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统计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高校;教学改革

1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预测,使用数字来获得策略优势的科学。学生可以将这种知识和技能应用在许多领域。统计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更强调“用什么”“怎么用”,统计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突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把统计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

2 统计学发展趋势

统计学可以用来预测天气或者气候变化的影响,预测经济、金融或者销售的趋势等,或者进行关于公司现状的数据分析,其应用领域非常宽广。近年来,随着统计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统计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统计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向21世纪的信息社会,出现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金融交易的多样化、国际市场间资本的迅猛移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统计学发展新的面目。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这种渗透结合是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之一;统计学也将朝着“大统计”的方向继续发展,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相对新兴的数理经济学将是统计学的左右手,并肩发展。

3 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教学方法问题统计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数理统计的公式推导,但过多的公式推导会令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一般统计课堂上,教师都是按照先理论后应用的教学顺序进行的。传统的统计教学方法通常是这样的:首先说明这节课是来学某某定理或理论的,其次讲一讲这个定理成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然后现场推导在假设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如何一步步得到这个最终定理,再讲讲这个定理有什么特点,最后才介绍这个定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很可能在还没有感受到统计学魅力的情况下,就已经迷失在复杂的公式和数字之中,对统计学产生厌倦乃至恐惧的情绪,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

统计学教学没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大数据捧红了作为高校传统学科的统计学,但另一方面,高校统计学受到的来自大数据的挑战,也比其他学科要猛烈得多,统计学专业高科技人才已从“走俏”变成“紧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给全人类带来颠覆性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动统计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然而,目前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有效地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欠缺应用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的教学过程。由此,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大数据进行深入收集、深挖,已经成为目前统计学教学面临的首要课题。

4 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调整统计课堂教学顺序,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传统统计学教学单调、呆板、无趣的现状,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调整该课程教学顺序,并且适当地增加一些新鲜元素。例如:先通过一两个贴近生活或热点新闻的案例来讲述统计学中某些定理的应用价值,再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工具简明扼要地突出该定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详细说明推理过程。此外,实践证明,运用以互动性强为显著特征的新型动画形式向初学者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会更为有效。

学生在看到掌握该理论知识的美好前景之后,学习热情就会更容易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克服了学习统计学的心理障碍,再多的学习任务也愿意去完成,这样统计学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实现。

深化统计学教学内容改革 统计学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展开,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上要渗透对学生统计学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统计学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求进行整理、重组,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学科专业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构建体系合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教学 大数据给统计行业带来巨变。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统计方法显得失效,而且用统计的手段进行经济预测的功能,也出现根本性的变革。统计行业需要的大数据人才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既要熟悉计算机技术,又要具有应用统计学的能力。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非常关键,学习者要有坚实的计算机基础,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才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应该加强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理念,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拓展统计学教学方式、方法,培养高新应用型统计人才。对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的掌握非常关键,学习者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才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 统计学本身就是一个横向学科,涉及各个学科。在当前国内统计学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根据统计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发展趋势,高校统计学科在继续深入挖掘、推动统计学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积极培育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努力推动这些方法论学科在统计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也应该增进与其他院校同行的了解与交流,并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高校统计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繁荣发展。

5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对于数据统计的需求明显增强,由此,如何培养优秀的统计学人才成为高校开始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当前国内统计学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统计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本文基于对当前统计学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目前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便为高校统计学教学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我国统计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毅.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与统计人才优化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00-503.

[2]王淑玲.浅议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新课程,2012(4):31.

[3]裴丽芳,冯三营.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0(2):187-188.

[4]欧诗德.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探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13-16.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

统计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是一门发展迅速且目前较为热门的学科,旨在培养掌握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等学科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在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農林、环保、地矿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何完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该文以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针对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教学方案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进一步培养适应社会生产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教学方案 课程改革 教学体系

我国现有45所高等院校开设水文与水源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水文人才也数以万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但由于该专业开设的年限较短,加上不同时期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使得该专业的学生虽然就业形势表面良好但却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1]。该文以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在分析目前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为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提供建议。

1 培养方案及就业形势分析

国内各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水力学、水文气象学、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文水利计算、水文测验与调查、水文预报[1]。由于各个高校又根据自己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增加了一些其他相关专业课,例如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等。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由原来长春地质学院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分化而来,因此地下水是该专业的一大特色,所以开设的内容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课程。除了正常开设的上述地表水课程之外,还增加了地质学基础、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四门与地质及地下水有关的必修课以及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水流数值模拟等一系列的专业选修课。自2011年以来,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40人左右,除了正常的理论教学之外,该专业还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表1是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对本科专业兼顾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开展的课程设置。体现了统筹兼顾、博学浅知的培养方式,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方向比较广泛,包括水利、城建、环保、地矿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等相关工作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该专业2000—2012年的本科毕业生统计,就业率均达到了90%以上,其中2012年的就业率达到了98%。

2 本科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就业反馈信息

从目前已毕业学生的反馈及相关单位对聘用我校该专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当前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课程开设较晚,我校的地下水作为特色,专门水文地质学的开设时间在大四第一学期,而在此之前的大三结束后的暑假大三生产实习中会涉及到大量该课的内容。所以为了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带队老师需要在实习过程中对于专门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补课,而大四的第一学期又重复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使得课程的安排与实践教学不能相互适应。

(2)课程课时需要调整。有些课程的内容相对较多,现有学时只能使课程教学点到为止而不够深入,例如水文水利计算这门课程为64学时,而原来的水文分析与计算的课时就达到48学时,后面的水利计算如果按照之前的讲解速度则只有16学时,因此要较深入细致的将整个课程全部讲完非常困难。

(3)部分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较多,部分重叠。内容更新不及时,教案还用的老旧教案。例如水文统计与水文水利计算中关于频率分析与计算的内容重复[2]。

(4)学生学习以学分为目的。目前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相对于选修课的门数相对较少,主要是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选修课,除了最低学分的限制,没有别的要求,因此部分学生一旦选够学分,就对其他课程不再重视,导致所学课程的体系不够完整。

(5)与工作有关的实践内容较少,有很多学生对于地表水的相关内容一知半解。目前学生的实践内容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内容基本一致,因此对于地表水的内容缺乏工作经验。

(6)实验设备不完善,学生的操作能力低下,特别是地表水方面的测流,学生目前对基本的流速仪测流法仍不能熟练掌握。

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本科生学位教育一直以来都秉承以基础教育为大方向,在已设置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应该以满足社会生产需求为前提,因此随着十几年专业教学的积累,针对上述不足,应对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优化教学体系,调整课程设置

(1)选用更适合教材,同时课程小组对于教材进行内容的审定,根据需求删减或增加教学内容。目前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基本是按照以前执教老师的讲课理念和习惯来选择的,之后一直沿承下来,所以没有进行统筹规划,使得有的课程之间教材内容交叉重复,而有的课程的教学又不够系统。

(2)课程设置方面重新评估安排。随着讲课经验的累积,目前该专业的课程已经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安排在大四来讲授,同时其中的大量内容与大一的水资源概论有重复,从时间上和内容上都不合适,因此目前已经取消该课程。又如专门水文地质学,建议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讲授,以保证学生在参加大三生产实习之前对于水文地质的内容有系统的掌握,利于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

(3)增加新任课教师助课、教学小组听课制度。目前吉林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以及水文及水资源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全系老师(包括实验员)合计却只有32人,所以有许多课的授课重担就交到了年轻教师的手里,有时由于特殊情况甚至没有助课,直接上台授课,这对于讲课效果来讲是没有保证的。所以建议新任课的教师至少助课1~2次才能接受新课程的讲授。另外对于新教师的讲课效果应进行评估,教学小组应不定期的由老教师听课,提出意见以帮助新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2 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想象思维能力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将板书和多媒体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图、表以及视频等借助现代技术PPT、Flash等传达水文信息,表达水文过程,解决理论课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3]。

3.3 调整实践教学,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作为工科专业,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每年的暑假都有实习内容,在这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水文地质调查等内容外,还包括水文测验与调查、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水分析化学[4]。同时重要课程均设计有课程设计,如水文计算、水文预报、专门水文地质学、水流数值模拟等。

3.4 开放先进实验设备,让本科生真正走进实验室

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10年度立項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多个先进的分析测试平台,但之前该实验室只针对教师和研究生开放,本科生不允许进入。但近3年随着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开放性创新实验的大力支持,许多本科生开始走入实验室,但只是在水利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的水分析化学实验室,虽然除了常规分析仪器设备之外也有一些如紫外、液相色谱、气象色谱等先进仪器以供使用,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建议该重点实验室能对本科生开放,做到真正的让实验室为所有学生所用。

3.5 与相关单位形成稳定关系,产学研相结合

到相关单位实习,是学生从学校的学习走向社会的重要纽带。一般学生毕业后都有个实习期,如果能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提供这一实习机会,就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胜任相关工作,对于就业将会起到重要的帮助。因此与相关单位形成稳定的关系,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学校、单位都有益处。对于学校而言,让学生进入相关生产单位实习,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对于单位而言,若能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培养和找到符合自己单位要求的毕业生,则是个一举两得的事。

4 结语

目前,水文学的理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瓶颈,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教学环节却还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和改进。针对目前水文水利计算教学方案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该文以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从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实践调整、实验设施开放、产学研相结合五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期望为建立与社会生产需求更适应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案提供建议,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社会竞争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郭纯青,周蕊,代俊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83-85.

[2] 王龙,龙晓敏,杨蕊.《工程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98-99.

[3] 方樟,马喆,梁秀娟.等.《水文水利计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157.

[4] 赵华荣.环境学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4):61-62.

统计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将大数据时代作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机会窗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的再出发。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特征:拥抱复杂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凸显预成是窥探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的切入口;紧扣相关关系是解码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关键;数据发声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组织”的强力支撑。大数据时代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观的题中之义,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担当。

关键词: 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复杂性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3.012

A Research on Complex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Big Data Era

WANG Xiyue, LI Haonan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era,this paper explores complex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an opportunity window so as to restarting examin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trend.To be specific,noticing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era of big data,recognizing complexity as the premise of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ighlighting pre-formation at the begining to explore the complexity;decoding the complexity by the key of interlocked relationships,airing strong voice by means of big data to support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ploration and examination on complex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not only explain the meaning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practice theory,but also mirror the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the era.

big dat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lexity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既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活动,其复杂性主要根源于人的复杂性。人在感性世界的复杂性仍无法直接展现或量化,直至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时代将人及其社会活动通过数据发声、数据交叉、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手段,将其从机器读取的数据化转为人类可视的数字化。大数据如全景敞视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扫描,在海量的数据海洋中窥探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奥秘。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2017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了集体学习,大数据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大数据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涉大数据的研究及发文数量也在节节攀升,截至目前大数据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那大数据是什么?其概念是什么?其又是具备哪些特征而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大数据概念

英国权威数据专家舍恩伯格等在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曾这样描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1]大数据时代具有颠覆性,它在颠覆人们对传统互联网行业运行机理解读的同时,也颠覆了人们的思维认知。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变革人们工作、生活、思维的时代。

理论的建构始于概念的精准界定,概念竞争的焦点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由于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大数据概念的界定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维度,因此至今国内外对大数据的概念还没有公认的界定。

一方面,国外对大数据的认识与定义主要是描述性定义。《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即出自于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麦肯锡公司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并给出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同时强调,并不是说一定要超过特定 TB 级的数据集才能算是大数据[2]。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舍恩伯格等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1]

另一方面,对大数据的认识与定义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的特点上。基于对大数据所具备不同特点的归纳和总结,关于大数据概念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V定义[3],即认为大数据需满足3个特点:规模性、多样性和高速性。还有的学者基于3V特点提出大数据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表征,对大数据进行了5V的定义,即国际数据公司认为大数据还应当具有价值性的特点[4]。对大数据概念的定义需要搁置,但搁置并非悬置。大数据是多技术的组成,其自身的属性与特点也将会在其广泛应用中不断地得到展现。单从其功能角度来界定概念有失逻辑,因此暂时搁置大数据概念,在大数据的发展中归纳和演绎其逻辑内涵,当这种内生逻辑一旦显现,并被人们所认知,大数据的概念也就形成。

(二)大数据时代的三大主要特征

基于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提取、分析使得我们对所研究事物获得全方位的认识,从马克思对质、量、度的论述来看,这是量变引发质变的原因。因此,量变导致质变是大数据时代的一大主要特征。此外,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变革思维,大数据使得我们思维从追求因果关系变革到追求相关关系,从追求准确变革为预测趋势,大数据不仅让我们不再期许精确性,也无法实现精确性,错误并不是大数据固有特征,而是一个我们无法处理的现实问题并且有可能长期存在[1]。上述之外,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预测趋势。大数据时代发展的今天,人们把精力更多集中在预测趋势上,毕竟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因为提高精确性的收益远不如扩大数据的收益大,这也是研究焦点的转变。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的可能性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追问、研究、争鸣向来已久。近些年来,有学者从应对突发事件入手,探析突发事件背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有学者从社会转型切入,在复杂的社会转型中洞悉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新表征,为接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理论借鉴。大数据时代因其特征使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研究成为可能。何为复杂性?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又具有何种特征?大数据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復杂性研究提供了怎样的机会窗口?这些都是本文需回答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表征

复杂性研究起源于西方,在中国的发展也有20余年,国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1世纪初期,且近年来受到学界的不断关注。那么何为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复杂性?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又有怎样的表征?

1.何为复杂性

阐释何为复杂性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其一,国外学者认为复杂性即“不断地往返穿梭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基本元素和总体之间、可分割性和不可分割性之间,复杂性思维方式既超越又整合简化思维方式” [5];国内学者认为“复杂性是一种系统属性,一种整体涌现性”[6]。对于复杂性研究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对复杂的认识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体现,即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无所为但又无不为”,这种观点提出的出发点是老子对自然的敬畏,换言之是对于复杂性的敬畏,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智慧,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二,复杂性根源于人,探究何为复杂归根到底是探究人为何复杂。人是复杂的,从人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既可以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又是一种可能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7];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只有把握人的本质才能真正了解人,进而探究人的复杂性。人之所以为人不是作为个体的存在,而是融入社会的存在。正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

2.复杂性表征

埃德加·莫兰谈到复杂性与教育问题的关系时指出:“未来教育的基本使命之一是审视和研究人类的复杂性。”[9] 思想政治教育恰恰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的中心便是复杂的人,而大数据时代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提供了技术支撑,还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复杂性特点的归纳总结,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具有预成性、相关关系性、自组织性等特点。

预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在大数据时代下最具表现的特征。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当然这种预测是建立在一定数据搜集、处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在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则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分析,换言之,在大数据之前我们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用的仅仅是“放大镜”,而现在大数据给予了我们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显微镜”,使得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复杂性这个前提更加深信不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逢浙江大学开学季,一款名叫“找老师”的测评软件总是能火遍新生群,该软件以其匿名程度高、参评详细成为学生选课的依据之一。这是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阶段的运用,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复杂因素最大限度地通过数据表现出来,让“数据发声”,提前规划或者整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把握好其预成性。

相关关系性既是大数据的核心特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重要特征。相关关系即非线性关系,是与因果关系或线性关系相对应的。在大数据时代,要想在复杂、海量的数据中求得绝对准确,就像数学中的二分法,仅仅是无限接近于准确。因此,把握相关关系放弃决定精准,预测趋势才是大数据时代的取胜之道。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往往表现出相关关系性的特点,这点值得我们十分注意,因为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一种认知的变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大数据把握住相关关系,打破线性思维定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其实就是在探究和把握这种相关关系。从不同视角获得灵感,进而将灵感付诸于实践,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推动历史进程发展的原动力,大数据的到来则是将这种灵感的获得变为更加广泛、直接、迅速。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呈现自组织性特点,即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存在就是为了加速这一过程的演进。正如多尔所言:“自组织是生活的本质。”[10]思想政治教育亦然。在大数据时代下为这种复杂动力提供如全景敞视展现的可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组性特点,是人们在客观条件下的理性认识,大数据则又巩固了这层理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组织性决定了我们在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时应该将其作为整体,不能割裂来看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各系统的自组织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加平衡、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研究提供机会窗口

大数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重要佐证,为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变革了思维、拓宽了视野,提供了创新素材与可能。

第一,大数据时代是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重要佐证。大数据来临之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对这些理论的验证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但苦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对这种非线性的案例列举捉襟见肘。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这种非线性的案例不胜枚举,从年度关键热词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从每年“双十一”“双十二”的图书销售类别折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所思、所需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无论是从其自身整体还是其内部构成要素来看皆是如此,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体验到这种复杂。这将为我们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显微镜”。

第二,大数据时代变革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认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素材。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打破了人们的原有线性思维定式,将对因果关系的追求转变为对相关关系的把握,这使得我们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思维的认知,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对待,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体性,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相关关系,将这种认知贯穿于思想政治发展全过程。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可能。大数据以其强大数据收集、提取、分析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景式扫描与立体性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进而数字化,从对“量”上把握,发现“质”的存在,从而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大数据将从现实和实践层面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提供检验与验证的同时,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审视未来的机会窗口。

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研究意义

用复杂性思维来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不再满足充当传声筒的角色,让受教育者主体性逐步生成,让智慧代替知识,让灵性、主体性代替智性,破除那种只重视社会、忽略个人,只重群体忽略个体发展的局面,促进人自身进行转型[11]。在大数据时代重新审视思想政治的复杂性,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观角度

马克思曾说过:“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大数据使人们对这物质世界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目的则是为了增强对人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速率与效度,更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在大数据来临前,我们在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可以把握人的复杂性,无论是阎云翔笔下的下玾村,还是林耀华描述的黄村,都折射出人的复杂性。但这种对人的认识需要长时间,甚至是不间断的调查与体验。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则使得这种时间成本大大降低,数据往往能更加客观、直观、迅速地反馈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是对人最真实状态的记录与展现。田野调查、访谈法等社会学和统计学常用的调查方法使得被调查对象或多或少并非呈现最自然的状态,而大数据时代则不同,其在无声中,记录、分析、反馈着最为真实的人。对人有了更为真实的关注之后,这将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

第二,从否定之否定角度来看,将大数据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其实质是一种“扬弃”。大数据的魅力不仅仅是预测未来,它也可以对过往的数据进行“数据重组”“数据再利用”等,从而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1984年设立至今,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许多研究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适用于当时社会发展和人的塑造培养要求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实质需要“扬弃”。大数据时代恰恰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扬弃”的现实抓手。将复杂、繁多的研究成果,再次进行数据交叉,打破时间限制与地域隔阂,在过往中斩获新的突破点,从另一方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需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研究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将会随着这种辩证发展不断发展,换言之,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构成要素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是由多要素或者多系统构成的。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构成要素来洞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透过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来窥视其内部机理,这些为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提供内部视角。学界前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要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即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内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社会环境)四个要素[12]。

第一,大数据时代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界限。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在大数据时代被不断弱化,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海量资源打破了时间、空间等物理条件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成本较低甚至免费,从而深受学习者的喜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這在大数据时代更为直观地表现出来。

首先,教育者的存在形式在大数据时代脱离了现实的存在,变为数据化、数字化的存在。“网课”“慕课”“远程教学”等以数据转化、加载、传输为依托的新型授课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虚拟存在的现实。

其次,受教育者不再集中显现某一群体的特征,而表现为多元化,其受教育的目的也呈现异质性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知识获得的速率与知识的实效性方面有时还超过受教育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传统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情况:老师被学生问到,进而被问倒。其背后往往都有大数据来为学生充当知识对抗的支撑,换言之,一个人如何回答强大的搜索引擎呢?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界限在大数据时代逐渐缩小。传统的知识储备量本质上是主客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除少量核心机密外皆被一扫而尽。大数据时代主客体间的界限或者区分,落在了思维的差距上。主客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被大数据填补,但思维却无法实现,客体求之于主体的更多的是思维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尽管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界限在不断缩小,甚至有被模糊的风险,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第二,大数据时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更加多元。

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内容、方法是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更加多元,视频直播、抖音短视频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视频直播、抖音短视频可谓是流量界的宠儿,其因即时性强、干扰性低、稳定性高等特点深受受教育者们的喜爱和追捧。这种多元的介体的产生根源来源于人的复杂性,在技术或者客观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人的复杂性就会显现或者放大。这种多介体井喷式的出现,首先,归功于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使得这种介体的存在成为可能。除此之外,这也是人们需求诉求的一种表达,即对存在即合理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以在其介体上率先展开,先抓住流量,获得诉求,再进而提升质量,打造精品。

第三,大数据时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从已知向未知延伸。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3]环境对于思想政治的影响古今中外都有其权威的的阐述,无论是中国的“孟母三迁”还是杜威提出的“教育既生活”,都是对环境影响教育的肯定。大数据时代所建立起来的这种数字空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从已知向未知进行了延伸。

一方面,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处的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扫描。灵感源于全景敞视主义名词的创始人福柯,而福柯又受到边沁全景敞式建筑的学说影响。福柯与边沁皆是站在权力物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全景敞视,因而全景敞视让人略感不适,但还好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说理与建构。大数据的来临则将这种全场敞视变为现实,无论你接不接受,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这种全方位的立体扫描已经形成。纷扰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已经可以被数据化进而数字化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已知世界已被大数据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大数据独有的预测趋势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探寻未来环体甚至构建未来环体的机会与可能,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创新的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上由已知空间向未知空间和联空间进行延伸。”[1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为未来培养人的作用,由于其所具备的复杂性以及人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将我们的价值观念、未来期许灌输到了受教育者的身上,进而通过受教育者来塑造这种价值观与未来期许。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我们采用的是整体布局来建设未来,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则可以实现精准化设计,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也随着大数据的分众使复杂变得清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环体也逐渐变得可预测与可塑造。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5]“三全育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而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是研究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逐渐展现。大数据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研究提供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同时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其有效性的提升贡献新方法、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MANYIKA J,CHUI M,BROWN B,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R/OL].(2011-05-12)[2020-07-02].http:∥www.doc88.com/p-667131489289.html.

[3] BRYANTR E,KATZ R H,LAZOWSKA E D.Big-data computing: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commerce,science,and society[R/OL].(2008-12-22)[2012-10-02].https:∥www.docin.com/p-440963634.html.

[4] BARWICK H.The “four Vs”of Big Data,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symposium[EB/OL].[2012-10-02][2020-06-15].http:∥www.computerworld.com.au/article/396198/iiis_four_vs_big_data/.

[5] 埃德加·莫蘭.论复杂性思维[J].陈一壮,译.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5):18-21.

[6] 苗东升.复杂性管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 卢岚.复杂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优化[J].理论与改革,2007(4):143-145.

[1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 刘宏达,潘开艳.融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的视角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52-56.

[15]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编辑: 程爱婕)

收稿日期: 2020-09-22

作者简介: 王西月(1992-),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E-mail:343592828@qq.com

统计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各个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同学都需要共同学习的课程。论文以三亚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同学作为调研对象,从学生基础、学时设置、开设时间、教材选择、作业情况、统计软件、考核方式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情况。

【关键词】统计学;旅游管理;课程现状

1 引言

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規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本门课程主要讲述如何搜集、整理数据和进行定量分析、综合评价的方法[1]。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它是后续课程《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市场调研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重要帮助。

2 统计学课程调研情况

2018年7月对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4个班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通过问卷星网页链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填写,共收到239份有效问卷。各专业方向具体填写问卷的人数为:旅游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72人、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62人、旅游管理(邮轮管理方向)56人、旅游管理(高尔夫管理方向)49人。

3 统计学课程现状

3.1 学生基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文科生比重大,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被调查的239名学生中182人高中学习文科、54人高中学习理科,还有3人高中所在地区高考时不分文理科。班级学生中文科生比例超过70%,对数字、数学类的课程接受度不高。加上旅游管理的专业课多以偏文科的文字类课程为主,学生文字功底较好,相应地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而统计学是需要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课程,对学生而言考验就比较大。

3.2 学时设置

教学计划中统计学学时设置较少,三亚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学时为32课时,全部为理论课程。统计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相当有难度的课程,32个课时只能够教师讲授基础知识点,不能很好地让同学完全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知识,如果课堂需要扩展,就需要更长的学时来支撑。现在课程改革都在提倡课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仅仅32个课程不足以将课程知识点进行展开,否则教学计划里的核心知识点就讲授不完。

3.3 开设时间

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这样设置的优点是临近大四写论文的时间,同学们学习了统计学课程,可以立即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毕业论文的调研工作,并能制作相应的图表和进行数据分析。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从实习岗位回来后普遍学习状态不如实习前,并根据长期观察可知高校高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如低年级学生,故建议将统计学课程设置在大三实习前,最好在大二阶段。

3.4 教材选择

教材选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所著的统计学教材,这本教材知识点全面,理论丰富,逻辑清晰,选用这本教材对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学知识很有好处。全国大部分经管类专业都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教材,这有利于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只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触此类课程较少,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人不多,学生更喜欢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材中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的较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教材难度大,特别是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章节对学生的逻辑能力要求太高,班级里能掌握的学生数量很少,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对239名旅游管理学生进行的调研中,有112名学生认为目前选用的教材比较难,认为教材比较容易和非常容易的学生加起来都只有7名,所占比例仅为2.93%。

3.5 作业情况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每一个章节讲授完毕后,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这对统计学这门学科而言是必须的。只有通过练习积累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但在调研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现在学业负担较重,每门课程都有较多的作业,加上学生活动,学生们的休息时间明显不够,这导致部分同学出现上课睡觉的现象,影响正常教学活动[2]。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最希望的作业频率为一学期布置三次,有95人选择此选项。一学期五次作业的选择的人数较少,仅有10人。

从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作业质量上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按时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个别同学拖交、欠交作业。作业雷同率在30%左右,少数同学之间存在互相抄袭的现象。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增加课堂练习,节约同学们课下的时间,课堂练习既可以很好地督促同学们及时完成练习,并且教师能够现场监督,防止抄袭现象,及时准确掌握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得到准确有效的反馈。但这需要有相应的课时作为支撑,才能安排专门的习题课。

3.6 统计软件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科学,学习统计学不可避免地要学习统计软件[3]。SAS、SPSS、EXCEL、EVIEWS、STATA都是同学们写毕业论文可能用到的软件,特别是EXCEL、SPSS这两个软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应该是必须掌握的软件,而且这两个软件的统计功能非常常用,不仅学生写毕业论文会用到,也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很有可能用到的软件。EXCEL、SPSS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只要保障一定的教学和练习量,是每位同学都可以掌握的。但目前由于课程设置中没有安排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实操课,普通教室条件有限,仅仅通过教师演示相应操作的方式来学习统计软件,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练习,大部分同学虽然上课听懂了,但没有实际操作,到自己用的时候就不会了。

3.7 考核方式

针对三亚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所应占比例这一问题进行调研时得到以下结果:32.64%的同学认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应为50%,有78名同学选择此选项。最少一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占填写问卷同学数量的8.79%,仅有21名同学选择期末考试比例应占分数的70%。即大部分同学认为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能完全代表他们的水平,应该降低期末分数占总成绩的比例。有些同学可能平时学习认真刻苦,但不善于考试。所以认为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五比五”比较合理,能较公正地代表学生的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目前采用笔试、以试卷作答的形式进行,开卷考试符合大多数同学的意愿,有58.16%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比较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有32名学生提出应该在期末考试中加入上机实操的部分。

4 结语

从三亚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可知,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前的数学基础较薄弱,统计学的课程难度对学生而言相对较大;课时设置需要从现有的32课时增加到48课时,并能开设相应的上机实操课,在上机课时教师系统讲授和训练学生掌握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统计学课程开设时间最好调整在大二阶段,有利于學生的前后课程衔接;目前采用的开卷考试形式比较受学生认同,可进一步降低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让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的五成,并增加上机实操考试,采用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是未来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蒋倩.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7(10):387-388.

【3】王炯琦,吴翊,周海银.统计学专业教学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 (03):87-88.

统计学论文范文第5篇

素材快递

2017年9月1日.广州动物园动物行为展示馆正式闭馆.将被规划建设成为非经营性的科普展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意味着.已有24年历史的广州动物园马戏表演就此谢幕。随着广州动物园动物行为展示馆的关闭,猴子走钢丝、黑猩猩打鼓、鹦鹉骑车等动物表演将不复存在。对此,民众反应不一:广州市民罗先生称,小时候父亲曾带他来过几次动物园看马戏.这是他儿时最深刻、最快乐的记忆之一。现在马戏表演没有了.心里有些不舍。“强迫动物表演取悦人类.已经不符合现代文明趋势。”曾在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担任志愿者的李女士对广州动物园取消动物表演表示赞赏。

据广州动物园方面透露.未来动物园在动物训练方面的工作.不再是为了满足游客欢乐的需求.而是通过饲养员与动物之间的长期沟通和行为训练.帮助动物治疗疾病、恢复自然行为能力等。并且,动物园响应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关于提升动物福利的倡议.将升级改造一批旧的动物笼舍.开展一系列动物自然行为研究.从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型发展。

热议观点

观点1:彰显人性

众所周知.动物也是有灵性、有尊严的.同样需要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长期以来.它们被人们通过诱导的方式进行各种残酷的训练,以此取悦人类。动物表演招来一片笑声.可又有几人知晓.那笑声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残忍!广州动物园结束马戏表演,让动物在生活场景中展现其自然行为.并帮助它们治疗疾病、恢复自然行为能力.彰显了人性的善良与关爱.应为之点赞。

观点2:重义轻利

毋庸讳言.广州动物园动物行为展示馆的马戏表演.无论是动物园还是马戏团承包经营者.都会从中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然而.在“义”和“利”面前.广州动物园作出明智的选择,把那些饱受摧残的动物们解放出来,让它们顺应天性,恢复自然行为能力,是珍视生命、倡导文明的义举。

观点3:操之过急

马戏表演起源于古罗马竞技场。在我国.马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就有“马戏斗虎”的记载。三国之时,马戏表演也很普遍。到了宋代.马戏伎艺更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清代的马戏.又有新的创造。时至今日,马戏更是备受人们的青睐。广州动物园动物行为展示馆闭馆.会让人们感到莫大的失落.淡忘最深刻、最快乐的记忆。欲速则不达.广州动物园突然取消动物表演的决定.显然不够成熟。

热点速用

君子当重义而轻利

石婧

已有24年历史的广州动物园马戏表演宣告谢幕.并将动物行为展示馆建设成为非经营性科普展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一消息传来,无数人为之点赞。此举昭示人们:重义轻利,顺民心,合天意。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讲求为人处事.道义为先.“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也是君子人格的准则。《论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强调“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古圣先贤的教诲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筑起中华儿女人格精神的重要基石.经久不衰。

据《唐摭言》记载,唐朝熊执易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到得潼关.秋雨连绵.无法行走.滞留在旅店里.他忽然听到隔壁有一个男子唉声叹气.就过去询问。原来,那个人是前尧山县令樊泽,去京城参加殿试.走到这里马死了.钱也花光了.无法继续前行。于是.熊执易将自己的马骑和钱全部送给樊泽.樊泽准时参考并被录取.而熊执易却无缘科考。熊执易与樊泽萍水相逢.见人有难.却能倾囊相助.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功名.真可谓仁义之至。如熊执易一般.广州动物园放弃丰厚的经济利益.将动物放出樊笼.恢复其自然行为能力.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文明的倡导。其在“义”“利”面前想得透.看得淡,守得住,行得正,其境界之高为人景仰,为世人树起了道德标杆。

然而.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为了金钱而置道义于不顾.唯利是图。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呼唤道义的回归,刻不容缓!当然,天下没有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金钱与物质做保障。我们不反对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求.我们反对的是那种“非正义的剥削”和“冷冰冰的利己主义的算计”。在逐利之路上.我们要牢记《增广贤文》里的那句名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愿广州动物园的大义之举能唤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们,在“利”与“义”不可兼得时.能果敢地“舍利而取义”.做一个无愧于天地良心的正人君子!

【陕西省商南高中高三(17)班】

●点评

本文先从正面运用上面的素材论述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接着从反面论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见利忘义的现象,给人以警醒。在素材使用上.本文详略有致.内涵丰富.在语言表达上,本文对比论证富有气势,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引用名言警句.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韩延明/供稿】

热点速览

长效治沙

绿化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控制沙漠荒漠化面积达到1.1万平方公里.这是库布其沙漠治理带来的成果.也是中国在防治荒漠化成就中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采用PPP合作模式.即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拉动、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生态、产业、民生”共赢模式。

除了库布其.中国其他地区也都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发展出了因地制宜的产业模式.既做到了防沙治沙.又产生了经济回报。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在含水量较高的沙漠中种植水稻.成熟后的“沙米”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有的地方通过治沙后发展沙漠、绿洲旅游项目.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素材延伸

如同有人形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一样.沙漠本身也可以是一种资源.就看如何对其进行转化和利用,在控制沙漠化、营造更多绿洲的大背景下.沙漠种植业、沙漠工业、沙漠旅游业、沙漠畜牧业、沙漠能源业都可以得到发展,、这在中国的治沙经验中已经得到了体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实上.沙漠并不可怕.将沙漠“变废为宝”的理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多方获益.长效治理.“造血”的治沙才能让参与者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城市焦虑”

据《杭州日报》报道,一篇文章《时隔十年再看“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在新赛道上,上海已被杭州甩下半个身位》,引发网友、社交媒体甚至学界的激烈讨论。其实,“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曾是上海从创新角度的自谦性发问.并不是指城市竞争力或创新环境。在中国.类似城市竞争的话题一直很热.例如.最为广泛的是北京到上海的南北“双城记”.还有“深圳赶超香港”等.不一而足.总能撩动国人敏感的神经。其实.类似话题并不具备统计学价值.“上海已被杭州甩下半个身位”之说也不具有科学性。上海和杭州是否出马云.并不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判断标准,至少不是全部。但十余年来,人们将这种“谬误”屡屡重提.更多地折射出人们的一种“大城市焦虑”。

素材延伸

其实.杭州与上海之比并不是规模、GDP、创新之比。这种对比背后隐藏的是城市空间与产业格局的新趋势。信息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思路.不再一味追求规模.而是寻求“专业化”。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专业化城市更容易产生就业聚集、提升民众幸福感.也更容易提高生产效率,在信息网络时代.传统的区域城市体系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

打开阅读的趣味空间

2017年8月8日上午.一趟以“阅读”为主题的彩虹地铁专列在浙江省杭州市地铁2号线启动。该专列6节车厢绘有6种色彩,对应儿童、科幻、武侠、爱情、推理和历史6个阅读主题.乘车扫描二维码后即可在移动端阅读图书.感受阅读的乐趣。

数字时代.如何让阅读更好地走进人们.是推动全民阅读必須回答好的重要课题,、彩虹地铁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用精选的书本和彩虹般的色彩将车厢打造成一个趣味空间.为数字阅读打开新的途径.也为沉浸式阅读提供新的体验.更为城市生活增添书香气息。当阅读触手可及,一趟承载着知识的专列必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素材延伸

统计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生物统计学是高校生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该文结合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就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以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Key words: Bio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effect

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实验数据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如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解析科学规律,已成为生物科学发展的限制因素。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进行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和推到科学规律的工具科学,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科领域[1,2]。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学原理和分析方法解析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提高整体素质,已经成为高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3-5]。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通过分析高校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新时期生物学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的统计学人才。

1 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1.1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讲授,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目前的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教师依托教材,讲授相关的统计理论和分析方法,推到涉及到的定理和公式。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抽象,难以理解;概念和公式多而复杂,难以记忆和应用,导致该课程在教学上具有“难教”“难懂”“难学”的特点。传统教学以板书为主,或结合多媒体授课,主要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机械的记忆有关公式,不能当堂理解其含义并灵活运用。当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或因事假而耽误课程,就更难理解后续章节内容,久而久之便对该课程失去兴趣,而且极易产生抵触心理。

1.2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软件教学和理论教学脱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数据不断产生,即进入大数据时代,要利用生物统计学解决实际的科研问题,单凭依据统计理论和方法,计算相应的统计值指标是不够的,而需要相应的统计学软件分析试验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目前多数高校生物类专业的生物统计学课堂理论教学与统计软件上机试验不能有机结合。目前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各类统计软件被广泛开发和应用,比如Excel表统计分析工具、SAS、SPSS、R语言和DPS数据处理软件等等,各高校一般都是对各种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的说明讲授,而不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类软件,并能灵活运用,导致课堂所学内容与科研实践不能紧密结合,学生利用软件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不能显著提高。

2 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2.1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统计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生物科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加之生物统计学课程学时的限制,在教学中因注重讲解统计方法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案例教学,设计并引入适宜的统计案例,从案例的数据资料开始,讲解根据实验目的,如何采用不同的实验设计或调查方式进行数据的搜集,怎样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如何保证取得样本的代表性,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如何利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如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卡方测验等分析试验数据,提高统计分析方法的可学性和应用性,为学生踏入社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奠定基础,进而培养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根据生物类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生物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2 结合软件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目前在多数农业类高校生物统计教学中,课堂教学和软件应用环节脱离,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没有把相关软件的应用融合进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和公式,不能灵活运用,而进行软件教学时,学生忘记相关理论或分析方法不能与相关理论联系,只能照搬硬套,机械的分析数据,不理解分析原理或不能解释所分析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讲章节内容,结合相关软件如DPS、SPSS、EXCEL等进行课堂演示讲解,重点讲述分析原理及其对分析结果科学合理的解释。增加课堂软降实训内容,增强学生课堂理解统计学原理和实际应用的实践能力,提高课堂趣味和效果

2.3 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生物统计学内容枯燥,公式繁多,理论抽象,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引入具体的案例,结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再如课堂教学中探索“讲—学—练—思—拓”的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由课堂教师的“一言堂”变成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多言堂”,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统计学学习的趣味性。打破僵化死板的傳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统计方法,强化统计思维。

2.4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拓宽学习沟通渠道 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统计学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课外资料传送,布置作业、单元测试、模拟考、答疑及讨论等课外教学活动。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教与学互动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日常教学情况反馈,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工作。

3 优化考核方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考核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侧重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论性考查。由于该课程的应用较强,除了传统的闭卷考察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对理论知识应用性的考察。因此,可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以下3部分:首先是理论知识的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权重占总成绩的60%;其次为上机操作考核,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学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统计推断等,权重占总成绩的30%;最后是平时成绩的评析,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率等,权重占总成绩的10%。通过以上的考核方式,希望能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学生自觉性、学习态度等有一个综合的评定。

生物统计学课程作为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工具课,对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以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及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十分重要。要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不仅要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相萍,张廷荣.《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9):87-88.

[2]陈秀莉.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J].阴山学刊,2014,28(3):90-92.

[3]徐向华,刘翠英,李仁英,等,宫敏.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5618-5619,5621.

[4]李昆太,程新.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7):93-94.

[5]戚文华,蒋雪梅.《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5):148-149.

(責编:张宏民)

上一篇:产品质量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技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