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分析论文范文

2024-03-18

林业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林业企业的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将林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化管理,明确适宜林业重点运行发展地区,及时监测防范林业灾害,获取市场信息和趋势,促进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 林业企业 管理

一、引言

林业企业处于信息时代下,将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必然趋势。林业信息化有利于管理高效,工作便捷,信息完整,更灵活的适应市场趋势,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林业。

二、目前林业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布局不合理,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目前大多数省份的林业企业均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森林资源、果树资源、湿地资源等没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开发。同时人工造林较多,但安排不够合理。不合理布局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例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涝等。另外,大部分林业企业生产规模比较小,且粗放型生产经营,对木材进行简单的加工便可销售,产品附加值低,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二)员工文化素质较低,运用信息技术较少

在林业企业中从事的员工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误认为林业只是一个体力付出较多的工作。然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大规模膨胀,给林业企业带来了新的变革,使林业企业不得不顺应潮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员工文化素质低,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不会运用相关技术,难以为企业设计自己的网站,也不能做其他的技术贡献,是阻碍林业企业进行信息化变革的一大障碍。

(三)市场信息不完整,动态趋势掌握不准确

企业的生产决策与市场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林业企业市场信息分散,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迅速。因此林业企业对于市场的动态掌握是比较缓慢的滞后的,难以及时根据市场动态,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对本企业的生产决策进行快速调整。

三、将林业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要性

(一)林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迅速大规模普及,网络超过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企业多种多样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无限大的平台及时传递给每一个人。传统林业企业在面对信息化时,迎头赶上,改革企业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传递和收取信息,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前进。林业企业管理走上信息化发展道路是时代所趋,无法逆行。

(二)林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林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林业发展,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也利于制定措施防范自然灾害,当灾害发生时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将损失降到最小。林业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企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路程加快,有利于促进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有利于准确预测市场走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完整的市场信息链条,建立市场模型,及时迅速的传送、更新、收取整个林业行业内的有关信息。企业能够全面搜索想要的市场信息,及时跟踪市场中的变化,把握市场动态,预测市场未来走向和趋势。并依据这些有效信息冷静做出决策,对本企业中不适应市场的行为给予改正,努力做到和市场对口衔接。从而扩大销售量,提高利润空间,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实现林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一)提高员工文化素质,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林业企业为实现管理信息化,必须具备充足的技术人才。因此提高员工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林业企业可以对本企业的相关员工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企业的变革,并为企业的信息化变革出谋划策。另外,林业企业可以重新招聘具有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队伍,成立专门的改革机构,为企业的改革贡献力量。同时,设置具体的绩效评价措施,在月末或年末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鼓励员工在企业工作过程中不断上进。

(二)利用信息系统及时监测防范灾害

目前科学研究人员研发出来了专门用于检测林业灾害的相关技术,例如遥感技术,基于MODIS数据监测方法等。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林业企业管理可以明确各地区森林覆盖变化,对林业的布局安排做出适时的生产规模调整。采用森林火灾防范系统,可以有效对火灾加以防范,及时检测是否有火灾发生,并依据火灾的不同程度制定灭火对策。同时还能利用相关技术观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及时跟踪治理效果。

(三)建立市场信息模型,掌控市场信息动态

林业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应多上网,了解相关市场动态,并依据此对本企业的生产方案研究分析,及时做出调整。另外尽可能获取市场中热销的林木类商品信息,面向市场,生产加工适应销售人群的产品,制定相关销售策略,在市场中扩大销售量,增加利润。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林业厅发布公告。“目前正在全力以完善建立各类林业网站,整合各类林业信息资源为突破口,抓紧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咨询平台、林权交易平台、林业电商平台等四个平台的建设。将快速准确,透明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渗透到林业行业各领域、各服务。”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可以随时了解林业行业的各类信息,能够在市场中获得主动权。

五、结论

经过上述探讨,可以看出信息时代下的林业企业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是大势所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及时监控防范自然灾害,跟踪了解市场动态等等,这些都是使林业企业走上信息化道路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俊芹,蒋敏元.林业企业信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林业经济,2010-03-10.

[2]陈凤安.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林业管理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06-26.

[3]张海莲.论述现代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的信息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05-10.

作者简介:戴达鹏(1973-),男,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美和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家具工程及行业发展研究.职称:讲师/林业工程师。

林业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复杂系统生态论中减熵化理论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旨在减少林业发展过程中系统熵增(减熵化),减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无效劳动(减商化)。对当前研究文献统计分析表明,在时间分布上,有2006年~2008年与2012年~2015年两个研究高峰期;在研究层次与学科分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林业、农业经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多层次、多学科,属于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性研究;在作者与机构分布以及被引频次上,主要作者与机构贡献较大,被引频次较高。

关键词:减熵化;减商化;发展;生态论;文献分析

林业建设,包括林业产业建设、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如果仅仅从狭义的林业行业而言,生态建设特指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包括森林培育、森林保护,这里的森林指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特指生态文化建设中林业文化建设。

实际上,林业是个复杂系统,林业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林业行业,而应该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系统的和谐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着眼于发展而不仅仅是建设。因此,开展林业发展理论研究,特别是复杂系统生态论中减熵化理论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减少林业发展过程中系统熵增(减熵化),减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无效劳动(减商化),对于促进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减熵化理论在林业发展中应用的文献学研究,有利于总结林业发展理论研究成果,有利于拓展林业发展理论研究领域,有利于林业发展理论成果交流与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林业发展理论研究水平,并指导我国当前林业发展宏观决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文献分类包括基础科学、工程科技I辑、工程科技II辑、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信息科技和经济与管理科学,文献资源类型包括期刊、报纸、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国内会议论文、国际会议论文、学术辑刊。

检索条件为:

(主题=减熵化 或者 主题=减商化)或者)题名=减熵化 或者 题名=减商化)或者(关键词=减商化 或者 关键词=减熵化)或者(主题=林业 并且 主题=生态论)或者(题名=林业 并且 题名=生态论)或者(关键词=林业 并且 关键词=生态论)或者(主题=和谐林业 或者 题名=和谐林业) )或者(关键词=和谐林业)(精确匹配),专辑导航:全部;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

检索结果,1979年~2018年共有减熵化理论在林业发展中应用研究文献124 篇。

2 文献学分析

对检索到的124篇研究文献,采用文献学中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文献学分析。

2.1 时间分布分析

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图1表明,自2003年开始有学者开展相关研究,2003年~2017年,年均发表研究文献8.27篇。有两个研究高峰期,2006年~2008年为第一个研究高峰期,2012年~2015年为第二个研究高峰期,两个高峰期最多发表文献年份分别为2006年和2014年,分别发表研究文献15篇。

2.2 研究层次与学科分布分析

研究层次涉及行业指导(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政策研究(社会科学)、职业指导(社会科学)、行业技术指导(自然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然科学)、专业实用技术(自然科学)等研究层次,以及林业、农业经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植物保护、企业经济等学科,如图2、图3所示。

显然,减熵化理论在林业发展中应用研究属于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性研究,涉及学科较多,研究范围广,应用林业学科之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开展林业发展理论研究,对指导林业发展决策,促进林业和谐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2.3 作者与机构分布分析

作者与机构分布如表1所示。主要作者包括张国庆、朱超平、周生贤等。机构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等教学科研单位、国家政府机构和基层生产单位。

2.4 被引频次分析

被引数排名前20的文献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张国庆的《生态论与生态经济化研究》《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试论和谐林业》等文献被引频次较高,其次还有周生贤的《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李宁的《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李月梅的《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王坤宇的《基于减商化理论的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被引频次也较高。

3 结语

通过对124篇文献的研究,以及拓展检索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张国庆在《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发展学》和《系统企业学:再生·进化》中,提出促进系统健康与进化的减熵化理论,以及在发展学中减少人类社会无效劳动、提高人类社会有效劳动比率的减商化理论,并将之应用于林业和谐发展(和谐林业),丰富了林业发展理论研究内容,拓展了林业发展理论研究领域。周生贤则从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發〔2003〕9号)入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及“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刘宁、李月梅、张宝生等则从地区差别性政策、公共财政政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现代林业发展的策略。王坤宇、华余兵、王灿国、王艾等则根据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现状,从减熵化、公平发展、多元发展以及林业产业减商化等角度,对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提出了应对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EB/OL].科学网,(2013年3月27日)[2018年5月6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99752,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attachment&id=61527.

[2]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科学网,(2013年3月27日)[2018年5月6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

3344-1099371.html,http://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

[3]张国庆.发展学[EB/OL].科学网,(2013年7月14日)[2018年5月6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44-1099374.html,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attachment&id=38314,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attachment&id=39086.

[4]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M/OL].大成编客.(2017年5月19日)[2018年5月6日].http://bianke.cnki.net/Home/

Corpus/9605.html,http://bianke.cnki.net/OnlineView/Index/9605.

[5]张国庆.基于减商化提高财政投入效率途径研究[M/OL].大成编客,(2016年11月16日)_[2018年5月6日].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2.html,http://bianke.cnki.net/OnlineView/Index/9602.

[6]张国庆.小康社会建设之降低生活成本途径研究[M/OL].大成编客,(2016年11月16日)[2018年5月6日].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9599.html,http://bianke.cnki.net/

OnlineView/Index/9599.

[7]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M/OL].大成编客,(2015年7月31日)[2018年5月6日],http://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3.html,http://bianke.cnki.net/onlineread/Home/BianKeOnlineView id=9603.

[8]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9]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2-195.

[10]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11]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5-315.

[12]张国庆.系统企业学:再生·进化[EB/OL].科学网,(2013年5年21日)[2018年5月6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44-1099375.html,http://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

ment/home/201305/22/144145psp965zszrwsto3t.rar,http://blog.

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5/22/144342rnvv84vn8

vd4k1dz.rar,http://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5

/22/14451988uavaszhya33vhg.rar,http://blog.sciencenet.cn/data/

attachment/home/201305/22/144636fzl198jm5fz6w7x6.rar.

[13]周生贤.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J].中国林业产业,2004(08):8-13.

[14]刘宁.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15]李月梅.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学,2011.

[16]张宝生.论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3(23):2.

[17]王坤宇.基于减商化理论的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70-171.

[18]华余兵.林业公平发展浅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3-174.

[19]王灿国.基于发展学基本原理的我国林业生态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56-158.

[20]王艾.从减熵化角度探讨林业多元化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6-177.

作者简介:何红民,中专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

林业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做好森林资源管理,能够为我国环境保护及经济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与支持。从生态林业发展的角度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能够在平衡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满足时代变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林业统一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为导向,分析有效完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模式,提出生态林业发展水平的改革与完善策略,以期促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稳定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林业发展;管理策略

发展生态林业、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减少二者的矛盾。当前,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视,规划森林资源管理,协调生态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想要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需求,提升对森林资源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就要强化生态林业改革与森林资源管理,在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保障生态林业和谐发展的稳定性。

1 意义

森林资源是当前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森林资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森林资源的使用寿命逐渐减少,不仅会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也会直接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全球经济[1]。为此,强化管理森林资源并做好生态林业建设,能够在不断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保证人类经济发展的和谐稳定性。其中,森林资源作为生态林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合理管理和开发,不仅能够为人类和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也能够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源与生产原材料,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效益。林业资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保持水土环境的同时,有效调节当地温度、湿度,达到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林业,不仅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也是为人类生活与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

2 现状

关注生态林业建设,提高生态林业发展水平,需要林业建设部门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做好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森林资源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1)对森林资源管理意识的重视度不足,宣传管理理念方式落后及工作机制建设不到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林业发展与信息处理工作的效率。2)缺乏创新改革与创新管理观念,森林资源管理创新意识不足,对先进技术手段了解与应用不到位,都限制和阻碍了生态林业发展水平的提高[2]。3)受当地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影响,很多森林资源管理及日常工作处理体制制度依旧存在责任划分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要想充分落实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需要做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也需要做好宣传管理、预防维护和日常管理等工作,进而保障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 有效策略

3.1 优化管理方案,兼顾多方效益

优化森林资源管理方案,能够在充分兼顾林业建设、环境保护、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根据当前林业发展现状,总结管理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优先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经营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益与工作质量[3]。1)根据当地森林资源保护现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细化林种选择,加强造林管理,优化树木抚育方式,在不断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措施的同时,实现森林经营方案的全面规划与管理。2)做好森林资源管理规划工作。通过规范管理责任制度,细致划分工作内容,严格做好森林树种选择、造林植物搭配及管理范围规划工作,在充分保护天然林区的同时,合理监督与管理重点林区及经济林区等森林资源。由于薪炭林、经济林和特种工业原料林等森林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可以运用集约化定向培育、研究与管理等方式,优化相关林区的林种选择与管理,进一步实现生态林业的发展与管理目标,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稳定发展与进步。3)做好监督管理及工作评比。相较于传统的工作评比标准和管理策略,细致化、阶段性、人性化的管理目标与工作绩效考核、评比标准,能在有效控制林区总量与增长趋势的同时,提升森林质量与资源管理等工作的水平。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方案和监督、管理、考核指标,能够在进一步优化森林资源管理方案、提升林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采伐总体比例的同时,优化林业产业链发展与生态经济的进步。

3.2 把握科技创新,完善管理手段

1)科技创新与管理手段的完善,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果,保持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特性。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技术与专业人员,培养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创新发展意识,强化培训和技能创新管理,改变和完善现有森林资源管理形式,确保森林资源现代化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科技兴林”的发展规划目标[4]。2)在重点林木良种培育过程中,根据当地发展需求和有关部门的实际资费情况,积极引进先进生产、采集、处理和检验等技术手段与设备措施,推广组织培养、轻型机制、无纺布和穴盘容器育苗等先进管理技术,能够在不断提升当地森林苗木质量水平的同时,保持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创新热情与森林资源管理技术研究的积极性。3)根据当前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和引进生物多样性发展项目、生态屏障工程项目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等工程项目,能够在有效提升森林管理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优化林业技术产业链,实现现代化技术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改革目标,落实生态林业与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与改革创新任务。

3.3 优化体系建设,加大处理力度

优化体系制度内容,改革林业体制管理,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惩治处理,在不断改革生态林业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制度结构与处理措施,重点打击和处理违法犯罪行为,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资产的同时,提升大众对生态林业的保护与责任意识[5]。1)宣传林业体制改革具体内容,传播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让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及当地群众充分意识到生态林业发展与维护林业资源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积极维护林业建设发展,并主动做好监督和保护工作,缓解林场职工的工作压力和负担,进一步提升林业资源管理的有效性。2)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加大对林业种植农户人员的扶持力度,让广大群众充分意识到当地政府及林业部门对林业建设发展的关注,主动配合当地森林资源管理人员与部门,杜绝破坏生态林业安全与森林资源的行为。3)为了进一步落实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任务,加大对违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能够在有效减少生态林业破坏情况的同时,让周围群众以及林业管理人员意识到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保护的重要性。4)细化生态林业责任制度管理,加强林业产权与各方权益之间关系的明确与落实,保障林业资源监管管理的有效性,避免由于管理意识不足、管理力度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影响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与工作的有序开展与实施。

4 结语

目前,生态林业发展与森林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正确看待和认识现有问题,创新改革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强化对林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改革,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和监督管理,能够在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德保.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农家科技,2020(3):122.

[2] 黎云生.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0,38(2):90.

[3] 农爱生.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消费导刊,2020(8):235.

[4] 李佳.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对策[J].江西农业,2019(14):96.

[5] 王俊,潘瑶,张婉洁,等.基于生态林業发展的森林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20(6):139-140.

(责任编辑:刘宁宁)

林业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德国,领土面积35.7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80万人,GDP为3.47万亿美元,人均GDP为4.2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7人(2016年底),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以温带气候为主,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包括勃兰登堡州、黑森州、等13个联邦州和柏林、不来梅和汉堡市等3个市级州。

一、林业历史

直到中世纪(约公元476~1640年)前期,由于气候环境条件优越,森林植被一度繁盛茂密。11世纪中叶时,德意志土地上的总人口数约为五六百万,大多数人生活在偏僻的小村落或孤独的农庄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原始,但中世纪的德国已经不再是部族而是封建制社会了。这个时期,日尔曼地区的大领主和小领主在采邑继承上进行了无休止的争斗,小采邑有了继承权后,在大贵族和农民阶层之间又出现了新的爵士阶层和附庸骑士。以后的几百年时间,德意志地区充满了政治矛盾和宗教冲突,国王无法有效制约贵族,反抗和内战不断,持续的纷争和战乱不断地消耗着森林资源。此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用地的扩张,森林和沼泽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欧洲造船业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对德国森林资源消耗也不可小觑。16世纪初,德意志人口已达到1600万,由于土地和资源压力加大,各地爆发了周期性的农民运动。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交织着宗教和政治争斗的欧洲大战对德国森林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开始发生巨变,席卷全国的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断,一直延续到1848年大革命爆发。然而在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工业化时代也开始崭露头角,德国从一个农业国家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的中心。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德国的冶炼业起初也大多选择在林区周边设厂,以方便利用木炭作燃料。到1840年前后,普鲁士生铁生产主要还是采用木材为燃料冶炼的。此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建筑的扩建、铁路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871~1918年,德意志进入第二帝国时代,期间,人们对森林的功能需求日益增多,一方面: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认为森林是国家财产,希望森林能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带来集体精神和服从意识;自由主义和家园保护联盟认为“与享受海洋权力一样,人人应该享有陆地表面的权力,支持无限制的无伤害的在森林中的徒步旅行”;社会民主主义及工人代表则希望城市工人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休闲空间,用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农民则希望从森林中获取薪材,采集非木质林产品。另一方面:容克贵族和地主则要求严格保护他们森林的所有权和狩猎特权,不允许外人入侵他们的领地。1880年的《田野与森林法》,支持领地所有者对森林的财产权利,并对森林盗窃处罚做出了严格规定。法律的公布在大贵族及大地主阶级、中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之间引发了大范围的激烈争论,随后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对森林的冲突与矛盾。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大大地加重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特别是二战时期,虽然纳粹政权也强调森林永续发展,但更多是政治考量和统治之需,紧迫的现实和利益的权衡,还是将天平倾向了保护森林的对立面,森林再一次遭到了洗劫。

二、林业经营思想

历年战乱与纷争,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给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有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和森林多功能性的发挥。为此,德国人也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在争辩与实践中摸索前行,林业经营思想和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并在一定时期内引领了世界林业发展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永续性”作为森林经营理论最初由卡洛维茨提出,他指出:“这个国家最伟大的艺术、科学、努力和组织的基础,是营造和保持能够持久地、不断地、永续地利用的森林”。此后奥托尔特、哈尔蒂希、哥塔等从不同层次对“持续经营”做出了补充和完善,总的来说,森林永续经营就是追求最高木材产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采伐的木材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在良好经营条件下所能够提供的数量,同时让后人也能得到现代人所得到的同样多的利益。后来洪德斯哈根出版了《林业科学方法论和概论》等著作。由此,在森林经营史上闻名遐迩的“法正林”理论横空出世,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法正林”是具有理想结构和理想状态的抽象化的森林,是由同一作业法、同一轮伐期所构成的经营整体。它应满足以下4项要求:一是它的林分具有最高的平均生长量,即具有法正生长量;二是在轮伐期范围内所有的龄级都是法正林分,且面积相等;三是法正林分的空间配置应该是满足在执行各项营林措施时,经营上不受任何损害,即林分法正空间排列;四是在投入营林资本获得满意利润条件下,法正生长量的质量和法正蓄积组成应保证固定的最高林业收入。当经营总体的四项法正条件全部实现时,结果必然具有法正蓄积量,即在轮伐期范围内全部龄级的同等面积上,法正林分所获得的木材数量。几十年后,弗斯曼发表了“土地纯收益理论”,迎合了林业轮伐由资源导向转变为经济导向的趋势,并在德国盛行了20多年。1867年,弗斯曼的理论遭到了普鲁士国有林业局局长哈根的批判,他指出“经营国有林不能逃避对公众利益应尽的义务……不主张在计算利息的情况下获得最高的土地收益”。这一理论被誉为经典的“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继他之后,针对人工纯林发展出现的种种弊端,嘎耶提出了“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恩特雷斯又提出了森林多效益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该理论在二次大战前对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指导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现代林业经营奠定了基础。战后,随着德国的分裂,东德和西德走了不同的林业发展道路。民主德国为了实现木材生产、树脂提取、水土保持、游憩等多种功能,森林经营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联邦德国的森林经营继承了永续林经营的理念和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围绕“船迹理论”和“和谐理论”展开了激烈争论。“船迹理论”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认为森林的其他效益可以随之自然发生;“和谐理论”坚持永续原则,主张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平衡发展,森林各种效益协调一致。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自从嘎耶提出“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以后,克雷门、凡克,莱泼恩德古特、瓦尔腾斯普尔、奥克等从不同角度对近自然林业的发展做出了突破和改进,使得近自然林业的理念在德国,以至于在世界现代林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自然林业利用自然进程维持森林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排斥杀虫剂和肥料,关注物种多样性,特别是生态相容的混交林和自然更新的天然林。森林服务必须以森林可持续性的方式开展,认为森林生物量的获取,必须是在森林良好维持并逐步提高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措施造林,保证森林的多功能性。近自然林业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保护和建造结构多样及近自然的混交林;二是适地适树,稳定树种和树源;三是生境条件合适时,利用自然再生能力;四是最大程度减少皆伐作业,适当采取间伐等措施;五是最大限度利用土壤和空间,营造多层林;六是从关注种植密度到关注立木个体生长;七是保持土壤肥力并力争增加;八是必须引进外来树种时,进行引种实验并确定能带来生态和经济益处。

三、林業现状及发展战略

根据2012年德国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结果,可以将资源现状细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总体概况,德国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为11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二是森林权属方面,48%是私有林,29%为联邦州(国有)林,19%为社区林,4%为联邦政府(国有)林;三是森林结构方面,从树木特征看:在可及的林地中,针叶林为590.02万公顷,落叶林为472.73万公顷;从生长结构看,76%混交林,其余为纯林;从林相层次看,有林地中,32%单层林,57%双层林,11%多层林或砍伐结构林;四是树龄及树种方面:从树龄看,在德国,平均树龄达77年,其中橡树102年,榉树100年,冷杉96年;树龄超过100年的占24%,超过120年的占14%;从树种看,主要树种是云杉、松树、榉树、落叶松、道格拉斯冷杉(花旗松)、冷杉,其中云杉的面积最大,为276.32万公顷,其次是松树,为242.96万公顷,再次是榉树,为168.07万公顷,此外,在德国,全国共有2.24亿立方米的枯死木,平均每公顷20.6立方米,相当于活立木蓄积量的6%,这些枯死木,作为树木自然生长循环的一部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稀有生物(真菌类、地衣类、昆虫等)依附于它生存,一些鸟类更是以它为家,觅食、遮护、饲雏等;五是森林蓄积方面,木材总蓄积量36.63亿立方米,其中,针叶林22.42亿,落叶林14.21亿,每公顷蓄积量336立方米,每公顷年增长量为11.2立方米;六是木材利用方面,保持高水平木材使用,从2002~2012年,平均每年采伐利用原木0.76亿立方米,低于总的年蓄积增长量1.22亿立方米;七是采伐限制方面,91%的森林木材利用是不设采伐限制的,并且这还包含有些不必采伐的地区。

德国《2020森林战略》预设通过可持续森林经营,保存和发展特定区域的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健壮的森林,以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森林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提供各种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实现保护功能,同时延伸休闲服务功能。森林的生态健康、稳定性和多样性明显增加。

林业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林业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林业;绿化;造林;技术

提高林业效率,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关系到林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当前林业发展主要采用传统树种和种植方式,但森林植被不断衰竭,其抗病虫害等灾害能力越来越低,林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慢,树种的改良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投入与产出的不均衡。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是科技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生态林业发展。

1 丰富资本结构,增加社会资本,增加财政支持

科研和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资金投入。在我国森林创新资金短缺的现状下,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政府资助形式,提高森林创新能力,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林业机构应加大研发力度。必须遵循市场化原则,解决风险投资基金、银行贷款等社会主体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如政策创新和科研奖励制度,及时减免税收,进而调动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增强林业创新能力,促进生态林业发展意识

对于生态文明来说,“生态”可以说是人类居住区的基础。加强全社会生态观念,提升林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生态林业发展。林业革新能力作为新兴领域正在急速发展,将社会各界纳入推动生态林业发展的科学领域,正确认识森林创造能力,实现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开发,推进森林创新的模式或方法,发展生态林业。生态林业是系统工程,技术革新和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首先,体制改革应该由人来进行。也就是说,人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丢掉传统的林业科学研究概念,以生态林业的理念发展科学技术。其次,科学研究的市场化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市场化的原则下,科学研究才有更有效的社会应用和市场普及。森林创新能力研究还应着眼于生态林业结构等。

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在开展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现代人才体系的构建,培养现代林业人才队伍,提升林业管理的针对性。在培养林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林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林业综合管理效能,适应当前生态林业发展趋势。在培养科研人员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育效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当前生态科研工作发展趋势。现代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提升林业科研水平,更要提升人才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特别是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对于提升林业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升林业科研工作综合效能。

4 调整创新系统,提升科研转化率

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新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关键问题是这些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更好的营销方式。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创新体系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资源整合體系。创新不仅是每个单位的艰巨任务,还包括一个完整的系统,整合各种资源,依靠一套系统以开放、合作、竞争的方式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各研究单位还将通过相应的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合作交流,解决各项关键技术问题。在进行林业管理创新系统构建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将林业研究科研成果更多地转化为林业生产管理效能,提升科研管理综合水平,适应当前林业发展趋势。在林业科研实践中,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求科学的林业科研路径,提升林业生产综合效能。

上一篇:概念书籍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央银行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