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县域经济论文范文

2024-02-10

技术创新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1.1 宏观背景

茶属双子叶植物, 约30属, 500种, 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有14属, 397种, 主产长江以南各地。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 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茶叶加工又称“制茶”, 是将茶树鲜叶经过各道加工工序, 制成各种半成品茶或成品茶的过程。按加工过程不同, 可分为初制 (初加工) 、精制 (精加工) 、再加工和深加工。加工工艺不同便形成不同的茶类, 各茶类茶叶品质的形成取决于加工工序的协调配合;优质的鲜叶原料只有在精湛的加工条件下, 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各种茶叶。

1.2 案例背景

常德地处湖南湘西北, 所辖9个区县 (市) 均处于北纬28°24′至30°8′之间, 是全球茶叶生产“黄金纬度带”。武陵山脉和新安江上游是我国绿茶生产“金三角”产区, 常德地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洞庭湖湿地, 所产茶叶香高味醇, 品质优良, 尤其是本地良种桃源大叶茶、石门有机茶、澧县太青有机茶发芽早、长势旺, 持嫩性强, 内含物丰富, 更是茶中精品。

目前常德地区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石门、桃源和澧县太青山, 2010年常德市茶园栽培面积达到25万亩, 其中采摘面积17.68万亩, 良种茶园面积10.12万亩, 产量2.1万吨, 产值5亿元以上。

我们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为例。桃源县是有40个乡镇, 近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 有33个乡镇产茶。特别是地处湘西雪峰山尾的洞庭湖过渡地带的茶庵铺、太平铺、小洋溪、澄溪、水溪等五条溪流贯穿首尾, 环境优良。茶园面积8.5万亩。

目前有雁群、湘北、古洞春、武陵、紫艺、腾琼、乌云界等17家规模茶叶加工企业。拥有加工场地面积4.2万平方米, 茶叶加工规模25万担。其中古洞春、紫艺省级龙头企业2家;腾琼市级龙头企业1家;通过QS认证企业13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推广实施有机茶标准论证企业有古洞春、腾琼、紫艺3家;精制黑茶厂1家;精制红茶厂1家。

2 理论要求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他认为技术创新包括五种形式: (1) 新产品的开发 (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新产品或对原有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进。即产品创新) ; (2) 新工艺的采用 (新的生产方法或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即工艺创新) ; (3) 新资源的利用 (新材料或半成品的采用, 或是原有材料或半成品找到了新用途。即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 (4) 新市场的开辟 (从未进入过的新市场或在原来市场中找到了新市场。即市场创新) ; (5) 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建立 (即组织创新)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 ,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迈尔斯 (S.myers) 和马奎斯 (D.G.Marquis) 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 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 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 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NSF在70年代的技术创新的限定还比较窄, 但到70年代下半期, NSF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改变了“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缪尔塞 (R.Mueser) 认为:当一件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后, 发展到实际和应用程序, 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 他做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将技术发明所阐明的技术新思想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 在此基础上, 通过功能、结构、市场三方面的分析, 将技术原理上的可行性转变成为具有一定能够市场占有的可行性, 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综上所述, 技术创新可以概括为, 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 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 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 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3 推动作用

3.1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

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新技术的产业化, 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 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和动因, 因为每当有技术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时, 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都会发生质的变化, 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都要重新组合, 其结果会进一步形成积聚效应, 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或者取代某些传统产业部门, 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使一个国家 (或区域) 的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3.2 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指依靠技术创新成果, 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 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推行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 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能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3.3 技术创新是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资源的稀缺性, 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无例外。这是因为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要而言, 资源的供给是受到限制的, 主要包括资源数量的限制、质量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结构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和环境容量的限制等。但是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稀缺性, 重视这一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尤为重要。

4 实践意义

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茶叶加工业为例。桃源大叶茶系桃源大叶经过独特工艺精制加工而成的茶制品的统称, 按加工工艺和产品品质分为:桃源大叶芽茶、桃源大叶毛尖、桃源大叶绿茶。

1969年, 桃源茶业工作者卢万俊在该县太平铺乡陆家冲村发现一棵野生大叶茶树。经权威部门多次检测, 桃源大叶茶的茶多酚含量高达31.69%, 氨基酸含量8.56%以上, 远高于其他茶品种, 是极为难得的优良野生茶叶品种。大叶茶采摘期比一般茶叶长5个月, 鲜叶产量比其他品种的茶叶高3倍, 经选育、繁殖和试验示范, 于1989年通过湖南省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1992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桃源大叶”。

以桃源大叶茶为原料制作的各种茶叶, 茶质翠绿鲜浓, 饮后口齿留香, 清香持久。特别是以芽头制作而成的“野茶王”, 其外形壮实挺秀, 银毫披露, 色泽嫩绿, 嫩香悠长, 汤色绿艳明亮, 泡制后三起三落, 如雨后春笋迎宾之状, 滋味鲜醇, 叶底嫩绿明亮。“桃花源”、“灵芽”、“古洞春”牌桃源大叶茶多次在各种博览会和湖南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奖, “古洞春”、“灵芽”牌大叶茶分别于2003年、2004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 2005年10月, 桃源大叶茶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依托这一独特资源, 桃源县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 用于良种繁育、茶园建设、产品开发和品牌奖励;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将茶叶产业打造成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6.3万亩, 种植品种10多个, 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县、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茶叶规模精制加工厂10家,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拥有知名茶叶品牌10多个, 年加工本县及湖北、贵州、四川、浙江等地的茶叶18万担。

总之, 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 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渗透, 不断改进着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方式, 提高了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生产力, 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渗透, 不断改进着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方式, 提高了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生产力, 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本文以湖南省桃源县茶叶加工业为例, 研究技术创新对农产品加工业在技术研发、产业机构调整、区域经济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业,桃源县

参考文献

[1] 侯成君, 赵嵩正.中国国情国力.2007 (8) .

[2] (美) 熊彼得, 杜贞旭, 郑丽萍, 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8-1.

[3] 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4] 罗伟, 连燕华, 方新, 等[著].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5] 余志良, 谢洪明.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6) .

[6] http://www.taoyuan.gov.cn/col/7.htm[EB/OL].湖南省桃源县政府网站.

[7] http://njs.ndrc.gov.cn/njxx/t20100715_360899.htm[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

[8] http://www.hncounty.com/news/Show.asp?id=94[EB/OL].湖南县域经济网.

技术创新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2017年1月7日,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新思路 新机遇 新突破”为主题,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式转变,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最新观点与成果。

本次论坛立足“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与县域经济发展”“幸福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等议题,深入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机遇,谋求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新突破。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贺铿:

转变思想观念促 “三化”结合

要建设全面小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就要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结合,要真正转变思想,以發展县域经济。

要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农业现代化,一个是农产品安全。农业现代化问题最要解决的就是农业土地的流转问题。农用土地不能很好地流转,它就会影响产业的规模经营,就会影响农业现代化,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现代化的发展,所以要解决农用土地如何流转的问题,

城市化在县域经济建设当中,就应该把小城镇的建设作为一个主要的抓手。让剩余劳动力尽量在家门口就业,农民不需要离乡背井,这样会解决许多问题。

目前,中部和西部的县财政困难,主要是没有非农产业,没有工业,因此需要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结合起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

县域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基础性作用

县是我们国家财政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基础性作用,“三农”问题或扶贫问题需要依靠全社会各种经济综合发展来解决。应该注意四个方面:一、强调绿色发展,有些县发展经济,把污染企业招进来,虽然对县财政有点贡献,但是对县环境污染较大;二、注意因地制宜,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各有特色,做好其中一个方面就可以立足;三、注重市场选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资源禀赋特色,但不是都能发展到前十名样子;四、县域经济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开放的部分。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智库部部长靳宝华: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助力生态小镇建设

国家开发银行坚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一般商业金融找项目,就是摘熟桃子;但是开发性金融做培育项目,习惯种树,在城市基础建设和产业建设方面做工作。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成立之后,继续发挥开发性金融先锋、整合作用,引领社会资源作用。生态本身作为发展资源,生态可以换资本、资源,城镇化可以生态为基础,向生态资本方向发展。随着基础设施和道路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形态上有大发展,县域不一定发展大城市,还可以挖掘特色产业,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晓明:

航空便利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经济,只有通过与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经济体结合,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通用航空是所有的交通工具中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从连通的角度上来讲,航空便利度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农业县可以用飞机去喷洒农药、播种,以及进行农作物的监测,直接提升农产品的产值。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巨建国:

政策标准化助力县域经济高效发展

工作方式如果不发生转变,不可能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也就不可能实现。工作方式如何转变?县域经济如何转型升级?需要建立一套工作4.0的标准模式。在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内,进行全面改造打造第四代产业园,由此,实现了从第一代物业共享到第二代服务共享,从第三代标准共享到第四代的数据共享。

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华堂:

发展县域经济要抓大数据、互联网机遇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抓住大数据、互联网的机遇,以新的思路达到发展的目的。 最近配合国家的生态发展,我们建立了未来城市与基础设施研究院,利用建筑、环境等学科,联合成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院,推动智慧城市的研究、交流。还建立了中国城镇化研究院,进行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交流、合作。

技术创新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2004年广东 GDP总量为16039.46亿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4343.1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6.87亿元。充分表现出了广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排头兵形象。但广东县域经济却发展落后,县人均财政收入156元,比全国县人均219元低29%,还有66.2%的县(市)的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广东总体经济实力而言,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力不足。这已成为广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瓶颈。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

一、县域经济发展要确立好主导产业、建设好重点财源、调整好经济结构

综观我省乃至全国,大凡县域经济落后的地区一定是主导产业缺乏,无重点财源而经济结构又不合理。所以发展县域经济首先就要先择好主导产业,建设重点财源,调整好产业结构。如何才能选择好主导产业,形成财源重点,实现结构的合理呢?有三条标准必须遵循。首先,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东西要能够卖得出去,销路好。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要高,即产品要对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很敏感。决定产品销路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产品本身的价格、人们的消费习惯等,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当人们的收入每提高1%时,产品的销量提高得比1%还要多,我们的产品就有了市场,就一定能形成重点的财源,县域经济就一定能够顺利发展。其次,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要有能力生产,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该搛的钱都能搛回来。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选择的产业生产率速度提高要快。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都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也都是资本、技术和信息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由于生产率速度提高得快,单位时间和单位人工生产的产量就高,我们的供给能力就会很强,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也就很强,该搛的钱就都能搛回来,县域经济就没有不发展的道理。最后是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具有地区优势。符合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有很多,但要根据当地的各项资源禀赋优势来选择最符合我们当地实际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样我们就能驾轻就熟,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最快地发展县域经济。

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科学形成,事实上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合理的标志。拿三次产业来说,第一产业农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农业是基础产业,没有不行,但要靠单纯的农业是很难致富的。要发财致富必须搞工业和第三产业。所以人们经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说明了合理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平均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大体是2%:32%:66%。呈现出一种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随着其序号而递增的趋势。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合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综观全国和广东也是如此,大凡县域经济不发达、财力不足的县,其农业产值比例就高,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就低。而县域经济发达、财力雄厚的县都是非农产业发达的县。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多,非农产业收入水平高,这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高,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广东很多的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我省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关键是要在选准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前题下,坚持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的结构。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要稳定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再者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还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差距上。什么地方GDP增长快、有活力、财政日子好过、老百姓收入高,从县域经济来看,一定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甚至是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大。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尤其是积极扶持非国有的、非公有的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县域经济是地方财政的根基,是县级财政的坚实来源。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思路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和公共财政的性质,着重于宏观整体发展。或者说应着重于前面我们所说的县域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确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财源建设的主体为各类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和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所以县级财政应积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是要以主导产业的确立作为财源建设重点,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对于广东多数欠发达县而言,较有针对性的做法,是要以一定的财力加强主导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对园区水、电、路、通讯以及环保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建设一种良好的投资服务体制,形成一种外部经济的投资环境,以吸引主导产业的广大投资者。可以说,这具有一种抛砖引玉的功效,比较适合欠发达地区。具体工作中,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政策及资金手段,大力扶持园区发展。同时,还应当坚决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浪费资源,突出园区建设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在一个市或县范围内,可以集中建设好一两处园区。鼓励县、乡招商引资进园区,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财政体制合理地分配园区的财政收入,实现各方利益均占,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县域内全社会县域经济发展齐抓共上的良好氛围。

二是财政要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县域基础设施,扩大县城框架、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是公共财政本身的职能,同时又能改善投资环境,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方面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财政投入,各地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城市经营,通过对城市有限公共资源的市场化操作,比如出让冠名权、经营权以及采用BOT、TOT、拍卖等多种方式,吸引外部或民间资本参加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财政政策工具引导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要改变财政主体型投资方式和直接支持竞争性企业的做法,采取间接支持方式、以诱导型投资特别是财政贴息促进民间、企业主体性投资,努力扩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重点要放在培育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发展民营经济,对政府来讲,风险小、收益大、好处多。提高县域经济的民营化水平,就是提高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活力,是从根本上来奠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所以应当成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不仅可以通过外部资本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资的同时也是技术引进的过程,是培育本地劳动力的过程,是加快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通过以上过程,可以改变县域生产函数的性质,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既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注意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优化投资环境上来,坚决禁止无序恶性竞争。县级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能与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损害国家和全省的整体利益。

四是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级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所得税、营业税收入分享改革后,省级、市级、县级各级的财政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级企业都成为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县一级来说,要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对所有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只要能提供税收,给地方带来好处,无论是上级企业、地方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都给予支持,积极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源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如对企业的支持,可以引入竞争择优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吸引作用。

县域经济是县级财政的根本,县域经济发展了,县级财政才有可能实现根本性的好转。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用好欠发达县有限的财力,发挥县级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一定能实现县域经济和财政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韶关市委党校、韶关市曲江区财政局)

技术创新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县(市)竞争力探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市)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更是提高西部县(市)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问题后,全国2000多个县受到很大鼓舞,我国将迎来一个有县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目前,我国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怎样缩小这个差距,加快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县(市)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分析与探讨。

作者:纪尽善

技术创新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林业县域经济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调查湖北林业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县域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和取得的基本经验,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林业;县域经济;思考;湖北省

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林业县域经济是指林业部门和涉林企业在县级行政单位范围内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组织管理形成的经济总量,是县域经济和林业发展的基本构成单元[1]。提升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林业发展的源动力,对于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湖北林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湖北各地的林业县市因地制宜,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培育林业县域产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了板栗县、油茶县、竹子县、杨树县等一批林业经济强县(市),原料林种植业、木竹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木本粮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中药材、林下经济、野生动物驯养等产业快速发展[2],极大地带动了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山区林农增收。本文对湖北重点林业产业县市的林业产业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探求解决存在问题的基本策略,以期为下一步推进湖北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1湖北林业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1.1湖北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十二五”以来,湖北各地着力推进林业产业与生态示范建设结合,大力促进地方林业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推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截止2016年底,全省约80个县级行政单位共建设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9家、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400余家,建立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24个。全省林业县域经济总产值从2010年末的700亿元增长到2016年底的2 99914亿元,年均增幅达26%以上。林业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开创了湖北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也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林农收入水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2湖北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2.1加工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

湖北是林业资源大省,全省林地面积87609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713%,森林面积7362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3961%[2]。湖北目前以资源培育、生态防护和加工利用为主体的产业链体系已初具规模,特别是以加工带动种养殖规模化及其他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模式已成为各地的共识,也是各林业资源大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如鄂西武陵山区是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鹤峰县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以加工拉动种植产业,大力发展森林药材、茶叶、箬叶、木制工艺品、食用菌、板栗等地方特色林产品,据统计,全县各类林业基地面积总和突破了百万亩,全县涉林产值已经超过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林业逐步成为该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3]。

1.2.2企业园区集群发展模式

发展林业县域经济,产业集群规模发展是重要基础。近年来,宜昌、黄冈、恩施、咸宁、荆州等地区的很多县市通过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建设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林业企业园区,聚集了供应、加工、销售等各类企业的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显著。“十二五”,湖北各地的林业招商引资签约额突破1 000亿元,各县市共建设了24个林业产业园,实现年销售总额400亿元[4],如石首市的林浆纸加工、罗田县的板栗加工、通城县的油茶加工、咸安区的竹材加工等都形成了以产业园区促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1.2.3兼顾生态保护的发展模式

湖北生态区位优势明显,森林资源丰富。各地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打造了一批森林旅游精品景区、特色线路、特色产品及森林旅游示范县、示范村,既有效保护了资源又盘活了资源,已成为支撑很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湖北约90%以上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据统计,2016年湖北各地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共接待13 700万人次,直接收入5493亿元,带动其他产业产值1 0946亿元,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实现生态管护、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绿色和諧的发展新模式。

1.3基本经验

1.3.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林业产业

资源优势是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条件[5],“靠山吃山”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是湖北县域林业经济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首要基础,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如在神农架的森林旅游、咸宁的竹材、黄冈的木本粮油、恩施中药材等特色资源的利用上,均体现了“特色、成效”,很多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中都具有良好的声誉[6]。

1.3.2着力构建全面完备的保障体系

发展林业县域经济,必须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资金的投入力度和科技的帮扶力度。“十二五”时期,湖北各地抢抓机遇加强政策导向,优化县域林业产业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林业企业转型发展和企业园区建设的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到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林业发展中,不断引领、规范和服务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县域经济取得了一定规模和成效。此外,麻城、云梦、保康等很多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单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通过引进科技成果和人才,加强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协作,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提档升级。

1.3.3不断激发林业市场活力

市场的需求是调节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湖北林业县域经济实体不断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十二五”以来,湖北各地围绕市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森林资源为原料加工的第二产业,以及以良好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和社会化服务的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保证了林业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等不同类型的林业企业在结构调整优化中,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其市场化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1.3.4持续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

林业县域经济的行业特征决定其必须依托林业生态资源,因此要以保护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以来,秭归、恩施、巴东等县市因地制宜转变发展方式,提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秭归县在注重保护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条件统筹发展库区经济、提倡发展林下经济,生态保护和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二者不偏废其一,取得了林业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良好成效[7]。

2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薄弱,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十二五”以来湖北林业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加上林业行业投资周期较长等一些固有特点,总体上,湖北林业县域经济水平不高,特别是与浙江等林业经济强省来比更显不足。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林业的重视和林业投资的不断加大,各地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由于地方经济、林业行业特点等影响,在重视程度、引导和组织管理、资金和政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等方面尚不足以支撑林业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2比例失调,加工业发展滞后

湖北林业县域经济结构特别是第一、二、三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三级产业间良性依托、拉动的作用不够明显,林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精加工和多样化、差异化发展不足,很多地方要么种植过剩,要么加工“吃不饱”,加上产业集群规模发展不够,生产成本高、盈利水平不稳定,粗放型经营等,造成林业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差。

2.3创新不足,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科技支撑是林业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其从总量扩张到提职增效的必然选择。湖北多地近几年连续加大了科技投入,但在资金、人才、技术成果和创新投入方式等方面仍有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延续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低,二是创新人才极度缺乏,关键生产技术瓶颈不能突破,企业发展难以为继,三是地方创新思维不够,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难以形成。

3湖北县域經济发展对策建议

3.1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湖北是生态大省和生态要省,持续坚定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转变积极发展方式,是林业县域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和必要条件。湖北多地从“坐吃山空”到封山育林,最终到合理保护、有序开发,走生态完善和产业富民双赢之路的实践证明,青山绿水保护好、利用好了就是“金山银山”。

3.2积极推进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

地方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各县市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坚持突出区域特色,以林业资源秉赋和优势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候仍然是不变的策略。在林业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以“特”立足、以“强”支撑,才能带动林业县域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

3.3不断优化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林业县域经济首先要做大第一产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其次要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扶持做好加工等第二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林业社会化服务、森林生态旅游和休闲服务,推动林产品交易要素市场的完善,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

3.4努力加强政策引导和保障投入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林业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林业投入政策体系,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全社会共享共建。各地应将林业县域经济提高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全局高度,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明确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途径、重点任务,建立统筹发展的机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完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建设,谋求质量和规模的双增加,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建设,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将项目成果贯穿到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全过程。

3.5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林业龙头企业在带动林业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行业整体生产经营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资源利用效益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花卉苗木、木材加工、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竹和林浆纸、社会化服务等类型的企业,二是创造条件提高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制定推进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规范其市场行为,三是积极引导龙头服务社会的职能,推动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绍志,陈嘉文,樊宝敏.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十大产业发展典型县(市)的实地调研[J].林业经济,2012(3):7276.

[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R/OL].http://gkml.hubei.gov.cn/auto5472/auto5473/201610/t20161010_904106.html(20160922)[2017031].

[3]史伟.湖北鹤峰县林业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9(2):2326.

[4]湖北省林业厅.湖北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R/OL].http://www.hbly.gov.cn/gk/jhgh/fzgh/85000.htm.(20170223)[2017031].

[5]钟新桥,范志雄.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与对策建议[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4):8085.

[6]刘克艳,柳运海,曾美.发展建始林业产业的思考与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3(3):5759.

[7]王成峰,董劲峰.秭归林业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绿色科技,2013(5):2830.

(责任编辑:唐 岚)

技术创新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镇强则县强。镇域经济3.0时代,推动粗放县向精细县转变。

当下中国,在“新型城镇化”的指挥棒下,万镇竞发。

从浙江到四川,从广东到黑龙江,各种强镇方略竞相施展。县域,正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镇强,县才强;县强,省方兴。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地域是根,文化铸魂。审视镇的发展历程,镇的生命力与发展动力,都脱不开地域与文脉。

本刊关注“扩权强镇”之后,再次将目光投入县域为数众多的镇,试图推动镇域经济的进一步壮大,于四川而言,则是进一步夯实“多点多极”的底部支撑。

镇强,则县强,则省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的坚石,更是磨砺美玉的利器。

市场经济最前沿的浙江省,向来不乏敢闯敢试的创新基因,其借鉴的“坚石”,正是欧美成熟的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瑞士达沃斯,法国格拉斯,美国格林威治……产业与美艳相融合,精细化正从县域向镇域迈进。

镇强,则县强;县强,则省兴。

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陆域面积1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500余万,是全国最小的省之一,可其2015年GDP在全国31省区中却排在第四位,达42886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2015年中国“百强镇”,浙江省就占20席,其他大部分“百强镇”席位也为广东、江苏获得。

镇是县的细胞,细胞充满活力,则县的机体就盈满生机。

浙江省的“小镇经济”撑起全省经济命脉。“小镇经济”发轫于“块状经济”。浙江是中国“块状经济”的起源地,其30年工业经济发展与“块状经济”结下不解之缘,如大唐的“袜艺小镇”、海宁的“皮革时尚小镇”,以及桐乡的“毛衫时尚小镇”,都是“块状经济”的产物。

可是,这些曾经为浙江经济立过汗马功劳的“块状经济”,近年也陷入了层次低、品牌小、结构散的困局。浙江困惑了:为何当年灵丹妙药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不灵了?

任何一种生命体,都有“产生—发展—成熟—老化”的过程,强势如浙江的镇域经济,如果死抱着已显僵化的成熟教条,将逐渐丧失动力。此时,西方各类小镇的成功经验进入了浙江高层的视线,多番考察调研之后,浙江决定:镇域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以来,浙江着力创新,引导“小镇经济”转型升级,将文化内涵、旅游功能与产业支撑融合起来,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如今,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逐渐建成,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西湖云栖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等引来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全国都在学习浙江特色小镇,一批批调研团前往浙江取经。

浙江经验告诉我们:强镇也需要转型,也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

西部的内生强镇路径

如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镇域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的3.0时代,在强势的工业经济支撑下,东部镇已向宜居宜业宜旅的精致化方向发展,一批精美特色小镇脱颖而出。

西部,以及作为西部火车头的四川,又当如何撑起西部标杆?《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了解到,西部的特色小镇正在崛起,正走出一条内生强镇路。

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10年前,成都就开始打造“十大古镇”,从水乡古镇黄龙溪、竹编胜地怀远到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等,沉浸在历史人文中的风情小镇往往引来游人如织。

更具特色的四川“十大古镇”,汉代的江口古镇,元末明初的福宝古镇,明清时代的李庄、郪江、柳江、西坝古镇,清代的上里、龙华、磨西、罗泉、铁佛古镇,都已成为全国的旅游名镇。

旅游名镇,正在旅游大省四川兴起。而文旅镇,仅是四川坚实镇域经济的六条路径之一。

四川从来不乏改革与创新精神,当东部沿海打造镇域经济3.0时,西部之远的四川亦正跨越式抢道镇域经济3.0。

2012年8月,山东省推出“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很快,四川版的“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发布,以更加吸引眼球的方式,推出六条发展路径:工业园区、旅游观光、商贸物流、生态宜居、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六大特色发展的方式,每年推出100个,总计300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在西部抢先发力。

百镇引领,千镇共进。四川以300个特色小镇为龙头,带领全域2000多个镇竞相发展,吸引全国关注。

泸州市二郎镇和遂宁市沱牌镇发掘川酒千年文化内涵,推动“名酒·名园·名镇”互动发展,成为展示四川厚重白酒文化的特色名镇;成都市新繁镇发展四川泡菜和家具之都产业园,年实现总产值175亿元……是为工业园区特色镇。

甘孜州磨西镇打造以低海拔冰川和多民族风情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镇;南充市将搬罾镇打造成城郊“锦绣田园”乡村观光旅游镇……是为旅游观光特色镇。

成都市濛阳镇建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级蔬菜博览会品牌发展农业贸易重镇;宜宾市新市镇依托长江、金沙江黄金水道,建辐射大小凉山的物资集散中心;泸州市九支镇依托川黔交界区位优势建设商贸物流重镇……是为商贸物流特色镇。

攀枝花市红格镇利用冬季气候温和盛产温泉的优势,打造阳光旅游品牌小镇;眉山市高庙镇依托峨眉山秀美风光和森林资源富集的优势,打造七里坪国际康养度假基地;郫县友爱镇、合江县福宝镇、广安市代市镇等一大批生态宜居小镇已经初具规模……是为生态宜居特色镇。

资阳市龙台镇突出柠檬种植优势打造“中国第一柠檬小镇”;内江市镇西镇发展无花果、大头菜等特色农产品;西充县多扶镇发展有机农产品和休闲观光等产业……是为现代农业特色镇。

郫县菁蓉镇打造“创客小镇”品牌,推动产、镇、人融合发展,仅一年时间就集聚创业创新人才上万人;华蓥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在两年多时间内,就吸引3000余人才创业就业,一个“无中生有”的电子产业名镇在大巴山麓深处崛起……是为创新创业特色镇。

这是一条内生强镇之路,四川不靠边不临海,唯有依托自身内力潜心发展。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深入调研之后,总结出四川“百镇建设行动”的几大启示:以“人”为核心、“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共建共享共富”为目标,将加速四川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为四川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更加坚实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基础,必将有力地推动四川脱贫致富奔小康。

“乡土四川”正加速向“城镇四川”迈进。

由粗放县向精细县转变

粗放:粗略豪放、粗耕粗种。《当代县域经济》提出“粗放县”一词,意指以往一些县的发展方式缺乏统一规划与前瞻,偏重于县城的发展,而缺乏对镇、村的统筹与协调。

当前,西部不少镇域经济的发展面临四个问题:数量多、规模小,“苗多不壮”;基础条件差,“先天不足”;产业趋同、缺乏特色,“竞争力弱”;发展缺乏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营养不良”。

2014年3月16日,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再次明确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可是,因为以往粗放式发展,仍有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因而,向“精细化”发展已成县域不可回避的命题。

镇是县域的细胞,镇域的发展与千千万万的人的个体密切相关;县域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转向镇域,扩权强镇,是县域“精细化”发展的需要。简单粗放式的发展与中央、国务院精神相悖,也与时代需要相悖,百姓需要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空间。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加快特色镇发展,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加快城市群建设,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与安全生产规划的统筹衔接。

对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一针见血地说:“突出问题是城镇化质量还不够高,城市数量不足、功能不够完善。”此说用一些数据可以印证:我国城镇人口有7.7亿,但城市只有653个,而日本只有1.1亿多人口,却有787个城市,美国则有10158个城市。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初步统计发现,中国有约2800多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城市,与3.1亿人口的美国相比,城市数量也远远不足,需要有大量的镇发展为小城市。

因城市不足,一些县城的“城市病”已开始显现,点击百度,“县城堵车”越来越受关注,词条达2020000个:浙江各小县城堵车日益严重;三线城市开始堵车了;大家开始买车了,西部县城越来越堵……

镇域的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精细化”发展,已成为摆在县域主政者面前的一道绕不开的题目。

强镇已铺向全国

《当代县域经济》注意到,未来强镇势必会发展成为小城市,在东部,一些特大镇的城市化道路早已开启。

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公布了62个特大镇改市的试点。“镇改市”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结果,镇改成的市将有更大的权限,更多财力,更多的机构设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镇改市”也将成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镇,全国约有200个,这些镇被称为“特大镇”,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在中西部,也有一些镇已经城市化。如成都近郊的双流区华阳镇,随着天府新区的迅速发展,其镇域范围已全部划入新区,城镇规模早已城市化。

在四川,随着成渝城市群的规划,有序引导发展壮大“特大镇”也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方向。强镇将有更加优美的环境,更为灵活的政策,更大的人口承载能力,更强的经济发展活力,从而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早在2013年,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林坚博士就注意到了强镇的巨大潜力与作用,他提出,“城镇化别忽略强镇主题”“国际上的城市结构,是多中心、组团式的,单个城市规模不是很大,但有一定的分工,若干个城市连成一个城市带或城市群”,他说,可以统筹考虑把县镇做强、做实,建设创新型城镇。

四川的“扩权强镇”试验早已开始。2011年初,川南宜宾县推开强镇实验,县级的部分人权、财权、地权、审批执法权、融资权、管理权下放到一些人口大镇,从而激发了镇的活力,观音镇、孔滩镇、蕨溪镇等一批强镇脱颖而出。2015年,宜宾市全域推开“扩权强镇”。

2010年,富顺县启动“扩权强镇”试点,2012年7月开始全域实施行政管理“放权”、财政管理“放宽”、人员管理“放活”,涌现出长滩镇、童寺镇、代寺镇等一批强镇。

强镇的建设行动也早已进入国家选项,2014年12月,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住建部等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在2014年7月确定的3675个全国重点镇中,选择90个建制镇试点,获批的试点乡镇可获中央财政每年2000万元转移支付补助,连续支持三年。四川三台县西平镇、合江县九支镇和阆中市老观镇进入试点。

在西平镇,近三年投入各类资金2亿余元,全镇道路、水利、场镇基础设施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西平镇正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做实规划,做强产业,做优城镇,打造“四川最美古镇”,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的亮点。

镇强则县强。镇强民富,是县域的未来;强镇的城市化,是县域的明天。

上一篇:项目教学网页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