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生物入侵者范文

2024-02-29

初二语文生物入侵者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做到能正确读写及理解“失衡、藩篱、监控、归咎、在劫难逃、五彩斑斓、啸聚山林、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这10个生字词。

2、 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环境而努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难点:“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两段顺序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检查预习 1.重点字词大集中

①读准下列的字音

劫掠(lüě) 栖息(qī) 藩篱(fān) 归咎(jiù) ②解释下列的词语 归咎:归罪。

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啸聚山林 互相招呼着在有山有树林的地方聚合起来。 失衡:失去平衡。 劫掠: 用武力掠夺。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监控: 监测的控制。

在劫难逃: 命中注定要遭受,逃也逃不脱。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五彩斑斓 五彩:指青、黄、白、赤、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颜色灿烂而多彩。 物竞天择: 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优秀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观点。

束手无策:比喻无能为力或没有办法。束手,捆住了手。

为所欲为:原意是做自己要做的事。现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指干坏事。为,做。欲,想。

始料不及:当初没有估计到这种结局。料,预料,估计。及,到。 厄运:困苦的遭遇。

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事前考虑或磋商,使认识统一。 2.背景资料全搜索

梅涛,当代科普作家.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希望学习《生物入侵者》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课文全发散 1.整体感知

[主题]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层次]

引出话题( 1 )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摆出现象(2—4) 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探究原因( 5 ) 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揭示态度(6-7) 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采取措施( 8 ) 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说明顺序]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首先引出话题(议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四、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第1段),解释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文章首先从日常生活人手,引出本文话题,接着为“生物入侵者”下定义,并用一个递进复句,点出其严重危害:“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1、根据第①段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明确: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2、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解释说明。

3、为什么把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入侵者”? ——因为他们不仅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1、根据第②段内容,试推断“生物入侵”是怎样造成的? ——交通工具的发达导致。

2、第二自然段中的“凡此种种”指代哪些内容?在文中用“ ”线标出。

——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安家落户„„

3、第③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4、第③段举“斑贝”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说明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若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给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失。

5、“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够,如果删去,说明人们在清理和更换管道上只花了十亿元,与实际情况不符,反之,更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6、第④段中““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何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第④段举出棕树蛇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说明“生物入侵者”会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8、阅读第四自然段,概括出“生物人侵者”有哪些危害? ——①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9、联系整个选文,说说第①段中“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领起下文。

第三部分(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1、针对“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①加大宣传人们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②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第四部分(第6—7段),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1.面对“生物入侵”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两种态度,他们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一种依据是生态平衡的原则;另一种则是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太漫长,人类社会会损失惨重。

2.“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一种是某些本土物种灭绝,一种是耗费大量钱财。 3.生物学与生态学有什么区别? ——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4.文中提到的生物物种的迁移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完全一致吗? ——不完全一致。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常态下的物种迁移是纯自然的,不依赖外界的力量,而文中提到的这种生物物种迁移则是被人为力量造成的不符合正常的自然界物种繁衍的法则与规律。

5.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谈“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 ——举例子与列数字。

第五部分(第8段),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举出美国对此采取措施的事例,以说明人类已开始采取相应措施,使读者形成较完整的认识过程。

四、局部揣摩: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1、 列数字:

① “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②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 举例子:

①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 打比方:

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说明: 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 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小结

1、文章结构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一)引出话题:什么是“生物人侵者”(1自然段)

(二)介绍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一层:(2段)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二层:(3-4段)以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说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会造成人侵现象及其危害。

(三)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5段)

(四)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6-7段)

(五)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8自然段

(二)写作特点:

1、整体逻辑顺序

第一步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这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文中第2段排除了古代生物的“自然途径迁移”,使概念的外延更明确。第二步,说明“生物入侵者”两大危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对某个地区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这是“入侵者”这一贬义词语的自然延伸。第三步由害及因——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引导读者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由自然而社会地深化认识。第四步,介绍学者对“生物入侵者”的基本认识和对策,使读者的认识进入“改造世界”的层次,从而使整个认识过程体现出逻辑性。 2.局部逻辑顺序

第4段中“尤令生物学家们担心”一句体现出程度差异,这正是安排述说两种危害的顺序的逻辑依据;第5段举例说明“生物入侵者”日益猖獗的原因,作者先说“新鲜水果和蔬菜”,因为它们数量大,危害重;次说“跨国宠物贸易”,因为这是“近年来”发生的,数量和程度都居次位。这种根据不同程度安排材料的写法,是常见的逻辑顺序法。文章结尾介绍美国的两条对策,先写加强对交通部门的监控,再写制定跨部门的监控计划,也体现了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 3.事例安排有详有略 本文举例子安排详略有别,举二战期间棕树蛇落户关岛的例子十分详细,因为这个例子非常典型,而又是多数读者不了解的。而对“地中海果蝇”则一提而过,因为有段时间对地中海果蝇的报道充斥着媒体,人们已知之较多。看来.说明文详略的安排,既要考虑说明对象的特点,又要兼顾读者的知识背景。

六、 总结提升:

初二语文生物入侵者范文第2篇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共2课时,第1课时)

一、酶的作用与本质

【学习目标】

1.说出酶的本质和作用

2.尝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效果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

一、模仿“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自主梳理一] (学生阅读教材P78~79 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选动物的肝脏作为实验材料?氯化铁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生成氧气的多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观察?

3.比较1号和2号试管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4.比较3号和4号试管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精讲点拨一]

[自主训练一] 1.某学生为了证明唾液能够使淀粉水解,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先用碘液检验一块干面包,变蓝色;他嚼碎了另一块干面包,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检验,嚼碎的面包出现砖红色;得A.未对面包做还原糖检验 B.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C.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D.应该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2.(多选)下列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最快,是因为20%的肝脏研磨液的浓度高于3.5% 的FeCl3溶液

B.3.5%的FeCl3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慢是因为其催化效率低

C.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快,是因为酶的催化效率比一般无机催化剂的效率高 D.如果将四支试管都放在90℃水浴中,第4支试管(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反应速率仍为最快 学习活动

二、举例说明酶的作用

[自主梳理二](阅读教材P80及观察图5~1和图5~2,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活化能?

2.为什么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高?

[精讲点拨二] 出结论。此实验设计最大的失误在于 ( ) 1 高中生物新授课导学单

[自主训练二] 1.关于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提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提供了反应开始所需的活化能 D.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和一般的无机催化剂完全相同 2.下列各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 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 )

学习活动

三、说出酶的本质 [自主梳理三] 1.酶的本质是什么?

2.你能给酶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吗?

[精讲点拨三]

[自主训练三] 1.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 A. 氨基酸 B. 核苷酸 C. 核糖核苷酸 D. A 或 C 2.活细胞中,与酶的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 ( ) A.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B.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 D.核糖体和溶酶体

学习活动

四、达标检测

《自主学习》P49~50 (课后巩固部分)第

1、

2、

4、

6、

13、

16、17题

学习活动

初二语文生物入侵者范文第3篇

“外来入侵物种”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以前似乎离人们的生活也比较远,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的发展,外来入侵物种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那么,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生态学研究中提出的“生物入侵”术语。1958年,英国动物生态学之父查尔斯·埃尔顿(Charles S. Elton)出版了其历经三十多年科学研究推出的著作《动植物入侵生态学》,首次提出了“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的概念,并创建了入侵生态学学科。在此之后,生物入侵问题逐步引起各国生物学家的关注,并陆续开展了有关外来动物、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就已经引起了有关地区和人士的注意,但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并且开始采取有计划的行动,则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这次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供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给各国开放签署。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目前唯一涵盖外来入侵物种所有相关内容的国际公约。但是,它的规定仅仅是框架性质的,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

各国在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以及各自的立法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有不立法的,有大量立法的;有严肃对待的,亦有散漫为之的……

英国:不单独立法

英国为履行其签署的一些国际公约而制定了诸多法律,其中很多涉及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但是没有一部法律是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而在其根据本国情况制定的许多法律中,也没有一部专门的外来物种入侵立法。

英国与外来物种入侵有关的立法主要见于1981年的《野生生物和乡村法》(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 1981),该法中有一款规定了传播不是本地物种的动植物是违法行为。

随后英国又陆续制定了许多与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如《乡村和通行权法》、《环境保护法》、《鱼种进口法》、《动物健康法》、《蜜蜂法》、《濒危物种法》、《危险野生动物法》、《森林法》、《鹿法》等。但与《野生生物和乡村法》一样,这些法律也只是在个别条款对外来物种入侵作了规定,如《鹿法》只是在其中一款规定了一年中作为外来物种的日本梅花鹿和欧洲小鹿可以被人为捕杀的时间。

在外来物种引进管制环节,英国主要参照的是1996年12月9日欧盟制定的《野生生物贸易规则》(EU Wildlife Trade Regulation)。按照该规则,任何植物的进口,只要满足了检疫要求就不会受到限制,并不考虑它是否对本地物种有潜在的生态影响;引进外来动物的限制却颇多,除了有《野生生物贸易规则》的限制,还有《鱼种进口法》、《危险野生动物法》的限制,此外,一些特定物种还被绝对禁止进口,例如海狸鼠、美洲牛蛙和小龙虾。

美洲牛蛙是最大的一种北美青蛙,它的成长速度迅速,且胃口极好,其食谱包括昆虫、鱼、小龙虾、蛇、鸟的幼仔以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宠物市场的发展,牛蛙蝌蚪大量进入英国的农贸市场和冷水鱼市场。一只母蛙在一个产卵季可以繁殖20000只卵,美洲牛蛙在英国各地疯狂繁衍,在其建立种群的地区,其他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英国立即作出清除美洲牛蛙的决定,并立法禁止进口美洲牛蛙。

目前英国对外来物种的治理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只是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对含有日本蓼科杂草虎杖的土壤和废物的控制措施。如果外来物种扩散到私人土地或者封闭水道,该法也可适用,但目前尚无法院的类似判例。因此,从总体上看,英国法律对清除外来物种并没有明确说明。

19世纪中期,日本蓼科杂草虎杖作为公园和花园里的一种东方观赏植物被引入英国。现在,日本虎杖在路边、河岸和荒地等区域已经造成严重问题,成为英国最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倾倒含有日本虎杖根茎碎片的花园废弃物被认为是导致其扩散的主要原因。日本虎杖建立种群的地方,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远远低于本地植物生存的区域。除此之外,它还能刺穿诸如停机坪、房屋地基之类的硬质地表,由此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自1992年以来,斯旺西(英国威尔士南部港口城市)控制日本虎杖的花费已经超过了16万英镑,并且要完全控制日本虎杖所需的成本预计将近800万英镑。

1981年,英国在制定《野生生物和乡村法》的时候,仅列出了两种外来物种,日本虎杖就是其中之一。但该法只限一种情况会被追究责任,即土地所有者允许日本虎杖通过其土地传播。

1997年,“康沃尔日本虎杖控制论坛”成立,论坛由环保部门、郡和地区委员会、英国自然和康沃尔野生生物信托等机构代表组成,收集新发现的日本虎杖详细信息,并且协调做出最佳的清除方案。但是,这种方法仅是对待像日本虎杖这样一个已经建立种群并成为问题的物种时才会适用。

美国:外来物种立法大户

美利坚合众国脱胎于大英帝国,其法系也同属海洋法系,但在外来物种立法问题上,美国却与老大哥英国不单独立法的做法截然不同,不仅大量立法,而且一脱判例法的窠臼,制定了大量的法典法。

自美国建国以来,数不清的外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就开始传入美国。它们排挤本土的动植物,破坏生态平衡,损害自然与人造景观,导致濒危物种的加速灭绝等,使美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农林等产业的安全性以及公众的健康等面临巨大威胁。

据统计,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美国带来120多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仅79种最严重的外来有害生物就导致损失高达96多亿美元,间接损失更是高达1370亿美元。有一种叫做紫珍珠菜的入侵植物,每株每年可以产生多达270万粒种子,这些种子每年可以扩散到将近100万英亩的湿地中去;一种起源于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亚的入侵蛇类——褐树蛇,已经在关岛地区消灭了13种本地鸟类、12种本地蜥蜴、3种蝙蝠;一种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的叫做xylella fastidiosa的植物病菌,给该州的葡萄园造成了将近4000万美元的损失。这种病菌由名为亮翅杀手的入侵昆虫携带,目前极大地威胁着加州葡萄、葡萄干、红酒等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旅游业;一种来自欧洲的千屈菜像紫地毯一样覆盖42个州的湿地带,使珍稀的两栖动物和蝴蝶深受其害;夏威夷282种濒危植物和鸟类,均因外来生物干扰而致,该岛曾引入拉美狼蜗牛,拟用其控制农作物害虫,谁知它将本地近20种蜗牛吃得干干净净……

面对严峻的形势,美国采取了各种措施,在外来物种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上走在世界前列。美国联邦政府很早就开始立法以应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如1900年的《莱西法案》。而州级生物入侵立法的历史更为久远,1726年的康涅狄格州、1775年的马萨诸塞州以及1766年的罗得岛州都制定了针对外来物种小蘖(Berberidaceae)的法令。目前,50个州均有生物入侵相关立法。

尽管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普通法国家,判例法在其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但在与生物入侵相关的立法中,几乎都是制定法。由于缺乏必要的专门知识和经验,法院在对新型环境问题的司法裁判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也很难创制出具有普适性的司法判例。因此,联邦立法(包括国会立法和行政立法)、州立法和美国认可的国际法规构成了当前美国生物入侵立法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大多数国家一样,美国联邦一级的生物入侵立法也是一个逐渐累积的结果。特定时期出现了特定问题,然后创制特定立法来加以控制,逐渐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物种和不同引入方式,最终形成了一个略显庞杂但完整的联邦生物入侵立法体系,在美国当前的生物入侵法律管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诸多法律中,1990年通过的《外来有害水生生物预防与控制法》(Nonindigenous Aquatic Nuisa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t)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美国把立法的焦点转移到外来物种入侵即是从这部法律开始,该法律阐述了由外来物种入侵产生问题的复杂性,并设计了处理此类问题、方法的基本框架。

1996年的《国家外来物种法》(National Invasive Species Act)则是另一部重要的生物入侵立法,尽管该法案主要是针对水生入侵物种的,但它的立法精神和基本法律原则却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生物入侵国家政策法的作用。

1999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颁布了《第13122号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3112),虽然它只是行政立法而非国会立法,但由于生物入侵管理事务的高度行政化,它的作用却是其他生物入侵立法所不能比拟的。其最大成就是成立了联邦层次的中心协调机构——国家入侵物种委员会,它要求所有联邦部门采取积极而协调一致的行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侵入、定居和扩散,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对已成灾的外来种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轻它的危害,在人力物力允许的范围内着手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

州级生物入侵立法的历史比联邦立法更为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1726年康涅狄格州的针对小蘖的法令。目前,50个州都有生物入侵相关立法,尤其是沿海各州和大湖(the Great Lakes)地区各州,不仅立法数量多,而且规定更为详尽和具体,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加利福尼亚州规章和行政规则》(California Code of Regulations)第四条和第六条规定了植物检疫和病虫害控制,也有涉及外来啮齿动物和外来杂草控制的相关条款。加州议会立法(California Law)主要有四部:《加州鱼类与宠物法典》(California Fish and Game Code),对受限制的外来野生动物的进口、运输和饲育作出了规定;《加州食品与农业法典》(California Food and Agricultural Code),对外来种的引入、植物检疫和病虫害控制进行了一般化的规定,并对某些特定的外来种进行了具体规定;《加州港口与航运法典》(California Harbors and Navigation Code)和《加州公共资源法典》(California Public Resources Code),主要对防止船舶压舱水可能导致外来水生物种入侵作出了相关规定。

1952年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vention,IPPC)是美国最早采纳的生物入侵国际立法之一,它建立了在国际贸易中防止植物和植物产品病虫害蔓延的国际病虫害检疫机制,防止该类外来物种在国际间的入侵与传播。此后,美国又参与制定并批准了一系列国际法规。

需要指出的是,也有许多与生物入侵相关的国际公约或条约等,美国并没有参加或批准,如克林顿虽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但参议院至今还没有批准,因而迟迟没有生效,美国只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缔约国大会。

澳大利亚:亡羊补牢

虽然历史上同为英国的殖民地,但与美国的235年建国史相比,澳大利亚的建国时间不长,但在与外来入侵物种斗争的经验上却成长得非常迅速,这得益于它容易被入侵的天然地理环境。

澳大利亚是一个岛状大陆,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渔业区面积为894万平方公里,在其769.2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里,干旱的陆地占了70%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解除通过轮船压舱水携带的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二是如何防治对农业、林业造成严重影响的220多种有害杂草。

澳大利亚有100多万种自然物种,其中80%以上的开花植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蛙类动物以及大部分的鱼类和接近一半的鸟类都是澳大利亚所特有的。

18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引进了大量外来物种,但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危害农业和自然保护的有害入侵物种。例如,在被澳大利亚宣布为有害杂草的220多种外来植物中,46%是作为有用物种而有意引进的,31%是作为观赏植物有意引进的,但这些有意引进的植物以后却演化成为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危害的杂草,对农业、林业等经济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澳大利亚还引进了许多脊椎动物,一些物种已对本土植物和动物区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兔子、野马、野猪和狐狸等物种,最初是为满足农业、狩猎等活动的需要而引进的,而现在却发现它们对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不利影响。

19世纪末,澳大利亚野兔的群体呈现疯狂性的扩张之势,对当地的植物、动物甚至土壤都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处于崩溃边缘。面对日益猖獗的野兔群体,澳大利亚人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37年,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开始尝试利用多发性粘液瘤病毒来对付野兔。1952年,澳大利亚的野兔数量由最高峰时的6 亿只左右下降到1亿只左右。

1920年,澳大利亚的欧洲殖民者从科罗拉多河引进一种鱼类,名叫“蚊子鱼”。因为这种鱼在科罗拉多河上喜欢捕食水面的蚊虫故而得名。但是这种鱼被引入到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以后并不对蚊子感兴趣,而是喜欢捕食那些土生鱼类幼仔,并且与土生鱼类争食和抢夺栖息环境,这种鱼还喜欢攻击和撕咬其他鱼的鳍和尾。

为了控制甘蔗园中的虫害,澳大利亚引进了海蟾蜍(又名甘蔗蟾蜍,是原产于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种陆生蟾蜍),投放到甘蔗园中,到1937年,共约有6万只海蟾蜍被引入澳大利亚。然而,海蟾蜍并没有起到灭虫的作用,反而带来了另一场灾难。首先,甘蔗地的食物无法满足海蟾蜍的营养需要,它们胃口很好,可以吃掉身边所有的可能食物,这对当地食物链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它们身上的毒液可以杀死许多捕食者,让它们在澳大利亚成为没有天敌的强者。诸多原因最终导致了海蟾蜍至今仍泛滥成灾。

根据澳大利亚宪法,自然资源管理范围内的立法和行政管理职责主要由州和自治领政府承担。联邦对环境事务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具有重大环境意义的事项上,如国家战略的协调、制定并施行控制入侵物种的国家措施和计划及履行国际责任。这种联邦和各州共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体制被称为合作的联邦主义。

在联邦层面,参与入侵物种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两部一基金”。两个部门是指负责控制和管理对环境价值产生威胁的入侵物种的环境与遗产部,负责控制农林牧渔食品业,水、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检疫三类对农产品价值产生入侵威胁的农林渔业部(DAFF),二者在工作上相互协作。一个基金组织就是自然遗产信托财产,其目的是通过全社会的合作投入实现对澳大利亚环境的可持续管理,以减轻现存的问题和改善土地利用。环境与遗产部和农林渔业部联合管理自然遗产信托财产。

与入侵物种管理相关的立法主要是以下三部:1997年《澳大利亚自然遗产信托法》(NHT Act),该法建立了澳大利亚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遗产信托,专用于修缮和补充澳大利亚主要的自然保护的基础设施;1998年《检疫法》(Quarantine Act),规定主要是由农林渔业部负责与人类、动物和植物有关的入境前与入境的监视、检测和控制安排;1999年《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EPBC),它是联邦关于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法,该法于2000年7月16日实行,代替了先前实施的多部保护环境的法律。

在州层面上,各州均对外来入侵物种作出了详细的法律规定,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相关立法可以追溯到1974年的《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法》(National Parks and Wildlife Act),该法为新南威尔士州控制有害脊椎动物提供了法律基础;1993年《有害杂草法》(Noxious Weeds Act)将列入联邦杂草计划物种纳入联邦计划进行管理,州和地方政府的资金用于地方层面的杂草的控制,而自然遗产信托拨款则仅用在少数独立的项目上;1995年的《濒危物种保护法》(Threatened Species Conservation Act)将欧洲红狸、野猫和多年生杂草对本地植物群落的入侵列为主要控制对象,并要求制定并执行旨在减轻这些物种威胁的计划;1998年《农村土地保护法》(Rural Lands Protection Act)及其修正案(2003)规定了可以作为有害物种加以控制的动物、鸟类和昆虫的公告制度,以及控制公告的有害物种的程序和机制,土地所有者、占有者和公共土地管理者负有消除公告的有害物种的法律义务,农村土地保护委员会则有协助义务。

加拿大:慵懒立法

让美国头疼了二十余年的五大湖斑马贻贝,同样令与美国一衣带水的枫国加拿大焦头烂额。外来入侵物种并不会考虑国界,不需要等签证,它们就能长驱直入。

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列出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有许多已经在加拿大立足,包括阔叶大戟、日本紫菀、紫珍珠菜、绿螃蟹、多刺水跳蚤、舞毒蛾、普通鲤鱼、虹鳟鱼、八哥、国内(野生)猫以及老鼠。

在这个现有的名单之外,新的外来入侵物种正在通过航空、陆路和水路不断抵达加拿大边境。据一份有关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初步报告保守估计,16种入侵物种每年给加拿大造成的损失在133亿到345亿加元之间。这些估计一般认为是不完全的。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先前引进的有害入侵植物病虫害给农作物和林业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75亿加元。

一种入侵物种蓟,每年仅仅给一种名叫canola的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3.2亿加元。著名的入侵物种斑马贻贝每年给五大湖位于加拿大地区的部分造成的经济损失在30亿到75亿加元之间。

外来入侵物种已经给加拿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但是加拿大人并不觉得它有多么严重,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慵懒自在。目前,加拿大应对入侵物种的措施在众多国家中算是比较薄弱的。

1995年,加拿大制定了《加拿大生物多样性战略》(Canadian Biodiversity Strategy),旨在保护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以边境检疫为例,每年只有不到1%的集装箱接受了检疫,其他99%的集装箱很可能搭载了入侵物种;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的生产能力,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曾经制定《引进和转移水生生物体的国家政策草案》,但它没有综合性地涵盖所有有关水生入侵物种的事务。

《海运法》(Canada Shipping Act)第657.1条规定了联邦政府部门发布压舱水规章的权力,但是直到2001年联邦政府都没有发布这样的规章。目前,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正在执行的是被称为《五大湖地区压舱水控制指南》的自愿指南。

《渔业法》(Fisheries Act)包含了保护和保存鱼类和鱼类栖息地的条款,它是最直接处理水生入侵物种事务的联邦法律,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负责实施该法,但是由各省负责管理内陆的渔业。一般情况下,各省享有处理向内陆水体进口、转移和投放鱼饵和鱼类的管辖权。省级立法中,处理水产业问题的一般方法是要求进行任何水产经营都必须先获得许可证。但是现在的立法中很少规定如何作出发布许可证的决定或者谁来承担鱼类逃逸的风险。此外,各省有关水产业中的鱼饵和鱼类繁殖的法律主要考虑这些活动的商业因素,而不是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威胁。

日本:先进的分类管理

与四周环海的澳大利亚类似,作为岛国的日本,其生态环境一样容易受外来生物入侵威胁。据统计,自明治时期以来,已知有2248种外来物种在日本定殖,其中大部分为植物,共有1556种(绝大部分为维管束植物,共计1553种);无脊椎动物共有581种,其中昆虫为430种(85种昆虫为农业、林业生产中重要害虫),脊椎动物为111种。在日本非常有名的龙虾,最初就是作为饵料从密西西比引进的外来物种。

日本政府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为预防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对引入、饲养(种植)、储存、运输外来物种等行为作了法律上的规定,于2004年6月2日颁布了《外来入侵物种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预防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的基本政策》。该政策对外来入侵物种饲养机构的设施条件要求、防治外来入侵物种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如何进行公众意识教育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和规定。

而在此之前的《林业种苗法》、《植物防疫法》、《水产基本法》等,立法目的并非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综合来看,日本政府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法》是对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个纲领性指导,将之前未纳入法律管理的外来物种统统纳入到管理范畴中来。

根据法律条文规定,日本政府将外来物种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对生态系统具有已知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入侵外来物种(IAS),这一类相当于GISP(global invasive species programme)提出的“黑名单”,对于这一类外来物种是坚决禁止在规定许可范围之外进口的,是监测和防除的重点;另一类是未划定的外来物种(UAS),这一类相当于GISP提出的“灰名单”,这是到目前为止还未确定其入侵威胁性,但随着研究的深人,通过进一步的科研证明UAS如果具有危险性,即划为IAS,也有可能不具危险性,而划入到第三类,即除前面两类以外的外来物种,相当于GISP提出的“白名单”,属于可放行的外来物种,但同时法律中前瞻性地规定有些“白名单”中的外来物种在新的科学证据支撑下有可能移到“黑名单”中去。所以说这三个目录的内容随时间的推移是变化的。日本环境省2006年2月1日修订的第2版目录中,“黑名单”中便增加了9属34种共计43类外来生物。但无论是属于哪一类,进口时都必须提供附录许可文件。

责任编辑:刘潇潇

初二语文生物入侵者范文第4篇

摘要:为探索外来入侵生物在德宏州分布的区域、传入时间、扩散途径、发生与危害现状、防治和利用情况,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农林科技专家、调查区内经验丰富的农民、基层科技人员,以乡(镇)为单位,村为单元,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入侵物种分布与危害的地段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德宏州区域内分布有9个科15个物种,其中12种陆生植物,2种水生植物,1种水生物,分布总面积达5 042.64 km2;掌握了外来入侵生物传入时间、传入与扩散途径、分布与危害及防治和利用情况,其中,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福寿螺对农林生产危害较重,其他物种的危害与发展在可控范围内。

关键词:外侵生物;分布;调查与分析;德宏州

Key words:Alien invasive species; Distribu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Dehong

生物入侵已成為世界性的生态和经济问题,甚至被认为是21世纪最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1-2]。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的严峻势态。据统计,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超过529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占51种[3]。李乡旺等[4]通过野外调查与查阅资料,统计出云南主要外来入侵植物有55种,隶属于21科47属。云南省德宏州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易于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生存和发展,因此了解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扩散、防治和利用情况,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现状,可为下一步防控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德宏州林业和农业部门采取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紫茎泽兰、福寿螺进行防治。然而,目前尚未建立外来入侵生物预警监测、风险评估体系,缺乏科学的防控依据。因此,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掌握其发生与危害规律,对于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德宏州地区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研究了外来入侵生物发生与危害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和利用情况,旨在为建立防控机制与决策提供依据。

1:调查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地概况:

德宏州是少数民族农业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地理坐标为97°31′~98°43′ E,23°51′~25°20′ N。南、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5县(市)中4县(市)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 km,有24个边境乡(镇),6 000余个村寨与缅甸毗邻,国土总面积11.53 km2。属中低山宽谷盆地区,所处纬度较低,全境紧靠北回归线附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降水丰富,是全国光照高值区之一,≥10 ℃积温6 457~7 310 ℃,全年日照时数2 320~2 452 h,主要坝区多年平均气温18.3~20.0 ℃。

1.2:资料调研:

组织调查技术人员观看外来入侵生物碟片,了解外侵生物特征特性,增强感性认识,查阅农林部门往年的入侵物种调查资料。走访调查区域内经验丰富的农民、基层农林科技专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了解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时间、传入途径、发生与危害及防治和利用情况[5]。

1.3:野外调查:

以乡(镇)为单位,村为单元,在乡(镇)农技人员和村社干部的配合下,开展外侵生物调查。采用GPS定位,1/25 000、1/50 000地形图实地勾图,GPS、皮尺丈量和目测计算面积,在调查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入侵物种分布与危害地段,进行样方调查。按照调查表填写地理情况、土壤类型、地点名称、物种分布与危害现状、土地权属,拍摄外来入侵生物照片,采集物种标本。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外来入侵生物种类与地理分布:

根据外来入侵物种在德宏州的发生与危害现状,按下列标準划分为3个危害等级。严重危害: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或导致其他植物濒临死亡或致死;一般危害:外来入侵生物明显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致使其他植物生长状态较差;轻微危害:外来入侵生物较小或不明显地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

根据以上危害等级,可以得出德宏州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即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福寿螺对农林生产危害较重;假臭草、苏门白酒草、马缨丹、水花生、柄肿菊对农林的危害一般;含羞草、水葫芦、水白菜、锯齿大戟、毒麦对农林的危害较轻或未造成危害。

该调查确定的外来入侵生物,是根据上级农业主管部门下达调查的外来入侵物种。全州共发现9个科15个种,其中12种陆生植物,2种水生植物,1种水生物(表1),分布总面积达5 042.64 km2,其中薇苷菊、紫茎泽兰、飞机草、福寿螺发生危害严重。

2.2: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时间与途径

2.2.1:传入时间。紫茎泽兰、飞机草、马缨丹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传入,假臭草、苏门白酒草、含羞草、水葫芦、柄肿菊、水白菜、水花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传入,薇甘菊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福寿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毒麦、豚草、锯齿大戟于21世纪初传入。

2.2.2:传入途径。紫茎泽兰、飞机草、马缨丹、假臭草、苏门白酒草、含羞草、薇甘菊、豚草通过自然途径传入;水葫芦、柄肿菊、水白菜、水花生、福寿螺被有目的地人为引进;锯齿大戟通过境外购种携带传入;毒麦是州外引种传入。

2.3: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情况

2.3.1:紫茎泽兰。紫茎泽兰,别名败马草,德宏州50个乡镇均有发生,危害严重,分布海拔210~2 880 m,总发生面积275 109.00 hm2,其中,在农业用地占11 355.00 hm2,林地占216 205.00 hm2,草地占8 51400 hm2,其他生境占39 03500 hm2。该物种于20世纪40年代从境外传入,由种子繁殖,种子通过风媒、飞禽、运输工具等扩散,目前已适应了当地自然条件。紫茎泽兰对环境适应性强,入侵在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荒山荒地、道路两旁、河堤、沟渠边、居住地等。由于缺少防治项目的支撑,导致天然林、荒地、河堤等发生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农地、城镇、村寨周边、沟渠边、人工林、公路两旁的发生面积不同程度的减少。近年来,紫茎泽兰的发生呈逐年减轻的趋势,从2006年的340 726.00 hm2下降至2014年的275 109.00 hm2(表2)。

2.3.2:

薇甘菊。薇甘菊,别名山兵藤、白花草,目前在德宏州5县(市)46个乡镇均有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总发生面积26 898.50 hm2,其中,在农业用地占5 323.60 hm2,林地占13 291.47 hm2,草地占46.30 hm2,其他生境占8 237.20 hm2。微甘菊从境外传入,1983年昆明植物热带研究所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植株标本,是我国大陆距今最早的薇甘菊标本,其再生能力强、生长快,以有性和无性方式繁殖,以匍匐覆盖和攀援覆盖方式危害,每年以10~20 km的速度扩散,扩散途径有风媒、飞禽、流水、运输工具、种苗携带等。分布海拔204~1 536 m,入侵耕地、园地、林地、草场、荒山荒地、道路两旁、河堤、沟渠边、居住地等,其中海拔760~1 110 m区域的薇甘菊生长、分布密集,危害严重。

2003年薇甘菊在云南省瑞丽市和盈江县的7个乡镇扩散蔓延,2006年德宏州36个乡镇发生薇甘菊,总发生面积11 175.33 hm2,2008年德宏州42个乡镇发生,总发生面积27 739.42 hm2。自2008年秋季实施防治以来,发生率由7412%降至2014年的3.03%,分布在农地、城镇居住地周边、沟渠边、公路两旁的薇甘菊持续减少,河堤、林地略有增加,荒山荒地、部分农村居住地周边增幅较大。由表2可知,2006年薇甘菊的发生面积为11 173.30 hm2,2014年为26 898.50 hm2,扩散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调查区域分布的15种外侵物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种外侵物种传入时间多数在20世纪40年:

代后,传入年限跨度大,传入途径复杂,多数物种分布在海拔1 400 m以下;人们普遍对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控意识淡薄,人为无意识导致外来入侵生物扩散现象突出,农民掌握的防治方法少,防治效果不好;缺乏政府资金支持,预警监测能力弱,协作、统防、信息共享不畅,防控工作滞后。

3.2:建议

3.2.1:

开展早期预警监工作。外来入侵生物具有潜伏性、突发性以及对气候、土壤、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种群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土壤湿度、温度密切相关。如果入侵初期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旦扩散蔓延,便很难消灭[1],因此应开展早期预警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3.2.2:

建立部门沟通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外侵生物分布区域广,防控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应建立部门沟通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对农民加强防控知识和防治技术宣传培训,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防除并举,点面结合;监测时互防,灭除时联防”的防控机制。

3.2.3:

加强防控机制的建立和防治队伍建设。外侵生物防控应在保护农业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防控机制的建立和防治队伍建设,建立政府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加强对公众外侵生物防控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的防除能力。

3.2.4:

加强防治工作。外侵生物防治应结合实际,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方法[1],在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区域内,根据地块实施替代种植技术,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通过管理措施,控制外侵生物的再生。

参考文献

[1] 王伯荪,王勇军,廖文波,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态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2,23.

[2] 张乃群,庞振凌,庞发虎,等.中国外来植物的入侵、危害及防除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3):59-62.

[3] 张国良,付卫东.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

[4] 李乡旺,胡志浩,胡晓立,等.云南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6):5-7.

[5] 邱月.辽宁省百合属植物资源现状及调查分析[J].中国植物资源,2015(3):63.

初二语文生物入侵者范文第5篇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共2课时,第1课时)

一、酶的作用与本质

【学习目标】

1.说出酶的本质和作用

2.尝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效果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

一、模仿“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自主梳理一] (学生阅读教材P78~79 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选动物的肝脏作为实验材料?氯化铁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生成氧气的多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观察?

3.比较1号和2号试管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4.比较3号和4号试管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精讲点拨一]

[自主训练一] 1.某学生为了证明唾液能够使淀粉水解,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先用碘液检验一块干面包,变蓝色;他嚼碎了另一块干面包,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检验,嚼碎的面包出现砖红色;得A.未对面包做还原糖检验 B.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C.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D.应该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2.(多选)下列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最快,是因为20%的肝脏研磨液的浓度高于3.5% 的FeCl3溶液

B.3.5%的FeCl3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慢是因为其催化效率低

C.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快,是因为酶的催化效率比一般无机催化剂的效率高 D.如果将四支试管都放在90℃水浴中,第4支试管(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反应速率仍为最快 学习活动

二、举例说明酶的作用

[自主梳理二](阅读教材P80及观察图5~1和图5~2,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活化能?

2.为什么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高?

[精讲点拨二] 出结论。此实验设计最大的失误在于 ( ) 1 高中生物新授课导学单

[自主训练二] 1.关于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提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提供了反应开始所需的活化能 D.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和一般的无机催化剂完全相同 2.下列各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 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 )

学习活动

三、说出酶的本质 [自主梳理三] 1.酶的本质是什么?

2.你能给酶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吗?

[精讲点拨三]

[自主训练三] 1.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 A. 氨基酸 B. 核苷酸 C. 核糖核苷酸 D. A 或 C 2.活细胞中,与酶的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 ( ) A.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B.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 D.核糖体和溶酶体

学习活动

四、达标检测

《自主学习》P49~50 (课后巩固部分)第

1、

2、

4、

6、

13、

16、17题

学习活动

初二语文生物入侵者范文第6篇

一、学校领导和老师重视实验教学,认识提高,措施得力,实验效果好。

平时经常督促检查;实验员和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变被动为主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重,实验教学课体得到改善。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更换仪器、器橱,使实验室和仪器室整洁明亮。为增强实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1、 按照新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

2、 做好了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 实验过程中, 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4、 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

三、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1、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 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

3、 实验教师做好示范工作。

4、 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定期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动手,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生物实验提供便利,鼓励大家大胆子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

五、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生物实验,还要搞好教学仪器整理、建档、修理、并做好记录,服务于整个生物教学。

2016下-2017上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江武陵

2017.6.30 本学年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确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共同发展的思想,理清实验内容仪器配备标准,做好实验准备和课后总结记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二、学校领导和老师重视实验教学,认识提高,措施得力,实验效果好。平时经常督促检查;实验员和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变被动为主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重,实验教学课体得到改善。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更换仪器、器橱,使实验室和仪器室整洁明亮。为增强实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1、 按照新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

2、 做好了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 实验过程中, 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5、 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

四、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1、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 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

3、 实验教师做好示范工作。

4、 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定期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动手,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生物实验提供便利,鼓励大家大胆子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

五、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生物实验,还要搞好教学仪器整理、建档、修理、并做好记录,服务于整个生物教学。

2015下-2016上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李连文

2016.6.25 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生物,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地位,确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共同发展的思想,理清实验内容仪器配备标准,做好实验准备和课后总结记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三、学校领导和老师重视实验教学,认识提高,措施得力,实验效果好。平时经常督促检查;实验员和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变被动为主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重,实验教学课体得到改善。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更换仪器、器橱,使实验室和仪器室整洁明亮。为增强实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1、 按照新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

2、 做好了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 实验过程中, 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6、 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

五、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1、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 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

3、 实验教师做好示范工作。

4、 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定期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动手,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生物实验提供便利,鼓励大家大胆子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

上一篇: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范文下一篇:出国常识及流程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