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物流企业成功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24

汽车物流企业成功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几年,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形势,支撑了物流企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推进,物流的主要消费群已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而是逐渐转向企业,企业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代供应链的大背景下,我们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例,对其精益物流管理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管理 制造业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热门产业。如今,城市机动车数量在不断增多,对零部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而对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来说,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作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的一部分,实现对制造业成本的控制与精益物流管理工作的优化,以此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发挥物流在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

一、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精益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企业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还包括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贯穿企业生产、经营与销售的框架,主宰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对企业经营流程的总结。现如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逐渐跻身制造业的前列,与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存在着必然的关系。汽车零部件相对较重,在物流上的支出在企业成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见,优化与完善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是关键。精益物流是一种新型的物流思想,旨在节能、节约成本,消灭一切浪费现象,以此为核心目标和条件,进行物流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该物流运作模式是以精益生产理念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演变而来,将精益思想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是正确选择。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车间,重在对流利条、平滑筒、复合管等的应用,提倡采用柔性化生产结构体系,以达到控制成本支出的目的,将精益思想贯穿在整个物流管理工作中,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1]。

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通过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物流管理现状的分析,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部分,物流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多面的问题,在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上都存在缺陷,物流思想相对落后,物流管理工作中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在物流上的成本支出大,相比于其他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成本相对较高,在物流方面极易出现管理风险,导致管理水平下降。在管理模式上,管理方法相对落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佳,是管理模式滞后的重要表现,物流配送不协调,致使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物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管理效率不高[2]。另外,供应链不均衡,物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大构思依靠库存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会提高库存的成本,对企业的资金流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三、基于供应链的精益物流管理的有效对策

1、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为精益物流管理提供条件

在供应链中,物流是重要组成部分,应从人才培养和训练着手,建立一支更为专业性、职业性的物流队伍,为精益思想的充分贯彻提供条件。新时期,精益物流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在供应链的条件下,禁止浪费行为的出现,提升对精益物流的概念认知,为人员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物流人才应具备独特的嗅觉,始终将精益物流管理意识铭记心中,运用最为简单、最省钱的方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汽车零部件企业应定期对物流人才进行培训,深度灌输精益物流知识,并对人才进行实训考核。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也实现了电子采购,对信息化精益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加强对其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培训是必然选择。

2、创新制造业物流运行模式,保证制造业零库存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信息化技术应用效果十分理想。现如今,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精益物流管理中,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并能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迎合精益物流的管理理念。精益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物流思想,旨在消灭一些浪费行为,其中也包括库存,实现物流运营的经济性。企业在精益物流管理中,要处理好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关系,从汽车零部件制造原材料的采购到零部件的生产,再到销售,将汽车零部件交付到顾客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完善[3]。为了实现对制造业的成本控制,需要保证零库存,有效避免出现额外资金浪费,实现物流、资金流和设备运行的不断优化。构建企业物流网站,通过电子采购的形式来确定订单,以付款和签定合同或订单为基准进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与加工,无客户需求的产品不生产,保证零库存,以避免多余的产品占有库存而产生的仓储费用,与精益物流背道而驰。

3、加强对企业供应链的改善,达到精益物流管理的目的

供应链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主线,决定着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加工、销售与运输渠道,属于企业的一条龙服务。如今,企业在供应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供应链进行改善。其一,企业应与零部件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供应商的反映,保证在供应上充足、及时,以满足市场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企业应缩短订货与收货的时间,能够有效保证供货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实现企业及时制生产(JIT)。其二,要注重对采购环节的控制,应根据制造量合理设定采购量,尽量不出现库存积压或缺货现象,实现采购业务的系统化,提高采购质量[4]。在销售方面,工作人员应发挥其专业性与服务职能,与顾客进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为顾客提供最为真实、周到的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获得最新最准确的客户需求计划,为满足客户需求,为企业的精益生产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撑,实现物流运作的一体化,实现物流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供应链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应对物流运行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能够从容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提升汽车制造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是必然要求。基于供应链的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应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为精益物流管理的实现提供条件;创新制造业物流运行模式,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加强对供应链的改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等,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精益物流管理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降低物流成本与存货成本。

参考文献:

[1]于辉,陈飞平.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汽车制造企业入厂物流模式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1230-1239.

[2]方俊芝,辛兵海,辛冰川.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研究[J]. 科技风,2012,06:295-296.

[3]张毅,彭渝.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 物流技术,2013,15:72-74.

[4]李晓星,廖奕.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入场物流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5,07:50-51.

(作者单位:贺尔碧格传动技术(常州)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市 213032)

汽车物流企业成功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制造业是传统产业,是国家生产力的有力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是制造业企业的必然趋势。精益生产管理是现在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对制造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制造业物流体系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最终运用精益生产的思想,主要从资源配置、生产组织、物流规划、物流体系保障四个方面来进行讨论。由此可以看出在制造业物流体系中应用好精益思想,发展现代物流,是制造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物流绩效,为企业内外部稳定运营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保障与推动力。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体系;精益生产;精益化物流;生产组织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system; lean production; lean logistics;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0  引  言

制造业是传统产业,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对制造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制造业所面临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制造业企业只有敢于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突破和创新,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制造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增强生存能力。精益生产已经成了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模式,物流是企业生产效率的体现,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注重精益思想,不过由于传统的物流模式和管理思想根深蒂固,并不能够将精益思想进行严格的贯彻,所以全面推行精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把精益生產思想融合到生产物流体系中是制造业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精益生产的定义及发展

  精益生产起源于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的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

  准时化(JIT)和标准化是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1]。准时化是指为了应付需求的变化、提高经营效率,只在需要的时候生产和搬运所需数量、所需产品,实现最佳生产时机(JUST-IN-TIME)的指导思想。自动化是指以生产百分之百合格产品为前提,在设备、品质、作业发生异常时,使设备本身可检测出异常,自动停止;或作业者按动开关,通知发生了异常,以防止再发生异常的措施和思想。

  精益化物流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建立在精益思想基础上的物流,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即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基本原则是:(1)从顾客而不是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研究什么可产生价值。(2)根据整个价值流的需要来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活动中所必要的步骤和活动。(3)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4)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5)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我国精益生产起步晚于其他国家,虽然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精益生产的理念还比较粗放。现在各行各业都开始引入精益生产的思想,在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精益生产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精益生产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够生搬硬套,所以在其他行业应用时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转换。

2  制造业物流体系现状

制造业物流参与了制造业中的大部分流程,将制造业的整体生产进行连接工作。建立好物流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适应市场,获得效益。郭海慧[2]认为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原材料出入库流程中的问题,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企业仓管经常性出现存货风险;(2)流程不够规范化;(3)技术与设备更新滞后。李高峰[3]认为制造业物流能力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原因体现在五个方面:(1)主观层面:对现代物流不重视、对现代化物流系统与物流理念认识不足等;(2)客观因素影响:缺少专业化与规范化等;(3)功能与管理因素影响;(4)软硬件设施不完善;(5)物流组织结构不完善。陈坚[4]认为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转型升级的困境在于供应链物流意識薄弱、专业人才缺乏、体系规划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精益化运营能力不足、服务市场能力弱、设施投资不足、风险管理能力弱。朱亚红[5]认为创新是企业促进精益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内部创新,不但需要技术创新,而且需要管理创新,二者都是企业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所以既要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也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精益生产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陈波[6]指出制造业生产管理中的四个问题:(1)生产方式落后;(2)过于依赖供应链管理;(3)缺乏鼓励生产管理创新的机制;(4)精益人才匮乏,并指出了精益管理的切入点。贺晓娇[7]指出物流成本对制造业有很大的影响,通过重视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管理、完善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制度、优化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手段等措施将物流成本合理降低,实现制造业产业利润大幅提高的目标。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制造业物流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1)市场及外部环境

制造业很多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但是市场不能够给予充分的生产周期来进行生产。所生产产品需要的一些零部件有时也不能及时进行供应,物流计划就会进行相应更改,导致很多任务时间冲突,计划失去了作用,并且在生产中还会出现加急或者插队的现象,导致企业不能够按时完成订单。

(2)生产计划组织不完善

  物流需要依附于企业的生产组织,企业的生产计划影响了企业物流的建立。例如在企业中制定生产计划时没有考虑到产能问题,那么制定的生产计划就会不合理,以至于后期生产过程中进行调整,这样会严重影响生产线物流的运行,破坏物流的正常运转。如果在生产现场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监控,也会导致计划的执行力变弱,影响计划的顺利实施。

(3)对于物流发展不重视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多数行业都积极地适应新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创新来寻求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范围较广,在灵活性上有相对的劣势。传统的制造业很难迅速适应现代化思想的改变,对于现代化物流理念存在一定的抗拒,造成认识性不足,所以在现代物流的改进上进行较慢。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不重视,缺乏创新意识,难以进行现代化物流改进。

(4)物流结构不完善

  制造业由于对物流没有充分的重视,所以企业内部物流体系构建不完善。在企业生产中还会存在协调不到位,物流混乱的现象。物流组织要有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纵向紧密联系,但是在现在的制造业企业中这些结构层并没有进行紧密联系。物流组织结构不能够灵活,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不能为企业的物流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在企业中对于物流系统没有进行良好的规划和控制,物流成本也没有进行控制和核算。这些都是制造业物流系统发展完善所面临的问题。

3  精益生产在制造业物流体系中的应用

  在制造业物流体系中应用精益生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很多企业都着重于将精益生产应用在生产现场及生产线的物流搬运中,这只是第一步。通过生产现场的物流精益改善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同时还要将精益生产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状况,帮助企业成功转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制造业企业要懂得运用现代物流发展战略来提高自身的发展优势,为现代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精益生产在制造业物流体系中的应用:

(1)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使企业生产资源发挥到最优,并且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资源配置包括设备资源配置、现场工艺布局、生产作业组织。

  在制造业中设备资源配置非常重要,其中主要是设备的选型以及设备的分配。设备选择需要根据生产产品加工的关键性能进行,以设备性能参数为依据,来设定选型标准。根据产品的加工流程及设备的性能来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可以确保产品的加工质量并且实现利用最优化,同时也能够提高生产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生产工艺需要根据设备的具体参数及产能来进行编制,合理的工艺可以使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缩短生产周期,节约生产成本,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确保准时化交付,可以运用节拍制、团队协作等方法。

(2)在生产组织中的应用

  精益生产可以推动企业生产由“推动式”生产组织模式(图1)向“拉动式”生产组织模式(图2)转换。在制造业中实行拉动式生产,是一种通过只补充已消耗的资源,来达到控制资源流动的生产管理系统。拉动式生产是丰田生产模式两大支柱之一“准时生产(Just In Time)”得以实现的技术承载,精益生产的主要特点就是拉动式生产。在企业生产线中实行拉动式生产,只需按时、按需、按量进行生产,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线上的物流问题,防止搬运、仓储、过时产品、修理、返工、设备、设施、多余存货等浪费问题。“拉动式”生产模式非常注重计划的编制能力以及执行过程的监控(运用看板(派工单))。

企业计划编制能力包括:(1)合理的计划产能预测分析;(2)明确产品产出的数量、顺序、时机;(3)深入生产单元的计划指挥;(4)計划执行与变更的灵活应对能力。

执行过程监控包括:(1)应对预测风险计划滚动下达;(2)以看板方式实现信息逐一传递;(3)看板回收实现进度信息监控;(4)看板更迭实现计划变更灵活应对。

  做好了以上的工作后,就能做到确保产品的准时交付,并且整个生产物流体系也会随之得到改善。同时当生产计划变动时也能够及时的做出改变,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加有效、快速。管理者也能够清晰地知道产品的生产进度,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

(3)在物流规划中的应用

  物流规划主要体现在物料储存、存储量管理、存储方式、物流运转几个方面。首先精益生产的物流组织模式要适应精益生产组织的“拉动式”生产组织模式,精益物流的特征是“经营单元式”的生产物流组织,如图3所示。

在单元内在制品“手持式”搬运并设置生产单元物料存储。通过合理设置工序内在制品存储,实现工序内在制品有效管控。“手持式”搬运可以降低物料存储量,消除物流等待,实现质量过程监控,杜绝批量不良的发生,有效地缩短生产周期,同时降低物流成本。

  设置供货滑道(货道),实现“先入先出”的存储方式。这样可以固化进(出)货位置,通过进(出)货目视化,规范进(出)货管理,推进标准作业,保障物料准时供货。

  单元间多频次、少批量转运,可以使生产快速运转。消除等待提高转运物流效率,也有利于应对计划变更,缩短生产周期。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物流成本的控制,对物流成本管理进行优化和改进。运用精益思想构建成本管理的框架,来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例如作业成本法,可以全面地联系企业的各个部分,进行成本管理,提高效率。

(4)在物流体系保障中的应用

  在精益物流体系保障中,运用精益生产的工具,例如:“目视化”管理、6S、标准作业等,激发企业持续改善的活力。运用“目视化”管理,还可以有效监控企业各层级人员的执行力,引导部门进行管理提升。此外还要在企业中建立物流绩效评价指标,提高物流控制的效果以及企业绩效。

  企业还要注重精益人才的培养,不断培养了解精益管理、熟练运用精益工具的员工,最终将精益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制定意见收集制度,定期进行评审并奖励提出好建议的员工。调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善,发挥全体员工的力量,使精益改善的活力持续保持下去。

4  总结与展望

  制造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制造业物流体系中应用精益生产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推进精益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提升自身优势。本文主要从资源配置、生产组织、物流规划以及物流体系保障四个方面来讨论精益生产在制造业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希望为企业改善物流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精益生产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在制造业物流中实行精益管理是大势所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益思想也在向前进步,企业需要紧跟时代,不断学习和完善。未来是大数据的时代,精益生产必须和大数据进行融合,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引改进的方向。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环境,对制造业来说是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推进精益生产管理,企业可以形成自我改善的内生动力,从而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帮助企业顺利适应市场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日)大野耐一. 丰田生产方式[M]. 谢克俭,李颖秋,译.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2] 郭海慧,刘森. 制造业如何有效落实精益物流[J]. 商场现代化,2019(4):49-50.

[3] 李高峰. 制造业物流能力分析及对绩效提升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2019(35):26-29.

[4] 陈坚. 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能力提升探析[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13):36-38.

[5] 朱亚红. 基于精益生产企业管理创新路径探析[J]. 中国高新区,2018(4):196.

[6] 陈波. 装备制造业精益化管理研究[J]. 现代制造技术与设备,2020(3):213-214,216.

[7] 贺晓娇. 探讨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相关问题[J]. 财会学习,2021(1):139-140.

汽车物流企业成功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从研发柔性和生产柔性两方面分析了零部件供应商内在柔性和汽车制造企业内在柔性。试图帮助汽车供应链管理层找出影响汽车供应链外在柔性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供应链柔性;汽车

一、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外在柔性分析

一辆汽车是由上万个零部件装配而成的,汽车零部件采购是汽车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汽车总成本约70%来源于汽车零部件,零部件供应商对汽车制造企业发出订单的响应速度、执行情况会影响到汽车制造企业能否及时快速地采购到生产汽车所需要的零部件,进而满足生产汽车的需求,达到满足下游顾客的要求。处于汽车供应链中游的汽车制造企业,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买方,并不关心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情况,它关心的是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能否根据汽车制造企业需求变化及时提供合适的零部件,保证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柔性是指供应商能够根据汽车制造企业需求变化在时间、数量、产品等方面的响应能力。此外,由于汽车制造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必须对零部件供应商做出适当的取舍,因此,零部件供应商与汽车制造企业的柔性还表现为处理与零部件供应商关系的能力。那么,汽车制造企业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与汽车制造企业的柔性是由时间柔性、数量柔性、产品柔性和伙伴柔性组成的。

(1)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时间柔性分析

在现今“快鱼吃慢鱼”的格局下,时间作为继人、财、物、信息之后的第五项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汽车制造企业不能对市场顾客的购车时间做出精确的估计,那么,只能采取根据顾客购车要求来调整自身的生产计划,以抵消不能对顾客购车时间做出精确估计的缺陷。而零部件供应商作为汽车制造企业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也必须紧跟着汽车制造企业的步伐,当汽车制造企业生产发生变动带来零部件交货时间出现变动时,零部件供应商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与此同时,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是汽车制造企业能够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没有零部件或者零部件不能及时交付都会影响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比如,汽车制造企业中80%的产品交货期问题是由供应商引起的。因此,零部件供应商除了必须根据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计划所需零部件的时间进行调整外,也必须能够做到及时、快速地供货,以保证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零部件供应商与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的时间柔性就体现为,零部件供应商的交货柔性和交货速度上。交货柔性是指当汽车制造企业临时要求改变交货时间时,零部件供应商所做出的反应能力。交货速度是指零部件供应商满足汽车制造企业需求的速度, 体现了满足汽车制造企业需求的时间价值,即零部件供应商能否及时、快速地把汽车制造企业所需的零部件送到汽车制造企业手中。零部件供应商交货速度的量化值为:零部件供应商平均反应时间该数值越小,柔性越好。

(2)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产品柔性分析

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汽车制造企业的需要,汽车零部件是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最终产出物。由于受顾客性别、年龄、身份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对整车的供应必须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零部件供应商是汽车制造企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零部件供应商供应给汽车制造企业的产品也必须随着汽车制造企业生产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产品柔性是指零部件供应商能够根据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要求的变化对零部件进行调整的能力。通过零部件品种柔性和汽车制造企业抱怨比率反映出来。零部件品种柔性是指零部件供应商根据汽车制造企业开发新车的需求或者改进现有整车的需求,提供的零部件种类能够满足汽车制造企业需求的能力。零部件品种柔性的量化值为:零部件品种柔性。该数值越大,柔性越好。汽车制造企业抱怨率是汽车制造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所供给零部件的抱怨次数占总供给次数的比例。汽车制造企业抱怨率的量化值为:汽车制造企业抱怨率。该数值越小,柔性越高。它可以反映出零部件供应商根据汽车制造企业对零部件质量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进而满足汽车制造企业的能力。

(3)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数量柔性分析

汽车制造企业组装的整车的数量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不断地变动,对于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它也必须根据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整车所需的零部件的数量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在汽车业中,零部件供应商改变产量的能力是零部件供应商选择评价中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汽车行业,有些零部件是比较特殊的,供应商可能是惟一的,这就要求供应商能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地调整自己的产量。

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数量柔性是指零部件供应商能够根据汽车制造企业需求数量的变化做出调整产量,以应对数量变化的响应能力。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商数量柔性的量化值为:零部件供应商平均产量利润率。该数值越大,柔性越好。只有零部件供应商及时地根据汽车制造企业生产需求的变化对自身的零部件产量进行调整,才能避免零部件超储和欠储的现象发生。

(4)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伙伴柔性分析

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所需的零部件是通过向零部件供应商采购完成的,零部件供应商是帮助汽车制造企业完成最终目标的合作者。零部件供应商是供应链系统中重要环节,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合作精神的,能够与汽车制造企业结成双赢关系的零部件供应商能得到汽车制造企业的青睐。当然,虽然零部件供应商与汽车制造企业之间希望成为长期的战略伙伴,但是,在汽车制造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根据生产所需零部件的需要对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增加车型,更新产业链技术,可能一年内增加10个配件供应企业。这也并不意味着,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可以随意更改的。因为选择和培养一个新的供应商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比维持一个供应商更加昂贵。

此外,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邀请零部件供应商及早加入到整车的开发中来,可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缩短整车生产的订货提前期,改善整车性能,都促使汽车制造企业还必须处理好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要使零部件供应商参与整车的研发工作,只能在与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

因此,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伙伴柔性是指汽车制造企业应对外界变化对供应商做出调整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增加或减少零部件供应商的能力。汽车制造企业只需花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就能对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增减,说明零部件供应商伙伴柔性强。

二、汽车制造企业与经销商外在柔性分析

汽车经销商是汽车制造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桥梁,与汽车制造企业构成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汽车制造企业一直以来都处于绝对的支配和主导地位,向来都是汽车制造企业“压榨”经销商。经销商的基本工作就是围绕着进货、库存、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的。汽车制造企业经常通过向经销商压货的方式完成销售计划,使得经销商库存高筑,资金链处于紧绷状态。比如,在2008年,大部分汽车制造企业为了完成销售计划,加大了向经销商的压货力度,部分厂家压在经销商处的库存深度甚至达到了2.5以上,远远高于0.8~1.5的库存深度,致使汽车经销商成了巨大的停车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汽车制造企业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特点和经销商的经营能力,主动调整销售任务,就能减轻经销商的压力,从而降低经销商的库存,提高经销商的资金利用率,增强经销商完成销售任务的信心,有精力和动力扩大整车的市场占有率。

此外,汽车经销商从建店到日常运营都要耗费和占用大量的资金,在经济形势良好,汽车销售正常且库存合理的情况下,经销商的资金链运转起来比较顺畅。但是,在经济萧条,整车销售低迷,库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经销商的资金链运作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如果要使经销商能够维持下去,一是通过汽车金融公司的支持,一是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来满足紧缺的资金。当这两种渠道都行不通时,汽车经销商就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了。此时,如果汽车制造企业能够根据经销商的处境,采取补贴的方式,帮助经销商度过难关,避免经销商倒闭给汽车制造企业带来损害,与经销商结成战略双赢合作伙伴,一改以往汽车制造企业“压榨”经销商的做法。

因此,汽车制造企业与经销商的柔性就体现为汽车制造企业能够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及经销商的实际情况,调整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种调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销售任务。当经济环境好,市场销售量高时,汽车制造企业可对经销商制定较高的销售计划,当经济环境差,市场销售量低时,汽车制造企业可适当地降低对经销商的销售计划。一是,对经销商资金的扶持力度。汽车制造企业应时刻关注经销商的资金链的运行情况,当经销商资金链运行顺畅,汽车制造企业不需要对经销商在资金上给予援助,当经销商资金链紧绷,出现贷款困难的情况时,汽车制造企业应及时在资金上给经销商予支助。

三、汽车制造企业与顾客外在柔性分析

顾客购车的倾向极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经济快速发展时,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时人们具有比较强烈的购车动机,市场上对汽车的需求量就增大,这时,就要求汽车制造企业提高产能,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汽车需求量。再比如,国家对燃油税进行改革,支持小排量汽车的发展,对购买1.6L以下小排量的汽车减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必然激发消费者对购买小排量乘用车的兴趣。此外,再加上顾客由于年龄、身份、性别的不同有所不同,比如,年轻顾客或高端客户偏爱定制的车型。但他们统一的需求都要求买到符合个人品味,价格适当的汽车并得到宾至如归的配套服务。同时,由于汽车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两年引进一款新车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每家公司每年推2款集20多种改进于一身的改良款新车,更是司空见惯的事。因此,汽车制造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顾客需求不确定,经济政治环境不断变化的市场。只有紧跟着顾客对产品偏好的变化而变化,增加可供顾客选择的汽车品种数,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响应能力,能够按照顾客的要求对产品进行改良,改进服务,才能使各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取胜。对于顾客来说,它不管汽车制造企业具体的生产过程,只关注汽车制造企业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产品以正确的数量送到他们的手中。因此,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下游顾客的外在柔性是汽车制造企业能能够对顾客不确定的需求在时间、产品、数量上表现的调整的能力。它体现为,时间柔性,产品柔性,数量柔性。

早在1988年Stalk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时间——新一代竞争优势的源泉》一文中就强调了时间作为竞争优势主要源泉的重要性,并断言,时间作为一项战略资源,可以等价于资金、生产率甚至创新[10],因而,对多数企业以至供应链来说,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竞争利器。对于汽车供应链更是如此。

在基于时间竞争的市场中,顾客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已远不如前了,只要是任一卖方能够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那么顾客就有可能被这一竞争者夺走。在国内汽车业,出现“整车早已下线,价格已经公布,广告和相关宣传也铺天盖地而来,但消费者只能‘望梅止渴’,最早也要等到X月才能拿到车”的局面是司空见惯的事[11]。在此种情况下,即使汽车制造企业提供的整车能够对顾客带来相当大程度上的吸引力,但是顾客也可能早已因等待得不耐烦,而转向购买其它品牌的汽车了。此外,购车主对整车的交货时间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汽车制造企业也必须具有根据购车顾客要求交货时间的变化进行调整的能力。那么,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下游顾客的时间柔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交货速度上,反应了汽车制造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速度, 体现了汽车制造企业应对顾客需求的时间价值。汽车制造企业交货速度量化值为:汽车制造企业平均反应时间。该数值越小,则柔性越好。一是体现在交货柔性上,也就是当顾客临时要求改变交货时间时,汽车制造企业所做出的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元秀,秦远建,基于供应链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管理策略研究[J].上海汽车,2007(5):18-20.

[2] 陆淳鸿,基于价值系统的时间竞争——变革时代的企业竞争优势来源[J].江苏商论,2005(2):43-44.

[3] 何元秀,秦远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管理策略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7(6):17-19.

(作者单位: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物流企业成功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绿色物流 铁路物流企业 物流标准

一、绿色物流的涵义

1.绿色物流的提出

物流业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环境产生着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存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如运输过程中车辆的燃油消耗、燃油污染以及噪声污染、光污染,包装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与此同时,人类对环境污染问题愈加关注。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绿色物流的概念被提了出来。绿色物流的发展能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出台相应的绿色物流政策和法规,开展绿色环保物流的专项技术研究,促进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开发,尽力推广绿色物流,为物流的绿色化奠定基础。此外,在物流的实务方面,各国也采取了诸多有利于发展绿色物流的措施。如在物流系统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减少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降低排放等。

2.绿色物流的定义

绿色物流是近年来才被提出的新课题,目前对绿色物流的定义尚不统一。常见的观点如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我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中,对绿色物流所下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笔者认为,绿色物流注重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它不仅强调了对环境全方位地关注,还强调了对物流资源的合理安排和物流效率的提高,绿色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

3.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

绿色物流建立在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它一般包括节约资源、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绿色的信息搜集和管理等内容。其中,节约资源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绿色运输关注的是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物流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要求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发展绿色物流与铁路物流企业的关系

绿色物流的发展与铁路物流企业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铁路物流企业在绿色物流的发展中将发挥主导作用。

1.发展绿色物流要以铁路物流企业为依托

作为铁路物流内容之一的铁路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它具有运输能力大、单车运载量大、车速较快等优势。铁路运输具有绿色环保优势,在环境污染方面,铁路所产生的废气、噪音干扰比其他运输方式都要低;在能耗方面,等量运输下,铁路明显优于民航和公路,若高速铁路火车的能耗为1的话,飞机的能耗为15.2,高速公路汽车的能耗为7.6;在土地资源方面,铁路占地少、利用率高,在相同流量情况下,铁路占地仅为公路的八分之一。也正是由于铁路运输的环保优势,在我国这样一个能源紧张、环境问题突出的国家,发展绿色物流必然要以铁路物流企业为依托。

2.铁路物流企业在发展绿色物流中将起到主导作用

2004年铁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周转量的 55.7%,但消耗能量仅占交通运输企业能耗的19%,也就是说,铁路用不到五分之一的能源消耗,完成了全社会二分之一的交通运输量。从煤炭运输数据来看,70%以上煤炭运输总量依靠铁路完成,预计2007年铁路运输量将达到13.7亿吨。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当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构建以铁路为中心,以公路、水运、航空为补充的绿色物流体系上面。铁路物流不仅在传统物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由于其自身优势,它将在绿色物流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3.发展绿色物流可以壮大铁路物流企业

在铁路物流企业中,中铁快運和中铁物资集团2006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38018万元和180504万元,位列我国物流企业的第七位和第二十位。但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铁路物流企业仍然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即便是大型铁路物流企业,其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绿色物流是铁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随着人们对产品环保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不符合环保条例、没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将无法参与国际竞争。ISO14000环保标准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环境壁垒(绿色壁垒)逐渐兴起。我国铁路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必然的。绿色物流导致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物流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高效节能、少污染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三、铁路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制约因素

铁路物流企业在开展绿色物流时,会至少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制约。

1.绿色物流观念

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相关人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他们对一般物流的认识还不全面,更何况是更进一步的绿色物流?有人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它不仅不能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相反还会增加企业物流成本;甚至有人认为,即便要发展绿色物流,那也是政府事情,与铁路物流企业无关。如此淡薄的现代物流意识必将严重制约铁路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

2.绿色物流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物流标准不统一

我国的物流技术和绿色物流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铁路物流企业装备水平仍然较低,物流管理软件的设计更加混乱,铁路物流的分拣,仓储至今依靠人力,无法满足客户时时监控的需求,也无法按照客户需求及时更改计划。在联运方式下,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如未有效地解决我国货物联运过程中托盘规格统一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我国铁路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制约着绿色物流的发展。

3.物流研究相对落后、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铁路物流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比较缺乏。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数量有限,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在短期内研究落后、人才短缺的现象不可能改观,这也将制约着绿色物流的发展。

四、我国铁路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若干对策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通过铁路企业促进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普及绿色物流观念,树立全新运作观

绿色物流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当前我们应当加强绿色物流普及知识的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2.政府加强对铁路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支持

绿色物流政策措施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对物流过程中污染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电气化货车,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等。

合理布局、制订适宜铁路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总体规划。在国家层面,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的规划与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各自都在搞线路和节点建设规划,缺乏有机联系。全国现代物流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应尽快出台,以引导形成以铁路物流为中心的绿色物流体系,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绿色技术改造。2006年,全国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605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705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3960公里;铁路部门把重载运输作为挖潜扩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能力紧张的繁忙干线和煤运通道,对线桥隧涵、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设备实施“短平快”技术改造,采用大功率机车,重载列车开行数量大幅增加,如大秦线在2004年突破1.5亿吨运量的基础上,现在已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既有线挖潜扩能提效的范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今后要完成的任务还很艰巨,建议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更大力度地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促进铁路物流的绿色化。

3.铁路物流企业要积极进行绿色化物流运作

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铁路货运应该积极探索与其他运输方式各种形式的合作,例如铁路、公路联运模式,铁路、公路、水路联运模式等,这样可以克服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开展公路、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从而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还能实现环保的目的。

加快铁路仓储基地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铁路企业日前拥有大量的仓库、货物、堆场、货运设施、门吊、叉车等装卸设备,由于功能问题没有充分利用造成闲置。因此,转变铁路仓储基地功能,是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举措。

除此以外,铁路物流企业应使用绿色包装、加强物流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做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有效控制资源支出和消耗,提高物流的绿色化水平。

4.全面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

《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己经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铁道部等八个部门联合颁布。这项规划的出台标志着原来部门分割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整合。目前,成立国家级物流标准化机构来负责绿色物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很有必要。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物流标准,与国际化组织合作。ISO14000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93年成立的ISO/TC207环境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面对全世界的“绿色革命”浪潮和基于环境标准竞争而形成的绿色壁垒制约,尚未取得认证资格的铁路物流企业应主动创造条件,积极申请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积极采用国际物流标准。在铁路方面的125个国家标准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24个,占19.2%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应结合我国铁路物流的实际情况选择国际标准。例如,从货运列车载盘效率的角度来看,为了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节约加固货物的有关费用,我国应该优先选用1200×1000mm这种托盘国际标准作为我国的国家标准。

5.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滞后,除了观念落后,技术装备及物流标准的原因外,还和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为了加快绿色物流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环保,节能经济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只有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注重培养方式的联合化,如大专院校和铁路物流企业联合培养铁路物流企业职工,科研机构和铁路物流企业联合攻关课题等。此外还要注重培养人才的的实用性和层次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铁路物流企业不断壮大,物流业在绿色的轨道上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军: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思考[J].铁道货运,2006,(9):1-4

[2]谷中华:浅谈我国铁路企业如何发展现代物流[J].物流科技,2005,(1):14-16

[3]程文明等.绿色物流环境下铁路发展的契机[J].鐵道运输与经济,2003,(8):15-17

[4]吴晓等:绿色物流与铁路发展策略[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11):17-18

[5]李太平:论我国物流托盘标准的选择---基于托盘载货效率角度[J].中国标准化,2005,(10):36-38

汽车物流企业成功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总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内容、模式及方法,指出现行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方法

Key words: business-logistics-cost; calculation; model; method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学者对物流成本的研究针对企业层面的较少,特别是有关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一直没能深入进行,因此企业在物流领域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的矛盾一直被掩盖着,企业在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方面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正如物流“冰山”说所言:我们通常了解的物流成本只是企业物流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物流成本都是隐性成本,很难被人们发现。而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1]。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全面、正确地把握发生在企业内外的物流费用,己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首要问题。

1企业物流成本及其核算含义

1.1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物品在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的货币表现总和。它具有系统性、隐含性、复杂性、背反性、削减的乘数效应等特征。在企业物流成本构成方面,美国物流学界认为:企业物流总成本

=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1997年日本运输省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在该标准中,对日本制造业的物流成本计算划分出三种类型:按不同范围计算、按不同支付形态计算、按不同功能计算。

1.2企业物流成本核算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采用相应的核算模式和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物流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计算出一定期间企业物流活动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支持管理者决策,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成本核算应该要解决以下问题:哪些成本发生了、这些成本在什么地方发生的、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也就是成本种类核算、成本位置核算、成本承担者核算三方面的核算内容。另外,在核算企业物流成本时,必须明确界定物流起止范围、功能范围以及科目范围,即企业物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把哪些功能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以及把计算科目中的哪些项列入计算对象等,这三个方面的选择标准要统一。

2现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容不全面

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物流专项成本,而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往往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而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物流成本核算。另外,很多企业只看到表面的显性物流费用,而看不到隐性的物流费用,无法掌握和控制的物流费用较多,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2.2分配不合理

传统会计科目对物流费用的分配通常是按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进行的,而部分物流费用是企业间接费用的一部分,在分配物流成本时存在不少问题,很难为个别活动所细分。比如人工费的分配,由于每个人花费在物流活动上的精力很难确定,而难以估计。随着物流费用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加大,这种分配方法不仅歪曲了产品、服务成本,不利于生产业绩的考核、评价,而且管理者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决策也是不正确的。

2.3结果不准确

由于物流费用比重增大与直接人工下降将使得制造费用分配率很高,在采用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分摊物流费用时,极小的人工工时误差将导致产品物流成本的极大偏差;对所有产品按照相同标准分配物流费用会扭曲产品成本,造成小批量产品成本向大批量产品转移、资本密集型产品成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使产品成本失真。因此很难对企业的物流成本做出准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也无法同其他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比较,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物流作业的改进。

2.4制度不健全

物流在目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物流成本不实行单独核算,无法直接得到物流成本数据,而物流成本大部分发生在企业内部,涉及部多,分解时存在很大困难。现行会计制度通常将一些应计算物流成本的费用如仓储保管费用等计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费用;同时将物资采购中发生的物流运输费用等计入采购成本或经营费用。因此,在实际计算物流成本时,对上述费用的核算需要制度的规范。

2.5标准不统一

不同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理解和认识不同,而国家或行业又未出台相关的标准,这就使得企业间无法就相关的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行业平均物流成本数据。例如,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其外部委托物流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但由于他们对自己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核算体系不同,导致物流总成本差别较大,因而无法真正比较和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成本数值。

2.6信息不完整

现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下,物流成本被分散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许多成本项目之中。这种核算方法只核算单一的产品成本这个有形成本对象,没有支持其他的有形成本对象和无形成本对象的核算,体现的是资源消耗和产品产出的“多因一果”关系,要从中取得完整、明细的物流成本信息非常困难。而期间费用都没有核算在任何的成本对象上,意味着有资源的投入而没有相应的成本对象产出,物流成本信息因此更不完整。

3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

3.1会计核算模式

所谓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报告的方法。该方法又可以采用两种模式[2]:单轨制和双轨制。

单轨制:在现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物流费用项目,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企业现行的其他成本核算如产品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等结合进行,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共同的凭证、账户、报表核算体系。即仍然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但在核算的同时另外设置物流会计记录簿,并在记录簿中按物流成本项目归集物流成本,以便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核算。

双轨制:不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核算,将物流成本由原来同其进行混合核算的会计账户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采用双轨制核算物流成本就是要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外重新构建一套成本核算系统来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物流相关的所有费用,并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3.2统计核算模式

所谓统计核算模式就是利用统计原理,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收集、分析、加工和整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数据[3-4]。具体方法是,通过对现行成本核算资料的分析,分离出物流成本,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不同形态、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等的成本从会计报表里记载的相关成本项目进行估算,从而推算出物流成本。

统计计算不需要对物流成本作全面、系统和连续的反映,不苛求细而全,运用较简便。但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追踪反映,信息精确度受到影响。所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操作,可借助于SPSS或SARS等统计分析软件,深化对物流成本的认识。

3.3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该方法不需要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报告,只需要建立管理会计备查账,对相关物流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建立一套以作业为核心的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并创建物流作业成本库,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同时设定物流成本的标准,便于物流成本的规划和控制。

4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4.1传统方法

传统核算方法就是在现有会计报表成本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按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将涉及物流经营的费用从相关成本项目中分离出来。将物流成本分为三部分:输入物流成本,输出物流成本以及设施成本。其中输入物流成本包括订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以及运输成本;输出物流成本包括订单处理成本、库存持有成本、短缺成本以及配送成本。设施成本包括仓库设施的年租借成本或折旧成本,以及物流设施内工作人员的人力成本(工资等)。然而该方法是从传统成本会计的各项费用中剥离出物流费用,通常是按物流功能或工时分离的,在分配物流成本时很难为个别活动所细分,人为因素较多,从而难以准确分配。

4.2任务成本法(Mission Costing)

任务成本的概念是在Christopher(克里斯托夫)[5]提出的“物流任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任务成本方法认为物流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并提供不同水平的客户服务,该方法既能从总成本角度来强调物流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又能从系统的角度来提供对不同客户服务的成本信息,强调的是整个物流系统的输出并确定与这些输出相关的成本。它改变了传统的物流总成本计算法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以及横向的以部门为单位的成本结构,代之以纵向的以功能为单位的成本结构。Barrett(1982)[6]试图建立一个框架体系来进行任务成本的实际应用,他认为这个框架体系的目标是给企业提供一个物流过程的分析工具。周敏等(2005)[7]运用了任务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将企业物流服务分为若干种,然后根据顾客特点与服务种类建立成本计量模型,只要计算出企业对顾客服务所产生的作业集合,即可算出成本。然而该方法核算过程繁杂,在分配某项作业成本时往往存在人为因素,导致结果不准确,特别是公共作业领域,如仓储成本的分摊等。而朱玉广等(2003)[8]认为,运用任务成本分析客户赢利水平时,应使用“可归因性原则”,即共担成本不划拨到客户头上,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流程的快慢即效率的高低对共担成本的分摊是不一样的。

4.3作业成本法—ABC(Activity Base Costing)核算法

文献[1,8~11,18]都从不同角度介绍和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或活动为基础,将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活动中,再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中的核算方法。其基本逻辑是:各种资源的耗费驱动成本的发生,因而各种产品成本的多少应取决于对各种活动的消耗量,并以此来核算成本,在此之上的成本管理具有更大的准确性。其原理是:产品成本范围的扩大与成本溯源理论。作业成本法认为凡是有助于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计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技术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及配送成本等,都能追溯至某一产品或产品系列,成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加强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进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然而作业成本法本身也存在缺陷:首先不是所有的成本费用都可用作业成本法处理,有些费用如生产能力不足时所产生的成本不能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一些难以在短期内见效的作业也不能用这一方法评价其合理性;其次该方法必须具备详细的基础资料,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的费用;再次该方法没能考虑时间成本,同样的物流流程其作业量可能相当,但花费时间不同,造成库存持有成本、订单响应成本、缺货成本等不同;最后该方法未能揭示构成物流成本的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有效控制。

4.4M-A模型法[12](Mission Costing-ABC)

任务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逻辑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以过程为导向,用成本来追溯特定的活动或任务成本。M-A模型法将任务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构建物流成本核算的M-A模型,界定了物流成本的涵盖范围,明确了物流成本数据的信息来源,描述了M-A模型的理论框架, 把物流成本的测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根据任务成本法确定成本目标,再由作业成本法分析物流活动(共分7个相关活动)及相关资源,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各个成本要素向各个环节的分配途径作了清楚、直观的描述。但该文未能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或仿真,在描述成本涵盖范围时没有针对不同的企业进行分类处理。另外,该方法也没能考虑时间成本及一般管理费用的分配等。

4.5基于作业与时间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法

当我们从流程视角考察物流,则整个物流流程是对库存(广义库存)状态的一种控制选择,而每道工序只是对库存的一次转换。因此可以认为物流的核心概念是SKU及其基本属性:“库存”及其“转换”。库存代表那些已经进入流程,但还没有到达出口的SKU,这里的库存并非只是仓库的库存,而是整个流程中的SKU,平均库存是指在任何流程时间中的SKU;流程流转时间衡量一个SKU通过整个流程的时间,它表明将物流投入转换为物流产出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包括静止时间、等待时间等,时间的长短影响了物流成本的大小。

在此,我们提出基于作业和时间相结合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法,该方法将企业物流总成本分为作业成本和时间成本,作业成本是消耗有形资源的成本如装卸搬运、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时间成本则是占用时间资源而引发的成本,主要是作业之间的衔接、系统规划的合理性、信息的顺畅度等造成的物流流程流转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资金利息、贬值、过时等与时间相关联的成本。

与其他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同,该方法是从整个流程的角度核算物流成本,注重流程之间的衔接,提高运作效率。同时该方法特别引进时间维度,物流流程时间的长短,不仅影响物流自身的效率,更影响了物流成本的大小。

5总结与展望

物流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现有的物流成本计量模型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物流成本,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综合统一的计量体系,所以使得物流成本计量十分困难。因此要尽快建立我国物流成本核算体系[19],包括建立物流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标准、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数据测算口径和方法等。特别是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要能体现企业物流运行的特点和复杂性,特别是对隐性成本的挖掘,将影响物流成本变化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如时间、效率等。

参考文献:

[1] 曾祥云. 论现代企业物流与企业竞争优势[J]. 价值工程,2003,23(6):40-43.

[2] 嵇成刚,张华,姜文军.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J]. 江苏商论,2004,12(5):35-36.

[3]王春华.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14(54):113-114.

[4] 李强,李华锋. 物流成本核算方法[J]. 冶金会计,2005(11):22-23.

[5]Christopher. M. Total Distribution: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osting and Control[M]. Aldershot, Gower Press, 1971.

[6] Barrett. T. Mission Costing: A New Approach to Logistics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2,l(12):3-26.

[7] 周敏,王成钢. 基于顾客价值的物流成本ABC计量模型[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51-57.

[8] 朱玉广,周勇祥. 物流导向型任务成本分析法—客户赢利性分析的铺路石[J]. 管理科学文摘,2003(9):54-56.

[9] Gupta, M. & Galloway, K. 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perations[J]. Management Technovation, 2003,8(23):131-138.

[10] Perttil, T. & Hautaniemi, P.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5,41:327-333.

[11]Pohlen, T. L. & LaLonde, B. J.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ABC)in Logist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4,15(2):1-23.

[12] 帅斌,孙朝苑. 一类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M-A模型[J]. 财经科学,2006,5(218):114-119.

[13] 龙丽霞. ABC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27(12):33-35.

[14]Shigeki Umeda. A reference model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ystem by using object modelling technology(OMT)method[J]. Siggroup Bulletin, 1997,18(1):237

-349.

[15]Sarmiento Moncada, Ana Maria. An integrated production-logistics approach to partner-chain design in agile manufacturing[J]. Dissertation

[16] Turney, P. B. B. Emerging Practices in Cost Management: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M]. Special Edition, Boston: Warren, Gorham & Lamont, 1994.

[17] Sheffi, Yosef; Eskandari, Babak, Koutsopoulos, Haris N. Transportation Modle Choice Based On Total Logistics Cost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88,9:135-143.

[18] 桂华林.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 物流科技,2005,28(117):33-34.

[19] 张志俊. 谈物流成本及其核算方法[J]. 财会月刊(综合),2005,25(10):42-43.

[20] Benjamin S·Blanchard.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M]. 4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92,4:55-70.

[21] 陈小龙,朱文贵,张显东. ABC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02,6(117):14-18.

[22] 李会太,张文杰.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单独集中核算[J]. 物流科技,2002,25(1):17-18.

汽车物流企业成功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投资者的理念正在向价值投资逐步转变。如何准确分析上市公司的内在投资价值成为投资者需要研究的必要课题。然而要从众多上市公司中选取具有良好前景的投资对象绝非易事。本文以深沪两市18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为例,选取13个能够综合反映财务能力的指标,作为评估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模型,运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进行投资价值分析,确定分析对象的投资价值总量及排名,并合理划分层级,联系实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量与质有机结合的投资价值结论,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以降低其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关键词: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商务服务业和租赁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新增门类,是我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大范围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后提出的一个行业名称。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具体行业分类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属于第L门类,其中租赁业包括机械设备租赁、文化和日用品出租两个中类,共包括七个小类;商务服务业包括了九个中类: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会议及展览等其他商务服务,共包括二十个具体小类。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生产、商务活动提供服务。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工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化的租赁和商务服务需求也快速增长,其作用日益突出。

“现代租赁是融贸易、金融、租借为一体的一项综合性金融业务。它以融物方式来实现融资,以融资的方式来实现融物,既是融资方式的创新,又是融物方式的创新。”因此,现代租赁业的运作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我国现代租赁业的发展进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基本同步,自1981年诞生以来进入新兴发展时期,曾在九十年代因经济环境恶化,出现过萎缩现象,经过调整,2001年至现在,由于租赁的四大支柱——法律、会计准则、监管和税收的建设日益完善,使得各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有了新的可靠依据,经营管理日益规范有序。另外,现代租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使得中国的现代租赁行业不断成熟,尤其2002年下半年以来,创新租赁业务不断涌现,使整个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几年,政府对第三产业的主导发展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瞄准服务行业。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投资者的理念正在向价值投资逐步转变。如何准确分析上市公司的内在投资价值成为投资者需要研究的必要课题。然而要从众多上市公司中选取具有良好前景的投资对象绝非易事。本文以深沪两市18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为例,选取13个能够综合反映财务能力的指标,作为评估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模型,运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进行投资价值分析,确定分析对象的投资价值总量及排名,并合理划分层级,联系实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量与质有机结合的投资价值结论,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以降低其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一、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多元统计法。因子分析法旨在找出某些共同因素,使用尽可能少的因子来取代庞大的原始数据,同时又能够反映原始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所以,使用因子分析法来对各个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重叠信息的归类,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即综合指标来分析数据,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有助于得出主要矛盾”。

2.系统聚类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就是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将样品或变量(所分析的项目)归并为若干不同的类别(以树状图表示),使得每一类别内的所有个体之间具有较密切的关系,而各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地比较疏远。系统聚类分析最后得到一个反映个体间亲疏关系的自然谱系,它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分类对象的各个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根据分类目的不同,系统聚类分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变量分类,称为R型分析;另一类是对个案分类,称为Q型分析。基于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的需要,本文选择的是Q型分析。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沪、深证交所的18家上市公司的资料来源主要为各家上市公司2013年度的财务报告,参考同花顺数据库相关信息整理计算获得。

五、旋转载荷矩阵分析

本文对原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最大方差旋转,以期得到主因子更明确的含义。

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在主因子F1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707、0.573,它主要反映了公司的营运能力,定义为营运因子;基本每股收益、总资产增长率在主因子F2上的载荷分别为0.603和0.555,因此将F2命名为盈利因子;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在F3上的载荷量为0.631和0.522,体现了公司的偿债能力,所以F3命名为偿债因子;主因子F4在股东权益增长率上载荷量为0.795,代表了公司的成长能力,故而将其命名为成长因子;每股净资产在F5上载荷量较大,将其定义为获利能力。

六、商务服务行业和租赁行业公司综合得分与排名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综合得分与其投资价值呈正相关关系。由于先对因子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因此,可以0为参考标准线,认为:综合得分大于0的住宿与餐饮公司,综合业绩相对较好,且数值越大,投资价值越大;综合得分小于0的则相对较差,且数值越小,投资价值越小。依此可对上市公司的综合业绩和投资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评价。

具体而言,表9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各项能力得分与相应实力也呈正相关关系,排名前五位的公司分别为中国国旅、深赛格、象屿股份、飞马国际、省广股份、怡亚通。其中,中国国旅排名第一,其出色的盈利能力和获利能力是其登上王座的主要原因,而其营运能力也不俗,为得分增色不少。但其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则略低于行业,说明该股比较适合投资者进行短期投资。排在第二位的深赛格则与其相反,具有远超其他同业公司的偿债能力,且存在一定的成长能力,但在其他三个方面稍显薄弱。象屿股份与飞马国际都在营运能力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但飞马国际虽然当前的盈利能力较差,排名也在象屿股份之后,不过成长能力较高,后期可能会有上升的趋势,更值得投资者关注。

而排名末五名的公司分别为小商品城、渤海租赁、粤传媒、号百控股、国旅联合。其中,号百控股、国旅联合、粤传媒所有得分均为负值,这也是其排名末位的原因。而仅有小商品城和渤海租赁的成长因素为正值,后期保留发展空间。

七、系统聚类分析

上述因子分析能够满足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的需要,但是由于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往往各不相同,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分析行业板块的情况,将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对18家商务服务行业和租赁行业公司的5个因子值和综合值进行Q型聚类(即个案分群);聚类方法为ward联结法,即离差平方和法,根据同类变量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小、不同类别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大来进行分类;测量尺度选用平方Euclidean距离,即两样本之间的距离是各样本每个变量值之差的平方和。通过聚类分析把业绩相似的公司归类,可以对不同类别的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分析,为投资者选择投资组合提供参考。本文选择将其分为4类,如表10所示。

从表10可以看到,类别1包括了中国国旅在内的9家公司。根据表9的数据显示,该类别公司的综合排名差距较大,从第1到第16不等。中国国旅公司是荣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是500强中唯一的旅游企业,现为中国国旅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两大企业之一。运用收购、合资、特许经营等手段,吸纳国旅系列的旅行社企业,形成绝对规模优势。利用央企旅游产业重组的历史机遇,扩充集团泛旅游类资源,涉足新的产业领域,形成相关多元化发展格局。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运用上市等资本市场路径调整集团发展重心。数据方面也呈现出第一的良好势头,所以可以考虑作为稳健的投资对象。省广股份作为综合排名第五的公司,在营运、盈利、成长这三个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当前业绩明显大涨,现金流较充裕,管理成本控制在较稳定水平,资产有迅速扩张之势,在广告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业绩在行业中有明显优势,整体走势与大盘波动相近,总体财务评价较好。而渤海租赁、粤传媒等股票,在各方面表现都不太乐观,投资者在考虑对其进行投资时应更加谨慎。

类别2仅含深赛格一家公司。深圳赛格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赛格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等四家股东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曾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500强企业”、“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以及“广东省百强企业”。2006年,赛格股份在全国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34位,2007年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29位。2007年度,赛格品牌被评为“中国电子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排名方面,深赛格在这18家公司中名列第二位,其出色的偿债能力让同业其他公司望尘莫及。虽然盈利能力上稍显薄弱,但从成长因素看,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值得关注与投资。

类别3包括象屿股份、飞马国际、怡亚通三家公司,分列第3、6、9名,属于中上水平。象屿股份是由中国500强企业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所有贸易、物流、码头、园区开发等物流板块企业组建而成,是以大宗商品采购分销、码头、物流、园区开发为主的供应链管理商。该公司产品呈多元化态势,营运能力出色,存在一定的成长能力,后续可以关注,适当投入。飞马国际主营业务为供应链管理服务,目前主要服务的行业包括资源能源、IT、电子、塑化等行业。其拥有较强的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其在成长因子上的得分极高,暗示该股后期将有很好的发展,适合长期投资。总的来说,该类别公司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需要投资者把握适当的投资时机。

类别4包括首旅酒店、中青旅、农产品、号百控股、国旅联合,共5家公司。其排名都相对靠后,处于11到18名之间。除中青旅外,该类别公司在盈利因子的得分均为负数。且该类别所有公司的成长因子得分也均低于0。由此可见,该类别公司在短期内并不适合进行投资。

八、结语

综上所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行业新增门类,在当前市场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服务类行业的兴起,是该行业的大多数公司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一些因管理不当等原因而在短期内不适合投资的公司。因此投资者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理性的态度,结合宏观、行业、区位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等各类信息,能够利用定量分析模型的分析结果作为决策辅助工具,就能更快、更好地判断挖掘公司的内在价值,做出有价值的投资决策,获得相应的最大收益。但由于分析仅仅运用了一个年度的财务报表资料,某些项目可能会由于会计政策变更等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偶然性,分析指标的选择也具有主观性。因此,分析结果难以反映出完全的真实状况,若能对多个年度进行跟踪分析,并适当增加分析指标,则可较大程度地消除偶然性,并反映出各分析对象的更加全面的动态状况,能更有效地据以预估未来,做出更加准确的投资决策。可见,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可以此法扩展到全部上市公司并推演至多个年度。本文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客观的全要素投资价值评价体系和综合分析平台。

参考文献:

[1]《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现代租赁的特征与优势,www.chinaleasing.org.

[2]崔婷婷,杨磊.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软件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中国商界,2010(3).

[3]曹建清.中国软件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金融市场,2012(8).

[4]唐菲,韩华,龙伟.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10).

上一篇:SWOT旅游发展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教学文明礼仪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