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蛋白尿范文

2023-09-20

微量蛋白尿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采集该院患者晨尿标本278份, 其中男159例, 女119例, 年龄8~60岁, 平均为 (41.5±9.6) 岁。

1.2 仪器与试剂

尿m A1b为美国生产的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尿蛋白检测采用美国Clinitek-100型尿液分析仪及配套尿试纸条。

1.3 方法

随机收集住院患者晨尿10 m L, 将其分成2份, 用离心机转速1 5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分成2份, 用尿液分析仪测第1份尿蛋白, 生化分析仪测第2份尿m A1b, 对超出检测范围患者进行重新的复核, 即超出范围 (2+~3+) 需要用生理盐水10~40倍稀释后进行检测。

1.4 判断标准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 并将检测的结果分为“-”、“±”、“+”、“++”、“+++”五类;在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中, 以微量白蛋白≤22.5 mg/L视为正常范围值, 微量白蛋白>22.5 mg/L则为阳性。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分布检验, 所有计量型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由表1可见, 在278例检测临床标本中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阳性率82/278=29.50%, 而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142/278=51.08%, 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比尿液分析仪要高, 2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91, P<0.05) , 当尿中m A1b>50 mg/L时, 2种方法测得的阳性率完全一致。

注:▲与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相比较, ▲χ2=26.91, P<0.005。

3 讨论

尿液分析仪是目前检测尿蛋白的普遍方法, 其以指示剂蛋白误差的原理, 膜块中主要包括酸碱指标剂棗溴酚兰、表面的活性剂和枸橼酸缓冲系统。当在p H值=3.2时, 溴酚产生的阴离子会与蛋白质 (白蛋白) 的阳离子结合并产生颜色变化。当p H>8时可产生假阳性, p H<3时可出现欧阴性, 在使用干化学法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时容易产生的假阳性、假阴性现象, 主要有几种原因导致的:病人服用奎宁和磺胺嘧啶等药物及大剂量青霉素患者给药;标本内携带其它分泌物 (如生殖系统分泌物) 或者存在较多细胞成分;测定方法不同对患者尿液内不同种类蛋白质的检测敏感不同, 双缩脲定量对白蛋白和球蛋白有显著的敏感性, 而干化学法对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白蛋白的1%~2%。因而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时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过筛试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其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很快的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以微粒形式悬浮于反应溶液中, 使反应液出现混浊。当反应液中保持抗体过量时, 形成的复合物与抗原量及反应液浊度成正比。在沉淀反应中形成的复合物微粒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 使光信号发生变化, 通过测定信号增长的速率来决定微量白蛋白的浓度, 再与标准品对照, 可计算出受检物的含量。电荷选择性屏幕损伤的标志蛋白是微量白蛋白, 其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够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足突间隙的。但在各种诱因导致的肾病早期, 微量白蛋白均可以渗漏在尿液中。而尿m A1b通常见于糖尿病性肾病以及高血压前期, 也在隐匿性肾炎以及肾炎恢复期尿中有见, 为目前检测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监测指标, 因此,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在临床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肾病早期尿中以白蛋白为主, 而m A1b的测定与尿分析仪检测尿蛋白都是测定尿中的白蛋白含量, 其两者灵敏度不一致, 尿试纸条的灵敏度为150 mg/L, m A1b检测的灵敏度为10 mg/L, 其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结果其相差很大, 从本组实验可以看出, 在尿液分析仪检测为阴性的标本154例中, m A1b检出的阳性率为18.83%, 通过这组数据说明肾病早期通过尿液分析仪法尿常规检测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发警报现象, 所以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过筛检测手段。在尿液分析仪检测为 (±) 可疑标本42中, m A1b检出的阳性率为88.10%, 有5例≤22.5mg/L, 导致原因除两者灵敏度不同外, 跟患者应用药物引起其中高比重尿及碱性尿有关, 从而引起假阳性。当患者白蛋白增多时即“++”、“+++”的标本中, 两种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00%。该组实验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91;P<0.005) 。

综上所述, 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准确性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弥补了尿液分析仪的不足。所以在检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期肾病诊断中, 应选择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测定。

摘要:目的 探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值与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值之间的差异。方法 随机收集该院患者晨尿标本278例, 分别采用常规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检测的样本中, 尿液分析仪检测出的阳性率82/278=29.50%, 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142/278=51.08%, 尿液分析仪检测出的阳性率很低, 并且其阳性结果中存假阳性现象。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与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测定相比, 其准确及灵敏度高于尿液分析仪, 为临床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尿液分析仪,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

参考文献

[1] 蒋惠.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2) :47-48.

[2] 龚晓文.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分析[J].健康必读, 2013, 12 (1中旬刊) :114.

[3] 谢健敏, 张成禄, 于新发, 等.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定量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评估中的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1, 29 (1) :41-42.

[4] 邹荣良, 吕珏.尿液干化学室间质量调查的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7) :97.

微量蛋白尿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 年10 月—2015 年10 月该院收治的90 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WT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 型糖尿病;无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脏疾病;其他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无严重的精神疾病, 能与人正常沟通;均自愿配合研究。 患者中男女比为51:39, 年龄36~75 岁, 平均年龄 (52.5±2.8) 岁。 患者病程2~11 年, 平均病程 (4.6±1.7) 岁. 将同时期医院90 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均自愿配合研究。 对照组男女比为50:40, 年龄37~75 岁, 平均年龄 (53.2±3.1) 岁。 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以研究对象均空腹12 h, 均在晨起后收集尿液, 取中段尿液, 分装于两个试管, 各5 m L, 以4 000 r/min进行离心分离5 min, 取上清液进行检验。 使用HT-2000 尿液分析仪 (桂林华通医用仪器公司) 及相关尿蛋白分析试纸检测尿蛋白含量。 使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上海邦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含量, 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尿蛋白及微量白蛋白含量,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尿蛋白及微量白蛋白阳性状况, 对比两组患者中尿蛋白阳性与微量白蛋白阳性状况之间的关系。

1.4 统计方法

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8.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尿蛋白含量阳性率、 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P<0.05。 详见表1。

观察组患者微量白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P<0.05。观察组患者中尿蛋白阳性患者、尿蛋白阴性患者微量白蛋白含量、阳性率与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且尿蛋白阳性患者明显高于尿蛋白阴性患者,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 易引起患者身体器官、组织发生损坏, 进而引起多种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病进程较缓, 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 可持续多年微量蛋白尿, 当患者病症加重, 出现明显蛋白尿或水肿现象时才会引起患者注意。 患者常见临床症状除大量蛋白尿及水肿外, 还易出现高血压、贫血, 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肾功能病变。 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病变达到5 期时, 就被称为终末期肾病[1]目前对终末期肾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肾脏移植或血液净化, 但长期治疗过程对患者的身心均会造成极大影响。 因此临床需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及早发现病症, 并控制疾病, 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尿蛋白是指尿液中存在的蛋白, 正常人体内蛋白较少, 难以检测, 当蛋白含量较高时, 则可检出。 尿蛋白是临床检查肾脏疾病的重要检测指标, 但人体出现全身性疾病时也可能引起尿蛋白阳性[2]白蛋白属于血液中常见蛋白, 其在正常人尿液中含量较少, 难以检出。当肾脏发生病变时, 肾脏会异常渗漏白蛋白, 进而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含量阳性。 但微量白蛋白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心血管疾病之间均存在联系, 因此当检测到微量白蛋白含量升高时并不能直接确定患者肾脏发生病变[3]。 该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尿蛋白和微量白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尿蛋白阳性患者均表现为微量白蛋白阳性, 刘建华[4]的相关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进一步说明尿蛋白和微量白蛋白联合应用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检测效果。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及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具备应用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 将同时期医院9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所以研究对象均进行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对比两组人员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尿蛋白阳性率、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P<0.05。观察组患者微量白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P<0.05。观察组患者中尿蛋白阳性患者、尿蛋白阴性患者微量白蛋白含量、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且尿蛋白阳性患者明显高于尿蛋白阴性患者, 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及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具备应用意义。

关键词: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

参考文献

[1] 何彦俐, 王振楠, 杨晓波, 等.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验结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9 (23) :70-71.

[2] 苏勇.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28 (31) :65-66.

[3] 刘克芳.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素氮肌酐的影响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3) :361-361.

微量蛋白尿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2 月—2015 年10 月该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61 例为研究对象, 61 例患者中40 例存在微量蛋白尿 (病例组) , 21 例无蛋白尿 (对照组) , 61 例患者中男性29 例, 女性32 例, 患者平均年龄 (56.2±15.4) 岁, 病程5 个月~24 年。 所有患者符合1999 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 经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排除可能引起蛋白尿的其他疾病及影响因素, 如各种类型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尿路阻塞性疾病、 泌尿系感染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非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13MHz。 狭窄程度分级[3]:轻度 (<50%) 、 中度 (50%~69%) 、重度 (70%~99%) 、 闭塞, 根据动脉管径、 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舒张末期流速 (EDV) 、平均流速 (Vm) 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综合判断血管腔狭窄程度。 狭窄度= (狭窄处原血管管径-狭窄处残留管腔) / 狭窄处原血管管径×100%。

1.3 斑块的超声分类

参照天坛医院血管超声报告[4], 斑块可分为4 类: (1) 扁平斑: 局部隆起或弥漫性增厚, 呈较均匀的低回声; (2) 软斑:局限性地突入管腔, 显示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均匀的弱回声, 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 (3) 硬斑: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 后方伴声影或较明显的声衰减; (4) 混合性斑块:表现内部回声不均匀, 强、中、低回声混杂。 形态多为不规则, 表面不光滑, 有时可见溃疡形成的“火山口”征。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完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IMT比较

病例组组和对照组股总动脉IMT分别为, 0.97±0.19 和0.87±0.18, 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股总动脉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

病例组股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动脉狭窄率为67.5% (27/40) 和45.0% (18/40) 显著高对照组38.1% (8/21) 和19.0% (4/2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4 IMT与UAE的关系

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u AE分别为85.3±35.9 和16.8±9.2, 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病例组患者UAE与IMT呈正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speasor=0.67, P<0.05) , 见图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生活习惯西方化, 2型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我国糖尿病人群接近1 亿人。 如此庞大的病人群体占用大量医疗资源,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

大量研究认为[5,6], 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 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 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 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 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 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 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 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2 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高血糖的同时合并脂代谢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同时又有研究报道[7], 2 型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与全身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和大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发生颈动脉和股总动脉斑块形成及狭窄的风险显著高于无微量蛋白尿患者。 王国萍等[8]对2 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认为糖尿病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增厚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 提示合并微量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风险显著增加。

患者股总动脉IMT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该指标其主要反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严重情况[9]。 IMT增厚程度在一定水平上反映了患者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质浸润情况和患者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 股总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是2 型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斑块形成可导致股总动脉的狭窄甚至闭塞, 造成下肢缺血、坏死, 严重患者甚至需要截肢。 因此, 对2 型糖尿病患者股总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0]。

在该研究中,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1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股总动脉进行了检测, 探讨了其狭窄和斑块形成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 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股总动脉IM明显高于无微量蛋白尿患者, 且微量蛋白尿患者股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动脉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因此该研究认为, 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量蛋白尿是发生股总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进一步分析还显示, 微量蛋白尿患者u AE与IMT呈正相关rspeasor=0.67, 提示u AE显著增高患者, 股总动脉斑块形成风险显著增加。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便、无创且可重复操作、能直观显示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情况, 对于判断股总动脉等下肢血管病变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因此, 该研究认为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股总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的重要检查方法, 对于u AE显著增高的2 型糖尿病患者, 股总动脉斑块形成风险显著增加, 应进行早期干预, 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判断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患者股总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013年2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患者 (病例组) 和21例无微量蛋白尿患者 (对照组) 股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 有无斑块及狭窄形成, 并比较两组患者IMT、斑块及狭窄发生率及IMT和蛋白排泄率 (uAE) 关系。结果 病例组组和对照组股总动脉IMT分别为, 0.97±0.19, 和0.87±0.18, 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例组股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率分别为67.5% (27/40) 和45.0% (18/40) 显著高对照组38.1% (8/21) 和19.0% (4/2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u AE分别为85.3±35.9和16.8±9.2, 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病例组患者uAE与IMT呈正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speasor=0.67, P<0.05) 。结论 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股总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的诊断方法, 对于uAE显著增高患者, 股总动脉斑块形成风险显著增加。

关键词:彩色超声多普勒,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股总动脉

参考文献

[1] Yamada N.Atherosclerosis in diabetes mellitus[J].Nihon rin sho.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06, 64 (11) 1985-1990.

[2] Li JW, He SY, Liu P, et al.Association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with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a sys 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C Cardiovasc Disord2014 (14) :132.

[3] 高明杰, 华扬, 贾凌云.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颈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超声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0 (10) :1691-1698.

[4] 宋桂芹, 何银凤, 董可辉, 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超声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3) :169-172.

[5] Maiti R, Agrawal NK.Atherosclerosis in diabetes mellitus:role of inflammation[J].Indian J Med Sci, 2007, 61 (5) :292-306.

[6] Ray A, Huisman MV, Tamsma JT, et al.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on atherosclerosis, intermediate and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endpoint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Eur J Intern Med, 2009, 20 (3) :253-260.

[7] Nishimura H.Diabetes mellitus and atherosclerosis[J].Nihon rinsho.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1, 69 (1) :131-137.

[8] 王国萍, 杜群.糖尿病肾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9, 25 (7) :172-173.

[9] Agarwal AK, Singh M, Arya V, et al.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its risk factors[J].J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12 (60) :28-32.

微量蛋白尿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的病历资料, 男59例, 女39例, 年龄29~63岁。诊断要求6个月内连续尿检查有2次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 但<200μg/min (即在30~300mg/24h之间) , 同时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其增加的原因, 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心衰及水负荷增加等。糖尿病控制很差时也可引起微量白蛋白尿, 尿白蛋白的排出可以>20μg/min, 这样的尿白蛋白排出量不能诊为早期糖尿病性肾病。但若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时, 尿白蛋白排出量仍是20~200μg/min, 则可以认为有早期糖尿病性肾病。

2 检测方法

2.1 患者尿液采集

留取24h尿液, 每100毫升尿液加0.5mL二甲苯防腐剂防腐, 留尿期间要求病人避免做大幅度运动。

2.2 检测方法

免疫比浊法。

2.3 参考范围

2~20mg/24h, >20mg/24h者为微量白蛋白阳性。

2.4 仪器与试剂

用日本产Ol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采用北京九强公司经销的朗道试剂。

3 检测结果

选择的98例糖尿病患者中检测检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44例 (微量白蛋白排出量>300mg/24h, 尿总蛋白定量平均值为2.27g/24h) ;59例男性患者中检测出27例尿微量白蛋白阳性;39例女性患者中检测出17例尿微量白蛋白阳性, 44.90%的患者表现出临床肾病。

4 讨论

糖尿病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中, 糖尿病肾病的危害是最大的。全军重点糖尿病治疗基地权威专家介绍说[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 临床特征为蛋白尿, 渐进性肾功能损害, 高血压, 水肿, 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 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以预防为主, 及时做好检查十分重要。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要做以下检查: (1) 所有的糖尿病人病程超过5年以上者要经常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h尿蛋白定量并注意测量血压做眼底检查。 (2) 有条件时应做尿微量蛋白测定和β2-微球蛋白测定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增加要3~6个月内连测3次以确定是否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 (3) 如果确定为微量白蛋白增加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其增加的因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者应高度警惕并注意努力控制血糖使之尽可能接近正常血压>18.7/12Kpa就应积极降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同时还应强调低盐低蛋白饮食以优质蛋白为佳。

当一名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2种疾病时, 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的功能, 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 为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 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 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 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判断病情进入了纤维化哪个阶段。所以, 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普通人应当每年1次, 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1次。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2型糖尿病中尿白蛋白量为死亡的危险因子。随着尿白蛋白浓度的增加, 患者存活率下降,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证据。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发展为严重肾脏并发症的高风险, 一旦由微量白蛋白尿发展为蛋白尿, 肾功能的进一步降低将是不可避免的。不幸的是, 进入血液透析过程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期望生存期大约只有2年。因此,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微量白蛋白尿筛查是必要的, 因为这样能尽早决定适当的治疗措施以减缓这一进行性发展过程。定期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当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200μg/min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 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 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 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应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 才能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早期发现, 早期进行对症治疗。

摘要:定期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当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200μg/min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 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 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 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应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 才能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早期发现, 早期进行对症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检测

参考文献

微量蛋白尿范文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观察组

随机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90例,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病程为2个月~25年;患者无其它内分泌疾病及肾脏毒性药物应用史。其中男性49例, 女性41例, 年龄34~69岁。

1.1.2 正常对照组

健康体检者45名, 均为我院体检合格的健康成人, 年龄20~60岁, 排除糖尿病、肾脏疾病、高血压病等疾患, 血和尿等相关检查均无异常。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及试剂

用仪器OLYM-PUSAU 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微量白蛋白试剂, 检测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

1.2.2 方法

用清洁容器取检查者早晨中段尿于2h内送检, 加样前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 吸取上层清液待检;采用散射比浊法对MA进行全定量测定;标准参考:MA≤30mg/L正常, MA>30mg/L即呈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

检测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用表示, 组内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MA检出情况

对照组和观察组相比, 前者未检出尿MA阳性, 阳性率为0.00%, 观察组中检出尿MA51例, 其阳性率为56.67%, 其中观察组MA检出值为 (60.5±18.5) mg/L, 而对照组为 (13.5±5.2) mg/L, 二者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尿MA检出情况

按病程分析观察组中90例患者的检测结果, 发现病程较长者, 阳性检出率高, 见表2, 不同病程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认为病程越久, 尿MA阳性率越高。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临床上早期无症状, 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早期无典型症状和体征, 所以易被忽视, 从而延误治疗, 最终导致不可逆的末期肾衰 (尿毒症期) , 使之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一个重要死因[1];因此, 早期发现并治疗糖尿病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是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2]。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尿中白蛋白的排泄率每分钟超过20μg或24h超过30mg, 用常规方法无法检出[3]。大量研究已证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是肾损伤尤其是肾小球损伤的早期标志, 其排出量的多少与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 与糖尿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4]。本文资料结果显示, 90例糖尿病患者中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为56.67%, 而对照组阳性率为00.0%, 二者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由此可见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对诊断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有重要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病史与年龄关系密切, 本研究发现病程越长, 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越高, 呈正相关。而与性别关系不大。目前公认, 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既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也是判断糖尿病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5]。微量白蛋白尿阶段属糖尿病肾病早期, 是可逆转的, 一旦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病情不可逆转, 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尿毒症。总之, 尽早发现糖尿病肾病, 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好血糖可延缓肾病的进展。因此, 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水平的测定对于诊断、治疗糖尿病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 (Microalbuminuria, MA) 与早期糖尿病肾损害关系, 以便早期发现并提前进行预防和治疗。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已确诊的90例糖尿病患者, 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其尿液中尿微量白蛋白 (MA) 的水平, 与随机的4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 (MA) 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 差异有显著 (P<0.05) , 且与病程及年龄有关, 而与性别无关。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 (MA) 测定对于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 (MA) ,早期肾损害,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Koulouridis E.Diabetic nephropath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itsconsequences in adults[J].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 2001, 14 (Supp15) :1367~1368.

[2] 何冰, 韩萍, 吕先科, 等.糖尿病患者急性时相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3, 19 (4) :260~262.

[3] 齐若梅, 陈仁涉.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 5 (13) :1227~1228.

[4] 程苏琴, 朱美财.尿微量蛋白在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7) :740~741.

微量蛋白尿范文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38例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病人。其中男性为20例, 女性为18例, 都是20~75岁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患者患病史3个月~10年。无急性感染和代谢并发症, 除外其他肾脏、内分泌疾病及肾脏毒性药物应用史。我们把患者分为≤5年糖尿病组 (DMⅠ) 9例;>5年糖尿病组 (DMⅡ) 29例。在分组的同时我们也选择了对36名健康的人体检作为对照, 其中男性18人, 女性18人, 年龄选择在24~73岁之间, 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急慢性肾损伤的各种疾病。强调的是性别和年龄在糖尿病的对照中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我们在接受检验的人中要求受验者提前预留24h尿, 用于尿MAIb和β2-MG的检验, 次日清晨要对受验者空腹的时候进行抽静脉血, 用于肌酐 (Cr) 、尿素氮 (BUN) 的化验检测。所有采样均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2 结果

在我们对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各组和健康者对照组的检测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表1中可以得出结果如下。

糖尿病患者的MAlb排泄量和糖尿病患者的尿β2-MG排泄量DMⅠ组高于健康对照组, DMⅡ组高于DMⅠ (P<0.01) 。糖尿病患者的β2-MG排泄量在对照组、DMⅠ组、DMⅡ组各组DE尿MAIb和β2-MG在糖尿病病程≤5年组中即有显著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 而2组BUN, c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尿MAIb和β2一MG在糖尿病早期即有改变, 有助于早期观察肾小管功能受损或GFR增加。且随病程延长, 尿MAIb和β2-MG进行性升高, 病程≤5年糖尿病组与>5年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 糖尿病逐渐向DN转化。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日益增高, 糖尿病所致的肾病在许多国家已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学术界简称DN, 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有30%~40%可能并发DN, 而大多数的DN起病隐匿, 进展缓慢, 很容易被患者忽视, 常规应用的传统实验室指标是很难发现DN患者的早期肾损伤。尿MA和TRF检测结果是反映肾小球功能的主要指标, 分子量分别为69000和76000, 等电点4.9和5.2, 均带负电荷。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存在电荷选择性屏障, 在静电同性排斥作用下, 绝大部分的MA和TRF不能通过滤过膜。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硬化, 是肾衰的最常见原因。DM患者在持续高血糖状态下, 糖原及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堆积可引起氧自由基增多, 导致磷脂过氧化, 破坏细胞膜结构, 膜通透性增加, 细胞失去极性从而重吸收功能受损。目前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是我们急需要解决重要问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而常规检查往往难以发现阳性结果。作为医生合理的利用尿总蛋白检测结果做在参考范围, 可以及时正确的对病情作出判断, 我们通过本项对比检验中的发现, 尿微量白蛋白、尿β2-MG是一个敏感的生化指标, 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肾功能的损伤程度和早期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本项研究结果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在临床上就可以观察一下尿微量白蛋白、尿β2-MG生化指标, 及时为糖尿病患者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可以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及时的进行干预治疗。

表1糖尿病各组和对照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x-±s)

注: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5年糖尿病组比较**P<0.01

摘要: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 (MAlb) 和尿β2-微球蛋白 (β2-MG) 在糖尿病肾病 (DN) 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2名健康者和3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24h尿MAlb及β2-MG定量测定。结果 随着病程的发展, 24h尿MAlb排泄量和24h尿β2-MG排泄量逐渐增高。在糖尿病 (DM) 患者中24h尿MAlb排泄量与24h尿β2-MGMG排泄量成正相关 (r=0.477, P<0.01) 。结论 24h尿MAlb排泄量和24h尿β2-MG排泄量联检有助于全面评估DM的肾脏损害, 早期诊断DN。

上一篇:高中生物学科活动范文下一篇:杨玉环与李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