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学习范文

2023-09-16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学习范文第1篇

(篇一)

11月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劲。“十三五”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对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提出新要求,为促进新生事物健康成长、壮大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

创新应该成为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基层应该成为创新最大的动力和源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这就给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我们探索改革创新提供无尽的动力和无穷的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要高屋建瓴,更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需要激发基层的活力。

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改革创新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层有着最大最有活力的群众基础,实践证明,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本质就是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也就是常说的“接地气”,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发展创新源泉,人民群众中有最大最深的智慧,要在凝聚群众智慧中提升创新能力,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取经”,激发创新思维,同时,也在与群众交往的过程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改革需要创造力,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激发这种创造力,就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形成人人思变求变、事事谋求创新的生动局面,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扎根基层、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发挥基层创造创新性,推动十四五改革始终行稳致远。

(篇二)

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源自基层。要鼓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之片“沃土”上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基层是最有活力的“练兵场”,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入基层去挖掘发展创新源泉,深入了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问计于民”,让改革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基层,广泛聚民智,才能迸发出“新”的灵感,挖掘出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更大”、“更深”的智慧,为改革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在凝聚群众智慧之中提升创新能力。

(篇三)

近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指出:“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注重激发基层的改革创新活力,支持开展差别化创新。”时代潮流奔涌向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面对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各地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把攻坚克难、灵活应变、不怕错误作为新时代改革的“创新秘籍”,努力锻造成为改革创新路上的“尖兵”。

“创新”第一式:打破常规、攻坚克难。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能力不会与生俱来,而要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不断培养提升。广大基层干部要走出“舒适圈”,摆脱“千篇一律、千天一事”的工作疲态,主动到民生一线去、到发展一线去、到困难矛盾多的地方去,多当几次“热锅蚂蚁”,多接几回“烫手山芋”,提升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破解难题的硬本领。要培养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引导其打破常规思维,敢于“憋自己一把”,把挫折当“存折”,把磨难当“磨砺”,在一次次突破“自我极限”中收获成长。

“创新”第二式:灵活思维、随机应变。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改革在很多领域进入了深水区,但一些干部仍想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广大基层干部要锻炼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激活“头脑风暴”,克服“本领恐慌”,不当事业的“守成者”,学会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引领干部紧跟全面深化改革新步伐,主动向广大“改革先锋”们学习,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处发力,从工作的难点痛点处发力,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多些“从0到1”的突破,争当新时代的改革“闯将”。

“创新”第三式:纠正错误、鼓励进步。改革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改革创新活力。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改革创新探索中干部出现的失误,该“容”的要大胆地“容”,并鼓励其继续心无旁骛地“闯”下去;

对于改革创新中出现苗头性方向性错误的,要及时进行“纠偏”,引导其转变思维,找准方向再出发。完善“优者奖”的激励措施,对于在推动改革创新中有重大成果、起重要作用的干部人才,要在精神上、物质上、待遇上给予奖励,强化对改革创新干部的关怀,认真了解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让其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永葆创新激情,向着改革创新的高峰进发。

时代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只有深刻把握和理解创新要义,紧跟改革创新的步伐,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才能更好的服务岗位、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篇四)

中国新一轮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启动了。

过去的改革从重在提高效率起步;新一轮改革既要提高效率也要促进公平,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过去的改革从让一部分群众、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破题;新一轮改革要进一步均衡协调发展,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根本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拉大趋势,促进共同富裕。

过去的改革侧重于利益杠杆的撬动;新一轮改革要从整体增进人民的福祉,就必须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过去的改革多在体制外进行;新一轮改革则要克服体制内产生的障碍,尤其要超越来自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

过去的改革可以摸着石头过河;新一轮改革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既要摸着石头过河,还要加强顶层设计,把握大局,稳中求进,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过去的改革,一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解放和活跃了生产力;新一轮改革,则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必然牵引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一系列改革。

过去的改革是在打破僵化封闭、万马齐喑中启动;新一轮改革必须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众说纷纭中出发。

古往今来的一切改革,首先都难在凝聚共识。今天在需要改革这个重大问题上,全党全社会是有广泛认知的。但究竟改什么,怎么改?可以百花齐放见仁见智,不可以各行其是互相扯皮,尤其不可把中国引向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把13亿人的改革共识凝聚起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和智慧。

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总能够凝聚全民族共识。要说中国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这应该是一个方面,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凝聚改革共识,看我众志成城,可以无坚不摧,何惧路险水深。

(篇五)

11月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深化改革创新,需激发基层活力,需大力探索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保驾护航。要自我解放,不能因为个别人的思想僵化而影响发展,抱着原来的东西不放,要破除按部就班、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旧思想,要以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大胆运用新思路,敢闯,敢为人先创出一条新路。

改革决定发展。习近平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基层改革创新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通过基层的磕磕碰碰找准路子、瞄准靶子,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使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经济等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在问题的引领下,我们的改革开放之路不仅稳准实,人民生活大大改善。让群众受惠是改革创新的落脚点。我们谈发展,谈改革,最终目的和指向都是改善群众生活、增加人民福祉。

人才决定未来。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质量的改革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团队。要加快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更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像习近平要求的那样:“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学习范文第2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广东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牵引带动全局工作的“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引领,推动大湾区与示范区利好叠加形成“双区驱动效应”,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雙区”建设支持广东深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岭南花正开,奋蹄开新局。

1月24日,在广东两会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展示了广东的经济韧劲。“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为7.5万亿元,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如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亮出了清晰的坐标。马兴瑞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必须认真落实“1+1+9”工作部署,包括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内容。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从2021年‘十四五’开局以及从广东的现代化建设看,要把这两个大区作为它的重中之重,支持它的建设。这两大区建设好了,对广东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湾区在广东有九个城市,是一个非常大的体量,人均产出和地均产出都比较大,也代表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平。所以抓好了这两大战略,无论对国家的发展,还是对广东的现代化建设,意义都是非常深远。”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互联互通的大动脉。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双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有利于加快推进广东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最终指向,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更好地发挥大湾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增长极作用。”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钟韵对《小康》记者说,两大战略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为大湾区建设注入了制度创新的新动能,为突破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支持,有助于大湾区参与双循环。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展现新的更大作为,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应该讲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抓手就是要围绕这个走在前列的要求来做。”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对《小康》记者说,“双区”建设就是继续支持广东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发挥好引领作用。广东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它更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就是要靠“双区”建设,更好地践行习总书记的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大湾区是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

在中国发展大棋局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疑是重要一子。“北雄安,南大湾,是中国战略双子座。”“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湾区经济的实验者,为中国发展带来新契机。”……学者们对大湾区给予高度关注和期待。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9+2”城市群,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7264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继美国纽约大湾区、美国旧金山大湾区、日本东京大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与纽约湾区旗鼓相当。未来发展势头强劲,有望成为超过东京湾区的亚洲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占全国土地面积不足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却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6%,是全国经济举足轻重的重要增长极。”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专题研究员贾征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迅猛、创新能力突出、定位明确,全球化趋势、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化科技都带来新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是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区;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新使命。

大湾区之所以能够发展,陈耀认为,离不开各个城市规模等级的不同,既有特大城市,也有中小型城市,这个可以成为城镇体系、产业体系,还有人口规模的体系,这个对于大湾区建设都非常重要。“大湾区要强调一体化发展,四个核心城市引领,其他城市和周边地区协同,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大湾区建设要吸引各方力量参与进来,带动和辐射扩散两种效应结合起来。”陈耀说。

粤港澳大湾区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国际上没有先例。要如何闯、如何试,开出一条新路来?广东省发改委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提到,广东将在坚守“一国两制”前提下,区分不同领域、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具体问题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逐步打破壁垒屏障,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对于营商环境、城市治理等港澳领先、可以复制的直接对接,实现规则“联通”;对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港澳领先、但难以直接复制的,主要是学习其理念加快构建与之接轨的制度体系,实现规则“贯通”;对于执业资格、社会保障等由于管理方式不同形成的规则差异,则在充分协商基础上实现规则“融通”。

港珠澳大桥海关关员对供港鲜活水产品进行查验。 图/ 林昌锋

粤港澳大湾区华南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仁寿对《小康》记者说,港珠澳三地在制度、经济发展程度及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协同处理好差异实现协调发展。例如紧扣《纲要》中的战略定位,既然国家认定“自贸区”政策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将大湾区内三个分割的“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和“珠海横琴自贸区”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全部实施“自贸区”政策,解决人为割裂三个自贸区的政策篱笆,带动辐射作用将倍增,将极大地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发展协调发展。因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全部实施自贸区政策可以立即破解“三个关税区”壁垒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和香港经验,将现有的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自贸区”扩大到整个大湾区11个市,全面提高大湾区金融合作、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再进一步转型升级为“大湾区自贸区”,即将行之有效的香港自由港制度延伸,整个湾区内全部或大部分进出口商品豁免关税,实行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和物流自由的政策。此举对于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辐射粤东、粤西、粤北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悉,广东省始终把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也超过1000公里,已初步形成连通粤东西北、连接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放射型对外通道格局和内部城际网络主骨架。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的定位,深圳前海规划了“9+2+1”陆海空立体交通构架。图/ 张玉荣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方向是要以高水平的软硬联通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更好地推动大湾区协调发展,毛艳华认为,要把提升市场的一体化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继续推进湾区通工程,加强制度衔接和体制对接,“如果大湾区城市群不能够解决市场一体化的问题,那就谈不上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所以当前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深圳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

大潮起珠江,改革忆峥嵘。

当年,“改革开放第一炮”在深圳蛇口炸响;如今,与蛇口一山之隔的前海,又走在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小康》记者近日走访的前海,这个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建设的干劲如火如荼,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正成为“中国梦”的梦工厂。行走在深圳的每个角落,同样能感受到这座创新型国际化城市充满着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

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深圳,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2020年10月,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二,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第三,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第四,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六,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当前,深圳正努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在全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方面,马兴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出台省级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措施,探索实施省级行政管理权限负面清单模式,在制度创新、放权赋能、激发活力、营造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支持深圳构建高水平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增加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供给,试点放宽国际新药准入,支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径,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用地用林改革试点,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圳的综合改革试点,实际上是在可控的情况下,中央大胆放权让深圳去做一些事情,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思考和顶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科技卡脖子的问题,这反而回到先行示范区的概念,用制度体系、规则体制、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式,在地方可以集聚国际国内的各种要素资源,实现创新和突破。粤港大湾区的规划纲要提出来,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侧重点是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以市场化的方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它的着重点是‘1到N’的变化。”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张玉阁对《小康》记者说,而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侧重点应该是从0到1。一个是从无到有,一个从有到多,这两者能够相互联动,相互支撑,那么它的科技创新就可能会具有综合竞争力。

钟韵认为,就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来看,这不仅是为深圳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针对深圳的综合授权改革所产生的制度创新效应,必将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体现。以科技人才的引进为例,《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包括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与境外专业人才的新措施,这将助力深圳吸引全球一流创新人才。当前,“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快成型,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交通支撑,将令深圳的引才用才改革惠及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为重要引擎的全球引智方案,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与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相匹配的高端人才体系。人才体系的支持,无疑将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与基础研究的实力,从而为大湾区参与双循环中,畅通国内循环、助力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积极的支持。

蓄势待发,“中国梦”的典型体现

新时代,新机遇,新使命。

站在新的起点上,整装待发的广东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包容的姿态展望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领头羊,湾区11个城市各有优势,协同创新发展成为必然。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打造新型合作平台,整合教育、金融、科创、产业、人才和交通等资源,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湾区。”贾征建议加强制度、金融、产业、教育等方面协同,如加强制度协同上加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成立由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组成的“大湾区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构建联系紧密、沟通高效,协调有力的三地合作机制,积极推进粤港澳三地政务服务、融合发展等全面工作。

“双区”建设是广东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目标任务。张仁寿说,广东推进“双区”建设,未来面对多项挑战:广东出口外需持续下降,经济活力受到较大影响;疫情造成的全球产业链断裂,也加速了“逆全球化”和“去中国化”的趋势;目前科技体制和科技创新生态还不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还没有形成崇尚科学家精神的社会风气;“短板”效应长期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等等。张仁寿提出实施“四大工程”破解科技创新薄弱环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系统工程;“面向经济主战场”系统工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系统工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系统工程。

“大湾区规划纲要里面,打造综合性的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的这一块儿,五位一体,四个自信,两个布局,世界级城市群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地方就变成讲中国故事,或者是为全世界各种问题提供一个中国方案,未必是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一定会有启发、会有价值。”张玉阁说,大湾区应该是未来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最典型体现或者综合性代表。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是广州市贯彻落实“双区”建设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的重大举措。图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展示交易(安圣)中心参观考察各类“菜篮子”产品。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深圳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同时,也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树起中国高质量发展“一面旗”。“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崔成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对于深圳有诸多建议,深化金融体系改革:选择深圳前海等地,开展普通法系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前海国家金融对外开放实验窗口建设;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新模式:以扩大按知分配比重为目标,充分借鉴华为模式,探索国有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体制机新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大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大学、科研院所的考核指标及职称评定指标之中。并在大学及科研院所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支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房价对人才的挤出效应:充分借鉴新加坡公屋等模式,切实降低科技人才住房方面的经济压力,鼓励深圳人才住房半价模式等新探索;开展税收体制改革试点,加快由分类税制向个人综合税制转变,由间接税向直接税的转变,以此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尽早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模式。等等。

“双区”建设,不少专家提到广州与深圳“双城”联动来强化核心引擎的功能。“比如在市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方面,在产业协同方面,在城市群的工作思路体系的构建方面,在一流营商环境构建方面,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都可以更好地發挥‘双城’联动的优势。”毛艳华说。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肩负着中央和省两级的税收和省内外多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帮扶任务,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应该在金融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广州、深圳和香港三个证交所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中心,争取在‘十四五’期间达到纽约、东京等世界一流湾区水平。”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温洋对《小康》记者说。他建议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完善金融与创新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培养源源不断的上市中小企业;推动国内证交所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对企业上市的组织领导和培训工作;在时机成熟时还应该成立广州自己的证券交易所“穗交所”、“新三板”和科创板等。(实习记者梁诗敏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麦婉华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学习范文第3篇

入选理由 深刻阐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提出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是中共中央在全面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大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体现出我国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行动纲领和总依据。

主要内容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学习范文第4篇

一、坚持思想再解放,推动改革工作再提升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改革的成效和成果。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将改革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十九届三中全会、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以看出,改革从上至下,力度空前,影响深远,再次向全党传递了将改革深入到底的决心和魄力,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如何在新时代体现新气象,发挥新作用,就必须从思想上再解放,行动上再抓实。首先,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改革发展永远是主旋律,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坚持习总书记确立的改革三个不能变原则(“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站在新时代新高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藩篱。同时,更加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全区上下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改革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全面贯彻中省改革部署,增强改革担当,加强改革创新,突出改革实效,为推动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破除阻力、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二、坚持改革再深入,科学谋划夯实全年改革工作“惟其艰难,方显勇毅”。目前,中省市的重点改革项目和政策要求已经明确,区委改革办、各改革专项小组、涉改部门要打开思路、聚焦对标,在系统推进、专题攻坚、探索突破上持续发力,做好今年改革工作谋篇布局的文章。一要紧盯中省市改革做好对标,不断强化对标意识,紧盯党的十九大的改革部署,紧扣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全国“两会”的新精神、新内容,对标中省市2018年改革事项,谋划好全年改革任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改革项目争取承接力度,特别是在有利于南郑区域发展、有政策资金扶持的改革项目上,要积极争取、跑办对接,另一方面要对标中省改革事项,精心谋划主动作为,扎实做好规定动作,精心谋划自选动作,把的改革作业布置得更加科学、更为精准、更有分量,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二要立足南郑长远发展谋划改革,当前,南郑正处于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多重优势叠加的重大战略机遇(撤县设区、南区划转、高铁时代),也面临诸多考验,谱写南郑追赶超越建设“四个南郑”新篇章,必须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发展主线。结合南郑撤县设区、南区划转,要争取大市规划、项目建设、政策优惠等支持力度,打造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结合全域旅游、高铁时代,要充分发挥青山绿水环境资源优势,发展小而优、小而特、小而精的乡村旅游项目,要创优生态文明、全域旅游改革试验区,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创新乡村振兴体制、优化推广“三变”改革模式,在脱贫攻坚机制上出实招出新招,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总之,立足南郑实际推进改革,要在精准严实上下功夫,不弃微末、不舍寸功,积小胜为大胜,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在南郑落地见效。三要紧扣重点推动改革工作。今年要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国家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区党政机构改革等重点改革上实现突破,抓出成效。尤其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方面,要切实落实中省市会议精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久久为功的决心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以刀口向内的魄力,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减少审批环节,完善办事规则、降低办理事限、降低企业成本,努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扎实搞好“营商环境提升年”各项工作,加快促进全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四要积极探索自主创新改革,各专项小组、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顺应新时代要求,围绕群众 “最急、最盼”的事情找出路、找办法,精心组织实施一批自主创新改革,达到自主创新改革占比不低于20%的市委改革任务目标。同时,按照“四个有利于”的要求,凡是符合中省要求、符合南郑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自主创新改革,一但确定就要大胆试、放手干、坚决改,打造一批如“干部心理测试”“服务群众工作在线系统”“三微联动宣传新模式”的南郑亮点,南郑样本。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学习范文第5篇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集中发力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发力在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之处,集中发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5中文网络搜索分析报告,由电脑根据“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三个关键词的搜索热度自动生成。从这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年来,对中国“改革”相关话题的搜索量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搜索意味着关注,增长的曲线则代表着不断凝聚的改革共识。2015年,总书记主持召开了11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几乎每月一次,86个重要文件在会上通过审议,领导小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各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启动,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按计划展开。

2015年12月22日全国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开始实行,1000万困难残疾人和1000万重度残疾人将开始享受国家的专项补贴;12月22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开始实施,16岁以上符合条件城乡居民都可以在户籍地参保;12月22日2.7亿流动人口翘首企盼多年的《居住证暂行条例》开始施行,持有人可以享有教育、卫生、法律援助等六大基本公共服务和七项便利。在全国率先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山东,城乡居民如今不分身份,统一支付标准。

2015年,备受瞩目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出台,从多个维度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方向、任务和措施;2015年,行政体制改革再进一步,行政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为企业减负松绑,平均每天有1万2千家新企业注册成立。2015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行、价格改革挺进到多个垄断行业;2015年,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速,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1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进入快车道。2015年,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方式,都在随着农村综改的深入发生着变化;这一年,对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步伐坚定有力,让中国在开放与改革的深层次互动中获得新的动力。

2015年,经济改革迎难而上,其他重点领域改革也紧扣社会关切,逐一破题。加快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前行。《立法法》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立法权限,巡回法庭、立案登记制、法官检察官实施分类管理,司法制度深层次的改革让公平正义之网越织越密,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2015年,文化改革紧锣密鼓,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自身建设以及纪律检查等多项改革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速前行,《环保督察方案》等一系列硬手段陆续出台,重点解决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不作为”。

中国改革,世界怎么看?大数据机构亿赞普对全球十余家重要媒体以“中国改革”为题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不仅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一倍多,对中国的金融改革、人口政策调整等也普遍给予了积极评价。

唯改革者进,新年开端,也是“十三五”开局,现在,改革号角再次吹响,改革方向已经清晰,2016年,改革将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将为未来中国注入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

1.改革工作的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总目标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总书记12月9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改革任务、制度建设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严明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改革工作的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理不清思路,就踩不准脚步,完不成任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指出:“2016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协调推进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

3. 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内容丰富意义重大,要把这些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在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的情况下与新的改革内容形成梯次衔接、协调推进,做到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三次会议,三份文件,每一份文件都包含着大量具体的改革举措。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7年的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突出了每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2015年11月9日,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指出:“对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要纳入改革台账,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推动落实。要统筹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实现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十三五”时期我国发

展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分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 “十三五”规划也将是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3.改革工作的关键

“一份部署,九分落实。”改革的顶层设计重要,但落地深根更重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落实责任,根本在敢于担当,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针对改革方案,拿出具体措施,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指出:“改革工作能不能落实到位,落实责任是关键。要抓好部门和地方两个责任主体,把改革责任理解到位、落实到位,以责促行、以责问效,抓紧抓实改革方案制定、评估、督察、落实等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跟进、全程负责、一抓到底。要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健全能定责、可追责考核机制,条条线都要拉直绷紧。地方各级党委对本地区改革任务承担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

深化改革离不开部门和地方两个责任主体。承担牵头任务的有关部门要定好方向,划好底线,狠抓落实与督察,要切实担负起改革措施落地的责任,积极主动想法设法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各地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抓好改革部署的具体落实,把改革做深做细做实,形成上下良性互动、各个环节全面行动的局面。

要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让各级党委承担改革措施落实承担主体责任。落实主体责任不是简单表态、不能务虚,必须务实。只有各级党委切实强化了责任担当,党委书记真正成为第一责任人,把中央提出的“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的要求带头做起来、做到位,才能切实加强党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推进改革不断深化的带动作用。

强化对改革工作的督察

强化对改革的全程督办督察,是抓改革落实的有力举措,是主动有序推进改革的有效行动,是传导责任和压力、把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指出:“要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更好发挥督察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要排队督察,重点督促检查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要加强对各级干部推进改革情况的了解,加大改革实绩考核权重,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正确用人导向。”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经常会遭遇梗阻。要用好督察这件消除“中梗阻”的利器,破解改革胶着局面,提高改革落实的效率和质量。习近平在主持

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方案出台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方案“落地”。方案落实过程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和障碍。如阻挠改革推进的问题、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问题、侵占国家利益、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就要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督察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对需要调整完善的改革方案及时分析研究,努力使各项改革都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都能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和期待。” 2014年,中央改革办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各地也要加强对改革方案落实的督办督察工作。通过督察,对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及时跟踪研判,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使改革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2.全面深改:突出精准发力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700元,一直是个贫困村。去年,村里拿到了国家下拨的一笔200多万元的扶贫款。以往扶贫款都是按人头发到村民手里,但这次有了不同。湖南省花垣县县委书记罗明告诉记者:“我们感觉要找到一个长远致富的产业,才能使老百姓长期脱贫致富。我们在十八洞村第一次探索了由全村老百姓来合作出资,跟一个农村合作社来出资,建立猕猴桃基地。”

花垣是猕猴桃的原产地,这里的土壤中富含硒元素,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十八洞村这次的做法是,村民每人出50元钱可得1股,加上国家下拨的扶贫款凑足294万元,村民和村委会合计占股49%,合作社投入306万占股51%。除了600万自筹的资金,十八洞村还从当地银行获得1000万的支农贷款。

有了1600万的资金投入,村民顺利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如今,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已初具规模,尽管还未挂果,但已经跟成都的一家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销路有了保证,还准备发展猕猴桃深加工。十八洞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石志刚说,预计按股份平均来算,每个人收入最少在5000元钱以上。 从人均不到1700元到人均5000元以上,一年之内,十八洞村村民的收入有望提高两倍。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当地改变了原来那种撒胡椒面式的粗放的扶贫模式,开始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精准扶贫。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表示:“中央提出来主要的措施就是精准扶贫,有针对性地去采取措施,比如刚才我们村子这个例子就很典型,穷人在产业发展中间,能够让他进入到产业链里面来,使他各种受限制的因素大幅度减少,从而能够从中受益。当然这只是产业发展一方面,中央政策精准扶贫涉及的面是很多的,包括移民搬迁,包括教育和卫生扶贫,都是精准扶贫的内容,通过综合性的措施,使现有标准下的穷人,在未来5年里面能够摆脱贫困。” 脱贫攻坚,这是我们在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6亿多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6年的时间,要让7000万人如期脱贫,就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得搞清楚7000万人分布在哪儿,为何贫困,怎么帮扶。扶贫模式就要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不光扶贫工作需要精准,我们面对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同样需要发力精准。

精准发力的前提是找准问题,就好比医生开药方,首先得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政策变化,就是“二孩”全面放开。这项人口政策的调整,针对的主要问题,就是为了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问题症结找到了,还得开对药方。这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对明年的改革工作,明确提出了“四个突出”的要求,突出精准发力作为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起着定方向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明年的深化改革中,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力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银温泉认为:“两个聚焦,实际上就是我们下一步精准发力的总目标。十三五期间从发展上来讲,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改革上来讲他要是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友好型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这一个改革的目标,一个发展的目标,精准发力实际上就是要为聚焦这两个目标,是围绕着这两大目标来确立我们的改革的方向。” 3.全面深改:突出问题导向

12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明确了明年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突出强调了四个关键性环节,它们是: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这四个突出,既是完成未来改革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经过已有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重要原则。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关键年。这一年的2月份,刚刚成立两个月的中央深改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而在这次会议上,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改革的思路再次被总书记明确。他指出:“各项改革任务都能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认为:“我觉得问题可能主要有三类,一个就是制约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的问题;第二类是影响老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的;第三类就是我们党我们政府包括我们的军队这样一些组织,它自身健康发展要提高能力。” 找到了病根儿,如何对症下药?梳理过去两年多的深改足迹我们注意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全面深改的重要突破口。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该管的政府要管好、服务好;不该管的政府就要放手,让市场自己去解决。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举措。经过几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国已取消和下放5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政府正在一步步摆脱“全能型家长”的影子。

梳理19次深改小组会议我们发现,这两年的深改除了注重理论创新之外,还以问题导向进行了分层次的改革,既有全国统筹的顶层设计,也有针对具体领域的改革意见,比如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和司法体制改革。既有地方性的试点,也有酝酿成熟后全国性的实施。曾经困扰改革进一步推进的“顽疾”正在逐步被厘清、调整。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需要动奶酪、分利益的时候,难度就更大。仍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举例,虽然政府已经下放了很多权力,

但是“含金量”高的有多少?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是否又负起了足够的责任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员杨禹说:“比如说去年以来公众热议的,现在很多私家车能不能来做专车,在这方面有一些新情况,政府要恪守什么样的准则,管什么,不管什么,有些部门处理得并不是很好,这正是问题导向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有哪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会束缚这些发展理念的实施,是下一步落实问题导向,仍然需要不断去梳理和解决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一方面需要去顶层设计,需要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把它梳理清楚,大的思路理清楚,但到底哪些方案,哪些具体的措施更加有效,也要在逐渐执行过程中不断去反馈学习,所以我们现在讲叫适应性治理,就是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地去总结经验,把一些可能做得不好的地方去修正,然后进一步推进。” 突出问题导向,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回避、不能遮盖;把人民的需要当做最高要求,从来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些重要原则,落实在实践中,就一定会表现为“突出问题导向”。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会离人民越来越远、离实际越来越远,就会陷入孤立和危机。找到问题怎么办?接下来就要突出精准发力。

4.全面深改:突出完善制度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四个突出”的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这样的要求,容不下一丝懈怠、一点马虎,必须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而这其中的“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无疑就是高标准、高品质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 大城市落户难,是很多漂在大城市的外乡人的共同的感受。尤其想在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落户,更是难上加难。几天前,北京市在首都之窗网站发布了一份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让众多的北漂一族看到了希望。这份公告是对《北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这两份户籍改革文件公开征求意见。最新出炉的北京积分落户征求意见稿提出,北京将对具备一定的资格的申请落户人的条件进行量化,并对每项指标赋予一定分值,总积分达到规定分值,就可在北京申请办理常住户口。北京和其它一些大城市积分落户细则的纷纷出台,让很多流动人口感受到户籍改革离自己越来越近。实际上,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开始,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户籍制度改革一直在不断加快完善制度、细化政策。

其实,户籍制度改革最大的突破来自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顶层制度建设。2014年6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经过中央深改组第3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个月后,国务院就印发了这份分量最重的户籍改革文件。其中多项制度建设和措施完善引人关注,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等等。今年11月26日,国务院又进一步细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措施,公布了《居住证暂行条例》,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意味着全国1.7亿流动人口将可以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

就在几天前,中央深改组召开第19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意见》提出计划生育等政策要与户口登记脱钩,“黑户”人口将获得正常的身份。户籍制度改革又一硬骨头被啃下。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出台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主要大城市都已推出积分落户细则。专家指出,户籍制度改革从顶层设计提出大的制度框架开始,到一步步细化措施规则,体现了本轮全面深化改革在完善制度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顶层设计,从上到下,一步步一级级细化落实。

梳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在制度建设和完善方面,可以用“紧锣密鼓、蹄疾步稳”8个字来形容。仅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这三次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和举措就有800多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年来开了19次会,平均一个多月就要开一次会,审议了100多份重要改革文件,涉及到经济、司法、民生、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改革意味着破旧立新,新的事物的出现,新的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往往意味着制度的创新。2015年4月21日这一天,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一下子多出了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天,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同时挂牌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总体方案,三个新成立的自贸区都将使用同样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负面清单里面列出的是在自贸区内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外商投资,只要不在“负面清单”里面就不必经过审批,备案即可。而这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直接复制于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探索经验。而现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探索出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经验已经扩展到了全国。今年9月15日,在中央深改组第16次会议上,《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审议通过。这意味着今后在中国境内,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各类市场主体都可以依法平等进入。

从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到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的成立,再到全国复制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经验,显示出本轮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方面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基层探索和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梳理中央深改组两年来审议的100多份重要改革文件,其中试点方案就有18份之多。

改革无止境,完善制度无止境。两年来,从中央顶层设计层面,一些重要的难啃的硬骨头,像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金融财税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等,都已经取得突破。接下来,大的制度框架下如何细化政策、完善制度,要看各部门、各地方出实招,见实效。

总书记指出:“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突出完善制度,就是要全面落实这样的要求,不仅要“有”而且要“好”。这样的制度拿出来了,就更需要“突出督察落实”。

二、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主线

在今年两会上,无论是提交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提交人大审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都是重要议题之一。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哪走,如何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代表委员们,通过他们的基层具体实践,提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3月6日,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了第一场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

员谈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第一场记者会的主题,足以看出这个话题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总书记提出来的。在去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自此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个高频热词。在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和委员带来的提案和建议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 (1)现状分析: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潜在的增长下降,外需不足,内需潜力和空间有限。过去短期需求管理的做法是需求侧增加消费,靠增加投资、增加进出口。“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7年,一些行业和领域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习总书记曾多次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2)基本思路:五个“搞清楚”

“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深入调查研究”——“情况要摸清”,这是改革发展最基础的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我们要发挥这个优势;

“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论事甚至本末倒置”——“目的要明确”,这是改革发展的关健,强调的是方向的重要,我们要紧紧围绕前进方向做努力,不能南辕北辙; “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确定的任务要具体化、可操作”——“任务要具体”,这是改革发展的期待,强调的是办事情要靠谱,要接地气,我们不能纸上谈兵,大而化之;

“搞清楚谁来干,做到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责任要落实”,强调的是踏雪有痕,职责明确,我们的工作不能浮在空中,落不了地; “搞清楚怎么办,用什么政策措施来办”——“措施要有力”,这是改革发展的保证,強调的是怎么办怎么干,我们要让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有数,投身实践,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 (3)根本目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些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同时通过“降成本”和“补短板”加法。降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财务成本等等就是增活力,是在更深层面上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政府的重要作用。补短板就是强根基、清障碍,重在持续扩大有效供给,最终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三是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实施上述政策,今年将比改革前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这样为企业减负和松绑力度全所未有。

而在政府为企业营造良好经营环境的情况下,企业作为供给端的主体如何壮大自身,引领消费,这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代表委员们认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两端同时入手,共同发力,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加紧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是这样的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拿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体现的是这样的变化。可见供给侧结构改革集中反应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多项重大决策,确实是一次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战略调整。

从去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已成为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继新年视察重庆强调供给侧改革之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这一改革的重要性,并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提出供给侧改革方案需要五个“搞清楚”等等 (4)工作重点: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和去杠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产能就是要重点抓煤炭、钢铁关键行业,这两个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最突出,面临的困难最大,国务院提出2016年要减少一亿吨的粗钢的产能的目标,办法要靠改革和结构调整,共同推进。

去库存主要是讲去房地产的库存。既有当前运行的增量和未来库存,同时还有更多的存量库存。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建设新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租售并举,来解决房地产库存问题,这就是双推动。

降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它是由体制机制问题造成的经济、时间和机会等各种成本;税费是企业另一项主要成本,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达17%,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降低社会保险费,绝大部分企业“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都在工资总额的40%以上;财务成本过高尤其是小微企业严重;降电价、降物流成本对总体企业发展、全社会经济活力的增强有较大促进作用。

补短板是我们一个长期的工作,有生态环境短板、农业短板、资源短板、民生短板等等,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十三五规划纲要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这三个发展理念主要是围绕补短板而提出的。

去杠杆在产能过剩和高库存的企业中,往往依靠高负债率来维持运营的,而企业如果连续负增长,就可能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所以在去产能和去库存的同时,必须去杠杆,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钱颖一认为,去杠杆一定要注意一个“稳”字。 2.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2015.4.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在协调衔接三中全会相关改革任务和四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绘就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1)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切实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着力破解影响法治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改革的目标任务:

着眼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证公正司法,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提高司法公信力;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着眼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3)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司法规律的改革之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司法规律,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二要坚持改革的大局观,敢于担当、勇于进取,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谋划、提出改革举措,防止把改革简单等同于扩张权力、增加编制、提高待遇,要敢于啃硬骨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三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按照统筹兼顾、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依法有序的要求,紧紧抓住制约司法公正的最突出问题进行改革,确保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四要坚持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支持地方在符合中央确定的司法体制改革方向、目标下积极探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三医”联动改革——“三明路径”

“突破口:医药” 三明市规定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同时,严格监控大处方、大检查,对药品招标采购严格执行“两票制”,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院过程中只允许开两次增值税发票,减少流通环节中的加价行为;

严控医生诊疗行为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对22家公立医院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与岗位工作量、医德医风、社会评议挂钩,不与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挂钩,由原来的“以药养医”变成“以技养医”。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由人社和卫生计生部门分别经办,造成重复参保、互相攀比、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明市将26家经办机构整合,实现“三保合一”。 目前,三明市是全国唯一进行“三医联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地级市。2015年,福建省以三明医改作为蓝本在全省内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 4.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1)改革的总体要求

A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B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 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原则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要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又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效约束,逐步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

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自觉行为,同时要深化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有益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 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先易后难、分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支持各地区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基本方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大胆试验。 D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

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3)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4)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5)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6)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7)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8)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9)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10)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施保障 5.国防军队改革

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对军队的领导管理体制和作战指挥体制进行改革。提出了构建两个体系,一个是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一个是军委——战区——部队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专家指出,区分和构建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体系,目的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 在军委统一指挥下,构建这两个体系也是第一波要进行改革的重点。

专家指出,这次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上而下,强调顶层设计。构建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体系的最前端都是军委。军委管总,意味着目前的军委总部机构首先要进行大的改革。这次改革提出了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新的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重大举措。

这次改革顶层设计中,特别提出组建新的陆军领导机构,陆军将成为与空军、海军、二炮等并列的平等兵种。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我军实行多年的大陆军体制将彻底改变。

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一直是我军建设的一个目标,这次改革明确了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主要分两个层级,一个是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一个是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与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相配套,这次改革还提出了要重新调整划设战区。专家指出,新的战区的概念内涵和以往的军区的概念内涵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军区划分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边界的,而新的战区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战略方向和不同的威胁来划分的,这也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趋势。

这次改革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我军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而质量将大幅提高。改革提出,裁减军队员额30万,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真正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这次改革对部队编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来要根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 着眼于未来战争的趋势,这次改革特别强调,要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这次改革除了对军队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一体化顶层设计外,还对军队权力运行监管体制进行了顶层设计。改革提出,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组建新的军委政法委,调整军事司法体制,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确保它们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此外,这次改革,还将对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军队院校改革,推进军官、士兵、文职人员等制度改革,深化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工资福利等制度改革,完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和后勤政策制度,下决心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等方面做出统一部署。专家指出,这次改革,从广度到深度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整体性的革命。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这轮改革坚持自上而下、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各阶段改革任务。根据改革总体方案确定的时间表,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三、决胜全面小康 开启“十三五”全面深改新征程

新华社3月15日发表在决胜全面小康新征程上奋勇前行的社评: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决胜全面小康,中国制度是制胜之本;决胜全面小康,民主法治是重要保障。两会已经结束,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

2.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3.深入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

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 A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 B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C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4.提几个建议

(1)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部署中来;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对纲要学精、学细、学透;

脱贫(7017万)攻坚战2020年脱贫摘帽:产业扶持3000万、转移就业1000万、异地搬迁1000万、社会政策兜底脱贫。

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提出“造福工程”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低保兜底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等精准扶贫模式。 (3)抓落实(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学习范文第6篇

一、

《总体方案》

出台的背景、

过程和意义

出台背景

出台过程

一是深入学习中央精神。

二是开展全面系统调研。

三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二、

《总体方案》

的基本定位和考虑

三、

《总体方案》

提出的深化改革目标

四、

《总体方案》

明确的重点改革任务

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

三是改革教师评价。

四是改革学生评价。

“ “ 五、

《总体方案》

的贯彻落实要求

第一,

要落实改革责任。

第二,

要加强专业化建设。

第三,

要营造良好氛围。

六、专家重点解读

七 、

《总体方案》

的全文内容

近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 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

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总体方案》 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并提出,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本文就相关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

一、

《总体方案》

出台的背景、

过程和意义

出台背景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 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特别是在 2018 年 9 月 10 日全国教育大会上进行了集中论述, 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 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 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

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是举的导向, 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给全社会带个好头, 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

2020年 9 月 22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 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出台过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重点攻坚任务,作为“龙头之战” “最硬的一仗” ,成立专门工作组, 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研究和统筹协调。

一是深入学习中央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是开展全面系统调研。

深入开展文献研究, 分类开展专题研究, 深度访谈专家学者, 扎实开展实地调研, 广泛听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师生代表、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建议。

三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文稿形成后, 通过书面和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征求有关部委、地方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代表和部

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意见建议。

四是认真研究论证完善。

文件起草过程中,同步就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政策点开展论证,对各方意见建议逐一研究分析,不断修改完善文本, 形成《总体方案》 。出台意义 2020 年 6 月 30 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总体方案》 , 近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

《总体方案》 的出台实施,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破除“五唯” 顽瘴痼疾, 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必将有利于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

《总体方案》

的基本定位和考虑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 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 涉及到不同主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 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 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总体方案》 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 以破“五唯”为导向,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 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以立德树人为主线, 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 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 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 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破“五唯” 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的顽瘴痼疾, 立足基本国情, 坚持积极、稳慎、务实, 改进结果评价, 强化过程评价, 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 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以五类主体为抓手, 就是立足全局, 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 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 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

《总体方案》

提出的深化改革目标

《总体方案》 充分考虑教育评价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 着眼于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总体进程相适应, 分两个阶段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第一阶段:

经过 5 至 10 年努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 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 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 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第

二阶段: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

《总体方案》

明确的重点改革任务

《总体方案》 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 坚持破立结合, 重点设计了五个方面 22 项改革任务。

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相应提出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3 项任务。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

“破” 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 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相应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5 项任务。

三是改革教师评价。

“破” 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相应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5 项任务。

四是改革学生评价。

“ “破” 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相应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7 项任务。五是改革用人评价。

“破” 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

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相应提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2 项任务。

五、

《总体方案》

的贯彻落实要求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通力配合、协同推进。

为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总体方案》 对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

要落实改革责任。

重点提出了 6 条举措: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根据《总体方案》 要求, 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

二是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

三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 及时制定配套制度。四是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 顽瘴痼疾。

五是国家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六是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 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第二,

要加强专业化建设。

重点提出了 8 条举措:

一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

二是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 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

三是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 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

四是创新评价工

具,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五是完善评价结果运用, 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六是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 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

七是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

八是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 参与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 彰显中国理念, 贡献中国方案。

第三,

要营造良好氛围。

主要提出了 4 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 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二是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

三是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四是各地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 扩大改革受益面。

六、专家重点解读

一、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总体方案》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单纯用考试升学的‘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说。

“ 《总体方案》就是要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

意的教育,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海市教委电教馆馆长张治表示,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引导各级教育机构和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高校应当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说。

“在教育评价上突出立德树人,旨在引导教育回归根本。”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从基本内涵看,“立德树人”至少包括 4 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谈道:“我们将支持、鼓励、引导学校将治校办学的重点放到立德树人上来,坚决纠正一味追求考试和升学成绩,忽视德育、牺牲师生身心健康的错误做法。” 二、围绕“破五唯”目标展开推进

“五唯”是当前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分析:“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教育评价的功能仍未得到科学地、充分地发挥。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依据来评价学生、学校和教育从业人员,以文凭、论文和帽子为唯一依据来评价人才。” 《总体方案》明确,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具体分析:“‘唯分数’评价学生,

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质等成长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升学’评价学校,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唯文凭’评价人才,忽视了人的品性和综合素质,不利于鼓励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唯论文’评价教师,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唯帽子’评价学科,忽视了学科建设的本质、职责、使命和作用,不利于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贯彻落实《总体方案》,要深刻反思、克服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存在的‘五唯’问题,破立并举,提高改革实效。”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破五唯”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任务和重中之重,对整个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总体方案》部署的五项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均是围绕“破五唯”的中心目标展开推进。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和切入点,开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

三、不断完善不同主体的评价办法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多重因素、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被喻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一役”和“最硬一仗” 。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与‘指挥棒’ ,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盘’ 。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及其新任务,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原则方法进行导航,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的教育观、人才的成长观、社会的选人用人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分析。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配合、

协同推进。专家们认为,评价改革有 5 个关键主体,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就要立足五大主体,全面反思、审视、调整、完善现行的各类评价制度、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建立坚实的制度基础。

“各个学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理解领会《总体方案》精神,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不断摸索完善各个领域不同主体对象的评价办法,形成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与细则。”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七 、

《总体方案》

的全文内容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 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

总体要求

(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遵循教育规律, 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发展素质教育, 引导全党全社

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

主要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 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坚持问题导向, 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 破立并举, 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科学有效, 改进结果评价, 强化过程评价, 探索增值评价, 健全综合评价,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坚持统筹兼顾, 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 分类设计、稳步推进,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中国特色,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 立足时代、面向未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 三)

改革目标。

经过 5 至 10 年努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 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 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 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

重点任务

(

一)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 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 既评估最终结果, 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

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 结合实际进行细化, 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 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 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 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 和升学率。

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

二)

改革学校评价,

推进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

评价标准, 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 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完善幼儿园评价。

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

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 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 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6.改进中小学校评价。

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加强监测结果运用,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

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7.健全职业学校评价。

重点评价职业学校( 含技工院校, 下同)

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 教师( 含技工院校“一体化” 教师, 下同)

队伍建设等情况, 扩大行业企业参与

评价, 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职普融通,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 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

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 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8.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推进高校分类评价, 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 办出特色和水平。

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 毕业设计)

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

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 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 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 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

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 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制定“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办法, 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

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 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 引导高校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 促进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质量。

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 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 三)

改革教师评价, 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9.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

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 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 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健全教师荣誉制度,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 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

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 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10.突出教育教学实绩。

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 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重要内容。

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 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 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 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 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

健全“双师型” 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 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

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

落实教授上课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 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 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 鼓励

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

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 每四年评选一次, 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

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 优化获奖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

11.强化一线学生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

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 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内容。

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 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12.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

突出质量导向, 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 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 坚持分类评价,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探索长周期评价, 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 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

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

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切实精简人才“帽子” , 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

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

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 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

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

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长江学者” 等人才称号入选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 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

四)

改革学生评价,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 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 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15.完善德育评价。

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 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 , 立志听党话、跟党走, 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通过信息化等手段, 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 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 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 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强化体育评价。

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锤炼坚强意志, 培养合作精神。

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

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 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

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 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17.改进美育评价。

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 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 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18.加强劳动教育评价。

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 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 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加强过程性评价, 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19.严格学业标准。

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 严把出口关。

对初、高中毕业班学生, 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

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

探索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设计)

抽检试点工作, 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 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完善实习( 实

训)

考核办法, 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 实训)

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 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 增强试题开放性, 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现象。

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 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考试招生办法。

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

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

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 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

五)

改革用人评价,

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 环境

21.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 、“唯学历” 的用人导向, 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改变人才“高消费” 状况, 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2.促进人岗相适。

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 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 境)

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 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

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

劳取酬、优劳优酬, 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三、

组织实施

(

一)

落实改革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根据本方案要求, 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

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 及时制定配套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 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

国家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 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

二)

加强专业化建设。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

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 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

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 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

创新评价工具,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完善评价结果运用, 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 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

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

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 参与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 彰显中国理念, 贡献中国方案。

(

三)

营造良好氛围。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 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 合理引导预期, 增进社会共识。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上一篇: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范文下一篇: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