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不能一提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就狭隘地与获得多少经济效益划等号。因为保存档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某种基本的条件,所以它的效益最终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档案质量是档案的生命线,档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效用。我们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使档案质量不断提高。

一、档案质量是档案的生命线,档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效用

我们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使档案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一致欢迎。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电子时代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我国档案工作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也经历着从现行文件阶段到机关档案室阶段再到档案馆档案阶段的生命运动过程,也存在着类似文件中心的管理中间性、过渡性半现行文件的机关档案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排斥文件中心在我国建立推广,只要注意文件中心的适用范围后,它可以成为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从目前试点的模式来看,文件中心在我国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文件中心能改变中小机关档案工作薄弱的现状。

二、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

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则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日益丰富的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導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公文制发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提高案卷质量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可靠保证,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而立卷方法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进程中,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档案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全体人员参加

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1.2全过程控制

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1.3科学的手段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2.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的步骤

档案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觉得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只是花钱不挣钱;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必备硬件如档案室、档案柜、微机、档案管理软件等都配备不齐全;室藏档案数量不完整;平时不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自己的《档案分类大纲》、《档案保管期限表》。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主要步骤如下:

(1)分析现状,找出档案存在的质量问题。

首先要从公文拟撰开始,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查找问题。

(2)分析产生档案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找出影响档案质量的各种因素。

(4)针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落实措施。

(5)组织实施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的措施或计划。

(6)同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采取措施后收到的效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吸收到相应的制度、规定中去,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8)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遗留下来的还是新出现的,再从第一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继续加以解决。

3.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3.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

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同志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3.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

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3.4要牢固树立“下道工序是用户”的思想

档案是由多部门、多人共同完成的,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能否密切配合,上道“工序”能否给下道“工序”提供高质量的“半成品”,就成为提高档案质量的关键。如果每个上道“工序”都能把下道“工序”看作是自己的“用户”,为下道“工序”提供质量保证,那么,档案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3.5要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

优良的档案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根据这一基本道理,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档案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先预防”上来。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作者单位:河北省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河北市场)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全面绩效管理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绩效管理侧重于供、产、销等环节的业绩评价,并以人力资源为核心强调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从管理会计视角入手,以成本和收益为导向开展全面绩效管理的探索,不仅能够丰富管理会计学的理论内涵,提高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有效性,还能够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开发与创新提供新的动机与活力,并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绩效管理; 全面绩效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新常态的情境特征下,企业必须加快产业与产品的转型与升级,促进企业管理方式的优化与创新。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绩效管理全面化、科学化,并权变地加以调整与完善。全面绩效管理不仅为企业管理层制定了明确的绩效目标,也为每位员工确立了清晰并行之有效的业绩考核标准,建立与健全全面绩效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要求(理查德·威廉姆斯,2002)。全面绩效管理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构建的绩效管理体系是现阶段的主流模式之一。

作为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物质、精神、内部与外部等的利益追求成为企业或个人行为的动力,奖酬、升迁等利益是个人工作动力的首推要素。传统的绩效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的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核心是员工。作为管理会计重要内容的全面绩效管理侧重的是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强调从成本与收益导向下发挥绩效管理的功能,并促进企业可持续地发展。因此,从管理会计视角探讨全面绩效管理十分必要,并将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首先,全面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一个企业欲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并持续性地成功,必须创造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全面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战略执行工具,是目标管理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它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罗伯特·巴克沃,2000)。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不是用来控制员工,而是用来激励员工。通过全面绩效管理能够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并使这种感性认识提炼成管理会计的理性思维,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其次,全面绩效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兴起,各方面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和方法,但因行业与企业的异质性因素,在移植到其他企业中推广应用时,这些模式的激励效率与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必须加快转型,新型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具备“两手抓”的能力,即:一方面关注企业战略规划和目标管理;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在努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并使企业的战略规划与业绩的目标管理实现有机统一。

二、理论基础

绩效管理的丰富与完善离不开支撑其发展的理论基础。绩效管理不仅应与中国企业管理的情境特征相符合,还要体现全球管理对理论与方法创新的需求。

(一)心理学理论

企业绩效的好与不好,有时是相对的。然而,即便是相同的绩效,有的人可能感到很满足,而有的人可能感到不满足。回归到起点,其反映的实质便是人的心理需要问题。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人格》中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需求五层次理论,这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马斯洛提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是对推动人类外在行为内在化的心理因素的研究推论。此外,其他学者的激励理论作为心理学理论中的组成部分,在全面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譬如,Weissenberg(1968)强调“持续激发主体动机的心理过程”,并指出,管理对象的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就越低。

(二)绩效评估理论

French(1985)将绩效评估分为评价性目的和发展性目的。评价目的效果:一是给予员工绩效回馈,让员工了解经理对其工作表现的评价与成绩的肯定;二是成为增加薪酬及得到晋升的依据;三是成为协助主管挽留人才和解雇人员的参考。发展性目的则在于:一是指导员工改进绩效;二是让员工明确其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对组织产生承诺;三是增强绩效的可视性,并以此激励员工;四是强化企业内部的上下级关系;五是诊断个人与组织的关系。Porter(1974)认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因为结果会受系统因素的影响。绩效的性质主要有:(1)多因性,即员工绩效好坏受到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2)多维性,即考察一个员工绩效应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估;(3)动态性,即人们在实践中把绩效界定为“结果+过程”。绩效评估还涉及效率与效果问题。Masterson and Taylor(1996)认为效率是衡量投入与产出比率的经济指标,效果是组织提供成员机会成本的总和。Dovev and Poonam(2012)认为效率是组织运用最少资源达成最大目标的过程,效果是组织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完成使命、愿景与目标的程度。管理会计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首先注重的是结果,当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相对不变,改变特定因素能促进产生良好的结果时,控制了这些因素就等于同时控制了效率,实现了企业绩效管理的既定目标。

(三)效益理论

效益理论是经济学中对市场效益进行评价的理论,其要素主要有稀缺与质量、机会成本、利润、效用以及创新等。从效益理论的要素来看,在“稀缺与质量”要素中,技术是个关键因素;但必须认识到,技术和市场之间并不具有必然联系。亦即,有好技术未必有好市场,新技术未必带来真实的利润。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能过分计量技术因素,要从市场效益的视角,综合地评判企业的绩效情况(刘力等,1999)。在“机会成本”要素中,往往与“利润”和“效用”相联系,因为没有利润的机会,或者没有效用的机会,是难以产生经济效果的。在“创新”要素中,效益是直观的,即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潜在的利润或收益。从市场效益评价的角度看,创新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一种创造性的“效益评价系统”,以谋求最佳“组合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Sadar,2011)。企业家可以通过管理创新创造出购买力,创造出市场。在全面绩效管理中,按照效益理论的原则和要求,管理会计工作需要遵循两个总的指导原则,一个是科学性,另一个是实用性。就科学性而言,理论指导实践,全面绩效管理系统的形成必须体现管理会计文化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突出明晰而深厚的理论基础。这方面包含的理论主要有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理论、企业市场定位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以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等。就实用性而言,全面绩效管理要具备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广泛而有说服力的计量数据,具体由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加以辅助,同时通过典型个案等的佐证增强其在现实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等。

(四)权变理论

权变是绩效管理的内在要求,权变理论是全面绩效管理的学术基础。权变理论认为,在全面绩效管理中必须依据环境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随机作出反应,灵活地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控制措施或方法,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所谓“最好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存在普遍不适用的“不好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理论的实质是用函数方式(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绩效管理的规律(安德烈,2002)。从管理会计角度讲,权变管理是根据企业业绩管理中的变量,以及全面绩效管理中的评价原则、管理技术之间的计量关系等来构建相关的数学方程式,据此来检验企业全面绩效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并进一步促进企业绩效管理方式的优化与完善。

(五)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65)率先提出了“公平理论”。他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即,人们不仅关注自身报酬的绝对值多少,还会将自身的努力与报酬和他人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会使个体产生公平感知,人们会据此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从企业组织角度考察,公平是指员工对组织结果分配、组织制度、分配程序、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否具有公平性的主观感受,它影响着员工对组织决策的一系列反应(Gill and Stone,2010)。将公平理论嵌入全面绩效管理,就是要实现程序公平。即,得到分配结果所采用的程序是公平的,当员工感到绩效评价程序不公平时,他们会降低对雇主的承诺,产生更多的偷懒行为,出现高的跳槽(离职)倾向以及低效率等。

三、管理会计视角的绩效管理模式

2014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其中的绩效管理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会计视角的绩效管理模式是指将成本与收益导向嵌入企业目标与其他相关目标的绩效管理之中,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协调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谋求企业及其合作方的利益平衡。这种模式对于当前“互联网+”条件下的企业集聚发展,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管理会计角度考察,全面绩效管理中核心的关键要素是成本与收益,因为控制住了成本,企业的收益就有了保证。从成本管理入手,企业以采购业务环节为起点,通过作业分析与流程改造,提升企业绩效管理效率;从收益管理入手,借助于管理会计利润表、精益生产管理和生产作业管理视角等,进一步对企业的全面绩效管理作出分析与论证。

(一)成本管理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制造业的要素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成本管理入手,积极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从采购成本入手强化绩效管理

就一般的制造业而言,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采购与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市场费用成本、物流储运成本、管理成本等。加强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每项成本确定责任人,这是提升成本绩效管理与控制的基础。就采购成本管理而言,企业的采购业务流程必须规范和严谨,每项采购任务应该由多部门加以配合,同时加强监督与控制。但是,过多的审批手续也容易导致企业采购业务流程的冗长,造成零部件的采购周期过长,影响采购的效率,也不利于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果。必须优化企业的采购流程,重新审视采购过程中的增值与非增值作业,简化作业流程,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通过线上线下的采购运作,改进和优化企业的实体价值流与虚拟价值流,通过价值链的绩效管理减少其中的非增值作业,努力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组织效益(傅元略,2004)。

2.从生产成本入手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生产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还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产生重大影响。明确责任也是生产成本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生产环节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包括料、工、费等)、材料耗用差异、材料采购价格差异、标准费用制造差异等成本项目,该项成本控制由采购部与生产部经理负责,并定期签订责任状。当前,面对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企业必须主动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一方面,加快产品的转型,另一方面向产业的高端领域升级。同时,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要求,加强生产流程与经营设备的改造与换代。在此基础上,围绕全面绩效管理积极引进或创新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成本管理模式,抛弃原有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智能控制系统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我国劳动力原有的成本优势已经难以发挥经济稳增长的贡献效果,我国企业也很难再承接到由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中转移过来的国际产业,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导向下的成本管理模式在产业链低端被锁定(冯巧根,2015)。因此,加快对生产系统的改造与升级步伐,强化和创新成本管理模式是经济新常态下全面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使命。

3.从营销成本入手强化绩效管理

营销成本是由退货、价格折扣、赠品、卖场物流成本、堆放成本、宣传品、展览货架、陈列费、销售增长奖金等组成的成本项目。首先,必须明确成本管理的责任主体。譬如,销售渠道成本须由销售经理负责,并定期与其签订责任状;体现在媒体广告费用、其他广告费用、促销品、其他促销支出等的市场费用成本则由市场部经理负责,并定期与其签订责任状。对于互联网新经济下的网络营销成本,要充分重视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作用,努力将信息资源管理与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相结合,充分利用现在的信息通讯技术使传统的行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扩展绩效管理的功能结构,创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面绩效管理新常态。我国海尔集团的绩效评价系统就是借助于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积极构建实时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的绩效管理体系,鼓励员工自主创新,并努力实现价值增值的管理会计目标(彭家钧,2015)。

此外,在其他各类的管理成本控制中,也需要明确责任。譬如,以分销运输成本、分销仓储成本等为内容的物流储运成本的管理应由物流部经理负责,并定期与其签订责任状;对于体现在市场服务成本、销售区域成本、销售办公费用、财务费用、人力资源费用、IT、坏账、供应链管理费用、本地管理费用和总部管理费用等的各类管理成本,必须在明确责任主体归属的前提下分别与IT、运作、财务经理等进行责任界定,并定期与他们签订责任状。同时,强化全员成本管理,并结合每个部门、班组及个人按其成本控制的产出业绩情况,运用一定的比例将成本节约额奖励给相关的责任主体,以增强各责任单位或个人的成本管理积极性(王化成等,2004)。企业实践中的成本管理表格很多,表1展示的是某公司成本绩效考核的一份管理量表。

(二)收益管理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

从收益管理视角考察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是管理会计开展全面绩效管理的独特之处。这方面的应用情况因企业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从三个侧面来阐述企业收益视角的绩效管理,即管理会计利润表视角、精益生产管理视角和生产作业管理视角。

1.管理会计利润表视角的绩效管理

某企业在四年前推行小经营主体的实践,表2是一份下属公司的产销量数据资料。

表3是根据三年的产销量编制的利润表。

2015年企业董事会拟对下属的这家公司进行聘期考核,然而,若将这份利润表作为董事会资料上会讨论,其后果必然是该公司经营班子应当下台。表3显示,该班子三年的“利润表”中的利润数据是逐年递减的。为此,某企业下属的这家公司(小经营主体)的总经理对三年的利润感到非常困惑,他认为,在任职的三年里,经营班子重视销售,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加强广告、促销与技术服务,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公司的销售量一直稳步增长,为什么利润反而越来越少?2014年企业完成了200万元的销售额,反而亏损了10万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通过全面绩效管理活动的推广,该下属总经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时企业也没有以这份报表来考核总经理,而是重新按绩效管理的要求编制了一份管理会计的利润表,见表4。

表4显示,这份调整后的利润表中的利润是逐年递增的。它表明,企业管理层的经营是有成效的。全面绩效管理不仅纠正了过去依据错误的数据来判断领导业绩的传统做法,还从科学的角度为公司任用真正有才干的经营团队提供了数据资料。这种将管理会计的知识应用于企业之中并产生效果的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与推广应用。

2.精益生产管理视角的绩效管理

精益生产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七个支撑”和“追求七个零的终极目标”。一个基础是指以5S为管理手段的良好现场基础。所谓“5S”是:(1)整理(Seiri/Sort);(2)整顿(Seiton/Set in order);(3)清扫(Seisou/ Shine);(4)清洁(Seisou/Standardization);(5)素养(Shitsuke/Sustain)。七个支撑是:(1)生产的快速转换与维护体系;(2)精益品质保证和防错自动化体系;(3)柔性化生产体系;(4)均衡化和同步化体系;(5)现场作业IE研究体系;(6)生产设计和高效物流体系;(7)产品开发设计体系。七个零的极限目标是零切换调整、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生产、零装备故障、零生产停滞、零安全事故。精益生产方式下的绩效管理注重的是每一个价值流(单元)的利润产生情况,这与传统的利润表关心每一个指标的收益情况存在很大的不同。但这不是说,精益生产方式下每一项个体的指标变得不重要了,而是在精益生产方式下更注重团队的作用,强调价值流的价值创造作用。

企业将精益生产管理应用于全面绩效管理活动之中,能够产生明显的正效应。一是精益生产管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譬如,在可视化控制下,公司的存货水平通过顾客的“拉动”变得很低,这样MRP、ERP等计算机存货追踪系统就不再需要。随着与供应商关系的改善和供应商对“拉动”系统的接受,供货和付账过程将变得更加简化。二是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随着“拉动”系统和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传统以生产指令单形式对人工时间、材料发出、废料、在产品成本和生产差异的核算与相应的追踪控制等得到了简化,由此体现的一系列核算工作变得不再重要。总之,精益生产管理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借助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通过运用经营与资源能力数据,使精益生产的经济效果得以很好的展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改进和组织效率的提高。基于精益生产的绩效管理一般采用编制精益利润表等方式加以展示,表5将其与传统利润表的差异作了列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精益生产中的收益管理就是强调“五少一多”的思想,即“时间少、空间少、资金少、人力少、瑕疵少,以及顾客价值多”。精益利润表中的“房屋占用费”是按占用面积分配给各价值流的,但随着价值流占用面积的降低,该价值流的这部分费用就会减少,以此鼓励各价值流降低房屋占用;“未分配的房屋占用费”在报表最后部分被单独列示,以提醒高层注意对这部分空间的利用。另外,“存货变动”以独立的形式披露出来,目的是鼓励各价值流努力降低存货水平,减少浪费。

3.生产作业管理视角的绩效管理

从收益管理的角度考察,生产作业管理视角的绩效管理主要是引入生产线利润表等管理方式,并将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管理等应用于全面绩效管理之中。生产线利润表的作用在于全面衡量各条生产线的绩效情况,为企业业绩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详见表6所示。

此外,全面绩效管理还融入作业成本管理,挖掘企业的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并提升企业对结构性动因与执行性动因的认识。以某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管理进行绩效管理的做法来加以说明(冯巧根,2009),该公司通过标准成本与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形成了表7的核算结果。

表7显示:以传统标准成本计算,该公司有利润100万元;然而,根据作业成本法编制的利润表,则亏损100万元。这种用作业成本法编制的利润表充分反映了增值与非增值作业的情况,它所体现的“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规则,对于优化企业的绩效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换言之,结合按作业成本法编制的利润表,该公司可以进一步对业绩不良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努力采取改进措施。针对表7的情况,具体的策略是:(1)通过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该公司首要的问题是库存维护费用过高,其对策是采用零库存的管理方式,并使这种方式在库存管理中得到彻底贯彻,这也是全面绩效管理的当务之急。(2)订货费、包装与品种费以及投诉处理费等也稍微偏高,这与订货次数多有一定的联系,今后在推销方面应加强改进,减少订货次数是值得考虑的对策之一。(3)装货费,特别是运输费过大。这是因为顾客地理位置较远,而商品又是大吨位的物资,其结果就使运输费增加。在有红字顾客毛益的情况下,对顾客提出增加运费的诉求是合理的。即,当实际费用发生数较大时,这种请求是一种正当的行为,即物流服务也应当商品化。换言之,即使因为实际费用的增加导致有关交易的停止,也不见得是坏事。这种“减亏增益”现象,在当今微利时代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策略。

总之,以收益为导向进行全面绩效管理是管理会计应用的创新举措,它对我国当前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视角的绩效管理注重成本与收益要素的考核与评价,成本是企业利润的另一个表现层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得到控制,利润自然就会得到提升。收益管理是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文构建了以成本和收益管理为核心的全面绩效管理模式,即该模式强调生产流程的优化,作业活动的精简,以精益生产为基础突出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功能作用,同时借助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增强收益管理的有效性等。这种模式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可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借鉴或参考。

全面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为了达成共同的企业目标,通过全面参与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等环节而实施的管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管理界对绩效管理的研究日益重视,各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因限于时间、能力和篇幅的因素,本文对许多问题未作深入的展开。同时,文中的数据处理均为虚拟的情境,部分观点可能存在偏颇,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对此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并展开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罗伯特·巴克沃.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的表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3]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WEISSENBERG P.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involvement[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J].1968,52(6):469-473.

[5] FRENCH   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 kent-wadsworth[N]. Boston,MA,1985.

[6] PORTER L W,STEERS R M,MOWDAY R T,et al.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4,59(5):603-609.

[7] MASTERSON S S, TAYLOR M S.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appraisal,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Quality Management,1996(1):67-89.

[8] GIBSON  J  T, CHANDLER  L A.Educational psychology:master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 Inc,1988.

[9] SADAR 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for enterprising entrepreneur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Technology,2011(3):38-57.

[10] DOVEV L,PAMELA R H,POONAM K.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relational mechanisms,and allianc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ment  Journal,2012,33(13):1453-

1479.

[11] 刘力,宋志毅.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新方法[M].会计研究,1999(1):30-36.

[12] 安德烈·A.德瓦尔.绩效管理魔力[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3] GILL D,STONE R. Fairness and desert in tournaments[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10,69:346-364.

[14] 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A].2014.

[15] 傅元略.价值管理的新方法:基于价值流的战略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2004(10):48-52.

[16] 冯巧根.经济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思路[J].会计之友,2015(19):133-136.

[17] 彭家钧.海尔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运行[J].财务与会计,2015(15):18-20.

[18] 王化成,刘俊勇,孙薇.企业业绩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 冯巧根.高级管理会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或外在缺陷或不确定性致使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转存在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政府财政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者,由此加重了财政负担,产生了财政风险。文章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具体体现,并提出防范和化解措施。旨在提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连续性,增强其长期效益。

【关键词】社会保障 财政风险 风险管理

防范财政风险,保持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外对财政风险的研究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其代表是哈娜?泼拉柯娃?布瑞克西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理论。根据其理论,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直接隐性债务。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障是政府职能的重要部分,与政府财政活动密不可分。一方面,财政制约着社会保障分配的总量和结构。另一方面,财政是社会保障资金失衡的最后责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财政风险已成为财政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陷入“滞胀”。财政收入急剧下滑,失业、贫困加剧,社会保障支出急剧增长对财政造成了很大压力,甚至财政风险。各国不得不采取措施,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防范和化解财政的不可持续性的危机。对我国而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层次不平衡,增加了财政负担。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拓宽思路,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财政管理水平,指导风险防范,维护社会稳定无疑是有建设意义的。

一、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的含义

武汉大学杨红燕认为,社会保障财政风险是指社会保障体系因自身内部与外部不确定,致使社会保障的“减震器”、“安全网”功能无法发挥,继而转化为财政责任,引发财政持续收不抵支、累累财政赤字的潜在可能性。社会保障收支失衡、经济衰退带来失业率增加、大灾害带来社会救助支出增加等问题都会造成财政风险。

政府公共部门采用有关制度和程序对社会保障财政风险进行界定、评估,通过收支活动以及相应政策,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和最小化就是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

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低迷,养老金空洞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公共养老金计划中,一个人缴费40年后领取的全額养老金大约相当于劳动人口工资的70%;在美国,因药品价格的垄断、医生收入上涨过快等原因,医疗保健费自1981年以来,以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上升。此外。作为“全民福利国家”的瑞典,1989年,国民赋税负担和社会保障负担占国民收入的比率达到了75.8%。为弥补财政赤字,确保社会保障财源的持续性,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改革。

(一)增收节支,缓解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1.缩减社会保障开支。2000年日本颁布《厚生年金保险法》、《国民年金法》等7部有关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法案,减少支出项目,降低给付标准。随后又通过《缴费确定型年金法案》,引入个人账户的DC型养老计划,增进公民自我负担,以应对老龄化压力。

2.市场化和私有化。瑞典政府通过鼓励社会成员参加私营机构举办的社会保险,发展非营利组织减轻财政支出压力。例如,借助“城市医疗保健服务有限公司”等私营老年护理机构满足高龄老人的照料需要,抑制公共老年服务机构支出增长。此外,瑞典对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结构调整,建立了名义账户及自动平衡机制,以解决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平衡。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兼顾公平与效率

1.“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转变。一方面,政府支出重点由一味的生活家庭补贴转向刺激工作,鼓励就业;另一方面,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推动社会合作计划。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减少贫困现象。

2.注重成本效益。1992年美国推出了“管理式医疗”的改革方案,把经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注入医疗保险。一方面,改变支付方式,选择服务提供方,注重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等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在医疗服务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设立客户服务部,达到质量保证的目标。

(三)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1.加强预算管理。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主要有公共预算、基金预算、一揽子预算和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是规范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为防止联邦预算赤字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1983年,美国将社会保险基金从联邦预算中划出,实行独立的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的风险预测功能。

2.加强财务监督。2003年瑞典成立国家审计总署,利用信息高度共享的社会保障计算机系统,对全国440个社会福利办公室的财务收支和绩效进行审计,并向议会报告结果。

(四)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养老金动态平衡

为抵抗通货膨胀,美国的私人养老金、瑞典的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日本的年金积立金纷纷进入资本市场。在美国,私人养老金由雇员代表组织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并雇佣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委员会按年度向员工通报经营概况。退休金投资方向主要为债券、股票、海外投资、房地产业。为保障基金安全,财政部部长、社会保障署署长和劳工部部长等组成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委员会,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每年对基金的投向、收益等进行稽核。到2004年年底,美国各类私人养老金总资产达到了4.4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3。

历经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政府负担部分减轻。以瑞典为例,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例由1993年的38.6%下降为1999年的32.7%;2000年政府财政结余额已占到GDP的4.1%。当然也应看到,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转型成本高、福利病积重难返、经济周期等问题,防范和化解社会保障的财政危机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三、对我国政府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保障收支矛盾逐步凸显:社会保障筹资渠道狭窄、模式单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支出刚性和各自不同程度的支付缺口;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等。据劳动部门测算,从2025年起,财政部每年需要拿出5000亿—14000亿元,维持城市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医疗需求量费用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财政风险。

(二)应对我国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启示

1.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瑞典自1890年通过疾病保险的社会保险立法后,又通过《国民普遍年金保险法》、《国家保险法》以及有关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审计的法律;并设立专门的社会法院,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和审理社会保险争议。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助于,提高制度运行效率,适应社会保障深化、细化的需要,维护基金安全。我国应抓紧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法》,对宪法中规定的社会保障原则进一步具体化。继续制定和完善《社保基金管理法》,提高社保基金征缴、给付、基金运营的法制化水平。明确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比重和发展速度,保障制度转轨后的可持续发展。

2.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保基金来源多样化

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保证。要结合各类保障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实行現收现付、完全积累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多层次筹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收支平衡能力。综合运用变现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收费、发行社会保障债券、社会捐赠等形式募集资金。此外,社会保障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再分配税。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时机成熟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增强筹资刚性。

3.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管理

(1)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责任。1992年瑞典议会通过法案,批准了社会保障制度地方化的改革方案,结束了“敞着花钱”的机制。我国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中央政府着重解决法律法规的制定、全国社会保障水平均等化等重大问题;地方政府承担行政管理、支付标准制定、社会化发放等事权;加强省级政府的责任,降低基层政府负担。此外,在合理测定转移支付补助金的基础上,资金下拨与地方基金业绩管理挂钩,促进地方绩效管理最优化。

(2)编制完整的社会保障预算。2010年国务院首次将城镇的社会保险基金纳入预算管理。但社会保障是一个大概念,还有大量的基金仍游离于国家正式预算。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将社会保障收支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程序;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对基金收支进行中、长期预测,从而准确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状况,以便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应对未来支付高峰。另外,要建立社会保障应急预算,专款专用,不断增加积累额度。

(3)规范财务管理制度。2010年,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达到3761亿元,因此,保障社会保障金的安全,防止侵占挪用尤为重要。完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制度;推行社会保险集中统一征缴和网上征缴支付办法;进一步完善“金保工程”,实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借鉴欧盟财政风险的纰漏规则,建立我国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管理的透明化。

4.规范基金投资管理,提高基金收益

(1)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

目前,我国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已经进入资本市场。严格的投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但没有很好的增值。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发布的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4.23%。财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拓宽资金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组合。借鉴瑞典、美国的经验,在我国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之后,适时考虑市场化运营。其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可以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委托人,实行委托投资的方式来实现。

(2)采取多种方式防范投资风险

①多方参与的监管。建立经营公司的法定资本金制度、公正审计制度和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成立专业化的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监管部门的权责;基金管理部门要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报告基金管理情况,还要动员新闻媒介、工会及精算、风险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参与监督。

②最低投资收益率和风险准备金制度,促使基金公司提高运营效率,防范投资收益波动过大。

③提供最低担保养老金。政府承担最后的担保责任,维护参保者的利益。

5.建立社会保障财政风险预警机制

社会保障财政风险一旦爆发,必然波及整个社会。建立一个科学灵敏的预警系统,在常态下加强对风险积聚的识别,是防范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重要措施。社会保障预警系统可以设计成:资料收集→总结分析→预警反馈→国家调控→正常运行。首先,选择与社会保障收支、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预警指标,如社会保障水平、财政支出比、养老金支出缺口比等。其次,建立迅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开展人口老龄化、社保规模的中、长期预测。随后,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政府有关部门选择合适的政策组合工具化解风险,防止风险累积而转化为社会保障公共危机。

参考文献

[1]杨红燕、陈天红:《社会保障财政支付风险的多角度分析与全方位应对》,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邓大松、薛惠元:《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分析》,载《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2期。

[3]杨卫平、杨胜刚:《英、美、日、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比较研究》,载《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3期。

[4]郑洁、翟胜宝:《我国社会保障财政风险防范研究》,载《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一期。

[5]曹信邦、王建伟:《风险: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载《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1期。

[6]新华网:《财政部:2010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结余3761亿元》,载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9-05/3307491.shtml.

作者简介:李倩,女,本科,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

(责任编辑:陈岑)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全面预算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全面预测和筹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执行过程中实行全面监控的手段,分析在此过程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相关手段和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所以在企业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规范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经济行为,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对加强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重点进行分析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意义和价值,并针对目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在我国起步比较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很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致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不乐观,因此完善和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想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全面预算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内部管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它的作用是用来计划和协调事项,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计划和协调的同时,还发挥着管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因此,要强化企业的内控管理,就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这对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认识

(一)宏观上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决定者。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企业财务部门的报告程序、会计核算以及监督审核的多种职能,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据调查,我国大部分企业严重缺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导致财务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失效及权力过度集中等现象,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干扰。

(二)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的不协调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各大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有: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缺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科学性、连贯性;缺乏企业统一管理的监督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偏低,这一系列因素的出现造成了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均停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上,据调查,财务部门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企业的资金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这充分说明了财务人员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再者,加上财务部门政策缺乏科学性、财政资金结构管理不合理以及财政内部财政关系不融洽,均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意义及价值分析

全面预算在企业运营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能够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各项收支情况更加系统。详细的财务预算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所服务,能够明确体现出企业各个职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计划。它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在经营期间的各项业务结果,很清楚的体现出预算执行的情况。财务预算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工作各项目标的高质量完成,从财务预算表中,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预算数据与实际发生数据的对比,企业可以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再与计划的目标相比较,了解存在的偏差,从而在下一年度进行改善,更好的实现财务目标。

(一)全面预算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全面的预算是指导企业不断前行的风向标,同时督促企业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它以销售预算数据为基础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预算,使得企业的资源可以得以合理的运用和配置,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资源的运用能力,而且它是有一定的基层基础的,是基于实际情况预算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及问题解决的时效性等,使得企业的下一步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全面预算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企业的战略性的规划以及年度性的经营计划来说,全面的预算可以对其进行精细化,它是企业整体运营活动的数据化的安排,促进其规划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全面的预算可以促使企业不断的寻求更为合理的科学的方式,并且对市场变化做好应急应对措施。

(三)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在它的体系中有一个部分是对下一年度的相关项目的直接的衡量,也因此成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的参照。而且通过全面的预算可以强化企业在费用方面的有效的控制,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它不仅仅指向于本年度,而且也可以成为下一年度的某些工作的指向标,如对次年的企业运营的水平的监测等。其次是它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预算考核系统在下达后,通过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可以较为明确的了解业绩,了解本部门预算的完成度,无论是上层领导还是基层的员工均可以明确自己的任务,而且可以较为有效的执行本部门的工作,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减少员工与管理部门以及管理层领导之间的冲突,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

(四)企业可以通过编制全面预算来固化和量化企业的管理目标,有利于目标的系统化、具体化、和定量化。全面预算规定了企业在某一时期总方向以及各个部门的财务目标,有利于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以此来保证企业中目标的完全实现。企业全面预算能够有效的规划和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与职能,使之能够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根据全面预算管理也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财务预算目标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预算目标应当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准。但是实际上很多预算工作者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是为了快速完成任务却忽略了企业自身的目标,因此财务预算就会偏离企业的宗旨或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变化而造成的偏差,使得预算目标和企业的经营活动不相符。

(二)预算调整随意性比较大,预算实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存在预算超出的开支不按正常渠道走,随意改变预算的工作内容等不良现象,就会偏离预算的目标。各个部门对预算的执行把关不严,领导者不能正确引导约束预算活动的开展,也就容易导致预算失去真实的情况发生。

(三)缺乏连贯观念。很多企业不能够制定一个连贯的预算体系,仅仅只对费用收支出进行预算控制,而没有从全面的方向看问题,有的企业则缺乏亏损的预算意识,缺乏连贯一体的观念,就很容易导致企业无法掌控运作的全局,预算的作用达不到理想状态。

(四)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将会导致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斩断了财务预算和别的预算间的联系,使得预算偏离企业的目标。

(五)预算只在乎形式且缺乏监管,大部分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了预算的重要性,但是却只是编制了一些预算体制,只在乎形式的发展,却没有重视预算的执行,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得预算失去了原有的权威进而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要想起到强化企业的内部管控、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只靠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本身是不能达到的,还要根据预算的指标,将企业发生的每项业务与其联系起来,严格执行和实施,才能使预算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具体的实施方案有以下几种:

(一)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企业要先建立预算管理的相应部门的管理体系。从制定预算编制的开始到结束,过程中的步骤都要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做好自己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企业的相关领导起到带头作用,高度重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做一系列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以达到让每位员工都能深刻的了解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企业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所以员工的思想尤为重要,一方面,财务人员的技能要得以加强和提升,不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知识水平,政治素质也要求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规范制约管理过程中的行为,企业也要时刻发现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二)明确预算重点,规范执行流程

在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时,要明确出各个部门预算的重点,并强化执行预算管理的流程,使其规范科学。其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中心枢纽环节是企业的收入预算,支出预算中主要是对成本费用的预算,而在预算期内,企业所有活动的保证是基于对现金流量的预算。因此,企业全面预算的重点应该是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而在规范全面预算执行流程上,首先企业财务部门要对各部门的既定预算进行严格审核,使其规范准确合理;另外,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将现金流量管理也纳入其中,以便合理控制成本支出,降低费用;最后,还要建立起相关的考核制度和职工激励机制,定期对各部门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按照考核结果对相关部门和职工采取赏罚分明的奖惩措施。通过对企业预算的编制,将企业的总体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目标,对各个部门或者是员工预算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控制预算差异,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有力实现。对于目标来说要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均可以参与,预算的完成度由全体员工共同负责,同时将员工的绩效与预算完成结果相挂钩,从而促进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预算监督的执行力

提高企业的全面预算监督的执行力,加强支出效益实现的制约机制。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是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是保证企业的支出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企业相关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各部门预算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各部门的支出效益。因此,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监督的执行力,能够有效的使企业支出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财务预算要围绕实际,实施中不能随意调整

预算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是:统筹兼顾、量入为出。预算要为下一项目的成本预测、预算提供可靠而又有用的数据基础。预算需要全面的预计,这就需要企业的各部门对其所在范围内的各项经济活动一一进行精确的预计,过程中要尽量克服片面性,以减少或避免数据失真的情况。预算的编制要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信息的使用原则也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财务预算的编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不能进行随意的调整和修改的,那样预算就会失去其意义,因此要求各部门要严格的按照预算执行,要严格管理和监控实施的过程,避免出现差错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最终实现财务预算对企业利益的提高。

(五)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的构建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集团性的企业来说,将各个下属子公司或者是相关部门划分为不同的利润中心,而集团公司作为投资和费用的核心,接着对各个预算中心细分为利润预算中心或者资金中心。预算管理系统包括对利润进行预算以及对于现金流量的预算等。财务部门在设计账务等的时候,要围绕预算管理来进行账务设置,而且以月为单位提供预算执行的数据,以形成较为规范的台账。企业预算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企业的预算管理控制水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这一水平,预算管理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要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为依据来构建预算管理评价指标系统,并且在评价预算结果的时候,对于预算差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有的时候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也可以借用同类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自己的参照,然后又针对性的提出适合本企业的预算管理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节省企业的成本以及时间,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评价水平。

五、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做好全面预算管理,认真做好企业预算的差异分析、执行与考核,从而切实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诸葛理顺.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华章,2008(19):140-142.

[2] 成仲毅.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1):123—124.

[3] 刘春秀.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2年3

[4] 杨爱萍:浅谈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中华会计网校,2010(1):40-42.

[5] 张菊萍.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1(01):36

[6] 李俊杰.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助力企业快速发展[J].会计之友,2011(1):102-104.

[7] 周萍.做好水电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水利水电施工,2011(01):103

[8] 耿晰.对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9):15-16.

(责任编辑:刘影)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醫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质是建立约束机制,医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认识的高度决定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深度,通过实施预算工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以陕西省某省级公立医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为例,从医院预算管理现状入手,探索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方法,旨在提升医院的预算管理效能。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编制;医院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4.014

0     引 言

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4月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法、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随后,陕西省财政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通知》《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省级部门预算支出进度考核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深化预算管理的文件。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体制综合改革、规范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和财务收支运行、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和控制、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益,2016年12月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预算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公立医院作为预算单位,从2017年起建立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陕西省某省级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历程为例,揭示医院预算管理现状,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     某省级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陕西省某省级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自2007年启动,历时10年,实现从财务收支预算到全面预算管理,历经预算管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此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1   摸索阶段(2007-2011年)

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医院财务制度,我国首次出台《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对预算编制原则、编制方法、预算管理、预算考核和编报时间等进行了规定。在此阶段,手工编制预算,编制内容仅是年度财务收支总额,预算项目没有细化到部门,导致全员预算意识薄弱,预算执行配合度低,基本上是财务部门单打独斗,收支预算编制报表基本上仅供财务人员参考。同时,此阶段的预算管理工作尚处摸索阶段,财务预算执行数与编制数存在很大偏差,预算管理整体控制能力弱。

1.2   搭建阶段(2012-2015年)

2012年,国家财政部颁发新《医院财务制度》,借助新旧财务制度衔接之际,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同时,医院在施行新财务制度时启动了HRP医院运营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物流管理、薪酬管理、预算管理5大模块,实现了人、财、物数据共享。在此阶段,医院首次将预算管理纳入运营管理体系,使预算管理迈上了新台阶,初步构建了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基于信息系统的支持,医院启动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首先,医院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预算办设在财务部门,财务设置专职预算会计岗位,由院长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组长,总会计师担任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①制定与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等;②审议决定年度经营目标、年度预算目标;③审议批准医院年度预算方案;④审议因国家政策变化及突发事件的发生而需要调整、追加的重大事项。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其次,医院以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战略目标任务为依据,明确了预算编制的七个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合法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约束性原则、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原则和责权对等原则。最后,初步形成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编报“两上两下”、预算管理授权审批、预算指标定额核定、预算调整委员会决议审批和预算结果定期分析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基于此,医院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运行机制,初步提供了预算执行情况反馈与差异率报表。

1.3   完善阶段(2016年至今)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2016年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卫计委、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预算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公立医院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制度,加强内部预算管理。基于此,医院在预算编制上强调“保基本,强医疗,提待遇”的原则,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的要求,在确保医院基本运行费用的基础上统筹安排预算内容。不仅如此,医院在预算管理操作层面上还完成了3个升级。一是对预算管理模块升级,打通预算管理与账务核算模块,实现预算执行与会计凭证同步完成,实现预算从编制、下达、执行、调整、分析等全程信息化同步管理,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二是从报账流程上完善,在财务报账单据上增设“预算会计审核”栏次,报账遵循“预算会计”先审核预算额度再由“稽核会计”审核项目支出的流程。无预算不报账,因医院整体规划和业务发展需增加的追加预算支出,由相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预算办提出审核意见,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复,下达“追加预算额度”后再行报账。三是增设“医疗设备购置预算—专家委员会论证机制”,对下一年医疗设备购置预算组织召开院内专家论证会,专家对上报的设备项目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打分,从高向低排序。若预算有限,则排名在后的不予以采购。以上三项措施有效杜绝了无预算列支或超预算列支,使预算支出程序更加规范,预算支出方向及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2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核心是对预算执行结果、业务工作效率及成本控制目标等指标进行有效考核,并准确计算预算差异率,从而确定预算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落实差异责任。通过调查,陕西省某省级公立医院在现行预算管理和运行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下达预算批复不及时。单位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安排较晚,预算编制滞后,有时候甚至推至次年2月,预算时效性不足导致次年预算工作开展不力。第二,编制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预算事前评估不足,中央、省级补助地方公共卫生资金项目执行率和预算率差异较大。项目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项目方案设计不合理、项目执行进度缓慢、资金下达迟缓、项目管理不规范、扩大范围开支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等。第三,单位一般性支出预算执行约束力弱,存在项目之间随意调整、追加预算无手续等现象,预算均衡性有待加强。第四,预算执行情况不公开,费用支出不透明。第五,已开展预算结果分析,未开展预算结果应用评价工作及预算考核工作,预算责任没有落实。

3     医院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医院全面预算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应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要求,通过建立有目标、有监控、有评价、有反馈、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医院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资产管理,使预算管理成为医院管理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促进医院事业快速发展。针对以上5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3.1   及时组织实施预算编制工作

医院应及时组织实施预算编制工作,及时下达预算批复,提高预算的年初到位率和业务收支的完整性。提前部署和安排预算工作是提高预算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医院预算编制工作要落实上级财政和卫生主管部门的预算工作部署,按照上级预算编制的要求,及时完成预算,同时组织本单位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方案”。编制预算时间安排:筹划阶段(7-8月);安排阶段(9月);协调阶段(9-10月);修正及下达阶段(10-12月)。经过数据梳理、项目论证、“三上三下”(改进原先“两上两下”)的编制流程,最终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预算方案。针对医院下达预算批复迟缓的问题,预算办应实行“下达预算签收制”,建立下达预算台账。“年度预算通知单”一式两份,主管院长和责任部门各留一份作为部门年度支出计划的参照表,在执行预算中对照使用,不得随意调整。

3.2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预算项目事前评审

医疗卫生机构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中央、省级补助地方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项目多、资金额度高,涵盖医院能力建设(基本建设、信息化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大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科研经费等内容。但是,医院在具体实施项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项目执行进度缓慢、资金下达缓慢、项目管理不规范等,影响了卫生行业整体预算进度。为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医院应从以下3方面改进。第一,高度重视财政专项资金预算项目编报工作,转变“重自有资金,轻财政资金”的观念。根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数,组织好本单位专项资金的论证、评审、筛选工作,择优排序,确定资金重点安排方向。第二,结合单位实际提出资金使用重点,并报送事前评审报告。第三,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项目监管工作。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医院重视业务指标,项目资金安全运行情况和支出绩效监管偏弱,特别是大额财政专项资金预算项目监督检查不及时、可操作性不强、督查人员缺乏经验,此外,个别单位自查自纠的工作不够深入。医院应承担财政资金预算项目监管的主体责任,不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工作,从而提高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推进财政预算项目支出进度。

3.3   做好一般性支出预算执行工作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实现医院战略管理的功能,涵盖范围广、实施时间长且具有一定连续性。预算执行过程需要各级部门和人员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

(1)加强执行管理,原则上不追加预算。医院要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严格执行资产配置标准,按上级要求组织实施采购,严禁无预算采购。若因特殊情况年初没有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须补办上级财政部门采购审核手续。配置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省级资产配置标准进行采购,严禁超标准、超预算采购。

(2)加快重点项目的资金支付进度,严格控制公用经费。医院各职能科室是预算的执行主体,各部门要切实履行支出管理责任,根据医院安排的年度预算和工作计划,制订本部门的具体用款计划并及时向财务部门申请,确保预算资金拨付到位。例如,医学装备部购置紧急医疗救助设备、消防办完成消防隐患装修改造工程,预算办在预算合理的前提下可以给予资金优先保障。2016年9月,作为陕西省财政厅首批全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6家试点单位之一,该医院开展了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两年来,该单位通过梳理流程、识别风险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从而在预算支出控制方面取得成效。除此之外,该单位还重新修订了差旅费管理办法、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公务车辆管理办法、电话使用管理規定、公务卡结算管理办法和财务报销管理办法;出台合同管理办法、科研工作管理相关制度、特殊卫生材料计价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调整学术论文发表奖励办法、调整值班费标准及发放办法等。

(3)建立与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有效性结合的预算管理约束机制。时效性表示医院年初预算已安排的采购项目,需在11月底前完成采购招标程序,从而确保全年平均预算的执行力度。

3.4   开展预算分析、评价、考核工作

为强化预算分析工作的完整性、约束性和权责对等性,医院增设“预算执行结果反馈机制”。首先,每月末预算会计下发各部门“月度预算执行表”。其次,每季末进行“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与预算部门沟通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超预算进度支出情况”。再次,预算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专题会议,通报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总结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最后,每年末完成年度预算报告,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院务会通过后,由总会计师在职代会通报。

医院应大力开展预算评价和考核工作,提高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主要内容包括:预算支出进度考核、预算整体支出绩效评价、预算目标绩效评价等。预算支出进度考核的重点是跟进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支出进度情况,从而避免延误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整体预算的执行进度。负责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部门有医务部、护理部、医学装备部、行政后勤部以及临床医技科室等,以各部门使用的财政资金支出进度为考核指标,要求每年9月底达到总进度的80%、11月底达到95%,由预算管理办公室9月底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商定考核办法,并通报各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情况的排名。未完成预算支出进度考核目标的部门要书面说明情况,经主管院长签字后报备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预算办每年10月评价上一年度预算整体收支情况,评价内容主要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产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成本指标、时效指标)、预算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指标(患者、职工),并采用定性和定量审核相结合的预算评价方式。

3.5   公开医院预决算信息

医院院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向社会公开的部分和向医院内部公开的部分,其中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公开属于向医院内部公开的内容,包括医院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情况,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情况,大额物资和药品采购情况,医院财务预、决算情况,大额资金使用情况,医院为职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是否有关职工福利的重大事项。医院应成立“院务公开领导小组”,由指定部门负责院务公开工作,并按照拟定时间和形式公开。医院预、决算公开的方式有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座谈会、院周会、多部门工作会议及总结大会等形式,并以各种文件、公告、简报、通知等方式公开。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推进指导、组织实施医院预决算公开内容,预算办要落实工作,做到及时公开、完善管理。年度预决算报告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审议通过,由总会计师在职工代表大会中报告,包括预算执行分析、财政资金项目分析、医疗费用控制情况、医院运行效率情况、资产运营能力分析、成本管理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等内容。

4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会计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预算管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题,对医院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关柱.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5).

[2]高仿.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经济问题,2017(8).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分析、博弈论寻找纳什均衡等方法,对甘肃省旅游旅游经济和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得出甘肃省旅游经济和环境质量是交互关系。通过对甘肃省2009—2019年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综合发展指数的分析,基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判标准,对旅游所带来的经济以及环境互相影响的发展进行初步判断。在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十年中甘肃省旅游经济和环境二者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有着很明显的区别,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环境压力却是越来越大。

关键词:旅游经济;环境质量;甘肃省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甘肃省的旅游经济已经进入到快速成长时期。2009年,甘肃省在旅游业的收入超过了全省GDP的5%,这也是首次甘肃省旅游业的GDP占比如此高;到2019年,旅游业的总收入已经到达了8%。但在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的这一时期,环境却迎来了很严峻的考验。2009—2019年,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都严重超标,工业废水排放量虽然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还是有着非常巨大的基数。

一、甘肃省旅游经济与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

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可持续性发展这个基本理念。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思想和发展理论是有必要的,也可以说这是对于特有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平衡点进行寻找的过程。这十年里甘肃省旅游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破坏是否达到了一个平衡?旅游经济跟环境间是否存在更为紧密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大刀阔斧的改变?解决这些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我们对于过去所经历的事件有着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可以让我们对这期间的错误进行总结,从而制定较为完善的规划。

旅游经济和环境是一种互相直接影响且作用十分明显的关系。可以说,旅游经济的进步对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环境的质量会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面的反馈以及各种限制。反过来讲,人类在对旅游业的开发中也在不断对环境进行压迫,其中既包括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采,也包括将重工业排放物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在大自然中。因此,经济发展对自然进行破坏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件。

二、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旅游经济发展有三个发展方向:A发展、B维持现状、C衰退;环境质量同样也可以分为三种变化:a改善、b维持不变、c恶化。从这方面的理论来进行探讨,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三种变化可以进行自由组合,并形成9种对应的组合类型。

表 1中,Aa: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呈现共同转好的状况,Ab:旅游经济发展环境都保持原状,Ac:旅游经济发展而环导致境变得恶劣,Ba: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改变而环境向好的方向转变,Bb:旅游经济与环境质量都保持不变,Bc: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维持现状但环境向坏的方面变化,Ca:旅游经济变差但环境改善,Cb:旅游经济变差环境不变,Cc:旅游经济变差环境也向不好的方面发展。

这9种组合方式中,本身就存在着相对应的好坏关系。那么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呢?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对纳什均衡的寻找中运用博弈论方法进行讨论和研究,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情况下,假定存在政府和旅游企业两个参与人,旅游经济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全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环境质量以及博弈论为切入点,对无政府监督时企业旅游经济以及政府进行监督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间所达到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最终依据博弈论的观点对旅游经济和环境间的平衡点进行讨论,并提出很多能够有效达到平衡点的解决措施,如表2所示。

三、结论

运用划线法将纳什均衡寻找出来,是以下这种情况:(A,a)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呈现共同转好的状况为纳什均衡;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两型社会,注重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适合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之路。在这9种组合类型里有现实发展状况中合理与不合理的组合方式:(A,a)是最合理的情况,(C,c)是最不合理的。

四、具体措施

对于甘肃省来说,最好的发展路径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而更好地为甘肅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甘肃省旅游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其中,直接影响因素有旅游经济的规模、旅游经济的结构、生产技术、旅游业的工业化模式、旅游经济的增长方式和外向型取向;环境意识、社会风俗、环境政策等方面对其有着间接的影响。近年来,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对于如何更好的促进甘肃省旅游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在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应该进行一定的制约,不能让其发展得太快,同时也不能过于缓慢。因为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规模效应越发不可忽视,对环境的压迫力就越大,所以说,将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行制约可以对寻找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平衡点有所帮助。甘肃省的工业转型还没有完全进行,只在中间阶段,这是环境压力面对巨大挑战的阶段,旅游经济发展作为影响环境的一大主要因素,必须控制其发展速度。

2.甘肃省应该尽快把旅游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到一些对环境有较小压力或无压力的项目上。甘肃省的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对环境大规模索取和破坏上的,鉴于此,必须要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向合理科学的方向进行改革。

3.对产业链进行改造升级,对行业的重点污染项目进行整治。甘肃省现阶段有着大量排污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以重工业生产为主要生产力,这就会导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处于一个不健康的位置。所以,对产业的优化是重中之重,既要使工业走向一个健康合理的发展方向,也要对第三产业进行扩展,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廉志雄.甘肃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与模式探析[J].商讯,2019,(11):33.

[2]  益希卓玛.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1):15.

[3]  马礼.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0):273.

上一篇:传播学课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专业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