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中洒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26

旅游发展中洒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对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我国农业与旅游的发展实况,对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生态农业是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态保护意识、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与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循环发展。乡村旅游是近幾年发展迅速的休闲度假模式,游客通过到充满乡村风情的村庄或基地中进行参观、游览或学习,既远离城市的喧嚣,又能体味亲近自然的休闲方式带来的乐趣。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能够使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充分融来,在开发旅游休闲、文化等功能的同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的挖掘和保护,近而带动生态农业的建设。完善的农业基础建设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又反过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激发生态旅游发展的活力。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目的地锁定在具有自然风光和独特文化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也随之迅速的发展起来。但是,我国乡村旅游仍然面临着很多发展障碍,尤其是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发展的合过程中还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配套设施不完善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且风景优美的乡村常常位于较为偏远和贫穷的地区,因其经济基础先天不足,导致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不能满足作为旅游地区的功能需求。乡村旅游参与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依靠自身难以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对于乡村旅游的政策倾向和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吸引专业的旅游业人才,导致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2.乡村资源保护不足

一是由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对乡村旅游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忽视了对环境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给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二是乡村旅游产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照搬个别成功案例,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发展策略进行充分论证,往往导致经济的发展掩盖了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造成乡村风格“千篇一律”、乡土文化遭到破坏的现象。三是旅游资源开发缺乏规划。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景区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此类旅游景区很难吸引入境游客和对环境保护比较敏感的游客。

3.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希望获得更加多样的产品体验。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着同质化程度过高的问题,乡村旅游产品一般局限于餐饮和观光两方面,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缺乏深层的、具有历史和文化特色、参与体验、历史教育的旅游产品提供。围上一座山、一口池子就敢对外宣传是一个旅游景区的现象十分突出,连最基本的配套设施都没有就敢开始接待游客。一些人造甚至是粗制滥造景观、景区的出现,直接降低了我国旅游服务产品的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4.遭遇信息瓶颈

鉴于乡村旅游特殊的地理因素,其发展不仅存在道路、交通不便的局限,还有旅游者和乡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大多处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阶段,许多乡村因为信息技术的限制和信息传播途径不畅,不能做到有效宣传,使得旅游者与乡村之间不能搭建起有效的信息传递桥梁,造成信息阻塞,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二、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主要可以从观光旅游、体验旅游、休闲旅游、节庆旅游和养生旅游五个方面进行,加强相互之间的渗透、延伸和重组等促进其融合发展。

1.发展观光旅游。观光是一项基本的旅游活动,旅游者通过游览独具特色的乡村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能够达到开阔视野和改变心情的目的。而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就体现在对乡村植物、动物和农事活动等方面的观光项目中。如在旅游项目中增添果园、菜地和花卉基地的游览,游客在参观游玩的过程中还可以随时购买到有机的农产品,甚至亲手采摘蔬菜和瓜果。乡村地区可以建设特色养殖园,让游客参观养殖动物和养殖过程,亲手体验喂养动物的乐趣,同时,游客还可以在园内购买到机的肉制品和加工产品,提升旅游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兴趣。

2.发展体验旅游。体验旅游注重游览者的“体验式”消费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游览者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旅游项目,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参与式旅游。所以,乡村旅游应当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开发出能够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体验服务。例如,让消费者参与到农业生产、生活和产品制造的过程中,并且在游览参观的过程中能够品尝到自己做出的成果、获得一些纪念品和独特的动手体验。

3.发展休闲旅游。休闲旅游可以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旅游项目,当地可以将民族特色的文化,如茶文化、饮食习惯或是餐饮文化融入到农家乐项目中,建立舒适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住宿环境,向旅游者提供完善的休闲服务。

4.发展节庆旅游。乡村地区应当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举办具有吸引力的节日活动,如举办农产品文化节、乡村旅游节等。让旅游者在农耕文化活动中体验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造就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切身感受到当地独有的民俗风情。

5.发展养生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亚健康现象的普遍化,广大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活动中的养生项目。当地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文化背景,开发具有养生功能的保健旅游项目或参观活动,如森林民宿和养生食材品鉴,让旅游者在休闲度假的过程中体验到保健项目或品味到养生餐饮、购买到养生礼品。

以上这几种融合模式并不是互相分离、一成不变的,当地可以将这几种项目进行有效的结合,项目之间也可以互相渗透和交叉运作。同时,各种旅游模式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结合,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給当地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和新的销售渠道,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两者的融合能够突出双方的优势,使得融合之后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能适应新时代期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构建新型的产业结构,引导消费者新的需求,在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让更多人关注到生态经济并参与到融合模式的建设中来,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劲:

1.政府参与,完善保障措施

由于历史或自然的原因,一些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为主的农业区,甚至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非基本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农业区,缺乏旅游开发意识和助推力量,发展旅游产业在人、财、物、时间和信息方面基础薄弱。要实现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困难重重,单纯地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举步维艰。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提供完善的保障制度和物资投入,从多维度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与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构建完善的指导与管理机制。聘请相关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共同成立指导小组,对有发展潜力的乡村开展综合评估,整体規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对发展过程予以监控,在问题产生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指导意见。同时,政府还应当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宣传中心,搭建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信息桥梁,完善将旅游者引进来和将乡村特色传播出去的双重信息沟通渠道。政府还应对乡村旅游参与者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其次,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特色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整体推进,保证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研究和制定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品牌支持的基础上,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人、财、物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和发展激励机制,使专业人才愿意投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资金和物资的投入促使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后劲。如鼓励乡村发展自身的特色旅游产品,保护知识产权,为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构建畅通的产业发展通道,完善乡村旅游的安全保障制度等。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全面的扶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最后,政府要健全生态与产业发展的评估机制,保证在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和当地的文化、历史等因素不受破坏。实现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相互促,融合发展。

2.实现农业的特色化与现代化,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首先,乡村要发展具有高品质和新型特色农业。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和农业结构等特点,参考优秀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典范,在促进乡村设施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对当地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推进特色蔬菜、水果和其他农产品的种植与养殖,创新农产品旅游推广模式,使更多旅游者通过参观与品尝体味到当地的特色风味。与此同时,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可以依托当地的农产品开发出一系列的乡村活动,让旅游者通过品尝农家美食、居住特色民居、参与农事活动、欣赏乡村美景等来体验与城镇旅游相区别的生态农业旅游。

其次,积极培植当地的特色农业旅游方式。如乡村风景观光、DIY种植、自己动手做农家菜、农产品品鉴大会和农业旅游节、特色文化教育等。

最后,推进生态农业的现代化和品牌化。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自己的品牌,并且着力发展绿色农业、促进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将乡村发展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地。

3.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鼓励当地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项目。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用优惠政策和乡村风格吸引旅游者,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互结合,建立旅游休闲度假区和农家文化体验馆。同时,要注重对农业旅游的引导,使农产品变成旅游纪念品,将当地农民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建设者和保护者,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发挥双方的特点和优势,以农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又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此外,生态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要注重品牌化建设,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开发与城镇和其他旅游项目相区别的特色休闲产业,如可依托乡村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发森林公园和发展森林婚庆产业,开展观光游览项目,与乡村当地的民俗和文化相结合,在森林中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等等。还可依托当地丰富的水域资源,发展水域文化生态旅游,通过发展水上设施和水上旅游项目,打造水上民族文化节或是与当地的节日相结合,促进当地特色農业旅游品牌建设。

4.整合宣传方式,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一是提升当地农民的素养和服务意识,提升其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教育当地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其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思想”转变为旅游商品经济意识,通过促进当地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建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

二是完善信息系统,构建信息化的旅游管理体系。完善导航系统和支付系统,如建立完善的导航地图、与线上购物平台和网络点餐平台相联系,完善当地的线上支付方式,如促进微信支付方式和支付宝支付的推广应用。

三是培养全域旅游意识。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要增强全域旅游意识,积极融入其他相关类别的旅游活动,在旅游线路选择、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联合宣传,与旅行社或者旅游中介公司等相关旅游参与方联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推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四是利用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利用当地的民俗特色或节日,开展比赛、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具有民俗特色的宣传方式,将当地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如当地盛产某一农产品,可以举行该农产品的品鉴会或是农产品旅游节。将经过民俗文化包装过的乡村旅游产品利用宣传短片、广告策划或手机APP等现代技术展现出来,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服务品质。

四、总结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这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大大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虽然我国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但只要政府主动参与、统筹规划、积极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用全域旅游的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不断创新融合方式,定能在二者的融合中提供够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态农业与乡村旅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品牌。

参考文献

[1]张威,钟学斌,张玲玲.基于生态农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设计--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3,(07):35-39+45.

[2]张卫平.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316+318.

[3]秘书明.承德县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构想[J].农业与技术,2013,(07):212.

[4]张倩.探析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0):206.

[5]谢秋香.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以武鸣区为例[J].市场论坛,2017,(01):77-80.

作者简介:刘朝文,男(1980- ),四川成都人,研究方向:乡村旅游

旅游发展中洒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旅游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赋予特色的文化旅游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旅游观光,推动了城市旅游和国家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开封城市发展旅游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说明应该发展旅游文化。

关键词:特色旅游文化;开封;宋文化;影响

一、旅游文化内涵的阐述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旅游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三)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四)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上升到重要发展主题,结合国内大部分城市发展,本文总结城市旅游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为:城市旅游文化创造品牌效应。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对城市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城市旅游文化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城市旅游文化对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城市旅游文化构建城市旅游。

三、以河南开封为例说明旅游文化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一)开封特色旅游文化-大宋文化

利用特色文化发展起来的旅游城市,开封算是典型。开封历史悠久,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据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证明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开封正是利用宋朝文化的影响开发了具有特色的大宋文化游,而且建立了多座宋文化主题公园,最著名的当属清明上河园了。开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把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点,提出理顺管理体制、开放全市的文化市场,鼓励、支持外部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化道路。大宋文化发源于河南、兴盛于河南,在河南表现得最为集中、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以1999年开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为标志,开封旅游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在不断规范和完善原有旅游景区(点)的同时,先后开发重建了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大梁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开封旅游业的发展。

(二)宋文化对开封旅游的影响

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开封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强力推进旅游带动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开封市政府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的要求,结合开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入研究开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去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8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9.6%。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旅游业提出的打造“宋都、菊乡、水城”三大品牌,推进旅游产业化,做大做强开封旅游产业,结合开封旅游业发展实际,开封市确立了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实现开封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努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个高于、三个突破”。即主要旅游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水平,旅游综合收入、入境游人数、旅游企业改制有较大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把开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原文化旅游中心和休闲之都。

四、目前城市旅游文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国内城市旅游文化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消极对待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方面认为城市旅游文化可有可无,抛开城市旅游文化,照样能搞好城市工作,导致对城市旅游文化不重视。甚至在不作细致研究就轻率定位城市旅游文化的具体内容,抓不住城市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者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对城市旅游文化作庸俗化归结或干脆不作任何研究,严重损坏城市固有的特色,最终把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工作割裂开来,将提升城市旅游文化束之高阁。

2.亵渎、同化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城市在建设城市旅游文化方面存在急于功利的思想,把原本独有的城市旅游文化进行庸俗化包装,抹煞特定的城市旅游文化个性,降低城市品位。如有的城市对一些城市历史传说不作深入细致发掘,就捕风捉影,粗制滥造,强行与商业利益挂钩,使原本极具开发价值的东西变得俗不可耐;有的城市不是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自身城市旅游文化,而是舍近求远,不切实际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旅游文化,结果遍地建迪斯尼乐园,到处是民俗旅游村,争相建设欧式广场。这种同质化的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失去本质的特色,丧失天然的竞争优势,不可避免地形成“千城一面”现象。

3.轻易否定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是维持一个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最稳定的力量。否定城市旅游文化,就否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城市存在的合理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地方割裂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原有城市文化推倒重来,构造所谓的城市新旅游文化,结果,原有城市旅游文化支撑下的城市风貌被逐渐毁掉,新的城市外观在形成过程中也因城市旅游文化的浅薄和浮躁而显得处处矛盾。城市的转型不仅没能带来预想中的快速发展,反而使倒退若干年,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受摧残。

4.盲目引进城市旅游文化

不注重发展自身的旅游文化,却片面地认为发达城市的城市旅游文化先进于落后地区的城市旅游文化,西方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的严重失败。如一些城市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把养护成本极高的草坪大面积引进来,不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绿化、生态平衡,而且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成本和负担;一些城市在没有任何文化渊源的情况下大搞古典建筑,导致整个城市不伦不类,完全失去原有的城市旅游文化特征。

(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对策分析

1.准确定位城市旅游文化

提升城市旅游文化品位,挖掘本地名人資源。在城市发展中要重视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注意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反对只图新建而不注意保护的盲目城市化过程。独特而清晰的定位,是进行城市公关活动的序曲,每个城市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资源,应充分发挥本区域、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优势,用旅游文化建设城市。

2.突出特色、整合不同的旅游文化

特色文化重在三点:一是发展民族特色。城市旅游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跨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二是发展历史特色。“以史为鉴知兴衰”,对于世界游客来说,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他们不顾万里之遥而跋山涉水的重要原因。三是发展风情特色。风土人情越浓的东西,联动效应也越大。因此要不断地挖掘和提炼这种“风情”,寻求走向世界的神奇力量。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的记忆,保护好这些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城市旅游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发掘城市旅游文化应关心文化的重要载体——人。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程度。因此,发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

4.坚持软、硬件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旅游文化硬件建设方面,一要抓城市区域旅游文化建设的规划,二要抓城市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打造城市休闲空间。要结合本城市的特点,努力创造具有丰富城市个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发掘城市旅游文化,保护城市旅游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城市本身的硬件障碍,同时还要与政府的政策相协调,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发展,以形成大的城市旅游文化格局,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文化旅游对城市旅游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发展旅游文化,但是在发展中要注意一定的科学依据,从实际出发,从城市自身的文化出发,让旅游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能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4).

[2]邹鹃彪,吴强.基于城市设计的城镇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以安徽六安市佛子岭城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10(4).

[3]赵红梅.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J].旅游学刊,2014(1).

[4]刘艳芳.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大湘西旅游文化带”功能价值区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杨晓轼.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旅游发展中洒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冰雪旅游是一项集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沈阳丰富的冰雪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沈阳发展冰雪旅游业的基础。沈阳市的冰雪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过快的发展速度势必存在一定的隐患,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沈阳市的冰雪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沈阳市应结合现在发现的问题,明确目标,确定发展方向。为此,对沈阳市冰雪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使沈阳冰雪旅游市场逐渐完善。

关键词:冰雪旅游;沈阳;现状;对策

冰雪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是以冰雪气候旅游资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体验冰雪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是一项极具参与性、体验性和刺激性的旅游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人们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主要消遣方式。现在的游客在参加旅游活动时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性,冰雪旅游是一种能将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很好的相结合起来旅游产品。开发冰雪旅游需要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而地处东北地区的沈阳正拥有着这种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1 沈阳冰雪旅游发展现状

1.1 冰雪旅游节庆活动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地对于旅游节庆活动对旅游客的吸引度越来越重视。旅游节庆活动是一个景区旅游文化的缩影,它可以集中展现出景区文化特色和人文风貌,对于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沈阳结合当地冰雪旅游发展的需求也形成了多个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活动,如沈阳国际冰雪旅游节,冰雪大世界狂欢活动,冰雪温泉旅游节,沈阳国际旅游节四季游等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沈阳冰雪旅游资源的种类。

1.2 冰雪旅游产品线路众多

沈阳冰雪旅游节是众多节庆活动中规模最大的冰雪旅游活动之一,它的举办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冬季文化生活,每年都有国内外的几十万游客参加这项活动,现在沈阳冰雪旅游节已经成为辽宁冬季冰雪旅游活动的一大品牌。2015年沈阳冰雪节就从满足和适合不同游客群体需求的角度出发,推出了适合海外、国内游客游玩特色路线和适合本地市民旅游及自驾车旅游线路40余条,为沈城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奉上了丰盛的冬季旅游产品“大餐”。冰雪节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沈阳冰雪旅游的旅游城市的形象。

1.3 接待收入逐年攀升

纵观历年,沈阳在冰雪旅游的开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沈阳2013至2014年雪季的冰雪旅游门票收入达1000万元,冰雪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0%。2014年春节期间,沈阳全市冬季旅游市场共接待游客166.37万人次,同比增长11.7%。旅游总收入13.47亿元,同比增长13.8%。以上数据来看沈阳市近年来冬季旅游收入逐年都有所增长,但是根据沈阳政府官方网站公开数据来看,201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数8305.6万人次,而冰雪节期间接待人数只有35万余人,仅占总体的0.42%,冬季冰雪旅游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2 沈阳市发展冰雪旅游的优势

2.1 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冬季较长

地处东北地区的沈阳坐拥丰富的冰雪资源。沈阳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时间较长,降雪集中且丰沛,冰期漫长,近4个月,许多水库和湖泊冬季都会积起厚厚的冰雪。冰雪资源分布广泛,在一定周期内是不可再生的,相对于南方各省份,沈阳市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而冰雪资源在宏观上看又是可再生的,每年特定时期从天而降,几乎是零成本资源。丰富的冰雪资源和气候条件为沈阳市开展冰雪旅游奠定有力的基础。沈阳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地形平缓,冰雪资源大多聚集于此。这里建立了许多滑雪场,也是冰雪运动开展的聚集地。

2.2 滑雪市场潜力巨大

滑雪运动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冬季旅游项目,以其参与性、趣味性、刺激性吸引了众多的旅游爱好者。目前从世界滑雪旅游市场来看,发达国家滑雪旅游人数占总人数的10%,而我国还不到0.5%。此外,在国内客源国市场上,由于南北地域和气候的差异性,使得南方人对于沈阳的冰雪旅游充满了向往。在国际客源国市场上,沈阳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冰雪资源吸引着外国游客来沈阳滑雪。沈阳市的冰雪旅游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发展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沈阳市丰富的冰雪资源,开发易于游客参与的冰雪旅游活动,将沈阳市逐步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冰雪旅游与度假中心。

2.3 滑雪设施等配套齐全

沈阳有4个大型滑雪场,分别为棋盘山滑雪场、白清寨滑雪场、东北亚滑雪场、怪坡滑雪场。

棋盘山滑雪场,坐落在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内,是东北地区项目丰富、设施完备的大型冰雪旅游胜地。这里已开办了30余项以运动、娱乐、惊险、刺激为特色的活动项目。临近关东影视城,游客在滑雪之余也可到关东影视城游玩。这里适合初学者。

东北亚滑雪场是沈阳市建设最早的滑雪场,坐落在沈阳市新城子区马刚乡的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内,距沈阳市区28公里,是目前国内城市近郊最大的滑雪场,也是集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场所。优越的天然场地和完备的设施完全可以承办国家级的单项滑雪赛事。这里适合初中级滑雪爱好者,有许多的免费嬉雪项目。

白清寨滑雪场,坐落于沈阳市苏家屯区白清寨风景旅游区。该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也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的训练场地。游客在滑雪的同时,还可欣赏到国家队高水平的单板技巧表演。这里适合滑雪发烧友。

怪坡滑雪场,建于2010年,坐落在沈北新区怪坡风景区内。在管理服务上,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管理,管理制度严谨完善,业务体系运作规范,并且采用人性化服务流程,为游客提供更舒心、快捷和周到的服务。

3 沈阳市冰雪旅游现存的问题

3.1 宣传形式单一,缺乏知名度

沈阳市冰雪旅游多以报刊、杂志、电视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与哈尔滨等其他以冰雪旅游为主的城市相比,知名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当地相关产业应采用多种宣传手段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加强沈阳冰雪旅游的知名度。

3.2 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质量是行业竞争的核心。沈阳的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其冰雪旅游发展速度不成正比。近年来沈阳冰雪旅游发展速度较快,行业人才需求量大,旅游从业人员多,但是专业性人才却很少,服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加之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流动率大,高级人才流失率高,使得沈阳市冰雪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冰雪旅游专业知识,服务工作尚未形成法制化、标准化、系统化。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就有些不尽人意。

3.3 产品内容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低下

沈阳冰雪旅游产品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沈阳冰雪旅游主要以棋盘山滑雪场,以及冰雪节活动为主要内容。产品缺乏新意,模式老旧,缺乏与沈阳盛京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游客可以通过冰雪产品来了解沈阳本地文化的特色性与客源地文化的差异性。而且雪上活动类型相对固定,对于游客来说缺少新鲜感和惊喜度。另外由于沈阳冰雪旅游开发较晚,多借鉴其他地区,使得出现许多雷同现象。冰雪旅游产品都是以玩雪、赏雪、滑雪、滑冰等参与性活动项目为主,并多以“冰雪艺术节”的形式展现,相对于哈尔滨的冰雪节,沈阳冰雪节的知名度较弱,竞争力低下。

3.4 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严重

沈阳共有四大滑雪场,即棋盘山滑雪场、白清寨滑雪场、东北亚滑雪场、怪坡滑雪场。棋盘山滑雪场和东北亚滑雪场开发较早,这两个滑雪场在娱乐设施上存在着些许重复,项目分区也不明确,使游客花费太多时间用于问路。白清寨滑雪场和怪坡滑雪场是近年修建的,虽基础设施完善,但二者的形象设计和整体规划太相似,都是以大型、专业、可承办国家级比赛项目为宣传点;都有儿童滑雪场、专业运动员滑雪场;都有相似的滑雪娱乐项目,使得游客不知身在何处。这都是缺乏整体规划的表现。近几年,沈阳及其周边地区纷纷兴建各种滑雪场,往往缺乏统一要求和长期规划,多数是低水平、低标准的重复建设,几乎是有山必有滑雪场。

3.5 缺乏行业管理,商品市场较混乱

沈阳市的旅游业在国内来说还处于中游水平,在旅行社的管理方面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影响了沈阳市冰雪旅游的发展。旅游相关部门在对旅游行业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只对旅行社相关收费做了部分规定,而没有明确规定冰雪旅游项目的具体收费标准,这暴露了部分旅行社乱收费的问题。而缺乏相关的统一管理也导致了冰雪旅游商品市场较混乱,例如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中的商品的价格很多都高得离谱,一个普通挂饰的价格可以高出同类型产品的2倍。

3.6 消费结构不合理,“购”、“娱”消费薄弱

目前沈阳冰雪旅游发展速度迅速,冰雪旅游消费迅猛增加。但是据调查,沈阳冰雪旅游消费还是以门票、吃、住等必要消费为主,其他娱乐设施、交通设施、购物等消费远远不及必要消费。尤其是消费潜力大的“购”和“娱”最为薄弱。这种不均衡的消费结构势必会成为未来沈阳冰雪旅游发展过程中很大的隐患,造成沈阳冰雪旅游行业消费结构畸形。

4 沈阳冰雪旅游发展对策

4.1 创新宣传方式,提高知名度

以产品促销作为主要的宣传手段,对于提升沈阳冰雪旅游产品销量、提升沈阳冰雪旅游品牌形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企业可以在超市、商场、电影院等地进行促销宣传,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例如滑雪场可以与当地商场联合开展“滑雪优惠劵”抽奖活动,顾客可以凭借此劵在滑雪场享受优惠价,这样可以扩大潜在市场,提高景区知名度,并且吸引更多游客来景区游览。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可以设计专业的网站发布冰雪旅游产品,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进行宣传。对推动外地市场的发展,激发外地游客对沈阳冰雪旅游的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重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运用,这是稳固本地冰雪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还要通过制作主题宣传片的方式,加强城市印象,宣传沈阳冰雪旅游文化,增强沈阳冰雪主题旅游的知名度。

4.2 加强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旅游企业的用人制度,是沈阳冰雪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滑雪场方面要招纳滑雪专业相关人才,聘请具有管理滑雪场经验的人才,并防止现有冰雪旅游人才的流失,提高冰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对滑雪场内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滑雪教练和滑雪辅导员。滑雪场内,教练员和化学辅导员是为游客提供专业滑雪相关知识的主体,加强教练月培训,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和辅导,能够使滑雪初学者在短时间内体会到滑雪的乐趣。这样人性化的服务,才会提高游客满意度,吸引游客多次前往。

4.3 提高产品开发程度,走特色化冰雪旅游路线

东北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的习惯和风俗上。沈阳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情,成为东北地区的民族旅游资源,这也是沈阳冰雪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沈阳浓厚的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满族特色的冰雪旅游娱乐项目,这能使游客欣赏到冰雪产品与本地特色文化结合的产品,通过冰雪产品来了解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了解,加强游客对于目的地城市形象的认知度,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4.4 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杜绝重复建设

在今年的《沈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评审会上,吴殿廷教授提出,要抓住我国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发展沈阳优势,把冰雪旅游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来发展。借此机会,沈阳市的有关部门应围绕现有的滑雪场及其他冰雪旅游景区根据其主体形象定位进行形象设计和整体发展规划,杜绝重复建设。科学合理的划分景区内的项目区域,使游客能够又快又准的找到目的地。旅游企业应设计符合景区特色的形象作为宣传点,使景区和其塑造的形象达到高度的统一,不同的特色和服务理念激发游客到不同的景区游玩。纪念品的开发及销售也包含于沈阳冰雪旅游整体发展规划中。目前冰雪旅游纪念品市场处于空窗期,有关部门可以对相关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划,根据沈阳市冰雪旅游形象定位,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将沈阳市的冰雪旅游纪念品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特色化旅游产业。

4.5 加强行业管理,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在旅行社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力度,实施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定,杜绝旅行社乱收费现象。在冰雪旅游景区方面,市物价局、旅游局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具体的、统一的冰雪旅游项目收费标准,杜绝冰雪旅游景区乱收费的现象。在冰雪旅游商品市场方面,明确冰雪旅游景区内商品的价格,做到同类型商品价格相一致的原则,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4.6 完善消费结构,加强“购”、“娱”消费

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周边消费项目,加强景区内及景区周边娱乐设施建设,引导娱乐型消费,促进冰雪旅游相关购物产业发展。沈阳可借鉴学习西方国家冰雪旅游的经验,将冰雪旅游与自然景观游览,名胜古迹观赏,满族民俗风情活动及温泉洗浴、美容、按摩、美食、购物等相结合,加强“购”、“娱”消费,极大提高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旅游行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消费领域协调发展,逐步完善沈阳冰雪旅游消费结构。

5 总结

沈阳市冰雪旅游一直稳步上升。沈阳市有其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但就现阶段的情况发现,还有宣传力度小,缺乏知名度、旅游人员服务质量不高、产品开发程度低,缺乏竞争力、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引导、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实现沈阳市冰雪旅游的长足发展,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创新宣传方式,提高知名度、加强旅游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产品开发程度,走特色化冰雪旅游路线、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制定统一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收费标准,引导消费者有凭有据的消费、制定统一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引导消费者有凭有据的消费、完善消费结构。逐步将沈阳市冰雪旅游发展成为沈阳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吴桐.体验视角下的冰雪旅游产品延伸设计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王瑾,砜砜.冬日我们滑起来——盘点东北五大滑雪场[J].东北之窗,2014,(22):6063.

[3]袁媛.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4]赵美嘉.黑龙江省发展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旅游发展中洒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企业文化理论是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受到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启发,总结、比较日、美企业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0年,比尔.安伯纳西在《哈佛商务评论》上发表了《在经济衰退中进行管理》一文,初步奠定了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随后,《Z理论》、《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公司文化》、《成功之路》等一批重要著作相继问世,掀起了全球范围内企业管理领域的一场企业文化革命,至今,在西方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盛行不衰。

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迅速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推崇。在企业界:不少有识之士捷足先登,积极探索,取得新鲜经验,迅速引起“文化热”。最先尝试的是民营高科技企业、三资企业和管理意识较超前的国有大企业。目前在中国至少有1/3的大中型企业在倡导或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从美、日经济发展差异的内在影响因素和我国部分企业成败的实践对 比可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通过从“管理职能”和“文化创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与 发展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根本。强力型企业文化虽然对不少企业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企业进一步的适应性发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阻碍作用;建立具有 较强适应能力的企业文化势在必行。我国企业必须尽快扭转缺乏深层次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增强企业员工与群体的创

2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创业到发展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其就是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精神以及管理理论、各种的制度同员工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企业个性,其是一个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里面,需要长期的处于不败之地,这个里面技术创新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不过支持技术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创新的正真源泉。在一个企业进入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时候,企业文化就成为与多种文化进行沟通的介质,成为融合多种文化与进行文化整合的媒介,也是一个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必要手段。

3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1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经济全球化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面,通过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增加快速增加所形成的国际分工与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世界经济发展总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含有的理性选择。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自身也是含有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有来自市场方面的,也有来自技术方面的,同时也是具有不同文化方面的竞争。

这样就是使得企业在全球化市场激烈的竞争里面,更加的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除了含有企业自身的技术因素以外,还是应该含有有关的文化理念以及企业整体适应能力与综合能力。如果没有这些素质,技术再强的企业也是很难再全球市场竞争里面获得成功,其自身的业绩也是很难获得长久的发展与增加。

3.2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企业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管理的模式都是不同于自身国内市场那些低层次的竞争,所以,塑造企业文化依据的框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内涵与机制的创新也是一个企业必然的选择。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首先为文化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这意味着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更加重要的形式为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和有利于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理仿的创新含有三种形式,其一就是从道德的角度,强调的为企业存在的社会责任;其二为基地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其三为一种基于对于人性的认识旨在建立一种关心人、激励人以及尊重人的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的提出实际是建立在企业经营者对于人性基本假设与对于企业与社会关系认识,对于知识价值认识的基础上面提出的。

3.3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三大趋势

3.3.1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企业文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一定要仅仅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得企业文化的变革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同时也是需要使得企业文化理念体现出社会发展的理想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既是需要体现与管理实践结合的科学理性,也是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其次需要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兼顾多远并重的多源文化

所以经济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冲突的过程,不过更多的为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与互相影响的过程,其不仅仅是单一文化的单向影响,也是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革新。如果企业文化只是强调本土文化含有的个性特点,不考虑多源文化具有的普遍性特点,那么就有必要降低企业文化本身含有的文化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

再次需要使得企业文化理念成为企业不断革新的动力与源泉,树立一种开放的观念,不断的退出新思维、新观念与营造出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得企业含有的员工具有的个性得到发展,为员工的创造性发挥提供基础,借助于这些来提高整个企业具有的创新能力。在实际上面,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就是在于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也就是在于企业经营思想与观念的创新。

3.3.2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不同于以往通过生产过程与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其独特的强调了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里面的人为因素。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含有的作用机制是向员工灌输企业的核心价值,最后形成一种文化的扭曲,塑造出一个形象的标志。在价值方面、制度层面以及行为规范层面对于全体员工含有的价值观、心理以及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其与单纯的条条框框制度具有很大的不同,也是不同于单纯的例疑似激励制度。

所以其可以通过一些生动与形象的方式,例如企业领导的创业传说,企业领导的工作风范,企业的文化扭转来一种文化的传统,在这个过程里面使得员工直接的感受与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意义,最后在不知不觉的过程里面将企业的文化核心思想转变为自己的价值观里面去,依据企业倡导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里面,作为企业的员工,始终都是一个主体的人,主动的人,受到尊重的人,这就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也是企业文化可以对于企业长期绩效与长期发展具有深层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文化管理模式就可以达到制度化管理没有办法覆盖的层面与很难达到的高度。

3.3.3企业文化个性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创新,更为重要的为对其内涵的创新与过程的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形式基本上面都是标准的,各个企业的文化在形式上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真正不同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内涵与表现的方式不同。一个企业应该依据自己的核心价值与发展的历程选择含有不同理念的文化,不同管理的文化以及品牌文化、行为规范,同时依据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借助于这些来构造成企业文化含有的个性特征。

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里面所走的最大误区就是趋同化与形式化,同时缺乏个性。这是因为很多的企业将企业文化等同于CIS设计,缺少对于本企业文化的发展,

对于逻辑内涵的认真梳理,没有办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企业文化内涵的东西。因此很多的企业文化在塑造的过程里面没有在企业文化设定的时候表现出正真的个性。优秀的企业文化一般是含有鲜明的个性,由于其已经植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过程,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内在逻辑,表现在每一个企业员工含有的工作方式与行为方式里面,体现出企业含有的整体形象里面,同时可以引领潮流。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 王超逸.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M].中国经济出版社

旅游发展中洒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海南华侨中学宋永珍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令人鼓舞,非常振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蓝图。

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践行两大基本点:

第一,开拓创新,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创新是优秀教师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形成更加浓厚的争先创新氛围。只有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改革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才有实质性的推动。 第二,树立教学新观念,做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启发者。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不负使命,不负重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刚要》共分4个部分,22章,70小节。通过学习,我感受到国家对教师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殷切希望。《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措施。国家继续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提出了培养途径,如在实践中成长、提高业务水平、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纲要》强调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于城镇和农村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而非过去的统一化管理,忽视各方面因素对教师评价的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承的,既要坚持原则,公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在教学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由此更深刻理解了陶老先生“生活

旅游发展中洒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首先要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即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它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旅游也称为创意旅游, 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体验经济成熟、知识经济发、文化和创新得到全球重视的时代背景条件下, 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旅游与创意产业结合成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实践表明,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但也面临着文化和经济的双重风险, 出现了过度投资、大量复制、恶性竞争、文化破坏等严重问题。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创意旅游大发展时跟上发展提升城市的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和文化感召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1. 国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研究就要研究其发展模式。国外研究指出了重大标志性或旗舰项目、大型事件活动、主题化产品以及遗产的开发等4类具体发展模式。从宏观上在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第一, 包括文化创意旅游的资源转化模式。根据现代需求重新诠释本民族经典作品内容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第二, 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因为文化具有强辐射和高渗透的特性, 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 开发出新的旅游纪念品。具体来说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成了旅游商品的成功开发。可以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经过总结、提炼和创作, 把其中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注意主题性、艺术性、趣味性、刺激性、参与性、竞技性、教育性和谐性文化。第三是旅游产业提升和城市功能转型模式。

(1) 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西欧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普遍把闹市区古建筑群作为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作为城市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一巨大的旅游资源带动整个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在传统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间循环经济的运作。德国鲁尔工业区是欧洲最大的工业经济区域。鲁尔区的工业文化旅游, 控制污染, 还原生态, 走出了工业区最衰退的时期。目前, 鲁尔区80%的劳动力从事旅游、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鲁尔区在产业转型中有效地嫁接旅游经济, 形成了广受国际关注的鲁尔模式。

(3) 因地制宜地突出自己的重点领域。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生活产业、休闲旅游, 成功地将鲁尔从一个重工业污染严重的只适合生产不适合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变成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旅游型城市。

2. 国内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关注了旅游创意园区的构建、动漫和影视发展、旅游节庆活动发展, 以及一些地方发展实践等方面。娄在凤在“嘉兴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文章中指出嘉兴地方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江南古镇特色文化型, 节能环保主题公园型, 旅游商品创意型。夏小莉在“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机理与发展模式”中提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 重塑产业品牌;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 增强核心竞争力;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 拓展客源;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升级消费结构, 增强旅游时尚。

三、对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1. 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有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

根据现代需求重新诠释本民族经典作品内容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对于呼和浩特市旅游业来说, 我们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二人抬及其地方剧目, 蒙古族舞蹈, 呼麦、马头琴等。对于马背上的民族来说, 我们也可以挖掘民族特色编排出有特色的舞蹈。

2. 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 推出重大标志性或旗舰文化旅游项目

将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作为旅游委高端旅游发展处的核心职责之一, 并由大型活动处、区域合作与综合协调处配合实施。应设计更具体验美感的城市文化夜景系统。组织创意旅游景观设计大赛, 鼓励历史文化元素的“翻新利用”。在呼和浩特市公务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中推出文化创意型视觉标识系统, 设计和实施覆盖前述“青城”等大片区的国际化自助体验引导系统和服务设施, 提升城市体验美感和自由度.

由内蒙古旅游局组织力量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研究, 从呼和浩特城市旅游中进一步挖掘出城市文化旅游价值的体验内容, 推出包含草原文化中关于朴实、勤劳、好客、仁爱、活力、美丽、和谐等精神和中国式审美情趣等元素标志性文化旅游项目。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草原旅游。开发创意旅游产品模式如:草原+旅游小镇, 小镇上有蒙古包, 增加空间概念;草原+营地, 建有风景道路, 有助于自助旅游;草原+牧区 (景区) , 旅游景区开发旅游街区, 有小茶馆、小酒吧, 旅游演艺的打造, 成为草原旅游都市和文化创意城市.

3. 在空间框架方面, 注重遗产的开发

以东城 (白塔、大窑文化遗址) 、西城 (大召、五塔寺) 、以南面昭君墓鼓为核心, 以将军衙署为重要辅助板块, 打造大城乡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空间, 使呼和浩特城市旅游由点线式的游览区向完整连片的生活体验空间转变。近期可以“三点联合发展项目”形式启动东、西城的旅游发展工作的整合, 集中打造大召和南北两大片区 (昭君墓、南湖湿地公园和大青山自然保护区) , 最终整体构建“东方草原文化之都”的核心区。未来呼和浩特旅游乃至文化和城建的管理工作中, 东城与西城两区应当走向统一。

4. 在产品开发方面, 突出主题化产品

应大力升级和盘活传统产品, 扩大旧城为数不多的胡同游的体验内容、深度和空间, 打造系列主题胡同;以“青城人家”和“青城精舍”等提升和锻造呼和浩特;整合大召附近的召庙文化设施集群资源, 打造呼和浩特召庙特色品牌;在多年退耕还草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创意牧区聚落”项目;积极推出“呼和浩特礼物”的文化创意板块。应以大召、乌兰恰特大剧院、伊利蒙牛工业园区等为载体, 推出真正代表呼和浩特的标志性演出。创新首府剧场联盟功能, 规划赛罕区和如意广场文艺夜生活集聚空间, 打造“东方百老汇”。应制定和实施呼和浩特文化创意旅游的国际推广计划。

5. 在空间品牌创新方面, 大型事件活动与城市形象塑造结合

可整合推出“青城”、“召城”和“乳都”等品牌、新片区。将昭君墓、南湖湿地公园片区和野生动物园、乌苏图公园片区的历史文化、草地等整合为“青城”品牌, 把如意广场、内蒙古博物院、乌拉恰特将赛罕区的商务、酒店、艺术、娱乐等整合为“魅力青城, 中国乳都”品牌, 编制发展规划, 贯通自助体验旅游线路, 统一引导系统和营销工作。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有助于呼和浩特旅游业打造草原休闲和商务考察旅游, 对于城市就业、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旅游对于我市旅游业输出文化价值主张, 实现文化大都市, 有助于增强我市经济实力。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逐渐成为大国的同时, 呼和浩特市旅游业也在文化上有助于我国在文明古国上成为文化大国, 以实现“中国梦”。

摘要:在现代都市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旅游业经济增长的新切入点。国内外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模式都有一定的探讨和研究。如何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产业模式, 推动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 本文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论述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及其模式, 分析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 提出总体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 娄在凤.嘉兴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13 (6)

[2] 王欣, 杨文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北京市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11)

上一篇:工程师素质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外国经济危机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