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论文范文

2023-09-16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结合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差错,对其原因分析基础上,根据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存在的问题,进行控制策略研究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常见;差错;控制策略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与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基层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环境形势下,针对基层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以推进基层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满足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推进社会经济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1、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常见差错及原因分析

结合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由于临床检验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临床检验情况相对复杂,导致在检验过程中极容易出现检验结果不准或检验操作失误等常见差错,对基层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和发展提升存在较大的不利影响。以临床检验的专业角度为例,基层医院临床血液或体液检验中,仪器操作检验存在的问题相对不明显,而显微镜镜检中由于检验人员的镜检能力影响,导致在血液寄生虫或者是白细胞形态学分析方面,普遍表现出能力不足问题,导致檢验结果与实际产生误差;此外,临床化验检验中,主要表现为全自动生化仪检验操作中,对检验仪器校准或者是检验操作中质量控制问题、检验标本的编号管理不当、检验操作不到位等,导致检验结果失准,对临床诊治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临床免疫学检验中,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但是在进行一些处于临界值的检验结果判断中存在一定难度,导致临床检验结果判断不准确,影响临床工作开展;最后,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作为基层医院临床检验的重难点部分,由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本身以及质量控制、显微镜检、出凝血检验等过程难度较大,并且检验结果在临床具有直接性指导作用,因此,一旦检验结果出现差错,将直接影响临床诊治结果,对医院发展十分不利。

总之,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结果失准是最为常见的差错,而临床检验项目设置的增加以及检验使用技术或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则是导致临床检验结果不准的重要原因,此外,基层卫生院检验科室的实力情况以及临床变化因素、临床检验人员导致的人为因素等,都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需要重视。

2、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差错的控制策略

首先,基层卫生院以及有关领导应加强对临床检验的重视,提高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与管理的认识,从医学发展与乡镇居民医疗卫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临床检验在基层卫生院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认识和掌握了解,通过将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纳入卫生院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与管理中,加强对临床检验工作质量和监督和管理,强化临床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大对临床检验科室的资金支持,及时购买和引进新的临床检验设备仪器与先进技术,从而确保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其次,需要从加强临床检验人员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和锻炼提升。根据医疗卫生行业临床检验技术发展需求,加强对临床检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的培养提升,制定针对性临床检验培训计划,结合卫生院临床检验科室人员培训与业务发展需求,为临床检验人员创造相应的学术培训与进修学习机会,加强对临床检验科室工作质量的考核管理,以促进临床检验科室工作人员在对新技术与专业知识学习基础上,通过临床检验学术活动观摩学习,提升员工福利和薪资待遇,吸引优秀的高校专业毕业生参与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工作,以推进临床检验工作质量提升。

此外,还应注意通过加强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管理,以确保其在临床检验应用中的可靠性,避免对临床检验操作造成影响,导致临床检验结果误差发生,影响临床诊治效果。对卫生院临床检验科室引进的设备与仪器,需要在进行性能验证并充分了解其检验方法与操作原理等基础上,进行临床检验应用,同时临床检验应用过程中注意结合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要求,定期对设备或仪器进行校准检验,确保其运行状态与性能良好。

最后,针对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存在的误差问题,还应注意从开展临床检验室内质控与积极参与医院临床检验上级管理的室间质控方面,促进其工作质量改善提升。全面、有效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体系,在临床检验差错控制以及临床检验质量保障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意义。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管理中,应注意通过成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与监督组织,建立以临床检验科室责任人全面负责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管理形式,在临床检验操作中严格按照有关管理标准进行管理落实,对临床检验人员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等严格进行登记管理,针对临床检验人员开展学科日常室内质控与室间质控,并及时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检验质量和结果准确性提升。

3、结语

总之,针对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常见差错及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其临床检验工作质量提升,对推动基层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伟灵,张伟胜,叶忻.盲点调查和现场督查在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01):52-53.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临床医学是医疗事业中最重要的一项诊疗内容,该内容可以直接对病患进行救治,这种诊疗方式的应用,对医生的要求比较高,对医院内的诊疗设备以及环境条件也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想要解决我国城镇地区看病困难的情况,就需要不断的提高城镇医院内临床医学的水平以及质量。本文主要就城镇医院临床医学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结合现阶段我国城镇医院临床医学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的发展现状,进行临床医学未来发展趋势的论述。为日后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供以经验的借鉴。

【关键词】城镇医院;临床医学;未来发展

一、引 言

城镇地区的一些病人的患病频率比较高,并且病患患病的种类也比较复杂,针对其变化莫测的病情,临床诊疗的方式成为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政府大力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城镇地区的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其家庭的经济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城镇医院需要对临床医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大对临床医学的研究力度,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医疗政策,让临床医学可以适应人们的生活,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水平,加快城镇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解决医疗诊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城镇医院临床医学服务水平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城镇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下,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临床医学的诊治以及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病患的身心状况的发展,临床医院对于病患的覆盖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大,在对病患进行检查时,需要就其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不断的考量病患的康复程度。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医院的在进行医护人员的招聘时,其招聘的力度以及水平和省市级的医院相差的程度比较大,大部分的高校医护毕业生往往都会寻找一个比较出名的医院进行就业实习,以此来实现自己从医的愿望,对于那些薪资待遇比较差的、环境条件不好的城镇医院来说,这些毕业生往往不会对其进行重视。除此之外,城镇医院在实际的管理以及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比较多,病患的患病群体几乎都是从农村或者一些乡镇中过来的,这些病患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并且其患病的频率也比较高,这给城镇医院的临床医学诊疗过程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其已经成为了我国大部分城镇地区医院临床医学服务水平的重要影响问题。目前,从全球的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来看,其临床的检验工作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一些计算技术以及医疗设备的使用中,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医疗领域当中,让大多数的疾病都能很好的被精致,用一些简单的图像进行病患病患情况的展示,将其由抽象变得更加的立体,这种图像的替代方式,有效的改变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情况,其优势比较大,可以完全取代我国传统的病理检查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疾病的诊治水平。

我国的微创外科技术在不断的创新提高,在对病患进行器官以及细胞等人体组织结构的移植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人体器官以及人工组织结构等的衰竭现象的发生,降低了组织损伤的情况,给我国微创外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次新的挑战,想要将其挑战转化为机遇,就要不断的对其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临床医学不仅仅在检查患病成因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还对病患的诊疗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临床医学的构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严苛,仅仅是对医疗设备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医疗设备普及到城镇过程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诊疗的水平和质量。虽然,目前我国在城镇医院临床医学的研究发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医院管理当中,其医疗设备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服务质量等的发展现状都让人担忧。

三、城镇医院临床医学未来的发展改革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加大对城镇医院临床医学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力度,政府也开始下发一些政策,国家卫生部的相关领导人员已经做出相应的决策,在我国的四十七的城市开始试点的工作,对医院的改革也正在进行当中。在实际的政策推行中,城镇医院的临床医学中会有一些影响问题,首先,城镇医院内部的医疗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资源比较不足,资源的整合以及配置上会出现一些矛盾,在一些城市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医院内部,其医院已经开始实行超负荷的运转,给老百姓们的看病形成了很大的不变,给相关的医护人员的工作更是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其次,医院内部的管理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在对其进行改革时,需要利用大量的时间以及空间,在试点医院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验;最后,城镇医院在补偿机制以及改革的问题上,需要加大对其资金的建设以及投入。虽然我国已经在其中投入了过多的资金,但是我国各地仍然缺乏资金的支持。对此,我国需要对城镇医院临床医院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其重点内容进行论述,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的城镇医院的发展工作,就其机制进行整改,让城镇医院的临床医学可以始终维持一个稳定的运行状态,使得整个医院管理的制度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缓解医护人员工作的压力以及病患诊疗的急躁心情,降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频率。

另外,近期拟重点推进七项工作:一是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重点加强农村、城市新区、郊区、卫星城区等薄弱区域和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缓解群众看病难。二是按照“上下联动”的要求,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三是改革医院收费方式,在推行医疗保障“一卡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解决群众“垫支”、“跑腿”、“排队”等问题。四是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五是内增活力,改善服务。六是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输送大量合格的医疗人才。七是推进医院信息化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建立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

四、在医疗改革下城镇医院临床医学的发展动态分析

由于城镇临床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对城镇医院临床医学的人才供给会给予一定的支持,积极从省市重点医院调动有经验的医生来城镇医院参加调研和工作,保证专业医生的薪资待遇,对于高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在城镇医院的实习项目会逐渐增多,甚至对此专业的毕业生一个规定期限去城镇医院进行工作,來保证城镇医院医生的专业性。另外,公立医院的管理会得到规范化的发展,从药费,到检查费用,再到医疗保险报销费用都会得到实质性的优化,有效解决医患纠纷和病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针对城镇医院的医疗设备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传递的迅捷,全国各地城镇医院将陆续和省市级医院同步配备专业的医疗检查设备,精确检查结果,让急症疑症杂症的病理分析得到一次性的确认,有效防止因设备问题而导致的医疗延误。

五、结语

依据文章上述的内容,可以得知,对城镇医院临床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来,我国对城镇医院的资金投入正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各界也开始注重城镇居民的医疗水平的发展情况,对此,我国需要不断的加大对临床医学的研究力度,提高相关医护人员的诊疗质量以及水平,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并展开一些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活动,推动我国城镇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病患诊疗的水平,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晁晚霏.医患纠纷与媒体报道研究[D].郑州大学2017.

[2]左琳.商业智能系统在医院合理用药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6.

[3]任斌.公立医院集团化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7.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探讨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机制与合理预防措施。药品种类的逐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因此,在临床用药和日常用药新药品种不断增加,临床中抗生素滥用,患者在家自行用药,以及许多新药对临床检验的干扰还尚未发现的情况下,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使临床诊断与治疗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检验工作人员要熟练检验操作程序,改善药物干扰的试验方法,有效的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以便有效的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作用,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确保检验质量为了能够保证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检验准确性、精确性以及检验率的不断提升,工作人员要能够认真履行相关的职责,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从而保证药品检测工作获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关键词:药物;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

引言: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常用药和临床用药品种也开始逐渐增加,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中的运用、患者自行用药行为的增加以及很多新药可能会对临床检验造成影响等因素的作用下,

临床治疗以及诊断活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用药方面,药物的更新换代较快,新药品不断的涌现出来,随之临床中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比较大,以致临床诊断和治疗出现偏差。本文就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机理对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按照药物药理作用,药物首先是对检验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影响。比如咖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能使胆总管开口处的括约肌痉挛,从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这在用药后3-4小时影响最大,24小时后消失。大量服用维生素C者,使尿中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呈假阴性。酚噻嗪等药物可使尿胆原呈假阳性,服用奎宁可致尿呈碱性,使尿蛋白呈假阳性。维生素A、D,蛋白同化激素、速尿等可使胆固醇检验值升高;而甲状腺素卡那霉素则可使胆固醇检验值降低。对特定组织的亲合影响:某些药物对特定组织有特殊亲合力,可引起相应组织的损害,如抗凝药肝素能促进组織脂蛋白酶的释放,引起血液甘油三酯显著下降。治疗震颤麻痹的药物左旋多巴可使测定尿中酮体的显色异常,掩盖原来的反应,难以判断结果。青霉素及红霉素弱酸性药物经肾排泄时可竞争尿酸分泌部位,而使血液尿酸浓度增高。

二、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机制探讨

1.临床生理过程受到的影响:根据药物所具有药理来分析,药物会对检测的具体生理病理造成显著的影响。吩噻嗪类药物对于精神分裂类疾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还能够控制其兴奋度,但是,患者在误用之后,其尿胆素监测呈现阴性,从而会造成临床医学的判断受到影响。

2.特定组织药物所具有的亲合影响:从临床医学角度来分析,对于人体特定组织而言,可能会由于药物产生的亲和力作用而诱发相关组织受到伤害。

3.干扰素药物影响分析: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还会对药理学产生较为显著的医学效应,任何一方的业务技术不过硬、医护配合不默契,都可能影响内镜检查治疗,引起医师或护士不满意而产生医护矛盾。

三、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各类药物

1.抗菌类药物。

在抗菌类药物中,青霉素类以及碘胺类药物等抗生素能够促使血液中的尿酸浓度上升 [3]。另外如氯霉素等药物,对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白细胞的数量。

2.解热镇痛类药物。盐酸哌替啶对肝功能检验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人体中的尿糖明显升高,该药主要是通过对胆总管开口处的相关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用药之后的3~4 h,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最大,影响效果会在24 h之内消失。

3.激素类药物。雌激素药无对人体的血脂正常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会降低葡萄糖耐量检验效果,会减少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量,导致肝脏转氨酶的含量上升。

4.利尿类药物。呋塞米、利尿酸等药物经过肾脏的时候会保留钠物质,会将钾物质排出体外,会明显降低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对患者容易引起低血钾以及低血容量等变化,如果患者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会出现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5.抗癌药物。抗癌药物对造血系统具有严重的影响,对毒害以及抑制造血系统的正常工作,减少血小板、白、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的数量,影响肝功能。

6.其他类药物。在这些药物中,抗凝药物可以有效的加快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作用,从而会导致血液中的三酰甘油含量急剧下降。另外,左旋多巴克能够导致检验结果中的尿酮体显色出现异常现象,从而使得原有的反应被掩盖。

四、药物抗干扰的解决措施

1.提高护理人员对急救药品、器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增强责任感。建立药品器械目录表,并固定位置,定品种、定数量。用后及时补充,发现变质、过期、破损、污染或标志不清的应立即更换。使药品、器械功能完好,处于备用状态。护士长和专管人员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各检查一次,对检查结果及时登记,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每月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严格执行奖惩措施。

2.医师在检验之前要及时了解患者的药物用量、给药途径、药物代谢时间、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对药物影响检验结果的程度进行判断。如病情允许,最好在药物代谢时间过后进行检验 。

3.不断学习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训练,以严谨,高度的责任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加强法律意识,做好抢救记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4.检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随时记录出现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药物,建立各种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干扰的信息系统,以便为检验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如果临床检验结果出现问题,检验人员要从药物的干扰性方面进行研究,考虑到是否需要停药后再进行检验,并将分析结果告知医师。

5.检验人员还需要熟练的掌握检验项目中的流程和步骤,针对具有干扰作用的药物,在检验的号死后,需要采取特殊的方式进行,以便有效的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性。

6.加强护士业务知识学习和各种急救护理技术的训练,提高综合能力。院前急救护士到达现场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测生命体征;同时还应注意患者全身其他情况的变化,发挥其主动协助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配合医师做好伤病员的救治工作,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护理工作程序,尽量使每位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结语:综上所述,为了有效的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检验工作人员就要熟练检验操作程序,改善药物干扰的试验方法,有效的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以便有效的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作用,确保检验质量,,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为主线,提高科研能力,实现药品检测工作新跨越。所以,为了能保证检验结果达到准确性的要求,尽可能排除各种药物对的干扰,应该强化检验工作人员和医师综合了解并学习系统的药理学知识,从而保证他们能够把临床医学知识、药理学知识以及检验知识充分结合在一起,提升其检验工作水平,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诊断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导信息,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汪璐,曲远青.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4(10)

[2] 周卫东,谭为.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及其预防措施[J].实验与药物与临床检验学,2010(15)

[3] 李学梅.常见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业,2014(16)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4篇

临床检验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不完全独立的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临床知识涉及面广的专业特点。临床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阶段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阶段医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紧密相结合,使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临床,专业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巩固与提高。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和患者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检验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实习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1] 。现将本科室几年来带教实习生的经验及体会总结如下。

1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学生刚刚跨进医院,充满了好奇和兴奋,所以必须让他们充分了解检验科各实验室的简单概况,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注意防止实验室感染,正确处理医疗垃圾及医疗废物。检验科接触的多为临床患者的标本,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致病物质或病原微生物,若不注意洗手等消毒措施,很容易造成实验室污染和自身感染,但这些恰恰是刚进入医院实习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岗前教育,强调劳动纪律,明确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实习过程中医院内感染恶性事故的发生。

2制订完善的实习带教计划

根据检验科各专业小组(临床检验组、临床化学组、免疫组、微生物组和血库)的特点,制订学习时间及实习方案。实习生不准随意调科室或减少、延长某个专业的实习时间,严格执行排班安排。各专业组拟定规范的实习带教流程,以课程及实习大纲为标准,充分考虑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及需要掌握的检验医学进展等内容,如临床化学专业组的一般实习流程为:介绍临床化学的检测项目及结果的临床意义、标本的接收及处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教育、生化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和操作要领、室内质量控制原则、检验过程的分析、检测结果的审核、检验结果报告的打印等。

3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引导实习生步入成熟的基础[2] 。实习生来院之前仅仅学到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动手机会相对很少,只有通过临床实习,不断实践才能掌握相应技能。现在医学检验已发展到了自动化仪器检测取代手工操作的时代,随着自动化分析仪的普及,手工操作机会减少,但这仍是检验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目前,各种体液常规的形态学检验,仍然是人工操作和显微镜检查。例如血液分析大多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仪器对幼稚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细胞等辨认能力十分有限,并不能完全替代镜下分类。针对这些情况,要让实习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习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强化手工操作的同时,同样重视实习生的仪器操作培训。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结果异常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手工方法和仪器操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学习,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3] 。

4建立全面质量控制意识

实验室质量管理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样本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检验医学的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部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标本准备、运送及保存;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包括对测定出的检验结果的合理临床解释及应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检验项目的精确度、准确度,即仪器、试剂、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检验人员的素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更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核心[4] 。质量是检验工作的关键,质量控制的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均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应随时对实习生强调质量控制的意义,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参与质量控制工作,重视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分析判断标本本身对结果的影响,如脂血、溶血、黄疸标本,在抽取标本时受到的稀释和污染对结果的影响等,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实习生进行质量控制的操作。

5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重点之一。临床实习期间是培养实习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研能力的最佳时期[5] 。学生进入检验科实习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研方向,向科室年资高、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资格高的老师请教,辅导完成毕业论文。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6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没有这一思想做基础,医术再高也是空谈。所以,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这将对他们的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组织纪律、遵守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和一丝不苟、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

医学检验教学重在实践,临床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实习医院,对临床实习这一关键阶段加以重视,为适应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带教方法,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云良,丁红香,楼文文等.搞好检验科实习带教,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医学教育,2003,6(1):54-55.

[2]赵立军,苏阿丽,刘成花.对临床医学检验毕业生带教工作体会.工作探讨,2008,15(6):86-89.

[3]梁宏洁.浅谈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实习带教的一些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2):2032204.

[4]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1):9.

[5]卢鉴财,吴颉,陈务华.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带教体会.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4(8):8.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文章在回顾了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模式,交流了临床路径信息化的一些经验,提出了“领导重视是保证,全员参与是关键,信息化建设是平台,制度督导是手段,落实公益是目标”的主要做法。

关键词:临床路径 管理 信息化建设 医疗服务质量

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2009年底,卫生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笔者拟以河南省某首批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为例,对其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效果及其具体做法与经验作一下介绍。

该试点院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会议和《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于2010年3月积极启动了心血管内科、眼科、皮肤科等科室17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同时,医院建立健全了相关组织机构,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及流程,明确工作目标与责任分工,加大培训宣传与沟通力度,逐步探索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临床路径信息化建设和试点工作同步展开,以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全面推进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一、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该院的计算机应用起步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成立了河南省医院首家计算机室,实现了医院财务、门诊、结账处、人事、药品、物质管理等单机系统的应用,同时承担了全校医学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任务。到90年代,全院的计算机应用已基本普及。2000年实现了HIS(医院信息系统)上线。2008年,医院新领导班子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投资近5000万元,全面更新、升级了现有的信息化系统。2009年,该院对原有网络进行改造,实现了网络主干万兆,千兆到桌面的目标,同时在全院病区实现了无线覆盖。

目前,该院信息化应用已渐趋全面,实现了HIS、EMRS、LIS(实验检验系统)、PACS(医学影像传输和归档系统)和移动医护查房系统的全院级应用;开通了省、市、区、铁路等医保;开通了河南省新农合平台,实现了与省内160个县区参合病人、普通大病、参合儿童6种重大疾病的网络直补。还建立了连结70多家县市级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包括对口援建的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实现了远程医疗技术支持;为满足医疗、科研和教学的需要,建立了中文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电子阅览室;通过卫星,连通了24小时医学教育频道,以满足继续教育的需要;自主开发了OA和网站;实现了多种如特服电话、网站、短信、手机等预约挂号功能。

二、精心组织,搭建平台,积极探索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模式

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试点科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畅通协调机制,研究并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障试点工作的正常运行。以卫生部临床路径标准流程和路径表单为基础,结合医院实际,反复讨论、细化、修订临床路径文本,并对抗菌药物使用、检查项目等作了相应规定,进一步增强了临床路径文本的可操作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室间协调,建立临床路径绿色通道。医院加大医疗设备投入,在原有的如64排螺旋CT、3.0T核磁共振、SP-ECT、国内首台妙手机器人DSA、C型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全数字化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海扶刀等先进设备的基础上,新购进国际顶尖双源flash-CT、128层螺旋CT和双梯度极限成像3.0T核磁共振、PET/CT。目前,医院螺旋CT达到5台,核磁共振达到5台,DSA6台,全数字化彩超30台。扩大重症监护科床位;建立有效机制,加强手术室、麻醉科、中心供应室以及医技科室的协调;提高医技科室的工作效率,确保X光片2小时内出结果,CT、MRI当日出结果,便携式彩超随时待命,检验科在最短时间内出具检验报告;扎实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患者的会诊要在当天完成,强化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手术病例术前讨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地为路径管理的顺利实施争取了时间。

三、临床路径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建章立制。医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工作确定为“一把手”工程。定时召开的临床路径信息化专题办公会,在政策上和实践上给予临床路径信息化全力支持。极大地激励和鞭策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明确临床路径信息化工作方向、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展开,起到了关键作用。

2.全院动员,共同参与。医院专门投资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自试点工作开始起,对全院职工进行了不间断的专项培训,培训对像包括正式职工、临时医护人员、研究生、实习学生、进修生等,并通过发放培训合格证的方式确定人员是否能上岗。

通过各种形式向全院通告,如医院周会、信息化专题会、“信息简报”等,向全院职工介绍信息化进展、实施注意事项、以及各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需配合的工作、具体进度和安排等,使全体职工都明白自己在实施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应该做什么工作和准备,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3.设备升级,科学管理。改造医院信息化平台基础。从2008年起,该院首先对原有网络进行了改造:主干由千兆升级为万兆,由星型拓扑改造为环形拓扑;桌面由百兆升级为千兆;采用了核心、汇聚到接入层的冗余架构,统一了交换设备品牌;全部病区均实现无线覆盖;各病区医生接入点由4个扩展为10个,护士接入点由2个扩展为4个;更新淘汰了部分老旧终端。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了信息网络的高效和畅通,为临床路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优化路径,重在督导。在临床路径建设伊始,医院即要求信息中心积极介入,了解临床路径相关知识,派人参加国内和院内召开的各种相关会议,充分掌握临床需求,并协调软件公司研发,有力地保证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与相关信息化工作的同步开展。

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医院十分注重监管、评估和总结,建立了医院、医务处、科室三级监控网络,对纳入临床路径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进行环节监控。将临床路径列入院长查房内容,院领导多次带领职能部门的同志深入临床一线,督导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工作,对路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场提出解决方案。在路径管理层面,信息中心将详尽分析变异原因和追踪退出路径后未离院患者的全程信息,在第一时间将其列入了重点计划,并协调软件公司,全面开展了需求分析和研发工作。

医院和信息中心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评估与分析路径信息化实施的效果,分析路径变异原因并制订相应处理措施,讨论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路径管理模块更加科学化。医院以卫生部临床路径标准流程和路径表单为基础,反复讨论、细化、修订临床路径文本,并对抗菌素使用、检查项目、信息化操作等,作了相应规定,进一步增强了临床路径的可操作性。

5.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医院在实施临床路径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贪大求全,严防短期行为。先在部分科室进行试点,摸索经验,进行个性化的需求修改,等系统试点基本稳定后,再逐步铺开,这样既保证业务流程不受影响,又可保证修改后的系统更适合实际情况,不会造成混乱的局面。

如临床路径工作,对第一批试点的心血管科5个病区、眼科3个病区和皮肤性病科1个病区,在移动医护工作站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待系统稳定并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选择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和妇科)推广,然后向全院其他病区推广,2011年3月6日前全部到位。

据统计,实施路径信息化管理后的病种,该院平均住院日下降了2.6天,平均费用下降14.9%,下降幅度最大的超过30%。如根据系统基础数据统计,该院路径实施前,非ST段抬高型心梗介入治疗,平均费用为63873.90元,路径实施后,平均费用为43345.60元。

四、小结

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大家体会到:(1)由于拥有信息化的规范路径管理模块,随时可记录和监控路径的实施情况,从诊断、治疗、变异、退出等各环节,都体现出了流程的标准化。(2)随着作为路径管理载体的电子病历在全院的推广,随着路径管理模块的进一步深入研发,能有效减轻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3)路径管理软件使管理者获得更为精确可靠的数据,可随时为临床医护人员、医院管理者、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各项分析数据,便于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优化路径,为决策层制定各项政策和制度提供了可靠详实的数据。因此,领导重视是保证,全员参与是关键,信息化建设是平台,制度督导是手段,落实公益是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黎红.病案信息管理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作用.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2.孙喜琢,林君,戴冰冰.依托医院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现代医院管理,2011(6)

3.吴昊,郑万松,徐勇勇.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的临床路径设计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0,4(4):9-11.

4.刘永.临床路径信息系统设计.中国医疗设备,2009,24(7):81-83.

5.马谢民,舒婷,王锡宁.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中国临床路径[J].2011,1(1):45-49.

6.张国荣,钟初雷,阎晓勤.依托医院信息系统强化医疗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2010,26(2):118-120.

7.陈晓阳,曹永福,曾波涛,等.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9):55-58.

8.陶红兵,梁婧,梁铭会,等.我国不同地区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12):804-808.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52)

(责编:若佳)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6篇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之后,我国第8次课程改革进入了“后新课改”时代,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以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与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学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百科之母”的地位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之任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仅集中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聚焦于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尚未有效展开。而顺应“后新课改”时代的学科教育要求,循证理念则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循证医学”所倡导的“基于证据”的诊疗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框架。将循证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联系,并落实在承载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之中,对以“基于证据”为开端来撬动整个中学语文循证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的必要性

胡适先生曾指出治史者切不可做无证据的概论,“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一切科学研究都应如是,一切立论都需要证据的支持。循证教育学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至于我国的循证教育学则至2004年方有学者进行研究论述。作为教育学发展中的一个交叉、新兴学科,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由循证医学扩及到教育、金融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一场“循证实践运动”。“循证医学”注重医生的经验知识与病人病情的有机结合,主张严格遵循证据展开诊治,力图解决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分裂的局面。不仅在医学领域循证实践取得积极效果,在经济、教育等其他领域,循证理念与方法同样大有作为。如分析日本著名企业“无印良品”的发家史,得益于其主要负责人松井忠三主张“脱离单纯依靠感性”的经营理念,企业发展严格“循证”前进,制定了三项主要措施:基于其独特的《开店标准》,对场地条件进行五个阶段的评价;基于明确的数字标准,推行商品生產的最合理化;基于店铺作业的准则,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样,在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育理论同样难以高效指导一线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应该使用经过科学研究证明的高效率的教学法”,脱离单纯依靠感性的教学。

除了循证理念与方法本身的科学性,针对高中学段整体设计的学习任务群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那么,秉承循证理念的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适应新时代下的教育要求呢?回答这一问题,必先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指向“立德树人”。其次,承载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以何种形式呈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为主线,研制了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继承了项目学习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学脉基因,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是其突出特点,学习任务群也就作为全新的课程内容形态和结构体系承载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再次,循证理念与方法适用于任务群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吗?既然学习任务群着眼于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将循证理念与方法引入任务群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论证循证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关学者已系统论述将循证理念与方法引入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领域的可行性,如袁利平等人构建了核心素养循证教学的完整实践系统,研究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分别负责证据的生产维护、评估规范和探索运用,而受教育者则要积极参与,提供证据的来源并反馈。并指出核心素养循证实践能够加强多元主体间的协调合作,建立广域覆盖的证据网络,发展教育领域的循证文化,促进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循证实践与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价值诉求是相契合的,本文基于上述循证教学的四元结构框架,主要探究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展开循证实践,基于“证据”展开教学。

二、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的原则坚守

所谓语文教学原则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其受制于语文教学目的,反映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它是处理语文教学过程这一多因素、多层次矛盾运动的依据。因此,除文道统一、全面发展、心智和谐等基本原则之外,基于循证理念与方法展开任务群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就应在分析语文教学目的、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循证教学基本要素的矛盾运动来探讨其原则坚守。

首先是“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规律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那么,语文教学规律就是语文教学中基本矛盾因素的内在或是本质的联系,主要有一般教学规律、语文教学特有规律以及心理活动规律。其次是“目的”,语文教学目的既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终指向“立德树人”。最后是循证教学的基本要素,除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这三种基本要素,循证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增加了“证据”这一基本要素。所谓“证据”就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其是经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有关质量评价的标准,对教学研究的文献经过认真分析与评价,获得最真实可靠且有教学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称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的最佳证据并不指向宏观的教育决策,其来源于并作用于某一节课堂或是某一班学生,其目的不在于推广到更大范围的教学准则层面,而是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正如美国的罗弗·怀特赫斯特(Grover Whitehurst)的观点,循证教育应使专业智慧(professional wisdom)和经验证据(empirical evidence)相融合。在高中语文循证教学的四方主体中教师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发挥个人的专业智慧,统筹协调学生、最佳证据以及教学环境,将经验证据与当前具体的教学情境相联系,共同致力于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循证教学的基本运行机制就是在考虑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搜集并确定最佳证据,科学决策实施,反思教学效果。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循证教学机制,而此过程又可形成新证据并再次运作,因此循证教学呈现出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

根据以上论述,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的原则坚守如下:

1.坚守多方循证的原则

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简称“P21”)基于系统观的研究思路,开发了五个方面(标准、评价、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环境)的支持系统以达成“21世纪学生培养目标”,为解决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培养问题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实践路径。在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中,支持系统的五个方面协同共振:一是将21世纪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整合;二是完善学校21世纪核心素养测评开放系统,并将测评与课程标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相结合;三在课程与教学方面颁布了《课程与教学:21世纪核心素养落实指南》,通过体现核心素养的课程突出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通过核心素养的教学为学生掌握21世纪核心素养创设有意义的机会;四在专业发展领域,将21世纪核心素养融入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职前培训及职后学习;五是在学习环境中发挥现代技术在21世纪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培养寻找证据,提供支持,循证教学四方主体构成的运行系统指向核心素养,因此当运行系统借助支持系统的力量将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与育人实践有机统一,二者构成彼此关联的统一体,即可将基于循证实践框架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在这一思路下,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就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环境五个方面,从中循证,形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支持系统。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致力于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多项政策利好也在支持着中学语文循证教学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更是为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提供了现实抓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利用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在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中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来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任务群教学时,如何创设最为真实、丰富的教学情境,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任务群的优点,都是教师循证教学需要着重论证分析的地方。抑或是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之一的学科素养既融合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蕴含着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中的素养内涵,成为贯通“招、考、教、学”四大环节的关键纽带,“四层”亦成为教考一体化的突破口,教师在教学时就不可不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循证教学,真正实现教考一体化。总之,语文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环境必须在语文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循证组合以达最优,力使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支持系统的功率最大化。

2.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语文循证教学具有巨大启发,它不仅提出要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聚焦于学习者,还要求对教师的态度定式和教学风格要给予重视。语文学科因其独特的人文性、移情性更要求体现对学生个体与精神成长的关注。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的运行系统中,学生为教学提供证据并予以反馈,教师则运用证据展开教学实践,学生与教师成为循证教学中必须考虑的主体因素。而尊重个性差异、满足个体需要、实现自主发展是检阅以人为本原则坚守的 3 大关键指标,这就要求循证教学必须对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和知识储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才能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循证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正确理解自己,科学归纳与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选择经过科学研究证明了的最佳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明确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循证教学所要遵循的大量证据又来源于学生,加之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从自身与学生两方主体循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是为了防止循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走向片面极端的歧途。如果教师认为只要“基于证据”就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就有可能走向唯科学主义的歧途。在循证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在遵循证据的同时,必然也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智慧,考虑当下学情,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

3.坚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最佳证据是对成千上万的教学研究文献分析论证后得出的有极高教学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依据袁利平核心素养循证实践的四元结构,证据的生产者与维护者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等,证据的使用者是教育者。作为循证教学的主体,当核心素养的育人实践不能落实育人目标时,教师就要对产生的教学问题作出判断,再搜集、论证、应用证据展开教学实践。此时决定循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筛选出最佳证据,并适用于现实情境中的语文教学。循证实践要求社会科学必须走出“思想实验室”,无论研究者提供的证据是既往还是新近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升华,证据的提供者与使用者面对的教学情境毕竟存在差异,正如辩证唯物论所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依赖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作为理论性与实践性俱高的教学活动,对语文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对证据的筛选持以科学、谨慎、负责的态度,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智慧,将经验证据与专业智慧相结合,筛选出与当下教学情境最匹配的最佳证据,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基于循证理念优化语文教学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基于循证实践框架在优化这三个方面的语文教学问题时,同样大有作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每一环节的产生都应当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如前文说述,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的四大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证据。因此,语文教师在設计教学时这四个基本要素就应当纳入教师的统筹考虑范围之内。综合考虑自身的教学风格、当前班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学环境,并选取经过科学研究证明的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实施语文教学。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学生的心理发展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是循证教学的主要考虑因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还应当紧密关注现阶段我国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文件,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以便牢牢跟进时代步伐。例如: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 核”“四层”“四翼”无疑对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提出了要求,贯通“招、考、教、学”四大环节亦是今后语文教学需要着重思考的方面。因此,在“新高考”这一大背景下,高考评价体系的政策内涵与具体要求也应当成为证据的部分来源。总之,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学不可完全凭借感性经验来组织教学,而要使教师的专业智慧与经验证据相结合以对语文教学作出科学研判,并协调有关人员、有关部门共同致力于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

基于循证实践框架下的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会更加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严格循证进行,而不是将语言学条文机械式地灌输于学生,学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本文只是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做了基础探究,下一步重点努力的方向在于构建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实践体系,在证据收集与评价、经验证据数据库的建立、循证教学效果的评价、政策法规的支持等方面都需要建立一套相当完备的实践体系,以促进新时代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的发展。

[作者通联: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项目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