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作用范文

2023-09-23

民营经济作用范文第1篇

一、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 促进区域交通发展

就会展活动的现实情况来看, 活动期间车辆来往频繁, 包括货车、客车以及小型轿车等, 在复杂的交通条件下, 区域交通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 为更好地适应会展交通状况, 区域发展过程中致力于构建优良的交通系统, 包括拓宽道路、修建地铁等, 以保证区域交通的便利性, 因而会展经济对于区域交通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 带动区域旁侧产业

会展活动期间人流量较大, 且社会群体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生多种消费行为, 包括酒店、餐饮、住宿、日用品等, 这就促进了旁侧产业的快速发展。现如今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在达到某一区域后, 倾向于参观城市景点, 因而会展经济在带动旅游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展经济发展有助于完善区域中心功能, 促进区域建筑业、文化业以及融投资业的共同发展, 建立联系, 促进区域内部之间生产要素流动, 促进自然资源、新能源以及人才等优势的充分发挥,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运行, 为企业发展提供契机, 扩大产业范围, 令区域旁侧产业之间高度融合, 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发挥产业潜在商业价值, 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 拉动区域外部投资

会展活动开展过程中, 在收取会展会议费用、门票费用以及停车费用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会展活动优势, 通过招商投资项目的组织开展, 能够对部分企业形成吸引, 增进客户彼此之间以及客户与会展商企之间的协调沟通, 促进商业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 对于区域外部投资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从而推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

(四) 带动区域就业形势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人口也在快速增长, 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 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并且依然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 会展活动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展览面积, 增加会展当地就业岗位, 为社会人才提供多种类型岗位, 为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展现提供载体, 促进就业落实, 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强化会展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 大力提倡会展活动, 培养会展企业及人才

在对会展经济的促进作用形成一个正确认知的基础上, 要大力提倡会展活动的开展, 加大投入力度, 对外地商企形成良性吸引, 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会展活动中,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尤其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对会展企业进行扶持, 并规范化培养会展人才, 为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二) 注重产业依托, 推进会展活动顺利开展

经济基础是会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 也就是说, 在发挥会展经济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产业依托, 提升会展企业的经济实力, 并确保具备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 从而为会展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优良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产业依托的强化, 有助于落实会展活动, 并在无形中增强会展企业的知名度, 促进会展企业形象树立, 为未来会展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改进会展相关管理制度, 创建协调机制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 都必要以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为依托, 会展活动也不例外, 为更好地发挥会展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 要全面把握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并从管理制度入手, 为会展企业提供一个发展空间, 通过管理制度的改进来鼓励会展环境下各企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会展企业依据自身发展模式来实现战略目标, 这对于会展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 要注重协调机制的创建, 从这一方面入手来对会展企业及其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化管理, 保证区域范围内经济竞争的良性化, 为会展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通过会展资源优化配置来促进区域经济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会展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彼此协调促进。在把握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基础上, 要加大会展经济活动投入, 落实人才培养, 从管理制度改进和协调机制创建入手, 落实产业依托, 为会展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优良条件, 从而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指导老师:孙一楠。

摘要: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会展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其关系着城市形象的树立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展作为一种经济形式, 其特征在于, 高产出与低投入, 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无污染且效益高。本文主要从区域交通发展、旁侧产业、外部投资以及就业形势这四方面入手, 明确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进一步探讨强化会展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具体措施, 旨在促进会展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展经济,区域经济,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佳佳.浅析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J].商场现代化, 2017 (3) .

[2] 庞雨欣.探究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J].新一代, 2017 (18) .

[3] 乔杨.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研究[J].管理观察, 2014 (32) .

民营经济作用范文第2篇

一、推进依法治税,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国税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首要的是坚持依法治税,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努力为广大纳税人创造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

(一)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税收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经济和税收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法律有明文规定的,要严格依法办事;对于执法中发现的新问题,法律无明文规定的,要善于运用法律原则、根据法律精神作出决策和处理。

(二)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重大偷、骗、抗税违法犯罪行为。密切关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偷漏税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构筑协税护税网络,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三)进一步规范税收检查。实行税收检查的集中管理,减 1

少检查次数,限制检查时间,无计划不检查,无授权不检查,无举报线索不检查,无评估异常不检查。全面实施“阳光执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加强执法监督和考核。建立合法、规范、高效的税收法制工作制度,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执法监督。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加强税收执法、税收征管和收入质量的考核,将原来侧重对结果的监督变为对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核监督,做到关口前移;将原来被动型的监督变为主动型的监督,提高监督效率;将原来对个别环节的监督变为全过程的监督,形成监督链条,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税水平。

二、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充足的财力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国税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好组织收入这一中心,采取有力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财力。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好组织收入原则。按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对实现的税收要千方百计做到应收尽收,不断提高征收入库率,努力促进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进一步加强收入分析力度。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收入分析和预测制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科学判断税收增减趋势,深入分析收入变化的原因,及时掌握重大因素对收入增长

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行业税负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

(三)进一步加强税源控管。从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入手,建立税源分类管理体系,明晰职责,强化分析,信息共享,控管联动,切实提高税源控管的质量和能力。进一步完善与工商、地税、银行等部门登记信息以及相关涉税信息的交换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税源的动态监控。

三、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县域经济微观主体做大做强

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壮大是宏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国税部门应该不断提高办理税收优惠的质量和效率,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全面落实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提供宽松的税收环境,使个体小户得以休养生息,进而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安定,培植涵养税源。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下岗再就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新办服务型企业、新办商贸企业和原有的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二)全面落实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落实西部大开发、增值税转型等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政策,深入挖掘政策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四、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和层次

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国税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层次上下功夫,切实做到热情服务、主动服务和优质服务。

(一)优化征管流程和征管资源配置。从适应税收工作的实际需要、符合税收工作的发展方向出发,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征管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充分考虑与纳税人的关联程度,以信息流重组税收业务主流程,减少管理层次,简化工作程序,规范业务衔接,合理调整征管机构及职能,进而提高效率,强化管理,优化服务。

(二)完善多元化申报纳税系统。进一步完善网络申报、电话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逐步推行远程电子申报。加大财税库银推广力度,使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全部实现税款通过银行自动扣缴。开展POS机刷卡缴税,推行移动办税服务厅建设,不断丰富服务方式。

民营经济作用范文第3篇

一、新闻传播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闻信息的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娱乐、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 其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媒体与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 企业利用新闻传播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而新闻媒体也逐渐成为企业经济的信息载体。

(一) 促进企业发展与成长

随着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 更多优秀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其中新闻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 在新媒体时代下, 更多的人利用互联网认识了陈欧、马化腾以及马云等企业家, 新闻媒体将这些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和企业的最新动态呈现给受众, 进而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成就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二) 规范企业经济行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新闻传播可以第一时间将企业信息呈现给所有公众, 对于企业来说, 新闻也是企业了解市场、预测市场的关键途径, 尤其是一些经济类节目, 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例如我国315晚会, 很多企业的欺诈行为和虚假行为被披露和曝光, 企业结合新闻信息能够对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通过经济类的信息和节目, 也可以促使企业了解当前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科技成果, 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借鉴与发展。

二、新闻传播对社会经济监督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下, 新闻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速度也更加快捷,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 我国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经济逐渐趋于全球化, 更多的经济问题通过新闻信息被不断暴露, 对我国经济的有序以及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新闻媒体利用新闻传播的途径, 可以对市场和企业进行专题报道, 如果企业出现违反经济秩序的行为, 会第一时间被披露, 对规范市场秩序、引导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国际性合作和贸易, 新闻传播更是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 一些具备影响力的经济杂志, 其对上市公司、跨国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监督作用更加明显。利用媒体的力量对市场中的违法行为和不良现象进行披露, 报道一些积极的事件和行为, 可以引导我国市场更加健康和有序的发展[1]。

新闻传播还可以对我国经济政策的落实以及执行情况开展监督。通过新闻报道市场和企业对国家政策的态度, 以及经济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 可以对企业和市场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新闻传播还能够对企业经营行为给予提醒和提示, 帮助企业对市场环境开展合理判断, 避免出现经济问题。例如我国央视每年举办的315晚会, 曝光星巴克以及麦当劳等国际食品企业, 其在中国的售价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对“饿了吗”等食品品牌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等, 不仅可以帮助我国消费者认清企业的优劣, 同时还能对市场经济起到规范作用, 警惕企业合法经营, 对促进经济的快速以及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起到了管理和监督市场的作用。

三、新闻传播对社会经济平衡的重要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各个地区呈现严重的不均衡性, 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的经济差异。导致这种经济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新闻传播。例如我国东南地区, 其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 在信息透明度方面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新闻产业发展迅速,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新闻传播可以促使当地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的联系, 提升企业的行业知名度, 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再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 其新闻产业相对滞后, 对当地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新时期下, 我国为了缩短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 对中西部地区也给予了全方面的政策扶持, 其中新闻产业扶持成为了重点以及核心。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信息覆盖程度, 并且加大媒体经济建设投入, 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公众和社会也逐渐通过新闻信息了解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同时, 农村和城市的新闻产业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下, 农村新闻产业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 新闻报道也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更多的人通过新闻信息了解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 新闻传播可以对社会经济的稳定以及均衡发展, 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新闻传播不仅是信息的加工和传递, 其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不仅可以起到均衡、引导以及管理的作用, 还有助于我国相关部门处理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二者关系, 因此,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心, 为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以及健康发展, 提供更加客观而真实的报道, 营造正确而积极的舆论环境。

摘要:新时期下, 新闻传播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密切联系, 其对我国经济的腾飞, 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新闻传播对经济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闻传播,经济,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国强, 刘露, 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J].艺术科技, 2017:15-20+32+127.

民营经济作用范文第4篇

通过银行,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首先,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其次,商业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它能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银行业在支持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城乡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业支持城乡经济发展是深入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银行业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经济结构转化,才能推动城乡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

1 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物价涨幅将逐步回落。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是经济驱动向以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出口拉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的作用相对较弱。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严峻,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大力扩大内需、实现内外需结合,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专门用一章阐述了扩大内需的任务和措施。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转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

2 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等特点,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尽快摆脱“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老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刻不容缓。三是经济格局向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与此同时,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现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较为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四是经济制度向更好地促进包容性增长转变。最近,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等手段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努力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四、银行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重点。

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业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主动促进和推动经济转型。第一,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着力促进内需。银行业机构要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的满足。继续落实房地产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合理满足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地产开发贷款,有效抑制房地产投机融资需求,推动个人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第二,优化信贷结构,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信贷结构调整重在“优化”二字。主要是: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积极支持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业务,严控“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项目的授信,真正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信贷业务的资本配置,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高经济增加值的信贷项目;优化信贷业务发展目标,抑制规模扩张冲动,更多地关注信贷业务的质量和效益;优化信贷业务的产 品结构,满

3 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行业结构、资本配置、绩效目标和信贷产品的优化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进而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着力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银监会高度重视支持“三农”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包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适度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等。下一阶段,将着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努力推进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金融网点建设工作,继续加强对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提供金融支持。

第四,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着力促进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就是国民大众合理分享增长成果,强调发展权利同质均等性。落实到银行业,就是要努力将银行服务惠及所有人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构建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服务渗透力。二是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至今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7.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3万亿元,增长22.3%,高于全部企业贷款14.5%的增速。下阶段,要继续推进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认真落实“六项机制”,提高小企业信贷技术。三是重视发展小额信贷,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努力使低收入群体越来越方便地享受金融服务。

五、当前银行业在支持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差距较大,县域经济一直是发展的薄弱环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中,有效信贷投放仍不足,制约了城乡经济发展,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

1、县域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为加强信贷管理,各行、社对所属县域金融机构实行了授权管理,核定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但各行、社对县域经济最了解的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

4 批权限一般都核定在较小的额度内,有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公司贷款方面,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邮储审批权的信贷审批权限都非常有限,完全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个人贷款方面,各行贷款的审批权基本都在上级银行。县域银行机构在信贷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

2、审批手续烦琐,不适应县域贷款“少急频”的需求。在贷款权限控制下,县域绝大部分贷款都要层层上报审批,审批环节增加,审批时间较长。如农行贷款的审批时间一般在7天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少急频”的需求。

3、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银行业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实际投放额微乎其微,贷款满足率较低。

六、怎样完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和布局

(一)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设立自助存取款设备、开展定时定点服务等形式满足乡镇和行政村农户基本的金融需求,着力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基础性金融服务供给不充足的问题。

(二)加快发展县域地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发起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地域原则上要安排在乡镇,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三)鼓励大型银行在县域地区恢复或增设分支机构。大型银行现有的县域网点要保持稳定,原则上不再撤并。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要逐步加强县域网点的建设,力争每年增设县域分支机构1-2个。邮政储蓄银行在推进二类支行改革中要重点在县城和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安排网点。控制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向城市地区迁移,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资源配置。

七、加大对城乡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势在必行

(一)确保县域信贷资金回流。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运于发放当地贷款,新增贷款要占到新增可贷资金的50%以上。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当地贷款要占到新增可贷资金的70%以上。邮政储蓄银行要结合二类支行的改革,积极探索资金回流的多种方式,拓宽贷款业务品种,支持县域经济建设。

(二)继续增加农业贷款投放。农业银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支持,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完善三农事业部的经营管理,深入推进惠农卡等业务,持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坚决压缩非农贷款,确保涉农贷款增幅高于贷款平均增幅,扩大农业贷款项目范围,保障农业资金的投入。

(三)积极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地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廉租房建设以及移民新村的发展,加大对水利建设、重点工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的信贷支持,实现信贷资金与城乡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进一步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道路、水电、通信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加快县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五)大力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一县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县域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核心企业发展,带动城乡经济发展。

(六)深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国务院、银监会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加强“六项机制”建设,优先保证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贷款平均增幅。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模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中小”的原则,重点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支持城乡经济发展。

八、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

(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覆盖贷款风险的前提下,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客户的多样化融资需求,科学运用银团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方式,创新、发展多元化、结构性融资产品。要加大县域地区银行卡业务的推广和银行自助设备的布设,帮助县域客户提高金融意识,推进县域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进程。

(二)创新县域贷款的担保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设施抵押等担保方式,拓宽农民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贷款的模式,扩大联保贷款的范围,充分利用农户、企业、中介机构等多种担保形式,发挥农业产业链的联合增信功能,解决农户和小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创新县域信贷管理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应县域经济

6 发展需要,改革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方式,逐步解决在贷款管理权限、业务流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适当调整县域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和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标准,在保证核心法律要素齐备的条件下,优化授信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合理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避免贷款利率一浮到顶。

九、建立促进县域金融发展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监管激励约束机制。对在金融服务薄弱乡镇开展业务以及改善县域金融服务成效显著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业务创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以适当方式给予表彰。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不能按规定保持增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管部门要采取限制市场准入、增加现场检查频率等约束性监管措施。银行业协会要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县域金融服务的措施作为开展评先创优活动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科学实施监管问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程序,勤勉尽责,只是由于市场突变等不可预见因素而造成贷款质量下降的,可以适当免除相关信贷人员的责任,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准确把握信贷风险。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统筹兼顾“保增长”与“防风险”并重的要求,将信贷资金投向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鼓励扶持的产业和区域。切实加强贷款风险监管,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的各项调控要求,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信贷投入。要严肃查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县域金融市场秩序。

(四)加强工作沟通和服务协调。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协调落实减税、贴息等相关政策,推动政府建立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和财政资金激励机制,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交流经验,加强协作,解决县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民营经济作用范文第5篇

一、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口增长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促进创新的发生。从需求看,一定密度的人口对生存环境造成适度压力,促使人们发明新的制度和技术来缓解这种压力。从供给方面看,只有当人口达到相当数量时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涌现,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是创新的基础。

二、从较长的历史时期看,人口增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例如欧洲从公元1000年到13世纪中叶的巨大社会变迁,就主要依赖于人口增长及其规模。较大的人口绝对数量是日益增多的贸易和随之发生的城市扩张的基础,而城市扩张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对庄园经济的替代。另外,人口增长还放松了对城市农奴的束缚,因而对提高人类自由也有所贡献。

一般情况是,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如果人口增长均匀的话,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小应该相等。现在世界的绝大部分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基本相等。在少数国家,比如,中国,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原因是,中国对汉族人,搞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结构,是萎缩型人口结构。主要表现为一下两个方面:其一,劳动力的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速度。有利于增加资本投资收益。其二,人口增长可以提高社会运行与经济发展的效益。社会的运行,以及许多产业,都具有规模效益。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社会与各种产业规模效益的实现。与人口萎缩,对经济的影响相反。

但是,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 1980年以来,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1.6%,发展中国家为1.9%,发达国家只有0.7%。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已给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人口战略。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人口转变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1950s以前是第一阶段,同发达国家第一阶段1950-1960s中期进入第二阶段。但并没有很快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缺少社会和经济动因的诱导,生育观念和行为无改变。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被拉长,渐进的人口转变没有导致人口爆炸;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借助外力,第二阶段缩短,因而出现了人口爆炸。

民营经济作用范文第6篇

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劳资关系的主要问题 我国 目前 的阶段,,从总体上看,在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资关系的主要问题是双方力量的对比不平衡,更有利于资方,即在劳资双方契约的形成过程中资方处于有利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就资方的优势来看,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身的财产力量。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职工成为企业得主人。职工权益受到国家保护。但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企业的资产有企业主自己投入,虽然他们也是 中国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已经不同于国有企业的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全部财产的所有权,决定了企业对诸生产要素的充分支配,表现在劳资关系领域,资方享有职工录用,工资待遇,晋级考核,培训 教育 ,辞退员工等方面的决定权,有的甚至上述规范化的权力范围。 第二,市场力量,市场力量表现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如果充分就业,劳资双方就会“等价交换”;如果劳动力供大于求,劳资双方的力量就倾斜于资方;如果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劳方会享有更多的机会。而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1996—2000年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5,400万,预计仅能安置3,800万,尚有1,600万失业; 农村 新增劳动力和原有剩余劳动力合计21,400万,仅能安置7,700万,尚有13,700万属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15,300万人的失业队伍,将劳工自己置于最软弱无力的境地,就业竞争为资方瓦解工人组织、拒绝劳工权益要求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 第三,政府方面,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目前发展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对外资方面,在开放的世界中,作为资金需求方的国家为着吸引资金,不得不实施较多的优惠政策。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外资,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利用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攀比,获得超常规的优惠,甚至超经济的优惠,例如获得某些 政治 、法律上的特殊照顾。这种特权,在劳资交时转换成资方对劳动力超市场规则的支配权,使劳资关系中资方已经过大的力量更加强大。而地方政府,直接得益于外资经济增长带来的财政收入和其他收入,为了本地地方利益及官员的政绩,对来本地投资的资方给予了更为优惠的政策与待遇,而对劳动务工人员却没有给予相关的待遇。当劳资双方发生矛盾时,一些政府又偏向了企业一方,这无疑又增强了资方的力量,给劳资双方力量的对比带了不平衡。

上一篇:猎头实习日记范文下一篇:民航企业机场战略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