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创新意识范文

2023-10-10

语文教育中的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手工教育现状,创新是学生手工作品中出现的最广泛问题,据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手工教学;学前教育;创新意识

手工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幼儿教师必会的一项基本功,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手工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完成一个手工作品,并且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基本能力着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手工课教学的现状

通过研究发现,近两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手工作品令人感到遗憾,基本都是一个主题,千篇一律,缺少创新和个性风采。虽然每个作品和以往的学生创作并不相同,但是在作品的形式上、图案上、材料的运用上依然趋同,创新的因素较少。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都抱有随大流的思想,忽视自己的观点,虽然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小组意见,但是这种小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随大流现象压制个别学生的正确思想想形成,抑制了他们自我创新精神。

二、作品缺乏创新的原因

1.学生的意识不正确,认为作品=作业

因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依靠教材进行的,那么在教学环节中,学生按时完成教学的任务,完成教师安排的作业。那么,在进行展览的时候,学生们为了不费劲,图省事,就把自己的作业直接拿去当成作品,这样作品的质量根本不能提高。

2.节约原则

因为完成一个好的作品,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还需要财力。有些经济不富裕的学生就会为了省钱不去选择一些高质量的难找的材料,而去选择一些替代材料。

3.教材陈旧

教师在进行一轮教学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教案,那么在进行下一轮的教学的时候,就还会依靠这个教案进行,教材也很少更新,那么学生学到的作品形式等都还是陈旧的,没有及时更新,缺乏新的审美经验,从而对自己的创造性也有阻碍作用。

4.教学评价不全面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讲十分的重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手工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对小组的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或者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较少,那么那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的关注度就少,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较少,这种评价不全面,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1.拓展信息,丰富学生审美经验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进行拓展更新,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更多的作品进行展示,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要致力于打破学生的传统固有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作品更加多元化。比如在泥塑课的教学中,原来的教学知识让学生用基本技法做泥条、泥片和泥块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工,再制作饼干、花瓶等。但是如果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让他们观看和接触更多新鲜的作品信息,就能够丰富他们的联想,利用泥塑工具制作出一些镂空或者娃娃等作品形式。

2.举一反三,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进行传授,并且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学生的自身动手能力受到限制,老师手把手教,一步步的进行示范,教学十分的精细,虽然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快速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并不好,也没有真正的进行吸收,创新意识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新教学模式,认真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的质疑,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成果,让学生自己积极的投入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比如在布娃娃的手工制作时,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每个步骤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依靠学生自己去进行制作,如果有学生遇到问题,就要积极的去引导,而不是直接的告诉。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都能够有效的提高。

3.提供多种材料

因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缺乏相应的材料学习和观看,那么作品能够在哪方面进行改造,适合用于哪些方面等,都缺乏思考和尝试。有些手工材料学生在教材、老师的课间或者网络上看到过,但是因为它并不是生活中常见的,获取材料也十分的苦难,所以他们就更不愿去制作。有些材料比较常见。但是因为学生缺乏日常收集材料的意识和习惯,那么在不经意间就舍弃掉,等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就找不到了,就会影响手工作品的效果。

如果老师提前要求学生进行材料收集,或者将一些难找的材料收集好提供给学生,那么学生就有可能从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有更多的创造性,制作出更有特色的作品。在材料的运用上,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过年”的手工作品中,为了突出这个主题,学生可以进行分工,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过年的气氛,通过彩泥捏出吃年夜饭的人以及年夜饭,还可以用卡纸和废旧材料布置过年时的环境。这样,学生们共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而且采用多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能够创作出更多的新颖的作品。

4.活动渗透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可以采取活动、比赛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现场比赛,进行作品的设计和创造,提供一个十分有趣的环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感受到制作作品的乐趣,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在手工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尝试新的制作材料,带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在手工展上呈现更多新颖、独特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梁英.手工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2):162.

[2]陈梦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手工课合作学习的反思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6,(47):172-173.

作者簡介:韩翠玲(1983年8月),女;本科学历,湖北随州人,艺术设计教师,主要教授平面设计课程和手工课程。

语文教育中的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一、立足工作实际, 明确工作目标

目前,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发展。在这种形势背景下, 如何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中心任务做好教育档案工作, 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众所周知, 无论任何工作, 都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 教育档案管理也不例外。为了打破过去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 解决过去教育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首先要明确新时期教育档案的工作目标, 把它作为一个指导思想, 从而统领教育档案工作全局。为了迎接和应对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明确“树牢服务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促进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在这种工作目标的指导下, 从而增强相关人员的教育档案管理意识, 完善教育档案管理机构和制度, 融入一些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形成一个专职部门集中管理、多个部门分工协作的局面。总之, 明确教育档案的工作目标是实现教育档案创新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前提条件。

二、提高人员素质, 健全管理制度

教育档案管理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 对学校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档案管理中, 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制度是两个基本条件, 我们要通过提高教育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和完善教育档案管理制度, 从而为教育档案的管理提供便利条件, 才能使教育档案更好地满足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为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服务。

(一) 提高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档案管理的好坏与具体的工作人员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在新时期,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满足现实需要, 必须要提高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首先是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档案管理是一项具有政治性和保密性的工作, 这种性质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包括较强的政治责任心、敏锐性和较强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其次, 是提高教育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在提高教育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技能方面, 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 现在是学习型社会, 教育档案工作人员要自己不断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 掌握扎实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 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熟练掌握专业工作程序, 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具体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 学校领导, 尤其是教育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 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教育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或者外出参观等, 从而使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和各项新技能等。总之, 通过对教育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从而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从容应对和处理现代教育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实现教育档案管理的创新提供人员条件。

(二) 建立健全教育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育档案管理制度是保证教育档案工作正常进行的一个有力保障, 也是开展日常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 实现教育档案的创新, 必须完善教育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档案法》及《实施办法》, 依法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包括档案管理队伍各自工作岗位的职责, 档案分类建立、收集整理、传递查阅、安全保密、档案室的规范建设等制度。通过完善教育档案管理制度, 确保教育档案管理机构以及各个部门职权分明,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完善教育档案管理制度, 使教育档案的立卷有一定的标准, 归档有一定的范围, 借阅有相关的规定和手续, 保密有一定的管理条例和措施等。总之, 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档案管理制度, 保证一切都依法运行, 有章可循, 确保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三、创新工作方式, 提高管理效益

为了促进教育档案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 在明确工作目标和确立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两个保障的基础上, 还需要从管理观念、工作模式以及服务功能3个方面不断创新, 从而确保教育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实现档案管理的转型优化。具体来讲,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 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教育档案是对学校教育发展变革的记录。在过去, 很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认为, 只要把真实的记录内容保存下来就可以了。的确, 对历史记录进行保存是教育档案的一个基本功能, 但是, 这仅仅是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冰山一角。如何保存, 如何整理, 如何提高教育档案的利用效率, 这些都是教育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尤其是新时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法, 但是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层出不穷。面对这种形势, 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和具体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转变落后的管理观念和工作思想, 树立起牢固的服务于教育的观念, 增强教育档案管理创新意识, 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有高度的责任感, 认真负责地做好教育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 创新教育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由于教育档案管理设计的环节比较多,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 工作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档案的工作效率。在教育档案发展的新时期, 我们要转变教育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 从而实现教育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一, 由被动变主动。在过去, 很多教育档案管理机构是坐等档案信息的到来。现在, 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 由被动变主动, 深入到学校教学活动中去, 挖掘各种教育档案信息资源, 不断加强教育档案资源库建设。第二, 由幕后走向前台。在过去, 教育档案作为学校教育检查的一个部分, 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 很多教育档案部门建立了“迎检教育档案”, 这种教育档案纯粹是为了迎接上级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而准备的, 与教育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所以, 教育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具体的工作人员要同心协力, 克服种种困难, 把教育档案的混乱局面纠正过来, 不再为检查而建立“迎检教育档案”, 而是为了教育档案的建设发展而做好档案工作, 使教育档案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一个特色资源和亮点, 使教育档案也走向前台。第三, 由传统走向现代。如今, 网络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教育档案管理也要从传统单独的人工向现代化科技应用管理转变。比如, 教育档案管理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 一方面可以实现教育档案的数字化,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开展教育档案服务工作。

(三) 强化服务功能, 提高管理效益。通过教育档案管理服务方式的创新, 可以提高教育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以前, 教育档案管理主要负责教育档案的保存服务功能, 对教育档案的利用功能的开发比较少。现如今, 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 管理人员可以着眼于未来, 转变传统的服务功能, 加大对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比如, 教育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些特色档案, 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从而实现教育档案由滞后保管向超前指导的跨越。具体来讲, 教育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完整的“学生成长档案”, 从而加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 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 教育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建立“特色教师档案”, 在档案中把这些特色教师的教学经验或者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整理, 从而为教师的借鉴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 加大了教育档案的利用效率。

以档促教, 以教兴档。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是教育基础性工作之一,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基础建设, 健全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才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促进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相信,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学校通过增强教育档案管理人员规范意识, 提高业务技能, 借助于网络等新科学技术, 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 使教育档案的管理更加有序, 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服务, 推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摘要:教育档案管理要走出传统模式, 通过增强教育档案管理人员规范意识, 提高业务技能, 借助于网络等新科学技术, 使教育档案的管理更加有序, 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服务, 推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惠新.如何做好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兰台世界, 2010 (52) .

语文教育中的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责任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对学生的耐心明显不足

初中学生普遍处于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 如果不积极引导及有效控制, 学生将会对老师及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当保持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学生, 解决他们的问题, 一旦教师耐心不足, 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将会受到阻滞性影响。例如,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及所受影响都呈现一定差异性特点, 还有的学生本身就比较顽皮, 不懂得体谅他人, 甚至拿别人的短处开玩笑。这不仅会为其他学生带来困扰, 对于其自身性格发展来说不利因素也会产生决定性作用。

如果这类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 将其改正, 在进入初中或者是高中时, 这种不会把握尺度的人格缺陷将会直接影响其后续发展, 甚至还会愈演愈烈。如果在课堂上他们也不能适当收敛, 不仅会使得其他同学的认真听讲受到直接限制, 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必然受到不良影响。以往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时, 并没有对学生这样做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 而是将学生的不良表现告知他们的家长, 情节严重的还会被记过并警告。虽然学生如此做法会导致其他同学的不理解及反感, 但是如果教师也听之任之, 采取粗暴解决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生本身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将会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是较为不利的。

(二) 家长缺少对初中生变化的了解

虽然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所能接受的大部分认知都来自于课堂上, 但是家长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这是因为一直陪伴学生的就是家长, 无论学生处于任何阶段, 家长都需要对其产生的变化进行及时了解, 并与之进行沟通, 从根本上了解他们的想法及困扰, 拉近自身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大部分家长却因为忙于工作及生活, 忽视了对孩子的了解, 他们不仅不能掌握初中生真正的想法, 对于文化课教育的理解更是存在较大偏差。大部分的家长初中生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 而文化课与思想品德教育并无关联。这就使得原本一体的教学内容被逐渐分割, 而教育也被全部推给学校。这种存在误区的想法使得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受到较大阻碍。

(三) 初中生本身存在不良思想隐患

从当前形势来看, 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这就使他们往往性格过于张扬, 习惯被关注及重视。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校园中, 他们大多都以自我为中心, 不仅不能严格按照相应标准, 遵守课堂秩序, 更严重的还有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打架斗殴, 导致各种不良现象充斥在校园中。这就为校园风气的良好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在对待问题时较为依赖别人, 永远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不仅缺少团队意识, 更不会去主动帮助别人。这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及与人交往带来导向性错误。一旦不加以有效控制, 学生的一生都有可能受到不良影响。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意识教学质量的优化对策

(一) 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任何教学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以教材为主导,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意识教育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及深挖, 在结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 确保其认知资源能够高度整合。这样, 学生就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从而解决各类问题。例如,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爱在屋檐下》进行教学时, 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主体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明确家及爱的定义;懂得不同家庭环境下爱所涵盖的不同意义, 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不能够进行选择的。尤其需要学生对父母收入低或者生理缺陷形成正确理解,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做法, 从而再次认识自己的家, 明确自身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了解父爱及母爱的真正内涵。

(二) 强化教师个人素质, 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初中教师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参与者, 其作用发挥与教学能效及学生未来发展都具有密切联系。因此, 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措施, 拉近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确保二者能够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时, 能够始终对学生保持耐心, 并愿意与其进行交流及沟通, 但是由于受到相关因素的直接限制, 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直难以形成真正契合的统一整体。初中教师想要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中的责任意识教育, 首先就要学会了解学生, 而了解学生的前提, 则是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知识, 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真正有能力的时候, 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充分的指导, 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做到及时发现学生问题, 与学生适时沟通,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这样, 学生也更愿意和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了解了初中学生的想法, 就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责任意识的指导。

(三) 家长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家长与初中生进行沟通, 可以拉近家长与学生的距离。一个初中生自己不喜欢学习, 她想放弃学业, 想去学习跳舞。一直以来都得不到家长的同意。直到有一次这位家长在广场看到自己的孩子跟着音乐翩翩起舞, 一刹那, 家长就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

有时候沟通并不一定要利用语言完成, 也可以是行动。父母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 更有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就如这位学生, 父母在思想品德教育时, 就可以告诉她, 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要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负责任。生活的姿态有千百万种, 但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有一种, 那就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最大的责任将其做到做好。这就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培养, 对初中生终身受用。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阶段, 这一阶段往往是学生心理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学生心智不够成熟, 所以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教师和家长在这一阶段应以专业的、良好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 以帮助学生在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得到积极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以正确的姿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有助于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

摘要:教师在精准把控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塑造及培养形成重要性认识。这不仅为责任意识的培养带来积极有效的助推力, 更能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 为其后续学习及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意识教育仍旧存在相应问题。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 不仅教学效果会与预期目标之间呈现偏差问题, 初中生缺少责任意识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更是十分严重的。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责任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波.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尝试[J].读与写旬刊, 2016, 13 (4) .

语文教育中的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是要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胆识;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育的应然境界。古今中外, 对这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北宋的张载说:“学贵心悟, 守旧无功”。即, 学习中最可贵的是要有心得体悟, 沿守旧的结论就没有新的功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 激起学生的首创性和探索性。”这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首创和探索就需要创新精神了。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是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他把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看得这么重要, 是有他切身体会的, 他的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他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之上的。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 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这些都说明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首先, 要让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知识愈广博, 愈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也愈容易取得成果。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应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 要注重方法的选择运用。梁启超先生说:“教员不是拿已得到的结果教人, 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由教育方面看, 不单是知识内容有价值, 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的方法也是有价值的”。这里的“方法”说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是只备“教什么”, 而是要备“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琢磨“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要反思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教师自己先体验到了思维的艰辛与欢乐, 才会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 知道怎样帮助、引导、启发学生, 让学生知道怎样学, 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现在教改中有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 如学生主体意识、教学民主意识、平等对话意识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积极、自主、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美国的教育中就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而不注重知识的传授, 我们有时说, 美国的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 其实他们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还要注意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 如强烈的好奇心, 高昂的情绪, 坚强的意志, 合作的意识, 独立的精神等等。陶行知说:“古语说, 穷则思变, 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 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1]这些心理条件, 也需要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培养, 保护。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只注重智力因素, 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成就的取得, 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再次, 还要注意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要让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验证新知识, 通过新知识反思旧知识, 不迷信书本现成的答案。孟子说“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张载说“学贵须疑”, 这都是说读书学习应有质疑的习惯, 鼓励学生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要大胆质疑, 不要死读硬记, “要教育学生深信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思考 (德国, 第斯多惠) ”。让学生有一种胆识, “我是学生, 我怕谁”。这种怀疑精神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始, 鲁迅先生说:“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 而并不下断语, 这才是缺点。”怀疑还只是提出问题, 验证怀疑的价值所在, 就需要进一步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小心求证, 就是广泛搜集资料, 筛选信息。发现自己的怀疑是错的, 就要勇于承认错误, 一旦发现自己的怀疑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 就要不辞辛苦, 勇敢钻研, 这个阶段也许是漫长的, 但也许紧张的思考后会有灵感出现, 产生顿悟。切记, 这个阶段教师应给学生以应有的帮助和鼓励, 要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成功的喜悦, 这会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但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情绪, 以为和现成结论唱反调的就是创新, 于是出现了主观臆断, 望文生义的所谓“成果”, 学生们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出奇的想法, 老师一时反应不过来, 也给以不恰切的评价。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灵感的火花, 需要老师加以保护, 但评价要准确, 不可虚夸, 创新可能会有灵感直觉的因素, 但长期的艰苦劳动的功夫是不可忽视的, 这也是需要让学生必须注意的,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非重在结果, 而应重在过程, 重视培养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 强烈的好奇心, 敏锐的观察力, 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方法, 让学生获得创新思维的不间断锻炼, 进而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并非是一定让学生真有什么“首创”成果, 得出什么惊人的“首创”性的结论, 但是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就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 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平等意识, 培养学生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坚持不懈的习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们要将学生塑造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教师自己也应是勇于开拓, 富有胆识, 不畏权威, 意志坚强之人。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去体验探讨的苦乐, 相信, 我们的学生会因为我们的教育而成为最有力量的人的。

摘要:本文简述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条件,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意识,知识,胆识,怀疑,探讨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中的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当下流行“数学教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透过这句话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承载着太多的东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不涉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尽管在立足教学岗位的同时不断的学习深造,也不可能穷尽天下、知古今所有。于是乎在网络高速、便捷的信息时代,把语文教学置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我们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一种常规教学形式。小学阅读作为小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撑便凸显了其教学的优越性。

一、无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思维的抽象性

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还是小学语文教科书。教科书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虽然文字具有表音、表形和表意功能,但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感知方式获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毕竟显得还是抽象了些。

(二)、外延的广阔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日月星球、山川河流、人文地理、草木鱼虫、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名家„„当这样一些知识呈现在我们和学生面前的时候,我们深知我们不是万能的,毕竟作为个体的我们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面对外延无限广阔的语文阅读,我们有时真的束手无策。

(三)、课堂的局限性

小学语文承载着太多的知识,在课堂四十分钟内仅仅凭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阅读、理解、感悟,小学生最终的感觉还是模糊的。一味凭借想象虽然锻炼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但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可能被歪曲甚至外化。而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又不允许我们无限补充、拓展。

诚然,无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当今依托网络为信息获取主要方式的背景下显示了其许多缺陷。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学会对教学资料进行检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的广阔和跨越时空使得教学时需要师生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来充实内容,促进师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会根据需要检索并整理资料是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收集处理信息用于指导语文的学习。 (1)、教学前(预习)学生对资料的独立检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综观当前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流于形式,因为缺少可控可操作的抓手,教师无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并在课堂上适时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利于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按要求处理资料的能力。

(2)、教学中资料的及时呈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及时呈现教学资料,依托形象直观的资源解决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文本中用抽象的语言文字表现的事物客观准确地显现出来。例如一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从互联网上、学校资源库中搜集了各种关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咆哮而下”、“一泻千里”、“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等知识点时,查找了大量资料,根据资料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如今的生命垂危,逐渐消亡等画面通过对比的形式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为学生增加了大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象,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创新能力,所需的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想象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3)、教学后的资料检索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E-mail、QQ、BBS等多维度的师生交互改变了以往单向的面对面交往方式。阅读教学后的作业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学习了《特殊的葬礼》,学生感受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与今天的奄奄一息和逐渐枯

竭,教师可在教学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我们江宁的母亲河——秦淮河的相关资料,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写一篇《秦淮河——我们的母亲河》的习作并利用E-mail上交作业。网络化的作业便于修改和评讲的展示。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短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因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能呈现声音的高与低、色彩的明与暗、物体的动与静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教学《鸟岛》一课,在播放了一段鸟岛的画面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对鸟岛的印象。在一幅幅画面的呈现中,学生感受到了鸟岛的鸟多、鸟的种类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感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深刻领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接着教师再次呈现一幅鸟的色彩多的画面,画面中各种奇异色彩的鸟儿展翅翱翔。一个一个定格的画面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为学生观察鸟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为学生进行描写练笔奠定了良好前提。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和具象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体现所学的内容。学生在读中想象文字所代表的事物,体验文本透露的情感。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在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但是文本中有时所反映的事物又是很具象的,需要学生能客观、正确的掌握。因此一味凭借学生想象有时会违背事实的客观存在性。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时,文本意在表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这一标志性建筑应以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体验自豪为目的。教学伊始,教师可让学生对所了解的天安门广场作一简要介绍,相机出示相关资料,在学生读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心中的天安门广场的样子。诚然我们不能局限于学生想象的层面,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描述的同时,应巧妙结合教学进程,利用网络优势把天安门广场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爱国的情感。利用网络的具体形象对学生原先的想象作了更为准确、客观的补充。

(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交互性更为多向、方便、快捷

网络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自行选择相关材料进行自我学习,他我合作。师生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交流者。网络环境下的大容量、高密度

的信息使学生在方便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料的同时,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传递学习情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性多向而高效。例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早》这篇文章之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感受鲁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鲁迅的信息。学生从网上很快搜集了鲁迅的生平、所写的著作、人们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名言等许多资料。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自我处理后,让学生之间互相网上传输交流资料,生生互动整合资料后传送给老师进行批阅。教师在查阅完毕后集中映示,师生再次讨论评价,这种师生、生生、人机交互性体现了多向、方便、快捷的优势。

(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拼音、字、词、句、标点、段落、篇章等等可训练之处实在太多,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原因之一。作为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扎实落实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紧把握训练重点,引领学生对重难点在阅读中揣摩体会。而教学中仅凭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有时是很难实现训练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帮助学生突破所学的重难点方面建构一个平台。网络用于教学正是一个很好的保障,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效地弥补、突破了我们教学的瓶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十九课《台湾的蝴蝶谷》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么一个片段时,学生对于“飞过”、“穿过”、“越过”这样一些动词,因限于年龄和所学原因很难真正理解并体会到其中动词的运用。为什么花丛是“飞过”?树林是“穿过”?小溪是“越过”?其中的动作可以互相替换吗?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并制作了三幅画面:

1、飞过花丛图、

2、穿过树林图、

3、越过小溪图。教学时播放这三幅动态画面,引导学生选择填空。学生观看了形象直观的动画后很快就确定了三个动词的用法并准确表达出这三个词之所以这样运用的原因。把对关键词语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实践证明利用网络教学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利用网络的音像效果,激发学习动机,体验阅读情境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动机表现在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学习志向的兴趣,动机的实质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因此动机能对学习起着启动、导向和强化的作用。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学生言语的表达,尤其是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把抽象难懂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可以通过网络再现的情景在音像视听的氛围营造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执教国标本第九册《鼎湖山听泉》一课时,让学生在听淙淙泉声,观鼎湖山美景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朗读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还有许多游记类的课文,在引导学生做小导游的过程中如果通过网络视频再现其景,用网络的音像效果引领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情境,这种利用网络营造的环境协同学生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利于突破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学习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知识每天高速革新、变更的信息时代,谁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谁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当下打造“书香校园”,构建“书香班级”的活动在我们南京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作为学校一切的归宿终究应该落实在学生的真正发展上,因此培养“书香儿童”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如何引导学生去充满兴致而且持久的开展阅读呢?人手一本书?推荐好书?名人说书?„„综观学校目前的引领措施,可谓形式各异,但我们忽视了我们眼下的这代学生日后将走向的是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亲临的是每天必将面临的网络生活。电子图书的诞生,甚至很多国家的图书馆也将打造成电子图书馆,我们不是不要学生手捧图书,感受书香,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把我们的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和学生网上共读一本书。每每想起那样的时刻,感觉总是很温馨的。我与我的学生在每周五上午的第二节语文课上放下教室里的大屏幕,走进我们共同的阅读世界,从《三字经》、《格林童话》到四大名著,在读读演演、议议写写中学生感悟了书本,感受了生活,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境界。

利用网络引领学生参与并进入语文的阅读世界满足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日后更好适应社会储备了一种生存、工作、自我提升的技能。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具有搜索便捷、大容量、浏览方便、便于取舍等许多优点,而且成本低,适于资源共享。

当今,信息时代的浪潮冲击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作、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或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网络环境下也逐渐发生着显著的变革,利用网络优势,将有效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原先的不足,突破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笔者从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和学习兴

趣的激发、语言文字的抽象和网络画面的具象如何有机协调、网络环境下师生交互性、音像视听,体验情境、突破、拓宽阅读面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创新,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07年9月18日9:8

出处:史家小学 作者:dch

内容提要: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网络语文教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使他们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也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领会并把握信息技术和学科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求实创新,才能实现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最优化整合。

主 题 词:网络环境 优化语文教学

利用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从《月是故乡明》说起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与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即使我们教师用尽毕生精力,一刻不停地向学生灌输,能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世界变成“地球村”,学习的资源库变得无限广大,网上资源纷繁复杂,获取知识的路径不再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能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确实,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扩展学生视野和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并优化语文课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深切地感受到,网上学习往往会使学生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存在“不自觉、无目的、无选择”的现象。要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需要“向导”的指点,否则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甚至不能到达目的地,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只有转变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才能更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价值。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最直接的途径,快捷学习并深入研究,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并进行探究和学习呢?本学期,在学校信息组的帮助下,我利用自己制作的“月是故乡明”主题知识网站,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单元内容为同一作家的四篇散文,看似简单,实质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浏览网页、搜集资料、赏读美文、讨论交流等符合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一、转变观念,重新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古人“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教学观,强调了教学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传播信息,是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也是教与学方法的重大改革。通过亲身实践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我认识到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提供最好的教学,因为最好的并不是对于每个学生都适合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同时,教师又更多地充当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很像是一个会议的主持人,根据教学的进程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控。冷场了就换个话题,跑题了就拽回来,精彩处就鼓一下掌„„

二、精心挑选,选择适合于网络教学的语文学习内容

网络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共享和资料的搜集、检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网络与语文教学本身之间的关系是“主”与“从”之间的关系,语文是主,而网络是从。适合运用网络这个工具为语文教学服务,就选择它,不适合,就舍弃它而选择更适合的工具。网络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决不能把网络教学来代替语文教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它也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精心挑选,选择适合于网络教学的语文学习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

景山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为季羡林的散文专辑,共选了四篇抒情散文,分别是:《月是故乡明》、《五色梅》、《春满燕园》、《春归燕园》。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青少年的楷模。他的散文更是当代散文中的瑰宝,是学生学做人、学作文的经典教材。他的散文有着完美的意境,精巧的结构,纯朴恬淡、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文学是人类灵魂面对自然、面对家园、面对人生的真情流露,是美凝练、含蓄的表现。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文学的美在于语言带给人的畅快淋漓,而这种感觉只有在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下,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不能为教而教,即孤立地教一篇文学作品,而应该将与之有关的作品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美,感受美。教材编排也正是意在通过四篇

散文使学生集中了解季先生散文的特点,受到美文的熏陶感染,积累优美的语言,从思想、感情、语言等多方面地吸取名著精华,提高鉴赏能力,读写能力,为进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就本单元内容,感知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品味他的散文韵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使学生在一节课的短时间内,感悟季羡林先生,网络是再好不过的工具了。但以往的网络教学实践,给了我一些启示:对学生学生来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去寻找一类为自己特别需要的具体知识,即便有强大的搜索引擎的支持,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我搜集了大量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以Frontpage为平台制作了《月是故乡明——走近大师季羡林》主题知识网站,减少了学生在网上寻找资料的盲目性。处理后的内容便于学生搜索,提高对有效信息的捕捉效率,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信息的沃土上自由耕耘。

三、感性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季羡林,一位耄耋长者,一代鸿儒,对于十多岁的学生来说,想要了解认识,无异于读懂一本深奥的科学专著。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故乡。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班有一多半的学生家在外地,他们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着不同的记忆,都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写自己的故乡,谈对故乡的感受”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与大师产生共鸣,在进一步感受季先生的“文笔隽永,情感真挚”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个学生在论坛上说到:“我的故乡在澳门,我身在北京。南北两地,相距很远。故乡的美,无法比拟,我对故乡的情,无言可替。月是故乡明,我感受到了季爷爷对故乡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另一个学生写道:“我和邓小平是同乡人,来自四川。那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那美如画的风景,也不是闻名中外的川菜,只是普普通通的三轮车。每次坐都能看见车夫在流汗,但还是用力地蹬。有些车夫的衣服或鞋都破了,他们也没有心思去买新的。还是起早贪黑的一刻不停地工作,但那样仍

然挣的钱很少,也从没有人因为穷而多收人家钱。虽穷但也好好过日子,如果只听见他们的谈话声,那就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是穷人,他们的心不穷。我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故乡人的品格、精神!”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发表对故乡的感悟,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甚至有些家长、老师也加入我们的交流,畅谈对故乡的思念深情。这种情感的铺垫,为后面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体会大师文中的浓浓乡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课的导入,我从“月是故乡明”一课的解题入手,即而引导学生谈故乡,说感受,再回到季先生的“月是故乡明”结尾抒情部分,学生对文中所蕴含的季老的浓浓故乡亲情的理解,就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了。

四、个人探索,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的空间,抓住实质,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的关系。

如学生在完成本课的第二项任务:浏览 “走近大师”这一栏目,了解季羡林其文其人时,网站中共分四层子目录介绍了季羡林的散文代表作,他的生活琐事,媒体报刊的报道,他的生活情趣等等,并配有许多幅图片和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去仔细欣赏,每一段介绍都去认真研究,因此,对于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体研究”,在学生独立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他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看图片,浏览相关资料,品读文章等等。学生自主、自由地操纵鼠标去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对自以为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学生探索的结果应以能根据任务,结合资料,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将理解通过文字在BBS论坛上表现出来。

学生在论坛中写到:“读了季先生的仁者爱猫,我了解季先生的为人,他不仅谦逊,他还是一个爱自然,爱动物,爱身边一切生灵的人。”

“通过季羡林爷爷的《永远的悔》,看出了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思念。身在他乡,心里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母亲。后悔自己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他对母亲的思念写得那么真实,那么感人。” “偶认为季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的一位老学者,他总是以一棵平常心去看待事物,而且从不夸耀自己,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读过《中餐与西餐》感受是:我们不能被西餐食品给诱惑住,那样太没出息了。我们应该正式恶劣的风气。如果狂热的吃洋餐食品,那么就等于对自己的民族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自信的民族就是没有出息的民族。” 等等。

显而易见,在网络环境下的个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更有效,思维的训练也更加深化,学习的结果也会更加广泛(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认知技能等)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小组合作,激发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在同伴间进行协作学习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在学生通过主题网站进行探究后,最后充分利用BBS论坛,让学生将面对这位“一代鸿儒,国学大师”最想说的写下来,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真正宽容了差异,使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可能。这时,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边讲述边演示从网站上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如根据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资料上所习得的语言帮助自己表达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把季先生散文中的真挚情感,人性中的谦逊纯朴,传统文化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里,达到文化的濡染作用。

通过小组、班级的合作互助学习,使对研究的同一任务学生对该任务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让研究不同任务的学生能够信息互补,形成

对不同任务较为全面的认识。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效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有效改善学生个体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六、延伸拓展,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课后指导学生利用主题网站继续进行专题性研究,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扩大到课外、校外,从而有效完善自我认知结构,最终完成“走近季羡林”这一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网络语文教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使他们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也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领会并把握信息技术和学科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求实创新,才能实现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最优化整合。

浅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教学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一、听说教学

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可以记载和流传,更体现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网络资源的广泛和丰富让语文的听说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1.从有限到无限的教学时空。

听说教学有必要传授有关知识方法、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模仿和锻炼实践的机会。模仿,教师要起到好示范作用。在实践中,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演讲:初一

时重视讲故事,如自我介绍,介绍家庭、亲戚、朋友、爱好、兴趣或讲述童话、幻想故事等;初二介绍一些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如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介绍科普知识等。适当开展辩论会,围绕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如“排名次好不好”、“做班干部好不好”等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2.从单调到生动的教学方式。

学校课室已经有了多媒体平台和网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听说的训练和考查都可以多样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情景说话,观察对话,操作介绍等。

二、阅读教学

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如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展现无遗。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音乐是抽象性艺术,学生欣赏时能产生一系列的记忆、观察、分析和判断等心智活动。所以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三、写作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查找有用的资料,二是写作要有新鲜的血液,学会利用网络中贴近社会和现实的内容。三是重视交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的最终意图,作文是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媒介,是一种沟通思想的手段,要真实的表白自己的感情,与别人去进行思想的交锋,辩明道理。

四、网络教学

网络的介入,使学习的主体变成学生,为了避免学生上网的盲目性,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适于网络交际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利用网络资源,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

1.鼓励学生写作中运用“电脑”语言。

传统的写作是以文字表述为主,而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二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大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我在学校的网页中有学生自编的刊物“二楼风景”就很好体现了这个特点。

2.善于掌握学习利器。

网络有很多软件和工具非常实用,只要利用妥当,会事半功倍。关于语文的就如“中华诗词”、“智能成语词典”、“中华灯谜”“成语大全”“文状元宝典”、“诗词快车”“遣词魔典”“中华成语掌中宝”、“烟雨阁诗词库”等,这些软件的优点在于集成性强,查阅方便。比如“中华诗词”几乎集中了中国的诗词,而且查阅方式多,可按作者、题目、关键字等来查找需要的诗词。

网络和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只要运用得当,网络资源将给语文教学开创广阔的天地。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我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支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 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①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普及,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荷花》描写了夏日公园里荷花盛开时的情景,教学导入时,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展示一幅幅荷花图,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儿,微风吹过,一池的荷花在舞蹈。让学生充分了解荷花,体会荷花的美,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能力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搜集资料,广泛阅读

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如在教学《翠鸟》前,与学生一起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学习《和时间赛跑》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古诗,以及珍惜时间的事例,教学古诗文时,学生上网查阅背景资料。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朗读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言,丰富知识。

2、声情并茂,加强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教材中大部分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如教学《月光曲》时,抓住时机播放《月光曲》,并适时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音乐旋律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也融入到这美妙的境界里。在音乐的渲染中,每位学生都读出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水平

关于写作,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网络作文教学具有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我担任的是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年级练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写自己的这次习作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几篇有关写自己的文章,以启发思路,在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两篇写自己的佳作,从读中学写。然后在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方面,将它们写下来。运用多媒体软件还能创设情境,在现生活场景,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还可利用网络互评、互改作文,进行协作学习,实现多元评价。上课时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示为红色,不同之处可以闪烁。围绕字、词、句、标点等进行互议互改,方便地进行增、删、变、换的指导修改,以节省课堂时间。网络的优势,不仅在于提供了众多的读者,更在于提供了一个让作者和读者沟通评价的平台,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思考、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

1、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我运用课件的演示,引入情景。当电脑课件演示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在空中飞舞,一片金色的草地„„这一情景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美了!”“真漂亮啊!”„„在这优美情景的烘托下,让孩子们说说心中的感受,最想在草地上做什么?每个学生都很激动、兴奋,跃跃欲试:“我想在草地上做游戏”“我想躺在草地上睡觉”„„强烈地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创造欲望,恰当地运用课件这种直观手段,不仅激起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五彩池》时,播放有关介绍五彩池风光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用五彩池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语文教育中的创新意识范文第6篇

1 营造民主氛围树立创新意识

科学实验和生活体验告诉我们, 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下, 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 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发言、很少提出问题, 往往是怕别人说自己水平太低, 或是担心问题回答错了被别人讥笑, 或是对问题说出不同看法怕老师训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 都有很大的可塑性。课堂上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心理,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2 创设质疑情景发展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 常常是创新的开始。现代研究表明, 质疑会使人的大脑高度兴奋, 产生一种“优势灶”引起定向探研反射, 使学生的动力机制由学习状态转化为研究状态, 从而促进精神高度集中,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 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要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 永不满足, 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创设必要的情景, 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 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导言, 导入时可采用演示、实物、多媒体等来创设质疑情景。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 在演示了硫酸铝和小苏打溶液混合进行泡沫灭火实验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1) 硫酸铝属于哪种类型的盐?碳酸氢钠又属于哪种类型的盐? (2) 它们在溶液中分别存在怎样的平衡? (3) 两种溶液混合后原来的的平衡关系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呢?使学生带着想迫切解决问题的心情去质疑、去探索,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大大激起, 创新思维将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给予充分肯定, 可让学生把问题写在黑板上, 对具有共性、且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要进行共同探讨, 保护他们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积极性。

3 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特作用, 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以前未曾解决的问题。因而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一些问题, 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让学生各抒己见自行评价, 然后再通过实验现象, 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了钠和水反应的性质后, 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钠和硫酸铜溶液接触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有的同学认为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钠在铜的前面, 钠自然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置换出来;而有的则认为钠是活泼金属, 钠应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后者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学生们开始思考、争论,孰是孰非难分高下,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设计方案来验证, 可让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先将10mL硫酸铜溶液放入一洁净的小烧杯中, 再放入一块绿豆大小、吸干煤油的金属钠, 观察发生的现象, 可发现:钠熔化成光亮的小球浮在液面上不停的游动并且燃烧, 同时烧杯中出现了混有少量黑色物质的蓝色沉淀, 并未有红色物质出现。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原因, 使学生弄清楚产生上述现象的反应机理, 搞懂黑色物质是生成的氢氧化铜又受热分解为黑色的氧化铜的缘故。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因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 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 进行积极评价拓展创新空间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 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 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能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思维的产生。课堂上学生产生一些奇异的想法如果遭到老师批评甚至训斥, 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创新意识, 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 而可委婉的说你下去再仔细考虑一下, 要充分尊重学生,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给予积极的评价, 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 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另外可创造条件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如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做一些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 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空间,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提高他们自身的创新素质。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释放创新激情, 可以有效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 从而为学生的创新酝酿条件、释放空间,让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挑战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拟探讨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并以化学学科为基础, 提出了一些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教学思路。

上一篇:语文高考复习词语专题范文下一篇:语文学科研课磨课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