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范文

2023-09-18

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范文第1篇

“试验区”不同于“示范区”, 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应凸显“五新”特征, 即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新道路。规划要求, 到202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大幅下降, 大规模压减铁、钢、水泥、平板玻璃、焦炭产能, 造纸、焦化等水污染严重行业, 落后产能全部退出。这在客观上要求有规模大、爆发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能够补上缺口。按照常规思路, 在河北现有基础上, 很难快速发展出这样符合要求的新产业, 但如果引入颠覆性创新这一新思维的话, 却未必不能实现。颠覆性创新产业能有效利用对现有技术的整合, 实现对传统产业的颠覆, 开辟出新的更大的产业, 规模从无到有, 迅速扩大。一旦抓住颠覆性创新的机会, 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建设将拓展出新的局面。

一、颠覆性创新探源及其现实意义

(一) 颠覆性创新探源

颠覆性创新一词翻译自英文Disruptive Innovation, 但即使在国外学术界, 对这个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我们这里采用占据主流地位的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看法。颠覆性创新是相对延续性创新而言的, 延续性创新是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客户一直以来所看重的性能层面, 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大多数技术进步都具有延续性。即使最具突破性、最复杂的延续性创新, 也很少会导致领先企业失败。而颠覆性创新则正好相反, 给市场带来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价值网。一般来说, 颠覆性创新产品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 但它拥有一些边缘客户所看重的其他特性。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 更便于客户使用。通常会导致领先企业失败。根据克里斯坦森的思想, 我们认为颠覆性创新是延续性创新之间跳跃的过程, 在颠覆性创新之前, 创新按照既定延续性创新的轨迹发展, 颠覆性创新发生后, 切换到新的延续性创新轨迹继续发展。

(二) 颠覆性创新的特点

通过对颠覆性创新现象的研究, 克里斯坦森总结出了一些规律, 我们对其进行归纳, 认为颠覆性创新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成功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大企业存在路径依赖, 它所服务的客户决定了其资源分配不会向颠覆性创新倾斜;新市场的规模很小, 也无法满足大企业对销售额的要求;大企业行为模式有较大的惯性, 无法及时改变等。二是颠覆性创新所依托的核心技术通常已经存在。颠覆性创新的难度主要在于对既有技术的整合, 很多技术早就存在, 但没有找到合适地市场, 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些技术一旦物尽其用, 便会焕发生机, 对已有产品和市场形成颠覆。三是颠覆性创新所创造的新价值不受主流市场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变化, 过去不受重视的技术指标, 可能变得不可忽视, 甚至至关重要, 这时颠覆性创新便有可能被触发出来。四是新市场早期规模较小, 难以预测。延续性创新一般是按部就班, 沿着既定轨迹发展, 甚至具体到什么时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都可以预测。但颠覆性创新几乎无法预测, 只有等到市场已经发展起来, 颠覆已经基本完成, 市场规模才显现出来。五是颠覆性创新一般都从低端切入, 但会逐渐走向高端。由于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总是超过市场的需求, 即使新产品有些方面的技术指标开始较低, 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 技术指标也会变得很高, 从而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

(三) 颠覆性创新对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河北省多年来一直处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但牵一发而动全身, 知易行难。传统产业虽存在诸多问题, 但提供了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税收、就业等根本条件。传统产业转移走, 新产业不能及时弥补, 有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各种社会问题。传统产业能够发展壮大, 有其历史必然性, 说明了河北在这方面具有竞争力。新产业的引入看起来容易, 但要落地生根, 发展壮大,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持续不断大量的投入, 和长时间的守候, 风险极大。因此不能随便改弦更张, 转移主导产业。而颠覆性创新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产业发展初期要求的投入较少, 产业规模也较小, 但它具有极强的爆发力, 能在很短时间发展壮大, 成为支柱型产业。因此相对于发展一般产业, 表面上看起来, 颠覆性创新产业风险较大, 但由于投入小, 检验期短, 相对风险是比较小的。而一旦产业能够发展起来, 效用又是巨大的。而颠覆性创新对技术本身的积累要求不高, 小企业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等特点, 也避免了我们从一开始就和优秀兄弟省份比拼的劣势。因此引入颠覆性创新产业对我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值得深入研究实践。

二、对我省推进颠覆性创新产业的几点思考

颠覆性创新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在引入之前应尽可能准确地选择, 并挑选最具前景的企业进行招商或合作。在选择之后根据产业规律给予最合理扶持, 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 提供最优质的营商环境。以下是我们对我省如何更好地推进颠覆性创新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 以投资公司的态度和理念选择产业和企业

颠覆性创新难以预测, 可遇而不可求, 甚至已经摆在面前, 都有可能错过。即使是在市场上身经百战的VC和PE, 也只能靠经验和概率来寻找颠覆性创新产业或企业, 难度极大。因此我们不建议过早做判断, 不能把自己当成VC和PE, 而应在产业发展相对明朗, 企业规模相对做大的背景下, 再去以投资公司的理念去进行产业选择和企业招商。

(二) 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主, 以内部培育为辅

挑选产业和企业一定要有开放的胸怀和高超的眼界, 要睁眼看世界, 不要局限于本省乃至于国家范围之内。选定产业后, 要给予最优厚的待遇, 对最具前景的企业进行招商, 若实在不行, 再退而求其次, 对其他企业进行招商。对于特别看好的产业, 又不能招到行业内的优秀企业, 可以考虑内部培育, 选择省内的优秀团队进行支持, 但这难以成为主流。

(三) 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科研红利, 推动新产业的延续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是从原有的延续性创新跳到新的延续性创新的过程, 这是惊险的一跳。跳完之后, 就要继续遵循延续性创新的规律发展。而河北在传统的创新平台和力量方面并不具有优势, 因此仅靠我省的力量, 并不足以保持在新产业持续地领先地位。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持续推进, 特别是雄安新区的加快建设, 正好弥补了我们的短板, 要充分利用政策东风, 化京津的科技力量为我们的科研红利, 持续推进新产业的创新。

(四) 围绕颠覆性创新产业链打造新的产业集群

颠覆性创新产业开始是一个点, 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 作为产业链的链主, 其影响力会迅速扩展至上下游, 聚集起为之做配套和服务的大量企业。河北应该抓住颠覆性创新产业发展的契机, 及时布局, 为其做上下游的服务。颠覆性创新难, 但融入相关产业链并不难, 只是需要及时跟进和专业化经营, 这方面河北并没有明显劣势。即使河北没有把握住颠覆性创新产业, 也不应临渊羡鱼, 而应抓住机遇, 及时融入已经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相关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群, 打造竞争优势, 分享颠覆性创新的红利。

摘要:按照中央的部署, 当前河北正在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为消弭传统产业转型造成的影响, 应加快布局新产业。本文提出以颠覆性创新的思路来选择和培育新产业, 指出了其对河北的现实意义, 并对如何推进颠覆性创新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颠覆性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公司,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

[2] 张春辉, 陈继祥.渐进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创新模式选择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3) :88-96.

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范文第2篇

舟山船舶工业将率先在产业整合上有所作为。日前举行的舟山市政府第十二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和《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方案(2012~2020年)》(下文简称 《实施方案》),这标志着舟山即将出台新一轮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的扶持政策,其也从中长期规划的角度为舟山船舶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根据此次通过的扶持新政,舟山将进一步强化“有扶有控”的政策导向,推进兼并重组,发挥特色优势,做强做优船舶工业,快速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基地。而对于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兼并重组、推进转型、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若干意见》也明确了新一轮的相关扶持鼓励政策。

过去10年,舟山船舶工业经历了从迅猛发展到整合提升的两个阶段,2012年,其产值超过690亿元,是2003年的38倍。快速的发展让该市船舶工业逐步暴露出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产品档次总体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然而,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舟山船海经济发展政策东风不断,使行业面临新的机遇:舟山在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块之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空间;船舶工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充分显现,形成了行业内部主动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

在此背景下,舟山将按照《实施方案》,在目前已形成的五大船舶修造集聚区块、四大船舶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架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船舶工业集聚发展,形成更为集中的几大核心区块,并确定海工装备、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配套、绿色拆船五大发展重点。同时,舟山将确定一批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并实行定期动态调整。根据舟山新区规划布局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该市还将确定一批因城市规划和区块功能调整,需要搬迁、关停和转产的船舶企业(项目),进一步提高船舶项目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新上一般性项目。

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范文第3篇

一、泵阀行业发展现状

泵阀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煤炭、环保、军工、造船、食品医药、市政民用和农田水利等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在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生产和长距离输送以及电力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泵阀产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球生产泵阀产品的主要国家有德国、意大利、瑞士、丹麦、美国和日本等。国内泵阀产业主要生产基地有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福建、山东、北京、江西等省(市),我省主要集中在温州和台州。根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拥有泵类制造企业3000多家,阀门类制造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约2000多亿元。

(一)温州泵阀产业主要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泵阀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泵阀生产基地,拥有“国家火炬计划永嘉特种泵阀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泵阀之乡”和“中国阀门城”等国家级金名片,被称为“中国泵阀之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集聚程度较高。全市共有泵阀生产企业1251家,其中阀门953家,泵类150家,相关配套企业148家,其中规模以上泵阀企业400多家,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1.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来源于温州市统计局)。主要集聚在 永嘉县和龙湾区两大国家级生产基地,部分企业分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清市、瑞安市、瓯海区等地。

2. 产业链较完善。我市泵阀产业已形成了产品研发设计、锻(铸)造件生产、精加工、装配、检测等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有阀杆、蜗轮、密封件、标准件、执行器等配套产业,以及原材料供给、产品销售和物流等网络。

3. 产品品种较齐全。主要产品包括球阀、蝶阀、闸阀、截止阀、止回阀、调节阀、水力阀等3000多个品种40000多种规格,泵类产品200多个系列近10000个规格,涉及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环保、城市建设等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4 .区域品牌初步形成。截至2009年底,温州市泵阀产业共有40家无区域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37枚省、市著(知)名商标,14个省名牌产品,16个市名牌产品。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市泵阀产业整体处于国内中上水平,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是我市还没有国家级泵阀实验基地或研究中心,没有专业的泵阀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检测机构,也没有在本地大专院校设立泵阀人才培训基地。另一方面是我市泵阀产业新产品率不到10%,低于全省装备制造业18%的平均水平,且泵阀产品主要以通用泵阀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偏少,成套产品较少,高、精、特的泵阀生产技术仅是几家行业龙头企业掌握,规模总量不大。

2.原材料制约较大。国际上高品质的阀门材质以耐高温合金钢等特种钢为主,高压阀门以锻造件为主,保证了阀门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而我市阀门原材料主要还是采用铸造件,采用模锻的很少。如果要生产一些高参数的高、精、特阀门,国内的特种钢材料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满足不了要求,在国际市场上又受到控制,难以购买且成本较高。

3.相关配套行业发展缓慢。一是泵阀产业需要的大量铸(锻)件都要从台州、宁波、江苏、上海等地购买,大型、高档铸(锻)产品更是从辽宁、湖北等地购买。二是紧固件、密封圈及智能控制系统等配套行业发展滞后,产业化程度低,满足不了我市泵阀产业的需求。

4.土地空间严重不足。温州人多地少,特别是作为泵阀产业主要集聚区之一的永嘉县,发展泵阀产业的空间严重不足,相当多的企业选择到上海、江苏和我省的丽水、台州、衢州等地投资设厂,有一些企业在外投资的规模已远远超过本地企业规模。

5.经营理念较为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州原先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逐步弱化,由家庭工业发展而来的温州企业,家族观念强,这直接导致企业在整合重组、市场营销、产权制度、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泵阀企业开拓市场的手段比较单一,大部分企业在国内、国外市场还是以销售给中间商或贴牌生产为主,直接进入终端用户的很少,这也阻碍了泵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泵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温政发〔2009〕20号),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推动相结合,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通过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转型;通过推进“创新强工、转型升级”项目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通过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打造区域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努力推进我市泵阀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泵阀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二)发展方向。向标准化发展。通过持续技术改造和产业提升,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能够生产高标准通用产品的优秀泵阀企业,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修订,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素质。向专业化发展。坚持向高、特、精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核电泵阀、船用泵阀、电子控制泵阀,以及为电力、大型石化、石油输管线、煤液化及冶金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配套的大型、耐高温、耐高压、耐强腐蚀的特种专用泵阀。向品牌化发展。走整合重组的发展路线,坚持发展自有品牌,积极开展与世界品牌的合作,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区域品牌。向成套化发展。坚持泵阀与控制系统相配套、泵阀一体化,形成信息化与自动化相融合的整体阀门部件及成套设备的生产能力。

(三)发展目标。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温州泵阀产业从传统块状经济集聚区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跨越,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努力使我市成为掌握泵阀生产核心技术,产业链完善、销售网络健全、区域品牌突出、竞争力领先的全球重要泵阀产业基地之一。

――规模以上泵阀企业工业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

――拥有国家级阀门技术研究所和实验室、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拥有1家以上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2家以上的上市公司、5家以上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集团、50家亿元以上企业。

――拥有1至2个国际知名品牌。

三、推进泵阀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依托沿海产业带建设战略,在沿海产业带规划中明确泵阀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以永嘉、龙湾两个国字号产业基地的做专做强为基础,在民科产业基地、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等地重点布局泵阀成套设备生产基地,在民科基地形成泵阀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另一方面,在乐清南岳等地布局大型铸造件生产基地,在瑞安布局大型高强度锻造件生产基地,在龙湾、平阳、苍南等地布局特种钢材料及配套产业生产基地,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以大企业培育和大项目的推进为载体,强化工业投资力度,积极吸引在外投资的泵阀产业优秀企业家回乡投资,不断加强本地优秀企业的技术改造,争取每年都有一批泵阀行业转型升级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到2015年,新增投资50亿元以上,新增泵阀产业用地2500亩以上,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品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学研项目的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产业化进程。对核电站用一级、二级阀门,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阀门、船用泵阀产品、新型旋塞高中压阀门、全焊型埋地管线控制阀、煤液化重整环链高温控制阀、防腐耐温阀门、新型强密封卫生级蝶阀、脱硫用超高性能强耐腐蚀合金阀门、天燃液化低温阀,以及智能燃油泵、高压泵、油气集输工业用泵、耐腐蚀泵、风电设备专用超高压自动润滑泵等产品的产业化项目,要在空间、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抢占发展高地。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积极联合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研究开发新产品。加强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等专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加大土地、资金等政策扶持力度,使其真正成为支持、引领温州泵阀创新的高地。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宣达实业、浙江超达阀门、环球阀门、大众阀门、伯特利阀门等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国家级技术中心创建申报工作,争取在2015年前有1家以上

国家级技术中心,同时鼓励更多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鼓励企业利用好国际泵阀加工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合作,引进国内外高级和熟练技术人员,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升泵阀制造水平。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行业技术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争取建立“国家级泵阀实验基地”。要在原有“浙江省泵阀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联合龙头企业,吸收社会资金,申报“国家级泵阀检测中心”。支持慎江阀门的核阀门试验基地建设。利用好当前核电发展迅速,核电阀门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利机遇,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开展核电阀门技术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泵阀企业及社会资金入股,利用好永嘉科技大楼、浙江省泵阀产品检验中心等现有的检测场所与设备,争取获得国家机械联合会、兰州理工大学等专业研究机构的支持,引进高级研究人员,解决核电阀门研发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发展相关配套行业,努力突破发展瓶颈。依托原有的企业,积极引进技术、设备,鼓励企业走联合兼并发展道路,做专做强做大泵阀配套产业。在泵阀产业的集聚区和机械工业的重点发展地区打造铸(锻)造产业基地。着力抓好几个重大项目的推进:一是推进慎江阀门的年产6万吨大型铸、锻造件生产项目建设,通过引进世界先进真空炉铸造生产工艺和世界先进的环保工艺,采用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满足我市的大型阀门、船舶配件、风电设备等的大型高精密铸(锻)造需求。二是依托瑞安市“中国锻造产业基地”的优势,推进中国跃进集团、正昌道森集团、三联锻造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整合重组,在瑞安市潘岱建立绿色锻造工程示范园区。三是引导温州仙岩铸造机械厂、温州开诚机械有限公司等铸造企业,实行技术改造,提升工艺水平。重点发展阀门控制执行系统的开发。推进特福隆集团有限公司的远程智能型控制执行系统项目的产业化建设。同时扶持开发液压、气动、润滑等配套元器件产品,努力促进我市泵阀行业向成套化发展。加快紧固件等配件本地化生产步伐。利用好紧固件行业在温州发展较好的有利条件,引导本地的一批紧固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产品种类,生产泵阀用紧固件、法兰管件、密封件等阀门配套件,满足我市泵阀生产的需要。

(四)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加快转变经营模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利用品牌、资金、研发、销售等优势,对中小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实现做强做大;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技术合作和扩容增资,组建企业集团,加快做专做强;引导企业与国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公司进行联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做精做强。鼓励企业由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大力支持江南、伯特利、宣达、超达、凯喜姆、立信、良精等企业的整合重组和管理示范工作,加快推进江南控股、伯特利等企业上市。积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大“温州泵阀”的宣传力度,建立泵阀行业温州常年展示平台,举办泵阀产品展览会,扩大“温州泵阀” 的影响力。争取到2015年,培育1至2个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泵阀之都”的区域品牌形象。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以抱团或其他形式建立全球销售网或销售点,直接进入终端用户,利用自己的品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要重视新领域、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强化售后服务,不断增强“温州泵阀”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范文第4篇

级示范企业的通知

粤经信技改〔2011〕299号

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顺德区经济促进局,省直有关单位,有关行业协会: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我省传统产业率先实现转型升级,我委决定开展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报工作。请你们根据《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本地区、本系统有关企业积极参与2011年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所有符合《实施方案》(见附件1)申报条件的企业,本着自愿的原则均可申报。2011年将从申报企业中认定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300家,并从300家示范企业中优选出省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100家。

二、推荐数量。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工作任务,各地区推荐名额原则上不超过30家;对于已与我委共同印发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地市,可多推荐10家;每个省级及以上行业协会推荐名额不超过10家。

三、材料准备。请申报企业认真填写申报表,准备申请

- 1附件:

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以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的会议精神,发挥示范企业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带动和典型示范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即认定300家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并在示范企业内优选出省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100家)认定工作。为规范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决策部署,从广东传统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推广价值、示范作用显著、对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社会认可度高的的行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

- 3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广东省境内登记设立,企业总部在广东省境内、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主营业务为本方案认定范围中列举的优势传统产业领域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具体条件如下: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有明确的企业章程,有规范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具有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质量保证的能力和制度,依法纳税,守法经营,近两年无违规违法记录。

(二)企业经营业绩良好,财务稳健,近两年连续盈利,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

(三)在所属行业领域处于省内乃至国内、国际领先地位,具有较强带动性或带动潜力,能够代表行业发展趋势,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方向。

(四)已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拥有研究开发机构,技术成熟,研发及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强,整体技术水平居行业领先。

(五)企业切实采取转型升级战略,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对产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转型升级经验具有较强推广价值,示范作用显著。

(六)企业总资产达到3000万元以上,近两年平均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其中传统产业产品和业务收入占比不低于70%。

(七)对于掌握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发展潜力大、国内或世界产品市场占有率领先、填补产业链条空白、引领

- 5家库中随机抽取若干专家组成专家认定小组,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优选300家企业入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从入选的300家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中,分行业按比例再优选出100家企业作为2011年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

5.公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根据认定标准和专家评审意见,综合平衡,对优选出的300家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包含100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7天。无异议,即授予企业“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或“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资格,颁发证书和牌匾。

(二)申请材料。

1.申请报告(内容大纲见附件2);

2.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请表(见附件3); 3.相关证明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2)近三年会计报表; (3)纳税证明; (4)其他证明材料。

五、扶持政策

(一)省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信息化、关键

- 7情况及需要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协调的问题。

(四)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建立与相应的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工作联系制度,指定专人定期联系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反馈企业意见和建议,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做好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发展的监测分析。

(五)企业在申报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一律取消申请资格;在资格证书有效期内企业发生重大违规违法行为,一经查实,将撤销其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资格,收回证书和牌匾。

七、附则

(一)本实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二)本实施方案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解释。

附件:1.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行业分类表

2.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请报告

3.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请表

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广东省以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目标,以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为突破口,坚持“应急工作科学化,应急技术产业化,应急产业园区化”,努力抢占应急产业发展高地,全力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国务院办公厅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充分肯定、兄弟省(区、市)的高度评价。2011年10月,国务院应急办组织专题调研组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充分肯定近几年广东省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广东省(省政府应急办)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起步早、思路清、办法多、措施实、成效大;积累的创新理念和经验对国家制订相关政策意义重大,值得其他省(市、区)学习、借鉴。负责牵头推动全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于2010年、2011年先后两次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认为广东省为全国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12年2月14日至17日,鉴于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推动发展应急产业所取得的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广州市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先进技术高级研修班,并组织参加学习的全国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分应急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到东莞市实地考察应急产业发展情况。2012年5月15日,美国驻穗总领事馆有关负责人及美国克劳斯公司等知名展览服务公司负责人组成的美国应急管理考察团高度评价了广东省在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等方面创造的经验,认为广东的经验值得其他各国学习和借鉴。

(一)应急产业初具规模。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应急产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共有属于应急产业的生产企业(以下称应急企业)2000多家,年产值约4000亿元,从业人员约130万人。

应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涉及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技术开发与应用、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应急发电设备、应急照明器材及灯具等,覆盖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中43个子目录的60%以上(详见表2)。

(二)应急产业初具集群效应。据调查,应急产业从地域分布、行业类别、经营规模等方面都呈现集群效应。在地域分布上,广东省应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市,75%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粤东、粤西、粤北3个方向由多到少、由强到弱、呈扇形分布的规律(详见图1)。在年销售额上,据不完全统计,排在前4名的依次是东莞、深圳、广州、潮州市。

(三)部分应急产品应用性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广东省应急企业既包括“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又囊括应急领域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服务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既有国内最早、最先进的工业生产领域应急安全、预警预测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也有占据了应急产业领域高端的救援装备技术研发和服务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如东莞市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手摇发电式应急收音机,2005年被美国军方一次采购20万台;“5·12”汶川大地震期间,该企业紧急调运一大批应急收音机送抵灾区专供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使用,获得一致好评;“3·11”日本大地震,日本政府紧急订购了10万台。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多功能消防车、大吨位水罐泡沫消防车和机场泡沫喷洒车等产品在国际上属尖端类别。东莞市巨千家具有限公司的“仕安居”组合屋(又称“集成屋”),属于应用于配套设施不完善或者自然灾害条件下的组合板房产品,房屋质量和安装速度接近国际水平,能够快速解决临时居住问题。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塘厦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不间断电源(UPS)、应急电源(EPS)、高压直流电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部分产品应用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北京地铁工程、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和国家体育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场馆等。

(四)应急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广东省积极推动提高应急产品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应急产品科技含量。广州市虎辉照明公司作为广东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的LED应急灯被认定为广州市2009年自主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等灾区。中国规模最大的干电池经营企业——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应急发光电池,广泛应用于应急疏散通道。韶关市新宇建设机械有限公司作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示范企业,研发生产的微型挖掘机、塔式起重机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

二、主要措施

广东省充分借鉴国外发展应急产业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广东特色”应急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政策引导,创造应急产业发展良好氛围。2011年1月7日,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2012年3月1日,朱小丹省长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研究制订扶持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应急产品准入和认证等相关制度,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社会储备等途径培育好应急产品市场”。2011年2月22日,副省长、省应急委副主任刘昆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推动建立应急产业体系,加快应急产业发展。”200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加强应急管理产、学、研结合,整合资源,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等开展公共安全技术理论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促进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这为发展应急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0]4号)中提出,要推动应急管理产业发展,研究制订加快全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应急产业指导目录;积极培育应急产业龙头企业;探索建设应急产品认证中心;推动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博览会。2011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1] 49号)中再次提出,要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推动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粤府办[2011] 97号)中明确提出,以救援与运输装备、应急能源与动力装置、应急通信与指挥设备、医药和防护用品、应急材料等领域为重点,鼓励企业对现有产品开展满足应急需要的适应性改进,推进重要应急工业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发展,推动形成一批应急产业聚集园区。2012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广东省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扶持办法(试行)》(粤府办[2012] 129号)中提出,按照“政府引导,教学科研单位主导,创新技术先导,应急产品向导”的原则,通过实施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为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搭建发展平台,创造应急企业成长良好机会。2010年7月,广东省成立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会,为应急管理专家、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推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搭建了创新平台,对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省政府应急办的指导下,201 1年1月,应急管理学会在广州市举办广东省科技应急研讨会,围绕“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主题,对进一步通过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专家们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3月,应急管理学会在东莞市举办广东省应急产业研讨会,结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围绕“健全应急产业体系,打造应急产业平台”主题,为进一步加快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为建设应急产业园出谋献策,有力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6月,东莞市率先成立了东莞市应急产业协会;2012年3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应急产业协会,明确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联合推动”的应急产业发展思路,搭建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合作与发展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2012年5月,在省政府应急办精心谋划下,全国第一个应急物资服务平台一一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实行严格的备案、审核、发布机制,实行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筛选查询系统,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专业化应急物资信息服务,为完善应急产业链,助推应急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9月22日至2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政府应急办联合主办,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承办的全国第一个应急产品国际展览会——2012中国应急产业展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重要专题展之一)在广州市举办,以“做强应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为应急企业提供扩大行业影响力、展示应急产品、交流商业资讯的崭新平台。国内外近300家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及相关单位参加了展会,展品涵盖应急通讯、指挥调度、消防救援、安全生产、应急发电、应急车辆、医疗救援、应急咨询、应急培训等领域。与此同时,依托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国内外采购商实现了网上交易。

(三)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2008年,广东省启动应急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目前,省科技厅、省政府应急办已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组建了20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应急技术领域的高素质专家团队,提前储备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应急技术,为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广东省禽流感监测、预警及快速诊断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了快速、特异、灵敏的禽流感诊断方法和配套试剂,研制的疫苗已获得临床批文;地质灾害技术研究中心在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监测预警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防治和决策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同行肯定,部分产品已投入使用;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拥有117株细胞的细胞库、抗体制备平台、快速分子诊断平台、传染病监测网络、食源性疾病应急检测技术平台等;新发传染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新发传染病的生态学、环境学和溯源研究,其中,分子溯源技术国内领先。2011年5月,省政府应急办推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深圳市成立广东分院,依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科研力量,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广东省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专项计划。“十一五”以来,投入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取得一大批新成果。如省微生物所针对食品中毒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开展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磁捕获——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研究,目前已收集大量食源性致病菌,并且用多种方法提取DNA,初步建立起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广东省每年计划投入10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启动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该专项实施完成后,计划制订20项以上安全技术标准或规程;研制新型安全农业投入品10个以上,每年获得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

(四)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园建设。广东省以东莞市为试点,推动应急产业园区建设。东莞市松山湖工业园区的中国南方应急科技大厦已于2011年3月正式奠基建设。2006年开始,东莞市开始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10亿元支持企业技术研发,资助公共平台建设,鼓励创新人才引进等;“十二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计划提高到每年20亿元,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扶持力度。目前,东莞市聚集了一批大型应急企业,研发了一大批先进的应急装备、设备等,应急咨询服务业也日益壮大,为东莞市率先建设应急产业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国家将应急产业列入“十二五”期间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广东省在积极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感觉步履维艰,很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政策层面仍没有对整个应急产业进行长远规划,系统性不强,造成目前部分企业产品渐趋同化、企业之间的市场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政府对应急产品的推广不足,整体市场仍未有效开发。据东莞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生产的手摇式发电应急收音机在美国的销量相当理想,仅美国市场5年累计销量超过400万台,但国内市场的份额相当小,不及美国的l/10。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看,仍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乏力,不同程度制约应急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产品认证手段缺失。国内具备应急产品认证资质的机构不多,且价格高昂。广东省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中小企业拥有较好的产品,因未有充足资金进行认证,无法真正打入国际市场。

四是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从应急产业集群层面看,广东省相关企业在深度分工、企业竞争、区域品牌等方面优势仍不明显,产业链仍然不完善,上游产业和关联产业薄弱,缺乏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

四、几点建议

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之一。实践表明,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的助推器,是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引擎。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应急意识的不断提高,应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建议近期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尽快出台应急产业扶持政策。一是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抓紧起草《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应急产业发展目标、政策原则、政策范围等,特别是要制订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快推动建设东莞应急产业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依托产业园形成产业聚集,推动全省应急产业发展。

(二)充分营造应急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充分发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作业,加快建立部门间应急产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产业组织水平,整合供给需求。二是依托省应急平台体系和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产品储备目录和资料库,重点包括企业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应急资源等3个资料库,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与共享。三是依托广东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广东省应急管理研究院;多举并重,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应急领域重点实验室。四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增强公民应急意识,着力培育、开发应急产品市场。

(三)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是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从“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向高端领域救援装备和服务应用产品延伸,注重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企业要加大应急产品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应急产品。三是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成为行业龙头,形成榕树效应,促进产业资源的高效聚集和产业集群高效、可持续发展。

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范文第6篇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 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

上一篇:超幸福的幸福小品台词范文下一篇:调度员考试试题及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