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后勤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7

高校学生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文章论述了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推进下,高校德育面临新挑战的一些德育创新,论文分为三个部分:(1)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认识,分析了后勤社会化与以往后勤保障体系表现出来的新特征;(2)从高校德育的内容、观念、手段几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对高校德育的新挑战;(3)重点研究在传统德育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探讨后勤社会化下的大学生德育在内容、观念和手段上的创新。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德育;创新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多年,高校后勤社会化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在体制上的这一重大改革对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使高校德育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高校的本质特征。高校德育,就是“高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运用多种媒体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前进,高校教育也迅速发展,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后勤社会化后的新形势,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应对挑战,实行改革创新。

1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认识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在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上,按照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而建立的一种新型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它是国家为了高效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减轻高校的负担,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及师生服务而进行的一场改革,它较之以往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管理体制上,改革由学校直接管理、全包统管的模式,转向由社会为学校提供有偿的、专门化的后勤保障服务;在资产制度上,明晰后勤资产产权关系和明确资产保值责任;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制,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从眼前来看,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扩招后后勤的瓶颈制约问题;从长远来看,则是要改革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改变高校的人员层次结构,调整高校内部的分配制度,走出一条更好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路子”。高校是这场改革的主体及受益者。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是优化高校办学模式,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2 高校后勤社会化对高校德育的挑战

正如江泽民指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对外开放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也必然会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的德育的内容、观念和手段都带来深刻影响,成为当前德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高校德育内容上,传统大学德育内容,“一方面重视理论教育,要求太高,脱离实际,整个德育理论知识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另一方面,它侧重德育原理、原则方法和规律性,缺乏对德育过程性的分析和探讨。”德育视野也过于封闭,远不能有效地建立迅速反应机制;在高校德育观念上,后勤社会化后,对于原来那种关于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观念产生了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原来那种注重整体忽视个别的德育教育观念不再适合高校德育的发展,后勤社会化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单纯的课堂教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后勤部门在学生德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后勤社会化的各种改革,高校德育观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高校德育手段上,德育手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途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桥梁。高校德育的基本模式仍是 “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模式,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动机和自我教育。教师、学生缺乏交流互动,从而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而后勤社会化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明确,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这种冲突又使以往矛盾更加激化,同时后勤社会化又为教育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德育教育空间,使德育的手段多样化,更能贴近生活教育学生。

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下的德育创新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和逐步完善,高校德育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变,高校要更新观念主动适应这变化着的形势,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德育内容、观念、手段,把握其规律,解决后勤社会化推进过程中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

3.1 在德育内容的创新上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高校后勤组织需强化服务育人的功能。高校后勤社会化不是完全脱离高校,它要通过支持高校的发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说,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组织的服务功能仍是首要的,“高校后勤其实就是学生每天接触的社会,后勤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还是一个教育主体。”[6]后勤部门在想方设法地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还要通过变被动为主动服务的模式,体现服务的情感性和育人功能。在实际操作中,应将后勤服务组织的有偿服务与学生德育结合起来,利用后勤的社会属性,建立更加便利的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如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等。

加强学生园区建设,开创德育新局面。后勤社会化后,引起德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一的校园德育模式无法满足高校和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更无法发挥最优效用。环境的变化增加德育的难度,这就要求传统高校德育模式要扩展内容,扩大范围和覆盖面,把校园德育模式和“学区化”模式相结合。首先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和改善学区党团建设。充分发挥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去熏陶和引导学生;其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教育的拓展延伸。后勤社会化后,社会上各种文化接踵而至,大学生社区作为一块与大学生生活直接联系的阵地,必须引进社会上先进的、正确的主流文化,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借此促进他们学会正确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最后,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维权意识。学生与后勤的关系成为经营和消费的关系,双方的权益都需要用法律来调整和规范。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与后勤的关系。

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注。后勤社会化后,高校后勤成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它带来的收费制度的改变,增加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且经济上的贫困可能会给贫困生带来自卑等心理问题,给学生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妥善处理,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影响高校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2 德育观念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引入市场经济观念,体现德育时代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是要后勤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经济模式来运作,学生作为合同契约的一方,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入市场经济的观念,这也是德育工作本身的时代性所要求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唯效率至上的原则,从而达到对后勤组织的理解,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从学生主体性出发,转变育人意识。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勤与大学生的关系使大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由单纯的受教育者变为即是受教育者又是消费者的双重角色,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的地位,因此,德育工作应该改变以往那种“家长式”的教育模式,立足学生的要求,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找准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使德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树立民主的,平等的育人意识。

注重德育的社会化。高校后勤引起的变化,使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德育不能再局限于校园德育,而是要向社会德育靠拢,把德育工作置于社会大环境中来运作,营造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为辅助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强化高校与社会的联动作用,同时,也能将高校自身的优势反作用于社会,使它在社会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变得更加直接和有效。

3.3 德育手段的创新也应有以下几个转变

由单一灌输向灌输与互动交流并举转变。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必将导致学生视野的扩大,他们平等、自主的意识也会增强,那种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德育方法只会令学生反感。应当提供让学生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以互动交流为主,灌输为辅,开展一些道德问题讨论、道德情境表演,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如,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案例分析,与学生讨论对话,引发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德育要有效实现人的思想转化,就必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融入到学生思想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包含深刻的德育意义,学校的全部工作毫不例外地充分发挥德育功能”,这就启发我们要注重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寓教于乐,把德育的内容融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二是将德育融进专业知识教育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三是扩展德育空间,德育应渗透到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实现德育手段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高校德育长期停留在“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教育模式,在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尤其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德育面临更多的难题,单纯的课堂教育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德育的需要,德育需在新的形势下担负起育人的使命,树立全新的德育时空观,实现德育形式的多样化。“第一,多样化的教材,以书本教材为主,辅之以声像教材、实物教材、计算机应用软件教材作为补充。第二,多样化的科技手段,以广播、电视为主,辅之以电脑网络,可在网络上开辟答疑解惑、对话咨询等。”[7]

综上,高校后勤社会化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既是一个直接的挑战,又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工作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德育工作机制,从而使高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取得辉煌的成绩。

 参考文献: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2007.

文章代.高校德育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郭万才.试论高校后勤社会化[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江泽民.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200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王怀民.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大学生德育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7月.

王伦光.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7月.

高校学生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校园基礎设施的逐年健全,高校的后勤保障工作越来越重要,而维修保障作为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有限的维修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整个维修保障工作中处理好人、财、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代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到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的基本步骤、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等,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使后勤保障工作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教育与教学。

关键词:高校后勤;维修保障;管理效率

一、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概述

(一)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的基本步骤。

在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我们高校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通过做好后勤维修保障工作而建立起节约型校园。当前情势下,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主要是指对高校内的教学设施、办公场所、学生校舍、家属区物业、水电煤热能源供应等各种损坏的设备进行维修的过程。可见,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它是确保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因素。

具体说来,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的基本步骤主要有:发现损坏设备——制定维修计划——汇报总务处相关领导——申请维修资金——维修的具体实施——编制维修总结——汇报领导。因此,每一项后勤维修保障工作的具体实施都需要层层审查与审批。

(二)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的主要特点。

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经常性。高校后勤维修工作涉及到水、电、煤、气等能源方面的维修以及机器、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等等,可以说,高校后勤维修工作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二是突发性。学校常常会发生一些突发性的物体损坏事件,如停水、停电、触电、失火等意外事故都可能会造成某些设备零部件的损坏,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维修部门灵活处理问题,及时修理好设备,确保正常的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琐碎性。大到建筑维修,小到一个电灯泡,都属于后勤维修部门的工作范围,所以,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呈现出一定的琐碎性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高校后勤维修的技术在不断提高,然而,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现阶段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维修资金短缺。

一方面,高校维修工作较为分散和零散,维修材料的购买也比较分散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维修成本,另一方面,高校维修过程中的窝工现象较为普遍,人工维修成本的增加也加大了维修成本。而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后勤维修资金本来就是有限的,而且有的高校的维修经费都是由单位自筹,本就比较紧张的经费更少用于维修保障方面,因此,当前很多高校面临着维修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维修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与安排。

目前,很多高校维修保障工作都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一个机器的某个零部件坏了,就只更换零部件而不考虑机器的整体寿命和状况,甚至有的大的建筑工程也是缺乏整体规划与安排,当时根据领导意见建成,但是过了几年发现不符合学校整体规划与建设目标,就拆了重建,这就是没有做好整体的规划与安排而导致的。

(三)维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目前,很多高校的后勤维修人员都是由学校领导或教师的家属或亲朋来担任的,甚至有的人还身兼数职,根本无暇顾全学校的维修工作,此外,这些非专业的维修人员在上岗前并没有经过专业的维修技术培训,他们只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维修经验来进行维修,而实际上,这远远是不够的。

三、做好后勤维修保障工作、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效率的路径

维修保障工作是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担负着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服务及保障的重任。做好后勤维修保障工作,最大限度的平衡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一)增加维修保障资金,确保维修保障工作正常进行。

维修资金的充足是确保维修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的物质保障。为此,要进一步拓宽高校后勤维修保障资金的融资渠道,积极筹措维修建设资金。

一是申请政府财政资金,财政资金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学校有关领导可以积极申请和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可申请专项维修基金,申请下来之后专款专用,坚决避免其他部门的随意支出和使用;二是募集社会资金,高校后勤维修与建设是关系到本地人才培养的大事,学校积极募集社会资金,可与当地大中型企业签订合同,学校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而企业为高校的维修和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还可组织“回馈母校”等类似活动,争取从本校走出去的发展成功的人才报恩母校的资金支持。

(二)强化维修管理规划,制定严格的科学的维修计划。

高校的每一项维修管理活动都应该做好规划,尤其是大中型维修项目在维修开始之前,一定要做好维修管理规划,制定出严格的科学的维修计划,并汇报给相关领导审阅,经领导审阅批准后方可执行。

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维修管理规划要从大处着眼,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进行今天的维修管理,坚决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各自为战的维修方式,责任人接到总务处长的通知后,要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进一步组织讨论具体的维修工程方案,并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提交给总务处主任后,组织实施。以学生操场体育器械的设备维护为例,具体的维修计划的制定可包括以下步骤:

一是收集数据和信息。仔细观察与分析体育器械,具体是哪些部分损坏而不能使用,哪些零部件磨损或不达标;二是分析原因,做成维修计划书。具体分析以下体育器械不能正常使用的原因,继续使用会带来哪些可能的意外伤害,指出哪些零部件需要及时更换和及时保养,并计算出包括需要维修的部件费用以及人工费用等在内的维修总费用金额;三是将维修计划书提交给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导,供领导审阅,领导批准后可实施,如果领导有修改意见,可按照领导的修改意见进行修订,领导同意后方可执行;四是根据维修计划书购买相关的维修零部件,开展具体的维修工作。

(三)加强教育管理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

高校后勤维修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维修人员具备一定的维修专业知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维修人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包括后勤管理和后勤工作的职业道德培训以及维修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全面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直高素质、高能力的高校后勤维修队伍。

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后勤维修人才的招募力度,通过招募一批年轻的、具有专业维修知识的维修人员,来进一步充斥高校后勤维修队伍,为高校后勤维修队伍增添一份活力。此外,还要尽可能的避免“任人唯亲”的安插亲属的现象,减少学校领导或教师家属担任维修人员的状况。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是一项繁杂、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现阶段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的效率,为此,我们要加大高校维修资金的投入,制定出详实的维修管理计划,并加强维修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后勤维修保障工作效率,推动我国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颖.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下维修工作难点与对策的探讨[J],赤子,2014(03)。

[2]李剑.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难点和处理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23)。

[3]吴月华.深化高校后勤管理 提升后勤保障能力[J],管理观察,2014(23)。

高校学生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和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为基础,总结了高校辅导员管理效能感包含的内容,分析了管理效能感对辅导员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从高校管理和辅导员个体自身修炼两个层面提出了提升辅导员管理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词:管理效能感;高校辅导员;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涂薇(1982-),女,江西上饶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助教,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认知心理学;汪俊武(1973-),男,安徽歙县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G07015)的研究成果。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发展自我定向和自我更新能力,此时认知性主体因素在工作绩效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认知性主体因素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个体的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效能信念也被称作自我效能或者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思维系统,还影响到个人的情感系统和动机系统。目前对效能感的研究已经从影响因素分析,逐渐发展到提升策略研究。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其效能感提升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辅导员提升工作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效能感的内涵

管理效能感指的是管理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和能力去完成管理任务自信度的评价。管理效能感并不是指管理者实际拥有的某种管理技能,而是指管理者对利用自己的管理技能能做什么的判断,是对自己管理能力信息的权衡,整合和评估的过程。Elliott 人研究后认为,管理效能感预测个人业生涯选择和事业成功比能力显得更为准确。

效能感是具有领域特定性的概念,不同管理领域的任务存在千差万别,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和技能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管理领域的管理效能感也有所不同。根据管理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和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的管理效能感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 班级管理效能感

辅导员在这方面的效能感主要体现在管理者营造班级文化方面,包括良好的班风、学风,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班级建立团结、合作和相互促进的氛围。

2.信息管理效能感

辅导员每天都面临着很多信息,来自上级的、来自学生的等等,管理好这些信息,是辅导员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这方面的效能感也非常重要,具体而言,体现在辅导员善于与学生交流思想和感情、倾听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决策等方面。

3. 问题解决效能感

辅导员问题解决效能感主要体现在面临学生工作的决策活动或创新活动中遇到的各项问题时,有处理好各种问题的信念。

4. 沟通协调效能感

辅导员这方面的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与上级领导、同事、任课老师和学生等的交往活动中,能够灵活地协调好各种观点,达成既定目标这一方面。

5.计划与组织效能感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因此需要辅导员制订好合理的工作计划,辅导员的计划与组织效能感主要体现在制定和完成工作计划与组织活动中。以上高校辅导员管理效能感的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所交叉的。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效能感对其工作绩效产生影响的途径

高校辅导员管理效能感对其工作绩效产生影响是通过动机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这四种机制来进行的。

1. 影响动机水平

个体动机强度受到特定行为产生特定结果及其价值预期的联合控制,而结果预期对行为操作动机的影响部分受到个体效能感的影响,个体如果觉得自己能够完成某项活动,能确保获得有价值的结果,就会增强开展该活动的动机;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即使该活动能够产生有吸引力的价值,个体也不会从事这种活动。因此,低管理效能感的辅导员会使结果预期失去激发潜力的作用,而高管理效能感的辅导员在面对不确定或反复出现的消极结果时仍能维持很长时间的努力。

2. 影响认知模式

辅导员的管理效能感会影响到他的认知模式,从而对其行动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其工作绩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管理效能感影响辅导员个人目标的设立。管理效能感较高的辅导员,倾向于设立较高的目标,并且有信心去完成它;而管理效能感较低的辅导员,为自己设立的目标要么较低,要么不切实际的高,并且对完成目标没有信心。第二,管理效能感影响辅导员的认知建构。管理效能感较高的辅导员,倾向于把环境看作是实现目标的机会;管理效能感较低的辅导员,倾向于把环境看作是对个人的威胁,面临困难环境时想的更多是个人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第三,管理效能感影响辅导员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效能感较高的辅导员,能更好地寻找问题解决策略,更快地放弃错误的认知策略。

3. 影响情感反应模式

管理效能感较低的辅导员,在面临不确定的威胁性事件时往往会唤起较高的焦虑情绪,压力感上升;而管理效能感较高的辅导员,则很少会显示出焦虑情绪。因此辅导员的管理效能感在情感状态的自我调节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影响活动选择

人们可以通过他们所选择的环境或创造环境来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动作用,个体的效能感可以通过活动选择和环境选择来塑造个体发展的道路。高管理效能感的辅导员,在面临工作任务选择时,通常认为自己有能力克服各种环境阻力,顺利完成任务,因而他们的工作任务选择范围较广,不回避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那些管理效能感较低的辅导员,即使具备足够的管理能力,也因为自我怀疑,常常选择容易和保守的活动,回避挑战性的任务,从而对其工作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管理效能感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工作较为繁杂,决定了其管理效能感是一种综合认知性主体因素,因此提升管理效能感不能仅仅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而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进行。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的自我效能信息来源理论,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笔者认为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效能感,应该从高校管理层面和辅导员自身两个层面来进行。

1. 源于高校组织管理层面的提升策略

若要整体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效能感,需要从高校管理层面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实贯彻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党和政府就辅导员的工作下发过几个纲领性的条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纲领性的文件,切实落实这些文件政策,是提升辅导员管理效能感的基础。

(2)通过科学手段,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长期以来,高校各部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认识不统一,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模糊化,致使一些辅导员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身需要完成的核心工作是什么,不确定的任务让辅导员产生挫败感,从而降低他们的管理效能感,进而影响其工作绩效。因此,高等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可以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job analysis)的方法,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评价方式有章可循,降低不确定性,防止辅导员管理效能感的降低。

(3)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支持性的工作氛围。我国研究者辛涛等人的研究发现,学校的支持系统与教师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支持性的环境有利于辅导员管理效能感的提升。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很多部门,各部门都应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给辅导员的工作予以支持,营造一种支持性的氛围,这种氛围则是辅导员提升其管理效能感的源泉。

2. 源于辅导员个体修炼层面的提升策略

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效能感的提升不仅要从学校宏观管理层面进行,也要从辅导员个体自身修炼着手,在个体层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辅导员拥有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对于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很有帮助,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辅导员成就体验的获得,从而提升其管理效能感。

(2)积极沟通。辅导员开展工作不仅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教师、后勤管理人员进行深入沟通,还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这些沟通工作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提高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让辅导员获得来自多方面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和反馈,这两方面都有利于辅导员管理效能感的提升。

(3)进行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目前被认为是提升个体管理效能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认为根据因果控制点和时间稳定性来分析四类信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其中能力被视为稳定的内部原因,任务难度被视为稳定的外部原因,努力被看作是不稳定的内部原因,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外部原因。对事件结果如何归因,对辅导员的管理效能感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运气和难度,有利于管理效能感的提升。

(4)向合适的榜样学习。替代经验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看到他人能做什么,注意到他人的行为结果,以此信息形成对自己行为和结果的期待,获得关于自身效能感的可能性认识。班杜拉指出,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观察者自身的效能感信念,因此,学习和分享其他辅导员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管理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贾德梅,董军,常光伟,李洪玉.“企业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39-44.

[2]常光伟.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与其管理绩效的相关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5):586-592.

[4]董朝宗.职业自我效能感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8,(2):143-146.

[5]宋洁,何宁,汪鑫,李艳刚.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研究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1):60-66.

[6]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美]Albert Bandura.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Elliot A. J,Church M. A.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2(1): 218-232.

(责任编辑:张中)

高校学生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主体不明确、客体不全面、体制不合理、目标不明确、制度不统一不完善、观念落后等问题。要想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水平,必须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改革高校后勤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统一和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更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

【关键词】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授权审批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主体不明确,其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主体,“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 。根据上述词义,财务管理主体应该是依法享有财务管理权利和承担财务管理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

根据上述财务管理主体的定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体应该是高校或非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是在校长授权下进行高校日常财务管理的唯一的职能部门,应该根据授权全面行使后勤财务的日常管理权。但实际情况是,一些高校的财务部门对后勤财务的日常管理权并没有做到“全面行使”,存在日常管理权缺位或真空的现象。换言之,一些高校的财务部门对后勤的某些财务事项不能管、管不到、不想管,致使高校财务部门对后勤财务的管理职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职能是“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就是财务管理本身应有的作用,它至少应该包括预测、决策、预算、核算、控制、监督和分析这七种职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这七种职能目前能够发挥的程度很有限,究其原因,是在于后勤财务管理的主体不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体法理上应该是高校,但在某些方面却是后勤部门,出现了财务管理主体迷失的情形。

(二)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其触角无法得到全面的延伸

客体,“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 。财务是“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 。

根据上述关于“客体”和“财务”的解释,财务管理的客体应该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二是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三是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只重视现金的管理,轻视甚至忽视财产和财务管理行为的管理,使财务管理的触角不能全面延伸到财产的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和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从而导致财产经营不善、保管不好、处置不当和财务管理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合理,财权过于分散

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 。体制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权划分,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配。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权划分的组织制度,核心内容是财权的分配。

由于高校后勤涉及的对象范围比较广而且复杂,因此,其财务管理的对象范围也比较广而且复杂,既有水电、通讯、校园绿化卫生、餐饮、市场、摊点、商铺,又有日常的房屋修缮、机动车船维持、学生公寓管理、外教及留学生后勤管理、幼儿园管理等。各种管理对象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完全依靠学校拨款维持;有的虽然略有经营或服务收入,但仍由学校安排经费维持;而有的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这种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特点之下,一些高校为了迁就这种特点和协调相关部门的权责利关系,而将后勤的财务实行分块管理,设置多个财务管理机构,分别配备财务管理人员,各自履行自己的财务管理职责,将整个后勤的财务划分为几个“块块”,却没有“条条”对之进行集中管理,从而使整个后勤的财权配置过于分散,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时出现一些管理不到位、部门利益冲突、管理难以协调的现象。

(四)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的效果不理想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这种境地或标准通常可以理解为财务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或者四者之中的任意一种组合效果。

根据管理的层次和对象不同,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划分为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取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是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还是服务最优化、效果最优化或者效率最大化?这个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显然还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位,从而造成总体目标的偏离、迷失、缺位。

高校后勤管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导致其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都具有复杂多样性。水电、通讯、校园绿化卫生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餐饮、市场、摊点、商铺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房屋修缮、机动车船维持、学生公寓管理、外教及留学生后勤管理、幼儿园管理等的财务管理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似乎也没有引起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和认真思考。

由于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在实际运行中缺乏正确的目标导向,不知道为了什么目标而去管理;有的甚至受到错误的目标导向的引导,认为后勤财务管理越迷糊就越能实现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正确目标导向的缺失下,后勤管理人员固守着“看米下锅”的思想和“等、靠、要”的观念,按照传统的管理习惯和思维来进行管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行动,致使财务管理的一些痼疾和顽症长期得不到整治和根除,财务管理的效果不佳。

(五)财务管理制度不统一、不完善,各个高校或者同一高校的各个后勤单位财务管理不同程度的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至少应该包括会计核算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筹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利润(结余)管理制度等。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不统一、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定、要求各个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都必须共同执行或遵守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比如后勤会计核算制度等)至今仍然未能统一制定,致使各个高校在处理后勤的一些同类财务管理事项时无“法”可依,各行其是,从而造成各个高校之间后勤财务信息无法可比、甚至严重失真,使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后勤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失去了可靠的信息基础。二是应该由各个高校自行统一制定、要求校内各个后勤单位的财务管理都必须共同执行或遵守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比如资产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等),有的高校也未能统一起来,统一了的也未能达到完善,致使同一个高校内部不同的后勤单位之间在处理一些同类的财务管理事项时也是无“法”可依,各自为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从而滋生了一些不规范、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和事件,不仅给后勤财务管理造成了一种乱象,而且也给学校的财产造成了损失。

(六)财务管理的观念落后,财务管理的创新性不强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财务管理主要是管钱,只要把钱管好就行;二是认为财务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前者导致财产得不到有效管理,后者导致财务得不到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性不强,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的体制、制度、模式、方法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创新、大胆改革。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第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体是高校本身而不是其后勤部门,明确高校财务部门是唯一得到校长授权的全面行使高校日常财务管理权的部门。后勤财务的日常管理权属于财务部门而不是属于后勤部门。充分发挥高校财务部门对包括后勤财务在内的全校财务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核算、控制、监督和分析的职能。

第二,全面认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确定为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把财务管理的触角全面地延伸到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不留死角、不剩空位,不仅要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而且要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人管。

第三,改革高校后勤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重新配置后勤财务管理的机构、人员和职责,对高校后勤的财务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授权审批的管理模式。撤销高校后勤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现有的财务机构,高校财务部门设置后勤财务科,集中分账核算后勤各个单位的会计业务,集中管理后勤各个单位的会计要素和投资、筹资、经营、分配等财务活动。对涉及现金收支和财产使用、保管、结转、处置、报废、毁损、清查的财务事项和财务行为实行学校领导、财务部门领导、后勤部门领导、后勤基层单位领导逐级授权审批的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和单位在后勤财务管理上的职责权限,贯彻集权为主、适当分权的管理思想,彻底改变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财权过于分散的现状。

第四,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强化后勤财务管理的效果。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应该确定为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使各种资源的耗费尽量达到最小。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应该根据各个业务分部和具体业务来加以确定,在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这个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细化、具体化。

第五,在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授权审批的基础上,统一和完善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各个高校统一的、完善的后勤会计核算制度和一些重大财务管理制度,把各个高校后勤的会计核算行为和一些原则性的财务管理行为统一并规范起来。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再组织制定各个后勤单位统一的、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其它财务管理制度,把校内各个后勤单位的会计核算和其它财务管理工作也统一并规范起来,有效防止各行其是的现象再次发生。

第六,全面更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树立财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观念、全员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人力资本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战略管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动员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高校后勤财务齐抓共管,用最小的资源耗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用战略的思维来推动财务管理体制、制度、模式和方法的持续改革创新,促进后勤财务、高校财务和高校整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3版第1643页.

[2]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3版第717页.

[3]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3版第115页.

[4]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3版第1241页.

[5]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3版第1622页.

高校学生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 经营—— 转让,是土耳其总理奥托尔在1984年首创,主要功能是融资、建设与经营、风险分担与转让。它是指政府给项目发起人建设和经营特许权,由项目发起人负责修建、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的设施,并向使用者收取适当费用,用以回收项目的融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取得一定回报收益;合同终了将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机构。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后勤改革过程中BOT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高等学校 后勤改革 BOT模式 实践和应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是建立在经济活动的“商品性”和“生产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特征的经济活动,才可能获得资本投入或融资资格,而高校后勤建设正是具有这样的特征,这为BOT投融资进入高校后勤创造了条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兴起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集体和私人财富有了很大积累,众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市场,而高校是尚待开放的投资市场,具有巨大的投资需求,特别是学生公寓、食堂、运动场馆、澡堂、车队营运、饮用水(直饮水工程)等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已从高校建制剥离,便于BOT项目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建设所需投资规模也不是很大,价格、市场等商业性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激发了BOT投资商的投资热情。

1将BOT模式引入高校后勤优势

在高校招生规模和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高校后勤服务的规模自然地也要扩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投资规模也是水涨船高。但是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公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国家财政拨款,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集团公司投资、服务收入及学费收入),如何建设高质量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BOT模式的出现为我国高校建设过程中的融资问题提高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措施。资金市场化配置为高校后勤建设融资提供了平台。资金的市场化配置高校后勤建设资金提供了一个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是建立在经济活动的“商品性”和“生产性”的基础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的经济活动,才有可能获取资本投资和融资资格。在高校后勤建设的过程当中,为BOT融资进入高校后勤创造了条件。

(1)能够在高校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能够显著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设施的水平。笔者G省的某高校为例,该校在建设新校区时,由于资金预算有限,引入了BOT融资模式,将投资1亿多元、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学校后勤设施(包括学生公寓、食堂、超市、运动场等),以BOT融资模式的途径进行建设,建设质量合格,有效地缓解了该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资金运转困难的难题,而且很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2)高校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提高。引入BOT模式,高校后勤服务完全被社会化。这是因为,BOT模式的原则之一就是允许投资方在特定的年限之内对其投资建设的相关设施进行经营,这就将高校的后勤保服务推到了社会化的门口边,让投资方或者与高校平等的地位,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来展开竞争。社会化之后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会对高校原有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集成下来的体制进行剥离和颠覆,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体制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这样的体系在降低高校后勤运行费用的同时,也可以显著学校后勤服务体系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单单从这一点来看,引入BOT模式后的高校后勤服务显然比传统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自供模式”更加高效,管理也更加科学。这是因为,BOT模式下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下的后勤服务体系,不同于事业编制下的后勤服务体系(学校所有制、行政任命制等),它没有管理机构臃肿的问题,不仅服务效率高,而且服务管理成本较低。综合看来,BOT模式下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有非常大的潜力成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

2风险防范与化解对策分析

2.1 风险分担

规避风险最为常用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便是采用风险分担的方式。将BOT模式引入到高校后勤中,其投资的项目公司可以将自己的部分股份转让给其他的具有融资能力的项目公司,这样不仅可以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来规避投资以及日后的经营风险,还能够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增强高校后勤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利率风险方面,也建议采用风险分担的方式。可以采取的主要方法有:第一,采取利率调期方案,具体说来就是投资者中的一方直接或者通过一个或若干个中介机构间接向另一方支付该方所承担的借款的利息和成本;第二,采用风险共担的方式,详细说来就是,高校与项目投资方共同承担利率风险,即在一定比例之内的利率变化由项目参与方承担,但在利率变化超过此比例之后,由高校补贴项目公司的损失。

2.2 经营风险的规避

从本质上来讲,投资方与高校在高校后勤方面的目的是有根本区别的,投资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额度的经济利益,而学校在高校后勤方面的态度则是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服务,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便利。因此,投资方在项目的论证和后续的施工建设中具有先天的优势,而高校则在充分发挥高校后勤服务优势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因此,只要双方摒弃自己在本质目的方面的差异,寻找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将双方的矛盾差异转变为双方良好合作的基础,最终实现双方的双赢。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措施来协调双方目的差异性,规避工程建成之后的经营风险。首先,双方在经过充分地协商之后,签订明确规定BOT项目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在日后严格遵守。第二,高校充分参与到项目的经营与管理当中,另外,高校为了增加自己的“话语权”,可以自筹部分资金共同参加项目投资方的融资、建设和经营活动。第三,项目建成之后,经营管理的权限可以交由校方掌管,但是定期或者定额想投资方交付一定数额的项目收益。

2.3 避免资金回笼风险

只有让BOT项目正常良好地运行,才能让高校后勤服务真正发挥它的功能,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后勤支持。因此,一定要保证投资方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商业性投资都是获得最大利润作为自己的投资方向内在驱动力的。这要求投资方和高校都要树立“双赢”的意识和观念,在综合考量地区发展、市场变化、项目资金成本、资本市场体系动态、价格承受、经营风险以及项目难度的基础上,合理确定BOT项目的特许经营期限、投资回报率、资金回笼时间等。其次,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财务状况来合理控制融资规模,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投资规模的失当,造成高校财务的负担,最终得不偿失,阻碍高校的长远发展。

3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引入竞争机制

选择社会企业时,高校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了解合作者的资信状况,通过公开竞标确定合作商。经营者确定之前,要针对实体管理的各项权利反复协商,在确定让渡的项目、程度与比例之后,签署尽量完备周详的合同以规范双方的责权利。为了防止或减少垄断、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学校对于学生公寓、食堂、超市、运动场馆、澡堂、车队营运等适合多元化经营的项目,应通过经营主体多元化形成适度竞争的校内后勤服务市场。

3.2 防止学校内部人“寻租”

经营者进入后,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会利用一切方式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很可能向管理者行贿,如果机制不严密,制度不严格,就比较容易发生腐败现象,利益链的增加只会嫁接到学生身上,增加学生负担而致使学生和学校的利益受损。

3.3 选择和培育市场主体

在BOT特许经营期间必须按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原则精心选择经营人。这些经营人作为市场主体自然要追求营利,但同时要结合高校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社会公益性质,经营人应有较高的社会经济责任感。

总之,BOT模式既有优势,也存在着各类风险,高校和投资方应该学会趋利避害,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真正发挥高校后勤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文清,马小丽.浅议高校后勤设施BOT模式的风险管理[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8).

[2] 刘瑞波,赵国杰.BOT项目融资—— 高校新校区后勤设施建设中资金筹措的新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3] 王凤荣.BOT模式高校应用实践分析——关于金融学院后勤经营模式的分析[J].网络财富,2009(13).

[4] 章振东.高校后勤BOT投融资模式的运作及制度效应[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7).

[5] 潘伟.论BOT投融资模式在高校后勤设施建设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9(21).

[6] 宋世军,樊敏.高校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研究[J].四川建筑,2008(3).

[7] 任志国,逄杰文,薛爱萍.对采用BOT投资方式建设高校后勤服务设施的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7(11).

[8] 王加林.BOT融资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建设中的应用[J].辽宁经济,2008(12).

高校学生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大学生是各大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服务对象,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后勤管理当中,这有助于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观点,首先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必要性,随后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相关建议进行论述。

[关 键 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生;后勤管理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的内在需要

由于大学生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所以大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最具发言权,大学生对后勤服务进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的完善,同时,后勤管理各项新措施的制定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均需要围绕学生进行。因此,需要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当中,这样能够使后勤管理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民主、法治、责任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停留在课堂讲授层面,使教育效果欠佳。而让大学生参与学校后勤管理,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为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途径,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方式

民主、自由、创新是现阶段国内各大高校治理的基本特征,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是民主在高校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的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对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予以重视,以此扩大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范围和路径,使后勤工作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做出更多贡献。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原则

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各项管理机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高校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想要达到何种目的,是规划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目标定位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能力培养原则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办学宗旨,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应当与这一宗旨相契合,并以培养学生各方面实践、管理能力为目标,积极组织、广泛吸收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工作,共同对宿舍、食堂等进行管理,让学生在参与服务和管理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自愿参与原则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完成学业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正因如此,学生只能够以兼职的身份参与后勤管理,所以,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目标定位时,必须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在相关岗位的设置及日常工作任务的安排上,均应当予以充分考虑,多为学生创造一些有利于自愿参与的条件。

(三)有偿劳动原则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付出劳动就要有相应的报酬,虽然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多以自愿者的形式或是义务劳动,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应当实行有偿劳动原则,这不但是对学生所付出劳动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导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服务高校发展原则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初设定的方向都是恒定不变的,即后勤始终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广大师生服务。因此,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应当有助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服务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还要有利于促进后勤部门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从而发挥出后勤部门的作用,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层次化的后勤管理岗位群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当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且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化后勤岗位群,具体的递进关系为:一般工薪与初级管理岗位群到普通管理岗位群,再到中级管理和后勤助理岗位群。各个岗位群应面对不同的学生,一般工薪岗位群主要面向剛入学的大一新生,或是大二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在这个岗位群中,学生的工作岗位、肩负的职责基本与高校后勤部门中普通员工相同,由于学生平时需要上课,所以可采取按时计酬的方式,而学生则可按照自己的特长,自愿申请岗位。初级管理岗位群则可面向所有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主要负责协助后勤管理员开展日常工作,可采取按周计酬的方式。以上两个岗位群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进入普通管理岗位群,他们是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力,岗位基本与后勤主管的岗位平行,在该岗位群中的学生均具有相应的管理权限,可采取按月计酬的方式,在普通管理岗位群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后,有机会担任中级管理或后勤助理岗位。通过这种分层递进式的岗位群设置,能够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工作的热情,同时这种方式也充分体现出了高校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如,在餐饮服务中,可设置餐厅清洁、就餐秩序维护等工薪初级管理岗位;餐饮服务管理、食品卫生、价格监督等普通管理岗位;餐厅经理助理等中级管理岗位。又如,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可设置楼道清洁、水电管理等工薪初级管理岗位;公寓层长、卫生督查、安全巡检等普通管理岗位;公寓楼长等中级管理岗位。

(二)丰富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方式

为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可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学校后勤的具体情况,对参与方式进行丰富。(1)可在学生会设立生活部或学生权益保障部等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后勤管理服务中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监督考评,如饮食、水电、宿舍管理等。(2)由于高校后勤管理中涉及诸多的内容,所以可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工作,这样既能够弥补高校后勤管理人员不足的缺陷,又能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发现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逐步改进和完善,有利于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3)借助学生会或社团,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校园征文、校园摄影比赛等,借此来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后勤工作。若是条件允许,可在校园内的某个区域当中进行景观创意设计大赛,借助学生的才智,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逐步完善。(4)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用于模拟创业,鼓励学生用课余时间投入社会实践当中,提前适应社会。高校可将后勤实体作为一个平台,创办大学生创业公司,指导学生参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为就业打好基础。

(三)落實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民主机制

学生的民主参与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为此,高校应当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多给学生留出一些参与的空间,在不影响学校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平衡利益关系。高校可以遵循全方位、全覆盖、全领域、全提升的理念,逐步推进后勤管理工作改革,并要对学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予以足够的重视,为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工作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校领导则应当常与学生进行沟通,探寻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1)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于学生的民主参与,高校要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充分体现出后勤服务对象的权利和意愿。高校可以让学生组织介入到后勤的一些招标工作当中,如桶装水招标,具体包括招标文件论证、企业考察、学生投票、组建评标小组等工作,使后勤服务对象能够真正行使自己的消费者、参与者权利。(2)高校要增加学生的贡献度。后勤部门可适当修改学生对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监管的参与权重,并将个别学生参与后勤服务对象监管的模式改成由学生后勤联盟独立监管的模式,并提升监管的评分权重。

(四)完善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保障机制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由此除了能够实现高校教育与管理目标之外,还能推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为了给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关的保障机制进行逐步完善。对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保障机制进行完善,可以从规章制度方面着手。(1)经费保障。当大学生参与到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后,可能造成后勤服务部门的成本支出。为此,在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成本的核算问题。从本质的角度讲,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是对其各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过程,因此,学校可在事业经费中增设此项支出,并将之列入人才培养经费中。(2)激励机制。在各项激励措施的制定上,应当从全局考虑,确保后勤部门与学生双方的利益,一方面可将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参与管理工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学分奖励,另一方面引导后勤管理部门重视大学生参与,将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情况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奖惩措施。

总而言之,随着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后勤管理必须要顺应形势,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从而紧跟国家和高校的发展步伐。学生在参与后勤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能够增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之外,还能促进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这对于推动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玉梅.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1-43.

[2]黄鹤良.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对策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85-87.

[3]王剑娇.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4(5):102-104.

[4]吴东江.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13(10):112-114.

[5]王子荣.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7):95-97.

[6]高晓东.刍议高校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J].职业时空,2012(7):75-76.

上一篇:系统软件信息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