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16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临床后期的教学是前期理论课课堂讲授知识的延续,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衔接好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临床后期实习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一个阶段,它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医学生向医生的过渡,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质量临床实用型人才。课题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以提高临床后期教学质量为宗旨,培养实用性临床医学人才为目标,探索学校临床后期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借鉴已有的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逐步提高临床后期教学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模式 改革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在后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加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对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在临床专业的大后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医德与医术有机发挥和结合,做到精益求精,德能高上。

一、医学教育的现状

1.招生规模与教学病人的影响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招生专业的增加,原本的实习单位逐渐出现实习生人数多、教学压力大、带教老师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律知识的普及,病人对知情权、隐私权要求越来越高,临床教学医院将病人的病情示教给学生的做法遇到了法律的挑战,病人往往不愿合作,导致教学病人相對缺乏,给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

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主线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理论脱离实际。长期以来盛行“灌输式”“填鸭式”传授教学法落后,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更新教学手段。

3.临床教学意识的程度

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医院教学意识不强,有重医疗、轻教学、轻科研的现象。繁重的医疗工作造成临床教师很少有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对教学工作满足于应付。医院“全成本合算”“病人选医生”的医疗模式的开展,临床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医疗上,对实习生是“重使用、轻带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医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采取有利措施,鼓励临床教师从事教学,同时与职称、奖金挂钩,正确处理医疗与教学的关系。

4.教学基地的经费投入

由于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加之教学投资长见效,不少医院用于教学的投资严重不足。因此除学校要逐年增加教学基地投资外,医院本身每年应拿出医疗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教学。形成医教相长、共同促进的新局面。

5.教师队伍与素质的建设

目前,本科院校占领了大部分优秀医疗资源,医学专科教学基地教师素质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带教意识不强,带教经验不足,带教水平不高,动作不规,考核不严格,让学生顺利过关。因此,需加强医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与教学医院的联系与管理。

本课题以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从医学专科层次探讨临床后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逐步提高专科临床后期教学质量提供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水平发达国家,如美、德、法等国的医学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并着重临床后期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美国是当今世界医学中心,对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临床后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医学教育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临床前期课程与后期教学的融会贯通,同时因其治学严谨,在临床后期中对学生考核要求严格,每年都会淘汰一批不合医学生。法国医学教育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进入临床后期教育早,体现临床教育模式的实质。医学水平发达国家都以临床后期教育为重点,培养出实用型医学人才。

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其优点是能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便了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体现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互相脱节的缺点。因此,我国逐步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后期教学方法:包括有实行基础与临床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分散教学,早期接触病人,提高临床后期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广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临床实践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重视临床后期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后期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着全国教育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完善,医学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完成改革。首先需要了解师资队伍素质,了解教学模式,了解学生考核成绩,收集学生对带教老师及教学医院的评价,最后进行整理信息、总结并分析。对临床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学生反馈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1)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了解教师的学历、工作经验、继续教育等情况,视情况对教师进行培训与进修。

(2)调研了解当前的教学模式,了解临床后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后期学习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改变思维方式。师生之间多多相互提问,相互谈论,加深知识经验。

(3)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对包括专业知识、思想教育、学生考核成绩在内的情况有所掌握。

(4)加强学院与附属医院的联系,控制合适的学生规模。同时注重加强对医学生的培养。在后期的实习过程中,要明确实习医师的规范标准和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正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主动创新实践,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医学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基层和广大新农村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为农村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性临床医学人才。实用性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医学生的临床后期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在医学教育的改革形势状况下,结合我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认真分析研讨后得出临床后期教学模式的改革实在必行。在学院后期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学生自我的提升,方能培养出优秀的临床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翁孝刚,张慧勇.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后期教学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和管理,2011,21(5):442-443.

[2]张力,唐乾利,李杰辉.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11(1):97-100.

[3]汪国翔,莫启章.对医学院校后期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3,15(166):275-276.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金号:2012-614。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基础医学课程采众学科所长,建立起以器官系统为主的知识体系,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医学知识和技能。基础医学概论的内容来源于基础医学课程,涵盖了医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教改的学生,在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方面显出一定的优越性。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能让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高医学素质和涵养,快速有效掌握器官系统的知识。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最近,教育模式和教学改革兴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是不同层级的学校,许多医学院校也参与其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效果。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整合课程内容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存的医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得滞后,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因此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以机械式的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学是“满堂灌”,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整合过后的基础医学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利于学生的快速理解和记忆,也利于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和框架,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素质。我校在课改的大趋势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合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求索。提高尝试,形成了《基础医学概论》这一书,内容主要包括人体解剖,生物化学、组织学,此外还包含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内容,该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在广大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和教师中引起重大反响,促进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改革和实践。

一、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情况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医学专业,这些专业虽然所学课程内容不同,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也大相径庭,但是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都要接受基础医学课程的训练。很明显,作为医学院校的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知识深度明显低于专业学生,所涉及的医学知识范围也小于后者。在教学时间上也是大大少于专业学生。传统的教学内容分布在不同的教材中,各医学学科成一书,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过于庞大,教科书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编写和教学。这一特点明显不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知识内容的快速膨大这一时代步伐,也会给学生带来过高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各学科缺少有机的联系,各学科教学老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学科之间彼此孤立、脱节的现象严重。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很难形成一定的医学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比较混乱,因此也不能高效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公共事业管理或信息管理的人才。

鉴于以上问题,我校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自身的师资队伍,以信息管理专业为试验点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验,在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及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和探索。这次教改和探索以《基础医学概论》为教材,内容以器官系统知识为中心,涉及多学科的医学知识。整个过程从2012年春季开始,持续到次年的春季,为期一年。此次医学课程整合为缩短课时,有效提高学生医学常识和素质,形成基础医学课程系统提供了可能。

二、课程整合过程

整个医学课程整合并不是压缩和减少课程内容,它紧贴“必需、够用”原则,同时从实际运用出发。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结构——功能——疾病为主线”为教学主线。贯穿于这条主线之中的是人体生理学、组织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从中可以窥见基础医学知识的规律和本质以及发展前景。整个教学从介绍人体的形态、功能以及器官、系统开始,让学生对基本的人体有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从形态到功能,纵向到横向的教学过渡,将人体形态和功能结合讲述。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舍弃陈旧的,不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了解课程体系,形成医学知识系统。以泌尿系统这一为例,铭记尿的生成这一泌尿系统的关键作用是这一章的主线,先讲肾脏的解剖结构,再讲血液循环的特征,这样讲肾脏的组织结构便水到成。接着,沿着这一思路,讲解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单位对疾病的过滤的作用。教师教学应注意应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教学原则,讲求从正常到非常的过渡技巧。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规律,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完成从横向到纵向的过渡,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对尿生成的整个过程有全面清晰地了解。而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解剖结构时,先交代其和功能的关系,在教授生理功能时又重复这一教学内容,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也很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造成知识点散落、混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效地整合课程知识,我们教学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教师组成教学组,共同商讨和交流,基体制定教学大纲,同时在一块备课,编写教学讲义。这样就能让知识形成一定系统,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更快、更高效的掌握医学知识。

三、关于教学的改进

教学的改进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良和教学手段的变更。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课堂上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运用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PBL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运用可以扩大课堂教学量,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更加生动和形象。同时,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以教材为中心开发讨论课题,让学生就此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解析和纠正,养成学生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有效成果和问题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实践持续了一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信息管理师生中引起了重大影响,受到一致好评。通过观察课程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态度,不难发现此项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佳绩。因此,这一改革可以继续实施,在其他非医学专业也可以实施。虽然基础医学改革课程取得了佳绩,但是问题也不能忽略,比如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学内容很难大范围和合理取舍。又如教师教学观念改变的转变。

五、结束语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使知识更加的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更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学。对于在此过程存在的问题,只要探究出解决方法,就会使这项改革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乔敏,路振富,孙宝志等.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

[2]钟本土.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3).

[3]钟照华,程志.横向整合课程体系和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2008,(6).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学科研项目。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专业学位 医学博士 培养模式

Cultivation Approach for Doctor of Medicine in World-class Medical Schools

——Take Harvard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as an example

ZHANG Xiufeng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仍存在“学术化”和“同质化”的问题,有些医学院在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和医学学术学位教育方面采取趋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标准,甚至出现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照搬和套用医学学术学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祁国明等指出目前控制医学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和判断医学专业学位授予质量的手段仍偏重与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水平,而且很多机构仍然用原来医学学位或科学学位的做法和标准衡量医学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含金量不够。汪洋等研究发现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没有完全脱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临床能力训练的时间和资源不足、临床技能培训内容和考核规程欠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在课程体系结构、导师队伍组成、教学模式等人才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没有从根源上厘清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医学学术学位教育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影响了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保障和提升。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7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质量”。

美国的医学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医学院。为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医学院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例,探究其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对比分析了其与医学博士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之间的根本区别,同时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促进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学位教育

哈佛大学医学院是美国一所著名的专业研究生院,目前拥有10个系和22个研究中心以及多家附属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开设有五种类型的医学教育学位项目。第一类是医学博士教育项目,其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医生,属于专业学位教育的类型;第二类是医学哲学博士教育项目,包括免疫学、神经学、病毒学等九个研究方向,其目标是培养医学研究人员,属于学术学位教育的类型;第三类是牙科博士教育项目,其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牙科医生,属于专业学位教育的类型;第四类是医学硕士教育项目,属于学术学位教育的类型;第五类是生物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属于专业学位教育的类型。从其学生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哈佛大学医学院主要开展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和医学博士学术学位教育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位类型和学生构成(2016-2017)

数据来源:https://hms.harvard.edu/about-hms/facts-figures#students.

2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将从培养目标、招生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构成、学位授予等六个方面对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同时,为了深刻理解专业学位教育和学术学位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根本差异,还将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医学博士学术学位(免疫学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明晰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本质区别。

2.1 培养目标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的医生” ,而免疫学医学博士学术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医学研究和医学学术的科学家,使其在免疫学研究方面做出贡献” 。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有着鲜明的差异,医学博士培养更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而免疫学博士则更突出其研究性和学术性,培养目标的不同也导致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

2.2 招生要求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在招生时会综合考虑申请人的专业、学术、天赋、兴趣和背景等。申请人要求具有学士学位,有良好的生物和物理以及人文社科的学术背景,同时还必须参加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简称为MCAT))。医学院统一入学考试鲜明地突出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性特征。

与之相比,免疫学医学博士一般要求申请人具有硕士学位或医学博士学位,最低要求为学士学位,无需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而是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 Records Examination,简称GRE),可见其更具学术性倾向。

2.3 课程体系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的课程涵盖生物学、社会学、行为学和临床科学,是为期四年制的综合课程,包括先导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课程、高级选修课程等五类课程。

学生在入学之初会有两周的先导课程,主要包括集中的职业介绍、医学实践介绍以及在成长为合格的医师之前必经历程的介绍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学生第一和第二学年的课程学习,主要是基础医学课程。其中,医学伦理与专业主义对培养学生的医师职业道德非常中重要。在第二年的下学期,学生开始从课堂学习阶段逐渐过渡至临床课程学习阶段。为顺利进入第三学年的学习,学生在第一、二年学习期间必须完成《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职业安全与卫生条例》等文件的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在第四年,学生开始以高级选修课的形式参与某些专门领域的学习,但其每一学期的选修课不能超过两门。同时,学生在第四年正式进入专业实习阶段,进入国内外的机构进行更高阶段的临床实习,为期24周,每学期12周。

从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课程设置兼顾了职业性和学术性,同时只有在高级课程或专业实习阶段才有更细的专业分化。例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开设的医患关系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其中课程I主要介绍采集病史时的交流技巧、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促使学生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感受并考察医患关系的特点,课程II着重培养临床见习开始时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行为,课程III旨在培养学生对作为医生的职业认同,包括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为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提供支持、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和伦理困境、如何使用自身反应和思考作为考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点、练习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等;其所开设的免疫学、微生物学和病理学、精神病学课程等则有着鲜明的学术性,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此外,其医学伦理与专业主义课程更加突出其对学生未来从业的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重视。

与之不同的是,免疫学医学博士学位的课程从一开始就有较细的专业划分,而且课程有其突出的学术性和研究性,所有课程都围绕研究方法、博士论文写作和教学实习而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能力。

2.4 教学模式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推行“新路径”教学模式(new pathway),即从问题出发、以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辩能力,不断帮其积累临床经验。在第一、二学年,学生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还参与各种基于问题开展的学习,参加小组训练并辅之以实验课、讨论课及讲座学习。其中,小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病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由学生主讲,需要学生到图书馆和利用网络资源去查询相关资料,从而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的习惯。第一、二学年的基础专业课学习主要由具有教学职称的教师和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师共同承担。第三、四学年为临床课程学习,学生要到哈佛医学院的附属教学医院直接参与患者照护的临床实践,这一阶段的临床学习主要由临床医学的教师承担,对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学习指导。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多家附属医院作为医学临床实践基地,给哈佛医学院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机会和充足的临床实践资源。总之,在教室里、在讨论室里、在实验室里、在附属医院里,学生可以通过导师指导、小组讨论、课堂讲座以及临床实践等来学习医学领域的大量知识和经验,同时授课老师、临床指导老师、进行合作研究的研究者等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和加强其专业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体现了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属性。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免疫学医学博士学位在教学上主要是研讨会和实验室研究的形式,而其专业实习和实践主要就是承担某门课程的助教教学工作,而非进行临床实习。

2.5 师资构成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的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访问学者三种类型;按照等级排列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类别。除了绝大多数的专职教授和个别的专职副教授为终身职务之外,其他所有等级的教师通常为1年、3年和5年的聘期。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由基础教学的教师和临床教学的教师分别进行指导。除此之外,哈佛医学院教师队伍中还有一类教师,那就是住院医师以及医学博士后等人员,他们也有承担指导临床的任务。

与之相比,免疫学医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师资没有临床教学的教师,更多的都是研究型的指导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的研究与论文写作。

2.6 学位授予

哈佛大學医学院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条件包括完成规定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以及临床实习、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这些考试包括第二学年的有关医患关系的考试,第三学年在临床经验课程之后的综合考试,还需通过美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考试等,这些考试要求学生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结束时全部完成并将考试结果报告给注册部门。其中,美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包括三个级别,能否通过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第一级是学生能否升学的必要条件,而能否通过第一级和第二级考试是学生能否申请住院医生培训的必备条件,能否通过全部三个级别的考试则是学生能否获得医师执照的必需条件。这种把在校学习与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密切联系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其职业性的属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该学位在毕业时对学生无论文写作的要求。医学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鲜明体现了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兼具职业性和学术性。

与之相比,免疫学医学博士在申请学位时要满足的学位申请条件包括完成免疫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完成实验室的轮换式学习、完成教学实习、通过博士预备资格考试、完成论文写作和通过答辩。可见与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相比,免疫学医学博士学位更加看重学位论文的写作和学生实验室研究的能力,突出其学术性,并且对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不做任何要求。

3 对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启示

哈佛大学医学院作为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其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带来很多有益经验,也给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予以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厘清专业学位教育(如临床医学硕士)和学术学位教育(如医学科学硕士)之间的根本差异,从理论根源上解决我国目前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和其它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學术化”和“同质化”问题。专业学位教育兼具职业性和学术性,因为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而与学术学位教育相联系,但又因为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而与学术学位教育相区别。

其次,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凸显专业学位的专业性,在其培养目标、招生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构成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要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从而保障和提升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例如,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从事临床实践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那么在招生录取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坚持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与专业实践并重的原则,特别注重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在教学模式上,将课堂讲授与研讨、模拟、案例教学、医院实习等形式有机结合;在师资方面,应实行多导师制,由多位导师分别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在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应积极吸纳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参与;在论文写作方面,可以保留传统的论文写作形式,但对论文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工作需要选择课题,应突出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应有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积极做好促进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后续推广和应用的保障,同时可以尝试用其它的专业实践形式来取代论文写作。

第三,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应与医师执业资格认证进行对接。专业学位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了特定专业领域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是否具备了进入专业领域开展专业实践的基本从业条件,取决于其能否顺利通过该领域的执业资格认证从而获得准入资格和执业资格。专业学位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的对接有利于引导专业学位教育依据行业准入要求进行培养内容的规划和培养质量的保障,有助于强化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用人需求的结合,从而更加突出专业学位教育不同于学术学位教育的专业性属性。例如,在医师执业资格准入方面,要严格执业医师的报考资格,只有经过医学院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人员才具有执业医师报考资格,以此保障和提升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

第四,我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应进一步加大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既要注重数量的增加,为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供充足的机会和资源,同时也要注重质量的提升,保障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质量。例如,在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中,对学生临床实践的时间和内容要有严格的规定和制度的保障,对学生临床实践的效果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和丰富的评价手段,对学生临床实践的师资要充分吸收那些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

课题来源: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专业学位教育与执业准入资格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15JYC038)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人文精神;探讨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医学模式也已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老百姓对医疗卫生体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人文素质,达到“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并对现代医学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医学实践中。而临床医学又是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最集中的医学实践领域。医学人文精神要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指的就是在医学实践中要注重人性化。医学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践履性和非实体性。践履性就是说只要在医学踏足过的地方,就要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并保证它在医学实践中体现出人性,医学人文的非实体性是说它并不存在具体的功利通途。

1、在临床医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医学的进步,都要求医务人员既要精通专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并将两者充分融合,共同发展,才能让医学人文的力量在临床医学中使医务人员实现自身的生命和职业价值。同时,我们的医务人员不单单只是维护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还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负责。因此没有好的医学人文精神,未来的医务人员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2、在临床医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可以改变医疗思想

现代社会的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医学人性的冷漠导致的。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医疗思想。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患者身体上出现的病变,帮他们消除痛苦,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机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来减轻患者的痛苦。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手段来对患者进行身体治疗,其中也要正确的处理好医疗过程中的伦理社会问题,用以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

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进临床医学中的实践

1、基本的人文关怀要从望闻问切入手

望闻问切是医疗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也是表现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最佳途径。患者来就诊不仅仅只是想缓解身体上的疼痛,还想从医生这里得到宽慰,减轻心理负担。如果医生在询问病情的时候,不重视患者的陈述,查体简单,或者不为患者答疑解难等,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受尊重的感觉。而且如果没有仔细询问患病的细节,也有可能对以后的治疗产生影响。所以,医生的语言、行为要使患者感到亲切,使患者心情放松,能够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2、要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做到换位思考

尊重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这是当代社会每一个医生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想”和“做”之间不一定对等,这就要求医生常常要换位思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真正意义上的维护好患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隐私,避免因为隐私泄露而产生心理负担,进而影响到以后的治疗。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病历书写

“见病不见人,懂病不懂人,治病不治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为改善这种情况,应该建议医生不要单单撰写常规的病历,还要时刻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状态,以此来书写人文病历,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用心感受、感悟生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应该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书写,并保证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患者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4、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现如今,医疗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丰富,可供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也层出不穷,所以,怎样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时,医生一方面要考虑到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到患者本身的经济实力。做到既不会使疾病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不会过度的进行治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在治疗阶段,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技术对患者机体的副作用和损伤,并且不滥用高新技术。这大大体现了一个医生的责任心和医德。

三、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探索这个世界的主要观念。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使得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往往忽视了医学人文精神对整个医学领域的影响。由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医患冲突、医学伦理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在临床医学中重视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才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兰英,刘敏,张媛媛等.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精神教育误区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9):78-79,83.

[2]任华玉,朴金花,孙福川等.临床医学中人文精神再激活的机制倡——兼论知情同意实现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困境及其突围[J].医学与哲学,2013,34(21):30-33.

[3]郑国庆,张金钟.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与和谐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3):230-232.

[4]叶稳安,刘俊荣,周智美等.广东省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方式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13):79-81.

[5]俞水香,佟晓露,郭艳艳等.对临床实践中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1):46-48.

[6]金鑫.切实重视临床医学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彰显[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128-130,139.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2、临床医学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分析

3、基层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4、临床医学不同学制的区别

5、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现况及对策分析

6、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

7、中国生物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杨云凯:“一辈子和活病毒打交道,在心理上已经免疫了”

8、微课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

9、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提升对策分析

10、临床医学本科生实行层级工作制的实习模式探索

11、论儿科临床医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13、“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在线教学运用参与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14、临床医学本科生心理突出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15、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认知调查分析

16、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观察

17、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情绪研究

18、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9、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20、浅谈多媒体运用于中职临床医学的策略

21、临床医学专业考研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2、课程思政教育在临床医学概要教学中的探析

23、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措施

24、“云课堂”的使用与临床医学生学习状况的关联作用

25、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探究

26、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27、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因素及相应对策探析

28、思政教育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探究和实践

29、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课程改革措施

30、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31、急诊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带教的思考

32、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33、临床医学研究数据库的创建和质量控制要点

34、临床医学类及护理专业学生放射医学课程的开展意愿研究

35、临床医学专业病房教学模式探索

36、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医护合作态度的调查研究

37、浅谈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38、“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

39、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培养方式探索

41、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因素研究

4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倾向的分析

4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44、研究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效果

45、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6、思政教育融入临床医学教育的探讨

47、案例教学对中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意义

48、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49、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当今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普通外科的发展与进步。普通外科疾病的深入研究和诊治技术的发展需要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工科素养。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不能使医学生具有丰富的理工科理论知识,影响其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普通外科发展方向。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对高年级医学生进行理工科知识的强化,可有效提高其理工科素养,培养创造性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理工科;医学生;结合

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推动现代普通外科的发展和变革,并正在改变其发展的科学基础。理科素质对当今外科医生愈显重要,其是医学发展的需求和诊治创新的需要。对医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需要适宜的环境、可行的措施,并根据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目标导向培养。我国医学生的理工科素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医学科研的突破与创新[1]。理科教育,是以自然科學的基础性学科为主要内容的专科教育,同时也是医学教育和其他各科高等教育的基础[2],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当前我国医学院逐渐并入综合大学,理工科相关教育资源得到保障,但基本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西方医学教育的医学预科教育实际上是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教育,预科阶段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保证了医学生具有较高的理工科理论知识素养[3]。高年级医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初步接触临床,同时了解临床诊治相关技术和器械,同期进行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再学习,可针对性地补足理工科素质的短板,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现代普通外科的发展需要提升医学生的理工科素质

现代医学已呈现高度综合与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渗入疾病诊治、技术与设备研发等各个领域。医学生培养从单纯“学习—应用”模式,转变为“学习—创新发展”模式,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需促进其创新能力,因此强化医学生理工科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认识疾病的需要

医学本是科学的一个分支,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广义地说,疾病可认为是特定科学规律在人体这个特殊个体的具体体现;狭义地说,某些疾病可能伴发特征性的非生理的理学改变。如门脉高压,不同血管床的血管压力特征对调节门脉系统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检测方法的建立对精确评估病情和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病生理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理学知识,对加深疾病的认识大有裨益。

(二)现代外科医学教育变革的需要

迅速发展的医学科学知识对我国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医学教学已脱离传统言传身教的阶段,以计算机辅助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4]。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借助信息技术和AI技术可以高效地获取国内外相关的最新技术知识[5],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可视化及仿真模拟等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医学教学方式的改变,而理工科素质的储备将有利于创新医学教学模式的推动。

(三)外科手术理念的进步的需要

在普通外科领域,精准手术理念的提出,使手术操作及切除的范围更加精确,术中副损伤的机会减少,出血量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例如,在精细影像检查的基础上,3D虚拟肝脏技术不仅可以清晰、准确地呈现出肝脏整体解剖结构、肝内管道系统的走形分布,进行肿瘤的精确定位,而且可以进行三维立体的可视化重现,让术者更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的特点,提供肝脏容量分析和虚拟手术操作。结合荧光腔镜技术,通过ICG注射,可实现肿瘤精准定位,显示肝脏段的分布,实现精准肝脏切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6]。在胃肠手术中,吻合口张力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7]。认识外科治疗中的问题,解决外科治疗中的问题,需要良好的理工科基础。同时,为创新性开展新的治疗和手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普通外科诊治技术进步的需要

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技术和器械器材的进步促进了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外科已经进入微创外科时代,腹腔镜手术是微创外科的代表[8]。在普通外科领域,各亚专业的主要手术均可在腔镜下进行。腔镜器械已从普通腔镜,逐步发展为高清腔镜、3D腔镜[9]、机器人手术系统[10]等。新型手术系统的出现,使手术操作更加精确,并使远程操作手术成为可能,极大地促进了外科腔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同时,腔镜技术的发展对器械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新型材料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手术器械、手术设备、辅助材料和手术技术的进步。3D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纳米技术、新型能量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普通外科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例如,以磁吻合相关研究为代表的新型胃肠道重建技术的研究[11],将有可能根本改变胃肠手术重建方式,实现胃肠重建方式从缝线到吻合器,再到新型吻合方式的跨越。

二、医学生理工科素养培养不足影响医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以美国医学教育为代表的西方医学教育模式,我国的医学生直接从高中录取,普遍理工科素质较低、知识面窄,无法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很难参与国际医学人才的竞争。我国医学院校在加强医学生理工科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目前仍主要是招收高中毕业的5年制本科生,这些院校第一学期也开设物理学、数学、化学等理科课程,但这些课程课时少,学生也只能简单涉猎相关内容,设置这些课程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培养效果[12]。

(一)理工科素养缺乏影响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医学教育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为促进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应看到,医学生培养总体科学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尤为缺乏,在医学科研方面更显落后。虽受到机制、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仍是重要原因。临床主要的诊断、治疗、手术器械,无不是直接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至多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和革新。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无不与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单一、知识结构单一有关。

长期以来,理工科课程在医学院校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医生由于具备扎实系统的理工科素质,他们在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临床需求研发了许多医疗新技术和医疗科研仪器。而我国的部分医生只是单纯致力于临床工作,虽在工作中发现些问题,可能有发明创造的想法,但因理工知识储备不足而不能付诸实施。医学生缺乏与医学相互渗透的自然科学学科知识,严重阻碍了医学的创新和发展,使我国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知识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二)医学生理工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构建其创新的思维方式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机生命体,临床工作的部分经验属性制约了医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工科素质的提高,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未来的医学人才面临着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难题的不断挑战,这些问题的解決除了应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外,也间接或直接地应用到理工科知识及理工科思维方式、方法。

理工科思维方式使医学工作者养成良好的思考、判断、推理、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为解决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技术路线,最终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否则就有可能思维僵化、走弯路,甚至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医学生除了应具有完备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理工科素质,才能胜任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要把不断提高创造力作为出发点,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理工科素质,以适应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的需要。

三、加强高年级医学生理工科素养培养的几点做法

高年级医学生逐渐接触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已逐步建立临床工作的初步印象,了解临床工作的基本需求。通过理工科基本素质的培养,可使其将医学实践知识和理工科知识结合,促进创新性思维,促发新的想法和思路,以期改变临床实践。

专题讲座:根据医学生的不同临床课程,设计针对性的理工科学术专题讲座。如医学生学习胃肠电活动部分内容时,安排“模拟电子技术”讲座,了解电信号采集和放大、记录等的基本知识;医学生接触到腔镜手术时,结合腔镜手术器械的改良和研发,安排“3D打印技术”专题讲座,使医学生了解最新的器械制造工艺,拓展器械研发思路。总之,结合高年级医学生的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安排针对性强,结合基础科学发展前沿的专题讲座,提高其基础科学知识的储备。

参观学习:西安交通大学在3D打印个性化内植入物、数字化齿科、形状记忆合金血管支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通过定期安排高年级医学生参观学习,了解材料、制备工艺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了解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可增加解决潜在临床问题的知识储备。

横向交流:建立医学生和理工科科研人员交流机制,医学生了解当前技术发展,理工科科研人员了解医学发展动态和潜在需求。在学科建设实践中,我们定期举办相关交叉学科的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安排专门的板块,解答医学生关心的相关问题。同时,安排医学生就某一领域的问题,通过理论再学习和文献复习,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并在临床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中,有条件地进行选用。

参与科研:安排医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特别是参与交叉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提高其结合临床问题进行医学创新的能力。对临床科研兴趣浓厚的医学生,可安排其参与项目实施,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实际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提高其理工科科学素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医学教育资源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医学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虽然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何在现有的医学教育框架和模式下进一步提升医学教育总体质量,提高医学生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其认识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中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医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强化医学生理工科素养的培养,提高创新性思维和工作能力,提高综合掌握和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最终培养出面向新形势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教育需要重视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匡宝平,苗丽华,李玉生,等.理科素质与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0):775-776.

[2]宋浩,陈祖福.加强理科与医科教育的合作 共同培养高级医学专门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1(6):7-9.

[3]黄菊英,严华刚,郭学谦,等.中国与欧美国家医药类业物理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物理知识,2009,21(2):45-47.

[4]Letterie GS.Medical education as a science:the quality of evidence for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J]. Am J Obstet Gynecol,2003,188(3):849-53.

[5]李杨.现代观念下普通外科领域理念的转变和面临的挑战[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3,1(2):1-2.

[6]Nakaseko Y,Ishizawa T,Saiura A. Fluorescence-guided sur-gery or liver tumors[J].J Surg Oncol,2018,118(2):324-331.

[7]Morse BC,Simpson JP,Jones YR,et al. Determination of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s for anastomotic leak:analysis of 682 in-testinalanastomoses[J].Am J Surg,2013,206(6):950-5.

[8]劉正.腹腔镜初学者如何缩短学习曲线[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4,3(6):433-435.

[9]Tanagho YS,Andriole G,Paradis AG,et al. 2D versus 3D vi-sualization:impact on laparoscopic proficiency using the fundamen-tal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skill set[J].Journal of laparoendoscopic& advanced surgical techniques part A,2012,22(9):865-870.

[10]Byrn JC,Schluender S,Divino CM,et al.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improves surgical performance for both novice and experienced operators using the Da Vinci Robot System[J].Am J Surg,2007,30(7):519-522.

[11]刘仕琪,吕毅,严小鹏.恒磁场技术实现消化道无线吻合的现状和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9(4):374-376.

[12]刘婉华,王杰芳.医学院校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03(2):59-60.

◎编辑 郑晓燕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the Basic Scientific Quality in Medic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Surgery

BAO Guo-qiang,YANG Lin,HE Xian-li

上一篇:工商管理学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创新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