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范文

2023-10-05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范文第1篇

一、目的:

为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发展,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属地管理”原则,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坚持市、区、镇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完成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二、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1、成立xx镇中心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组 长:张x(支部书记、院长)1321x80

53副组长:岳x(副院长)1350x35

6、侯x(副院长)1598x7

18、刘桂兰(副院长)1321x730

1成 员:王x1398x276

6、秦x138x84

59、周x15983x

318、周x1398x276

8、陈x137x4

41、黄x139x308

1、吴x1899x29

36、刘x158x658

6、梅x135x3260、各村卫生站站长

办公室设在公卫科,由岳x负责日常工作。

2、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院感控制组。

(1)应急办公室:岳x 13x98356

由办公室、质控办等组成,负责单位应急工作的总体协调工作;制订各类应急预案;组织相关培训、演练;对应急工作的落实进行监督。负责收集应急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处理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实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按时向卫生局上报动态信息以及事件中病人资料的统计等。

(2)医疗救治组:王x

由医务科、临床各医疗科室、社区责任医师等组成,负责完成上级指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并依法开展有关社区综合性预防、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医疗救治组下设由单位高职称、高年资、技术骨干等组成的一支应急医疗小组,承担应急救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负责对病例的确诊及其他技术工作,及时提出意见和措施。

(3)物资保障组:周x

由后勤科负责应急物质储备;相关应急设备、药品的调度、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以保证应急处理紧急救治的需用。

(4)院感控制组:周x

由院感科负责院感监控,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杜绝在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扩大事态发展;负责日常院感知识培训;组织开展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开展健康教育。

各小组实行分工负责,协调作战。

(二)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院启动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积极展开医疗救治,信息上报。在当地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依法组织协调居民委员会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三、应急报告与信息发布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专用设备,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与按临时疫情报告制度规定的日报或零报告。

发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镇政府报告,同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1.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 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医院要做好四级信息报告网络体系的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突发事件应急报告信息畅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不得随意发布突发事件信息。

四、应急处理

1.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医院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或按照规定将病人转送至指定的医疗机构。

2. 医院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并按国家规定做好污水、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3. 服从市、区应急指挥部的调配和指挥,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处理工作及配合街道、居委会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五、保障措施

1. 按照市、县政府卫生行政机构的指示,急救应急成员按时参加上级的业务培训,随时准备参加医疗救护,流行病学调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项工作。

2. 储备足够的应急预防救治药物、隔离防护用品和消毒药械等物资

3.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体医护人员的防治知识和技术培训。

4. 疫情报告管理组及网络直报员随时做好设备维护,保证畅通。负责登计、统计使用的本、卡、册。消毒组和综合预防保障等应急组织随时待命参加突发事件调查,救治等工作。

5. 实行值班制,开通专用电话,做好值班记录。

6. 建立奖惩制度,对参加突发事件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者,按条例规定追究责任,对拒绝接诊病人、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按条例规定,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拒不改正者下岗,报请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取消执业资格。

六、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

1. 利用黑板报、宣传画、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范文第2篇

1总则

1.1目的

为了保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能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保障各项处置工作顺利开展,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护人

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通知(财预[2005]328号)精神,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在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分级成立财政应急保障工作指挥机构,统一指挥财政应急保障工作。

1.2.2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统一部署和财政管理体制规定,落实各自的应急保障责任,并与各相关部门相互支持、协调联动,切实保障应急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

1.2.3反应及时,保障有力。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预警监测和前瞻性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财政部门应按统一部署,立即启动应急保障预案,确保各项处置工作及时、有序开展。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的财政应急保障事项。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市本级

2.1.1市财政局作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综合协调主管部门,负责及时了解突发公共事件进展情况,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提出财政应急保障政策措施建议并组织落实。

2.1.2市财政局(地税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财政资金应急保障协调小组,由局长负责。成员单位包括办公室、预算科、基建财务科、资金管理科、综合行事科、农业财务科、企业财务科、财政监督科、政府采购办、会计核算中心及税务有关科室等。局外联系单位包括市人大财经委、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局、人民银行××*市支行、市国税局及其他相关部门。

2.1.3市财政局应急保障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由预算科承担。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有关科室根据局领导部署,立即启动应急保障协调小组,在职责范围内具体执行规定的任务。

2.2乡镇(街道、开发区)

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财政部门的应急指挥机构,比照市财政局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定,市财政局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预警监测和报告

3.1预警监测

市财政局应实现与市级各部门应急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系统的有效衔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监测数据和动态信息,加强应急保障措施和决策机制的超前研究,提高处置效率。

3.2报告

3.2.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需要市财政给予应急保障的,相关市级部门或乡镇(街道、开发区)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应及时向市财政局报告。

3.2.2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影响程度和损失程度;已采取的主要措施、事态发展预测及控制程度;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情况,需要市财政解决的突出问题等。

3.2.3报告一般应为纸质文件。紧急情况下也可先电话报告,随后报送纸质报告。

3.2.4局内处理程序:报告由局办公室承接,局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按局内职责分工,通知到相关科室负责人或财政应急保障政策协调小组联络员。如相关业务科室首先接到报告,可以先行处理,再通知局办公室。(局办公室联系电话:0574-627000

18、0574-62709563)

4应急响应

4.1响应程序

4.1.1市财政局主管科室接到相关的市级部门或乡镇(街道、开发区)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报告后,立即着手进行信息收集等基础工作,对事件进行初步评价和判断,研究提出具体建议,会预算科后报局领导。

4.1.2市财政局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成立突发公共事件财政资金应急保障协调小组,启动本预案。

4.2启动标准

4.2.l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全局性和局部性两类。

4.2.2对造成全局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同时采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等应急保障措施;对造成局部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只采取部分财政支出政策或资金快速拨付等应急保障措施。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范文第3篇

“一法四规"内容: 一法是《传染病防治法》;

四规是《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传染病防治法知识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实施,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9章,80条。

3、法定传染病分三类共计39种,分别是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4、甲类传染病需要2小时网络直报,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网络直报。

5、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任何疫情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疾病预防控制科。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6、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6、疫情报告是否及时和准确,直接影响到国家决策和调控科学与否。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政府有关主管人员和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7、防治传染病工作不力的人员将受到严厉惩罚,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和政府有关主管人员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责任人员将最高受到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知应会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颁布施行时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特别是针对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制定的,为的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3年5月9日发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共6章54条。

根据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第13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2011年1月8日公布并实施。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

1、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2、第二十条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配合。

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四)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五)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2、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3、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4、拒绝接诊病人的;

5、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

艾滋病防治条例

1、四免

“四免一关怀”中的“四免”分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2、一关怀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范文第4篇

摘   要: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湖北省武汉市暴发并迅速扩散至全国多地,国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暴露出能力储备不足、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及其特点,然后对湖北省与浙江省在抗击新冠疫情时采取的应急措施、产生的治理效果以及遇到的管理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最后给出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对策,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相对平衡和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新冠疫情;比较研究

引言

應急管理是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等在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全过程中,为有效预防、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其可能造成的损失或负面影响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突发事件往往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发生,管理者难以做出准确判断。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给我国带来巨大影响,回顾一年以来防疫过程,不同地区应急管理表现存在着巨大差异。湖北省作为疫情的暴发地,初期暴露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作为病毒输入型省份的浙江省前期感染人数较多,但其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拟通过对两省抗击疫情的调查,分析其中的应急管理差异,挖掘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出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所需的各项管理要素。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与理论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非典疫情之后,我国在应急管理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框架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2]。其中,卫健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由“中央—省—地市—县”4级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网络组成,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发挥出强大的制度优越性,在中央政府的带领下,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合作,体现出极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和执行力。但面对本次突发的疫情,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预警功能薄弱、属地管理不规范、协同机制不成熟以及区域医疗资源不平衡等方面。

首先是疫情预警功能薄弱甚至失灵问题。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轻预防预警、重疫情处理的固化思维以及在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市场化变革中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失衡所导致。预防部门的职能被弱化,面对突发疫情难以独立做出准确且快速的响应,致使政府被动决策。其次是疫情暴发属地管理过程存在不足。一是信息上报不及时。我国针对重大传染病的信息报送直报系统的实际操作流程与设计初衷不符[3],直报系统实时性受到严重破坏。二是应急决策迟缓。虽然将决策权下放到基层会提高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但政府科层式的组织架构导致决策链条过长,将决策权下移并不容易实现。三是存在政府对社会主体缺乏信任的问题。利用权力进行过度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致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我国不同地区在应急管理意识、应急管理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性。地区政府通常根据本地经济状况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导致不同区域医疗设施、诊治水平差异巨大;即使同为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由于管理者意识差距使得地方政府医疗投入不足或失衡的现象,使得应急响应能力被弱化。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应急管理研究方面聚焦于领导决策、组织结构、技术支撑等方面,通常以突发事件为背景,分析相关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关于应急决策,国外学者提出了以环境识别为主导的决策模型[4],将引起危机的关键因素与系统内经验模型匹配,给出判断,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但面临新型危机时,由于缺乏经验数据,这种决策就会失灵。目前,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是政府应急管理的创新模式[5]。大数据分析技术具有可视化分析和预测灾害的能力,可以为科学化的危机管理决策开辟新的路径[6]。面对重大应急事件,大数据分析技术会帮助政府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预防的转变、应急决策从“层级决策”向“扁平化决策”的转变[7]。但应急决策受到决策者的处置经验、事件本身性质与严重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由于决策者面临着启动应急响应可能产生的社会恐慌、舆情危机以及应对不力带来的追责等问题,容易引发地方政府在应急响应中的迟滞,产生“决策失灵”情况[8]。

关于应急组织,国内外学者认识较为一致,均强调政府需要与私营企业、志愿者组织以及个人公民建立伙伴关系,建立全民协同型应急组织,以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9]。也有外国学者认为,由于国外体制限制,调度资源能力有限,协同能力差,各组织间合作存在潜在冲突。组织间在制定协议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会阻碍集体决策[10],公私合作过程中承包商欺诈和政府滥用职权的情况会影响危机处理,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则无法实现政府与社会主体的协同管理。童星认为,我国在多主体协同的模式上要强化党的领导及中央政府的协调作用,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各级组织间的联络和沟通[11]。应急组织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系统,健全和完善应急组织多主体协同网络十分必要。

关于技术支撑,欧阳桃花等认为,未来需要不断优化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开放、共享等机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提供长效动态支撑[12]。韩万渠强调,要构建平台型政府,以产生跨界整合、助推多元主体有效合作的协同治理新格局[13]。Sahoh B等将社会化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到智慧应急管理中研究发现,作为实时数据源,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一技术更有效地管理灾情[14]。Avvenuti M等认为,利用获取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共享的公开数据以实现对危机的监测与预警非常重要,但大规模的监控很可能会对公民隐私构成威胁[15]。大数据分析技术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数据获取的难度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分析湖北省与浙江省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的应急决策、组织与能力差异,总结出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必备的各项管理要素。

二、鄂、浙两省抗击新冠疫情的管理调查

(一)湖北省抗击新冠疫情情况调查

湖北省是疫情暴发地,感染人数近7万。在疫情出现早期,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应急管理混乱、预警机制失灵、决策滞后、信息披露不规范、组织协同能力弱,导致疫情迅速扩散。随着中央指导组的强力介入,历时5个月,感染人数清零。湖北省抗击疫情以中央指导组介入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央指导组介入之前的低效管理阶段。首先,信息发布滞后。疫情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决定了危情应急预警决策机制的灵敏度。收集和共享最新的危情信息有利于控制危機事件蔓延,有助于管理者快速做出决策。在发现疑似患者、并且一线医务人员取得初步判断之后,管理部门并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治疫情蔓延。主管领导政治站位不高,对于疫情缺乏重视。其次,是决策缺乏科学性。尽管公共卫生事件的认定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但湖北省和武汉市错过了最佳决策时机,导致感染人数暴增。最后,是工作协调不畅。在疫情暴发初期,湖北省政府的金字塔式的垂直型管理架构由于管理层次过多、部分划分过细,导致在协调方面效率低下、表现不佳。在疫情防控措施方面同样存在问题,体现在医疗资源分配、病患救治、人员排查等方面。

第二阶段,中央指导组介入之后的高效处置阶段。首先,中央指导组进入之后,加大了对疫情信息瞒报虚报的惩治力度,规整信息报送链条,信息报送及披露效果突出,对疫情的防控工作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其次,科学决策,快速部署。湖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果断采取封城措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各地医疗资源驰援湖北,对确诊患者以及密切接触者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最后,协调能力显著提高。湖北省、武汉市政府高层领导以及卫健系统岗位人员相继做出调整,重建应急管理的流程、组织、制度,采取矩阵式管理架构。纵向指挥系统由指挥部下属的各类应急工作组构成,主要负责重大事项督办和资源配置工作。横向任务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行政区域和医疗机构为基本单位,促进宣传、交通、医疗、纪检等各职能部门以及志愿者团体的横向协同,完成医疗救治和联防联控的任务;另一类是完成资源配置任务,保证抗疫资源从供应方向各基层救治机构等需求方横向有序流动。中央指导组抵达两周后,湖北省应急管理逐渐稳定,各项工作都有了显著提升,新增病例下降明显。中央指导组指导后调整的湖北省及武汉市应急组织机构如图1、图2所示,纵向指挥有力,横向协同有方。

浙江省作为疫情的输入型省份,感染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疫情出现一个月就得到了有效控制。首先,在应急决策上,武汉市暴发疫情后,浙江省政府依据客流大数据分析判定已经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流入浙江省,并凭借对非典疫情的管理经验立即做出科学决策,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快速进入战时状态。而且浙江省是全国首个公开通报疑似病例的省份,相比其他省份至少提前一周发出警示,因此居民可以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浙江省信息披露制度非常完善,每日通报疫情信息。其次,在应急组织上,浙江省从省、市、县到社区,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快速集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控闭环,如图3所示。该防控流程以应急管理目标为导向,从制定防御措施、排查摸底、信息报送、后勤保障、协调指挥到人员管控,整个流程清晰、严谨,各项措施做到精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最后,在应急能力上,浙江省严格落实“十个最”的防控策略,在医疗资源协调、病患救治、人员排查等方面表现优异。医疗资源管理方面,浙江省后勤保障及时到位,社会捐赠信息公开透明。确诊病例救治方面,浙江省具有全国顶尖的传染病医学团队,医疗水平与技术过硬。人员排查方面体现三个特征:一是应急响应速度快,最先启动一级响应,24小时全面排查湖北来浙人员,对城市与乡镇居民隔离到户,严格限制人员外出次数及时间。二是防控手段精细化,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跟踪随访”手段,建立重点人群清单,实时上报数据。三是大数据科学排查,联合阿里巴巴搭建“疫情信息采集系统”、“健康码”等软件,成为疫情防控中人员排查的重要工具,并在全国推广。

三、鄂、浙两省应急管理的比较

湖北省是疫情的暴发地,浙江省是病毒输入型省份,两省防控效果迥异,主要由于在决策、组织、能力三个方面有差距。

(一)基于决策过程的比较

湖北省有比较完整的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但敏感度低、执行力较差,没有对新冠疫情及其后果做出准确判断,以至于从发现疑似病例到主动采取严格控制措施耗时将近一个月。在此期间病毒发生了二次扩散,传染人数与规模呈指数型上升,错失防控良机。在中央指导组的指导下,决策能力显著上升,响应速度明显提高,预警机制逐步完善,治理措施走向规范化与精细化。浙江省在“非典”疫情防控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体系,执行力强。浙江省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决策,预测人口流动及其对疫情的影响风险,率先启动重大突发事件一级响应,采取严格防控措施,进行网格化与精细化管理。

(二)基于组织体系的比较

湖北省的组织体系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一是组织架构的改变,由垂直型管理向矩阵式管理转变,建立联防联控领导小组。二是高层领导的调整,委派一批对疫情防控经验更丰富的管理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在应急救援队伍方面,随着确诊病例数量剧增,湖北省出现了包括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应急救援人员短缺的情况。值此艰固时刻,由中央统一部署,在短时间内集结了全国重症、呼吸、传染等科室的医护人员赶赴湖北省支援,体现了政府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浙江省采用矩阵式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清晰科学,进一步细化了管理的四项职能及其分工,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联防联控无死角,而且应急救援队伍基本满足救援需求。

(三)基于应急能力的比较

一是在信息公开程度方面。湖北省在发现疫情初期,信息通报不够透明和及时,存在瞒报虚报问题。中央指导组进驻后,规范了信息披露制度,疫情信息质量逐步提高。浙江省自发现首个疑似病例之后开始通过官方渠道实时发布疫情信息,信息披露机制完善。二是在应急资源保障方面。疫情暴发初期,湖北省各级政府应急物资缺口巨大、调拨能力不足,导致了大量救援物资囤积、分配不合理。中央指导组进驻后,集结各方医疗物资补足缺口,并做到物资合理分配。浙江省捐赠信息透明公开,救援物资配送及时、精准。三是在大数据技术支撑方面。湖北省在大数据利用上相对滞后,创新不足,对于决策的辅助支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浙江省创新性地打造了数字化管控平台,实时公开疫情信息,推出“健康码”方便市民通行,并对各市、区、县疫情情况采用“五色法”进行风险示警。

四、鄂、浙两省应急管理比较的结论与建议

(一)两省应急管理比较的结论

两省对比分析情况汇总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分析两省情况,获得如下结论。一是我国在处理危机时具有体制优势,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强。二是相比于垂直式管理架构,矩阵式管理架构可以更好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跨部门协调时作用明显,效率高、执行力强。三是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非常重要,既可结合以往危机处理的经验和省情,又可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定期演练、测试、维护、升级是必要的。四是应急响应及时、危情信息公开透明、物资配送及时等因素对疫情管控起到正向作用。五是历史经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重视程度、应急机制、响应速度等方面有极大影响,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广成功经验、避免同类错误发生。

通过对两省防控新冠疫情过程的调查发现,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医疗实力是战胜疫情的基础,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是控制疫情扩散的有效有段。完备的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体系、强大的物资保障与调配能力、公开透明的疫情信息、应急管理经验积累等可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二)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湖北、浙江两省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国内其他省份的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应急管理既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也存在先进技术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本文基于管理视角,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资源储备、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一是要确立明确的应急管理目标、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流程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强化协同能力,加强模拟演练,打通流程瓶颈环节,保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二是做好资源、能力的储备与调配。按专业领域组建应急保障队伍,设立专门办公室进行管理。由指挥中心根据紧急、重要程度统一管理、调配物资,建立资源对接信息平台,实现精准配送。三是地方政府要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建全和完善地方性法律和规章制度。相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法律法规与执行过程中矛盾点,在疫情监测预警、上报流程、应急指挥、处置措施、后勤保障、事后恢复等方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实现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的相对均衡。从发展角度来看,缩短区域发展差距、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提高区域应急能力的根本所在。一是按行政区域整合救援力量,做好物资和能力储备规划,减少应急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大范围流动,降低时间成本,可以提升救援效率。要改善医疗能力不平衡问题,利用国家的制度优越性,在人员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减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二是要建立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等不同级别,以地域人口为基数,建立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保证及时调用;并保证区域内应急物资的生产能力。统筹区域内应急物资的产能状况,保证本区域有能力生产应急必需品,在常态防疫态势下,维持生产设备的加工能力,做到“平战结合”。

最后,要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可视化、动态化、智能化应急管理平台。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打造政府机构、数据中心与第三方服务机构联动的平台生态系统,挖掘专业机构在应急预警与决策支持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建设政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建立应急管理平台,提升预警能力、缩短响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分领域建立国家应急管理中心数据库。数据是分析与决策的基础,也决定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运营质量。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数据库,应包括监测与预警数据、应急准备数据、应急处置及救援数据以及修正重建数据等,深度融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与现代医学等现代科技,利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智能分析,协助管理者进行风险研判,做出科学决策。三是要建立政府机构、数据中心与第三方数据分析服务机构三方联动机制。技术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是一个趋势,专业性强、成本低、服务好,便于技术升级换代。平台建设与服务运营应由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来完成,形成政府机构、数据中心与第三方机构联动的管理机制,以提升预测、决策的质量,实现对疫情的科学防控。

参考文献:

[1]   闪淳昌,薛澜.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澜.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J].公共管理评论,2019,3(1):33-40.

[3]   姜长云,姜惠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检视[J].管理世界,2020,36(8):8-19,31.

[4]   Yvonne, Rademacher. Community disaster management assets: A case study of the farm community in Sussex County, Delawa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3,4(1):33-47.

[5]   李维安,陈春花,张新民,毛基业,高闯,李新春,徐向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机制建设与危机管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笔谈[J].经济管理,2020,42(3):5,8-20.

[6]   童星.疫情应急管理要理顺几种关系[N].社会科学报,2020-02-20(004).

[7]   欧阳桃花,郑舒文,程杨.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体系:基于中国情景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8):19-32.

[8]   韩万渠.跨界公共治理与平台型政府构建[J].科学社会主义,2020,(1):104-110.

[9]   Sahoh B, Choksuriwong A . Smart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Social Big Data Analytics: Research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C]// the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7.

[10]   Avvenuti M, Cresci S, Vigna F D, et al. On the need of opening up crowdsource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s [J].Ai & Society, 2018,33(1):55-60.

[责任编辑   柯   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平台型组织创新研究”(17BGL036)

作者簡介:吴正刚(197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博士后,从事组织创新研究;张宇(1996-),男,黑龙江桦川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组织创新研究。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范文第5篇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何预防,如何快速应对,如何减少和避免损失,如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我岳阳街道分析区域特点,依托“岳阳街道社区管理共同体建设”平台良好运行,尤其是“十大机制”,来建设岳阳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一、 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和管理机制

1、为使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切实能够落实到位,成立了以我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的十二人的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讨论解决街道难以解决的突发事件。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根据预案需求,着眼长远,充分挖掘应急资源,组建了区供电公司、区电信公司、区路桥公司、茸平排水公司、预备役、民兵、网格办、社区医院、社区干部等专兼职应急队伍,并坚持情况变化随机调整,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定期有计划开展演练,定期有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定期有随机抽查点验,不断提升我街道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与卜蜂莲花、大润发、沃尔玛超市和区供销社建立“直购通道”,确保应急物质储备。

二、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沟通机制。

1、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信息传递机制”、“叠加巡查机制”,第一广泛发动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干部、楼组长、“红袖章”志愿者、社区党员等,每天巡查在我街道每个角落,机关科室、居委会作为信息枢纽,迅速准确地将突发事件向领导小组汇报;第二完善“民间组织预警网络”平台,建立一支全覆盖的信息员队伍,居委会专门配备一名预警人员,对各类民间组织进行监控,及时捕捉各类动态信息上报;第三针对网络媒体,特别要求街道信息科定时巡查重点网站和微博,将有可能影响到本街道的突发事件上报领导小组。

2、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公开通报机制”,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与民沟通,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社会发布信息,澄清事件真相,宣传政府应对措施,提高公众防范能力,维护我街道和谐稳定。

三、 建立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机制。 依托街道共同体建设的“归口派单机制”、“联合整治机制”和“管理征询机制”,来应付突发事件,强调“快、准、合”原则。“快“,即要求相关人员半小时内达到现场处置,1小时内形成初步方案付诸行动。“准”,即要求决策、处置要追本溯源,抓住本质,采取切实有力的行动。“合”,即整合全街道力量,协调区职能部门,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帮助,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我街道身处松江老城,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众多,建立“归口派单机制”以后,一旦这些人员引发突发事件,就向专门的科室如综治办、司法所、禁毒办等派单,由他们服务到底,体现责任到位,人员到位,专业到位,也盘活整个机制,突发事件决定队伍,队伍随机组建,分工比较明确,应变比较积极。

四、 建立突发事件的监督和奖惩机制。

依托街道公共体建设的“追踪监督机制”、“反馈评价机制”、“检查评比机制”,对突发事件所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各项机制顺利运转,并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全程追踪,最终形成书面报告,送达领导小组。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范文第6篇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来,我国高校面临着防控和教学两大主要任务。如何做好卫生事件防控管理工作、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已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高校防控和教学两大基本目标,研究在防控的不同阶段,结合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结果,构建、实施和运行适用于我国高校的突发公共事件防控应急管理体系,为高校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高校防控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内部控制

一  研究背景

2019年末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数以万计的人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此次事件来势汹汹,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其人员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多、密度大,更加大了防控的难度;同时,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成为高校一大难题。为此,我们急需构建一套针对此次突发公共事件的高校应急管理模式。

二  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应急管理暴露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严峻[1]。

高校人员密集,学生流动性大,外籍学生多,人员组成复杂,加快了突发公共事件在高校的传播速度,同时加剧了高校防控和应急管理的难度。同时,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弱,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基础的医疗设施建设水平较之师生的需求远远不够,并且医疗设施大多简陋。此外,医务人员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显得不够熟练。总而言之,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的卫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高校缺乏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在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不仅要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预防工作、还要做好时候妥善处理和总结评价工作,只有做到这样,高校才能真正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应急处理机构。然而现实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普遍缺乏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常设机构。

(三)高校自上而下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重视不够。

由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具有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大部分高校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不能根據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应急管理。此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对学生的应急防范意识工作做得不到位,学生对学校少有排练的安全演练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大多数人在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焦虑和恐慌,从而加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难度。

(四)高校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

以往高校在处理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更多的是对舆论进行严格的把控,以达到“安抚人心”的效果。但至今已是大数据时代,师生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到或虚或实的信息甚至加剧恐慌。高校为此需要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传播真实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抚慰师生,才能更好的进行应急管理。

(五)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存在难点。

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大多数高校实行线上教学,教师线上授课学生线上听课,较之以往的面对面教学,线上教学缺乏沟通和交流,师生一时不能转变适应,教学效果较差。而且线上教学依赖教学APP,师生刚开始使用时因不够熟练或多或少了影响教学进度和听课效果。复学后,大部分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小班化教学、错时上下课、暂停部分实习实训等疫情防控措施,对学校原有教学工作安排产生了较大冲击,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对师生的教学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之,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的教育教学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做好线上教育教学、复学后做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衔接,是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应急管理的重大任务。

三  突发公共事件下构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突发公共事件时期,高校需要发挥出应急管理机制的重大作用。高校需要以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管理模式的制定、优化、调整为切入点,全面细化应急管理预案,理顺应急管理的各项流程,确保应急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2]。由于应急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较多,为协调好各项工作,确保防控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高校在制定应急管理预案时,需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人员构成,如设置校党委领导部门、校级指挥部门、院系执行部门;校党委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各院系主任为实施成员。各部门人员之间环环相扣,上级监督下级,下级反馈上级,形成多部门联动,从而及时处理应急工作不达标的情况。同时要做好信息的交互工作,对高校内人员流动、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情况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和沟通排查,使得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有关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下文我们将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和教学工作出发,针对各个不同时期提出构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具体对策建议。

在此我们想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和教学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高发期、后期。前期指的是未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时期,该时期的对策措施特点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高发期顾名思义就是风险最大、形势最严峻的时期,该时期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学校已实行全校停课等封闭式管理,转而实行线上教学。后期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已经进入常态化,但并未过去,该时期大部分学校已经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该时期的对策措施主要是用于防范、防止突发公共事件再次高发。

图1.应急管理体系及运行

(一)防控工作

前期

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预防机制、加强高校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演练、加强高校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领导力。只有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应急管理能力人才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增加师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演练和教育、不断提高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只有前期工作做得越多越好,高校在面对突发性卫生安全事件时才能更加从容不迫、稳打稳赢。

高发期

1.构建标准化隔离区[3]。在属地疾控相关机构的指导下构建标准隔离区,选择具有独立隔离环境的宿舍或者教室,将有发烧、咳嗽的疑似症状的人员进行隔离,情况较为严重的,可将隔离人员转至当地附属医院的发热门诊检查。

2.创建突发紧急预案。当校内出现确诊病例时,应立即报给属地疾控的相关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根据相关部门要求和建议实行全校停课等封闭式管理,积极配合疾控机构进行消毒,并对全校师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解除情况进行调查和宣传。

3.加强信息反馈,提供信息支持。高校应建立师生健康监测系统,收集全体师生的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码、体温等相关信息,实时掌握师生健康状态,为复学做准备。

后期

1.建立防控组织指挥体系和领导小组。在防控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校党委、高校附属医院、校医院、学生处、保卫处、后勤处、各院系等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工作。

2.做好应急物资和人员准备。各高校根据实际工作用量,充分准备好防控所必需的消毒物品、洗涤用品、口罩、红外线测量仪等应急物资。同时组建医疗保障组,由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疾控人员、校医和后勤人员组成,要做好人员调度,加强值班,及时回复师生的咨询,及时接诊。

3.做好学校常态化防控[4]。加强师生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良好卫生习惯;重视对发热、咳嗽等相关可疑症状的监测和识别;切断潜在传染源,在食堂、图书馆等人员集中的场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一人一桌”、严格控制出入通道、桌椅减半等,降低人员的集中度;加大对校园公共区域卫生水平的监管,图书馆、教室、电梯、浴室和食堂等场所应常消毒、常通风,保持干净卫生。

4.设置隔离观察室。 对出现异常咳嗽发热的可疑症状人员,应第一时间进行隔离观察,对其同宿舍、同教室、同办公室人员也应进行隔离观察。

5.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通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疏导师生对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的消极悲观情绪与恐惧心理,宣传相关积极事件,提高师生的信心。

(二)教学工作

前期(略)

高发期

1.遵循“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的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依托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腾讯课堂等,通过“视频教学+PPT+课程群讨论答疑+线上作业”等形式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

2.各学院要提前了解各任课教师开设线上课程的能力和给学生上课的硬件条件,并做好预案。

3.教务处、研究生部、信息办等单位需要共同组建一个能够保障在线教学正常运行的团队,做好教学运行前期准备与培训工作,制作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手册,及时解决在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在线教学工作的高效顺利、保质保量的开展。

后期

1.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相衔接,找准和攻克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难点,不同学科的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认真制定复学后的教学计划,真正做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衔接,从而减轻学生在过渡期的不适感。

2.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应以此次突发公共事件为契机,认真总结防控前期线上教学经验成果,积极主动探索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两种模式的各自优势都得以更大发挥。此外还要加强对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加大对网上优秀课程资源的投入,逐步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

3.抓实抓细师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要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调动辅导员、学业导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要充分利用校内信息发布平台,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等,加大心理教育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一旦发现特殊情况,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要主动询问和关心;四要建立师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排查。

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梳理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下防控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各项业务内容,结合内外环境变化评估风险,确定控制的关键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明确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构建出适用于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应急管理体系。同时通过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应急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确保我国高校防控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祎擎.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2):99-103.

[2]王茜,张秀娟.疫情下高校教育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3):1-2.

[3]侯艳洪.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考[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0,15(06):706-708.

[4]包训艳.“后疫情”时期高校如何打好防疫与教学“组合拳”[J].文教资料,2020(22):177-178.

基金项目:

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新冠疫情下高校应急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内控视角”(20C120)

作者简介:

周艳婷(2000-),女,汉族,广西南宁,本科生,学生,研究方向:会计

上一篇:高级财务会计外币折算范文下一篇:高速公路冬季施工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