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2023-09-20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 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 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 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 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 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培养语感, 体验品味, 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 理也就在此吧。

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 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1 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1) 读得正确, 即要用普通话读, 发音清楚响亮, 不读错字, 不添字, 不唱读, 不顿读。

(2) 读得流利, 即不复读, 不断读, 不读破, 停顿间歇分明, 语气连贯流畅, 速度适中。

(3) 读得有感情, 即要绘声绘色, 有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2 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2.1 创设氛围, 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 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 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海燕》一文, 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 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宏大壮观、汹涌澎湃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2 评议朗读, 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 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 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 如小组比, 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 就有评。评议时, 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 充分地尊重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 有了主体意志, 才有了自我探索, 自我发现, 自我发展, 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 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 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 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 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2.3 创设情境, 进行比赛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 引入竞争机制, 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都给打分, 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 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 每次评选出一名, 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失败者继续努力, 争取夺魁。

2.4 提供示范, 让学生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 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 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 而不应该怎样读, 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 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 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学起来就容易得多, 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 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 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 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 更能吸引住学生, 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 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 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让学生听了以后, 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 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5 表演朗读, 加深理解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 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 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 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 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 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 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有了理解, 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 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 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 注重了演的形式, 又忘了词。这时,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 充分地交流讨论, 反复地比较和揣摩, 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 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 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6 自由朗读, 各显其能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 尽情诵读。可独自读, 也可约伴读, 还可邀老师一起读。

2.7 变换形式, 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 即使做得再香, 也会感到腻味。同样,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如果只用一种形式, 一个腔调, 长此以往,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 做到“堂堂有新招, 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 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 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 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 重质, 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 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 “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 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 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 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 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摘要: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有利于发展其语言, 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

关键词:朗读,作用,要求,技巧,训练形式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心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 (1) .

[2] 语文创新教学[M].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1, 1 (1) .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如何让处于小学语文识字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运用文字,成为我们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传统识字教学法的缺失和弊端进行分析,引出多媒体识字这一新兴教学手段的优越性研究,进而探寻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汉字之美,语文之美。

一、传统识字教学法的缺失和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识字教学一直以来以抄写和默写作为识字教学法,大部分的学校都要求学生每天要抄写或默写一定量的汉字,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不但没有把该认、该记的汉字认清,而且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制,产生强烈的抵制情绪。

2.学习汉字的层次性不清晰,形象认读到抽象识记脱节

汉字的学习是有其独特的学习层次,从初级的认读到二级的书写到三级的应用,层次不同,难度也不同。学生认读的汉字越多,笔画越多、越复杂,包含的内容就越多。传统的识字教学并没有划分层次,更多地注重汉字的默写,学生对汉字很难有形象上的记忆和思维,造成从形象认读到抽象识记的脱节,无形中形成一个不懂—强记—默写—厌学—不懂的学习怪圈。

二、现代多媒体识字法的优越性

多媒体识字教学法,顾名思义,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的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小学识字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识字教学法,它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1. 多媒体识字有利于培养兴趣,激发求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为我们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小学生因为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耳闻目睹后,只是稍有所知,但概念并未完全形成,强迫识字,只能是“硬写、死记、早忘、考差”。 多媒体识字可以更好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充分发挥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教师运用电教等多种声光电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带进课堂,让知识充满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重复的简单机械记忆变成生动、活泼、有趣的识安活动,改变学生原有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真正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在小学四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先图、再字、后意,使学生先形成感性认识,再形成理性认识,最后形成概念,熟记字形和字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时,我先投影出两幅主题为“波浪滔天”的画图,在学生对画面有初步感知后,出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两个词,再讲解含义,区别“滔”与“涛”的意思,并配合海浪声,让学生边观察、边朗读、边理解、边记忆,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但区别了两个字的含义,同时加深了字形的认识。

2. 多媒体识字有利于听说读写,整体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而这四者不是单一的,独立的。电教识字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和图像立起来,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同时,识字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当老师或学生诵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因此,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方法直接进行识字教学是提高听读水平比较有效的方法。

同时,四年级的识字教学是结合课文的学习,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边识字、边理解、边分析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更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它往往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更能使学生掌握。

另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通过电教这一特殊的教学手段,反复理解背诵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断直接地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的文笔的潜移默化,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快捷、准确、敏感,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诵读使学生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造句,加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密,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流畅和准确,大大促进了“说写”水平的提高,这都是电教识字的功劳。

3. 多媒体识字有利于课程标准,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它说明教师已经从过去的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低年级儿童的语文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苦口婆心的说教、枯燥乏味地训练效果不佳。现代科技的结晶——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在我平时的语文识字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因为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造成他们对很多汉字区分不清或直指不清的情况。毕竟常用字有3500之多,音同形异、形近意远、音形难辨的汉字也很多,小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注意大概轮廓,而分不清细微处。诸如“己”和“已”,“元”和“云”等一类汉字。在上课时,我运用投影来更换偏旁,把容易写错的字建“易写错字库”帮助学生区别辨析,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增强,效果颇佳。

三、对多媒体识字未来发展的展望

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使识字教学的难度大为减轻。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是一种模拟性、启发性的直观教学手段。由于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所以在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的思想品德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多媒体识字虽然有着诸多的优势,但也有它天然的劣势,使用场地的限制,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以及过分依赖电教手段造成的后果,等等。我想,无论是多媒体方法也好,传统方式也罢,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海洋中充分、自由、愉悦地学习,如果偏离这个主题和中心,任何的教学方法的探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

[2]蔡建新.谈电媒体在小学识字阶段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粗放教学和精益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是并存的, 分别论述如下几点。

1 粗放教学

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方面, 下面分别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论述粗放教学。

1.1 粗放式教的表现形式

凡是在态度上、时间上、精力上、专业理论知识上、专业实践经验上、教的技巧上、教的艺术上未能得到保障的教都可认为是粗放式教。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担任很多班的教学任务;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在多个学校担任教学任务;一位教师经常在一天中向多班同学多次讲课;一位教师在一堂课中向众多 (七八十, 甚至上百、几百) 学生讲课;一位导师同时带多位研究生, 导师自己还要搞科研和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根本指导不过来, 师生难得交流;为了吸引学生听讲, 个别教师一味搞笑, 与课程内容相关不大, 一笑了之, 不是一笑记之, 一笑解之, 一笑明之, 一笑新之;只是课本教学、课堂教学, 缺乏社会接触, 井水之鱼, 不重视无字之书, 即使重视无字之书, 教师也有顾虑, 担心带领学生去观察、调查中出现安全事故, 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科研项目巨多, 指导学生巨多, 电话频频, 时常缺课, 基本的教学都未能得到保障。

1.2 粗放式学的表现形式

凡是在态度上、时间上、精力上、预备知识上、预备实践经验上、学的技巧上、学的艺术上未能得到保障的学都可认为是粗放式学。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不健康饮食, 不适时锻炼, 不适时休息, 通宵网游, 时时短信, 呼朋唤友, 火锅店常客;听课前大部分不预习, 不准备, 空空而来, 少获而归;听课不认真, 教师讲自己的, 学生做自己的;学生听不懂也不好问, 因为学生众多, 老师回答不过来, 只能有极少数的同学有时间有机会与老师适时交流;学生关心考试过不过, 要求老师指重点, 考前开夜车, 考试反馈的结果失真;学生一学期所学课程过多, 无暇精耕细作, 认真的学生压力过重;学生迫于计算机、英语过级考试的压力, 相当部分同学把相当多的精力用于英语和计算机过级考试, 专业课反而草草了事。

1.3 粗放教学的危害

粗放式教学危害极大, 其危害是全方位的, 立体的, 除了少数学习天赋高、学习自觉性极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极强的学生从个体微观上讲可能受害较少外。其危害有以下几条:教学质量不高, 有损于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本大国转进, 影响中国发展后劲;政府投入高校的资本与真才实学的人才产出量不成比例;于教师健康不利, 讲课是一个智慧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力密集型 (主要是嗓力密集型) 的活, 很多教师的嗓子都有程度不同的炎症, 时有高校教师英年早逝的消息;学生在黄金岁月形成不良学风, 贻害终生;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高校是人才的重要生产基地, 没有发挥好其培育培养功能, 那么它就只不过是青年学子的匆匆而过的一个站台而已, 不带走一片云彩;知识不周全, 人格塑造流于自发, 影响全民人文素养的提高。有些大学毕业生在生活常识、待人接物、人格塑造上极其缺失、浅陋, 犹如地痞街娃。知识拥有度和人文素养程度完全不和谐, 是水和油的关系;毕业学生社会认同度不高, 毕业生及其父母全家幸福指数偏低。

2 精益教学

精益教学不是精英教学, 下面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谈谈精益教学。

2.1 精益式教

凡是在态度上、时间上、精力上、专业理论知识上、专业实践经验上、教的技巧上、教的艺术上能基本或者充分得到保障的教都可认为是精益式教。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把每学期课程数量、每周每天课时数量、每次学生数量控制在自己的时间圈、精力圈、知识圈、经验圈、技巧圈内的富有一定艺术的教;态度上认真, 认真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相关的时事新闻等) ;精心安排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逐步精通所教学科的理论体系;关注与所教学科相关的当地所发生的相关事件。

2.2 精益式学

凡是在态度上、时间上、精力上、预备知识上、预备实践经验上、学的技巧上、学的艺术上能基本或者充分得到保障的学都可认为是精益式学。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健康饮食, 适时锻炼, 适时休息, 为学习打下身体基础;课前认真预习, 思考式预习的范围包括教材上的内容、从网上或图书馆获取的相关的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的自身生活经历中遇到过的、相关的所熟悉的格言和民间谚语等等;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发问, 善于发问;课后认真复习, 掌握其框架和核心内容;学习之余, 利用一定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最好是与专业相关, 努力把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提高实践绩效, 用知识创造效益。打工的第一目的是学习, 实践式学习,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 积累工作经验, 构建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的实践背景,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体察父母劳作供养自己之不易, 挣钱倒是应该放在其后, 当然, 有一定的收入也能帮助学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体验劳动成果。

3 教学幅度问题

所谓教学幅度就是每位教师在一次授课时直接听课的学生数量。不同教师的有效教学幅度不同。影响教学幅度的因素如下:教师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教师的讲解能力;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习惯偏好, 有的喜欢给小班上课不喜欢上大班课, 有的则反之;教师的教学生涯阶段, 初始阶段有效幅度较小, 以后逐渐扩大;教师的知名度、美誉度;教师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教师助手的配备情况;教学方式, 讲授式幅度较大, 讨论式、参与式较小;教学设备的先进程度和完好程度;学生的素质强弱;学生的素质的相似性;教师中心地位确立与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确立与否;学校学习风气;社会学习风气;教学环境的幽雅程度。以上18条就是影响有效教学幅度的主要因素。

4 结语

本文分别阐述了高校教学中存在的粗放教学和精益教学的定义、表现形式, 粗放教学的危害, 有效教学幅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我们的战略任务就是逐步降低粗放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 逐步提高精益教学的比重,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的、优秀的人才。有效教学幅度的规定和切实执行就是个战略突破口。

摘要:基于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分析了高校教学中的粗放教学和精益教学, 阐述了教学幅度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建议逐步提高精益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

【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另外,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砥柱和智慧之光,而且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和发达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与源泉。文化要涵负这样的功能和承载这样的责任,它本身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真正实现了创新的文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有魅力的文化。这样就促使他们对文化的创新途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想〗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导入新课:在XX年9月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21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其优美的韵律与造型,征服了海内外观众。

、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分8秒)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思考,提出两个问题:

①舞蹈的表演者是谁?

②对《千手观音》了解吗?

2、教师点拔: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

学生边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边思考两个问题

用《千手观音》视频作引子,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热情,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导入新课。

一、

继承传

统,

陈出新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多媒体展示(图片①与材料②)

①雕塑艺术作品:(石雕、木雕、沙雕等)。

②文学艺术(2张诗经)边展示边简要说明。

2、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

认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从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事例中得出:文化创新的两条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继承传

统,

推陈出新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

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

1、引用上述两组材料,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引导学生思考;

①、文化创新是个怎样的过程。

②如何理解这一过程。

2、显示:①②这个过程,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积极思考、分析后查找教材内容作出①②结论

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文化创新是个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过程的道理。

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显示(孝顺故事)(漫画与文字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2、讨论探究能否从道德继承中看出文化的创新?

自学教材知识,自主思考问题,找出答案。

利用教材可读性特点,通过自学,学生必然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思维单一性。从“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到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欣赏徐悲鸿名人作品

、展示:名人作品

图片①徐悲鸿2张照片(生平)

②徐悲鸿3幅作品展示(奔马)教师简要说明。

2、设问:

①你了解徐悲鸿吗?

②从徐悲鸿的作品中你想到什么?

思考、分析,深受教育,净化心灵。

通过对徐悲鸿的代表油画展示,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内化品质、外化行为;尤其是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这些作品展示让学生唤起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图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会徽图案并讨论探究:从奥运会会徽图案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

2、教师在学生讨论作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加以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会徽图案,经过讨论,各小组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补充。

通过讨论学生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加之教师适时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展示:图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

2、教师提示:在处理文化差异、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上,能否全盘否定外国文化?

自主思考、分析、表态,发展、创新文化要博采众长。

运用图片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显示(链接):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回答: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

学生思考举例分析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时,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创新。

实例分析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显示(链接):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一边进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2、引导学生共同探讨:

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

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3、教师对①予以点拔;

: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2:中国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认真赏析音乐:《梁祝》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悦耳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经过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说明本民族文化可以与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共鸣点,人们在优秀文化唤起美好情感的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展示:(材料)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2、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3、在学生讨论、质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针对性点拔,让学生认识上得到升华,才能保证学生在将来文化创新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

、积极思考,分析、归纳形成正确观点。

2、全班分三组,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其余成员补充。

、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提高认识。

2、经过课堂讨论疑难问题,一方面能使疑难问题更加明朗化,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条件。

课堂练习: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

、设问: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请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2、教师点评:

①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

继承传统不可全盘吸收。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搞一刀切。

创新和继承一样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

思考,从文化传统的知识角度,分析目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项活动的现象,并作出评价。

巩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知识的运用。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教学反思:

①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不应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中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 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 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 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 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充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要学好语文仅仅学好课本是不够的, 课文仅仅是个范例, 课外阅读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和扩展,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相连, 相互促进。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自然界中皆学问, 打破学生狭隘的语文观。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引导学生变“不读”为“要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的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的欲望, 才会去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随文阅读课外作品。教学名家名篇时, 故意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题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求答案。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切入点, 鼓励学生多读。注重开发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 鼓励学生阅读《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整部书, 感受书中人物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陶冶情操。让学生尝到阅读的快乐。快乐的感受是学生由被动阅读转为乐于阅读的关键。在阅计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享受积累之乐。在阅读中觉得有用的东西, 自然可以“拿来”。比如典型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和肖像描写;绝妙细节、精彩场景、名人名言, 精妙的论辩等都是有益的资料, 都可以作摘录。每节上课利用2分钟的时间进行名句好段赏析。积累赏析的要求逐年提高;-开展读书汇报会, 交流心得, 享受博学之乐。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汇报活动, 比比谁看的书多, 谁的阅读体验、阅读见解独到, 将自已学到的展示给大家。当受到别人赞许时, 那种阅读的成就感不言而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享受运用之乐。语文之道重在“积”和“用”。积累是素材, 当你写作文感到言不达意时, 就可将积累的素材来一番移植改造, 然后辅之以自己的构思布局, 充实于血肉, 一篇美文也许会脱颖而出;当与别人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时, 你也许会为自己引经据典、盘古说今的博识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变盲目的读为有益的读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过:“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 对于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不可千篇一律要求。对于一般或品位不高的书, 可粗读和浏览, 对于好的作品应精读, 甚至背诵有关内容。阅读可分为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三种, 无论哪种阅读, 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课前阅读就是我们常讲的预习。虽然教师非常重视, 但由于学生没有这个习惯而难以落实。这就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阅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教师讲课是以课本为依据的, 上课不能放弃课本, 要指导学生翻阅课本。课堂讲的课本上有的内容等, 教师没有必要全部抄在黑板上, 应当让学生翻开课本, 阅读有关内容, 明确内涵对关键性的字词要注标记忆和理解。对易混淆的知识点, 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明确其异同点有联系。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的知识, 即使教师记得, 也要带领学生查阅课本, 在解答学生课堂提问时, 若课本中有答案, 教师最好引导学生看课本, 阅读有关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 解答疑难。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 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文章是一个思想认识过程。对于一篇文章的认识, 一般地说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 再从部分到整体, 反复领会, 逐步深入的过程。那么, 按照怎样的步骤阅读一篇文章比较适宜呢?笔者认为采用“粗读、细品、精批”的阅读步骤, 就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粗读全文, 了解大意;细读重点, 品味赏析;精读圈点, 领会文义;要点设疑, 书头笔记。粗读全文, 了解大意, 这是阅读的第一步骤。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一遍全文, 目的是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于文章的体裁、作者、内容、写法等, 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至于那些不认识的字, 不懂得的词, 不理解的句子, 不明白的段落等等, 可以暂时放一放, 先不去管它。细读重点, 品味赏析, 这是阅读的第二个步骤。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一个是查阅字典、词典等有关的工具书, 弄懂词句的表面意思;另一个是搞清重点段落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为什么叫“细读”呢?因为这不是大概地了解文章了, 而是逐字逐句地细品, 一段一段地领会;遇到不懂的地方, 要通过查阅、思考, 尽量把它搞清楚。精读圈点, 领会文义, 这是阅读的第三个步骤。所谓“精读”, 是指对文章的词章、义理要静心思考、认真分析、反复揣摩, 尽力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领会写作的方法及其作用, 争取获得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认识。在精读的过程中, 对于重点词语和精彩句段, 还要加以圈点, 作出醒目的标记。要点设疑, 书头笔记, 就是采用书头笔记的形式, 做出的阅读记录。在文章上面的“天”、下面的“地”、侧面的“腰”这三个空白部位, 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用最精炼的语言作出记录。书头笔记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选记。像自己理解的课文重点、难点、段落提纲、文章主旨、写作方法, 以及自己搞不懂的地方均可以作出记录;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则可以不记。属于某一部分的具体问题, 可在细读、精读的过程中边读边记;属于全篇的总结性问题, 要在精读之后, 经过认真思考再作记录。

按照上述步骤认真阅读, 一般可以领会文章的大部分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去听老师的讲解, 就能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主动阅读文章的兴趣, 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教育中对阅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阅读督促, 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因此, 充分重视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育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充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习惯呢?下面就此浅谈。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第6篇

1 语文教学要适合职业的需要

有的中职的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甚至不能完成基本公文的写作, 书面表达能力较差, 给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其职业化的倾向。中职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 前者往往更注重对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 而后者则注重其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职教育的这个特点即决定了在语文的教学中, 要体现职业化的特点, 在授课内容上充分与其未来的工作需要结合。面对不同专业的职业要求, 要让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职业特点, 语文教师也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利用各种途径, 深入接触各个行业, 了解不同专业的岗位性质, 熟悉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 尽可能将语文课和专业课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和融合。

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发展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完成语文教学, 真正发挥中职语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完善学生职业素养的双重功能, 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

2 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直接与各种影像媒体建立人机联系, 从多渠道来获取信息。利用音像媒体传递教学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一定的范围内和程度上, 使书本上的知识感性化, 有利于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为学生领会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创造了条件。

传统的教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 学生在课堂下用心笔记, 整个课堂鸦雀无声的教学场景将很难适应中职语文的教学。现在科技日新月异, 各种电子设备对于青少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因此, 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各种声音、图像的刺激, 会使他们振作精神, 投入到教师预设的场景中去。如在讲授某篇文章之前, 可先搜集与之有关的电视节目、电影资料等片段, 用视频将他们带入课文中, 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的继续听课的欲望, 可以颠覆他们传统的印象, 可以让他们觉得, 原来语文课也可以很精彩。

2.2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一般年龄都不大, 他们喜欢新鲜事物, 喜欢张扬个性, 喜欢特立独行。因此,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难以适应中职语文的教学。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就要使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 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一, 讨论式教学。教师可预先设置一个命题,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 两组之间进行讨论和辩论。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在讨论和辩论中, 教师要加以及时的引导, 使他们的讨论最终形成合理的结论。第二, 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可对课文中的情景在课堂上重现。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小说、戏剧内容。通过学生的表演, 将课堂转化为舞台, 将静止转化为运动, 将枯燥转化为生动, 在情景中学习, 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 导学式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技能, 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引导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的精确、有序、灵活。学前引导他们的兴趣, 创设一定的情景,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的思路, 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学习之后引导他们总结形成结论, 升华认识。第四, 快乐体验教学法。快乐教学方法是我国小学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方法, 但笔者认为, 快乐教学法同样适用于中职语文的教学。快乐教学法的实施在于培养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快乐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有三点, 一是创设快乐的环境, 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 并感受学习的乐趣。二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 采用游戏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选取不同的活动方式, 使他们有所进步, 心理上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3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上与课外的互动

中职语文教学课上与课外的互动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的关系上来看, 语文的教学只靠课本上范文的讲解是难以起到良好效果的。教师应处理好范文讲解与广泛阅读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 尤其是理科的学生, 平时阅读较少, 语文对于他们来说是属于可有可无的课程。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要尽量缩短讲解时间,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 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 开阔他们的思维。在把课本讲析明晰透彻的基础上, 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实际, 学会从生活中采掘大量鲜活的知识, 结合适量的“习题”训练,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语文教学课上与课外的互动另一个层面的涵义在于, 多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参观, 多接触现实生活。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来获得新知识。中职学生毕业即要投入到工作中去, 因此, 提前让他们去了解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事物或现象, 有利于锻炼他们适应能力。课上与课外的互动, 能够使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 能够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 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4 结语

中职语文的教学, 在方法上要综合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而不是长期只使用一种方法。教无定法,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随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并通过对固有方法的有序和合理整合, 实现新方法的再创造, 不断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化。

摘要:当今中职语文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这由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 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创造, 使中职语文教学效果不断得以优化, 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选择以及注重课上与课外互动的规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范文下一篇:体育教育论文开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