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2024-04-09

高职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第1篇

摘 要: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的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社会各界更是把今年喻为“最难就业年”。在这种严峻情况下,如何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介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科”)在开展职业指导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及效果,以突显职业指导在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指导 促进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作用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699万,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社会各界更是把今年喻为“最难就业年”。今年,济南某民企招聘会上,一些企业开出了高价,但优惠条件并没有打动多少求职者,这次招聘会达成就业协议的也不多。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职业指导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能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与定位,以健康心态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就业,提高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1]。

1 职业指导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情况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虽然各高职院校已建立起一定的规模,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1.1 学校指导方面

1.1.1 对职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理解有偏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毕业生工作而展开,狭隘的把职业指导理解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忽视了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择业教育功能,忽视其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深远影响。

1.1.2 职业指导只关注结果

职业指导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对专业学习有清晰的方向,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现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缺乏规范化、系统性。

1.2 学生方面

1.2.1 就业心态比较浮躁

由于指导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得不到重视,导致毕业生对形势认识不清,以致于未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能力做出合理分析,选择合适的工作。

1.2.2 就业方向盲目

在就业形势巨大压力下,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大学生自身期望值高,不能正视社会现实。其次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到基层建功立业[2]。

2 职业指导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2.1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对职业宏观和微观的认识[3]。因此,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给学生传授职业规划、求职、创业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2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接受挑战,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大学生调节心理状态,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4]。这对他们职业素质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2.3 明确学生职业目标

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通常是模糊的,加之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让他们感到茫然、困惑。目标的确立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能比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所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

3 “山科”在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山科”一直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从新生入学教育、指导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职业指导工作,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3.1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新生入学阶段,“山科”就为学生详细讲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及前景,让其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有个清晰的定位和目标,从入学开始就制定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2 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山科”通过开拓市场、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一方面通过宣传栏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组织举办各种专场招聘会,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

3.3 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提供就业平台

“山科”坚持“特色办学,科技兴校,产学互动,效益双赢”的办学方针,建设了纺织、服装、化纤、机械、计算机技术、建筑安装、电气自动化等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高专业技能创造了条件。

3.4 加强队伍建设,强调服务意识

突出“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了“管理、咨询、教育、指导、教学、服务”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和职业指导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

4 职业指导促进“山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果

为了做好本次论文写作,笔者设计了毕业生满意率调查问卷,对“山科”2012级毕业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调研。自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来,学院实现了“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的三高目标。

4.1 职业指导的开展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山科”一直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据笔者统计,2012届高职毕业生3083人,其中三年制高职2940人,五年一贯制高职143人。截止2012年12月31日正式就业率为99.87%。

4.2 职业指导的开展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

“山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73.23%,达到了基本对口的要求。其中土木系、经管系对口率最高,为90.24%、83.79%。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4.3 职业指导的开展促进满意率的提高

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总体评价为,全院满意率为94%,其中纺织系100%、汽车系97.3%、经管系95.4%、电气系94.96%、艺术传媒系94.12%。毕业生对目前待遇满意度为86.6%,对现在工作状况满意率为95.02%,化工系和经管系较高,分别为98.51%和98.5%。

5 结语

通过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看出,职业指导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不仅仅是针对应届毕业生,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培养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应从新生入学开始,鼓励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兼职体验各种行业,明晰自身职业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设计,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出最大能量。

参考文献

[1] 张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I):189-192.

[2] 陈纯.浅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223.

[3] 王晓葵.论职业指导在帮助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4] 李伟,孙英.重视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高职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第2篇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促进就业是国家、社会、学校、家长、毕业生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是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着重于对各高校拓宽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进行讨论与分析,以期解决现实问题,为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今后的行动方向提供一个可参考性的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门路经验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仍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难题。

一、导致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其一,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遭遇瓶颈;其二,社会转型导致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能力降低;其三,城乡差异缩小了毕业生去边远、贫困地区的热情。

2.高校原因

其一,高校盲目招生,与实际社会需求相背离;其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其三,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3.个人原因

其一,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其二,自身能力局限;其三,不能较好地把握机会,错失许多良机;其四,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二、现阶段各高校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经验分析

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国务院办公厅在2009年2月就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并采取去基层、进企业、搞科研、谋创业四大选择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

各高校在响应政府号召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深入研究,改革创新,为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在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门路方面

安徽理工大学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校、院两级通过校园网、广播等媒体,通过就业指导课、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以及开展“就业创业导航工程”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该校近年来,每年均有84%以上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10年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有90%到基层单位。

广东某建筑学院与建筑业协会里15家公司从2009年至今的长效合作;工程学院与汽车制造公司的合作等,从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

安徽工业大学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其做法是大学生创业享受留学人员创业同等待遇。目前该校大学生创业园已有15名大学生入园创办了6家大学生企业,其中2家大学生企业获得科技部、财政部50万元资助。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平台,加强创业宣传和指导,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自主创业。并为毕业生提供合同签证、就业报到等25项人事代理服务,还拓展到代缴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服务项目,以解除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2.在调整专业结构和加强就业服务方面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并坚持就业工作部门参与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及招生计划制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和就业的导向作用。针对就业困难的专业,学校适时更改并增加相近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形成《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供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各学院在工作中参考。上述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从而拓宽就业门路。

安徽工贸学院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服务,不断增强毕业生的求职信心,缓解就业心理压力,重点帮扶“双困生”和女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就业工作人员采取召开座谈会、深入班级和寝室、“一对一”咨询、分类指导等一系列措施,了解和掌握每位学生思想状况,引导毕业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增强信心、转变就业观念、稳定心态,积极就业。

安徽师范大学还自主开发了独立域名的就业网站,每年都对就业网站就进行更新和完善。目前,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就业研究中心已研发并应用了毕业生资源统计系统、用人单位管理系统、教师资格证认证系统和毕业生派遣系统四个就业工作模块,这些系统的改进和开发提高了就业工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学校还建有126台微机的就业信息查询室,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查询、网上就业市场、网上面试和网上职业测评等服务,以拓宽就业门路。

广东工业大学在前期的大力宣传和更多努力下,邀请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参会单位数和需求岗位数大大增加,共有来自省内外260多家用人单位的800余名代表和近1万名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大会共提供用人岗位4500余个。据统计,在已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中有85%以上是通过校园市场落实的。

三、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主要经验和做法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拓宽就业门路

通过就业讲座、职业指导老师的指引,大力宣传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到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既能实现就业,拓宽就业门路,又能得到锻炼,是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将有更大的施展本领的舞台,容易得到重用。同时,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学生给予社保和岗位补贴,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并能在考研、考公务员优先录取。

2.整合多方资源,务实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

在我国,70%以上的大学生是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学校应积极鼓励各系部发挥特色,挖掘资源,整合力量,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走访调研,增进与地区、企业、行业协会、专业网站和人才交流部门的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拓宽就业门路

自主创业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它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给国家创造了财富。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创业难度很大,潜力也很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是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很多学校都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并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中央到地方到高校都积极鼓励,支持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高校为大学生创业也积极创造各方面的条件。对有条件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已经具备了难得的机遇,自主创业作为大学毕业生新的发展途径,应该也必然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4.分析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供需专业结构平衡,拓宽就业门路

根据市场的预测,分析用人单位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资源,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充分利用已有的用人单位,发挥由点及面作用。多组织大型人才交流会或者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学生和事业、企业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从而入职事业、企业单位工作。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手段,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才能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帮助学生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才能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加强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工作,增强毕业生各方面的能力。

5.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转变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职能,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拓宽就业门路

学校应加大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力度,拓展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宽度及深度。把整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校内就业工作人员指导与用人单位及校友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实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促进就业,拓宽就业门路应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始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引导新生“从大一开始选择未来”;对大二学生,着重将引导他们把专业学习、人生理想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以后的顺利就业蓄能造势;对毕业班学生,针对其求职取向,着重从操作层面进行求职择业技能训练,帮助他们理性分析自己、科学研判形势、准确就业定位、及时把握就业机遇,结合上级政策,积极引导他们到基层就业或创业。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职能转变的基本任务是从过去单纯的服务性职能扩展为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择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多项职能。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起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心理辅导的目的是舒缓学生的就业思想压力,排解其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择业指导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自主创业、科技创业、艰苦创业;毕业生就业服务则要求学校加强与政府等相关机构或社会团体的联系,向全社会推介毕业生,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

6.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网上就业市场,拓宽就业门路

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站,并在校园网上与一些大型人才网站建立了链接,这样一来方便了毕业生就业。如教育部学生司和清华同方公司合作开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是国内收集毕业生信息最全的网站,是展示毕业生风采的窗口,方便了用人单位的选才工作,同时也为毕业生创造了网上发布个人信息、求职意向的地方。现在,基本全国各地区的高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就业信息网,极大地方便了毕业生就业。

7.广搜就业信息,加强就业市场建设,邀请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

要拓宽就业门路,高校应该要注重就业市场、举行校园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来促进就业,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岗位,充分利用校友、教职工、学生家长等群体的各种社会资源,引荐用人单位吸收该校毕业生,以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

8.引进名企,丰富订单培养新内涵,拓宽就业门路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应是高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为了实现校企合作,把企业需求和要求渗透到职前教育的全过程,实行融教学合作、管理参与、就业订单为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在与知名企业合作过程中,他们将先进的技术和教育理念带给了学院,丰富了学院的教学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一些毕业生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

总之,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目前,对如何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这个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渐丰富和完善。各高校的经验和做法都不尽相同,任何高校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很值得深入参考和借鉴的。而本文所分析的经验和做法不可能达到全面和系统的程度,只能是一种初步的工作,以期为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今后的行动方向提供一个可参考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邱辉,黄兵.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2-63.

[2]王树辉.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6) :104-105.

[3]中国网.大学生就业:4大选择拓宽就业门路[EB/OL].2009-02-17.

[4]关银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8.

[5]刘敏玲.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探析[J].传承,2010,(12):106-107.

[6]粟蕾.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就业前景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10):103-104.

[7]张昕,张越,吴莹辉.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 经济师,2011,(01): 141.

[8]蔡海燕.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指导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9,(06) :77-79.

[9]陈燕.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05):237-238.

[10]龚素霞,凡进军,罗利华.从校企合作的视角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质量的培养[J].广西轻工业,2010,(03):135-136.

高职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第3篇

1 我校应届毕业生情况调查

我校2009届有毕业生1039人, 其中高职高专571人, 五年制高职468人, 分布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信息管理、工程造价与监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金融、会计与统计等专业。

2 影响毕业生就业力原因分析

2.1 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

近年来, 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 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 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因此, 从整个国家来看, 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超过了市场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我校开设的很多专业例如五年制中的报关、电子商务, 普专类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 张家港及周边地区对这类人才的需要基本都已经饱和, 从这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 真正在从事跟本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 导致供求矛盾, 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2.2 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张家港及周边地区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 因此, 高职人才毕业就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面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 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 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

2.3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很好的满足毕业生

需要

近几年来, 我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都非常重视, 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招聘信息, 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就业指导机构建设、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还不够重视。主要的问题是: (1) 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途径单一; (2) 缺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3)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临阵磨枪式的指导; (4) 提供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渠道单一, 不能满足学生的当前需要。

2.4 毕业生有盲目择业的心理

很多应届毕业生的通病就是对就业形势没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抱有较高的期望缺乏择业的基本知识, 对我校前两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现在的职业并不认可, 很多目前没有工作的学生往往热衷于“工作条件好, 收入高, 地理位置好, 工作稳定”的单位, 而不愿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私营、民营和基层单位去就业。

3 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的措施

从总体上看, 高校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各行各业对各类高素质人才需求, 在用人机制、供需结构、择业观念、就业指导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关键, 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特色办学是学校竞争的法宝

随着全国各个高校的扩招, 在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面前, 学校如何增强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 以科学发展观进行学科建设, 坚持可持续性发展, 办出学校的特色专业是取胜的法宝。应该具有自己的优势、办学特点, 有自己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点, 在做学校学科发展规划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走特色发展之路。

(1) 因地制宜开设专业。张家港地处长江三角洲, 是发达的工业城市, 支柱产业多为纺织、机械、汽配, 其对口专业有纺织、数控、机电、汽配等, 沙洲工学院的特色专业就是纺织, 是国家级的重点专业, 他们在创专业特色上取得了很好效果, 我们学校应该借鉴沙工的经验, 重点培养数控、机电等专业, 加大这几个专业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要立足市场需求, 着眼就业形势, 及时调整招生专业。

(2) 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我校教师人数虽然多, 但是具有机电、数控等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一方面可以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 充实我校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自学、送出去培训等鼓励相近专业的教师转专业, 如果学校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 我相信还是有很多教师愿意通过培训来使得自己掌握多门专业技能的。

3.2 专业结构改革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 如何科学制订教学计划高等学校要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关键。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在制订专业计划和教学计划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3 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敲门砖

最近有报纸报道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有些大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又去读技工学校;上海、深圳等地的高级技工供不应求, 他们的薪酬比硕士研究生还高;许多在职人员还纷纷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 令人深思。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级人才, 以学历和技能比, 有时技能对企业的作用更重要更现实, 因为搞经济讲究要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价值。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基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后继教育的机会, 双管齐下共同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

3.4 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是毕业生的坚强后盾

(1) 充实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从教师队伍中调集精兵强将, 不要认为毕业生工作就是做做档案, 登记登记就业率, 一支过硬的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就业职能的发挥。充分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 (2) 面向社会, 开拓就业市场。我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场招聘会, 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不错的就业机会, 还应该通过发动全院的老师动员自己的社会关系, 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 为学生提供众多的就业渠道, 同时积极开拓定单式就业教育, 努力实现学生就业的零负担。 (3) 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就业指导流程。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增加透明度, 做到就业政策公开化, 就业计划公开化, 就业信息公开化, 及时向毕业生通报情况, 反馈信息, 形成大学生就业工作良性循环。

摘要:毕业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我校高职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系着学校的发展之路。因此, 为高职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搭建平台将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关键词:高职,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联君.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行为分析与建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0) .

高职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第4篇

1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指导与创作现状

1.1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 表现出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

在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上存在比例相对失衡的状况, 会影响毕业项目的规范和目标实现。指导教师多为学科内具有一定职称且有丰富经验的教师 (也有例外) , 首次独立承担项目指导工作的教师, 一般也会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协助。而这些指导教师往往也担负着多门课程教学或是科研项目的沉重任务, 毕业指导不可能实现一对一的负责制, 致使教师在项目指导和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存在尴尬的局面, 指导教师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教学和毕业项目的进程及质量, 诲人不倦反为不倦毁人。

1.2 从教师的角度考虑, 表现出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学生毕业项目的创作定于毕业年的3月至6月期间, 致使毕业项目与学生实习就业存在时间冲突。在求职择业和毕业创作的时间分配上很难处理得当, 学生陷入两难困境。在这样的形势下, 求职择业和毕业创作两项任务难以同时顺利开展, 时间上的冲突也会影响毕业生的择业水准和创作质量。

1.3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表现出毕业创作缺乏主动性

毕业生综合能力不容乐观, 直接影响毕业项目的质量。学生查阅文献及应用文献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毕业设计 (论文) 创作能力等普遍有待提高。面对项目指导设备或经费的限制、师生比例失衡、择业与创作的失衡, 加之学生创作能力不一, 难免会对指导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为完成教学指导任务, 在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中部分教师过多参与毕业项目创作, 更是纵容了学生的依赖性, 毕业项目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失去了学生创作的独立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终将违背毕业项目实践的初衷。

1.4 从社会的角度考虑, 表现出供需资源缺乏共融性

学生在毕业前侧重理论学习, 毕业后侧重实践操作。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但是学生的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很难有机共融, 毕业项目的创作导向不够明确。而在金融危机持续的2009年, 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困扰, 促使毕业项目的创作导向进一步明确。然而, 学生能否根据自身特征从专业角度出发切合社会的需求来创作有效的毕业项目, 这是一个令人备感棘手的难题。

2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指导与创作改进

2.1 师资结构的调整

(1) 毕业项目的指导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教学经验和指导能力。指导教师的后备资源也应及时有效的补充和培养, 师资队伍的逐步年轻化或许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质量的一个契机, 尤其是那些与时代脉搏紧密相随、时尚气味较为新锐的专业毕业项目。 (2) 毕业项目的指导教师应该具有足够的指导时间和辅导精力。学校合理安排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充分考虑其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时间, 保证辅导教师与主体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3) 高职院校的毕业项目应该适当外聘专业技师进行指导。外聘专业技师的优势在于他们具有长期的工作实战经验积累, 在部分专业领域可能比专业教师拓展的范围更广。逐步建立起校内外资源合作的指导机制。 (4) 毕业生的指导教师最好采用双导师负责制, 必要时采用多导师负责制, 导师之间在职责上有一定的分工。双导师负责制就是希望一个学生或是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一组学生有两个或多个导师, 其中一个或多个导师侧重负责毕业项目的指导, 其他导师侧重负责就业实习的辅导。学生与导师之间做好沟通与交流, 导师之间在工作上互相配合。

2.2 教学模式的改进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 为学生毕业前的各项任务在时间上分流, 在质量上把关。常规的教学模式是毕业实习、毕业项目创作、毕业答辩全部安排在毕业年度的下学期, 各项任务的时间安排比较紧凑, 难以控制各项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 应当给毕业项目的创作和选择就业提供充裕的时间, 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改革和组织管理机制。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 将基础科目和专业核心课程集中授课, 毕业项目最好能安排在毕业年度的第一学期开始着手, 最起码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在学期末完成毕业项目选题, 甚至毕业设计 (论文) 初稿。专业课程开设在本学期已是尾声阶段, 学生完全有时间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定夺项目选题并进行初步的创作, 并在实习中寻找创作的契合点。在毕业年度的下学期修缮毕业设计 (论文) 准备答辩, 并在本学期集中精力参加毕业实习与就业, 学生的毕业项目成果又可为求职就业增加砝码。

2.3 学生主动性的加强

总体来讲, 毕业项目的创作主体在于学生。指导教师做好学生毕业项目创作期间的跟踪、指导和督促, 恰当发挥教师的辅助导向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主动性, 真正实现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锻炼和提升。在毕业生的专业实习、文献检索、题目选择、任务书的细化、设备的使用、毕业设计 (论文) 的完稿、毕业答辩、项目成绩的规范等各环节都要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并加强对毕业项目创作的组织和管理。在毕业项目的创作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在毕业项目指导体制中应该安排适当的毕业创作经费, 给辅导教师和创作学生一定的经费补贴, 激励教师工作和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奖惩制约机制也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心。

2.4 创作导向的明确

毕业项目成果应该具有直接或间接为经济服务, 为生产、科研等服务的社会功能, 因此在毕业项目的选题阶段应该将创作导向与实习就业密切相联, 前文所述的双导师或多导师的负责制在这个环节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导师间的合作指导机制增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力度, 能更好的保障项目按预期目标和方向顺利完成。学校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增大图书馆和计算机等信息和设施资源的投入, 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机制,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资源为学生的毕业项目和实习就业服务。

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项目指导与创作分析

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是多样化的、综合性的, 方向上主要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等。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是一种注重专业课与基础课相结合、独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审美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拓展性设计。在高职教育不断改革的当前, 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更得与毕业实习有机共融。在设计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和团队的能力, 在展示设计作品上为企业招贤纳士提供直观、可信的服务平台。

3.1 选题定向阶段

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首先要明确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设计成果服务社会。在选题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对毕业论文方向的参考价值尤为突出) , 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是企业中寻求实战性的工作项目 (制作网站、影视广告、室内外装修、企业品牌策划、服装款式、具体的工业和工艺产品造型设计等方向) , 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虚拟性的人性化设计 (虚拟展厅、建筑漫游、游戏设计等方向) , 自主创业 (自创品牌的专利性设计方向) , 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 (公益性的平面、二维、三维设计等方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发散思维逐步拓展选题领域, 通过调查和收集材料最终确立独创性主题, 明确主题后进行初步的构思。

3.2 实施制作阶段

实施制作阶段是构思完整化和过程具体化的阶段, 也是师生交流的关键阶段。学生绘制草图经过专业辅导教师的修整后, 制作出完整的手绘效果图。根据手绘效果图利用专业设计软件在造型语言上以视觉化呈现, 导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同时学生也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企业的资源, 最后导出图片、视频文件或是制作出产品实物。

3.3 结项展示阶段

展板、视频和产品实物是向众人展示毕业项目成果的最直观形式。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布展所需的展板, 展板在文字、图形、色彩及其各要素的搭配上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学校可根据院系自身情况选择展示方式 (临时性展示、永久性展示、校内外展示) 和展示地点,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展示的平台, 也是尊重师生劳动成果的有效途径。最后, 做好答辩的组织和成绩的管理, 通过评优等形式不断激发后续毕业生的创作热情。

4 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创作上的导师负责体制、生产实训体制、奖惩制约体制以及就业服务体制等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指导体系。指导体系的不断完善能更好的规范毕业项目指导, 并提升毕业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终将实现院校、教师、学生的彼此共荣。

摘要:毕业项目的指导与创作是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项目指导与创作的现状, 多角度提出改进措施,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指导体系, 规范毕业生毕业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并以艺术设计类的毕业项目指导作为个案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项目,指导体系,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宝桥.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指导 (第1版) [M].东方出版中心, 2008, 11.

高职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其表现特点的心理调适对策。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心理调适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专职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教师。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主要关注在校大学生,既是在校生又是社会人的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重视,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待更多的关注。其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就是他们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较量,当理想与现实产生较大偏差时,他们的心理矛盾与危机也随之而来,无论在校或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种种挫折心理在所难免。高职毕业生如能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前心理咨询辅导等途径来避免由挫折感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深化发展,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贡献。高职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下能否顺利完成就业和完成角色转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员,其心理健康状况值得深入探讨。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表现及特征

1. 自卑、怯儒。

自卑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因为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其被社会认同度偏低,导致其自我评价偏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害怕挫折,过分退缩,缺乏信心和勇气。

2. 依赖、盲从。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度依赖、盲目从众。不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切合实际地选择职位,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父母,不愿意主动选择、积极竞争;不从实际出发,不量力而行,而与他人盲目比较,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和公正的分析。

3. 焦虑。

当前高职毕业生普遍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严重缺乏,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难免出现焦虑心理。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一旦被拒绝,立即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在今后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序感到害怕。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包装”自己的学生,则更焦虑。

4. 冷漠。

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使高职毕业生产生冷漠心理。不少高职毕业生对求职、工作甚至对人生都表现出冷漠,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等,其根本原因就是强烈的心理冲突。

三、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前心理问题的原因

1. 社会变革。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社会转型和思想变革,高职毕业生不再享有毕业分配特权,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特权也逐步开始转移为企业“单向选择”。因此,部分毕业生能抢先找到合适工作成为自身价值的展示;反之,另一部分毕业生工作无着落,无奈地成为另类群体被孤立,得不到社会认同,从而导致这部分高职毕业生自我认同度下降,从而失去自信。

2. 角色转换。

高职毕业生在经历了选择与被选择的矛盾冲突过后,无论满意与否,最终都将选定某一职业,迈向社会。这一转换在其人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角色转换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事业成败。而当其角色转换遇到困难时,就会发生角色不适的问题,当角色不适占据了新的社会位置,使之不能进入新的角色或不能退出原有角色时,就会陷入自我内部的心理压力及情感矛盾。有些高职毕业生能很快适应这种转变,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也有一些仍然不能适应新环境。

3. 身心发展。

高职毕业生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在成长环境、教育条件和自我需要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交际中产生失衡现象,在遇到各种问题时不能处之泰然,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而且,高职毕业生积极心理防御机制建立尚不完善,社会经验不足,导致抗挫折能力低,使他们成为心理品质的“高危人群”。

4. 理想与选择。

就业是高职毕业生面临的重大抉择,也是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由于长期以来,高职生通常是在家长的呵护和学校的包容成长的,其心理相当脆弱,因此,毕业后面临的挫折也会更多。从就业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来看,其根源在于理想与现实、愿望与失望、目标与挫折发生冲突而导致的巨大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使他们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常常伴有焦虑不安、自卑、自我否定等特征。

四、高职毕业生就业前心理问题调适对策

1. 全局意识,完善毕业生就业前心理咨询体系建设。

高职生心理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各高职院校也相继采取相对完善的心理危机防御机制,而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问题却缺乏全局意识,且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应成立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加强统一规划和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管理机制,形成长效机制,负责全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科研工作。建设一支全方位完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对毕业生顺利就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自我激励,帮助高职毕业生克服自卑心理。

针对高职毕业生心理自卑的特点,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或就业前心理辅导过程中应采用专业的咨询技巧激励毕业生恢复自信,帮助毕业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引导毕业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完善自己,树立自信心;教育毕业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提高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能够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教会毕业生善于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实际行动增加勇气和自信。

3. 合理定位,引导高职毕业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能在毕业生的择业道路上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当毕业生面对择业不知如何适从时,作为职业指导或心理辅导专业人员要从专业的角度引导毕业生全面地自我评价,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也要让毕业生意识到就业不是盲从或没有选择,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在职业发展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让毕业生做到合理定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4. 人性本能,激发高职毕业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专业指导人员在做职业与就业辅导时应该教会高职毕业生如何通过积极心理防御机制调适其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心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和消极二重性,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但能缓解不适情绪,缓冲心理挫折,同时还使人表现出自信、进取的倾向,有助于战胜挫折,摆脱困扰。

5.个性品质,增强高职毕业生抗挫折心理的适应能力。

心理学认为,个性作为中间变量在外界环境与心理反映之间起作用。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毕业生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有的毕业生却把它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积极迎接挑战,最终走出困境。究其原因,在于这两类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品质。所以,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各高职院校就应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突出符合高职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与管理,重点塑造高职生的人格魅力。同时,引导高职生正视挫折,理智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引导其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不断完善良好的个性品质,让高职毕业生放下心理包袱,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6.综合素质,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综合素质是人才竞争最有力的砝码,也是企业用人的标准。目前,高职院校在高职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足,主要是全员参与的人才素质培养力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技能单一、学习能力不强、综合能力偏差。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突出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符合高职生特点的可行性方案,帮助高职生在校期间学好本领,让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渐丰富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高职生的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从而减少就业障碍,减轻因就业难所导致的心理压力。

五、结语

总之,我们在关注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不可忽视其就业前的心理问题。基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不断发展阶段,高职毕业生就业前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尚需进一步加强。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建立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的人生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一份力量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国海,许国彬,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小鲁、叶梓效主编.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敏强主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赖俊辰

高职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在简历制作、面试过程、签订协议、工作后跳槽等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现象,并从强化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时的诚信意识,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监管机制以及提高家庭诚信教育意识四个方面阐述了解决高职毕业生诚信缺失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诚信缺失;就业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包括选择单位、制作简历、参加面试、签订协议以及工作报到后可能的行为)所表现的诚信心理及可能的行为倾向。它主要包括心理方面的意志,情感、认知等品质和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协议等诺言的遵守度,对他人的信任感等。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应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自觉地向招聘单位展现其个人最真实的奖惩情况、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实际能力等,同时能够严格履行合约,践行诺言。

然而,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所有制结构和分配体制逐步趋向多元化,人们的行为方式也趋向多元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而高职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在就业过程中逐渐凸现。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现象

1.简历制作中的弄虚作假。用人单位在筛选简历时,常常对高职毕业生的在校成绩、企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和在校期间获奖情况等有一些要求及期望,部分用人单位还会用软件分析筛选简历,若简历评分未达到公司要求,简历在第一轮筛选中就会被淘汰,所以一些高职毕业生为了能进入面试阶段,在提交简历时往往含有部分虚假信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掩盖考试成绩中不及格的科目,在向用人单位提供在校成绩单时,将不及格的科目去掉,以此说明自己学习成绩很好,专业基础很好。(2)虚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生会干部、班长等“头衔”,一线管理人才对学生的管理经验有一定的要求,招聘企业也认为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学校、班级学生事务的管理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口若悬河将自己说成曾担任班长、部门干事、部长甚至学生会主席,以此赚取简历加分。(3)虚构社会实践经历,企业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主要是具备较高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一线管理、操作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除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在企业实践、校园活动实践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部分学生将自己一天走马观花的参观也说成生产实习,以此博取社会实践经验。

2.面试过程中的自我吹嘘。面试既是检验和评价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方法,又是整个求职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毕业生在面试中表现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求职的成败。在就业竞争压力面前,一些高职毕业生求职心切,在面试中并非诚实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而是凭借其较好的口才夸夸其谈,自我吹嘘,投招聘人员所好,以求面试成功。

3.签订协议后的恶意违约。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由于签署的协议多是实习协议,实习过后就直接转为劳动合同,因此,部分毕业生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惜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最终选择其中一家待遇最丰厚、自己最满意的实习单位,从而造成对其他用人单位的恶意毁约。高职毕业生恶意违约,不仅造成企业招聘岗位的空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而且也给高职院校及高职毕业生自身造成了不良影响。

4.报到上岗后的盲目跳槽。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进步,然而这并非鼓励高职毕业生初涉社会就频频换岗。部分毕业生从未进行过全面的自我分析和合理的职业规划,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攀比心理的影响,把企业当成跳板,盲目地从一家单位跳槽到另一家单位。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应对措施

1.强化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时的诚信意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常常对工作的地点、环境、工作内容、工资待遇、食宿状况有一定的期望值,尤其“90后”毕业生对工作地点和环境要求较高,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最真实的信息。然而,用人单位在对招聘工作岗位的内容、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环境、食宿状况、工资待遇等内容说明时,常常避重就轻,将工作的食宿状况和工资待遇讲得很确切,而对公司的位置、工作环境及工作的内容含糊其辞甚至一带而过,这就造成毕业生的误会,从而导致毕业生失信。所以,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环节,用人单位要及时纠正对毕业生的认知偏差,正确认识“90后”,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毕业生的信用状况。

2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可从以下四方面实施。一是将就业诚信教育穿插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二是学院、系部要组织各种以“就业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譬如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月”活动,在活动月中,融入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三是要适时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心态,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面对当前高职毕业生复杂的择业心态,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三观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素养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定位,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缩小个人的主观愿望与自身能力等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四是要注重教育者的示范性作用。教师的言行往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务必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以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带动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3.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监管机制。高职院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引导学生强化诚实守信,学院在开展各类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对违纪学生进行违纪处分等都要严格遵守各项校规校纪,努力体现诚信意识。如:在考试制度方面,应该加强考前宣传,采取各种措施,严格防止考试作弊现象,对作弊的学生实行“违者必究”等。建立诚信档案,主要包括个人诚信承诺书、个人基本资料、家庭背景、学习状况、缴费情况、奖助贷情况等。高职院校通过毕业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加强了与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的联系,能够及时掌握毕业学生的信用状况,通过其中的正面典型教育在校学生,对信用状况下降的毕业生实施再教育。

4.提高家庭诚信教育意识。高职毕业生的家庭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父母的诚信行为和高尚人格实施,父母首先要坚持通过“合法经营”、“正当劳动”获得收入报酬,加强个人修养,为孩子树立生活中的典范,在生活中,做到与人友善、真诚待人。

高职毕业生的诚信品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高职院校教育、家庭教育、企业自律、毕业生自身修养和实践锻炼才能获得。所以只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通过社会舆论引导、高职院校教育、法律管制、制度监督以及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努力,一定能改善高职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周有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2]尹明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77-79.

[3]马国良.对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72.

[4]张宵梅.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透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24-126.

作者简介:孙国勇(1982-),男,山西万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诚信教育。

上一篇:工作坊坊员研修手册范文下一篇:关于执着追求的事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