化着的制度成本成为影响IPO成本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最终导致壳资源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因此,从根本上说壳资源的价值是由IPO的制度成本决定的。

IPO的制度成本主要包括IPO上市的审核标准、等待上市的时间成本、IPO窗口关闭的成本。

一、IPO上市的审核标准

证监会此前对公司IPO上市的要求非常苛刻,不仅对总股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提出了要求,其中对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和现金流量及营业收入的要求更是将那些成立时间较短的优质公司拦在了IPO的门外。

相较于IPO发行的严苛要求,证监会此前对借壳上市的监管要求则比较宽松,对借壳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和经营状况的要求均较低。

在IPO与借壳上市存在两套监管标准的时候,大部分无法达到IPO审核标准的企业会谋求借壳的方式实现上市的目的,此时借壳上市也受到了追捧,企业买壳的成本在那个时期也异常昂贵。

到了2012年12月,证监会颁布文件,提出要使IPO与借壳上市审核的标准“趋同”,在此后的文件中更是提出借壳上市与IPO的审核标准“等同”,对借壳上市采用同IPO同样的方式进行审核。

随着借壳上市审核标准的逐渐严格,2012~2013年通过借壳完成上市的企业数有下降趋势,借壳方支付给壳公司的交易对价也在下降。可见,上市的审核标准确实会对企业决定采用何种上市途径产生影响,其是隐含在壳资源中的成本。但是,現阶段随着IPO与借壳上市审核标准的等同,审核标准这一成本对两种上市方式来说是一样的,在比较时两者能互相抵消,因此在通过IPO的成本来考察壳资源具有的价值时,无需再考虑审核标准导致的成本。

二、等待上市的时间成本

IPO的流程主要包括计划筹备阶段、申报材料制作阶段、发行审核阶段、路演推荐阶段、询价发行阶段,上市阶段六个阶段。

上述每一阶段都包含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牵涉到很多的相关方,上市时需要协调好各个相关方的关系,包括股票发行承销商,公司股东,中介机构,需要对公司进行一个完整的尽职调查,还需交由各方审阅,然后,证监会还要对IPO的资料进行审查和备案,证监会要对IPO项目进行初审、反馈,最后需要排队等待上发审会,等待时间一般要半年左右,由前面排队家数多少决定。整个流程都走下来,一般需要1~3年。

相较于IPO,借壳上市所需的审核步骤非常少,主要包括借壳双方尽职调查,然后就并购协议进行谈判,完成融资问卷,随后向证监会的兼并重组委报送材料,整个过程大概需要0.5~1年的时间。因此,IPO比借壳上市的时间大概要长0.5~2年。

因为公司上市以后就能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并能获得很多上市带来的好处。企业从上市中获得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增加了营业收入价值,取得税收优惠价值。不管企业是采取IPO还是借壳上市中的哪种途径,最终的结果都是得以上市,获取上市带来的各种好处,唯一的区别就是上市的快慢,也就是获得这些好处的早晚。一般来说,借壳上市会比IPO早0.5—2年的时间,也就是会早0.5~2年获得上市的好处。基于无套利定价理论和时间成本理论,企业愿意多支付的壳资源的价值应该是借壳上市能让企业快速获得上市好处所带来的时间价值。

对这一时间价值的计算可采用市场比较法,参考市场上借壳方的同类型上市企业因上市所带来的收益并进行加总,然后确定一个市场利率,最后求收益在0.5~2年后按市场利率计算后的利息,做为确定壳资源价值的依据。

三、IPO窗口关闭的成本

企业也并不是随时都能申请IPO的,有时候证监会会出于稳定证券市场的考虑而将IPO市场完全关闭。在我国A股市场的历史上IPO共暂停了9次并9次重启:第一,1994年7月21日~1994年12月7日,空窗期:五个月;第二,1995年1月19日~1995年6月9日,空窗期:五个月;第三,1995年7月5日~1996年1月3日,空窗期:六个月;第四,2001年7月31日~2001年11月2日,空窗期:三个月;第五,2004年8月26日~2005年1月23日,空窗期:五个月;第六,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2日,空窗期:一年;第七,2008年12月6日~2009年6月29日,空窗期:八个月;第八,2012年11月3日~2014年1月,空窗期:14个月;第九,2015年7月4日~11月6日,空窗期:5个月。

IPO暂停会使企业上市的等待期变得更长,增加了上市的时间成本。几次的IPO暂停期间,通过借壳上市的企业数量都有所增加。但由于IPO暂停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测性,因此对于IPO暂停所增加的时间成本本文不予讨论。

注册制改革对IPO制度成本的影响如下:长期以来,我国新股发行采取的都是核准制的发行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对IPO企业的要求较高,而且审核程序繁杂,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核准制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发行方式由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新股发行注册制是指发行人只需将监管机构列示的各种资料和信息依法公开,监管机构只对这些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并不做实质审查,申请人只要满足信息披露要求就可以发行股票,由市场参与者自己加以判断选择,使股票市场更具活力。

由此可知,注册制下IPO的制度成本很低,只要满足了法定的條件,企业随时可以上市,即上市的时间成本将大大减少。基于以上分析,壳资源的价值是由IPO的制度成本决定的,在注册制下IPO的制度成本将大大降低,在此情况下壳资源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复存在。

推行注册制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必然选择,但现阶段我国实行注册制的条件还不充分,还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注册制改革完成后将坚持“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原则,让市场主体自由交易,自主选择,自己判断,提升市场运作的效率,促使我国证券市场更加规范的运作。

四,结论

由于企业上市有IPO与借壳上市两种途径,而选择何种方式进行上市主要取决于两种方式所需付出的成本的大小。又因为IPO和借壳上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上市资格,因此基于无套利定价理论企业为了获取上市资格对于这两种方式所愿意支付的最高的成本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借壳上市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就是壳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因此壳资源的价值就是IPO的成本。

在IPO的成本中,直接成本是确定的,因此影响壳资源价值的就是IPO的制度成本,而影响IPO的各种制度对IPO的影响最终会落到时间这一因素上,而本文对时间成本的度量是通过把可比上市公司的上市收益按时间加权所获得的利息来确定。最后提出通过注册制的逐步推行和IPO的制度要求不断减弱,壳资源将不再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性玉.上市公司“壳资源”及其交易价格模型[J].经济体制改革.2002.2.115-118.

[2]朱林.基于ST壳资源价值重组利用的绩效研究[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2.4.

[3]黄建欢,尹筑嘉.证券公司借壳上市模式成本和收益比较[J].证券市场导报.2007.7.34-40.

作者简介:钱敏(1993-),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学历。

证券公司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陈述了我国证券公司在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我国证券公司开发新产品、拓展营销渠道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证券公司;营销;问题;分析

一、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营销产品存在的问题

(1)股票 股票可以说是证券公司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产品,不少客户甚至认为证券公司就是交易股票的场所。根据证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量逐年下降,2012年比2011年下降25.37%,2011年又比2010年下降22.72%,交易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证券经纪业务量的萎缩。这两年股票交易量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并且这种低迷至今仍没有扭转的迹象。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鼓励开发新客户和操作股票实在是让不少负责营销的客户经理感到苦恼,竞争逐渐演变成了价格的竞争。

(2)理财产品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基金市场受到重挫,消费者对“基金”两个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我国金融机构也深知这一点,在营销过程中,逐渐用“理财产品”这个新名字代替了“基金”,当然市场也表现出对新名字的喜爱。但是好景不长,截至2012年底,已投资运营的各类型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共275只,其中实现正收益的有47只,占17.1%;有7只收益为0,占2.5%;其余亏损,占80.4%;而2010年证券公司理财产品的亏损面为30%。这样的数据,只能让理财产品的销售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3)融资融券与期货 融资融券是最近几年新推出的金融产品,跟期货一样,可以双向交易,这给单项获利的交易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他们都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并且准入门槛比较高,也不是每一个证券营业部都具有开展这两项业务的资格。因此,能够参与机构投资者居多,广大的普通投资者被拒之门外,这两项产品的营销也不如股票和基金竞争激烈。

2、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1)银行 银行的信用级别在金融机构中是最高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都喜欢选择银行作为他们的平台,更多的接触客户,销售他们自己公司的产品。但是同一家银行往往会有3~7家证券公司的员工驻点,各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且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对客户连哄带骗,专门强调产品的高收益率,而对风险只字不提。当部分顾客后悔想卖掉或者销户的时候,才发现退出是需要付出一定的资金作为代价的。

(2)会议 会议营销正在被广大的金融机构所采纳,利用周末或者闲暇时间,邀约部分公司的或潜在的客户,采取报告会的形式,集中学习。报告人可能是公司总部派下来的分析员,也可能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客户经理。但是,证券公司的报告都会涉及到股票推荐,如果所推荐的股票走势好,或者行情支持,那么会议营销的效果就会比较理想。反之,效果较差。

(3)CRM系统 证券公司为了更好的管理本公司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都建立了自己的CRM系统,可以说为客户关系的管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环境。CRM系统可以记录下来相当丰富的客户信息,便于公司内部各个层次的员工查找对应的客户资料,并且可以将客户的产品购买情况,遇到问题及回访情况进行记录,让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4)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它将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产生了网络营销这种模式,它的优点在于节省了客户的时间成本、精力和体力成本,提高了顾客让渡价值,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正是由于网络的发展,证券公司鼓励顾客在个人电脑和手机上安装交易软件,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司内部的经营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客户实时掌握资讯提供了可能。不少营销人员也借助网络平台维护、开发客户,形式也在不断的改进中,从原来的博客到现在的微博、网站。这些微博或者网站,往往是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建立的,公司对此种模式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对于顾客而言,网络上的资讯多且复杂,真假难辨,反而影响客户决策。

二、建议及措施

1、针对证券公司业务竞争激烈的问题,各省、市行业内可施行统一定价,并且严厉禁止变相降价

变相降价使得本来白热化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只有实行统一最低佣金价格,并且坚决制止变相降价,才能保证证券行业的正常运转。

2、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根据市场环境规避风险

理财产品的目标群体十分明确:一部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自己亲自操作的客户;另一部分是相信机构的盈利能力在自己之上客户。他们的理财目标十分明确,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赚取稍稍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理财产品将受到广大投资者的亲睐。因此,这两点也是证券公司推出新的理财产品的努力方向。

3、提高员工素质,平时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帮助员工树立为客户服务的营销观念

员工在销售产品时,必须对客戶进行风险提示,不可以用收益率和其他奖励蒙骗客户。另外,还要加快CRM系统的信息更新速度,所有员工对自己管理的客户定期沟通联系,对于客户资料的变动及时更新。必要时,公司领导可以抽查完成情况,确保系统信息的及时、可靠。

4、以公司为平台建立网页或微博,增加可信度

证券顾客希望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获取资讯的通道,证券公司的网页往往提供的都是一些介绍说明,在网页上留言,长期也得不到回复。建议在公司网站上开设一个专门的类别,将各个营销人员的微博或者网页链接上去,给顾客提供一个可靠的资讯来源,一个可靠的服务,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卫运钢,赵 萍.浅谈证券营销管理创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6-57.

[2] 万后芬.金融营销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17-18.

证券公司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前,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再加上我国股市的持续低迷,很多证券公司及相关的咨询公司在企业经营上如履薄冰,如何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成为首要问题。文章通过阐述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及证券公司的发展,最终提出提高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上市证券公司;证券市场;证券行业;市场集中度;经营绩效;综合竞争力

1 概述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资源配置与资本定价两大基本职能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上市证券公司在其中所起到的助推和导航作用尤为明显。

对上市证券公司的有效评价是对其整体的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对上市证券公司的整体发展水平方面,主要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准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市场份额反映了一家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市场集中度反映了一个市场的竞争程度,市场准入则反映了行业整体对新进入者的抵抗与防御能力。这三个方面分别从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两个角度对上市证券公司的整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清晰地认识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的整体发展现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

意义。

2 我国证券公司的整体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的数量出现持续性上升的趋势,这对我国证券行业的竞争性发展有着一定的正面作用,目前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09家,其中上市证券公司22家。通过分析我国证券行业的利润水平可以发现,行业在整体发展的同时表现出一个规律,即证券公司收益水平与证券市场周期高度相关。

作为中国证券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经纪业务、承销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呈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竞争格局。部分证券公司已在不同的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

经纪业务是中国证券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国内大部分证券公司的收入以代理证券收入为主。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证券行业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72%、70%、57%和55%,尽管经纪业务收入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对证券公司的营业收入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此外,随着经纪业务佣金费率的不断下降,经纪业务的竞争程度也将不断加剧,所以在经纪业务方面证券公司纷纷采取了各种服务多元化的战略。

在证券承销业务方面,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蓬勃发展对证券行业的承销业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证券公司的竞争格局也有着一定的影响。2011年证券公司股票及债券承销金额为12961亿元,前三家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为26.2%,前十家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为55.2%。可见在承销业务上我国证券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呈现较强的态势。

3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

结合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实际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市证券公司经营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企业发展能力状况、企业资产状况和企业盈利状况三方面:

3.1 企业发展能力状况

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中国证券公司业发展规模及股权资产、数量等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不同上市证券公司的发展潜能。发展能力状况选取的六个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本科及以上员工占比、市盈率、资产负债率。

总资产增长率反映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总资产增长率越高体现公司规模越雄厚、发展潜力越大。每股净资产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这表明企业每股股票代表的财富越雄厚,抵御外来因素影响的能力越强。公积金既是企业未来扩张的物质基础,也是股东未来转赠红股的希望所在。每股公积金越高,企业才有希望。本科及以上员工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而较高的股票市盈率往往意味着市场预测未来的盈利增长速度快。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反映一个企业的长期偿债

能力。

3.2 企业资产状况

企业资产状况评价指标主要反映我国证券公司业资产运营管理的能力及效率,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考察我国不同上市证券公司业务的资产运营状况与效率。其主要测评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

本/各项风险准备之和三个具体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总资产报酬率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而净资本/各项风险准备之和反映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3.3 企业盈利状况

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反映证券公司业的获利能力,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我国不同上市证券公司业盈利状况及市场竞争力。选取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率、每股未分配利润四个具体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从相对量指标来考察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果。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利润率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其中营业利润率体现企业管理者通过经营获取利润的能力。每股未分配利润反映企业期末在历年结存的尚未分配的利润数额,若为负数则为尚未弥补的亏损。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如何提高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以及其在未来发展的整体竞争力,现提出以下建议:

4.1 实现业务多元化、服务差异化

目前我国证券行业的一个趋势即是大型证券公司的优势在不断强化,竞争白热化的同时市场集中度也在竞争中不断加强。所以在传统业务比重逐渐降低的情形下,要实现向业务多元化和服务差异化延伸,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这里所强调的创新不单单拘泥于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在产品组合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下要更加强调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将会使业务创新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对公司经营结构的优化也将起到有效的改善。

4.2 设立合理的发展战略,规范化经营

证券公司应加强公司的综合治理,既要强调收益的重要性,也要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不但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更要建立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证券公司的成长及发展能力对其的经营管理绩效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个公司在建立了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情况下,必然会朝着规范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对公司的长远的经营管理必然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4.3 人力资源至关重要

证券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对公司经营绩效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才的竞争。证券公司应从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两方面同时入手,所以,应该建立完善的组织培训体系和具有有效激励作用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祥.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经验研究[D].西北大学,2009.

[2] 李雪莲,孙建波.证券公司上市:必要性和绩效分析[J].中国金融,2009,(24).

[3] 刘丽雪.我国上市证券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分析[J].时代金融,2007,(6).

[4] 张维.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4).

作者简介:宋潇潇(1985-),女,辽宁人,北京鸿大鸿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上一篇:电影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科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