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范文

2023-11-04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1篇

(一)我国企业的技术基础都比较薄弱。在前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用于产业发展的技术来源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引进技术解决的,加之对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有些企业的研发系统已经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倾向,技术对外依存度仍超过50%;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我们出口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或知识产权的只占10%。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大国经济必须要有技术支承;中国工业化最终要靠自有的技术来源。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柱产业,缺乏自主品牌的庞大生产能力,缺乏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缺乏创新能力的众多企业,从经济角度看,处于增值链的低端,不能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从安全的角度看,中国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二)创新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动力不足。我国目前的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任务更多是由高校完全承担的,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成了企业的科技研发主体。全国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中就设有科研机构316家、全国范围高校科研成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只在20%左右。由于大量科技成果非企业自主承担完成,使科技成果转化多了若干环节,大大降低了转化率。企业现有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主要处于低层次,基本上没有涉及战略性的超前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大规模的系统性技术集成等,高端的技术创新活动大多被跨国公司所垄断。

(三)创新能力财才两缺。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还相当不足,研发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对于研发人员相当集中的高新科技工业园区,国外每开发10平方公里,一般需要1.5~2万名高新技术人才,而我国情况比较好的华东地区的4个高新科技工业园区,按规划面积要9~10万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至今也只有4万人。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而国内的许多企业经营者存在短视行为,受急功近利的商业文化的影响,企业经营者缺乏创新精神,制约了自主创新意识的强化。

二、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潜力剖析

(一)研发投入有所上升。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尤其是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使其研究开发的目标更具针对性,更能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的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能力的投入。例如,联想集团在完成了与IBM部门的并购之后,研发人员比例超过20%,消化1500项IBM专利。并打算今后每年将把营收的2%投人到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

(二)企业与高校正寻求长期高效的合作。有统计显示:在上海企业中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仅200项左右,而上海普通高校每年的R&D课题就超过1万项。集团企业努力将长期规划分解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去。宝钢成立的“产学研合作推进会”曾先后在国内几十所高校“巡游”, 都是长期战略性产品。

(三)国际交流日益趋近。我国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已不单单把目光停留在国内或本企业内部,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海尔集团在2002年已向香港引人业务,海尔香港分公司将招聘20一30名员工。目前,海外业务占集团整体营业额比重只有1/3,因此,未来将扩展海外市场,并期望在只至五年内扩展至占整体业务的2/3。

三、 如何利用法律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潜力

中国的发明创造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都要快,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潜力,我们现在要做到就是完善相关法律环境,为专利发展推波助澜。

(一)完善高校与企业技术合同、实践合同制度,建立高校科研学员进企业,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在中国,16%的专利来自学术界,而在美国和日本,该比例分别是4%和1%。这就导致创新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动力不足的现象存在。事实上,我们如果能巧妙协调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不充分和企业缺乏创新人才的矛盾,就不仅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够缓解金融危机下的就业矛盾。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规范其中的法律环节,避免出现因法律缺位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关注高校与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签订的技术合同规范性、参与研发的学员的物质保障条款和就业条款、奖励条款、教学实践条款。一方面注重鼓励大学生为进入高新技术产业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又能够为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提供现实空间。

(二)适度优惠的金融税收法律体制,给企业注入创新资金。政府应该在资金与政策上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投资力度,采取财税优惠等有效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从创

新中得到现实或长远利益的良好环境。扩大和完善自主创新的金融担保机制,拓展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投资力度。如要鼓励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对企业的支持。

(三)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加大员工国际交流和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自身研发能力。据日本有关资料统计,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创新者的人数就增加6%,而工人每提出一个有效的创新建议则能降低成本10% ~15%,而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因创造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成本30%。这些足以说明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回报率。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中关于企业员工培训、服务期限、奖励激励制度的规定,如同宏观调控的杠杆,一方面解决企业饱受为他人做嫁衣之痛,一方面为企业职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创造物质基础,在具体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国家相关审批制度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2篇

摘要:现有的创新动力因素研究缺乏与具体行业的结合,制造业作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创新动力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国内制造业企业创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将动力因素分为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两大类,对两大类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以后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作用机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4位,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作为过去几十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怎样将我国制造业提上更高的层次就成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实现这一提高的主要路径。只有真正掌握自主创新动力的作用机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 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此把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分为企业内部动力因素和企业外部动力因素。

1. 内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内部激励、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其中,企业利益驱动力起着重要的核心和枢纽作用。

(1)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即为制造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需求。一个企业具有强大的内在经济动因,才具备活力和竞争力。这种动因一般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动因越大,利润也越大,表明它的经济收益也越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符合市场需要。努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不断提升的企业经济目标,成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内在根本动力。

(2)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制造业企业灵魂的体现,也是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者,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终负责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决定了一个企业怎样发掘需求、把握创新时机,如何制定创新日标,怎样筹集资源等等。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强烈,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启动就会很快,运行速度也较高。良好的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家的创新激情,是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有力保证和坚实基础。

(3)企业内部激励。企业内部激励即为制造业企业内部对于自主创新的行为进行物质或者精神的鼓励。提倡创新并辅以适当的奖励,对创新者是一种鼓励,对还没有创新者则是一种引导和刺激,而适当的刺激与引导能够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向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使得员工容易接纳和认同新的观念,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4)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有利于观念创新的制造业企业内部文化环境。一个人不能凭空创造出新东西,必须有一个环境,这个环境给他提供文化熏陶以及各种刺激。企业必须对沉淀在员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以分析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良好的企业文化、先进创新观念才是能够推动自主创新的内部环境。

(5)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即为企业内部能够承受的研发支出等的能力。在制造业企业盈利较高时,会有部分的资金用于以后的发展与创新,这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很大的一个推动力,但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制约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把双棱剑。

2. 外部动力因素。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分为:科学技术推力,市场需求拉力,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各动力因素在不同方面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

(1)科学技术推力。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对于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这种推进作用表现在革命性的基本原理的发现会导致技术的根本性的变革,重大的理论技术范式化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具体来说,新的工艺是以新的理论为基础的,而这些新的原理和理论,都是由基础科学的研究生成的。基础研究经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获得成果,通过制造业企业的创造,创新活动使其商品化推向市场从而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

(2)市场需求拉力。市场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企业自主创新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而市场需求则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自主创新活动的起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企业提供了自主创新的机会和诱因。当市场需求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规模时,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并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导向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从而形成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拉动和激励。

(3)市场竞争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企业产生危机感,可以促进企业的自身发展,从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能主动发现市场盲点的企业比面临市场竞争的企业少得多,所以市场的竞争使得各企业聚焦于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为自己的产品打开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积极高效地进行自主创新。

(4)政府支持力。虽然市场机制直接推动了创新,但它在某些领域却会出现市场失灵。高技术产业资本投资,对产业或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领域,基础研究和一些应用研究,这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可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愿望,并能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二、 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作用机理

己有研究表明,自主创新活动不是一个偶然的单因素决定过程,而是由内、外部多种动力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具有一定自组织性的系统动力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在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促使企业自主创新的各种动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构成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两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较大的系统。同时,系统与系统之间不是相互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1. 内部动力系统。内部动力系统是由内部动力因素(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内部激励、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各内部动力因素之间还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内部动力系统对于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内部动力系统中的企业利益是企业自主创新最核心的驱动力,也是诱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原始动力。而内部动力系统中,首要的因素还有企业家的自主创新精神及意识,这对于企业的决策有巨大的影响力。显然,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不仅仅是企业家单独驱动的。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有很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乐于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中坚。所以,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系统中,理所当然地应当考虑对员工自主创新精神的内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规模、水平、重点以及方式一般由其价值导向决定,企业创新文化在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行为方式。最后,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切的物质基础,起到了整合各动力因素的作用。

2. 外部动力系统。外部动力系统是由外部动力因素(科学技术推力,市场需求拉力,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各外部动力因素相互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系统各项因素的形成、发展,需要外部动力系统提供基础条件和机遇。所以,这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推动是促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因素,新科学理论通常能够诱发企业家去组织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成果投入商业化运营获得利润。这会产生市场需求,并改变市场分割情况。市场需求向企业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创新思路和创新机会,企业只有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制定创新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超额利润。竞争的存在也会迫使企业进行创新,只有走在市场的前方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于是产生了“科技发展——社会需求——良性竞争”这样的良性循环。政府的支持形成了创新系统,这可以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所需的知识储备和人员储备,企业自主创新所必需的创新资金,基础研究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成果,这是企业自主创新必不可少的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外部动力系统。

3. 内、外部动力系统的协作。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动力系统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协作,共同形成了一个大的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服务。外部动力系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大环境因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内部动力系统。一般来说,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自主创新的内、外部动力系统也符合这一规律,外部动力因素是通过诱导、唤起、驱动等方式,最终转化为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概括简单概括一下。在外部环境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拉力和竞争压力以及政府支持力,这些外部动力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的驱动力,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启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这还会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吸引力间接驱动员工从事自主创新活动,实现员工的价值。企业创新能力最终保障着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市场、科技、政府这些大环境,继而引发出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创新需求。这就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的运行机理。

参考文献:

1. 甄翠敏,丁日佳.实现我国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12):238-239.

2. 吴芸.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现代管理科学,2002,(11):63-64.

3. 张淑芬,宗刚.熵思想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工业技术经济,2008,(1):97-99.

4. 许箫迪,王子龙.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科技与管理,2003,(5):131-133.

5. 陈铁军,吴添祖.浙江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障碍分析.软科学,2002,(6):61-63.

6. 苏金明,马小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通用模式研究.企业活力,2007,(7):72-73.

7. 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软科学,2007,(3):104-107.

8. 闫俊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模型构建.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3):16-18.

9. 姚建峰.企业创新动力模型分析.财经论丛,2004,(11):74-7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2024;70473019);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221);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项目(LBH-205069)。

作者简介:陈大龙,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讲师;王莉静,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9-11-15。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武汉市企业专利保护与战略基础上,运用微笑曲线理论揭示了企业专利战略对带动企业向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的现实意义。据此提出武汉市企业专利战略,包括自有核心专利战略、专利有偿转让战略、专利收买战略、交叉许可专利战略等。以专利战略带动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带动底部、右端价值提升和微笑曲线整体上移,创造企业高附加值。

关键词:专利;企业专利战略;微笑曲线理论

专利战略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后,美国将专利管理提升为经营战略,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目前,在自主创新国家发展战略和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现实要求下,研究企业专利战略新的努力方向,提高企业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数量与质量,提升企业开发和应用专利的能力和水平意义重大。近年来,武汉市企业专利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对其他地区企业制定专利战略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武汉市企业专利保护与战略状况

武汉市一直以来注重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对专利技术的保护。2004年,《武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2008年,武汉市政府实施推进计划。2006年,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要求,为摸清武汉市企业自主创新现状,首次开展企业专利普查,内容包括企业专利实施、效益和维权情况。资料显示,在15个被调查区域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江汉区、武昌区专利申请最多,专利数分别为1411、674、617件。2007年,武汉市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武汉市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1%;有高新技术企业2 504个,是全国唯一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交易、产业化及知识产权示范全面试点工作的城市。《2008年武汉知识产权状况》的数据表明,武汉市专利申请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全年专利申请量达11270件,同比增长25%,高于全同平均增长率;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 961件,占申请总量的70.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8个百分点,其中工矿企业专利申请量为5 128件,同比增长66%,专利授权量为5 329件,同比增长31.8%,高于仝国平均增长率。2009年,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达到5 515.76亿元,正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集群发展。

调查显示,武汉市现有政策对企业专利保护十分有利。如,为纳税前100名企业免费建立专利数据库并提供专利文献服务,对一年内申请10件以上专利的企业资助专利申请费,在经济开发区企业密集度高的园区配套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010年2月,《武汉市促进知识产权工作若干规定》中鼓励企业以知识产权人股、质押和交易,凭借知识产权可入股注册公司、向银行贷款;鼓励企业以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出资入股,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的比例最高可达70%;企事业单位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这为拥有创新技术的初创型企业、遇融资瓶颈的中小企业等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良好的政策促进一批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快速发展,如武汉钢铁公司、东风汽车公司、武汉烟草集团、武汉远大制药、武汉正远铁路电气公司、武汉大西洋连铸设备有限公司、武汉楚天激光集团、武汉爱帝集团等,它们具有自主专利竞争优势,在专利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制度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武汉市许多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专利管理能力,但专利战略依然是武汉市多数企业的软肋,表现为:专利申请量与质之间差距大,授予的专利技术竞争力低;企业专利技术创新、开发项目立项、成果评估、对开发人的激励等措施和手段随机或随意,导致专利成果转化率低;在专利运用上,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企业一样,武汉市企业申请专利时更考虑如何获取专利权,主要集中于法律问题的保护,而忽视企业经营中专利的运用,其直接后果是企业专利产业化不足、应用水平低。

二、微笑曲线理论与企业专利战略

微笑曲线理论是附加价值理论,管理领域中微笑曲线用来说明企业专利、商标、后续服务要素对产品价值的影响能力,实质是企业附加价值理论,是1992年由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似微笑的嘴巴,上挑的两端分别代表企业研发、技术成果和品牌、营销网络、运筹能力等,中间低的部分代表生产制造等(如图1所示)。微笑曲线是一种静态表示,微笑嘴型两端朝上,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左边是研发,右边是品牌推广,微笑曲线理论是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理论,微笑曲线突出企业专利战略的意义和地位,具有理论影响力。市场激烈竞争态势下,处于中间环节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装配,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是企业价值链条中附加值较低的部分,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替代,而居于曲线左侧的研发和右侧的营销能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

微笑曲线理论下,技术带动企业发展是专利战略的始终主题,结合武汉市企业特点和行业政策影响,需要综合专利技术与开发、经营,关注同行和相关行业技术发展、同一生产经营领域专利技术、本企业技术状况和企业研发环境、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消费倾向、其他领域对技术转移或转化的要求,加强企业专利战略运用。企业专利战略是制定者为自身长远利益和发展,运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在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同时,为谋求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的最大经济利益、建立整体性战略观念与谋略战术的集成总体。专利战略关注企业经营理念,在企业广泛面临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背景下,专利是一种保护强度最高的知识产权,具有排他性的市场垄断权,利用专利法授予专利权人垄断权,企业据此获得垄断性竞争优势,占领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取垄断市场份额。透过微笑曲线的认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在微笑曲线上定位或塑造本企业的微笑曲线,企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在左边加强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如图2所示)。以自有专利服务于企业发展整体战略,以左端上移,带动底部、右端价值提升和微笑曲线整体上移。

三、微笑曲线理论下武汉市企业专利战略

微笑曲线价值理念下,技术带动、售后服务创造的附加价值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话题。专利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营成败全局性、整体性谋划的意义,在具体实现过程,包含着专利战略的实施与实现,其中,自有核心专利战略、专利申请战略、专利有偿转让战略、专利诉讼战略是企业应用最为频繁的基本战略。结合武汉市企业自身实际,基于微笑曲线附加价值理论,可行的战略措施包括自有核心专利战略、专利有偿转让战略、专利收买战略、交叉许可专

利战略等。以专利战略作用于企业微笑曲线左端上移,提升企业整体战略水平。

(一)自有核心专利战略

自有核心专利战略指企业开发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有技术,并占据配套外围技术,及时申请获取专利,占领技术制高点。在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主动利用专利提供的法律保护和相关制度保障有效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同时,利用专利信息,了解经营对手的技术状况,进一步开发新的技术,进而控制、独占技术制高点,取得核心竞争优势,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谋划。目前,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所,1个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1个P4实验室,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在武汉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56名,“武汉·中国光谷”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许多领域处于国家领先地位。武汉市企业依托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具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的企业是坚持自主研发,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企业对产生核心专利的技术做充分技术储备,针对同行企业重要专利或基础专利,围绕其进行技术超越、回避设计,创造申请自有专利的机会,使外国技术“本土化”,他人技术“本企业化”。注重开发外围专利,在自有专利和相关外围专利申请中,避免专利公开后,其他企业对相关专利申请的竞争。将外围专利覆盖核心技术进入产业化应用,以技术产品巩固其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形成专利保护线,阻止核心技术相关未开发领域被他人抢先获得专利。同时,武汉市企业应注意自有核心专利的完整性,对专利战略的应用,需要长期专利战略规划与核心专利协调,以持续占据技术垄断优势地位。

(二)专利有偿转让与许可战略

专利有偿转让与许可战略指企业研发专利通过有偿转让专利所有权或转移使用权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这一战略通常适用于企业开拓市场能力有限,专利技术公开后,难以避免竞争对手争相围绕l亥技术开发新技术,使专利权人对未来市场占有能力受限;或者企业专利技术开发完成后,市场上相同功效的替代技术已经出现;或者注册商标已经许可受让方使用,将技术与商标结合有偿转让与许可专利技术给对方;或者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专利授权数量较大的情况下,有偿转让与许可收回技术研究开发成本和取得开发新技术的资金;或者专利技术有技术标准化要求,通过专利转让加速技术产业标准化进程等情况。特殊条件下,专利有偿转让与许可可以作为扭转企业经营不利、避免破产、获得发展契机的手段。武汉市企业实施有偿转让与许可专利战略运用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2010年2月,《武汉市促进知识产权工作若干规定》鼓励知识产权交易、无形资产质押;政府对企业“买卖”专利进行相应资金支持;企业转让、许可实施知识产权的收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在应用该战略时,武汉市企业多为专利被许可人,作为被许可人,企业专利有偿转让与许可,对关键性核心技术要始终控制,并注意查明许可方是否为真正的专利权人,是否经其他共有专利权人许可。

(三)专利收买战略

专利收买战略指企业并非自己申请,而是通过购买专利权人的专利,获得专利或者专利选择权。被“收买”专利通常是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具有较大市场开发潜力,可以作为与企业竞争对手相抗衡、摆脱被动经营地位的技术。专利收买是一些高技术企业巨头常用的战略,如微软、IBM、英特尔、思科等,这些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不仅在于研发,而且善于获取专利,通过专利收买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甚至垄断行业技术标准。武汉市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不强,难以适用专利收买战略。但不排除有潜力的企业为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收买具有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实现技术垄断。

(四)专利交叉许可战略

专利交叉许可战略指企业以基本专利换取对另一企业外围专利的使用,外围专利与基本专利存在着内在联系,企业产品需要专利拥有方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企业相互间将专利技术作为标的交换使用。专利交叉许可战略通常作为企业间战略合作、发挥专利战略价值的途径,尤其在以综合复杂技术为对象的竞争领域中。武汉市企业,尤其是具有技术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专利交叉许可与国内外拥有外围专利的企业交叉使用专利,建立技术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企业技术持续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专利研发人员和法务人员是整个战略的建构者与维护者。

(五)其他专利战略

其他可采用的专利战略主要有:利用失效专利战略、专利共享战略、绕过障碍专利战略、专利诉讼与应对战略等。其中,利用失效专利战略是从失效专利中选择有效技术开发与应用,武汉市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专利竞争力不强,利用失效专利,技术投入费用低,研发时间短,这一战略具有可采纳性;专利共享战略是企业为了尽快推广自己的专利权技术,让众多企业共享技术,以获得用户广泛认同的战略,适用于技术先进但一时难以推广、难以得到市场普遍认可的情况;绕过障碍专利战略是在对手企业专利技术稳固,且对本企业构成竞争威胁时,绕过障碍专利,开发不抵触的且明显优于竞争对手的专利战略,实施该战略,应把握技术特征,分析和研究替代技术;专利诉讼与应对战略是收集竞争对手专利侵权证据,采用专利立法保护的有效手段,通过诉讼维护企业专利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微笑曲线理论务实地指出企业未来战略方向,提示武汉市企业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附加价值。本文研究专利技术是提升企业附加值的核心,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武汉市企业战略规划应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为起点,挖掘专利独占市场的异质性特性,优化配置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结合现有资源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更多在企业生产、营销环节提高技术含量,以专利战略带动企业微笑曲线整体提升,重塑企业的微笑曲线,以专利战略带动企业生产、市场经营和资产管理,向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

(责任编辑:晓轩)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即企业通过坚持技术学习,掌握技术的主导权,结合企业现有的各项资源,以创新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解释了企业自主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及其必要性,并结合我国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财政政策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

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自主创新是为了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做到不被市场所淘汰,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切实把握技术研究的主动权,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将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打造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推向市场,形成以科技为主导地位,技术为第一生产要素的市场竞争理念,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的高水准。

在当前改革开放,市场化充分竞争的大背景下,协调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尽快打造好“政府——企业,企业——市场,市场——政府”的良性循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的支持,竭力发挥出政府在配置资源中的优势,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加快脚步,争取走在世界各国前列。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

在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是技术创新的启动者、引导者、推动者,为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当前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还承担着培育市场的任务,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无疑财政政策将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财政资源的分配,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完善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同时通过税收优惠,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的引力,政府是企业的坚强后盾与领头人,必须做到位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发展企业的体现,企业并不完全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同样承担着为企业培育市场,给予各方面的财政政策支持的作用。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对以自主创新为发展模式的企业给予各种经费上的支持。包括对企业研究过程中研发技术所产生的经费投入,对完善企业周边基础设施,提供企业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财政资金投入。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影响深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支出。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各项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给予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减小企业的开支。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依赖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具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具有明显效果的正外部性。企业所产生正外部性必然会对市场的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通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给予补贴,使得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成本与费用都能够有效地控制,降低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投入资金的风险,降低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门槛。

2.降低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给予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资金补贴必然可以减少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资金风险。

对企业的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研究新型生产技术需要各方面的投资,该项投资具有了高风险,投资规模大,投资时间长,回报不可预期等特征,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成功与否与资金的投入没有必然的联系,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的资金越大,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就越高。对于能够产生如此正外部性的工程,政府必须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必须对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在于能够在长时间内获得高额回报,势必愿意承担更多科技投资风险,但是,为了降低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也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扶持。

3.引导更多的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带头自主创新的企业对于其他企业具有模范性,政府必须对具有领导意义的企业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作为政府考虑,为了提高率先开展自主创新企业的标杆作用,引导地方产业转型,制定区域经济方向,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社会上的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事业的投入,将企业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与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势必能够加快地方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代表性,模范性的高新科技地方经济,并保持地方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形成以财政支出推动自主创新进程,以自主创新进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以科技与创新的国家竞争力,对地方GDP与国内GDP做出突出贡献。

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1.自主创新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具有排他性,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予以产权专利保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产权,但是,并不能完全避免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被其他企业所模范利用。在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将会面临自己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自主创新成果被其他企业通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轻而易举地掌握并晕用到生产当中去。这样的现象发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对此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予以财政资金上的支持。

2.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进行各方面的研究,科学研究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产出,并且,在这样一个长的时间跨度内,企业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科研项目支付各种各样的资金。这对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不现实的,面对如此高昂的资金投入,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对科研项目的收益回报也不明确,政府通过对企业给予财政资金上的支持,降低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以及心理负担,让企业迈开脚步,甩开膀子,大胆地进行科研研究。考虑如此多的原因,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来帮助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有效推进。

3.企业的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科技是增强国家生产力的第一选择。我国将科教兴国定位基本国策,就是考虑到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项前沿的科技创新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与生产进步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科技进步不能仅仅依靠企业或者个人的努力,这也是不现实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竭力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铺路,最好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为有意向有实力完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提供相关的资金支出。

四、改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

1.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扩大财政支出范围。保持对企业科技创新给予的投入,并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财政支持与财力保障。

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付出十分高的成本并承担十分高的风险,在整个过程中,资金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大量的,持续的,稳定的资金投入,企业是无法获得自主创新的成果的。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创新的路如果要走,必然一定要产生成果,这就需要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给予支持。

在财政予以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中,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需要尽可能地帮助企业。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不应当吝啬,确保财政资金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予以最大的帮助。财政支出中,对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应当进一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包括对企业的财政资金拨付要快速,准确,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要提前到位,将科技成果与市场服务结合起来,尽快让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走向市场,产生效益。

2.通过给予企业财政补贴,表彰企业自主创新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了。为了体现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给予财政补贴是最直接的支持,为自主创新企业提供最佳的生产经营大环境也是职能所在。在财政补贴中,最为常见的是财政直接补贴,通过对企业的自主创新给予资金上的补贴。政府在资金上为企业承担的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自主创新发展才是关键。

改革和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方式,形成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投入机制。除常见的直接性的财政无偿资助外,可综合应用财政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政府信用担保、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

3.优化财政的支出模式,将高校研究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高校为企业研发,政府为整个科技研究项目提供财政支出,政府既可以帮助高校完成科研课题,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同时立即与企业的生产接轨。避免了以往好的科研项目成果却没有市场化的现象,让科研项目直接能够走向市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对科研成果的财政投入中,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将财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提高企业使用资金的效益,对企业使用财政资金予以指导,切实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到位。改革原有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进行考评,摸索出一条政府对企业财政支出的最优化,最实用,最经济的财政支出体系。

4.在税收制度上给予开展自主创新企业优惠。在制定税收政策与文件时,考虑到提倡企业自我创新的示范性作用,建立一套能够长效激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与坚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切实做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企业保持在长时间的动力与经济实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机在于长时间内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能够减轻企业的税负负担能够让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轻松。

参考文献:

[1]石丁,彭玉.新时期支持中部崛起战略的财政政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王慧.出口导向型生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4).

[3]李航.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10(01).

[4]孙成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7).

[5]齐福利.企业控制与自主创新[J].科技资讯,2010(02).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5篇

一、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一) 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成就显著

重庆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成果显著。2008年, 重庆市企业筹集科技活动经费101.5941亿, 占重庆市科技活动经费总筹集额的70.27%, 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0013人, 比2007年增长17.6%, 申请专利4688件, 增长7.47%, 拥有发明专利1202件, 增长41.6%。其中2008年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12.1131亿元, 较上年增长33.98%;200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新产品项目数2482项, 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532.5533亿元, 新产品出口额136.9627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0.5%, 38.3%和54%。这一系列成果表明重庆市企业已逐渐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二) 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虽然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和对重庆、北京、上海及天津等四个直辖市自主创新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发现, 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效率相对较低, 产出能力不足。

根据DEA分析结果显示, 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对效率评价值为0.87<1, 为四个直辖市中最低, 说明重庆市区域创新效率偏低。在所选取的5项主要产出指标中,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技术市场交易额以及科技成果登记数等与其它三个直辖市的均值之差分别为30201.33百万美元, 397.04亿元以及1348项, 说明重庆市创新产出能力不足。

2、创新资源投入不合理。

重庆市区域创新投入的五项指标在绝对数量上均远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 如科研机构与高校数、科技活动人数、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高新技术进口量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平均值之差分别为3 0 7所、163522人、143988人、423.19亿元及29196百万美元。而且通过差量分析还发现, 在科技活动人数、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高新技术进口量上投入相对过剩, 而在科研机构与高校数, 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两项上投入相对不足。

二、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

(一) 外部因素

1、法律缺失。

缺少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 以及反垄断法、商业秘密法等重要法律, 而且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能够充分体现鼓励技术创新的原则或者不能适应自主创新的需求。

2、缺乏有效市场竞争。

当前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大的问题。

(二) 内部因素

1、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领导人习惯靠别人的技术过日子, 根本不想去创新或者认为自主创新成本高、风险大, 不愿投入。同时由于整个创新环境尚未形成, 即使个别领导者愿意创新, 也往往孤掌难鸣, 步履艰难[2]。

此外, 很多企业缺少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没有建立起对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其主要表现:对创新的失败者不够宽容;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 在分配上未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3]。

2、技术创新机构不健全。

据统计, 发达国家的企业80%建有研发中心, 而2008年, 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科技机构的只有42%, 创新机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我市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3、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薄弱。

许多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 没有将知识产权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2008年国内三种专利申请中, 我市专利申请受理数仅占全国的1.16%, 授权数仅占1.37%, 远远低于北京等其他三个直辖市。

三、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设计

(一) 补贴机制

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有两种补贴机制, 即创新投入补贴和产品补贴。课题组对研发存在技术风险或投资溢出环境下的政府补贴机制进行了研究,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发存在技术风险时:

(1) 政府采用产品补贴与投入补贴虽然能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社会福利, 但均无法激励企业按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研发和生产策略进行研发和生产, 因此两种补贴方式只能得到社会福利的次优解。 (2) 当技术风险较小或研发难度较小时, 研发投入补贴方式下的企业研发投入更大, 此时, 政府应采用研发投入补贴的方法, 而技术风险较大或研发难度较大时, 产品补贴方式下的研发投入更大, 此时, 政府应采用产品补贴的方式, 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3) 政府应随着技术风险的减小而增大对企业的产品补贴。

2、技术风险与投资溢出并存。

(1) 两种补贴方式虽能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和社会福利, 但也只能得到社会福利的次优解。 (2) 投资溢出效应较大时, 政府宜采用研发投入补贴;当研发难度和技术风险较大时, 政府则宜采用产品补贴方式。 (3) 政府应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大而提高研发投入;随着技术风险的增大而提高产品补贴, 反之则降低产品补贴。 (4) 研发投入补贴方式下的企业研发投入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大而增大;产品补贴方式下的企业研发投入则随着溢出效应增大而减小。

(二) 税收机制

税收激励也是政府常用的自主创新激励手段之一。课题组对垄断市场下政府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进行了研究,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财税激励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尤其是对生产日常必需品的企业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效果更佳。

2、对于非日常必需品的生产企业则应根据企业产品中固定成本的比例进行抉择, 政府应对固定成本比例低的企业进行税收激励, 对固定成本比例高的企业进行投入补贴。

(三) 合作机制

随着独立创新难度的变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与别的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创新, 但合作中的道德风险使50%左右的合作以失败告终。课题组通过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方式及合作模式的优选, 设计出合作创新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研究表明:

1、产业内的企业间进行合作研发时, 技术风险较小的行业宜结成集中研发联盟, 如钢铁和汽车等传统行业, 技术风险和市场收益较高的行业宜结成并行研发联盟, 如生物制药和IT等新兴行业;此外, 研发联盟应尽可能采用按投入比例分配的方式, 以此激励成员增加研发投入[4]。

2、当研发存在投资溢出时, 若产业内的企业间进行合作研发, 在市场收益较小时, 应选择集中研发的联盟结构并按研发投入比例分配收益, 市场收益较大时则应选择平均分配这种简单易行的分配方式;联盟成员间应加强信息沟通, 提高投资溢出, 促使合作伙伴增加投入, 尤其是并行研发联盟更应如此[5]。

3、存在技术风险下的研发外包合作中: (1) 发包方应以专用资产替代现金作为预支收益以提高承包方研发投入和自身利润。 (2) 市场收益较小时, 发包方可采用固定支付方式或改进混合方式;市场收益较大时, 则应采用产出分享方式;市场收益足够大时则应采用固定支付方式。 (3) 在确定产出分享方式的分配比例时, 发包方可适当提高承包方分配比例, 以提高其研发投入量和双方利润, 尤其在市场收益小时更应如此。 (4) 在不对称信息下的研发外包合作中, 现有的方式难以规避合作双方的投机行为, 发包方应采用向高技术类型的承包方索取一笔固定费用, 同时提升其分配比例, 而向低技术类型的承包方支付一笔固定费用, 同时降低其分配比例的分配机制, 激励合作双方自愿放弃投机行为, 促进研发外包成功。

四、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建议

(一) 合理运用补贴和税收机制

对生产日常必需品的企业和固定成本比例低的非日常必需品生产企业采用税收优惠政策, 而对固定成本比例高的非日常必需品生产企业采用补贴机制, 其中, 对研发技术风险、难度较小或投资溢出较大的行业采用研发投入补贴, 对技术风险或研发难度较大的行业采用产品补贴方式。

(二) 营造适宜的创新环境

政府不补贴或采用研发投入补贴时, 政府应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投资溢出的创新环境, 鼓励企业间加强研发信息或技术交流, 人才流动等;采用产品补贴时, 政府应营造不利于投资溢出的环境, 减少企业间的技术、信息或人员的流动。

(三) 加强诚信建设

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制度、评价制度、公告和通报预警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使在合作中采取投机行为的企业不仅要为此次投机行为付出代价, 而且失去很多未来的交易机会, 降低企业在合作中的投机收益, 促使其放弃投机行为, 促进企业合作研发成功。

摘要:对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 运用机制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进行了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设计,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机制设计理论

参考文献

[1] 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9[Z].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 许倩, 张继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软环境思考[J].企业经济, 2009, 30 (9) :82-85.

[3] 韩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 2009, 17 (19) :225.

[4] 孟卫东, 黄波, 李宇雨.基于技术风险的并行研发联盟成员投资策略研究[J].软科学, 2008, 22 (6) :88-92.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6篇

一、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税优惠政策的定义

(一)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在科技企业的所得税进行征收的过程中国家进行了很大的优惠政策, 满足国家科技创新企业的所得税可以比国家征收的标准少百分之15的税率。在企业的科技产业年赢利中包括企业对外的专利技术转让费用的总额在500万人民币以后的企业, 国家进行免征所得税的政策, 对于收入总额超出500万人民币的企业国家进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在企业的的科技人员、设备和技术引进过程中所消耗资金, 国家允许企业可以将科技投资的资本按照百分之一百五的比例和当年的企业所得税进行抵消。并且在学校科研机构和国家性的科研单位进行技术转股份过程中获得权益, 国家对此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 流转税的优惠政策

在国家制定的进出口税收的政策中明确的规定, 在国家科技创新规定的企业产品中凡是从国外进口的零配件、高新设备、产品的附属件等等, 这些产品按照国家的规定需要进行征收进口关税的不能改变, 对满足免征条件的设备进行免征处理, 并且在科技企业和国际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购买该企业的专利技术, 花费的相关费用可以不用征收关税和进口的增值税, 为科技企业实现减负, 在出口税率没有达到国家征税税率的企业, 根据国家税务局进行核对之后, 可以在产品出口之后按照相关工作流程帮助企业进行退税处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所有的高新技术产品和设备在出口国外的时候实现零税率, 这样的税率优惠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核心实力创新能力。

(三) 特定区域的优惠政策

在我国出台了高新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后, 国家并且鼓励当地的政府去有效的帮助当地的企业进行科技的创新, 为此很多地方区域实行了特定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 也就是说在高新科技产业园入住的科技企业在公司成立的前两年内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 在满两年之后按照减百分之十五的税率进行征收。这样的税收政策当时鼓励了大量的高新科技企业入住高新产业园, 并且随着国家的孵化, 很多的企业已经成功的在市场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并且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仅08年的时候高新企业年交易额就达到了8000多亿人民币, 其中纯利润达到了惊人2000多亿人民币, 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帮助更多的人实行了就业, 带动了更多的相关企业的再发展。

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税征收存在的问题

(一) 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核查, 导致了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主要就是优惠政策在规划的时候过于宽泛, 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类型进行有效的定义, 在很多的企业信心满满去入住高新科技创业园的时候, 却被相关的单位告知自己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科技创新优惠税收政策, 因此不能入住科技产业园。

其实税后优惠政策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科技产业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是不能仅仅把宝压在高新科技产业中这样就是对其它产业的不公平, 例如物流、快递、餐饮、外卖等等行业, 企业在进行了科技模式的创新, 帮助了更多的人进行了就业, 并且很好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这样的传统行业创新也应该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享用, 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各个行业不断的进步。

(二)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没有适配性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依靠国家最开始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企业在后期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 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帮助还需要国家政策有力的支持, 才能打造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品牌, 为此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只是为了鼓励更多科技就业者投入到高新产品的研发中, 更多的还是要关系企业的发展, 在企业遇到实际的问题的时候, 有关单位可以及时的帮助企业进行解决, 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壮大, 这样才能带动更多人口的就业, 并且企业在市场中才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 并且今后的科研创新中才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三) 税收环节设计不合理

在我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国家的税后优惠政策, 但是对个人科研的创新没有一个准确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这样在今后的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工作人员就没有了更大动力, 还有就是对个人创新的政策支持, 让更多的个人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开发中去。还有就是在高新产业的企业中在初期进行科研和市场试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 很多的企业都遇到了融资的困境, 为此国家可以针对科研创新的发现和可行性进行有力的帮扶。

三、未来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科技税征收的制定方向

随着国家之间高新科技产业的不断竞争, 掌握了核心的科学技术, 才能在未来市场的发展中拥有主动的地位, 为此我国对科研技术开发的税后优惠政策还要加大, 尤其是对社会和人民有利的一些科学研究, 必要的时候可以启动国家科研计划, 国家为科研过程负责全部的研发费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了解了我国对科技企业税后的优惠政策, 在今后的政策改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加大优惠的力度。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新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但是繁琐的税收政策让很多企业疲于应对没有更多精力去进行科技的创新, 国家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对自主创新的企业实现了优惠的税收政策, 本文介绍一下优惠政策的定义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以及未来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自主创新,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探究[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4 (10) .

上一篇:煤矿地质灾害防治范文下一篇:农村低保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