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体范文

2023-09-23

科技媒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媒体 融合发展

圣经有言,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历数千年来的媒体发展史,从公元前二世纪世界第一份报纸——我国的《邸报》到1609年欧洲产生的世界第一份印刷报纸,从1920年诞生于美国的世界第一个广播电台到1926年呱呱坠地于英国的世界第一台电视机,数百年的技术变革逐步改变着人类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纸媒到电波,报纸、广播、电视无不印证着技术革命转变人类社会发展面貌的规律。

时光流转,传统媒体用了300年将人类由水与火的年代推进到光与电的世界,而诞生于美国的互联网(1969年)和手机(1973年)则仅用30年就将人类带入比特和微波交织的移动网络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新媒体正以较以往快得多的速度转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

1新媒体概述

一般而言,新媒体指所有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有相当创新的媒体平台和机构。它们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就本文而言,我们定义的传统媒体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报纸、广播和电视,而互联网和手机则代表信息时代的新媒体。

传统媒体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26种,日均读者数达2.31亿;全国持有的收音机总数为5亿台,全国广播听众近12.02亿,收听着全国300余座广播电台的节目;全国城乡电视机总数达4.5亿台,全国电视观众数量达到11.15亿人,收看着全国2400多个电视台的节目。

新媒体虽然目前仍相对弱小,但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

目前我国网站总数为788,400个,世界网站总数超过8065万家,我国网民人数从2001年的3370万人增长到2006年底的1.37亿人。全球网民数则由1996年的0.4亿增长到目前的超过10亿。

手机产业发展速度更为迅猛,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

2新媒体特点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显而易见,如前者相对静止、封闭,而后者移动和更为开放。但归根结底,有别于传统媒体且决定新媒体能生存和快速发展的三大根本特点是传播优势、分众定制和互动及时。

传播优势弥补内容劣势

这也是新媒体的最大和最重要特点,传统意义的媒体信仰“内容为王、资源为后”,但现在和未来更多的是“传播为王”,信息需要的不仅是上天,更要落地,更要生根、发芽、传播。

在网络和移动通信时代,知识的产生固然重要,但信息能否及时、有效、方便、快速的传播开来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绩效和长期生命力。比如印度洋海啸,关于灾害的报道必不可少,但其准确迅速的传播开来才能真正挽救大多数人的生命。

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具有一定质量优势,但普遍采用静态的平面线性传播方式,并不能满足受众日益扩张的立体动态需求。而新媒体虽然从一开始就处于相对内容稀缺的劣势,但由于互联网、手机使用者所特有的自我繁殖与扩散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内容的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内容传播优势。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采集不再那么垄断,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比如德国世界杯短消息或球星图片在手机用户间的不断转发,比如06年EMC女秘书事件通过邮件转发形成的飞速扩散效应,这种自传播特性是传统媒体难以开发的新兴市场。因此内容稀缺只是相对的,本质上讲,媒体渠道是否具备某种自我生产和自我扩散的能力才是决定内容优势能否体现的关键因素。

分众定制:差别化、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导信息供给 ④③

分众定制,即指新媒体可以按受众兴趣或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信息扩散方式一般是统一制作节目然后面对所有人群发放或播出,即使有所针对受众,也仅是分为不同节目内容,有特殊需求的观众需要自己对所有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择其需者而读之。

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获取方的需求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普遍希望收到的信息就是自己需要的,而这可以通过对人群进行受众细分,采取信息定制服务的方式实现。正是由于未来受众越来越倾向于主动获取定制的信息,传统媒体发散式、填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式微,需要由供给推动型Push传播改为需求拉动型Pull传播,而这,恰恰是新媒体的一大优势。

互动及时:来自受众、返回受众,第一时间

互动和及时是提高媒体用户粘着度和忠诚度的可靠途径,受众方与资讯发布方的互动还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信息的内在价值,了解需求方所思所想,为日后改进信息形式和质量提供有益建议,逐步实现按受众要求定制信息、按讨论沟通信息,按反馈修改信息。

目前传统媒体已经逐步提高了沟通与时效性,如报纸的加印特刊、广播的访谈栏目和电视台滚动播出的即时新闻,但受制于传统媒体技术和采编播方式的约束,新媒体仍然可以在互动和及时两个层面上大幅领先于传统媒体,比如网络、手机新闻可以全天候24小时发布;网络和手机聊天室可以深度参与,互动交流。

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独立发展

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正来源于其传播上的无限化、需求上的个性化和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也正是基于这些信息时代的新特征,新媒体才会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

首先,传统媒体虽然存在一些传播劣势,但其仍然是一段时间的主流而难以取代,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毕竟内容优势短时间内不可动摇,而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也是电视、广播、报纸能长期受大众青睐的根本原因。

尤其在国内,电视媒体仍占据着统治地位。1.2亿的网民和4.3亿的手机用户加起来也不到电视观众的一半,考虑到其中的重合部分,新媒体的受众覆盖率不到我国总人口的40%,这跟90%的电视覆盖率不可同日而语,再考虑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很多网民和手机用户习惯于在电视机前消磨更多的时间,因此新媒体的影响会更小。而在欧美,网络覆盖率已超过

了70%、手机覆盖率也达到90%,大多数资讯来自于网络和手机,电视已经作为休闲补充媒体而出现,新媒体的大众意义非常明显。

对于一种媒体而言,只有大众化才能主流化,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媒体才能被称为社会的主要媒体。对国内而言,新媒体需要在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下逐步发展,承继其信息优势、维系其影响力,未来的路依然任重道远。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渗透

延续传统媒体生命力的同时,新媒体的特征也在开始对传统媒体有所渗透,适当对网络和手机特点的借鉴和移植有利于电视、广播和报纸更好的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

比如新媒体的互动性,电视和广播均可以通过插播热线或制作专题来实现,即使互动性最差的报纸也有许多提高的途径。比如现在各大晚报均将读者有奖提供线索的热线新闻作为社会栏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引入一些读者直接参与的评论栏目并以之与网络进行竞争。又比如谈话类栏目的出现也是报业的一种大胆尝试,通过其较之新媒体更高的信息公信力和权威性,弥补信息传播时效性差和互动不够深入的弱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分工

分工有序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未来各自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未来信息的传播重要性不亚于信息内容本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就须更专注于各自优势,各负其责,分别做好内容与传播的工作。

目前新旧媒体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建设各自领域的内容和通道,但受木桶中短板效应的制约,未必能在两个领域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比如传统媒体建设的网站可能流量偏少,而新媒体的网站流量较大,但内容可信度不高。更失衡的情况下,新媒体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不支付成本就可获得传统媒体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出的内容,传统媒体则要承受广告和受众双重流失的苦果。

上述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开始的法新社对Google的起诉,后者被指控在一直免费抓取并未经许可擅自在其Google News上引用法新社新闻标题、摘要以及照片,被要求赔偿至少1750万美元,其后美联社和东京时事社也提起类似诉求,这些指控迫使Google把数以千计的照片和新闻报道从News频道中删除。

对于我国而言,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因此一种可行的思路是在保护知识产权及合理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对媒体⑥

进行产业链分工,在网络及通信渠道内,由传统媒体提供原创内容,由新媒体提供通路,受众的阅读或收看仅仅是通过新媒体的通路而寻找到传统媒体的原始资讯,这有助于传统媒体实现原创价值,进而增大网络和通信时代的影响力。

目前《今日美国》、《纽约时报》与Yahoo、AOL均有这样互换链接的协议,互不收费,这种链接充分地保持了媒体原创的本来面貌,并没有伤害传统媒体本身的知识产权。在未来通路发展良好后,双方可以再签订新的利益分配协议。

判断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是否合理,需要看社会整体福利是否会因此有所增加,需要在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之间寻找平衡。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如果一种行为对著作权人的利益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反而对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那这种行为本身也符合著作权法保护创作、鼓励和促进知识信息传播的原则。

总之,合理合法的传播原创内容,新媒体可以发挥其渠道优势,原创媒体的新闻也能在网络和通信领域提升新闻原创价值,提高互联网新闻的公信力。

4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其独立发展之外,又是交叉融合发展的,一些新的媒介形式也由此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统媒体在过去是强大的,在信息时代也同样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网络空间使自己更为强大,通过网络传播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传统领域的内容优势。

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据Nielsen/NetRating2006年6月统计,互联网对电视广告到达率的提升作用在电视的非热点时段达到20%以上,而互联网对报纸广告到达率的提升作用则普遍达到了30%以上。

当然,传统媒体与网络是否直接融合需要考虑自身情况而定,具有强大品牌力量的电视或报纸可以通过融合发展的方式来创办网站实现快速发展(如央视网和新华网),但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统媒介可能更需要的是专注于内容优势,在合理利益分配前提下借助新媒体实现网络传播。

传统媒体与手机的融合

传统媒体与手机的结合是较之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获得较高的回报。以手机电视为例,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手机电视可能带来较单一媒体更优越的流量和盈利增长,但即使是国内发展最完备的上海数字手机电视项目,目前信号的覆盖率仍然较为欠缺,需要发展的是终端的普及和渠道的成熟。

多种媒体的结合

由于各种媒体各具特点和优势,因此多种媒体的互补可能实现强强联合。

广播、电视与手机的最新融合是在2006年9月6日,当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DAB广播式手机电视业务,除转播12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还首播中央一台及北京一台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三者的融合包含了电视内容丰富、手机携带方便和广播覆盖面广,可移动接收的多种优点,有利于扬长避短。

最直接的融合——合并或合作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更直接与更有力的表现方式则为直接合并或合作。

最早的联合来自于98年NBC以2600万美元对Snap Online的并购,随后迪斯尼收购Infoseek43%的股权,99年1月新闻集团与雅虎签订合作协议,2000年1月美国在线合并时代华纳,最新并购则来自于2005年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全球博客老大MySpace,在信息时代,不是资历为尊而是优势主导,合并的方向是强者愈强。

总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方向,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品牌传播中有独特优势,新媒体凭借技术和渠道优势也占据强者地位,在新的竞合环境下,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

5科技革命推动未来媒体变革

科技革命对媒体业的发展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技术,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有了印刷术,才有了报纸;有了无线电,才有了广播;有了比特技术,才有了互联网。需求决定供给,符合先进社会需要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电视由于在国内仍有较充足的市场,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及进入手机电视领域等实现新的生存,广播可以通过移动技术满足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而报纸面临的挑战是最大和最艰巨的,需要逐步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接,实现跨媒体发展。 ⑦

可能有人认为读者对报纸有阅读习惯和依赖感,因此报纸的寿命会很长,其实未必。人们曾经对密纹唱片和留声机产生过依赖,但它们已经进了博物馆;接着人们对录音录像带产生过依赖,但它们如今也难觅踪迹;20世纪末CD刚培养完人们的阅读习惯,MP3就已经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刻跃上风口浪尖,一晃经年,MP4又身影闪动。在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媒体浪潮面前,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的未来不容乐观,国外甚至预测报纸将在2040年消亡,未来未必尽然,然而与新传播方式、新受众信息需求格格不入的传统新闻机构及媒体必然为受众所放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未来的媒体应是二者的独立与融合发展相结合,比如两种媒体的直接合并,又比如由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提供内容及其审查,通过移动运营商的平台或者通道,传播到网络和手机用户手中去,这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明确的分工及合作,有共享的利益和未来。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正在给世界媒体业带来一场革命,新旧媒体的独立与融合发展也将翻开媒体历史新的一页,掌握内容的传统媒体与掌握技术的新媒体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媒体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我们才刚刚上路”,但无论如何,“变革是关乎生存的大事” 。

变革关乎生存,变革关乎兴衰,变革关乎历史。

①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把互联网看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而手机在20世纪末也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②分别取自CNNIC2006年6月30日和Netcraft2006年4月统计数,世界网站数量突破4000万大关仅在三年前的2003年4月。

③分别取自CNNIC2007年1月23日和eMarketer2006年5月统计数。

④据信息产业部2007年1月24日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量已经达到8.2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68亿户,移动电话4.61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⑤iUserSurvey调研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有80.9%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使用信息定制服务。

⑥其中“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属于免责条款。

⑦据预测,2007年北京手机电视用户将超过1000万户,2008年手机电视产业的市场规模为5000亿元。

⑧原文为Changing is s matter of surviving,语出荷兰VNU集团董事总经理奥科〃维瑟。

科技媒体范文第2篇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人们眼里,报纸、杂志、电视等传达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就是媒体。若以此来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腾讯、钛媒体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墨迹天气、携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体。

可以预见,未来大家将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里消费信息,媒体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而宽泛,媒体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媒体的形态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宽泛化:媒体边界变得模糊

自从微博出现并让人人都可以当上记者时,媒体的范畴就开始变得宽泛。现在,一个人、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媒体。一些企业的高层更是成为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受众)的超级媒体。例如,罗永浩拥有747万微博粉丝,马云拥有1557万微博粉丝,潘石屹拥有1698万微博粉丝……他们每发一条微博,就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数量级可观的粉丝那里;他们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也成为最稀缺的媒体资料。在最近举办的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演讲中提出:“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 随着媒体的宽泛化,广义媒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一些媒体甚至还没来得及参与竞争就消失了。未来的媒体形态,将由新闻单位、企业媒体、自媒体构成,后两者经过市场筛选后变得活力十足,成为个性化突出的高品质媒体。

基于市场化媒体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会成为一些大众媒体的新选择。壹读传媒CEO马昌博就宣称“壹读是公司,不是媒体”;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也表示,“应当承认公司制的效率要远高于所谓的事业制。能不能转型为公司,而且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也关乎传统媒体的转型成败。”

小众化:一张报纸不再包打天下

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体的介质成为媒体;另一方面,媒体的内容正变得小众化、专业化,而不是一张报纸包打天下。

在传统媒体的“通用时代”,由于各个条线都要囊括,而且还要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媒体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都市报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数和总印量,完成从“厚报”向“薄报”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就减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娱乐、体育内容合并为“文娱体”版组。《北京晚报》则减少了周末版数,部分版面由全彩改为双彩,以节省印刷及发行成本。 事实上,受众寻求专业领域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专业媒体。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目标人群与覆盖人群以合适为宜。

未来的媒体,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小”——变成若干个小众的、专业的行业媒体。基于长期积累的用户需求信息,这些“深耕行业”的小众媒体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例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通过招募会员组建社群,进而开展各种活动;《创业家》以杂志为基础,通过黑马会、黑马俱乐部、黑马大赛等线下活动,向创业公司提供创业培训……

还有另外一种“小”的可能——未来的媒体或许会变成企业的“内刊”,作为公司的“增值业务”而存在。《天下网商》原主编、明道公司副总裁许维就表示,也许以后会出现类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国家地理》《G-star军事博览》这样的企业媒体——它们并非企业内刊,除了名字以外,内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体并无区别,但是企业却能以此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多元化:专注内容,以不变应万变

近几年,媒体融合与报网互动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传统媒体在该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把报纸内容搬到网上,而非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共同生产。其实,报网互动也好,媒体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当前,除了资本运营外,媒体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设和运营网站、APP、微博、微信。有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表现不凡,粉丝众多,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纸媒本身。然而,这样的转型是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未来的媒体形态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媒体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信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站、APP、微博、微信、户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视信息这个媒体的核心任务,无异于缘木求鱼。许维就认为:“我们的产品不是某一个渠道,而是内容本身。至于技术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众账号,真的不重要。”

可以预见,微博、微信之后,一定会有新的工具、介质出现。市场瞬息万变,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跟风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搁了作为媒体本质的内容信息。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壹读iRead》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的看法,即“内容为王的时代确定已经到来”。

科技媒体范文第3篇

一、相关概念

高校校园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校园媒体指在校园中存在的一切媒介形式,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办杂志、宣传橱窗、宣传板报、广告、简报,新媒体如校园网、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及数字媒体形式等。而狭义校园媒体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局限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载体。校园媒体作作为校园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通报,校园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我探讨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校园媒体。

二、校园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在四川大学,传统校园媒体已经不占优势,大学生使用传统媒体的比例明显减少,并且由于不同的特征和功能,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网络(互连网、校园网)等校园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的主体。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在四川大学发展迅速,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这些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等特点得到了师生的接受。

下面简要说明四川大学不同媒体发展情况(就几种主要使用媒体而言,使用较少或没有使用的媒体忽略。传统的优势媒体电视,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无法影响大学生族群,所以也不作考虑。):

(一)校园报纸:

主要分为校园内自办报纸和社会报纸。“川大人“、自在诗文社刊办的校内报纸主要是有针对的内容,信息量小,并且因为发刊不固定、期数少,是非盈利性质的,所以阅读人群小;由于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南方周末等社会报刊具有信息量较大,有权威,固定发刊等特点,在四川大学的师生中也有很大的使用人群,但以老师居多。校园报纸成为使用传统校园媒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的校园传统媒体使用形式。

(二)校园杂志:

大学生课余时间丰富,经常看杂志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的分额,其中以女性为主。大部分女性对娱乐、化妆、生活等主题的杂志很感兴趣,而许多杂志社正好看准这一点,纷纷推出相关杂志产品,如《昕薇》、《VISTA看天下》等。像《读者》之类的文学性杂志的阅读人群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杂志的使用情况明显高于其他杂志。综合来看,校园杂志也是传统校园媒体的重要部分,使用人数是略低于校园报纸的传统媒体。

(三)校园广播:

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联系便捷快速,并考虑到四川大学的校园情况,使用校园广播的范围及场所有很大限制。校园广播的使用场所主要集中在各大教学楼,用于平时英语听力训练以及考试英语听力的播放。故校园广播的使用不多,已经从过去的主要信息传播工具沦落到几乎被淘汰的境地。

(四)校园网络:

包括校园网和互连网。四川大学校园网主要是用于各级信息传播,同学信息查询...由于是免费的,并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人群数量大,几乎占绝大部分。互连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功能多、休闲娱乐等优势,成为了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很多资源,互连网是他们关注世界的最主要窗口。

(五)手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几乎可以说是全体都有,甚至有的同学有多部手机。近年来兴起的“微博热”,加之智能手机日益普遍化,手机中短信、通话等传统功能逐渐淡化,手机网络的使用成为了热门。手机的主要用于信息传达,相互交流与沟通,收集信息及休闲娱乐等等。在四川大学,手机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手机在校园信息传输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三、校园媒体存在的问题

1.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与电视媒体接触不多,信息多来源于报纸、互联 网以及手机,信息的来源面不广。 2.缺乏合理的经营运作,发展动力不足。像校园内办的报纸主要是学生自主运 营,由学校拨发少量的经费,仅仅能够支付报纸印刊的费用,所以往往报纸的质量上不去。从而导致阅读人数少,也影响了后期发展。

3.对于国家主流思想的宣传不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为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度。

四、校园媒体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可以预见的是新校园媒体将继续快速发展,而传统校园媒体将逐渐走向消亡。而校园媒体也将开始走向市场,开始商品化。 趋势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

趋势二:校园媒体"报网互动"的实践模式,构成校园信息网,资源更加丰富。

趋势三:信息传播加快,并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

趋势四:在一定时期内,传统校园媒体与新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共同构建 和谐校园媒介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定时期后,传统校园媒体将日益消亡。

趋势五:校园媒体成熟化、市场化、商业化,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校园 媒体商业化运作和品牌推广。

趋势六:校园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方面大的提升,积极参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沐阳苏州大学;《新闻传播》2011年05期 G206

[2] 傅晨琦郑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今传媒》2011年01 期G216.3

科技媒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7-0077-02

得益于高科技及网络化的进步,新兴媒体的产生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传统媒体似乎被淹没了,似乎正在丧失自身的优势,一步步沦为新媒体的附属品。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传统媒体的一些最基础的不可被替换的地方,新媒体固然很强大,能够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能够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也能够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发声,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既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那么两者融合在一起不是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让两者都能够取长补短,在信息传播的道路上为群众提供更好更周到的服务。同样都是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同样都具有传播工具的特点,未来讲究多元化的合作共赢的发展,因此,下文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进行研究,探讨两者融合的发展趋势。

1 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所谓传统媒体,只是相对于近几年出现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一种说法,没有网络媒体以前,并没有传统媒体这一说法。我们所指的传统媒体,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众传播方式,传播工具有报纸、广播、电视以及通信等,通过一些看得见的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发布某些信息,为人们提供信息传播的渠道,同时也能为大众提供教育和娱乐等相关的信息,是人们了解外界,接收信息的平台。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传播空间比较受限,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没有信息接收装置,或者说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有些信息不能及时地传播到位。

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缺点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关概念,那么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日渐式微?新兴媒体真的能够取代传统媒体吗?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他们的优缺点中得到

解答。

首先,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有哪些特点呢?

传统媒体包括报刊、通信以及广播等传播载体,这些传播载体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街上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多姿多彩的广告宣传栏,拿在手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籍,这些实实在在的传播载体带给人们的享受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传统媒体的优点就在于,专注于某一种器官的享受,反而能够给人们带来专注的体验,实实在在的感受。同时,传统媒体由于受到传播载体等的限制,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传播信息量比较小,也会受到空间与地域的影响,降低信息的传播质量。每一种传播媒体注重一种传播方式,形式比较单一,很难形成有创意的传播方式,人们的可选择性也日渐减少,再加上其寿命短暂,再利用率比较低,因此,人们渐渐选择了新媒体。

我们把新媒体的发展认为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那么传统媒体其实也是有很多优势的。例如,经过了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的检验,传统媒体有着很广阔的大众受众群体。在收集信息方面,传统媒体也有着相当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人口大国,政府需要传统媒体能够广泛发布和深入收集信息。不只是对信息的简单展示或者简单的表面解释。传统媒体拥有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与运作机制,在服务于社会的层面,传统媒体还是有着很大的贡献,有着自身健全的发展和监管机制。经过了长时间的经营和发展,品牌优势是无法取代的。随着新媒体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传统媒体为了维持这样的优势,必须进行品牌再造和自身价值的提升。总之,传统媒体拥有的优势较新媒体的人才、资源以及权威性和品牌化上有较高的意义。

其次,是新媒体,新媒体有哪些特点呢?

伴随着高科技成长起来的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分为网络媒体、手机移动终端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其实新媒体的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宽泛,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都可以称为新媒体。新媒体有着丰富的传播内容,更有创意的传播形式,更快的传播速度,更有效率的传播手段,让人们时时刻刻都能接收到最新信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很多事情都成为了可能,能让大家足不出户,知晓全世界。新媒体能够把大家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提高了人们的效率,迎合了大家的休闲娱乐需求。再有新媒体还可以满足大众互动化的需要,通过社交媒体和社交软件,浏览天下新闻,还可以自由发表评论,与其他人互动交流各自的看法,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事情。因此,新媒体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在这一系列快速发展的背后,新媒体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通过新媒体接收的信息越多,越像是被信息绑架了,碎片化的时间被利用起来了,但如果不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人们会觉得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时时刻刻被“绑架”在网上,提升了现代人的焦虑感。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依赖网络信息的传播,监管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让人不好分辨。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实的信息在未被证实之前就相互谣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到了社会环境的正常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界限是模糊的,急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

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了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概念,以及对二者各自的优缺点分析,我们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时代不断在发展,在越来越要求合作共赢的前提下,作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必然要发生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各自的优势,为信息传播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才是社会对媒体的最终要求。因此,作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有以下几个融合趋势。

首先,是结合网络化的发展,继续保持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以后的时代必定是网络和信息的时代,这个是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这一媒介特质,将信息更加快速,更加有效,更加真实地传播到受众群体。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诉求不断增加,新媒体需要抓住这个机遇以及相应的发展平台,并且能够利用好这个平台,顺应媒体发展趋势与规律,按照媒体发展的本质及行业要求,真正做到信息传播的作用,起到良好的社会影响,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另外,创新的技术是促使媒体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以全新的技术与手段来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整合,使其融合共生,发挥出综合整体优势。

其次,是增强传统媒体的品牌竞争力,提升自身价值。传统媒体有着很好的传播基础,只是要慢慢转变旧的传播观念,慢慢引入新兴技术,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要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就应从内容等方面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转变传统媒体陈旧的观念,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移动化发展。在多元化、及时性的环境下,传统媒体应逐渐构建出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系统,再加上国家的政策与基金支持,就能实现一体化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最后,是加快对于新媒体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监管到位。建立起完善的媒体发展法律法规,对新媒体的传播范围以及内容等进行标准的制定,拓展法律对于媒体领域的监控范围。从上文也可以看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如,虚假信息大范围传播,影响社会稳定,诈骗团伙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通过新技术的传播让很多人上当受骗。因此,以网络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能够进行及时的监管,规范良好的信息传播秩序,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两者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罗晓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4(6):18.

[2]李?D.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J].中国传媒科技,2013(6).

科技媒体范文第5篇

浅析新时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与融合

学生姓名:卢 皓

指导老师:王秋菊

专业年级:新闻系2010级 完稿时间:2012年5月

河北大学唐山函授站

浅析新时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与融合

摘 要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行业借助科技进步不如网络时代,进而形成了新兴网络媒体。而以往占据主流渠道的传统媒体,在新兴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不仅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推出新闻市场。相反,凭借其固有的传统优势和行业规范,逐步融合到新兴媒体涵盖的媒介之中。两者互为借鉴形成了新型媒体。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主要就以上两种媒体在传播方式,商业模式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两种媒体的融合形式及今后发展动向从新闻学角度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比较 融合 探讨

目 录

一新时代媒体发展状况 ................................. 1 1.1网络媒体发展态势强劲 .............................. 1 1.2传统媒体因其传统优势暂时不可替代 .................. 1 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机制上的比较 ............... 2 2.1传播者主体和传播内容的比较 ........................ 2 2.2传播方式的比较——点对点和点对面 .................. 2 2.3传播效率的比较 .................................... 3 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运行模式比较 ..................... 3 3.1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盈利效率比较 .................... 3 3.2传统媒体两个步骤实现商业价值 ...................... 3 3.3网络媒体通过“免费+收费”的模式实现商业价值 ....... 4 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 4 4.1电视与网络融合——互动电视。 ...................... 4 4.2广播与网络融合——网络广播 ........................ 5 4.3报纸与网络融合——报业网站 ........................ 6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引 言

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到来,网络媒体异军突起发展迅速。网络媒体在阅读习惯、传播方式、运营模式等方面对传统媒体形成强烈的冲击和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因其较为完整的规范性,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深度性等传统优势,使得传统媒体暂时不可能被网络媒体所替代。有鉴于此,比较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彼此优劣,研究两者之间融合方式和途径,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学术意义。

一 新时代媒体发展状况

近些年来,媒体行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呈现出诸多特点。一是新兴网络媒体发展态势日趋强劲,二是传统媒体因其固有的传统优势暂时不可替代。 1.1网络媒体发展态势强劲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比上年增长4%。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微博用户数更是达到了2.5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网络新闻使用率也达到了71.5%。报告同时指出,中国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最初的萌芽期和发育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和成熟期,并日益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从上述报告显示的数据和(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可以看出,中国网络媒体的崛起势头明显且势不可挡,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图1中国的网民规模和普及率

(图片引自《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传统媒体因其固有的传统优势暂时不可替代

1

无可否认,网络新闻频道、博客、手机网等各种网络媒体已经深度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无疑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尽管网络媒体崛起趋势势不可挡,但并不代表网络媒体目前可以完全取代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根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消费者依然会首选传统媒体。在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50%的被调查者会首选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面对选出“最准确、最快速”的三大媒体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只有25%选择会访问传统媒体网站。另外,该项调查结果还显示:52%的被调查者表示今后仍将继续依靠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信息,35%的被调查者表示将同时依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而只有13%表示会主要依靠新兴媒体。

从网络媒体发展历史来看,不论新兴媒体如何抢占新闻市场份额,但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依然没有灭亡,反而随着网络媒体的成熟而趋于稳定。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新媒介的出现不能代表旧媒介的消亡”。

相对而言,传统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依然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品牌优势:特别是在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等方面,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无可替代,例如新闻发布会总是以电视和报刊作为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品牌的影响力依然深深占据人们的传统观念之中。二是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由于长期运营模式成熟,传统媒体拥有完善的采编系统和运作流程,其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深度性,为传统媒体保留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三是传统媒体拥有非常丰富的受众资源:统计显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受众市场依然是电视、报刊等传统新闻媒介,其广告利润也仍然丰厚。因此,传统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其其在网络媒体来势汹汹的局面下,仍然不可替代。

二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机制上的比较

2.1传播者主体和传播内容的比较

传统媒体的传播者主要是报纸、电视等媒体,主要传播者是政府、媒体和记者,但网络媒体的传播者有所扩展,除了政府、媒体和记者等主要传播者,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传播的主体[1]。因为身份的扩张和网络本身的相对自由性和开放性,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加广泛和繁多。

在中国,由于网络时代催发的传播者主体的扩张,如官方新华网、人民网,民间天涯社区、猫扑网等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在这些网站上,传播者的身份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传播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涉及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扩展了媒体内容的丰富性。 2.2传播方式的比较——点对点和点对面

2 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主要表现为点对面的形式,即从一个点,比如一个电视频道、一份同样内容的报纸,对广大的观众、读者进行信息扩散。在这种传播方式下,政府、精英人士等少数人掌握着话语权和传播权。

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作为新兴媒体,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往往表现为“点对点”,具体表现为多个信息源和多个受众的互动。在这种传播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和信息源,而每个传播者又可以成为受众,并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产生互动,极大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拓展了信息的传播空间。 2.3传播效率的比较

传统媒体因为其运行机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限制,传播速度远远落后于新兴媒体。而新兴网络媒体因其随意性和无处不在等特点,传播速度令传统媒体无法企及。

根据中国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有30%是通过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例如2009的网络热点事件排行榜中,位居榜首的是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仅主题帖数就达到25133个,转发速度和效率更是让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网友对此事件的后续关注和评论,显示出新兴网络媒体在传播效率方面令传统媒体相形见绌。

三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运行模式比较

3.1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盈利效率比较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网络媒体的市场盈利潜力逐渐显露,成为媒体企业的一匹黑马。根据2011美国报业协会( NAA)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报纸行业年总营收为340亿美元,同比下降7.3%,而新兴网络媒体,单是谷歌一家公司,2011年的营收就达到了379亿美元。

相比而言,我国国内的传统媒体商业盈利收入也远远落后于网络媒体。例如腾讯公司,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qq即时通讯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亿),2009年腾讯的净利润居然占了全国报纸净利润的近一半。而在2011年,腾讯全年实现总收入人民币284.961亿元(45.22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0%,其中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230.428亿元(36.5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8%,净利润102.3亿甚至超越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万科集团(96.2亿)[3]。

3.2传统媒体两个步骤实现商业价值

一般说来,传统媒体要实现商业价值,主要是通过采编、发行和经营三个途径实现。必须经过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传媒产品通过采编人员对新闻信息进行采写与编辑,形成文字、声音或者视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传达

3 给观众和读者,进行有效地传播。

二是将信息传播的价值转售给广告主。广告主借助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而对产品进行宣传投资,进而赢取利益。而传媒产品则通过这种途径,实现了信息到价值的转换。

在传统媒体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中,媒体和读者,以及广告主和读者之间交流不多,彼此之间相对割裂,媒体一般很难准确判断读者的喜好和特征,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也会显得盲目。

通过以上转换,传统媒体实现盈利模式固定在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发行收入,二是广告收入,这是目前是市场化环境下传统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增值服务的收入,例如举办大型活动、论坛等[2]。目前,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在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比较下,逐渐变得暗淡。 3.3网络媒体通过“免费+收费”的模式实现商业价值

这种“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先搭建一个大型信息和资源平台,例如新浪门户网站,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一般面向受众的信息服务是开放式的、免费的,但面向商户的增值业务,则是要收费的。例如搜狐门户新闻网站,从网站的建立、采编人员招聘和运营,都需要花费前期投入。然后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进行信息整理发布,让受众从多渠道接收。里面的广告业务,用户增值和体验业务,则是其重要的盈利方式。再以baidu为例,baidu对一般使用其搜索业务的用户完全免费,但baidu排名就是其增值业务,可以让不同的网站排名靠前或者置后,通过读者使用搜索业务费用转接到商家身上,进而实现收费盈利。

网络媒体的盈利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增值业务收入,如销售游戏币等,是很多网络媒体的创收的最大来源;二是广告收入,目前中国的几大门户网站中,除了新浪占比超过50%,其他网络媒体占比都不高。三是流量分账,这是目前增长最快和最热门的网络盈利模式之一。网络媒体要实现这种免费+收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备一个成本低、技术先进的数据平台,以及一个庞大的免费用户体验群体,这与和传统媒体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路径差别巨大。

四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传统媒体需要借助网络媒体,实现由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转变。而网络媒体也需要积极和传统媒体融合,借助传统媒体的品牌、内容、深度优势,由单一媒体向全媒体方向转变[6]。当前,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不仅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且越来越体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而如何更好地进行融合,一直都是新闻媒体界内外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有鉴于此,笔者试就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抛砖引玉,供专家师长指正。 4.1电视与网络融合——互动电视。

4 电视虽然是传统媒体中最为强势的媒体,但也受到了网络发展的巨大冲击和挑战。而选择与网络融合,不失为是电视媒体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研究和探索,互动电视由此应运而生。

互动电视(Interactive TV),也可称谓数字电视,是通过卫星、有线网和ADSL等宽带介质传送的具有信息交互功能的新型电视,更准确的说法应为互动多媒体;它具有宽带上网、大屏幕显示和数码电视三位一体的功能,能通过宽带或者电话线顺利地实现电视上网,并可采用图像叠加的技术,在无需中断电视节目的前提下,同步提供图文信息服务;数字电视具备简单、快捷、高清晰、互动等特点,不仅明显优于传统电视,而且优于现有的互联网上网方式[9]。

除了互动电视这种融合新媒介方式,网络与电视的融合还表现在传统电视业和网络行业的合并,成为新型媒体集团,美国于1995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1996年微软与NBC结盟组建的MSNBC,就是利用数字式信息技术手段,让电视行业和因特网联姻,通过业界兼并,增加了自身的竞争能力。其互动网址不仅可以同时传送文稿和声像信息,而且具备了真正意义上多媒体的特征[10]。此外,有线电视网由于其宽带特性,目前已发展成为互联网最后一公里的最理想接入方式,也是普及网络实现三网融合的最佳方式之一,成为网络和电视融合的新热点。 4.2广播与网络融合——网络广播

广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相当一段时间前景辉煌,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媒体主流渠道,但如今已经被电视优势取代。而网络的迅速发展,又为广播的振兴提供了机会,网络广播由此产生。

所谓网络广播,即让广播借助网络的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发挥自身优势。目前,世界上众多的广播电台,都组建了自己的网络广播,例如美国的VOA、英国的BBC等网络广播巨头在全球网络广播行业占据霸主地位。我国目前也有100多家网络广播电台[7]。将广播这种传统的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突破了传统广播时限性、地域性等制约,化劣势为优势,让广播具备了实时性、全球性和交互性新特点。

首先,网络与广播结合,可以让广播走向全球化,由于传统广播的传输手段受到了地域限制,收听范围小,效果也较差[8]。所以传统广播要扩展受众范围,特别是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成本高昂且收效不大。

网络媒体技术的全球覆盖性,帮助传统广播突破了这种地域限制。

其次,网络广播改变了传统广播单项传播模式,让受众选择空间得到拓展。 传统广播因为播出时间限定,节目限定,受众只能被动接听,失去了自主权。 而网络广播则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意地点进行收听和点播,广播内容也得到增值。

再次,网络技术促进了广播数据库建设。传统广播的音频材料储存占用空间大,也不利于传播和共享,而网络空间资源的丰富性,弥补了这一缺陷,更让传统广播的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5 4.3报纸与网络融合——报业网站

报业网站是报纸与网络融合而成的产物。1992年,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电子网络报。中国在这方面的开端始于1995年的10月,《中国贸易报电子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一次开播演示,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发行的传统报纸[11]。网络和报纸的融合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电子版阶段。这种电子报刊在前期并没有广告和订户收入,它最大的作用是可以让一份小报在一夜之间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读者和国际影响力。这是报纸走向与网络融合的关键一步。与传统媒体相比,电子报纸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内容的动态性,让读者经常可以阅读最新消息。此外,节约纸张和排版所需的的人力和物力,也是它的优势之一。

第二个阶段是超链接阶段。在这个阶段,报纸网站开始刊发详尽的深度报道和背景资料,然后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让读者从一条新闻迅速切换到另一相关背景资料和介绍的网站。从这个阶段开始一些报纸网站尝试开通电子论坛(BBS)、聊天室和邮件列表等服务,逐步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交流。从 超链接阶段开始,报纸网站开始具备网络的特点,更快获取信息速度和传播速度。

第三个阶段是多媒体阶段。这个阶段是网络专用新闻的阶段,报纸网络版与印刷版相对独立,并且为报纸网络版配备专门的新闻采编人员,采取网络版特有的新闻报道,初步具备多媒体报道的特点。至此,报业网站已经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报纸的网络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和一般传统媒体相对独立、具有自身鲜明网络特点和功能的新型新闻媒体,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化等网络特点,同时又具备传统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巨大的公信力。

当前,报业网络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逐步走向综合性门户网站发展之路。例如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已经完成了从单纯新闻信息媒体,向多功能的服务网站方向转变。

结 论

本文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特点,从新闻学角度比较和分析了两种媒体在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舆论监督功能等方面的优劣并对媒体的融合进行了初步论述。当今世界,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趋势愈来愈深入,从单纯的两种媒体融合逐步走向多媒体融合,即当前流行的跨媒体融合。传统平面媒体(报纸、杂志等)、立体媒体(电视等)和网络媒体组合,形成诸多媒体跨界联合,最终形成两种媒体强强实现了新闻媒体行业新发展和新跨越[12]。相信这种跨媒体的融合,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步规范,发展壮大。

6 参考文献

科技媒体范文第6篇

全媒体 (omnimedia) 源自美国一间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 (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 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 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 是美国当时最有名的家政公司之一, 通过旗下的“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

回顾1999年, 互联网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起步发展, 媒介内容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站等不同的媒介形态得以体现。然而, 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 当时的“全媒体”只停留在扩张阶段, 只求拓展新的媒介形态, 而没有注重“全媒体”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广义上, 全媒体是指包括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局域电视网、国际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传输渠道, 并涵盖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的各种传播形态的总和, 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 (纸媒、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 之间的融合, 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 (三网融合) , 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 (三屏合一) , 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5W) 。它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 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全媒体最大的贡献在于整合:传统媒体与数字新媒体的整合, 打破了把两者对立起来的思维误区;纸质报刊、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介的组合, 把不同媒体由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 实现了角色的换位与融合;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 达到了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受众的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在全媒体时代, 传播者借助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信息传递, 但更重要的是, 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借此也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 更加自由地接收乃至发送信息[2]。传播者在信息自由流通中的“上游”地位逐渐黯淡, 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反转成为新闻传播的核心, 从手机、网络到各种手持地面终端, 技术将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内容碎片化, 这些不同的介质裹挟着各类内容向受众重新聚集。

在全媒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 受众从大众传媒时代的被动接收者变为相对主动者, 成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新闻信息消费选择的用户。他们不再是单一信息的接收者, 而是内容的提供者和合作伙伴[3]。借助便捷的电子设备, 普通民众既是信源的提供者, 又是初始新闻信息的发布者。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现场的亲历者、社会现象的目击者, 手机随手一拍, 微博实时在线传播, 往往会制造出阶段性的新闻热点, 成为社会关注话题的始作俑者。

虽然“人人都是记者”的说法有些夸张, 但毫无疑问, 正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 在物理层面给受众自主发布新闻信息提供了可能, 使得媒介形态之间的疆界逐渐模糊, 各类信息最终都可以通过技术在任何可以连通网络的终端, 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 根据用户的意愿被选择、被接收。正是这些技术使受众变得复杂而多元, 以往能够相对清晰界定的读者、听众和观众, 开始从整体上转变为网络新闻受众。以出版周期、播出时段为信息交换区隔的新闻传播, 按照读者、听众、观众为信息交换目标的新闻传播, 被各种或固定或游移的接收终端牵引, 传统新闻的“我报道你接收”的模式, 逐渐变为“我爆料你报道”“关注我需要的新闻”, 甚至部分成为“人人即媒体”的自媒体。

如果说全媒体是对当今媒体形态的宏观描述, 那么自媒体则更多地是从微观角度描述受众个人参与到媒体活动之中。

自媒体 (grassroots media) 意指在网络环境中, 由于博客、微博、共享协作平台、社交网络的兴起, 每个人都具有了传媒的功能。相对于传统媒体, 它特指具有传统媒体功能却不具有传统媒体运作架构的个人网络行为。

自媒体又被称为公民媒体,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 (自媒体) ”研究报告, 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美国著名的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 源于大众, 为了大众》 (“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 充分描述了自媒体的特点, 即平民化、个性化——个人正在成为“平民化传媒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

对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 媒体运作无疑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同时, 一个媒介的成立, 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层层核实和检验, 其测评极严, 门槛极高, 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 互联网让“一切皆有可能”, 平民大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也成为可能。

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民众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 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 时效性大大增强[4]。作品从制作到发表的迅捷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自媒体能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 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

从“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 每个民众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 (博客) 、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 (播客) 。“媒体”变成了个人的传播载体。人们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 每个“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传递自己生活的阴晴圆缺, 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5]。自媒体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综上所述, 在全媒体时代, 其他新媒体应结合自媒体的演进趋势, 从中不断发掘、吸收有态度、有观点、有个性的自媒体作者加入, 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 利用互联网的低成本聚拢优势和专业化服务, 实现各种媒体的深度融合, 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以期建立起自己的长青基业。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过程中, 受众从大众传媒时代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相对主动者, 成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新闻信息消费选择的用户, 他们既是信源的提供者, 又是初始新闻信息的发布者。

关键词:全媒体,互联网,数字化,自媒体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刘灿姣, 黄立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中国出版, 2009 (1) .

[3] 任殿顺.数字出版的平台竞争初探.编辑学刊, 2010 (6) .

[4] 实战视角看自媒体如何在三大平台赚钱.搜狐传媒.

上一篇:作文校园一角范文下一篇:年终总结开头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