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比较范文

2023-10-06

苔丝比较范文第1篇

毕 业 论 文

学位申请人姓名 学 号 所在学院名称 专 业 名 称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张梦盈 11022011014 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育 桂荷莲 副教授

目 录

中文摘要 关键词 .......................................i 英文摘要 关键词 ......................................ii

一、 绪论···············································1

二、 作家及作品介绍······································1

(一)作家简介···················································2

(二)作品概述···················································3

三、 《德伯家的苔丝》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4

(一)客观社会的原因········································4 1.社会环境因素····················································5 2.传统道德因素····················································5 3.虚伪的宗教······················································6 4.家庭原因························································8

(二)性格原因·········································9 1.亚雷和安吉尔的性格···············································9 2.苔丝的性格·················································10

四、 结论 ················································11 参考文献

《德伯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张梦盈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教育 河南 新乡 453600 摘 要: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英国上同时也是世界上经典的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惨的命运。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再从人物性格和当时的宗教原因着手,由此揭露出苔丝悲惨的命运是那个社会所造成的,是一个时代思想,传统,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结果。除此之外,这与她自身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因为她对命运有着反抗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这篇论文讲的就是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社会环境原因;性格特征;道德。

i

Causes of tragedy of Tess in Tess the D’Urbervilles Zhang mengying English Educatio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xiang Henan

453600 Abstract: Thomas Hardy’s novel,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is a great classic work in England as well as in the world. This novel describes a tragic life about one beautiful and pure girl after disgrace.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then begins to analysis of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nd religion factors open out at that time. Tess’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that society and it’s the result of that time. Tess’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that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it’s the result of that time. Except this, it can’t be separated from her own weakness in character, because she obviously has the dual nature of the society character---resistance and compromise.

Key words : tragedy; Social environment causes; Character; Moral.

ii

一、绪 论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小说和诗歌领域里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让广大读者记住哈代的还是他写的小说。一个多世纪以来,哈代及其小说作品已被奉为经典,且国内外对哈代的研究著述也已颇丰,《德伯家的苔丝》通常被认为是哈代最杰出的维塞克斯小说和英国文学史上蕴涵最深的悲剧之一。作为他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巨作,长期以来,人们视托马斯·哈代为“悲观主义者”,1891年小说出版以来,批评家曾用不同的理论对小说做出了大量的阐释。尽管如此,然而其中大部分批评和阐释都是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即探究苔丝悲剧的根源。一些批评家将苔丝悲剧归因于她消极被动和顺从的性格;另外一些将之归因于维多利亚时代双重性道德标准;还有的将之归因于占支配地位的男权主义和父权主义。所有过去对苔丝悲剧成因的分析都从一定层面揭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然而所有这些阐释都不可能是穷尽性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以期有新的发现。关于他本人和他的作品有很多难解之谜,有许多的前人或评论家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手法去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的原因,也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研究结论,但因而往往都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的热潮似乎永无止境。

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和诗歌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小说以及悲剧的创作都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值得我们重视。哈代的文学思想是他文学遗产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学习并研究哈代的作品对我们学习和研究英美文学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托马斯·哈代是跨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反映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大环境的冲突,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是性格与环境矛盾冲突的结果。分析悲剧的前因后果,领悟深蕴其中的意义和哲理是哈代小说的社会意义,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并深层探讨她的性格特点以及男权意识对她命运的影响,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透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并且在此基础上也揭示了托玛斯·哈代小说中所蕴涵的悲剧感,领悟深蕴其中的意义和哲理是哈代小说的社会意义。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

1

(一)作家介绍

托马斯·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言才能,通古希腊文及拉丁文。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广博学识。受当时科学重大发现进化论影响,在宗教方面成为怀疑论者。 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1867年因健康问题返回故乡。最初写作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说《穷人与贵妇》(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但未能出版。首次发表的小说是《计出无奈》(Desperate Remedies)(1871)。接着发表《绿林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2)、《一双湛蓝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3),开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为背景的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写作。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代表作品有 《韦塞克斯诗集》,《早期与晚期抒情诗》,《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的创作时期包括从自有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阶段。他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尤其是给农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对他们表示同情。他的小说一直以故乡道塞特郡和该郡附近的地区作背景。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工业可言的农业区,但它同样受到资本主义的渗透。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侵入破坏了整个农村,使农村的宗法社会的基础彻底崩溃。他观察了农业危机在道塞特郡所造成的悲惨后果,描写这一地区农民所受的灾难。但是他用唯心主义解释社会变化的原因,认为支配人的命运的是一种“弥漫宇宙的意志”。这是宿命论的观点。

2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二)作品介绍

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实际上,德伯老太与这古老的武士世家毫无渊源关系,她家是靠放高利贷起家的暴发户,从北方迁到这里,这个姓也是从博物馆里找来的。苔丝到她家后,德伯老大的儿子亚雷见这个姑娘长得漂亮,便装出一片好心,让苔丝在他家养鸡。三个月后,亚雷奸污了她。

苔丝失身之后,对亚雷极其鄙视和厌恶,她带着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回到父母身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她的受辱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反而受到耻笑和指责。婴儿生下后不久就夭析,痛苦不堪的苔丝决心改换环境,到南部一家牛奶厂做工。

在牛奶厂,她认识了26岁的安吉尔·克莱。他出身于富有的牧师家庭,却不肯秉乘父兄旨意,继承牧师的衣钵,甘愿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来这里学习养牛的本领,以求自立。在劳动中,苔丝和安巩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当安吉尔父母提议他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结婚时,他断然拒绝了。而苔丝的思想却十分矛盾,她既对安吉尔正直的为人、自立的意志和对她的关怀有好感,又自哀失身于人,不配做他的妻子。但强烈的爱终于战胜了对往事的悔恨,她和安吉尔结了婚。

新婚之夜,苔丝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罪过”原原本本地告诉安吉尔。但一当她讲完自己与亚雷的往事之后,貌似思想开通的安吉尔·克莱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只身远涉重洋到巴西去了,尽管他自己也曾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放荡地生活过。

被遗弃的苔丝心碎了。她孤独、悔恨、愤慨、绝望,但为了全家的生活,她

3

只好忍受屈辱和苦难。同时,她还抱着一线希望,盼着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

一天,在苔丝去安吉尔家打听消息回来的途中,发现毁掉她贞操的亚雷居然成了牧师,满口仁义道德地正在布道。亚雷还纠缠苔丝,无耻地企图与她同居。苔丝又气又怕,随即给丈夫写了一封长信,恳求克莱迅速归来保护自己。

克莱在巴西贫病交加,也历尽磨难。他后悔当时遗弃苔丝的卤莽行为,决定返回英国与苔丝言归于好。但这时苔丝家又发生变故:父亲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栖身无所,生活无着。在这困难关头,亚雷乘虚而入,用金钱诱逼苔丝和他同居。克莱的归来,犹如一把利刃,把苔丝从麻木浑噩的状态中刺醒。在绝望中,她亲手杀死了亚雷,追上克莱,他们在荒漠的原野里度过了几天逃亡的欢乐生活。最后在一个静谧的黎明,苔丝被捕,接着被处绞刑;克莱遵照苔丝的遗愿,带着忏悔的心情和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德伯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惨的命运。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再从人物性格和当时的宗教原因着手,由此揭露出苔丝悲惨的命运是那个社会所造成的,是一个时代思想,传统,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结果。除此之外,这与她自身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一) 客观社会的原因

造成苔丝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当时英国的社会环境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宗教。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侵入落后的农村地区,造成小农经济的迅速瓦解,给广大农民阶级带来了空前灾难,苔丝正是这一剧烈冲击下的可怜的牺牲品。在当时社会,只要她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就无法彻底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哈代指出: “纯洁的姑娘苔丝悲剧正是古老的威塞克斯广大农民的悲剧,二者都被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所侵袭,抛弃。”

4

1.社会环境因素

当时的英格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最为低下的阶层,苔丝的家人们过着最苦最累最没有尊严的生活。在成为上层阶级的欲望驱使之下,苔丝的父亲竟会送他的漂亮女儿去所谓的望族德维尔家攀亲戚关系。社会是残酷的。劳动者成天劳作却没有一片田地,穷苦的农民被资产阶级社会所控制,成为上层社会贵族的想法让糊涂的农民没了头脑,没了判断力。苔丝的悲剧由她生活的最低下阶层所决定。

照哈代所说,人类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敌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更广泛一些说,就是人类跟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令人可悲地无法解决。苔丝是纯真的大自然之女,她是处于农场主和农村工人两个阶级之间的手工业和小商人之类的阶层."这些人家,过去是乡村生活的中坚力量,是乡村传统风格的贮藏所,现在却只得逃往人口稠密的大地方,去寻找避难所了." 这一阶层受农场主排挤,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房屋和土地,变得一贫如洗,苔丝的家庭正属于此。苔丝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之下,苔丝不得不委身亚历克。可见,苔丝的悲剧命运和她的经济贫困紧密相连。 2.传统道德因素

该作品在资本主义发展给英国偏远农村个体小农经济带来深重灾难的背景下,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英国农村急剧变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思想和精神的变化。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在各种矛盾和危机面前,作者写出了对当时一些最严峻的问题的关切和同情,揭露了禁锢众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

《苔丝》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的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妇女以温顺胆小、循规蹈矩、逆来顺受、信神奉神为美德。在那个时代,在婚姻问题上以遵循基督教道德规范为原则,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是无法平等的。苔丝的悲剧有其社会道德根源,主要就是当时那种顽固的妇女贞操观念。哈代在规定苔丝的思想行为中,始终与这一观念针锋相对,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维护这一观念

5

的社会和基督教教会。就常理而言,好人受了难,总能更多地引起同情,更强地激起义愤。但苔丝失身怀孕后,却受到世俗成见的非议与责难。苔丝正是在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成为了牺牲品,她的一生都是在暴力和强迫下生存。而社会和法律却认为对苔丝的迫害和侮辱都是应当的,因为她被认为是有过不道德的行为。在苔丝同安吉尔的关系上,同样暴露出当时婚姻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的虚伪性与残暴性。安吉尔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爱也是理想主义的类型。在结婚的第一个晚上,男女双方都坦白了过去各自在爱情上的过错。妻子饶恕了丈夫;丈夫却不肯谅解妻子。哈代试图苔丝和安吉尔平等,让他们同样在青年时代都“陷入过罪恶”。

但是,安吉尔这个有着光明理想、先进文明思想的青年,口口声声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小市民特征。对于苔丝的过失,安吉尔说:“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不同,哪能一概而论?”。苔丝终于被遗弃了。因为当时的社会道德认为,男人干了不道德的事并不认为有罪,而女人则不行。作为受害者本身,苔丝也认同自己过去犯了“罪”。

在维多利亚的时代,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而三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关系之类,也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她的整个一生都是在强迫和暴力下生存,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丝的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因为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这种事并不认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会制度下的奴隶吃亏。而最后,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时,从那个同样的“刑律”观点看来,“一个纯洁的女人”就变成罪犯了。因为苔丝不属于有产阶级,从她出生之日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剥夺了她过像人的生活的权利,现在又剥夺了她所残余的唯一的东西——她的生命,命运对她的“戏弄”算完结了。所以说,不合理的传统道德也是造成苔丝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虚伪的宗教

哈代在《苔丝》中塑造了基督式的形象。《苔丝》里的老克莱先生是一位旧派牧师,他坚定不移地为他的信仰而奋斗。他正直善良,有着祟高的思想和一颗

6

真正仁爱宽容的心,是个近乎完美的基督圣徒,从他身上仿佛可以看到哈代年轻时敬慕过的摩尔牧师的影子。小说中的女主角苔丝也是一个坚强、善良、忍让、宽容、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她就是那耶稣的门徒所教的那种爱的化身,又回到这种自私自利的现代世界里来了。

《苔丝》是哈代反叛基督教的虚伪道德的一部力作。苔丝不幸遭到浪荡青年亚雷的诱奸,当她面临着社会的歧视、家庭的极度贫困以及丈夫的遗弃时,她默默地忍受并进行了奋力抗争。但是,一连申偶然的事件与预兆仍然一步步把她逼向毁灭的深渊。这时,哈代嘲讽地问道:”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她一心信仰、庇护世人的上帝在哪?,小说最终以苔丝被处死作为结局。因此,“埃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小说中众神的主宰”喻指上帝,表达了作家对不仁慈、不公正的上帝的讥讽与不满。此外,在维多利亚时代,维护传统观念的人认为,哈代在小说中把苔丝这样一个“失身堕落的女人”作为主角进行描写,是不合道德的,也是与基督教的传统道德观念背道而驰的。然而,哈代却这样为她辩护:“她的灵魂,是一个纯洁贞坚的妇人的,虽然有过近一两年来的那样纷扰骚乱的经验,却完全没腐化堕落”,充分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地当时封建传统的旧道德观的强烈不满与控诉。

苔丝的丈夫安吉尔·克莱在某些方面代表了哈代本人的思想。他“对于宗教,生来就是完全趋向改造那一方面的”。他借《圣经》语言对他父亲坚持的某些基督教旧教条予以反驳:“凡是创造出来的东西,都要把它们震动;那些不堪震动的都要娜开,那些不怕震动的才能存留。”他的宗教思想反映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变化与进步。然而,安吉尔绝非彻底挣脱了基督教传统思想的限制与束缚。在结婚当晚,当苔丝坦述了自己的遭遇并希望得到他的宽恕时,他断然拒绝并无情

7

抛弃了她。他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的时候所受的训教,还是陈见习俗的奴隶。他头脑里装的仍然是基督教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僵死教条。哈代在此不仅指出了安吉尔现思想上的局限性,而且表达了他对基督教陈旧道德观念的讽刺。哈代的双重心理与矛盾意识在《苔丝》中也有体现。在这部小说里,他对于苔丝的”失身”与”堕落”,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并坚决为她作了强烈的辩护,对于苔丝的忍让、虔诚、宽容、奉献等诸多品质也予以充分的赞扬。我们不难从中窥见其宗教思想的一面,即对仁爱、顺从、牺牲等基督精神的赞同。

4.家庭原因

苔丝的家庭决定了她的苦难并把她推向了悲剧。苔丝的家庭原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苔丝的父亲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的小贩,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洗衣妇。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可能落到苔丝头上。偏偏苔丝又深情地爱着几个弟妹,不忍心看他们受苦。这个形势已决定了苔丝的命运。

她的悲剧迟早是会发生的,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若不是因为家庭的贫穷和社会的歧视她原可以跟别的农村姑娘一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纯朴的劳动生活的。但是多嘴的牧师带来了有关她的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让她的父亲多喝了几杯,不能按时到卡斯特桥送货。勇敢的苔丝只好带了弟弟一起去赶马车,没想到闯下大祸,弄死了“王子”,开始了她的悲剧。苔丝的父亲,虚荣的老约翰,偶然得知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维尔家的后裔为了显摆自己所谓的“贵族”身份,为了满足卑微的虚荣心,苔丝的父母妄想通过“认亲”、“联姻”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尽管苔丝厌恶父母的虚伪,鄙视高贵的出身,坚持认为自己是农家的女儿,是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但是她是家中的老大,父母的无能使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的落在她的身上。她深情的爱恋着她的弟妹们,不忍心看他们受苦。当家中的那匹赖以生存的老马不幸死去时,苔丝遵从母命极不情愿的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结果横遭蹂躏。成了兽欲的牺牲品

8

和礼教的罪人。后来,她又为了家庭背井离乡,到处瓢泊,历尽沧桑,在山穷水尽之时。还是为了家庭,重回到亚雷身边。以自己的肉体换取家人的温饱。亚雷提供了抚养,苔丝屈服了亚雷。她的家庭能以这种方式过得不错,而苔丝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失去了的希望———跟安吉尔一起生活。

家庭的贫困成为苔丝悲剧的重要因素。

最后

(二)性格因素

哈代曾说:“悲剧。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

1. 亚雷和安吉尔的性格

亚雷作为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是邪恶的代表,他是个花花公子无恶不作!为了得到苔丝,他以他母亲的名义写信欺骗苔丝为他工作,并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并占有苔丝。就是这样一个荒淫好色的恶魔后来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更加体现了亚雷所代表的宗教势力的伪善。

如果说无耻的亚雷使苔丝陷于苦难的折磨,那么让苔丝心动并相爱的克莱则把苔丝推进了苦难的深渊!俗话说明箭易躲暗箭伤人。如果亚雷是“明箭”伤害了苔丝的身体,那么克莱则是“暗箭”彻底伤害了苔丝的心。克莱在作品中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开明思想,也保留着传统的道德偏见!他虽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当牧师为上帝服务而愿意务农为人类服务。他鄙视阶级偏见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的生活,而到农村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恋爱问题上他温文尔雅严肃认真,这与亚雷大相径庭。这一切都说明他是当时具有自由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在与苔丝的交往中始终没有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尽管他自己曾与一个不相识的女人有过放荡的行为并得到了苔丝的原谅,却并没有原谅苔丝对他的忏悔,相反还责备她嘲笑她并最终离弃了她。由此看出克莱人性虚伪的一面。表面上他说自己深爱着苔,实际上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苔丝过去,也说明了他性格中的懦弱。他爱的只是苔丝美丽的外表并不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身,或者说他对苔丝的爱过于空想。在他见到苔丝之前就已

9

经在心里设计了理想妻子的形象,因此他爱上苔丝的同时也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依照某些传统道德观把苔丝理想化。当现实中的妻子没有那么完美时,他也就无法接受了。所以即使苔丝的坦白信没有阴差阳错地跑道地毯下面,即使克莱提前看到了这封信他也不会原谅苔丝和她结婚,因为克莱爱的终究是他自己而不是别的任何人. 2.苔丝的性格

苔丝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哈代正是怀着这样的激烈的感情来描绘苔丝的,她被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可见苔丝在哈代心中的高洁形象。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突显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种表现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堕落——她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她因为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王子”从而迫于无奈而去相亲,虽然她一开始就意识到亚历克的不轨图谋,但是她却过于天真大意。对于亚历克对她的帮助:教她吹口哨等都还心存感激。在事发那晚,只因想避开别人的“语战”,竟大意地跳上亚历克的马车,还挨着他睡着了;当她发现亚历克使诈却没有决意离开;同时对亚历克送给父亲和弟妹礼物而产生负债感,这一切都是她的纯洁所致,给了亚历克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厄运之中。一位这样轻信的姑娘,她势必会既丧失名誉,又失去自己的爱人,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爱人安吉尔怎么能够不象她爱他那样,同样无私地爱着她。但是,倘若她不是这样纯朴,这样无用心地天真,她不会这样爱着安吉尔,她能够猜到她的爱情是怎样的结局,她也不会深有负罪感受,更不会说出自己的秘密,悲剧也决然不会发生。但是,她也不为之苔丝了,也决然不会引发我们的恐怖和怜悯之情。

苔丝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她的反抗性,这是她身上的另一个杰出的闪光点,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三个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对亚历克敢恨,对安吉尔敢爱,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她蔑视和否定宗教,但当宗教约束与自然天性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对它发出了质问,她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击石”。但是尽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逃脱不了当时普遍

10

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安吉尔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尔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尔的文明轧得粉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亚历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而没有从此甘于认命,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安吉尔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安吉尔守身如玉,在临死前,她请求安吉尔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凡是我的长处,她一样地不短,可是我的坏处,她却一点没有„„”她一直在旧有的道德圈边缘徘徊,在她这种不断地抗争、妥协、堕落到最终的坚决反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被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哈代的悲剧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显得十分出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悲剧性人物——苔丝,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她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她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她的有着令人同情甚至钦佩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有着凡人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她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惨结局更能反映时代的现实,获得了我们的共鸣。哈代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维多利亚时期少女的真实感情和多舛的命运,她是在同命运、环境、社会的斗争中失败后倒下来的。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也不只发生在一个苔丝身上,从这个悲剧本身,我们对那个时代都应有更深的思索。

11

参考文献

[1]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2004.10 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09 [2]陈焘宇编选:《哈代创作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霍恩比著.李北达译《牛英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4] 韩明. 苔丝悲剧的成因探究[J]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0 (1): 107-109. [5] 李丹. 纯洁的女人悲惨的命运[J] . 许昌学院学报,2003, (4) [6] 彭燕.《解析苔丝悲剧的根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湖北十堰. [7]王菁.《为爱而毁灭——浅析苔丝的悲剧性及其成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8]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M]. 內蒙古:远方出版社2005,10

苔丝比较范文第2篇

在纷繁的星空下投出一道光影,思念发酵成白昼。他曾经轰轰烈烈为某人许诺的话语,如今已随云烟消散在茫茫天地间。

成长的故事纷杂错乱,越长大越令人觉得不可捉摸。事情总是毫无预兆地开始,旋即又匆匆而逝,正如他与她的曾经。

那时,他们虽是安排了并排而坐,中间却隔着一条小过道,而恰是这不远不近的距离,演绎了一段青涩而温暖的时光。她在班级中并不很出色,甚至可以说很普通,就像一粒沙投入群体中便消失无萦。开始的开始,他们没有什么渊源,最后的最后,依旧是分道扬镳。

他们只是两个不同的时空里突然有了交集,只是一个眼神不经意的一瞥,眼际的余晖掠过她的桌上,她正在低头看书,一只玉手轻拈着书的一角,眼睛正认真地看着上面的内容。青黛连娟,从头上微微滑下一缕细发,半遮半掩地收住她的脸。那娟娟细眉便隐隐在她的发丝间。正是这不经意的一瞥,原本平静的心湖有了一丝悸动。她应该是个美女,他如是想。此后的日子里,他的注意注释不自觉就落到她的身上。

时间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渐渐地,它把那若即若离的距离隐去,让他们变得熟悉;让他心中那份情感的种子生根、发芽;让她成为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想。

情窦初生的他,懵里懵懂地删除了她身上所有的不完美,只留下所有美好的东西。他是那样一个优秀的男生,在平凡的她的面前却是那样羞涩,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让他手足无措。他从不敢同她有过多的交流,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笨拙的情愫,惊吓走了她那安静的小心脏。他就像周敦颐爱慕莲花一样,只是静静远观,而不是近近亵玩。无言的陪伴或许比亲密的交往来的更有韵味。

但这只不过是他的一些遐想罢了,他以为他们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美好的关系,可以一直这样维持距离的美丽。不想,上帝却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乐忠于给别人打开一扇窗后又关上了一扇门,给你一个心中渴望的开始却不给你一个满意的结局。他还喜欢给人的完整生命添加上不必要的尾巴。正是这样,男孩怎么也想不到,她竟然相信了同学间的传言。

那天清晨,微风轻拂,初升的阳光穿过树丛,静静落在课桌上。他走进教室,习惯性地在落座前望了她一眼,却不想,她也正望着他。就这样两两对视了两秒钟。她欲言却止,他浅浅一笑。他坐下,身旁传来她的字条。他轻轻打开,心里既害怕又期待。白色的纸上,浓浓的墨色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双眼,他情系于她,她却不懂他的心。他抬头望了她一眼,那上饶尚美医美出来的脸是那样白皙。他呆呆地提起了笔,却又迟迟未落下。他该说些什么呢?又能说些什么呢?他紧紧揉搓着那张白纸条。

后来,终于,他向她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并许下诚挚的诺言,她却落荒而逃。望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的念想也随之抽空。

苔丝比较范文第3篇

——题记

苔丝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的乡村女孩,由于父亲意外得知自己是名门望族的后裔,就派女儿苔丝去同族的亲戚家里认亲,顺便救济一下他们。苔丝硬着头皮去了,在那里见到了亚雷克,并替他们养鸡。在这期间,亚雷克不断表达他的爱慕,可是他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苔丝对他只有厌恶。没想到,亚雷克竟设法玷污了苔丝。之后苔丝因怒回家,却怀了孕,还生下了一个孩子。可她的孩子不久因病夭折。她又去了奶牛场,在那里遇到了克莱尔。他是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热爱大自然的人。他被苔丝那高贵的气质和迷人的外表折服,于是二人结了婚。苔丝的内心一直很矛盾,她不知道是否要将那件事告诉他。最终理智驱使她说出了真相。克莱尔十分生气他离开了苔丝,去巴西做生意。在这期间,苔丝的生活越发困难,父亲病故,村人驱逐。在这时,亚雷克却出现了,他做了传教士,可一看到苔丝,宗教就不复存在了。他答应给苔丝和她的亲人们优越的生活,他还不断的说克莱尔的坏话。最终,苔丝迫于压力与亚雷克成婚。而此时的克莱尔也终于能够放下仇恨,回来寻找苔丝。

新婚后的苔丝再次见到克莱尔十分的激动 但是她反复地说着“太晚了!太晚了!”苔丝再也忍受不了亚雷克对克莱尔的诋毁,一刀杀死了亚雷克,与克莱尔私奔。不久,苔丝被警察抓到,处以死刑。

托马斯。哈代以他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苔丝这一复杂的形象。

苔丝她是一个有向上精神的人。在当时,她的孩子夭折之后她还是能勇敢的面对,去奶牛场工作。在克莱尔离开她后她也同样勇敢地面对,坚信克莱尔会原谅她。

她是一个十分有尊严的人。她即便是穷的的分文没有也不去公公那里要一分钱,她也没有把丈夫给她的珠宝变卖。

她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她看到丈夫回来后勇敢的对亚雷克反抗,她为了丈夫可以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

但是,同时她还是一个太善于忍让的人。她的丈夫离开她,去巴西之后,如果她可以早些给丈夫写信,丈夫或许就可以马上回来。甚至是他们在分别之时她能说一句求得原谅的话,丈夫绝不会去巴西。她总是以为“那是我应得的,我没有资格求得他的原谅。”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这份凄楚的爱情而深感惋惜。苔丝与克莱尔虽然分别,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对方。他们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也是他们本该最幸福,人人都羡慕的时光分别。但是,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到了一起。苔丝的妹妹丽莎代替了姐姐陪伴在克莱尔身边。而这也是苔丝的遗愿。

他们的爱情如此的跌宕起伏。我不断地回想着苔丝问克莱尔的一句话:“不论我犯过什么错,你都会原谅我吗?”

苔丝比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灵魂 肉体 分裂 悲剧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从五月下旬的联欢会上苔丝与克莱初次相遇互相萌生“柔情”开始,到苔丝被施绞刑后克莱与苔丝妹妹丽莎·露“手拉手”开始新的生活结束,描写了短短几年中小说女主人公苔丝与两个男人安吉尔·克莱和亚雷·德伯之间发生的爱情纠葛和婚姻悲剧。虽然对于小说的悲剧成因已有很多探讨,但是从爱情与婚姻的角度进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尽管小说所描写的时代是19世纪英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尽管今天的东西方社会对于爱情婚姻的观念与当时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并没有改变。苔丝的爱情婚姻悲剧震撼人心,仔细研读这一悲剧的过程和结局,挖掘其根源,揭示其深刻内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教训对于今天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下男女如何处理爱情婚姻矛盾仍然具有警示作用。

一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冲突的根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对悲剧做过“最普遍的基本定性”:第一,悲剧冲突是各种“普遍伦理力量”的冲突;第二,冲突各方各具正义性,同时又都具有片面性和不义性,因而导致悲剧冲突的不可调和性;第三,悲剧冲突的解决,是以“个体性”的毁灭为代价的。个体虽然消失了,但他们所代表的“普遍伦理力量”又恢复到和谐统一,即“永恒正义”的胜利。

简单说来,《德伯家的苔丝》实际描写的是两种爱情——克莱与苔丝的爱情和亚雷与苔丝的爱情——之间的冲突与悲惨结局。冲突首先发生在伦理实体——美的化身——苔丝的内心中。在思想上,苔丝把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看作是可以分离的。在“还没开始正式活动以前,就经历了一番事故”之后,苔丝没有像她母亲说的那样遵从世俗的做法。苔丝认为虽然自己身体被玷污了,但自己的灵魂仍然是纯洁的。苔丝母亲说:“既然那样,你可不想法儿叫他娶你!既然有了那样的事,除了你,别的女人,不管是谁,都要那样办的!”苔丝回答道:“也许所有别的女人都要那样,只有我不。”在行动上,她也选择了分离灵魂与肉体。她愿意灵魂与克莱结合,但不愿把受污的躯体给克莱。在牛奶厂,面对克莱的求婚,苔丝十分坚定地说:“我不想结婚!我一点儿结婚的意思都没有!我不能结婚!我只愿意爱你!”

灵与肉的分离为冲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德伯家的苔丝》给读者最突出的感受是苔丝对克莱的刻骨之爱和亚雷对苔丝的执着之爱。苔丝爱克莱表现为她把自己的灵魂给了克莱,她的灵魂被克莱所占有。亚雷爱苔丝则是表现为占有苔丝的肉体。克莱代表的“伦理力量”或者伦理思想是对灵魂美或精神美之爱,亚雷所代表的“伦理力量”或伦理思想是对肉体美之爱。《德伯家的苔丝》悲剧的根源是人类爱情婚姻关系中灵与肉的矛盾。

二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冲突中的两种伦理力量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认为,悲剧中相互对立的人物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各自认为自己所代表的理想或“普遍力量”是正确的、正义的,而他们的性格都是坚持自己的理想,或自己所代表的普遍力量。

从小说的描述看,在克莱眼中,苔丝是“国母王后”、闪烁磷光的“幽灵”、“女性精华”,“纯洁”、“自然”、“充满了诗意”——十全十美的女性。在苔丝眼中,克莱不是“肉体凡胎”,而是“智力的化身”,拥有“圣徒的灵魂”,是“天神”、“上帝”,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十全十美的男性。苔丝与克莱的爱情是虚幻的、空灵的、精神的、超凡脱俗的。

在小说中,虽然存在着克莱爱苔丝与苔丝爱克莱的不同,但是两个人的爱情追求是双向的,一致的,构成了同一个伦理力量。克莱与苔丝之间的爱情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两人情感和意志的自由表达,体现了人类在爱情上对异性崇高精神品质的追求。

亚雷对苔丝的爱是肉体的、实在的、世俗的。在亚雷第一次见到苔丝,亚雷的感受是:“哈,这可真是活该啦!哪儿找这样的好事!哈——哈——哈——哈!多肉头的个大妞儿!”亚雷冒母亲的名义请苔丝到他们家管理老太太的鸡场,在九月苔丝赶集回去的路上,在夜静林深的围场趁她疲惫熟睡之时占有了她的身体。近四年之后,亚雷第二次见到苔丝时,“好像过电的一样”,“精神瘫痪”,“旧情复发”。他再也压制不了对苔丝的“痴情”,三次到苔丝干活的地方看望苔丝。他到苔丝家地里干活,给苔丝带去了一些东西。在苔丝娘家从马洛村搬出去而无处安身之时,亚雷伸出了援助之手。亚雷给陷于困顿的苔丝娘家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使苔丝心里越来越沉重地感觉到,从肉体的意义上讲,只有他真正能算她的丈夫。在这种情况下,苔丝委身于亚雷。亚雷第二次占有了苔丝的肉体。

苔丝外貌美丽、性感,亚雷一见就喜欢上了应当不足为奇。亚雷对异性的爱主要满足于欣赏和占有异性的外在美。亚雷对苔丝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在爱情上对异性肉体美的要求,这是相对于克莱所追求的精神美的另外一种伦理力量。

三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冲突的必然性

黑格尔认为两种力量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在道德上,无论是克莱爱苔丝还是苔丝爱克莱都存在道德缺陷。克莱对苔丝的爱是形式上的,他只是苔丝法律上的丈夫,他抛弃苔丝是不道德的。新婚即遭到克莱抛弃的苔丝在经受了一年三个月与丈夫分离的精神痛苦和田间劳作的体力折磨后,在等待克莱回归无望、娘家生存陷于困顿的情况下,抵挡不住亚雷好言相劝、软硬兼施和物质帮助,内心不爱亚雷却委身于亚雷,这也是不道德的。

亚雷再次见到苔丝,在知道苔丝的现状与自己过去的行为有关时给苔丝以物质帮助是有良心的表现,但是他不顾苔丝与克莱已经结婚的事实,不顾他对苔丝的爱是一厢情愿,利用苔丝因家庭经济困难有求于他而与她同居是不道德的。

克莱拥有苔丝的灵魂却没拥有她的肉体,亚雷占有苔丝的肉体却没拥有她的灵魂。克莱与苔丝和亚雷与苔丝的关系都存在道德缺陷,而且双方都坚持自己道德的片面性。

面对哭泣求宽恕的苔丝,“别的人,无论谁,看见这种样子,大概都要回心转意的,只有克莱不成,他平时虽然温柔多情,但是在他内心的深处,却有一种冷酷坚定的主见,仿佛一片柔软的土壤,里面却藏着一道金属的矿脉,无论什么东西,想要在那儿穿过去,都非把锋刃摧折了不可”。克莱坚决要与苔丝分离,他的坚定性为苔丝回到亚雷身边提供了可能性。

亚雷坚决要占有苔丝的肉体。他对苔丝说:“我已经打定了主意,非让你过舒服的日子不可,不管你自己的意思怎么样。”他还告诉苔丝:“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亚雷明知苔丝已经结婚,仍然坚持把苔丝据为己有,这损害了克莱与苔丝的婚姻关系,为最后悲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苔丝不爱亚雷,而且十分坚定。苔丝被玷污后回家的路上告诉追来的亚雷:“我从来没真心爱过你,没实意爱过你,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爱你的。”苔丝刺杀亚雷之后告诉克莱:“我从来就没像爱你那样爱过他。”

苔丝爱克莱正像亚雷对苔丝的痴迷一样,近四年不见苔丝的亚雷再次见到她仍然旧情复发。即使克莱狠心地把苔丝抛弃了,她却一直爱着他,她见到从巴西归来的克莱后仍然对他痴迷。

苔丝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体,是两种伦理力量冲突的交汇点,是左右冲突结果的关键人物。在这场冲突中,苔丝以超越现实的思想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可以分离的,正如她在牛奶厂说:“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让我们的灵魂,离开我们的躯壳。”因而她在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做出了不顾现实而追求理想的选择。苔丝认为,她在法律上是克莱的太太,但在实际上她却不是他的太太。苔丝允许她的灵魂与肉体分别被克莱和亚雷占有。但是这种分离的做法在当时的世俗社会是无法生存的,是道德所不许的。

四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冲突的结局

苔丝与亚雷的冲突验证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悲剧冲突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所代表的是正义、合理,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互不相让,冲突必然发生。

苔丝认为,亚雷对她身体的占有使自己再次失去了克莱,除了弄死亚雷之外无法得到克莱的爱。她的灵魂被克莱所占有,这对于深爱她、在她处境艰难时给予她帮助的亚雷是不公平的。苔丝悔恨克莱再次离开而哭泣时,亚雷挖苦呵斥苔丝和用脏话骂克莱是自然的,但是苔丝却无法再容忍亚雷对自己心爱之人的辱骂。冲突升级了,悲剧发生了。她结束了亚雷的性命,自己也因法律的惩罚而同归于尽。《德伯家的苔丝》的结局满足了黑格尔所说的“理想悲剧”的条件:冲突双方共同毁灭、同归于尽,悲剧效果不言自明。这也许正是《德伯家的苔丝》这本小说具有持久魅力的一个原因吧。

亚雷与苔丝毁灭后,克莱依然活着,但实际上,他已经死亡。在逃亡的最后,苔丝告诉克莱自己对死亡的预感后,克莱说:“我要是真没有了你,那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苔丝的毁灭,即克莱的毁灭。他之所以存在,只不过是以苔丝的象征而存在的。苔丝毁灭亚雷,实际上是替克莱采取的行动,是为了满足克莱对自己肉体的占有,从而使自己的灵与肉重新统一。小说最后写到:“他们刚一有了气力,就站了起来,又手拉手往前走去。”克莱遵照苔丝的临终遗言与丽莎·露的结合是苔丝一生的爱情理想——纯洁的灵与肉的结合。这个结尾符合黑格尔关于悲剧结局的思想:在悲剧中失败毁灭的,只是双方“伦理力量”的片面性,而“伦理力量”本身是胜利的,并且由于在冲突中克服了自己的片面性,才又重新取得了和谐。

五 结语

《德伯家的苔丝》已经成为一部不朽的作品,克莱、亚雷与苔丝的爱情悲剧无疑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在人类的爱情婚姻上,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是永存的,灵与肉的矛盾是永存的。两者的完美结合、和谐统一于一对男女的爱情婚姻中是不很容易的。正如作者所说:“因为世间万事,虽然计划得精心细意,尽情合理,而实行得粗心大意、违情悖理,所以呼唤的人和被呼唤的,很少能够互相应答;恋爱的人和恋爱的时机,也不很容易凑巧相合。”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爱情婚姻也不例外。在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下,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分裂灵魂与肉体是不可取的,基于现实而不是盲目的理想,保持灵魂和肉体的统一才能获得美满的爱情与婚姻。

参考文献:

[1] 哈代,张若谷译:《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 吴文忠、涂力:《浅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人民论坛》,2011年第2期。

[4]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郑长发,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

苔丝比较范文第5篇

She was seduced by a so-called gentleman—Alec, and from then on her life totally changed from this loss of innocence. People looked down on her and respected her no more. Actually she did nothing wrong because before she was seduced she knew nothing of men. She was just a girl when she first met that terrible man.

She was forced by the gossips and the church to blame herself for this accident, so she thought she deserved nothing good.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past she decided to go to a distant dairy farm but was still saying to herself that she was wrong. Maybe God didn’t agree with that, because the Lord gave her someone she loved with her whole heart and life—Angel Chare. Angel popped the question to her but she refused him without saying why. She said she loved him deeply and perhaps no one in the world could love him more than she did but she could not marry him for some unspoken reason. Angel wasn’t satisfied with this vague answer and did his best to win Tess. Somehow she agreed and they soon fixed the wedding day. Soon after their wedding Angel confessed the crime he committed to a woman long time ago and asked for Tess’s forgiveness. Tess was not at all angry and forgave Angel at once; in fact she was rather happy and excited for she also had things to confess.

She sat and told everything to Angel, hoping he would forgive her as he was forgiven but she was wrong. She was not forgiven, not as she thought she was. The woman pays.

Without Angel’s love, nothing meant anything to her. The result wasn’t important now. Tess was arrested for her murder of that so-called gentleman. Why? She still loved Angel and when he finally went back to her and asked for HER forgiveness, after he regretted what he had done unfair to Tess, she was desperate. That was too late—Alec had always told Tess that Angel would never come back so he won Tess’s trust. Unluckily Angel did come back and found Tess.! Everything was too late!Tess was deceived and she lost Angel for the second time! The strengh of her love was so strong that she had forgott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Before that she had done nothing wrong but when she killed Alec, everything really changed! She became a criminal! How could it be? She was as pure and innocent as the good wife in the Bible. Her whole character was honest and faithful. Angel figured out at last that a person should be judged not only on what he has done but also on what he wanted to do!

Tess didn’t want to be seduced by man and she had no power to defend herself so she lost her innocence and that’s all! Angel also did the wrong thing and it was even more serious than Tess’s crime but HE was not blamed for it. Why it is always the woman who pays? Why they are always hurt? Why was Tess’s girlish purity lost?

Why does the wrong man take the wrong woman? Why do the bad often ruin the good?

Why is beauty damaged by ugliness? Women are too weak!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have shown us that women have always been treated unfairly!

In old China there was a culture, which didn’t think of women as human beings. If you asked one if he was the oldest in his family, he would probably answer “the oldest one” even if he had some elder sisters. If you asked why then he would say, “Ha, they are not included!”

People gave birth to many girls in order to have only one boy to keep the family name going. They thought girls had no use for the family. They would be married and go to live with their husbands’ home and be their wives some day sooner or later. So they were extremely hard on girls.

Girls should be hard working, faithful, loyal, intelligent, and virtuo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she must be a maiden! If her husband was the first man who touched her then she was a good girl, a good wife no matter how she thought. If she wasn’t, then she would gain a very bad reputation and nobody would dare to go near her. What about men? People did not care whether he was an experienced man or not, nor did they care about his character. They thought man equals power and power equals rights…

Now let’s not be so bitter. Nowadays women’s situations have become much better. Some a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some are because of civilization. Just let those poor painful women like TESS be just a memory.

苔丝比较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灵魂 肉体 分裂 悲剧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从五月下旬的联欢会上苔丝与克莱初次相遇互相萌生“柔情”开始,到苔丝被施绞刑后克莱与苔丝妹妹丽莎·露“手拉手”开始新的生活结束,描写了短短几年中小说女主人公苔丝与两个男人安吉尔·克莱和亚雷·德伯之间发生的爱情纠葛和婚姻悲剧。虽然对于小说的悲剧成因已有很多探讨,但是从爱情与婚姻的角度进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尽管小说所描写的时代是19世纪英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尽管今天的东西方社会对于爱情婚姻的观念与当时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并没有改变。苔丝的爱情婚姻悲剧震撼人心,仔细研读这一悲剧的过程和结局,挖掘其根源,揭示其深刻内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教训对于今天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下男女如何处理爱情婚姻矛盾仍然具有警示作用。

一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冲突的根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对悲剧做过“最普遍的基本定性”:第一,悲剧冲突是各种“普遍伦理力量”的冲突;第二,冲突各方各具正义性,同时又都具有片面性和不义性,因而导致悲剧冲突的不可调和性;第三,悲剧冲突的解决,是以“个体性”的毁灭为代价的。个体虽然消失了,但他们所代表的“普遍伦理力量”又恢复到和谐统一,即“永恒正义”的胜利。

简单说来,《德伯家的苔丝》实际描写的是两种爱情——克莱与苔丝的爱情和亚雷与苔丝的爱情——之间的冲突与悲惨结局。冲突首先发生在伦理实体——美的化身——苔丝的内心中。在思想上,苔丝把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看作是可以分离的。在“还没开始正式活动以前,就经历了一番事故”之后,苔丝没有像她母亲说的那样遵从世俗的做法。苔丝认为虽然自己身体被玷污了,但自己的灵魂仍然是纯洁的。苔丝母亲说:“既然那样,你可不想法儿叫他娶你!既然有了那样的事,除了你,别的女人,不管是谁,都要那样办的!”苔丝回答道:“也许所有别的女人都要那样,只有我不。”在行动上,她也选择了分离灵魂与肉体。她愿意灵魂与克莱结合,但不愿把受污的躯体给克莱。在牛奶厂,面对克莱的求婚,苔丝十分坚定地说:“我不想结婚!我一点儿结婚的意思都没有!我不能结婚!我只愿意爱你!”

灵与肉的分离为冲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德伯家的苔丝》给读者最突出的感受是苔丝对克莱的刻骨之爱和亚雷对苔丝的执着之爱。苔丝爱克莱表现为她把自己的灵魂给了克莱,她的灵魂被克莱所占有。亚雷爱苔丝则是表现为占有苔丝的肉体。克莱代表的“伦理力量”或者伦理思想是对灵魂美或精神美之爱,亚雷所代表的“伦理力量”或伦理思想是对肉体美之爱。《德伯家的苔丝》悲剧的根源是人类爱情婚姻关系中灵与肉的矛盾。

二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冲突中的两种伦理力量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认为,悲剧中相互对立的人物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各自认为自己所代表的理想或“普遍力量”是正确的、正义的,而他们的性格都是坚持自己的理想,或自己所代表的普遍力量。

从小说的描述看,在克莱眼中,苔丝是“国母王后”、闪烁磷光的“幽灵”、“女性精华”,“纯洁”、“自然”、“充满了诗意”——十全十美的女性。在苔丝眼中,克莱不是“肉体凡胎”,而是“智力的化身”,拥有“圣徒的灵魂”,是“天神”、“上帝”,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十全十美的男性。苔丝与克莱的爱情是虚幻的、空灵的、精神的、超凡脱俗的。

在小说中,虽然存在着克莱爱苔丝与苔丝爱克莱的不同,但是两个人的爱情追求是双向的,一致的,构成了同一个伦理力量。克莱与苔丝之间的爱情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两人情感和意志的自由表达,体现了人类在爱情上对异性崇高精神品质的追求。

亚雷对苔丝的爱是肉体的、实在的、世俗的。在亚雷第一次见到苔丝,亚雷的感受是:“哈,这可真是活该啦!哪儿找这样的好事!哈——哈——哈——哈!多肉头的个大妞儿!”亚雷冒母亲的名义请苔丝到他们家管理老太太的鸡场,在九月苔丝赶集回去的路上,在夜静林深的围场趁她疲惫熟睡之时占有了她的身体。近四年之后,亚雷第二次见到苔丝时,“好像过电的一样”,“精神瘫痪”,“旧情复发”。他再也压制不了对苔丝的“痴情”,三次到苔丝干活的地方看望苔丝。他到苔丝家地里干活,给苔丝带去了一些东西。在苔丝娘家从马洛村搬出去而无处安身之时,亚雷伸出了援助之手。亚雷给陷于困顿的苔丝娘家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使苔丝心里越来越沉重地感觉到,从肉体的意义上讲,只有他真正能算她的丈夫。在这种情况下,苔丝委身于亚雷。亚雷第二次占有了苔丝的肉体。

苔丝外貌美丽、性感,亚雷一见就喜欢上了应当不足为奇。亚雷对异性的爱主要满足于欣赏和占有异性的外在美。亚雷对苔丝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在爱情上对异性肉体美的要求,这是相对于克莱所追求的精神美的另外一种伦理力量。

三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冲突的必然性

黑格尔认为两种力量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在道德上,无论是克莱爱苔丝还是苔丝爱克莱都存在道德缺陷。克莱对苔丝的爱是形式上的,他只是苔丝法律上的丈夫,他抛弃苔丝是不道德的。新婚即遭到克莱抛弃的苔丝在经受了一年三个月与丈夫分离的精神痛苦和田间劳作的体力折磨后,在等待克莱回归无望、娘家生存陷于困顿的情况下,抵挡不住亚雷好言相劝、软硬兼施和物质帮助,内心不爱亚雷却委身于亚雷,这也是不道德的。

亚雷再次见到苔丝,在知道苔丝的现状与自己过去的行为有关时给苔丝以物质帮助是有良心的表现,但是他不顾苔丝与克莱已经结婚的事实,不顾他对苔丝的爱是一厢情愿,利用苔丝因家庭经济困难有求于他而与她同居是不道德的。

克莱拥有苔丝的灵魂却没拥有她的肉体,亚雷占有苔丝的肉体却没拥有她的灵魂。克莱与苔丝和亚雷与苔丝的关系都存在道德缺陷,而且双方都坚持自己道德的片面性。

面对哭泣求宽恕的苔丝,“别的人,无论谁,看见这种样子,大概都要回心转意的,只有克莱不成,他平时虽然温柔多情,但是在他内心的深处,却有一种冷酷坚定的主见,仿佛一片柔软的土壤,里面却藏着一道金属的矿脉,无论什么东西,想要在那儿穿过去,都非把锋刃摧折了不可”。克莱坚决要与苔丝分离,他的坚定性为苔丝回到亚雷身边提供了可能性。

亚雷坚决要占有苔丝的肉体。他对苔丝说:“我已经打定了主意,非让你过舒服的日子不可,不管你自己的意思怎么样。”他还告诉苔丝:“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亚雷明知苔丝已经结婚,仍然坚持把苔丝据为己有,这损害了克莱与苔丝的婚姻关系,为最后悲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苔丝不爱亚雷,而且十分坚定。苔丝被玷污后回家的路上告诉追来的亚雷:“我从来没真心爱过你,没实意爱过你,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爱你的。”苔丝刺杀亚雷之后告诉克莱:“我从来就没像爱你那样爱过他。”

苔丝爱克莱正像亚雷对苔丝的痴迷一样,近四年不见苔丝的亚雷再次见到她仍然旧情复发。即使克莱狠心地把苔丝抛弃了,她却一直爱着他,她见到从巴西归来的克莱后仍然对他痴迷。

苔丝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体,是两种伦理力量冲突的交汇点,是左右冲突结果的关键人物。在这场冲突中,苔丝以超越现实的思想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可以分离的,正如她在牛奶厂说:“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让我们的灵魂,离开我们的躯壳。”因而她在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做出了不顾现实而追求理想的选择。苔丝认为,她在法律上是克莱的太太,但在实际上她却不是他的太太。苔丝允许她的灵魂与肉体分别被克莱和亚雷占有。但是这种分离的做法在当时的世俗社会是无法生存的,是道德所不许的。

四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冲突的结局

苔丝与亚雷的冲突验证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悲剧冲突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所代表的是正义、合理,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互不相让,冲突必然发生。

苔丝认为,亚雷对她身体的占有使自己再次失去了克莱,除了弄死亚雷之外无法得到克莱的爱。她的灵魂被克莱所占有,这对于深爱她、在她处境艰难时给予她帮助的亚雷是不公平的。苔丝悔恨克莱再次离开而哭泣时,亚雷挖苦呵斥苔丝和用脏话骂克莱是自然的,但是苔丝却无法再容忍亚雷对自己心爱之人的辱骂。冲突升级了,悲剧发生了。她结束了亚雷的性命,自己也因法律的惩罚而同归于尽。《德伯家的苔丝》的结局满足了黑格尔所说的“理想悲剧”的条件:冲突双方共同毁灭、同归于尽,悲剧效果不言自明。这也许正是《德伯家的苔丝》这本小说具有持久魅力的一个原因吧。

亚雷与苔丝毁灭后,克莱依然活着,但实际上,他已经死亡。在逃亡的最后,苔丝告诉克莱自己对死亡的预感后,克莱说:“我要是真没有了你,那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苔丝的毁灭,即克莱的毁灭。他之所以存在,只不过是以苔丝的象征而存在的。苔丝毁灭亚雷,实际上是替克莱采取的行动,是为了满足克莱对自己肉体的占有,从而使自己的灵与肉重新统一。小说最后写到:“他们刚一有了气力,就站了起来,又手拉手往前走去。”克莱遵照苔丝的临终遗言与丽莎·露的结合是苔丝一生的爱情理想——纯洁的灵与肉的结合。这个结尾符合黑格尔关于悲剧结局的思想:在悲剧中失败毁灭的,只是双方“伦理力量”的片面性,而“伦理力量”本身是胜利的,并且由于在冲突中克服了自己的片面性,才又重新取得了和谐。

五 结语

《德伯家的苔丝》已经成为一部不朽的作品,克莱、亚雷与苔丝的爱情悲剧无疑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在人类的爱情婚姻上,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是永存的,灵与肉的矛盾是永存的。两者的完美结合、和谐统一于一对男女的爱情婚姻中是不很容易的。正如作者所说:“因为世间万事,虽然计划得精心细意,尽情合理,而实行得粗心大意、违情悖理,所以呼唤的人和被呼唤的,很少能够互相应答;恋爱的人和恋爱的时机,也不很容易凑巧相合。”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爱情婚姻也不例外。在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下,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分裂灵魂与肉体是不可取的,基于现实而不是盲目的理想,保持灵魂和肉体的统一才能获得美满的爱情与婚姻。

参考文献:

[1] 哈代,张若谷译:《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 吴文忠、涂力:《浅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人民论坛》,2011年第2期。

[4]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郑长发,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思修试题范文下一篇:修改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