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

2023-03-21

第一篇: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1、 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出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2、 信心的基本属性:

信息具有传递性、知识性、效用件、共享性、载体的可变性、普遍性和无限性等基本特性。

3、 经济信息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A、概念: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描述,是经济运动中发展变化和特征

的真实反映。

B、分类:按经济活动部门分:经济信息可以分为宏观经济信息和微观经济信息。这类

信息特点是时效性强、针对性强、数量大;按经济活动的主体分:工业(重

点是企业)经济信息、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业(商业和金融业)经济信息。

按经济信息的内容范围分:经济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C、特点:经济信息具有多变性、时效性、多元性、偶发性、效用性等特点。

4、经济信息的功能:①联系功能;②调节功能;③辨识功能;④预测功能。

5、企业信息的含义:企业信息,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从信源,即信息的源头来理解,它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映的那部分信息;二是从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角度理解,它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它不仅包括所有同行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相关产品企业的活动情息,而且包括有效经营所需要的一切相关信息。

6、信息资源的构成:

狭义信息资源主要是指记录在载体上的信息内容。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用于组织、处 理与传播信息内容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包括信息设备资源,它们是信息技术资源的物理体 现;包括信息人才资源,他们是伦播、实施信息技术,使用信息设备的主体:包括一切能够 提供各种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与媒体,如因特网的各类网站。

7、信息资源的分类:

按信息加工程度分,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零次信息资源、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及三次信息资源;按信息记录载体分,信息资源可以分为记录型信息资源、实物型信息资源和智力型信息资源。

8、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

信息资源开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狭义、广义的信息资源能够处于利用状态的过程。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任务为:(1)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2)信息内容资源的开发。

9、企业信息管理的概念:

企业的信息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小,对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交流、分 析利用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由此实现企业对人力、物力、财人 等基本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期达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企业信息管理可以分为技术管理、 人文管理与经济管理等三个管理层次。

10、 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企业信息管理正在从以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向以竞争战略决策为目标的信息管理方向转变。

第二篇: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化

<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化>学习心得

分享 2008-06-22 17:12:42 阅读50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前些天参加了《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化》课程学习

老师的精彩授课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经典案例与深入浅出的讲解相得益彰,其中日本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80年代成为经济强国,而后美国秘密研发,采用信息化策略又重新夺回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这

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两天的学习,一时间有犹打开了智慧的天窗,于我而言,更像一场及时雨,一段时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忙乱不堪,却又没有成就感,现在来看,这很大程度上与思维模式及工作方法有关吧。 做了一些学习笔记,供参考。同时也有北大明媚的春光,与大

家分享。

东方式管理:人性化;西方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真正的智慧来自书本外,知识需要内化。

创业最重要的是胆量与见识,书读多了条条框框也就多了。

本立而道生,求同存异。

修身为基,人和为本,道术结合;道:指导原则、术:方法、谋略。

条件就是悟性、角度就是智慧。

法家思想:

代表统治阶层利益,管理者利益;事后管理,执行力强;

术:韩非子、管人、方法论;道:老子,责权利

墨家思想:

代表下层利益,追求平等地爱,社会责任感强,富于实干;勇于面对接受现实,让情况好一些,小好成就大事业。

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先实践后认识; 员工最喜欢谈论领导,江湖习气重,重义气; 人的四性:神性、党性、人性、兽性; 让大家都富起来,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儒家思想:

中教育,规范人心,事先预防,见效慢,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儒

法互补。

《论语》:学习做人;《道德经》:学习做事,辩证法;

《孙子兵法》:学习做战略。

各司其职管理成本最低。学而优择仕:学好后做管理。 定则生智。藏行止,敛偏好。上有所好,下必趋之。

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

要把人配置到最适合的岗位,用人成事,成就其自身发展。

企业文化:要有共同价值观并求同存异。 君子难为小人之事。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用人所长,越用越长,用人所短,越用越短。

道家思想:

隐士哲学,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利万物而不争。 想得开看得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实现目标,尽力去做。争:不注重事情本身,重待遇,比高下,论得失。为:建设性,争:破

坏性。

无为:不互动,一动不如一静。清朝:外用儒术,内修老庄。

有利的大力推进,要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细微末节不必真正去做,不能干扰主要事情。 对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把握,该做大为,为而不争。 做事要做到关键点上,明了各种因素推动关系,利用其内在联系。

人情练达,龙有龙道,鼠有鼠道。

供需链管理: 供需链管理是全新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核心要素:网络,流程重组,标准化软件ERP,定单分解技术,高级排产技术。 打造企业最强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流从上而下。

六七十年代世界管理浪潮,日本利用全面质量管理超越美国,美国

后来利用信息化重新超越日本。

以需求为核心,围绕真实需求生产,把真实需求信息在产业链条上

传递。

实现真实生长,准确率高,交易成本降低,有效整合。 重要的利用多少资源,而非占有资源,把资源低成本高效运作起来,

选择适当的人来驾驭态势。用别人的钱一起做事。

业绩=(能力+态度)x 环境支持系数

联想学习惠普让利发展区域销售,发展渠道,失去的利益要从上游

争回来。

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

找一个标杆研究模式控制上游资源或终端销售渠道。 掌控核心资源,以先进的模式来进行资源整合。 沃尔玛:天天平价,日常用品,性价比高。引发供货商竞争。

在与国外公司合作中要遵守国际规则,确保话语权。 清楚资源分布与需求分布,通过ERP进行整合。

虚拟企业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成功经验:战略性思考、社会资源占有量,整合与运作能力。

发现竞争优势,思维模式超前。

人文科学的高峰是哲学,企业家要具有自己的经营哲学。

ERP:

基于供需链管理的ERP,模块化:财务模块、核心模块、制造模块、

绩效管理模块、报表模块。

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还是合理利润。企业要赚取合理的利润。 ERP在企业内部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整个链条具有很强的控制,是资源整合工具+内部管控工具。 贪污是一种自我激励,用ERP先规范人的管理。 ERP能够使企业内部结构由金子塔转向扁平化。

企业流程再造:

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流程中不能增值的环节进行彻底改

造。

虚拟整合性合作伙伴关系与双赢。

经理封顶理论:

一个企业活在其经营者的思维空间里,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一个企业再好也好不过它的经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

三全: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观念。 四个一切:一切以为用户服务的观点出发;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一切按照PDCA模式办事。

PDCA:plan计划, do执行, check评估, action处理。

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

客户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资源的价值管理。 会抱怨的客户是好客户,要有客户补偿机制。

人、流程、技术是CRM作为现代企业战略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把事做出人情味来,信息化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用它。

普通网站:交易平台、信息、经营理念。 亨氏网站:主要宣传消费理念,没有任何商业动机。

第三篇: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时间:2015-08-10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本文字数:8943字

内 容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不仅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市场竞争力的紧密联系,提出了如何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来提高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集成化;信息化;竞争力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5 2.1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5

2.2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6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

3.1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8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的思索的问题„„ 1

1 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17 4.1 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7

4.2 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为企业 赢得竞争优势„„18 4.3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赢得市场„„19

总 结„„21

参考文献 „„2

2 后记

„„2

3 第一章

当我们迈进21世纪的时候,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和重要内容而备受国人重视。加入WTO旨在使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主流之中,缩短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入世”不仅在经济运作层面和体制制度层面对我国产生冲击,同时,企业建设和管理文化层面也同样受到影响。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将采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基础工作抓起,主要有办公自动化的管理、业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只有做好这些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企业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它涉及到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科学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商务活动电子化等等这些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 办公自动化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件资料积累堆积如山,给文件保管、查询带来极大困难。传统的办公程序,从文件起草、传阅、审批、归档、借阅等各个环节,常常存在浪费纸张、文字不清、传阅不及时、文件去向不明等现象。而信息化下的办公自动化。只要一台电脑,将所有文件输入进去,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主题词和全文检索进行查询,这样做既安全又省时,又准确,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2 业务管理科学化

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业务从调研、立项、签约、履约到后期的服务,都可以进行科学管理,例如快速准确计算各种存在大量内部运算关系的业务报表,随时掌握大量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业务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对租赁合同、工程项目合同等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检索查询程序生成各种报表,绘制各种统计图形,实现日常管理、综合分析和预测功能。

3 信息服务网络化

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于客户,并与其他企业建立实时互动的信息交换,达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的统一协调。

利用网站向客户提供详尽的企业产品信息和服务介绍,减少企业宣传成本;利用网站向客户直接进行产品销售和提供服务。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网站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建立网站后还可以设置自己企业域名下的电子信箱,大大提高企业通讯效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极大降低经营成本。借助互联网,决策者得以迅速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新闻,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

4 商务活动电子化

商务活动电子化即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直接与分布各地的客户、经销商、供应商、储运商、银行、认证中心等团体和个人相互连接,进行各种商业交易活动。例如: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帐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

2.2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1 领导重视,引进人才

为更好适应发展,顺应大势所趋,企业应广纳贤才。作为信息网络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商务交流、巾场营销、贸易理论、相关法律与惯例等。

2 重视自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我国企业大部分设备落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技术创新项目、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工作。

3 加快从传统的技术开发方式向电子设计自动化方式过渡,变生产后的验证为生产前的验证,加快虚拟制造技术的普及和虚拟商店的开设。

虚拟制造就是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加工制造、性能分析、质量检测及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其结果是产品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应变能力强。企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在网络上建立虚拟商店,这样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收集、传播、反馈,连通干家万户企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消解了“生产什么、怎么生产、销售给谁”的问题。

总之,企业通过建立网站,开展电子商务,使管理、生产、销售融为一体,更加安全、准确和高效,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网络,企业的领导人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各分厂的经营全貌,运筹帷幄,并可迅速下达各种指示到各部门和分厂,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建网,树立了企业形象,直接面对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潜在用户;通过上网,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厂竞争活力,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了与国际贸易接轨。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下基础,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快速。目前,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跟国际的先进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这样的那样的问题。下面就意识,需求,应用深度,技术实现,资金投入,应用效果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1、意识方面

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却很大。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好。很多企业在创建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公司。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少。譬如说,棉纺行业。企业效益好的,行业竞争激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较为强列;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相对来说就不太强烈。

总的说来,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以及其实施效果。

3、应用深度方面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基于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少。而且,据统计,这样的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效果不好,成功的例子很少。我想这跟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滞后有很大的联系。在谈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延的时候,我们已经强调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于这种面向整个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是行不通的。

此外,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总的说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4、技术实现方面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就是,研究较深,实现较浅。我国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研究院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其二就是,“信息孤岛”日渐突出。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共享,进行交流,数据出现了脱节何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这一点势必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

5、资金投入方面

企业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一直把重心放在硬件的投资上。很多企业领导认为,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用硬件一步一步堆砌起来的。他们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的投资,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这么说,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硬件和软件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软件占的地位更重。很多国家把软硬件的投入比例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软件的投入比例越大,说明该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软件的投入比例判定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从某个角度透漏出了信息化的水平。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向了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并重的局面。甚至在有些企业里面,在资金投入方面,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硬件的投入。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方面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应用效果方面,总的说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在信心系统应用方面的热情高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各个企业在大型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很有限,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的思索的问题

1、什么样的企业应该进行信息化建设

在与港务局的信息化班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讨论到这么一个问题“就中国而言,目前,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在讨论过程中,有的人认为只有大企业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没什么大的意义。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因为一个企业是否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取决于它的外部的竞争状况以及内部的效益状况。对于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无疑可以让企业的发展空间更大,竞争能力更雄厚。改革开发以后发展起来的许多新型公司,在中国的信息化潮流中走在了前头。这跟其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有很大关系。此外,一个企业的效益状况也决定了一个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物质条件。没有强大的物质条件作后盾,搞信息化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信息化建设对那个企业而言,都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企业的效益很不好,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满足。对于这样的企业,谈信息化建设是不切合实际的。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有很多企业的业务涉及到的文档,数据,图纸的数量极为庞大。如何存储这些文档,数据,图纸成为企业最头疼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迫切的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看了前面的论述后,可能有人就会问“那这些外部竞争不激烈,效益不好,业务数据量不大的企业是不是就不用进行信息化建设了”.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果一定要等到外部竞争很激烈,效益很好,业务数据量很大的时候,那就迟了。我们对于这样的企业,并不是要求它们不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而是说它们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没有那么大。但是,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一步一步来的。我们从现在起,应该一点一点的开展,从点到面。否则,等到同行业的企业都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想取得明显的优势就很难了。

总的说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外部竞争环境不是很激烈,业务数据量不是很大,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应该从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开展信息化建设。

2、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的相应调整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作出那些相应的调整呢?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做的最大调整就是市场定位的改变。以前,对很多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是国内市场,而且面对的国际竞争也不激烈。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增强。而且,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从全球的市场出发。譬如说,在进行面向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时候,应该是基于全球的,而不是国内。此外,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立,最好能给与国际接轨。譬如说,在很多量化的值标,语言等方面,应该尽量的接近世界的潮流,或者是留下接口。

3、信息化和工业化

我国在十五规划中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样一来,信息化已经被提到了跟工业化一样的高度。总的说来,信息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并能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

(1)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工业化主要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动力和机械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体力不能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解决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信息化主要解决的式信息的编码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繁重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在发展动力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发展是以资本为第一推动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显现出“资本导向”的特征。信息化的发展是以技术为主要动力的,以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产业的进步,显现出“技术导向”的特征。

(3)在发展条件和手段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化,信息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工业化主要靠竞争来实现,其观念是参与面越少越好。信息化的观念是参与面尽量的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不能盲目的仿效西方的信息化进程。因为中国的信息化现状决定了中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很多西方国家,譬如,美国,都是在完成了工业化之后,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期。但是,中国采取的政策不是等待工业化的完成,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并重,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带动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如果固守旧的模式,等待工业化的完成,这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化作后盾,需要我们谨慎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

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效益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很多人都喜欢用成本和效益这两个概念来衡量所接触的事情。于是乎,很多人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是多少,它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我个人认为,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是不科学的。首先,信息化的成本虽说能大概的估计,但是有许多的潜在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是无法衡量的。因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取得跟很多方面相关。想要定量的获取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这里,我想用港务局徐站长的那句话作为对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效益的最好诠释-我们的员工离开了现有的信息系统,是无法开展工作的。简而言之,成本有限,效益无限(当然,这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

5、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人的因素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大而言之,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情,也不是信息产业部的事情,它需要全中国的人民做出共同的努力;小而言之,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这个企业所有人的事情,上至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下至企业的普通职工,都应该为信息化建设作努力。我个人认为,可以把信息化建设中的人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开发层,执行层。这三个层次的人都可以为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一是决策层,也就是企业的领导层。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强弱,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据了解,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到最后不了了之,跟领导的更新换代关系密切。那么,作为决策层的领导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首先是提高个人的素质,努力的增强信息化的意识。其次就是要大力扶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定期的进行成果检验。第二是开发层。譬如说,港务局的那一套信息化班子就算是开发层。这一层是决策层和执行层连接的枢纽。对于,开发层的人员来说,首先要做的是主动的与企业的职能部门了解情况,充分了解需求。其次是要主动的向领导汇报工作,做到上传下达,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了这样的基础,开发工作才能开展的顺利。第三是执行层。也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作为系统的使用人员,应该主动的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信息系统。对于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的向开发人员反映。有了这三层人员的共同努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会越跨越大。

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4.1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ES、Dss、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 性,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 ”结构取代了原有的塔型结构。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4.2、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ES、Dss、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 性,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4.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赢得市场

企业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人才储备、资金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观。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企业要及时转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使之与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经营的集成化管理,从供应商、合作伙伴、生产过程到销售和客户关系的信息管理。因此,信息化是对企业经营流程的改造,也对管理模式革命和挑战。可以采取:(1)找好信息化建设突破口,“结合自身实际,结合行业实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进行改造,时信息效益最大化。(2)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支出和配置信息化资金,不断提高信息化资金利用效率。

2.加快信息化服务业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物理的保障。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企业因应在大的环境下把握信息化的方向和策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因此要把培养信息化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好。同时还需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持续教育 和岗位培训,加强重点企业信息主管队伍的建设。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在企业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特有的情况,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赢取市场的竞争力,为长远的更好的发展打算。因此,企业信息化须结合实际环境,更加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正热火朝天开展着。虽然我们信息化建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信息化的步伐走的有一些摇曳,但是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的解决上述的问题,中国的信息化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始,到论文中期报告,直到论文完成,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和指导,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经验都让我获益非浅。

在此,再次向老师的直到表示忠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各位授课的老师的悉心教导,还有同学的建议和分享,使我得到了许多的锻炼和学习机会。

最后,衷心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让我的人生更精彩!

第四篇:论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化的和谐统一

上海交运(集团)公司科技部顾志强

上海交运(集团)公司是以运输与物流服务、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汽车后服务、水上旅游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其前身是上海市交通运输局。所属全资子公司大都已有四五十年历史,在上海的市政建设、大型基建工程、港口机场铁路物资集疏和市场物资供应方面充当着地方运输主力军的角色。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到集约经营上来,由“总量增长型”转变“质量效率型”上来的现实问题。经过多年来企业上下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经营模式转变的成效初显。在企业改革改制的过程中,管理创新便成为了一大主线。本人在上海交运(集团)公司科技部从事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已近10年,回顾这些年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现简要谈一下对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体会。

企业要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所有创新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它包含着管理思想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以及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持续改进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有力支撑,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工作流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化建设成为了支持企业持续不断创新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危机的阴霾悄然过去,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企业必须依靠管理创新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管理创新并不

- 1 -

是将一些国际著名企业的管理模式一味地照搬过来,而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稳步持续的发展,否则就会导致次生问题的涌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伴随着管理的变革与创新。企业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变革和冲击,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想清楚要什么和怎么做,切忌贸然行事,要想把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到合理的“切入口”。

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层次性、阶段性的特征。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业务规模的不同,所面临的管理症结也会有所不同,在信息化方面的期望和需求自然也会不尽相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化内容的建设。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对原有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进行变革。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等方面互为基础和条件,它需要通过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来发挥其功效。

企业的管理创新为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提供了有力保证。企业管理创新是对企业自身开展的一次管理革新,信息系统是实现这些管理创新思想的工具和手段。管理制度和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和创新,可以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将效益体现出来。很多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失败,主要根源往往在于企业旧有的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体现的管理思想形成了冲突。好马还需配好鞍,要使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实效,必

须事先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伴随着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没有管理创新,信息系统的优势难以发挥。

信息系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它能够帮助企业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可供利用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地组织,以期规范管理流程、缩短流转周期、提高决策质量,可以说,信息系统是制定有效决策的辅助工具。究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思想的建设,它首先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其次才是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企业要定位自身的管理问题,然后通过开发部署信息系统以实现管理的创新。要注意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身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它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的。换句话说,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必须服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工程,它直接受到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经费投入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系统本身是有形资产,而其效益却是无形资产,也很难量化,它的效益反馈相对于一些基建项目、产品开发等有形资产往往要滞后许多。

把管理创新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强大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管理创新,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水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它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与组织模式的变革,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更趋扁平化,企业管理者能够迅速反应,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使企业有限

的资源得到合理配臵。要强调的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的首要原则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先进管理技术的引入、应用和创新应结合企业实际,并对其进行持续性的改造,在协调和平衡企业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力求信息系统与管理创新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持续的有效管理,形成持续的管理创新。

总而言之,管理创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企业管理局面,提高经营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要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就要联系企业自身实际,兼顾效率与效果,以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为中心,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制定出一套以管理创新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从而为企业的稳步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篇:浅谈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创新

重庆潍柴发动机厂刘秀陵

【摘要】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量身订做,也就是创建工作是由大大小小的无数个创新思维来构成的。要发展就要有创新,档案事业也是如此。档案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档案事业逐步走向信息化网络化以适应和服务于企业。

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看一个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水平,其档案信息化的程度是重要依据,档案信息化,就是在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而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初级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即仅局限于档案工作内部的编目和检索环节发生局部作用的管理,逐步向档案信息电子化、档案管理网络化发展,在这个创建过程中,是可以有借鉴的,但是,企业的档案工作相比于其他如地方档案馆、院校图书档案管理、事业单位档案馆等,他们的受众面广,可以是开放式的。而企业的档案受到涉密的制约,它的服务面是有针对性的,局限于某个范围之内,既要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又要严格控制使用的对象。就是在同是企业的而行业不同,也会因产品方式不同、流程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不同等原因,也无法照搬现成的模式。因此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量身订做,也就是创建工作是由大大小小的无数个创新思维来构成的。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发展就要有创新,档案事业也是如此。

档案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档案事业逐步走向信息化网络化以适应和服务于企业。

档案工作创新,要解决好四个关系问题

(一)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创新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我国档案工作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工作经验,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体系,这些基础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创新绝不能抛弃这个基础,要在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分析现在和将来的形势,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二)创新与现实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创新就要重视现实,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打好基础、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三)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本专业知识,借鉴本行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相关专业、其他行业知识,借鉴其他专业创新方法和成功经验。创新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和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四)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创新都要经过实践检验,凡是对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创新,都要大力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档案管理信息化创建中的关注点:

一、新旧档案的不同处理方式。

新归存的的公文档案和技术文件图档都为电子文档,只有少部分为实物档案。旧的文档绝大部分为实物档案,采用将常用的纸质档案资料进行电子化,以适应网络化的服务。

二、纸质、电子两种介质并存互补。

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在现阶段的环境条件下,纸质档案还有一定实用性和优点,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可以采用两种介质并存以互补。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三、以无纸化模式为主,做好纸质、电子两种备份。

在档案利用上以电子文档为主,纸质档案为辅,向无纸化模式靠拢。备份必须以纸质、电子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以确保万无一失。由于电子介质的更新、硬件设备的更新,对重要档案信息进行存储方式的转换,以免造成信息的丢失,如一些磁带、软盘存储方式已很少应用,就需要把重要信息转换为现常用的存储方式,以提供利用。

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取适合的档案管理软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付诸实施的重要媒介。信息化建设理念,需要科学的档案管理软件作支撑,单纯以传统方式管理大量电子文件,绝非明智之举,档案管理软件集功能全面、智能、便捷、高效等优点于一身,是疏通信息化建设管理脉络,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五、防泄密措施采用技术上的物理隔离和行政上的保密制度教育与奖惩

双管刘下。

企业的经营、财务、技术等等的档案资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被严格划分为不同的保密等级,只能在指定的有限的范围内利用,不容许外泄。进行密级界定。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室藏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并以优良的档案管理软件自身的安全设置,如访问授权、用户安全级别、密码设置等功能模块,成为电子文件管理、利用的一道坚实屏障,能有效地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其次对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在网络设置上进行物理隔离,这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保密制度,奖惩明确,从上到下的保密机构组织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宣贯,提高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

六、网络化以内部局域网为主,隔绝外网。

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七、严把电子档案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质量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要严把数据关,保证所输入的数据是全面和准确的,否则难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考虑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在数据输入之前对数据进行审核,在数据输入之后进行认真校对

八、服务模式在现行文件阅览服务的同时可以增加在线服务。

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

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档案数字化已经或正在逐步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鉴定、整理、利用都受到深刻影响。电子档案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体化,是电子档案管理重要性的体现。

档案工作信息化是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全面收集、整合、开发的重要基础,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成千上万倍地提高利用效率,全方位地参与支持企业决策和各级信息服务,将自身融入企业信息系统,使档案工作与企业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工作流程相衔接,参与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贯标活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创建一个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档案信息化系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战略培训课程大纲下一篇:企业主题团日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