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2024-05-03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 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理想与追求的静态呈现。景观用精美而简洁的语言, 表述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 展示着自然与社会的精彩瞬间。校园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类型, 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也因此与传统型、商业型景观有了显著的差异。

校园景观包含了学校校园内的所有空间和设施, 包含校园建筑、校园绿地、运动场所、庭院、休憩场所、花坛绿篱、园路水池及其配置设施等, 是一系列实体要素的集合。这里承载着学校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是校园历史文化的呈现。

校园景观的建设不仅涉及到自然环境规划和人工造景, 也包含了对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校园内的建筑、植被、山石水景、小品等, 这些是人们可以感受和体验的空间建构, 是校园内固态的物质存在, 这些基本要素因形态、结构、线条、颜色、质感的不同, 在校园空间内通过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大的物质景观环境。而文化景观则是建立在校园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的基础上, 它体现了校园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 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智慧, 丰富了校园的内涵和教育的本质, 对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校园景观的文化命题

现代社会, 高校校园景观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 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这里是除了教室之外的另一个特殊又无声的课堂, 校园景观中的各种因素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学子们, 这里的一景一花、一草一木都对学生的一言一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景观环境作为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空间依托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校历来得风气之先, 是文化的产物和标志, 校园景观也应是一种文化综合体的表现。现代高校作为城市中最具文化精神的场所, 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文化引领的作用, 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这里已然成为了社会文明进步的智慧库和动力源。正如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理论家芒福德博士所说, “大学使得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犹如甘泉和琼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厚重的文化期盼使他们多了一份对于社会的文化责任感。

三、校园景观建设中的文化渗透

文化是校园景观的灵魂, 每个高校所容纳的文化都是多样性的, 每个校园景观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特色, 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文化实体。

1、精神文化的渗透

高校的精神文化包括奋斗目标、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学术道德、校风、教风及学风等, 它构成了大学文化的内核。

在校园景观营造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剖析、提炼学校的办学特点, 彰显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理念, 而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是以校训、校歌、校园精神等呈现出来的。这些往往是一所高校崇高久远的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 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弥漫在校园中。陕西师范大学以“厚德、积学、励志、敦行”为校训, 这些引人深思的校训往往都是出自传统文明思辨的著作, 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了解师大的气质, 了解它的文化取向和底蕴。师大的雁塔校区之所以厚重, 之所以让人感动, 就在于它已经将这些精神、文化, 物化为我们可以与之共生的场所, 我们可以在校园的任何位置感受这种场所精神。

2、历史文化的渗透

每一所大学都是一个矿藏, 每一个校园都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具有历史景观的校园才是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品。

通过校园景观来识别、改造和演绎历史是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之一。在校园景观设计中, 应当学会用独具特色的设计要素展示校园独具内涵的历史文化, 用对历史性空间的保护使校园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这些宝贵财产是需要加倍珍惜和细心经营的。有了这些历史的见证, 身处其中, 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文化积淀的魅力和价值。让每一个融入其中的学生都能从环境的体验中感受校园的过去, 回味校园的历史, 都能亲身感受这种无声的精神, 这不仅是对校园历史文化的继承, 也是一种历史感、使命感和文化责任的诞生。

陕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对学校历史文化的经营, 雁塔校区地标性建筑之一图书馆建于1956年, 由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设计。图书馆的设计吸取了我国传统的古典建筑的设计手法,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馆内保存着珍贵的古籍善本, 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1989年进行翻新时, 保持了原有的样貌与形态, 建筑的色彩也仍沿用与之前最相近的颜色, 整体来说, 图书馆在原来古朴大方的基础上, 更显壮观。

3、民族地域文化的渗透

民族地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人文、政治、风俗等社会因素下, 它是基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而诞生的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 体现出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显得极其重要。高校校园景观建设除了要考虑当地的自然因素, 还要有效结合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乃至历史文化遗产, 重视自身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点。

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校园内有一处水景叫曲江流饮, 相传在唐朝时, 新科进士们揭榜后都会齐聚长安城的曲江, 举行声势浩大的宴会等活动, 这一习俗在唐代非常盛大, “曲江流饮”也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这一景观的重现是一种人文记忆, 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寓意, 曲江流过陕西师范大学, 让这里的历史沉淀更加浓厚也更具文化韵味。

4、艺术文化的渗透

高校校园内的景观小品与雕塑是一种视觉欣赏艺术, 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通过视觉感知给人以美的体验。优秀的校园景观一定是有机结合了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于一体, 利用鲜明的色彩、轮廓、尺度、肌理、质感等诸多元素的个性呈现, 通过美感展现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 应当以美学为基础, 以艺术为精髓。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内校园景观小品种类丰富, 从喷泉、雕塑到亭榭、石刻等, 图书馆前左右两侧的树荫下散布着很多石桌和石凳, 这些石头大都刻有人物、飞禽、花鸟、走兽等图案, 内容多来自于古老传说, 校园内还有很多精致的亭子和紫藤花架, 这些都为校园的绿化增添了诸多的景致。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文化的渗透是一个时代的课题,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时刻受到文化的熏陶, 这是校园文化景观的重大使命。

摘要:文化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和熏陶。丰富的文化内涵, 需要借助于校园内的景观配置作为载体, 才能得以充分的表达。而高校校园的景观环境, 因为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使其具备了自己的灵魂与个性。

关键词:校园景观,文化内涵,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 陈波.解读校园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 吴劲松.新时代我国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 2006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已经成为当下人们了解信息、传播信息以及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而高等学校内外部环境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化的负面的因素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在当下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对高校应急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全面加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轻突发公共事件对高校的不良影响,已成为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信息化 高校

【基金项目】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YSK1402。

引言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公共危机的曝光率大大增加,传播时间迅速,范围广,影响广泛,甚至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谬误,舆论跟风现象严重,特别是网络成为了谣言的助推器,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高校学生在知觉、判断、认知上缺乏成熟的辨别能力,情绪易激动等等,传统的高校应急管理方式措施存在着应对不及时,效率不够高,处理不够人性化等弊端,未能很好地协调突发事件对高校的影響,导致突发事件相关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激化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将不良影响转化到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将危及到高校治安和稳定,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和建设。而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时期,隐藏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各种复杂不稳定的因素,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深层次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高校校园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一系列高校的突发事件让高校的应急管理的完善迫在眉睫。

一、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敏感的一份子,高校为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了特殊的复杂的环境、这就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主客体的明确指向性,使得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社会性、不确定性的特点。

我国对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法律体系不够健全,虽然就数量来说是比较多的,但是这方面的立法不够统一,不够集中,同时国家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当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高校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同样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文件规范,并以此来指导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的依法进行。

管理者缺乏对于突发事件的正确认识,应对不及时,导致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缺乏组织化的应急管理机制,高校关于应急管理的日常的教育培训、预备防范、紧急突发事件安全预防演练等工作同样也停滞不前。以学校为主体的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滞后。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管理者担心不良信息公开会损害高校利益,破坏高校形象。或是一些管理者过于重视政绩害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害怕自己的仕途受到影响。出于种种考虑,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信息发布滞后导致谣言和猜测对公众误导,引起更大的恐慌,让局面变得更加被动,大大增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难度。

我国高校的应急信息交流网络不健全,对突发事件的各方面信息缺乏高效、精准的收集,甚至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会出现,各环节信息无法共享,信息的报送渠道受阻等现象,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收集工作的进程。导致了高校应急效率低下,耽误突发事件处理的最佳时机。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多方面压力,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大学心理教育缺乏,缺少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措施。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措施

建立健全我国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使高校应急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各级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应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来指导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依法进行。

建立健全高校完善的突发事件预案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所谓应急预案,就是对应处置应急突发事件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一套全面完整的防范体系。同时不断对预警机制与预警预案进行调整使其不断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改进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能。高校应定期展开应急预案演练与评估,不断完善预案。建立健全多层次检查监督机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合理可靠的监督检查能够有效地预防其发生,要不断完善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检查监督为主,学校纪检部门、广大师生、社会媒体舆论监督为辅的多层次监督体系,利用多层次监督检查机制防患于未然。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一点就是培养专业化的应急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管理者应提高应急管理意识,进行必要的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熟悉并熟知高校应急预案的内容,掌握在不同类别事件中相应的应急管理技能,学习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应急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以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应急预案,熟悉上级部门的政策文件,清楚自己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和拥有的权利的关系,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在法律范围内有序进行。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干预,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我国当前高校教育过度的重视科学文化教育,没有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造成了大学生对危险观念的淡薄。此外大学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愈演愈烈造成严重后果。最后,当突发事件已经发生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立”把学生生命放在第一位,同时保障受众人群的信息畅通防止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与谣言。同时对突发事件损失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能受到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尽快组织高校师生尽快恢复工作、学习与生活。最后,启动责任追究机制,深入、细致地调查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以及影响,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绩效成绩进行评估,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工作失职、监督不力、滥用职权等现象进行相关责任追究,防止类似事情的再发。

参考文献:

[1]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161-163.

[2]刘会亮.高校突发事件预防法律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3]张着.高校危机管理防预体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刘伟,张万红.高校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社,2009:3

[7]谢施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这对于当代高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在诸多方面都发挥着影响力。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希望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设计 应用价值

引言

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具实用性的艺术门类,但是其设计的价值理念及整体效果离不开特定环境的支持与体现,高校校园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并集中体现社会文化发展的教育文化场所,因此,在高校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艺术设计理念、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诠释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如此,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就能够很好地体现于高校校园环境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也能够从艺术设计角度得到升华,更好地体现高校校园的魅力之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建设,二是精神文化建设,在这两者之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为校园的硬件设施,包括校园的景观环境及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及公寓建设等,是具有可视化观点的物质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即意识形态建设,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例如学校的整体形象、价值观念导向、道德品质培养等,这些都属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范畴。接下来,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谈谈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一、艺术设计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

所謂艺术设计,其实质是在一定构思创意之上在特定载体上呈现出的利用图形、色彩及文字作为表现手法的具有艺术感的创造行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际过程中使用艺术设计思维,能够更好地优化校园文化设计思想,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无论是在创意构思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1.拓展校园建设创意思维

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其应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拓展校园建设的创意思维。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构想,因此,要想更好地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我们就必须在创意构想上狠下功夫,如果创意构想缺乏艺术感召力及生命力,那么设计出的创意方案必将是失败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数文化建设都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行为及情境实现的,这一切活动的构建都将以创意为先,如果我们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应用艺术设计思维,那么文化建设工作必然能够将创意构想得以充分拓展,从而发散思维,利用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构思和联想,进而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保障。

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体现在其应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艺术设计是一种偏重于实用性的设计艺术,其中包含很多设计门类,例如广告设计、标识设计、包装设计等,因此,如果我们将艺术设计思维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表现形式将得到极大丰富,在这一载体上,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法都能得到具体应用,进而充分发挥各种艺术设计门类的设计优势,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二、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来说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接下来,笔者将从这两点具体展开论述:

1.艺术设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归咎为可视化的具体实物建设,例如校园内的建筑、景观、雕塑、教室、寝室、食堂、各种教学、生活设施等。从艺术设计角度看,艺术设计思维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就体现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协调统一,只有具有实用性的艺术设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如果艺术设计作品不能满足校园实际应用,那么艺术设计思维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将是无力的、不具备实用性的。例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具体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查阅资料,学习知识,食堂要有效地满足学生的用餐需要,并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选看、购买及就餐,教室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积极兼顾其他教学需要,因此,在艺术设计应用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全面考虑到物质建设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出艺术设计思维的应用价值。基于此,在具体艺术设计过程中,笔者建议,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内墙及长廊中悬挂适当的艺术装饰用以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精神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使学生在课外学习及课间休息过程中有好的心情。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景观中的艺术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校园的文化建设及人文气息,加强学校的整体形象设计,增强校园凝聚力,使校园文化更好地传播。

2.艺术设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艺术设计能够在精神上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思维将发挥更大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的建设,因此,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体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效运用艺术设计思维,更好地利用艺术设计思维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1)宣传海报的设计

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首先应该将艺术设计思维应用到高校宣传海报设计之中。在高校中,各种活动的开设都不能离开宣传海报,同时高校校园是一个各类海报争相竞放的地方,发布海报的最重要目的是将人们吸引过来,并获得人们的认同,且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校园海报一直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如果在海报宣传设计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应用艺术设计思维,那么海报的宣传效果及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将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在当今校园海报设计上,一般方法都是采用电脑制作,并打印,如果我们在海报设计过程中运用艺术设计门类中的手绘方法,那么海报设计就能更好地节约成本,同时,其趣味性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再比如,每年的三月都是学雷锋活动月,在整个三月中,学生都可以很好地学习雷锋精神,一旦三月过去,雷锋精神就会被抛诸脑后,如果我们能够在学雷锋月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更多地运用艺术设计思维在寝室、教室、食堂里合适的地方张贴公益广告、漫画,引导生活其中的人们养成良好习惯、爱护环境、文明生活,那么效果肯定比单纯的海报宣传好得多。

(2)高校形象设计

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其次要将艺术设计思维运用到高校形象设计之中。高校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建设。基于此,我们必须将艺术设计思维运用到高校形象设计之中,利用艺术设计思维优化学校的标识、强化学校标识的艺术性,那么学校就能在广大学生心中得到更加深刻的认同,使高校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对于学校凝聚力的提升及品牌文化的推广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的。

(3)高校网络设计

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还应该将艺术设计思维应用于高校校园网络设计之中。在高校网络设计中,艺术设计思维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校园网络是当前广大学生接触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保障基础,如果我们在进行校园网络设计的过程中更多地使用艺术设计思维,同时对校园网络进行精心的版式编排,那么校园网络就会成为高校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并集中体现高校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校园精神文化,同时让更多社会人士了解高校,主动参与进来,促进高校文化的有效传播。

结语

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效利用艺术设计思维,通过艺术设计思维的运用更好地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使校园文化设计通过艺术设计的优化呈现出更具魅力的态势,并深刻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及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宏杰.创新校园文化育人建设新理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3.

[2]马丽贞,袁丽丽,任翠香.新媒体视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教育,2018(01):38-39.

[3]王杨,王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初探——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J].学周刊,2017(23):10-11.

[4]易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02):72-77.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世界进入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做为最重要传播载体,已经完全融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习生活和高校宣传的舆论工作,对高校大学生的全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正面引导,抵制负面消息,创建优良校园环境,全方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

关键词:校园新媒体;高校德育工作;舆论监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是极为有效的“一对多”传播的工作模式,以新媒体为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趋势,同时对于教育工作者给予高规格的要求。伴随着新工科的到来,将数据挖掘、大数据,云计算等一些先进手段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的引导,管理,学科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当中,高效准确地把握新媒体在育人方面的功效,才能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化功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一、校园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媒体及新媒体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新媒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新媒体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当今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户外截然不同,其是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将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后,显示在终端的一种方式,其中手机、IPAD等一些终端设备最为普遍,网络使新媒体传播方式迅速,使用起来更为便捷。

(二)新媒体的特征

(1)多样性:指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自由方便地在网络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文献信息。

(2)虚拟性:新媒体的虚拟性,也可称为匿名性。在网络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是依靠数字信号代替的。

(3)交互性: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此,其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1对N,N对1,N对N的信息传递,使得信息可以相互交流。

(4)共享性:新媒体已经打破地域的界限,开创了开放、自由和发展的公共平台,为受众提供了共享的空间。

二、对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新媒体是高校工作者进行德育工作最为重要的思想阵地,所以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校大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生活、真实案例、真实人物来进行宣传,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送国家最新大事、推送优秀书籍,推送传统文化,让新媒体完全融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从而将被动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正向的能量进驻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

(二)个性化新媒体内容, 推动新旧媒体间的整合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学校的建设良性发展。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交互化的特种就要求在其内容上的个性化,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学生实际需求、接地气儿地将话题有效地传播,并且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欣赏性,而且新旧媒体一定要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深化。

(三)管控新媒体提高媒介素养

校园新媒体建设均处于发展初期,硬件建设则是校园网工程建设,软件建设则是新媒体的管理者和监控队伍,在学校里监控队伍又被称之为“网络红军”,高校必须要重视软硬两方面建设,才能有效保证校园新媒体的高校应用,通过培训等方式锻炼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和监控者,从而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而且一定要加强新媒体使用者的媒介教育,从而使其能够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身服务并进行理性的媒介消费。

三、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化功能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一)多维度着手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多维度着手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时间层面,增强积极应变能力,高校在软硬件的建設上一定要注重立足于长远。二是内容层面,要注重高校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将大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将大学与学生本身联系起来,多渠道多手段结合实际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主体层面,注重互动性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新媒體的交互性,让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成为最有效的发言人,促进高校新媒体化德育工作的繁荣发展。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平台

构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平台是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平台包括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特色活动,学生德育学分考核,学生典型宣传,高校党建工作,团建工作等等。将各种校园网络资源整合起来,用于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条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德育教育工作平台,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利用新媒体牢固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变得更加具有多样性,价值选择变得更加具有多元性。大学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应当加强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加强其对不正确思想的抵制,注重鲜明地表达出其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通过正向的引导,对于党员团员的具体要求,对于青年的期望,对于高校典型案例的宣传,对于“三观”的正确认知,牢固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

(四)健全舆论监督机制,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培养高素质网络管理者和网络监控人员,对于平台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健全舆论监控机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新媒体的主体,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正负面的舆论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建立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合理、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增强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为进一步构建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工作平台,为高校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四、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软硬兼施,创建创新高校德育工作,以健康、文明的内容去引导大学生,以丰富的信息内容、多样性的传播方式、无拘束的时空视野、迅速快捷的传播速度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高校师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5298)

作者简介:王祎雪(1979-),女,辽宁盘锦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工程研究。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能准确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校园内数据倍增,将数据用于进一步挖掘分析,对于校园、教育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各种行为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预处理、分析、挖掘,多维度挖掘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全面了解自己,学校施展教育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为日后职业规划做准备。

关键词:校园数据;大数据技术;学习兴趣;数据分析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Based on Big Data of Campus

——Taking Guangdo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ZHENG Qianru,ZOU Caifeng

(Guangdo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550,China)

0  引  言

隨着校园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校园内产生数据越来越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校来说,掌握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师因材施教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自身学习兴趣,可以对未来就业规划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1  校园数据价值与教育数据挖掘

1.1  校园数据价值

自2012年,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推进各个高校实现智慧校园建设、信息化教育模式应用、教育资源共享等服务[1]。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校园内部有各个子系统,如财务系统、行政系统、教学系统、学生信息、科研信息和后勤管理等,这些子系统都产生大量的数据[2]。这些数据体量较大,但是利用率不高。

在教育领域,“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难点[3],老师很难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而学生也因为认知水平、学习经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原因而捕捉不到自己的真实兴趣。如果能将教育相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并加以分析和挖掘学生兴趣,将会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促进作用。

1.2  教育数据挖掘

教育数据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4],以便相关人员利用挖掘出来的信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5]。在外国,已有国家开展教育数据挖掘(Educational Data Mining),并认为数据质量直接决定挖掘信息的质量[6]。例如,2012年,美国教育部发布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中指出,美国高等院校教学系统变革,要通过对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来实现[7];2015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认为面向学校和学区的教育数据非常重要,可以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8]。

在国内,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在多方面进行应用,如提高教育管理效率[9]、分析和引导学生消费模型[10]、大学生孤独预警模型[11]等。利用校园数据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围绕该方向进行进一步探究。

2  校园大数据的学生学习兴趣分析与应用

2.1  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平台

基于校内各个管理系统数据实现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系统可以采用基于Hadoop的分布式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Hadoop集成了HBase、Hive、Sqoop、ZooKeeper等组件。离线的传统关系型数据(如选课数据、成绩数据、出勤数据、图书借阅数据),可以采用Sqoop组件同步到Hadoop集群中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动态采集的实时数据(上网访问数据)可以采用日志采集组件Flume、实时处理组件Spark或者Storm来采集。采集好的数据,通过进一步的清洗,可以采用Hive、Spark等数据分析工具来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分析后的结果可以存入HBase、Redis、Elasticsearch等能快速检索的数据库,方便呈现学生学习兴趣挖掘结果。

2.2  校园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校园内部各个子系统,如财务系统、行政系统、教学系统、学生信息、科研信息和后勤管理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采集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关的部分数据采集回来做进一步分析,包括:选课数据、成绩数据、出勤数据、图书借阅数据和网上访问内容偏好数据,采集方法如下:

(1)选课数据。选课系统记录了每个学生的选课记录,可以通过访问选课系统的数据库获得每个学生的选课时间、所选课程、所选课程科目。

(2)成绩数据。教务系统或者成绩系统记录每个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可以通过访问其数据库获得学生每门课程的成绩。

(3)出勤数据。出勤数据分为在线获取和人工获取两种方式。在线获取是指使用在线签到方式来记录学生的考勤,人工获取则是通过学生或教师记录出勤数据。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个班级上课的出勤数据由所在班级的副班长人工统计,数据可以向教务处申请采集并进行数字化处理。

(4)图书借阅数据。图书馆管理系统会记录每个学生的借书还书记录,可以通过访问其数据库而获得每个学生借阅的书本时长、借阅书本所属类别。

(5)网上访问内容偏好数据。可以通过设定程序,采集校园网服务器中的流量数据,如访问时间、访问地址、访问频率和访问内容。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个学生上网的IP是固定IP,因此可以将互联网浏览数据根据IP进行分类,从而对每个学生互联网浏览内容喜好进行分析。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0个独立学院、44个专业,全日制学生达到15 000多人。由于学生数量多,所产生的数据众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干扰数据、无效数据和缺失数据。数据预处理需要对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避免这些不良数据影响数据挖掘的质量。并且将学生ID相同的数据归为一类。

2.3  学生兴趣分析与挖掘

对预处理好的数据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学生学习兴趣数据分析:

(1)专业课学习兴趣,通过计算专业课程出勤率和专业课程成绩排名来评价。如果一个学生专业课程出勤率高、专业课程成绩排名靠前,说明该学生对所在专业课程非常感兴趣。

(2)选修课学习兴趣,通过计算学生选修课程出勤率、选修课程成绩排名、选修课程科目统计来评价。如果一个学生选修课科目集中在某个学科、出勤率高、选修课程成绩排名靠前,说明该学生对该学科知识非常感兴趣。

(3)课外书籍阅读兴趣,通过统计学生借阅图书次数、借阅图书类别统计、借阅图书时长来评价。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借阅某个类别的图书,或者借阅某个类别的图书时间很长,说明该学生对该类别图书非常感兴趣。

(4)上网访问内容兴趣,可以通过统计访问内容偏好统计、访问时长来评价。如果一个学生经常访问某个类型的网站,或者访问时间比较长,说明该学生对这个类型的资讯非常感兴趣。

2.4  学生兴趣数据应用

通过学习兴趣的分析结果,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兴趣爱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对当下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未来就业选择做好准备;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给予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校可以通过积累历年学生学习兴趣数据来制定教学方案,以便提高教育质量。

2.5  学生兴趣结果可视化

分析挖掘后的结果可以通过校园网Web形式、手机APP、企业微信等形式进行可视化,方便学生个人的查询和指导老师的访问。比如图2,软件工程的学生张三,专业课程排名较高,出勤率较高,说明张三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兴趣度较高;张三选修次数最多科目是经济学,选修课的成绩较高,说明张三除了软件工程之外,他对经济学的内容也比较感兴趣。平时上网访问的内容集中在金融资讯。因此老师可以鼓励张三多学习经济、金融的知识,未来就业也可以多关注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公司职位。

3  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利用校园数据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个人和学校本身都具有积极性影响,尽管如此,使用校园数据挖掘学生学习兴趣,仍然有一些不能忽视的困难和挑战。

3.1  大数据平台构建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园办公、教学等电子系统得到广泛使用。在大多数高校中,大数据平台除了为学生开展课程、参与相关比赛而搭建,并没有在全校园内进行广泛使用。要大数据技术在校园内得到有效应用,需要学校给予足够重视,并且积极构建大数据平台。

3.2  打破各部门数据壁垒

校园数据涉及学校众多部门,每个部门有各自的管理系统,这使得各部门管理运作相对独立,但是同时带来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利用大数据可以在技术层面上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使得各个部门数据统一采集到大数据平台。但仍然需要学校领导积极协调各个部门,才能使工作名正言顺地开展。

3.3  确保数据安全性

数据安全是数据挖掘分析的重要挑战。当发生学生隐私数据泄露事件,将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学校形象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对采集数据进行私隐分类,对于涉及学生隐私的数据,在采集之前要进行询问,征得同意后方可采集。要建立完善的数据保密机制,规范化使用数据流程,防止数据泄露。建立在合法、安全、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数据挖掘分析才有意义。

4  结  论

随着校园信息化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校园数据成为教育数据挖掘领域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其挖掘结果可以应用到教育、管理、学生行为预警等方面。利用校园数据挖掘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并且帮助学校和老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达到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龙.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校信息化服务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153-156.

[2] 杨天敏.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究 [J].计算机时代,2019(9):107-109.

[3] 徐焱.基于教育数据挖掘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1):60-65.

[4] 雷晓锋,杨明.教育数据挖掘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4):108-114.

[5] 曹慧娟,王晓春,刘彦蓉.国内教育数据挖掘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7):5-8.

[6] 丁国勇,程晋宽.高校學生学业表现研究:历史回顾、现实问题与未来路向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0):52-56.

[7] 王正青,但金凤.大数据时代美国教育数据质量管理流程与保障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5):96-103+112.

[8] 胡刃锋,李瑶.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探析 [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2):58-60+63.

[9] 张宁.学习分析: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 [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17-19.

[10] 王军,孙蓓.基于大数据的高职学生行为分析与平台研究 [J].现代信息科技,2019,3(8):13-15.

[11] 余琳,许婷,李超,等.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孤独预警模型——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3):1-4.

作者简介:郑倩如(1985—),女,汉族,广东广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大数据;邹才凤(1980—),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大数据。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校园不断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阐述了校园网络文化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最后提出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 校园文化 负面效应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的普及率达到91.5%,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达到3395万人。由此可以看到,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育人环境建设的成效。

党中央和教育部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提出要以创新精神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为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本文在阐述了校园网络文化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最后提出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由此产生了校园网络文化,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特征。

1.校园网络文化体现学校文化特色

一个成功的校园网的建设从其信息发布功能模块的设置、自动化办公系统应用功能的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及家校交流平台的建立到这一系列功能的实际应用,都充分展示着充满活力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彰显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风貌。同时,高校校园网络作为展示学校工作的窗口,也是高校评估的一个观察点。

2.校园网络文化推动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校园网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在网络环境下,使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为文本、图像、视频、电视等提供了快捷可靠的平台,使教的方法与学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社团活动、学术研讨、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生动地再现于网络媒体,学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选择地观看,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

(3)在网络环境下,广大师生利用网络主动同外界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同社会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了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

3.校园网络文化实现管理现代化

教育面向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校园网络是高校办公室管理现代化的载体和手段,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办公室实行网络化管理是高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校园网络办公集管理、控制、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摆脱了长期以来基于纸质的传统办公方式,逐步实现向依托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数据的无纸化办公的根本性转变,真正体现办公室工作的方便、快捷、高效。利用校园局域网,高校办公室可以实现全校网上文件传递、信息发布和通知公告等综合信息服务,可以实现高校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系统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可以使参谋、协调、服务等办公室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收集校内师生员工对学校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意见,集思广益,便于学校领导和本部门科学决策。

4.校园网络文化促进信息沟通

校园网作为高校的信息源,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内外信息的沟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师生和社会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制度、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招生就业等,同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方和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和社会反映的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社会的需求。

(2)院系与院系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交流、互补、交叉、融合、共享,使学科调整、专业改革、模式创新达到最优化。

(3)师生能及时、高效地了解社会信息、校园信息,以及在校园BBS上研讨师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资源,达到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最优化,达到学生的学习、娱乐和就业的最优化。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点击名师和品牌课程,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知识获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拔、启发、释疑、解惑、传道授业。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

网络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存在值得警惕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1)网络误导高校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单纯的硬件设备并不能算作校园网,网络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软件来实现,软件建设就是校园网络的核心内容。然而许多高校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偏软件,忽视培训的严重倾向。有的学校认为配置越高越好,热衷于购买新高档机,盲目追求潮流,致使购买设备使用率不高,成了显示办学条件的陈列品。因此使校园网以及基础设施应用率不高,造成很大的闲置或浪费。

(2)网络混乱了大学生的思想。由于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多,在理解信息方面他们也更加主动,不会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这样一来,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再加上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容易。

(3)网络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的“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对高中生的调查中发现22%的被调查学生浏览过色情网站,19.6%的中学生在别人的诱惑下,上网聊过一些两性话题;对登录色情网站或浏览黄色内容的主要原因的调查显示,8%的学生是因色情网站泛滥,一不小心就点击进去了;5.6%是出于好奇;不清楚原因的比例为5.5%;为了满足欲望的比例为2.3%;为了获取有关性知识的比例为1.8%。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年龄差距并不大,因此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对大学生上网情况作出大致相当的推断。调查还显示,有14.3%的学生曾在网上玩过具有暴力倾向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网上黄毒泛滥,以及带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的泛滥,严重污染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学习成绩急骤下降、精神萎糜颓废、甚至精神分裂失常等,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4)网络影响了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科研。有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无心上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严重的勒令退学;有部分师生在科研中出现严重剽窃他人网上成果而侵犯知识产权。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所说,“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只有遵守这个游戏规则,网络文化才会焕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校园网络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管理,才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减少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建设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强调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中既有懂网络技术的专家,又有思想教育上的专家;既有校领导,又有教师;既有学生干部,又有普通学生。

一方面,这支队伍要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净化网络环境;进而营造健康的绿色绿色校园网络文化。

另一方面,这支队伍通过BBS、心理咨询或设立信箱,随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网民的信息解读能力,引导大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健康上网。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主要需要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资源库建设和培训四个方面来进行。

(1)硬件建设方面。目前,我国一般高校的校园网络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大都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进图书馆,进课堂,进宿舍。但还需要适当改进和完善。

(2)软件建设方面。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色情、暴力及颓废消极信息和思想充斥其间,西方文化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品位,宣扬中华优秀文化。

(3)资源库建设方面。要走引进与建设相结合的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资源。第一是链接。将学校www服务器与Internet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第二是镜像。通过与Internet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建立全部或者部分镜像(如中国知网),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第三是自主建设。一方面,由学校教师把自己的教案和开发的课件存入资料库,另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专门收集网站和市场上优秀的网络资源软件。资源建设中还应该考虑创建良好的资源搜索引擎,与师生的需求相适应,使建好的资源库发挥充分的作用。

(4)培训方面。①通过培训,教师们都掌握计算机及课堂教学平台的常规操作,熟练WORD排版、PPT幻灯片制作、EXCEL数据处理在内的OFFICE系列软件的应用,熟练ACDSee图片处理,PHOTOSHOP扣图技术、电脑录音、多媒体视频剪辑在内的多媒体素材处理,熟练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常用软件功能介绍、病毒的防治等计算机维护,熟练利用FrontPage、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个人网页。②向学生推荐文化学习网站,拓展课堂;向学生推荐综合性的精品网站,开扩视野;向学生推荐益智类游戏类,寓教于乐;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的专题网站,促进学生心理健康。③设立了家长论坛等栏目。家长通过“家长论坛”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网上留言”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通过电子邮件反映各自的意见、建议和孩子在家的情况,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在管理上的不足,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促进家校共建。

参考文献:

[1]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网民特征结构.

[2]敬菊华,张珂.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新变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米密,程新康.浅谈高校办公室管理的现代化建设[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1,(7).

[5]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6]王邦虎. 校园文化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黄爱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8).

[8]肖雪花,朱原谅.浅议校园网络文化[J].现代情报,2002,(9).

[9]邵一江,黄雄英.浅析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0]郭本升,王林,邢建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医疗事故法律鉴定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职业公共行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