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亟需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

2022-09-12

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从以前惯常的凯恩斯主义, 即以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的方式来刺激社会总需求, 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转变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整体转型升级。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除了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及监督给企业和市场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 必须要有社会供给的主体——企业的积极参与配合, 在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及企业家个人的积极作用。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们的投身参与,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有必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企业家精神的关系进行研究。

1 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谓“企业家精神”, 虽然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定义, 但经济学界普遍将企业家精神视作是与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经济学理论公认“企业家精神”应包含三要素:其一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其二是企业家的风险承担能力及冒险精神和应对市场失衡的能力;其三是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衡量三要素的重要指标包括:一是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即任何创建新企业的行为, 包括创设新企业、自我雇佣等;二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指标主要是专利和发明数量, 发明和专利数量除以生产总值即为创新活跃度的数量指标。多种实证及定性研究都表明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对经济增长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促进作用。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改革的关键时期, 中国经济要完成由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的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对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内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像比尔盖茨创建的微软、没有乔布斯和库克的苹果公司等数量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和富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 今天的美国经济会呈现出何种面貌。同理, 如果中国能够拥有一批像华为的任正非、阿里巴巴的马云那样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和企业家, 中国经济今天所面临的结构老化、产能过剩等诸多障碍应该不难跨越。

2 政府应为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有赖于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使今天的企业家及未来的企业家们对市场和未来发展有相对稳定的预期, 从而解除他们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2.1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营造宽松宽容、允许失败、容忍失败、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舆论宣传中, 不应只有对创新创业成功者的赞歌, 也应有对“失败者”经验教训的介绍、总结, 并给予这些所谓的“失败者”以充分的尊重及敬意, 在全社会塑造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也不以一时失败论得失的良性氛围。同时政府还应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为那些确实不是因自身经营原因而失败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一定补偿、补贴等, 降低创新创业者的机会成本, 为他们打消后顾之忧提供一定的保障。

2.2 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创业门槛, 通过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形成法制化、服务型政府的运作机制, 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 切实提升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为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能力, 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们拥有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使具有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的人在不断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享受到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红利”。目前较急迫的是应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与市场的对接机制, 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供微观基础。

2.3 政府应鼓励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 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创新创业者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企业信用不足, 往往面临资金匮乏、融资困难的窘境, 而目前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资金已不再稀缺, 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政府有关部门可实施具有导向性的政策,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搭建多渠道的资金媒介桥梁。例如, 可由相关政府部门出面, 财政出资设立一定规模的创新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并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制度, 鼓励银行积极开办创新创业贷款;还要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向创新创业企业发放优惠贷款, 利息可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政府还可通过财政出资设立专项“创新创业种子基金”,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

3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企业家精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搞活微观经济, 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相比于资金、劳动力等一般性生产要素, 企业家精神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是一种更为稀缺的资源要素。要想增加企业家精神这种稀缺资源的供给数量, 除了上文提到的政府应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以充分释放企业家精神的存量价值外, 还应该通过全面、深化的创业教育发现培养更多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 企业家精神的增量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资源保障。

3.1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及核心。培养拥有创新创业意识、敢于承担市场风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创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创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发挥出企业家精神, 通过创办企业, 采用创新技术与管理手段, 追求更多的市场机会, 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企业家精神教育应具有普及性, 而不应仅仅针对特定具有创业梦想的人群;通过企业家精神教育使国民具有积极进取、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 激发国民的创新创业热情。在此环境中成长的中国企业, 其竞争力和市场活力将大大增强。

3.2 高校及科研院所是我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聚集地, 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大量成果在评定审核完成后被束之高阁, 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市场成果, 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 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创业教育的主体不仅要集中于高校学生, 还应针对科研院所及高校教师的特点积极展开创业教育, 培育创新文化。应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对市场转化率高、受市场欢迎的成果所有人在学籍管理、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便利并在政策面上鼓励其创办企业。假以时日, 应该能够涌现出一批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高新科技企业。

3.3 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是创新和冒险精神。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华人社会、家庭、学校一般都把“听话”、“循规蹈矩”等性格特点作为评价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 拥有奇思异想、喜欢冒险的孩子往往被视为不切实际、调皮捣蛋而受到各方打击, 这种文化传统中与企业家精神背离的元素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被重新认识和评价。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企业的参与, 而企业的成功又取决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们的努力。今天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就是为了收获明天企业的成功, 而中国企业的不断成功就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对经济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要完成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企业的成功要依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 政府应为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 通过创业教育培育企业家精神是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俊, 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2) .

[2] 李永志.日本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9.

[3] Thomas G.Rawski.人力资源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 《经济学 (季刊) 》, 2011年第10卷第4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力学性能计算下一篇:培育法治文化建设法治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