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论文范文

2023-10-07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对知识链和高校知识管理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知识链模型,分析了高校知识链的基本活动和环境,将其与高校知识管理结合起来,提出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体系及相对应的高校知识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知识管理;知识链;框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09

The Study on University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Knowledge ChainHuo MingkuiJi 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China)

〔Key words〕university;knowledge chain;knowledge management;frame

1高校知识管理

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中提到“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高校的活动无一与知识的选择、保存、提取、应用、创新等知识管理活动相关。高校知识管理是大学首要的、日常的、普遍的活动,也是一个发展的、渐进的过程。

高校有3种基本知识生产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教育与培训活动、应用与开发活动,分别对应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3项基本社会职能[1]。

图1高校知识生产与社会职能的对应关系

高校知识管理的对象以教学类知识、科研类知识和学生信息类知识为主,均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教学类显性知识包括教师编写的教材、教案、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等,隐性知识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科研类显性知识包括教师著作、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成果、专利技术成果等,隐性知识包括科研经验、科研技巧等;学生信息类知识包括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兴趣、个人专长、学习方法等关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信息,这是学校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信息。如何聚集并发挥这些分散在不同教师和不同组织手中的知识的最大效用,从而加快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竞争力,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和高校管理者们研究的目标。

近年来,高校知识管理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策略。

郁义鸿提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有效的知识管理[2];宋作玲和刘志海对高校知识管理的行为研究、技术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3];周东升等提出了一种基于J2EE架构和Web2.0服务的知识管理系统[4];王莹等认为团队目标、人员、结构、流程是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5];徐敏从高校知识、至少人员、知识活动、知识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环境5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知识管理的维度模型[6];王济干、龚海燕从知识价值、成员距离、团队氛围3个因素出发构建了高校知识共享的评估模型[7];唐淑兰提出从形成知识文化氛围、制定完善保障制度和严格执行3个维度的高校知识管理运行策略[8]。

2知识链

知识链是知识集成与创新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的网链结构模式[9];1998年,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较早地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出发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概念模型,并将该知识链模型分成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部分[10]。Gilbert Prost也将知识链分为知识获取、开发与创新、共享与传播、使用和保持等环节[11];国内学者刘冀生对C.W.Holsapple和M.Singh提出的知识链模型进行了完善,他认为知识链是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12];张悟移也在C.W.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驱动要素与反馈作为知识链要素[13];徐建锁则认为,知识链不仅是不同企业主体之间的知识扩散和转移,也包括企业主体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过程[14]。

从以上研究成果中可知,知识链可分为组织间知识链和组织内知识链,其中组织间知识链是以知识的转移和流动为基础,基于知识流在不同的组织间的转移而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网络结构;而组织内知识链是以知识的形成、传播、利用、创新为基本活动的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以组织内部知识转移为主。

通过以上对高校知识管理和知识链研究的分析,本文认为高校知识管理要从学校全局出发,协调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克服学科分割和部门分割的弊端。因此,本文基于知识链理论,从构建高等院校知识链模型入手,分析高校知识链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过程,并制定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体系,为高校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研究3高校知识链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对知识链研究的分析,本文认为高校知识链是贯穿于高等院校的知识系统,是高校内一系列针对知识活动的有序流程,知识在知识链各节点之间进行循环往复的流动,并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

3.1高校知识链基本活动

本文将高校知识链的环节分为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知识创新6个阶段。

(1)知识获取阶段主要负责知识的寻找和搜集的工作,包括从校外获取知识和校内获取知识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今知识快速更新换代,高校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各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通过人工或机器手段收集最新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的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工作,但是因为教师的独立性、学院的独立性、行政体制的认为划分等缘故,高校反而是知识最为分散的机构,教师或教师团体拥有的知识常常不被人了解,因此,知识获取的重要环节是确定校内知识源,通过建设知识地图作为查询工具。

(2)知识组织阶段主要负责对大量分散、不相关、不相似的资料和知识进行合理选择,根据特定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专利、项目、著作等显性知识来说要进行编码和分析挖掘,以备建设知识库,如专利库、项目库和著作库等,而对于隐性知识来说要尽量的实现外化,通过建设案例库、组建专家团,组织观摩教学、观摩科研等方式汲取知识。

(3)知识存储阶段主要负责将整理之后的知识进行保存,以便于日后的利用和查找,以知识库建设和知识地图建设为主。

(4)知识共享阶段是知识链的核心活动环节,实现知识的传播、转移和转让,是高校知识管理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一方面,高校的知识大多是个人或团队努力的结果,或者是因为担心丧失竞争优势,也或者是因为校内知识共享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高校成员消极对待知识共享;另一方面,知识共享并非一蹴而就,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可以直接编码加以传播,但是对于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而言,知识共享极为困难,往往消耗大量时间,可能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观摩学习等方式实现。因此,知识共享阶段除了研究确定知识共享的方法之外,还要负责制定促进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激励策略、约束机制和支持技术的应用方案,强化成员之间的信任机制,并负责管理团队合作和成果转让的工作。

(5)知识转化包括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本环节要根据高校员工的特点实施知识管理,激发员工主动自愿地将隐性知识(比如教学技巧、课题申报技巧、科研手段等)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传达给同伴,通过教学小组、科研小组、跨学科团队等形式推动知识共享,让外部知识融入组织内部,个人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从而推动知识螺旋上升。

(6)知识创新阶段是指知识链主体通过对所得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并形成具有新的独特价值的知识的环节,它是高校知识链的终点,但也是一个新的知识链循环的起点。

表1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活动

知识活动具体活动内容高校知识管理工作实例知识获取从校内知识源和校外搜集,把握组织内外知识环境,查找并筛选适当的外部知识,实施知识的过滤和定位工作。搜集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关注研究进展,为明确校内知识创造的方向提供支持;招聘优秀知识员工;购买设备、软件、书籍、期刊、专利等,支持校内知识的创造;搜集校内教师创造的各类知识。知识组织对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编码,对隐性知识进行提炼。对专利、著作、项目等显性进行归类编码,复制或转化为电子数据,为知识库建设做准备;针对不同的隐性知识的特点建设案例库,组建专家团和项目团队。知识存储将经过组织的知识进行存储,存档或存入数据库。建设专利库、著作库、教材库、教案库、试题库等知识库并建立索引;在校内建立具有索引功能的知识地图。知识共享将所获知识在高校内进行传播、转移,以最大化知识的价值,促进知识创新。建设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条件;设计合理的知识共享激励策略和利益分享方案;营造知识共享氛围;强化校内知识共享的信用体系,设计有利于规避损失的风险控制机制。知识转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组织经验交流会;组织观摩教学;跨学院、跨学科组建项目团队。知识创新对共享所得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形成具有新的独特价值的知识。申报专利和课题、发表论文、撰写著作,编写教材和案例、习题集等;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手段等。

3.2高校知识链环境

高校知识链环境指影响知识链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影响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效果的因素,因为高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师生又生活在校园环境之中,因此,高校知识链环境主要指高校硬环境和软环境。

3.2.1硬环境

硬环境主要指校园各类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包括图书馆环境、实验室环境和网络技术环境。

图书馆是高校提供知识服务的主体,也是师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知识创造的基础条件,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知识链中知识流、价值流、物质流的效果和效率。

实验室将人、设备、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等工作高度集成起来,是知识产生的基础条件,因此,实验室环境的优劣、实验设备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知识资源产生的速度和质量的高低。

网络技术环境是校内师生学习、交流与沟通的基础攻击,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知识资源的快速转移和共享,其中网络带宽、网络安全性、网络平台的功能是其关键要素。

3.2.2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通过高校知识链主体而表现出的高校人文环境,包括高校精神和高校组织文化。高校精神是高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指导高校发展的明灯,体现在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员的言行之中,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创新的高校精神将会有力促进知识链的形成与发展,反正则成为阻碍。

组织文化是组织动态能力的依托,它以隐性准则的效能,决定着组织对知识类别和形式的取舍。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会直接影响知识链成员对知识选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等活动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因此,在高校知识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构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的组织文化。

3.3高校知识链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的思想构建了高校知识链模型,如图2所示。图2高校知识链模型

高校知识链模型反映了高校对校内外知识进行获取、组织、存储、共享、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并实现高校竞争能力的提升。该模型的发展受到校内各种管理活动的直接支持,其中领导活动指建立条件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导工作更富有成效,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激励机制等;合作活动是指在知识管理活动中,校方加强校内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的合作管理,将合适的过程和资源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地点,并充分加以运用;控制活动是指使知识的质量和数量满足要求,并符合知识标准和安全性的要求;测量活动是指评估知识资源、知识生产和知识新陈代谢的价值。另外,从该模型也可以看出,高校知识链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接受来自校外刺进因素的影响,不断的与校外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活动,这也是校内知识活动服务社会的一种途径。

4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体系

根据前文对高校知识链结构和环境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结构,见图3。图3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结构

此框架模型描述了一个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流动过程,并且关注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知识管理技术环境、知识创造硬件环境、知识共享文化和氛围、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等因素。该模型反映出了知识管理活动中的知识流动和业务过程,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的持续循环的运作过程。该框架模型对于制定高校知识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1明确高校知识管理战略

知识管理工作是涉及全校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时,应结合高校实际状况和需求,重点推进、逐步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高校知识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描述,是对高校知识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包括确立明确、可行的段、中、长期知识管理目标,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制定和谐的知识共享氛围和激励机制等。

4.2完善高校知识创造的基础环境

4.2.1高校知识管理氛围

知识管理只有在和谐、团结、宽容与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达成,因此要求高校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氛围,打破信息流动的界限,提倡学习、创新和因材施教的高校精神。要努力建设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的高校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所对应的组织文化或许最为理想,学习型组织要求成员对组织共同愿景的认同,并要求共同愿景与成员愿景的协调。

4.2.2设施建设

大量的知识管理研究表明,知识管理系统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最好的工具,它以网络技术为支持,提供知识交流平台和界面。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实施高校知识管理需要建设数字化校园,建立一个高速、宽带、安全、可靠,遍布全校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并将其作为沟通组织、沟通个人的桥梁和手段,同时做好与校外联系的接口,让高校师生能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范围的信息资源,实现校内外信息和知识的无缝连接。

其次,高校知识管理必须重视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它们是高校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基地。要充分重视图书馆的知识采购、实验室设备更新工作,积极引进并开放最新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为师生打造一个方便、快捷、舒适的知识获取途径,为校内知识创新和师生进步奠定基础。

4.3使用高校知识管理技术

4.3.1知识库

知识库不是简单的集合和复制教师已有的那些知识,而是要把各种各样的知识源涵盖进去,需要对散乱的知识变成结构化的、关联化的、类别化的、全面化的知识组合模块。除了把从各种数据库、资源库、网络站点、教师、教师团体拥有的知识取出来之外,还要进一步对它们进行挖掘提炼,设计相应的知识分析和知识挖掘功能,将计算机技术和教学与科研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除了管理教师知识之外,还要作为一种知识的输送工具将知识发送给其他知识工作者。

4.3.2知识地图

在知识库的基础上,高校实施知识管理还需要建设知识地图加以辅助。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编码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知识地图的作用是有助于知识的重复利用,防止知识重复生产,节约检索和获取时间;发现知识孤岛,并在他们之间建立联系,以促进知识共享;发现组织内部能有效促进学校的非正式团体;为知识项目评估提供基础等[15]。

4.4完善高校知识共享的促进机制

4.4.1激励机制

为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实现,高校需要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注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有效结合,从成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完善的团队激励体系,如把教师的工资、奖金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直接挂钩,实行对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奖励,不仅从业务活动的完成方面考核教师,还要把对组织业务知识的发现和积累作为考核内容[16]。本文以上工作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准确、合理的衡量知识共享的“量”和“质”,有待深入研究。

4.4.2风险约束机制

知识共享是有风险的,尤其那些知识总量比较领先的成员风险更大,他们对知识共享的顾虑也更多,因此要通过建立知识保护机制、知识损失补偿机制来消除成员的顾虑。要在高校范围内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防范知识的“被泄露”,建立有效惩罚措施约束“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

4.4.3知识产权制度

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必需建立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可以减少高校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避免重复开发;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高校知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流动,促进高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的联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形成高校知识创新体系的良性循环,调动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4.5优化知识管理组织结构

任何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组织结构的相应变革,高校知识链管理也需要对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关系做出调整。包括:

4.5.1精简组织部门,简化业务流程,统筹规划知识管理部门结构

高校传统组织部门划分是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较细致,有利于发挥不同专业人员的优势,但是也延长了知识流的长度,使知识管理工作的手续和业务流程更加繁琐,因此,本文认为,开展高校知识管理有必要对原有组织结构进行适度精简和优化,对那些与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没有显著或直接关系但却占用组织资源的业务活动进行精简、合并或业务外包,同时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知识资源高度集成,实现知识的无障碍交流与共享。

4.5.2组建交叉学科和横向团队

高校主要以横向院系作为组织基本单位,这是处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的特殊需要,但是这无形中也是教师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师生之间联系的主要障碍。在当今跨学科研究日渐盛行的趋势下,优化高校组织结构,组建交叉学科和跨组织团队,实现文、理、工、法等学科和专业的的互通、互联、互助,能有效改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工作的实现,从而有利于各学科的共同发展。

5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知识对于组织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知识创新是组织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知识管理工作也将成为组织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活动。尽管高校一直是知识最密集的机构,但是高校的知识资源同样也缺乏全局性的、系统的管理。教务、科研、招生、就业、学院、图书馆、档案馆等各部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共享,学院之间教学合作、学科之间的研究协作、普通师生与专家之间的交流等活动受到各类因素的阻碍,严重影响高校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进程。本文以知识链理论为基础,从构建高校知识链模型入手,提出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为高校知识管理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夏晶.知识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5.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高校竞争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1-4.

[3]宋作玲,刘志海.高校知识管理的行为研究与技术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34-137.

[4]周东升,赵亚萍,程艳旗.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250-252,255.

[5]王莹,华光,刘晓光,等.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的要素、过程与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0,(16):180-181.

[6]徐敏.高校知识管理综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6.

[7]王济干,龚海燕.高校创新管对知识共享场的培育与评估[J].阅江学刊,2010,(2):61-66.

[8]唐淑兰.高校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研究[J].职业教育,2012,(4):199-201.

[9]温有奎,徐国华.知识链管理研究[J].情报学报,2004,(4):77-82.

[10]C.W.Hollsapple,M.Singh.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1,(1):77-98.

[11]Prost G.Managing knowledge:Building blocks for success.New York:Wiley&Sons Ltd,1999.

[12]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版,2002,(1):68-72.

[13]张悟移.供应链企业知识链管理模型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52-56.

[14]徐建锁,王正欧,李淑伟.基于知识链的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3-136.

[15]乐飞红,陈锐.企业知识管理实现流程中知识地图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0,(3):15-18.

[16]尚庆琛,覃正.基于知识链的高校业务活动优化方法与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146-149.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我国图书馆法律法规体系化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2013-04-15

作者简介:王珊(1980-),女,资源共享部副主任,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法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竞合与超越:对图书馆2.0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反思

收稿日期:2013-03-24

作者简介:高斌(1978-),男,馆员,研究方向:数字资源的统计学研究。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针对现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江苏省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关意见,提出相关措施:提高战略认识,激发知识产权创造活力;完善专利制度,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与机制;优化专利结构,强化知识产权价值导向;加强专利推广,创新知识产权转化机制。

关键词 高校;知识产权;专利

Research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Taking Jiangsu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GAO Guangzhen, ZHANG Yongwei

mechan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ptimize the patent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engthen the patent promotion, and innovat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

1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创新驱动发展并辅之以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成为战略选择。高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逐步成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取得显著进展。2016年,江苏省专利创造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专利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6 015件,同比增长83.09%。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也逐年提高,已经有了质的飞跃。2016年,东南大学以专利申请量2704件排名全省高校第一,进一步说明江苏高校越来越重视专利申请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调查显示,虽然高校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上发挥独有的优势,但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长 2016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创造取得新进展,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也逐年提高。江苏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大专院校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学校,专利申请量都在千件以上;排名第一的东南大学,专利申请2704件,其中发明专利2526件,占总申请量的93.4%。江苏省大专院校2016年专利申请前十名如表1所示。

管理过程逐步规范 在我国,高等学校逐步成为知识产权的生力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总量逐年攀升。绝大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逐步规范。

1)江苏省高校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把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科技成果通过申请专利、登记软件著作权、注册商标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突出的学校如江苏大学,以知识产权为特色,目前已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以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为核心,以知识产权学院以及相关学科方向为支持,以实体运营机构——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为依托。

2)江苏高校有较为完善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如《东南大学知识产权管理规定》《江苏师范大学专利管理办法》《南京师范大学专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盐城工学院专利管理暂行办法》。

3)江苏大部分高校通过招标代理公司提供知识产权事务服务,如东南大学遴选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提供代理服务。

专利成果转化初见成效 随着国家对高校知识产权的重视,除了专利申请,专利转化也有了实质性发展,高校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实现技术转化、深度开发、合作开发。目前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1)高校自办企业,直接将专利进行转化;

2)高校直接把专利权转让给企业,企业向高校支付一定的转让费;

3)高校以专利入股作价,与企业合作进行专利技术的产品开发[1]。

江苏省高校大都设有专门技术转移部门负责成果转化,江苏省共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5家,其中高校已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计25个,总数位居全国省市第一。高校还通过建立校企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来积极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例如:东南大学成立“东大—米谷大数据联合研发中心”“东大—国电南瑞能源管控联合研发中心”“东大—永刚冶金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等,江苏師范大学成立“江苏师范大学—贝斯康药业联合研发中心”“江苏师范大学—科诺激光技术研发中心”“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安洁科技研发中心。

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南京大学专利出售10件(总金额192万元),东南大学专利出售六件(金额175万元),中国矿业大学专利出售四件(金额47万元),河海大学专利出售12件(金额49.5万元),江南大学专利出售86件(金额650.9万元)[2]。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科技管理机制的惯性影响,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无法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每年总有数量甚多的各类科研成果产出,这些成果在没有申请专利的情形下,就以论文专著、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的形式发布,致使处于无保护的状态。

2)专利维持年限低,教师为了科研考核、职称评聘、项目结题等原因申请专利,用完后就不交费维持了,导致很多专利失效。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15年,高校发明专利授权2.99万件,但质量一般比较低,平均维持年限是六年,这与发明专利保护期20年相比,相差甚远。

3)科研人员携专利出走、私自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科技申报专利等,导致知识产权流失。

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阵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规范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将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的竞争性资产来管理,处于外在有序、实际无序的管理状态。

1)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方面,缺乏总体发展战略与规划。

2)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大多数高校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还有一些高校直接将知识产权管理合并到科技处或科学技术研究院,不利于对专利进行申请、维护、转化、运用等系统化管理。

3)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方面,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知识,仅有少数学校的管理者有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导致无法科学系统地对知识产权做出保护,在专业能力上有局限。

4)专利保护制度方面,高校缺乏严格的保密程序,有些校内科研机构的管理没有统一规范,高校的科研人员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合同签订过程不规范,与学校、学院签订合同的都有,合同范式不统一,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条款约定,出了问题后很难追责,这些都导致专利流失。

5)专利运营机制方面,缺乏专门的专利运营机构,无法科学地对专利进行评估作价,知识产权的价值被轻视,转化程度低。

专利结构有待优化 表2给出中美高校2015年度专利授权量前10名的统计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國高校的专利授权量前10位高校2015年平均授权1129件,美国授权量前10位高校平均授权193件。而统计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这说明在我国的授权专利中功利化权利比例高,数量至上,缺乏质量关注。

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根据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我国科技成果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1)部分高校专利申请不重视市场导向,重“量”不重“质”,为申报项目、评职称、科研考核而申请专利。

2)一项科技成果从选题、研发、中试、转化直至应用于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由于过分追求眼前利益,导致某些原本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专利因“孵化时间”不充分而过早“夭折”。

3)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不足。调查显示,对于“是否有意愿去创业”的问题,只有不到20%的人表示可以创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引进知识产权工程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人才,强化团队队伍建设,提升层级,实现规范、有序的一体化专业管理。

4 管理对策建议

提高战略认识,激发知识产权创造活力 2016年,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40条政策),要实现科技强省建设目标,要求更加重视知识产权,提高认识。

1)做好高校领导层的观念灌输与管理培训,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将保护知识产权归纳到战略地位高度[3],建立校级领导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体制机制。

2)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强化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的基础素质,强化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开展知识产权科学研究,集聚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

3)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针对科研人员,要持鼓励态度,合理分配收益[4]。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要求,积极将知识产权纳入发展战略中,在一定时期内创造更多的核心专利。以江苏大学为例,该校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超强,学校自身做出知识产权目标规划、战略部署,集中指导学校在著作权、标识、商标等方面发展,建立了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运营机构,这是值得学习的。

完善专利制度,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与机制 规范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

1)完善立项审批备案制度,在科研活动开题前,进行立项查新,严格把关专利项目,避免重复工作,造成资源浪费。

2)完善专利资助奖励制度,对于高价值专利、PCT申请进行资助,对授权发明专利进行奖励。

3)完善收益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具备很高的应用价值,在一定的转让后,会有相应的经济收益,对于这部分价值,管理部门兼顾学校、院系、成果完成人和转化机构等各方利益,制定知识产权成果受理分配办法,并在校内公开。

优化专利结构,强化知识产权价值导向 高校要优化专利结构,鼓励高价值专利研发、产出。

1)设立专利基金,鼓励教师开展原始创新,在科学技术前沿获取具有战略储备价值的知识产权。

2)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开展知识产权分析预警,进行知识产权布局。

3)支持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创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

4)加大对优质发明专利、PCT专利的奖励力度,促进高价值专利产出。

加强专利推广,创新知识产权转化机制 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专利成果的推广转化。

1)加强专利成果的推广工作: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及技术转移活动,加强专利成果的推广工作。

2)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积极探索高校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

业;制定政策鼓励学校科技成果通过合作实施、转让、许可和投资等方式,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完善高校与推动成果转化相关的制度文件,如职称评定、科研奖励、岗位和学院(部门)考核、经费使用等相关管理文件,用政策来吸引、鼓励、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将精力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上来。

3)建立有效的成果评价和价值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成果评价机制,可以为学校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行为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引导、激励和保障成果转化的有序进行,有效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制定学校科技成果(专利)价值评估办法或科技成果(专利)价值确定办法,逐步规范科技成果评估流程,为学校科技成果管理与转移转化提供支撑;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规定,利用自身优势建立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为知识产权交易、投资、质押等活动提供支撑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言军,周银虎,郑慧.驻济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研究对策[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3):17-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222-225.

[3]刘双清,伍小松,王奎武,等.地方高校专利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实践和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2):280-281.

[4]韩兴.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40-44.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校及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了解理论知识,更加侧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目前,我国高校实训课堂存在一些固有问题,必须更好地改革经济管理本科的实训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一定努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2.104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训教学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训课程更加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主要建立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训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到实际运用中。同时,教学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训课程主要运用小组教学方法。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分组实践探讨的方式展开。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训课程的教学工具也不断更新变化,开始应用教学仿真软件,并积极进行实验。

2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本科高校实训教学现状

2.1   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参与程度不深

实训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调查中发现,黑龙江经济管理学院非常重视实训教学,不仅加大了对实训教学的设备投入,还优化了实训教学的课程内容,以积极应对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训教学中,学生是实训教学知识真正的接受者和参与者,他们对学校实训教学的态度尤其关键。由于学生素质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实训教学对自己工作技能的重要性,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足,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参与实训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校实训教学的作用。同时,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兴趣和认同度不高,还影响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程度。

2.2   实训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脱节

黑龙江经济管理学院的实训课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实训课程相关学习目标设定、实训课程相关教学内容安排、实训课程相关教学流程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等。目前,学员实训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是运用各种仿真软件实践理论知识,以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实训课程的时间设计是16个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30%左右。實训课程的项目内容并不是绝对确定的,可能出现临时调整的情况。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学校实训课程的教学并没有细分模块,欠缺企业师傅的指导,主要以专业教师指导为主,导致实训课程内容与课程理论知识结合并不紧密,存在实训与教学脱节问题。由于实训课程与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差距过大,只有专业教师指导,没有企业能工巧匠的支持,将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实践运用的难度。学生很难通过实训教学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原理,且实践能力锻炼非常有限。

2.3   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评价不佳

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小组组织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评价。课堂实训教学开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上,但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未能充分理解专业知识,很难掌握实训课程,影响了教师实训课程教学的进度。教学质量评价则主要是对专业教师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方法安排、课程教学成效等多方面的评价。目前,黑龙江经济管理学院的实训课程还没有构建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对于学生参与实训课程的学习效果,包括学生对教师演示的理解程度、实训方案讨论比较的过程、实训方法的掌握水平、关键问题的处理能力、现场完成实训项目的具体情况等,没有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而是采用粗放型的考试方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训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水平缺乏全面的考核指标,包括课程内容的连续性、教学指导的有序化、实训方向指导、关键问题指导等方面的评价,不能及时客观地评价和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导致实训教学不能在内容评价、过程监控和效果反馈的基础上实现持续优化。

3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本科高校实训教学的改革策略

3.1   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训课程的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学会并应用知识。同时,教师需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实训教学课堂环境创建十分重要,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学习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学习。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实训类活动和比赛,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经济学知识。在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用提问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主动参与。在实训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位组员各司其职,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小组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小组目标。同时,还要避免个别学生搭便车情况。在完成小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运用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让不同的小组比较和探讨实践结果的异同,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在研究中,学生不能发现其中的经济规律,教师则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在实训课堂完成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更好地总结实训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2   持续更新和优化实训教学的课程内容

在实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课程相对固化,相关内容并没有根据时代变化的新要求进行相应的改变和更新。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时,需要及时更新实训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滿足教学需求和培养人才的需求。在实训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特点,设计更加符合实训要求的课堂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相关技术,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例如:在管理学等相关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利用ERP沙盘管理模型进行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编写实训课堂指导计划书时,需要更加注重内容设计的合理性,进而帮助学生提前预习实训课程,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训课堂,真正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3.3   建立健全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实训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区别于理论课程教学,实训课程教学需要借助相关实验室完成教学,想要更好地开展实训教学,需要学校加强监督。实训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对该课程学习内容的评价、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等。对于实训课程学习内容的评价,主要参考实训课程内容设计是否具有连贯性和综合性,是否能够真正锻炼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并提高相应的实践能力等。如果实训课程内容与所学理论专业知识脱节,则实训教学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实训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中,教的教学主要涉及实训课堂演示、案件分析、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及实训结束后的总结等;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主要涉及学生参与实训课堂的程度、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过程等。通过完善实训课程学习过程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衡量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评价则主要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体现,在实训课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     结 语

在实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实训内容、实训方法、实训评价和实训效果反馈。只有认清实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才能帮助教师和学生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晓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6):2,115.

[2]黄莉,宾薇薇.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55):64-67.

[3]魏开伟.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9(3):90-92.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新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针对新经济时代的资源管理问题,企业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相对于企业而言,高校进入市场经济较晚,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滞后,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对于高校的借鉴意义就十分明显,笔者将从两者的互通性入手,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影响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并从中得到的启发。

关键词 企业 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影响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促使人力资源上升为新经济的主体,人才资源成为人力资源中的核心。高校历来是人才资源大量聚集的地方,如何适应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掘人才资源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使人才大量涌现和人尽其才,促进高校自身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就在于重视人才和机制创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原因,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保持高校稳定,真正理解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策略。下面笔者将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作简要概述:

1 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有互通性

当前,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或产业的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高校成为知识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基地,其产品作为全社会的智力之源、发展之基,自然它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推上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故也有人称高校是哺育知识型的企业。而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产业竞争、知识竞争,归根到底都将化为其培养出的人才的竞争,简单的说,教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与企业一样,围绕如何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促进教师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然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引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策略的必要性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十分重要的资产及竞争差异性因素,高校作为一种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这决定高校管理方式也必须发生重大变化。主流的管理方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职工价值观的转变问题。教职工更加注重个人权利的保障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二是组织结构的改变。由传统的功能型的垂直式组织结构,转变为更强调团队合作的扁平结构;三是管理模式的改变。由从上而下的集中式规划和控制为主,改变为授权、责任、绩效为主;四是管理角色的改变。中层管理从“督导”改变成“辅导”的角色,高层管理从“领导”改变成“规划”的角色;五是绩效评估的改变。从目标管理为主,改变为效果的管理,个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也纳入绩效评估范围。

这些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管理的要求。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业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急迫性,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受体制和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需要一定的过度期,这些新的管理模式只得其“形”,未得其“神”,并不能百分之百的发挥功效,例如重视人才只是重视人才资源的引入,但未重视人才资源的发展;情感因素依然导致不公平竞争现象的经常发生;用人新机制导致的同工不同酬和人力资源流动不畅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的有效推行。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策略正是应新经济时代各种变化的新生产物,具有创新性及可行性,适应新时代的脚步,引进并借鉴其精华,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故笔者认为必须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和新策略,取其精华来填补高校的不足并引导高校获取成功十分必要。

3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策略影响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策略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培训管理,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第二,扩展人力资本,重视培训管理。第三,建立科學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人力资源资本价值的最大化。第四,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注重人际氛围的和谐管理等。现代高校根据自身特点,紧紧依靠这些理念和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3.1观念的转变,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市场的不确定性、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制度创新的压力和人员的流动性正日益困扰着管理者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以企业“以人为本”的概念为引导,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逐步从“强制性”转向“诱导性”,加强对人本身的探索,从“管人”转变到“以人为本”,从单一性、统一性的管理方式向多元化、差别性的管理转化。

在高校,“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以教师为本,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始终坚持尊重教师的意愿、了解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引入教职工参与高校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制定,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2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开始对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高素质教职员工采取注重激励过于控制的原则,实行了多样化的有效激励措施:一方面是物质上有奖励、精神建设上更注重使教职员工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包括被信赖和受关心,帮助教职员工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师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师德”和科研教学实绩,考核结果作为续聘、缓聘、解聘、增资、奖励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建立重业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完善校内人事分配制度,形成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人才的竞争激励机制。

3.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教职工与工作岗位的配置问题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高校在选人、用人等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以企业战略为着眼点,打破人员身份、地域界限,特别是对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不拘一格,大胆引进,同时采取竟聘上岗等方式对高校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所谓配置,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高校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的配置已经开始着力从三个方面把握:(1)结构不断合理化,考虑个人因素更要考虑群体素质,各取其长,优势互补。强化定编、定岗、定员的作用,因事设岗,因岗设人。颁布实施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方案,实现教职工与岗位的和谐与匹配;(2)发展

继承原则和交流原则,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适当交流,兼顾发展和继承;(3)企业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人事代理引进高校,有利于学校落实用人自主权。学校所需的各类人才,通过市场进行合理配置,而把那些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和富余人员解聘或辞退,使人员能进能出,从而减轻学校的负担。

3.4建立学习型组织,构筑和谐校园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人才是高校文化和管理的核心,高校的发展需要企业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组织观念文化和凝聚力,由此高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势必要致力于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哪个组织学习得快,哪个组织就能生存并赢得竞争优势”,它既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手段,也日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内容和目标之一。

现代高校正逐步完善一个团队性、包容性和融洽性的和谐校园文化,并着力创造有利于每位教职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文化气氛,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为此,高校领导积极提倡双向沟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同时,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跨国性;实施五年计划,鼓励教职工努力为高校发展提供创新性的建议与方案,增强高校的适时学习能力。

4 启发

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要为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以企业为例,高校在借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众家之长补一己之短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武器,这对未来高校不断地发展起到很大的促动作用,更加有信心面对当前及今后仍不斷会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同时,我们必须承认,面对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严峻的挑战,中国高校改革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仍然不够,必须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大胆改革,与国际接轨。从高校借鉴企业新理念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加强基本条件建设,保障人才稳定。例如,教职工配偶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地方高校能否成功引进人才的关键,必须以情动人,变劣势为优势,妥善高层次人才安置家属、亲属的工作,让人才有归属感,安心开展科研教学工作;(2)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的联系,为在校教师创造更加优良的社会环境,提供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加强社保、住房方面的保障,改善人居环境,为新引进教师提供更实际的便利;(3)着眼科研能力,加大科研学术团队建设的力度,出台“学术团队建设计划”,重点投入,重点扶持,为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团队提供人员保障,打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人才高地;(4)不断优化机制强化履职考核和聘后管理,实现教师职务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由重身份、重评审、重资格转向重岗位、重聘任和重绩效考核,建立有利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师职务聘用制度。重视能力定位的原则,依据能力设定岗位,实行“能力定岗”;(5)聘用“双师型”教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师范性、应用性和技能性人才培养计划,聘任(聘用)一定比例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让他们把不凡的技能、过人的专业水平带给学校,充实学校的实力。(6)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我们始终相信从企业借鉴中获取丰富经验的高校已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从社会方方面面中吸取精华为自己加砖添瓦,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竞争力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科研档案是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对具有价值的文字、图片、数据、声像进行的记录,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真实记载, 直接反映了该校的学术水平, 并为高校的后续科研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 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2.1 高校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在科学活动结束后并没有对科研档案进行完整的整理归档, 使得不少科研资料存在丢失或者不完整, 给后来的借阅参考造成较大的阻碍。主要原因是片面注重科研成果的发表以及实践, 忽视对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 再就是部分科研人员将科研档案视为自己的所有物, 高校方面听之任之, 使得不少科研资料存在丢失或者不完整。

2.2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对高校在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上与其他人事档案等管理工作混为一谈, 只是注重表面上的分类管理, 使得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 出现各种档案、文献的混乱现象, 给后续的整理分类工作造成较大的阻碍。

2.3 高校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 很多高校对科研档案进行整理后就束之高阁, 忽视其对高校发展的潜在作用, 使得科研档案并没有真正发挥自身具有的知识价值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造;再就是部分高校的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一些科研档案持孤芳自赏的态度, 片面强调科研档案的保存价值, 对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并没有充分的开发利用。

3 知识经济背景下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3.1 完整性要求

保护科研档案的完整性是进行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原则, 在进行科研档案的整理工作时, 一方面要对档案的数量以及成分进行统计保存, 避免分散和遗漏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进行整理, 避免人为地割裂, 以免造成损失。

3.2 安全性要求

高校的科研档案对高校来说是极其珍贵的科研活动记录, 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高校的学术水平, 有些科研档案的某些内容对现阶段的科研活动还具有促进作用, 所以科研档案的安全性是在进行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时首先要注意的。一是要避免人为因素和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档案损坏, 二是要预防档案不法分子偷取泄露机密。

3.3 科学性要求

传统的对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多以及技术性的增强, 更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档案进行护理, 有必要建立系统平台对科研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

3.4 规范性要求

现阶段的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与其他文献的管理系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要求之下, 档案管理系统与其他文献系统需要统一进行管理, 协同操作, 实现信息的传输以及共享。

3.5 经济性要求

经济性要求就是要在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建设中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资金投入, 节省运营成本, 避免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

3.6 现代化要求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一般是人力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 费时费力, 现代化技术的兴起可以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复制技术等等提高档案管理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满足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要求。

4 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

4.1 加强对科研档案的重视

加强对高校科研人员的培训, 强化高校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 促使档案人员能够正确对待科研成果的记录和保存。同时高校方面要积极实现科研档案的整理保管, 选出责任心较强的档案保管人员进行归档处理。

4.2 完善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制度, 依据规定保护科研档案的知识产权和档案的开发利用, 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明确岗位职责, 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建立奖惩制度, 调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积极维护档案的安全性, 避免机密泄露。

4.3 加强对高校科研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科研档案中的科研成果不应该仅限于保存, 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创造一个积极对科研档案进行开发利用的学习环境, 对其中富有知识价值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利用, 但对其中涉及科研工作者隐私的信息要注意保密。高校可以借助科研档案中的有效成果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教学质量。

4.4 运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校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进步, 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积极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先进技术手段, 利用计算机技术、复制技术、扫描技术以及缩微技术等等对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的管理。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科研档案的电子化, 便于档案的管理分类以及查询工作, 再就是可以开展网上科研档案的信息咨询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等等, 这些都是能够有效提升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5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是现阶段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科研档案的记录与保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高校科研档案的相关管理部门正不断强化科研工作者的档案意识, 不断完善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在实际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高效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同时不断加强对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以此实现高校学术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到来, 其具有的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特点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发展方向, 对产业的发展转型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教学科研成果的不断进步,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 科研档案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与传播功能使其管理工作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下也对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科研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 崔立影, 曲同宝.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J].黑龙江史志, 2011 (19) .

[2] 高宏伟.知识经济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9) .

[3] 孙玉岚.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J].陕西档案, 2010 (6) .

[4] 皮国梅.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21) .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基于A股市场上具有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和非高校背景上市公司的对比,实证研究了高校背景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更好的IPO表现。研究发现: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因素方面存在形式上的明显优势,并具有更高的发行定价,然而,高校背景上市公司IPO后的长期表现没有超过对比组公司;“高校背景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为业绩的高增长和股票的高收益。制度安排的缺陷是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IPO;高校背景;上市公司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除了承担传统的教育和研究职能外,大学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平台。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知识、技术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及其研究人员借助多种途径进入资本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由此产生了许多依托高校或与高校形成紧密关联的上市公司。我们称之为“高校背景上市公司”。 Damiano et al(2011)对其定义是:基于科研成果的资本化,或由高校教师基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创立并发展而成的上市公司[1]。基于中国的实际,本文将其定义为:主要股东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上市公司,包括通过改制直接上市或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上市的公司。1993年1月,“复华实业”在上海股票交易所挂牌,揭开了高校背景公司成功上市的序幕。由于依托高校的特殊背景,这些企业更易获得来自政府和学术伙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支持,更易被市场寄予更高的发展预期,更易获得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背景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更好的IPO市场表现?显然,对此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高校背景上市公司的IPO定价效率,深化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从而为投资者决策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国外关于高校企业研究的一个重点是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模式。George et al(2002)实证研究了147个生物工艺学企业与高校的联盟,结果发现企业与大学之间建立的合作能够帮助公司减少研发费用,并获得更高的创新产出,但并未给公司带来更高的财务业绩和经济收益[2]。Hellmann and Puri(2002)基于手工收集在硅谷创立的企业数据,考察了风险投资对新公司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风险投资与大量专业化措施相关,如人力资源政策和采用股票期权计划,从而说明风险投资在企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Meyer(2003)针对“大学—企业—政府”这种三重螺旋的知识生产新模式,研究了在公众支持和激励机制下大学背景企业的发展,发现该模式并未促进大学背景企业的发展,但是促进了与学术相关的行为模式的发展,并对高科技中小型企业的增长模式产生负面影响[4]。Ensley and Hmieleski(2005)通过对具有学术背景上市公司和独立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后发现,在净现金流和收入增长方面,前者要低很多[5]。Allen et al(2008)认为,大学创新能够刺激经济,促进产品开发,并通过创建新的产业来增加就业和创造财富,并提供了一个分析学术背景企业绩效的框架[6]。

有关高校背景公司IPO状况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Bruton(2009)认为,具有学术背景的上市公司能够向市场传递一些积极信号(如创立者威望、管理层特点、风险投资等),降低投资者对公司质量和发展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从而有利于其IPO表现[7]。Higgins and Gulati(2006)发现,与大学相关联的制药企业对于新投资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8]。Shane(2004)发现,基于大学背景的企业比一般企业通过IPO上市的概率要高108倍[9]。Zhang(2009)发现,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校背景公司主要集中于生物和信息技术行业,具有更高的存活率,但是在完成IPO后在盈利能力和雇佣规模方面与其他公司并无显著不同[10]。Damiano et al(2011)基于1995—2003年131家欧洲公司的实证研究认为,公司的学术背景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有价值的资源,从而增强投资者预期。具有学术背景的上市公司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估值;若管理团队中包含高校职员,则IPO估值显著提升;然而,这些公司的长期表现却要差于一般上市公司,缺乏将“高校优势”转换为企业长期收益的能力。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很少,且仅限于考察高校背景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更好的经营业绩。顾新等(2009)以2007年度沪深股市中20家高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高校上市公司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业绩差距,探析了高校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的原因[11]。官建成和江剑(2010)提出了高校上市公司“产—学”合作关系的模型,并发现高校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成果与相关大学的技术水平弱正相关,与经营业绩不相关[12]。

上述文献表明,目前有关高校背景上市公司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地,国内迄今尚未发现专门研究高校背景上市公司IPO表现的文献。本文拟将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对高校背景上市公司IPO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这将有效地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也是本文主要的学术贡献之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高等院校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实验室、科学家与其他研究人员,能够获得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种来源的科研经费资助,具有良好的科研平台,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创新活动。这使得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条件和潜力方面可能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本文称之为“高校背景优势”。故本文提出:

假设1:相较对比组,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高校背景优势”。

作为人才、科技与资本市场的结合,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常常被视为证券市场的宠儿。由于依托高校,其往往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代表,更易受到一级市场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故本文提出:

假设2:相较对比组,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发行定价。

从理论上来说,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应该具有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快的业绩增长、更好的发展前景,应该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长期投资回报,也应该能够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追捧。故本文提出:

假设3:相较对比组,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首日抑价率和长期收益率。

贺小丹等(2012)指出企业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经营绩效[13]。如果假设1成立,并且“高校背景优势”能够被充分转化,那么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应该具有更持续的增长动力和更好的股价表现。故本文提出:

假设4:创新因素对高校背景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目标组样本选取的标准是:上市公司中高校或研究院(所)位于前五大股东,或者在前10大股东中高校或研究院(所)单独或合计持股比例达到或超过5%。截至2012年12月31日,在深沪两市满足条件的股票总共有144支。由于需要研究三年后的长期收益率,要求样本的上市时间为2009年12月31日之前,因此剔除了7支不符合条件的样本股票。另外,还剔除了15支无法找到匹配对比样本的股票,最终有效的目标组样本共122支股票。

对比组样本的选取方法是:以122家高校背景上市公司作为目标,按照上市时间、行业类型、公司规模、上市时公司年限、上市时的发行与定价制度等相同或比较相近的原则,综合考察,最终选取了122支匹配的对比组样本股票。

本文相关数据分别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Wind数据库以及东方财富网站所披露的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及公司公告。其中,新股发行、上市首日、上市一年后和上市三年后的股票价格、上市时间、市场指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超额认购倍数、高管持股比例、股权稀释率等数据直接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有关公司上市时是否存在风险投资、专利数量、R&D支出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样本选择、公司上市年限的计算、股权集中度、虚拟变量的定义是由手工计算和统计完成。样本数据均值、比例的计算由Excel整理而成,实证分析由SPSS19.0完成。

上一篇:高校学生后勤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新课改人文学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