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2023-10-12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活动以及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学生;高校管理;机制;路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些社会群体在这个新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孕育成长,也由此带来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快速发展,其重要特征是社区自治的不断扩大以及公民参与的逐渐增加,并在教育领域逐渐演变成为学生参与,尤其是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活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政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参与问题带来了一些契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比较复杂、系统的工程,其运行机制的建设必须按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本质要求。本文认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

权力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担当。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主体之一,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等其他管理主体共同享有管理权力,分担管理责任。作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运行主体,必须不断增强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责任,始终把参与高校管理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为高校管理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凝聚强大的参与力量。注意增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有关主体责任的思想自觉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管理之中,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落实主体责任。注重加强对学校的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切实保障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注重培养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建立合理的有關参与高校管理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能力,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高校管理的工作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校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能力的培训,使学生养成参与高校管理所需要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及执行能力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实效。

二、扩大学生参与的范围

高校的行政管理事务主要是围绕解决有关学生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开放学生对行政管理事务的参与,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高校应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高校的课程教学管理事务之中,从而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学生事务管理上,高校应让学生自己全面管理自己的事务。在涉及学生自身学习、生活保障的后勤保障事务管理上,高校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多多参与到有关的后勤保障事务之中,从而营造一个符合学生要求的,稳定、舒适、安心的学习环境。在丰富学生参与范围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加强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的认同,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兴趣。

三、调整学生参与的价值取向

要做好教育引导,深化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的认识,促使学生认识到参与高校管理对个人成长以及学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兴趣以及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高校管理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为一体,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将学生四年乃至毕业后的人生发展与学校、国家等的发展融合起来,实现“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树立目标、践行目标、达成目标。从高校管理的实践出发,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明确学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个性特征及参与潜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利于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四是着眼于高校管理目标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目标两者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目标。

四、优化学生参与的环境

环境因素作为影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各个部分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就必须优化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环境,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与运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使之相互协调和适应。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各项环境,树立正确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念。学生必须存在自觉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积极投身于高校管理工作的态度。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则要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持有开放、认同的态度,同时增强自觉接受学生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意识。打造良好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体制及制度环境。注重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厘清各方高校管理主体的权责,为整个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奠定良好的体制基础。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体系。

五、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各项机制

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参与制度,保障学生能够参与高校管理的各项决策。坚持决策过程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决策进程,加深学生对各项决策的认识。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决策意识与决策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决策水平与能力,使之符合高校管理决策的需要。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执行机制。落实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在参与高校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职责,使学生能够按照职责参与高校管理工作,做到职责清、责任明,从而确保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的最终落实。要加强学生与教师、高校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政策法规,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重要保障。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监督机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增强监督意识,充分重视学生监督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形成推动学生监督的良好氛围。高校坚持以公开、公正为原则,进一步推进全系统校务公开,深化校务公开内容。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反馈机制。为了充分保证学生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激励性与导向性,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中要紧紧抓住反馈这一关键环节,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反馈机制,督促高校认真践行学生参与。

六、丰富学生参与的渠道

着眼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和建立健全有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组织机构,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组织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学生参与,哪里就有学生参与组织,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组织在高校管理中的组织优势及其重要作用。改进网络媒介的应用,拓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网络沟通渠道,改进网络媒介的应用。网络媒介要明确定位,网络媒介的使用方式要多样化,注意吸纳学生参与有关网络媒介的管理。创新意见征询形式,拓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见表达渠道,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表达意见,使学生在了解高校管理动态的同时,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意见信息,及时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促进权利救济的实现,拓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维护渠道。通过促进权利救济的实现,从而拓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维护渠道。

参考文献:

[1]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左雅洁,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3

[3]林炊利,学生参与大学决策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2(1)

[4]林永柏、邬志辉,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高校管理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找出当前管理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掌握人性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式,明确其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义并对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主要围绕高校学生管理进行探讨,阐明人性化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当前高校进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人性化管理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性化管理;重要性

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国家和民族建设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会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并且学生管理贯穿于高校教育的整个环节,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进行学生管理中,应重视对先进管理模式的应用,明确其改革必要性,找出不足,有效落实各项管理策略。

一、人性化管理理念概述

现阶段,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人性化管理,而人性化管理是由企业管理发展而来的,将其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尊重人、关心人以及理解人的前提下,管理者利用多种有效措施,激发并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同时,在进行人性化管理中,管理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弥补以往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提升整体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管理工作对学生和学校的作用。[1]

二、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社会结构转变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整体出现明显提升,我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而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消费观念剧烈变化,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学生作为学校和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社会繁荣发展时期,更加重视先进精神文明带来的享受,这就导致社会经济发生相应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中,应落实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对高校传统教学方式和管理策略进行转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形势,转变其价值观念,以此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加快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对此,在社会结构变化情况下,应改变传统学生管理措施,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性化程度,更好地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2]。

(二)思想价值观转变

社会发展新時期,受环境、教学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等影响,导致高校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方面发生明显变化。现阶段,高校学生主要以“90后”或者“00后”为主,学生在成长中接受现代化复杂价值理念影响,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中开始进行独立生活,不同学生间相互影响以及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导致学生行为方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学生思维不断变化相关。由此可知,环境等方面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有着较大的影响。为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养,降低负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应提升对学生管理的重视,认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念剖析。

(三)教育理念变革

随着课程改进的推进,高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课程等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而高校教育理念转变是满足社会经济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而学生管理工作也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方式,对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学生受互联网等因素影响,思想变化较快,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时代特征,落实对创新创业等思想的培养,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的特征,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进行学生管理中,传统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培养需求,根据新时期对社会人才需求,应落实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结合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培养,从而提升整体教育水平。[3]

三、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依旧存在很多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长期使用传统落后管理方式,导致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而部分已经进行学生管理改革的高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管理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效果。而存在的主要问题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方式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学生管理工作内容脱离实际情况,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为高校简单照搬相应管理制度,将以往制定的方案作为基础,未能与时俱进。[4]

(二)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管理人员素质对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会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对学生人格和思想产生影响,而学生管理工作,并非只是对学生进行管理,还包括教育。但受管理人员素质影响,难以进行有效教学,甚至管理中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

(三)管理方式刻板

一些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思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定,未能结合实情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特色,限制了学生天性,管理过于刻板。

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的策略

(一)对管理工作者思想意识进行转变

高校学生管理者是执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人员,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学生管理建设的主导力量,而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则是决定其管理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行转变,利用新方式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背景下,必须对管理人员思想意识进行转变。首先,高校自身应提升对学生管理方式的重视,并明确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对学生管理的作用以及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其次,高校应为学校学生管理者提供能力提升机会,安排人性化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其对管理方式的认知,并引进成功人性化管理经验供管理者进行学习,并让学生与管理者间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提升其对人性化管理方式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并在研究和应用中不断增强其思想意识,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应提升高校对人性化管理的认知深度。高校中实施人性化管理,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提升其知识水平,改善学生精神面貌。在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中,要求其听取学生意见,并将其作为创新教学方案和管理学生的重要参考,增强管理人性化程度。[5]

(二)健全人性化管理评价机制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对推动高校管理工作进程会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因此,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中,应先制定或健全人性化管理评价机制。首先,教师应在已有管理方式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和高校教育人才发展的需求,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杜绝采用生拉硬套的管理办法,落实人性化管理,利用该管理方式的优势,增强对学生的管理效果。其次,为确定管理效果和管理水平,应制定高校管理者绩效评价机制,将人性化管理内容作为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指标。最后,在日常管理中落实人性化管理,以此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格局。[6]

(三)因材施教

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要落实人性化管理方式,提升整体管理效率。现代化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而进行个人能力培养中需要做好对学生自信心与创造力培养。而实际进行人性化管理工作中,应将人格与个性培养作为重点内容,不断为现代社会创造更多创新型人才。具体进行教学中,应结合当前实际,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创新,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发散创新思维训练,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多方面问题,以此提升管理水平。

(四)加強师生间沟通交流

人性化管理实施中,为满足学生需求,管理人员应通过与学生沟通,并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认可,促使学生主动倾诉心声,以此掌握其需求,为进行人性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进行管理中,管理人员为提升管理人性化程度,应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换位思考方式,对学生需求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落实人性化管理。[7]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管理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并且有较高的要求,将保证学生健康、安全和快乐投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作为重要任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释放激情和创造力,逐渐建立符合新时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发展和高校教学要求。但现阶段,学生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管理人员提升重视程度,掌握人性化管理方式,并利用各种有效措施,落实对高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梅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探析[J].中文信息,2020(2):121.

[2]肖维军.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魅力中国,2019,12(6):270-271.

[3]杨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探究[J].人文之友,2019(6):61.

[4]肖靓.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科技资讯,2019,17(10):139,141.

[5]党永春.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才智,2019(3):153.

[6]罗昊.刍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丝路视野,2018,23(35):79.

[7]朱锦华.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科技资讯,2018,16(25):118-119.

◎编辑 司 楠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的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升,逐渐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为高校的管理层辅助人员,能够对日常的教学开展以及活动开展给出合理的建议,在高校的后勤服务、宿舍制度、制定日常教学中都能够充分的发挥大学生的时代个性。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要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管理热情,提升大学生的管理质量。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校学生;实践研究

学生参与高校的管理是民主进步的过程,也是高校进行改革的重要进展。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学生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参与进来,很多大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不但能够提高工作的热情,还可以掌握管理的方法,为之后的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实践研究,有助于帮助高校认清大学生的重要地位,制定针对性的工作岗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管理的过程。

1、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重要价值

1.1学生干部得到锻炼

在高校学生进行学生管理时,一般都是从大一的班干部选举开始。班委会的成员充当着班干部的角色,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为班级的人员作出贡献。班长整体调控,团支书负责细节,组织委员进行活动组织,心理委员做好学生辅导。每一个学生干部都会依据个人的素质以及个人意愿,来选择合适的班干部工作,进入到学校的管理中。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能够方便学生之间的沟通。尽管大学的很多老师非常的亲民,但是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还存在,而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就能够减轻学生之间的鸿沟,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沟通。班干部在参与学校管理时能够让自身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得到提升。

1.2加强院系之间的合作

在学生参与学生管理时,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非常的频繁,每个院系之间都能够开展活动比赛,例如各类竞技体育项目,既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魄,又能够促进每个学员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交流更加的简单直接,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活动,让高校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学生在学校管理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他们的思维不够成熟,在处理事情方面不够完善。所以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能够在导员和教师的带领之下,增强管理经验,完善为人处事的品性。学生只有在磨练之中才能获取进步,因此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进行磨练,帮助学生获取进步。

1.3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管理改革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日常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能力锻炼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生规划,因此让学生进入到管理工作中,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又能够让学生对于社会认知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总体来说,学生进行高校日常管理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如今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民主化的教学环境,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管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管理岗位。我国相关的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高校的管理层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将他们尽可能地接触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中来,进行人格和品质的锻炼。

2、高校学生进行学生管理的策略

2.1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如今高校建设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学生管理的岗位,但是,高校还是要认识到大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处事方法不够灵活,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都是参与学校管理中的弊端。所以高校要健全学生的管理制度,制定民主化的工作进程方案,保证学生能够有章可循。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会让学生对权利和义务有模糊的认识,因此在制定制度之前学校首先要摸清学生的真实情况,包括学生的管理能力管理经验,学生渴望的管理环境等。之后要广泛地采取学生的意见,可以通过抽样调查或者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同时还有专业的人员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方面为学生的管理作出保证。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性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建立在学生的真实情况之上。

2.2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

在学生参与日常管理中,要增强学生的行动力,不断地进行参与教育。首先,做好启蒙参与教育。刚升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对大学的管理情况经验比较少意识比较薄弱,因此要进行启蒙参与教育。主要是让大学新生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办事的流程。可以采用靈活的方法播放宣传片或者是纪录片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地参与到管理中来,在自由讨论中达到启蒙教育的效果。其次,要进行日常的参与教育。对学生进行日常参与教育,能够让他们始终保持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重在为学生传授参与技能和参与技巧,增长学生明辨是非、理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参与教育时可以列举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之中进行讨论,从而对学生管理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2.3帮助学生进行管理定位

学生管理重在沟通,因此高校学生若是要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沟通可以提高办事效率,沟通可以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和谐,沟通会让学生有充分的理解。相关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能够找到自身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和优势,可以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因此要保持合适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性格,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2.4为学生提供管理空间

当代大学生个性显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表现能力强,这些会让他们在参与学生管理的时候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也会出现劣势。学生在参与学生管理时,思维创新能力较好,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但是,学生的英语自我约束能力不够,若是掌握过大的权力那么就会产生混乱的场面。总体来说,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为人处事管理经验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高校在放权过程中,要注重给予他们合理的管理空间,能够让他们在矛盾的碰撞中增强管理能力。在放权同时要对学生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约束能力,不能成为一种放纵,而是要保护学生的管理积极性。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已经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认真的研究本学校的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促使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高效管理中来。在高校学生管理实际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让他们在经历之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丛小芳.高职学生参与学生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2014,(5):52-53.

[2]陈丽丽.高校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的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7):85-86.

[3]高盛.市级高职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策略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3):16-18.

作者简介:苏小桅(1979-),女(汉族),四川省南充人,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团学管理工作及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模式是“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量國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是程序化问题,遮蔽了其本体功能的实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改革应是下放权力,依托学院制完善学院一级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根据管理职能重新整合设置院校两级学生管理组织结构。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放权

促进学生全面和自由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本体功能。组织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功能的一种既定设计,诸多的组织功能有机而有效地集成于组织的机构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所以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功能的实现。“扁平化”抑或“放权”?这需要我们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还改革作出理性的选择。

一、忧思: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学校管理改革不断推进,职能不断扩展,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现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模式是“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在学校层面学生工作由党委领导,具体由一位副书记总体负责,在院系层面由党总副书记负责,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工作,各班有班主任具体管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量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承担着改造和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使命,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但是,基于高校学生管理处于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是程系化问题,具体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呈现科层制特点。科层组织是近代西方社会“工具理性”在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方面的一种反映。我国高校在学校、学院、系和班级都设有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在纵向方面对权力和支配和从属关系作了明确的划分,高校学生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各项工作井然有序,高校学生管理的预设目标得以实现。

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最为基本的组织单元是班级,相同专业的学生被编入同一个物理空间“班级”,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性别被编入不同的宿舍。过分关注班级整体的目标和利益,实行过度的规范化管理,强调班级中的纪律和操行等学生的外在表现,同时,封闭的物理空间也限制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活动范围与方式,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状态遮蔽了其本体功能的实现,学生不仅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这些都是学生的个性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学会生存》指出传统教育的两个根本弱点,“第一是它忽视了(不是简单的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这些弱点,这有悖于对现代学生个性的弘扬。

二、质疑:“建立以职能部门为主的以及管理机制”的“扁平化”观点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发展,一些学者提出将学生工作从院系剥离,院系不设学生事务组织机构,建立以职能部门为主的一级管理机制,根据不同职能成立学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工作,也就是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机构“扁平化”。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不论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理解,还是对我国和欧美国家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理解,上述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偏差:“管理层次越多,组织的灵活性越差”是一种组织管理理论上的误解,组织灵活性与管理层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与组织灵活性有必然联系的是组织结构的“权力点”,也就是说,组织灵活性的高低,不再于组织有多少管理层次,而在于信息需要传递至哪一个管理层次才能做出决定。所以,改善组织灵活性的有效手段并不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而是充分的授权,尽量缩短信息源与“权力点”之间的距离。在信息源与“权力点”之间距离相同和组织管理人员素质相同的情况下,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会比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更有效率,理由是传统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在管理幅度上比较狭窄,管理者所管理的事情并不很多的情况下,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就会比较高,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管理幅度上比较宽广,管理者所管理的事情相对更多,对信息的反应速率就会降低。所以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并不一定要将其扁平化,也可以将改革权限下放至院系一级,这样学校一级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就可以从事务性的工作中摆脱出来,研究和制定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具有宏观性的和长远性的政策和制度。各个学院都建构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具体负责为学生之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规范、咨询、指导和服务。各个学院都建构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这样还可以加强院系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共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更有利于学生之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服务于学生之发展的质量,信息的反应速度只是影响组织结构服务于学生之发展质量的其中一个方面。对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高校学生事务组织结构模式的研究也值得商榷,在英国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先有学院,后有大学,各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学院负责学生个别辅导和课外活动。这说明在英国高校的院系一级中存在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对于美国大学生本科生教育,一些学者也进行了反思,比如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对大学的现状表示了忧虑,“大学没有指望接受来帮助学生,却聘请咨询师和辅导员来完成教育任务。学校甚至以学生互助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原本属于教授的教育工作,学校居然以这种释放教授责任的做法而自豪。”“选拔教授的制度必然导致教师视野狭窄,他们只能成为专家而不是博学之士,他们只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本专业,却无暇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些反思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组织结构模式在学生之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理性选择:重建建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院校两级组织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改革应是下放权力,依托学院制完善学院一级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根据管理职能重新整合设置院校两级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这既是基于我国高校管理的现实基础,又是着眼于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功能的实现,作出的理性选择。

1.依托學院完善学院一级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缘由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大学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相继实行了学院制。凸显培养人才和发展学科等职能目标的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所谓实体性学院,学院应该是管理中心,相对于学校是决策中心、学系是学术中心而言,实体性学院在人、物、财、事上均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任何大学的发展都应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为基础构建大学的组织机制,学院作为以学科为载体进行科学研究,大学是以前学科为基础进行专业的设置,按照专业招收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学院制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实体性学院对于在学院一级建构高校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体制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制定与修订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与调整专业、选择与修订院系课程、组织课程等权力。在学院一级建构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就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修改还可以从学生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层面来规划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同时,在学院以及建构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教师不仅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而且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等其他方面也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这样也更有利于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制定更为合理的学生培养目标,设置更为合理的课程,根据学生的情况更好地组织课程。二是实体性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拥有对教师的计划、任用、调控、评价和培养等权力。在实体性学院不乏本学科的学者、专家,他们对本门学科的专门化知识有很深的造诣,比外人更熟知本门学科知识的发展顺序和内在逻辑,也最知道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智能素质,在学院一级建构了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这样更有利于学术人员与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融合,更有学术人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学业咨询和指导等。同时,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相当多的与学生直接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他们对学生身心方面需要是非常了解的。他们能够为更为合理的学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咨询。

2.重新整合设置院校两级学生管理组织机构

一是基于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重新设置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在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平等的主体,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自我生存和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职能要建立在对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基础,对学生进行知识和价值的引导,而不是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灌输”和“改造”,更多的体现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职能,而不是管制的职能。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由对象性关系转变为主体间性关系。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中,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与管理中介客体构成“主-客”关系,作为“主-客”关系中的主体,学生表现出个人主体性:与教师构成“主-主”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主体,学生主体得以生成,个性得以发展。为此,要基于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的职能重新设置组织结构,根据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咨询、指导和服务等职能,可以在学校和学院两级分别设置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等组织结构,在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之上设置学校学生事务指导委员会,负责整个学校学生事务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整个学校学生事务的宏观协调与管理,由分管学生事务工作的副校长或副书记、各中心负责人、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代表、学术人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在学院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管理中心之上设置学院学生事务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院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的协调和管理。

二是基于高校学生管理下放权力重新设置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前面已经论述了高校学生管理下放权力的缘由,更有利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要将学生发展的咨询、指导、服务和管理的具体权限下放给学员一级设置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各学院对应职能部门的协调,学院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学院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分别接受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分别参与学校一级的咨询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郭毅.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美]C·赖特·米尔斯著.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郑和.班级中的规训与惩罚——基于班级要素的社会学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7,(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美]詹姆斯·麦克劳伦.教育哲学[M].宗少云,陈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林筱文,等.综合性大学中的学院制管理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7]哈瑞·路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严燕.学院制的内涵与学院的设置[J].教育研究,2005,(10).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当代高校学生档案分别记录着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健康状况、社会关系、家庭组员及实践活动等其他档案资料,这些在校学生档案的管理给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添加一份价值,以便于走向社会可以让企业更好的了解学生。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一项管理工作。在当代管理学生档案管理中,要面对更专业的管理问题和高效快捷的管理方法,要科学的管理学生档案制度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高校学生档案。为此,介绍了当代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的作用,分析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档案的管理体制。更好的做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有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

1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档案信息不够完善,从档案的管理内容看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和学习成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显现的比较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专业技能的有待提高,管理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化不够专业;制度方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问题。这些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变,也给学生的信息传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技能人才的缺失

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高校要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就要有管理学生档案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代我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大多数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学生档案管理培训。一般来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年龄相对较大,对现代科技信息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且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学生档案工作不够重视,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潮流,从而制约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1.2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档案管理法,相对指定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很多高校的管理制度只是模糊界定了部分内容,没有明确指出操作的具体实践方案及管理办法,没有明确管理职责,没有做到让管理员有依有据的操作,从而给管理档案工作造成了很多的漏洞,同时也是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工作人员对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失去了一定的管理意义。

1.3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相对落后

科技信息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也能迅速发展运用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当中去。然而高校工作人员的意识不到,导致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仍然使用老旧的管理方法管理,显然是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工作效率越来越低,相应的影响了整体的发展作用,促使其他利用档案的有关部门和院校,不能共同的发展,影响了充分共享的效果,制约了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

1.4缺乏当代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思想意识

当代高校领导与学生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和态度都不是十分的重视,经过实践和工作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没有实际的价值,在缺乏学生管理意识情况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结合现代科技信息管理的模式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就营销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促使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人员领导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意识上的错误,缺乏积极主动创新的精神。

2面对当代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决策

2.1建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

建立标准化,科学的管理高校学生档案系统,实现当代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利用现代科技信息和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利用网络应用技术和软件开发人才建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按照当代现代信息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建立系统。如:归档内容,安全维护,数据信息的采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环节,有需要记录档案的都需要纳入系统当中去。其目的是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操作性强,办事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做好了与教学工作和学生相关工作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对接。汇总学生信息,实现学生自愿信息共享,有利于更高效率的工作和利用信息。这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效率才能够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另外还要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安全问题,建设强有力支撑的防火墙措施,避免信息的遗漏和丢失。

2.2当代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需要培养

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可以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也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加大对学校各个部门的衔接工作。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培训专业技能知识也要培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要跟上当代信息发展的需求。培训当代科技信息内容,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学生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综合不定期的培训逐步符合当代档案管理的需求,主动认识和学习到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内容,让其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2.3当代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意识需要提高

有了健全的机制和管理办法,不是摆设而是要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潜移默化的过程进行提高档案管理意识,从领导层面到基层工作人员加大力度,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了学生信息,根据学生信息了解学生,也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管理档案,要根据档案信息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等各方面培养,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打破常规的管理意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52WT1517;项目负责人:陈亚敏;负责人所在系别:固有资产管理处。

作者简介:陈亚敏(1988-),女,河南郑州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识,促使高效率的管理,科技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管理,让其档案管理也在教学和实践当中发挥作用。所以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还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艰巨任务。

3当代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创新研究

3.1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管理档案的问题所在,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解决处理。加强学生档案信息类别,改变陈旧的归档方式,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显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档案个性化,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心理变化的内容等。

3.2实时跟上时代步伐面对现代化模式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需求人才也在一直发生着变化,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和服务范围满足不了现代教学和以后工作的需要,现在档案管理只是被动的提供信息服务,对趋势的转变和现代化模式认识不够充分,对社会的需求不能发挥重要职能,所以要及时的转变管理模式围绕人才目标和培养就业进行档案管理,适应当代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模式。

3.3制定高校档案管理规范制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配合规范的当代管理系统,提升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按照管理制度,从建档到归档,都要按照系统和管理规范制度来操作,保证学生档案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促使档案管理有依有据,有制度可循,规范的制度需要配合高素质人员进行严格的操作和管理,加强管理员和领导层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掌握和熟悉规章制度及当代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

总之,当代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部分,能够对学生在校情况做最为完整的记录,要能够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收集以及归档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科学性。只有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才能有助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所以高校的档案管理具有一定价值。在高校学生档案里记录着学生的个人履历和思想品德及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社会关系;家庭组成;备考信息等其他档案资料,这些档案信息客观的反映在校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以便走向社会,可以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罗金燕.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发展[J].文学教育,2013,(2):58.

[2]许静.浅谈信息时代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高等教育,2016,(11):40.

[3]单英.浅谈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改革[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4]邬红云.基于信息化角度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新发展[J].城建档案,2016(03):75.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以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的奖惩制度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奖惩制度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其与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相辅相成,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组织中管理者和学生的行为,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组织中奖惩制度存在缺乏相关的管理理念、操作过程缺乏监督、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构建有效的奖惩管理体系,加强监控力度保障奖惩过程中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提高素质教育成效。

【关键词】学生组织;奖惩制度;理念缺失

一、完善奖惩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奖惩制度能有效引导高校素质教育。奖惩制度不是由个人或单个部门单一作出的制度规定,而是需要结合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教育目标,因此在其执行过程中,传递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将具体的实践与强化相结合,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行为的规范,明确行为目标,同时通过相关的测评手段,对其进行相关的客观评价,也让学生清楚在行为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提高自身的素质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

其次,奖惩制度的完善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行为。奖惩制度是在高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下形成的,是对教育理念的具体化过程,由具体的操作程序、评测的关键指标和操作者行为规范等内容组成,其评测的关键指标在测评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一种评价标准,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行为。

再次,奖惩制度是对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丰富和完善。其作为管理过程中的强化因素,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奖惩制度是在针对学生的综合测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的综合奖励或者惩罚,其是对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的测评的综合反应,也是将测评目标进行内化的重要过程。其作为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丰富和完善。

二、高校奖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1.奖惩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奖惩制度是对高校学生综合测评结果的强化和内化,由于测评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因此导致之后的奖惩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测评体系往往与学生自身的切身利益相关,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的随意性。因此其结果所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并不高,这也严重影响了之后奖惩过程的客观性。通过反馈其对之后的学生行为的规范将起到反作用,也破坏了高校学生组织奖惩制度的权威性和严重性,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奖惩制度与高校素质目标相背离。奖惩制度与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相辅相成,是对其目标的强化和内化过程。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奖惩制度与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的情况。其主要在于学生组织中管理对于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所造成,同时学生组织区别于其他的企业组织,其奖励和惩戒主要是以精神奖励为主,而并非以物质奖励为主要奖励手段。因此,对于其奖励过程中,尤其是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课外的加分学生尤为看重,往往通过非正当手段来实现,这就与高校的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

3.奖惩制度缺乏公开的监督制度。奖励制度的形成和完善都需要公开公平的流程程序作为保障。我国高校的奖惩制度操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使得其在操作过程中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学生组织自身的管理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相关的制度规定规范其行为。对操作人员也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定,使得其奖惩往往带有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同时学校中奖励的力度很大,但是惩戒制度往往被忽视,使得其在管理过程中作为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完善高校奖惩制度的对策研究

首先,明确学生组织奖惩制度的标准。需要构建学生组织奖惩相关的制度和体系。例如出台相关的奖惩的标准和程序。明确学生和老师在奖惩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将制度规定中的标准与高校素质教育相关目标进行结合,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方向。并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素质教育理念。

其次,建立奖惩管理体系,明确奖惩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需要构建相关的管理体系,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和奖惩制度操作过程中的客观性,尤其是需要加强操作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仅需要对管理前、管理中和管理后进行监控,也需要增加学生的民主监督力度,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增加操作的透明性,也增加了奖惩制度的合法性和客观性。

再次,需要进行及时反馈。奖惩制度是对高校素质教育效果的强化和内化。因此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反馈,以便在反馈过程中发现奖惩过程中的问题。同时需要加强惩戒力度,在透明基础上,发挥惩戒制度在负强化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反馈过程中需要关注其信息的准确性,增加测评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提高测评的准确性,达到奖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建设创新文化 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3]章兢,何祖健.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4]苏志刚.创新机制 强化内涵 提升服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5]孙广福.创新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构建和谐教学科研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6]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哲学家的人生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