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2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学生、家庭、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结合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提出强化培养精英,着重培养高级蓝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建设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等现代化教育观念及现代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措施。

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圆小梦成大梦助推中原经济发展

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有“黄河明珠”之誉的三门峡市,是因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而兴起的新兴城市。仰韶文化遗址、函谷关、虢国车马坑等历史遗迹驰名中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这座新兴城市在现代气息中透射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创办于1999年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沐浴着崤函的古韵和改革的春风,聆听着历史前行的足音和滚滚黄河的涛声,根植于三门峡的沃土,茁壮成长。近年,该院师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衷共济,攻难克艰,推动学院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办学实力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一直稳居第一梯队。日前,记者走访了该院党委书记郑建英同志。

瞄准一个目标、实现两大转变、坚持三位一体、突出四个学会、强化五种意识

河南教育(高校版):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和“黄河金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三门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关乎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形象。据我们了解,近年,贵院的办学规模和内涵建设协同发展。特别是这两年在招生竞争达到“白热化”的形势下,学院逆势而上,招生人数连创新高。请您介绍一下学院在办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郑建英: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高职院校,她不仅是三门峡市建校最早的高职院校,也是河南省办学历史最早、办学资格最老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占地1400亩,在校生22000余人,校园环境优美,建有综合实验实训中心、网络中心、图书馆、文体中心、学术报告厅等设施,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00余万册。学院自建校至今,已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标决定方向,方法决定成败。2006年是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院党政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解放思想,调整思路,以“立足三门峡、面向金三角、服务大中原”为办学宗旨,制定了发展战略。提出了“瞄准一个目标、实现两大转变、坚持三位一体、突出四个学会、强化五种意识”的总体工作思路。“一个目标”就是将学院办成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省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两大转变”就是办学模式转变和投资方式转变,即实现以政府办学为主,向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形式合作办学模式转变;实现以政府投资办学为主,向社会集资、个人投资、职工入股等多元化投资方式转变。“三位一体”就是坚持高职学历教育、电大和成人学历教育、长短期非学历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办学格局。“四个学会”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五种意识”就是在干部和教职工中不断强化发展意识、管理意识、宣传意识、人才强校意识和大局意识。

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学院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先后实现了万人规模和省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两次跨越,办学规模和内涵效益协同发展,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力度最大、效益最好、成果最突出的时期。办学实力的逐渐增强, 办学特色的日渐显现,使学院最终扭转了一些不利于发展的劣势,一跃成为河南省和“黄河金三角”地区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之一,也成为全国高职院校改革的“领头雁”。

学院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和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学院先后顺利通过河南省教育厅的两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高职院校、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高职高专院校”、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优秀学校。同时,河南省委、省政府还命名学院为“省级文明单位”。

河南教育(高校版):三门峡市是河南省少数没有本科院校的地市,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弥补这一缺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方面,市委、市政府是如何重视、关心、支持学院发展建设的?

郑建英:作为三门峡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学院的发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领导多次亲临学院现场办公,指导工作,并通过政策倾斜,顺利解决学院在建设用地、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和干部配备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市政府将紧邻学院的千亩人工湖、市图书馆划归学院管理使用,还将三门峡市国际文博城体育训练中心与学院连成一片,实现资源共享。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给学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促使学院发展驶入快车道。

构建专业育人和文化育人两大育人体系

河南教育(高校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是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

郑建英: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学生。我们始终坚守“人才强校”战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不断打造“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能工巧匠”的专业育人团队;通过开展教学技能大赛、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到企业顶岗锻炼、参加国培省培计划等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启动名师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目前,学院有教授、副教授215人,博士、硕士246人,已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育人团队,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教育(高校版):我们从有关媒体上了解到,学院在育人方面积极构建专业育人和文化育人两大育人体系,形成了“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特色机制,“三育人”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郑建英: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得益于能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构建“专业育人”和“文化育人”两大育人体系。

在专业育人方面,我们始终把握社会紧缺实用人才的现状,以变应变,按照“瞄准市场设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搞教学”的要求,秉持“工学结合为前提、校企合作为载体、实训基地为条件、课程建设为核心、师资队伍为保障”的教学方针,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精湛技艺。

学院以“社会实用”引导专业育人方向,紧盯市场设专业围绕三门峡“四大一高”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目前,学院50余个招生专业,涉及农林、生化、制造、土建、财经、旅游、材料能源、电子信息、文化教育和艺术设计等专业门类,形成了以工科和师范为主,融理、工、经、文、管、教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以“校企合作”创新专业育人模式,瞄准岗位设课程。有了社会实用的专业,还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使其具体化。为此,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岗位主导,项目带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以及省内的100多个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国内外大型企业联手共建了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永顺管理学院、中青旅旅游学院、人本科技学院、上海锦明学院等30余所校企共建学院。

学院以“产教融合”强化专业育人质量,瞄准能力搞教学。先后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21个,除此之外,还引企入校,投资上亿元在校内建成建筑、模具、数控、汽车等109个实验实训室(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啤酒、饮用水等部分校内实验实训室还转化为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修心以文,成人以化。学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专业育人,而且注重文化育人,通过“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三育人机制,打造育人特色,提高学生的优良品质。

学院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理念,通过强化管理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人人都有育人观念、个个都是育人主体的氛围,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

学院注重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将校园环境建设融入三门峡宜居城市的建设之中,积极打造美丽校园。砚池碧波、四季如春的优美校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打造美丽校园的同时,学院还积极营造人文校园的氛围,不断构建和完善文化育人体系: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四个学会”引领文化育人方向,指导文化育人活动;以100多门通识课程构筑文化育人平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50多个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校园活动”搭建文化育人舞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每年一届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展现文化育人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开卷大讲堂”深化文化育人内涵,选拔学院优秀教师或邀请社会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另外,学院还坚持以“升旗仪式”和“劳动保洁”等不断拓展文化育人平台。学院每周坚持升国旗、唱国歌和国旗下讲话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被评为“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品牌”。

“六大提升工程”助推学院快速稳定发展

河南教育(高校版):众所周知,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学院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学子就业?

郑建英:近年,在不少大学生为找工作而犯愁的时候,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却一直供不应求,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自主创业者逐年提高,学院还多次被评为“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高职院校”。目前,学院已基本经形成了“入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发展态势。

在全面保障毕业生就业方面,学院采取了多种措施:实行“2+1”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使学生与职业岗位无缝接轨;与数百家企业建立用人合作关系,实施订单培养;建立涵盖京津唐、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110余家就业基地;建立15个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对44个职业技术工种进行培训,为学生获得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创造条件;开展专升本培训,鼓励自学助考,提升毕业生学历层次,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特岗教师、入伍、大学生“村官”等国家政策性就业机会,切实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此外,学院还放眼国际,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爱尔兰、匈牙利、塞拉利昂、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数十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或意向,与国外教育培训机构联合长期为学生提供职业应用外语技能培训及办理出国留学、出国就业直通车。

河南教育(高校版):高职教育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据了解,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信心满怀,提出了自己的“学院梦”,树立了新的目标,并为此全面实施了“六大提升工程”,请郑书记详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郑建英:总结学院的发展,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发展要有目标、有梦想,梦想指引方向,梦想激发动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门峡实现“四大一高”战略,给学院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面临新的形势,经过充分酝酿和科学谋划,学院制定出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描绘出新的梦想,那就是:积极凝聚师生人心,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努力实现“学院升本、学子成才、教工幸福”的“学院梦”。

有了梦想需要行动,坚持梦想才会出彩。为了实现新的目标,学院统筹规划,全面启动了“以招生就业工作提升为前提、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根本、以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为措施、以后勤服务与基本建设提升为保障、以干部执行力提升为关键”的六大提升工程。这六大提升工程从硬件到软件,从学生到教师,从教育教学到后勤服务,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实现学院梦的载体。比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学院以把握“五个重点”达到“五个确保”,从培养品德到学习技能,从文化活动到志愿服务,要让学生是泥土的烧成砖瓦、是木材的做成栋梁、是矿石的百炼成钢、是黄金的闪闪发光,实现全面成才。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正通过辅导员进课堂、进公寓、进餐厅、进车间、进校园的“五进”,使辅导员和学生同吃饭、同住宿、同学习、同活动、同提高的“五同”,最终让学生实现能力自信、学习自信、特长自信、未来自信。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班子发展思路清晰,进取创新意识强,学院师生员工精神状态昂扬向上,对学院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该院在中国梦的感召下,以“学院梦”凝聚共识,用实际行动彰显才智,一定会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做出新贡献,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聚正能量!

责编:秋 山

作者:韩家清 杨云鹏

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摘    要: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学生、家庭、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结合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提出强化培养精英,着重培养高级蓝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建设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等现代化教育观念及现代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就业    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不仅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结合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总量影响就业形势。

1999年我国教育改革政策开始实施,不断扩大招生规模。2003年是我国大学生扩招后的首个毕业年,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而后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都快速增加。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高达749万。与“985”、“211”高校毕业生相比,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就业形势更严峻。

(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定位存在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一些本科院校是在原有专科基础上新建的,虽然名称“升格”了,但办学思路和能力并不一定同步“升格”,有些甚至出现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

美国、欧盟高校毕业生中80%是应用型人才,20%是学术型人才。而中国高校毕业生中,40%是应用型人才,60%是学术型人才,一些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令人苦恼。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未适应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未以市场为导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连年扩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学校的定位缺少正确的认识,只是一味求高(都想办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可以培养的高校)、求大(办学规模上,力求要超过其他同类高校)、求全(不顾自身实际,力求办成综合性、多学科性兼具的大学)。过于趋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必然造成大学层次定位不清,学生在没有“硝烟”的应试教育下被培养,空有一张毕业文凭而没有真实水平。另外,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又非常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对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未能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接轨。

在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条件下,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属于卖方市场。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相对过剩,买方市场处于主动地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成为大学教育培养的方向标。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忽略了检验学科设置的合理性,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与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客观上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1]。

(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水平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更重视师资队伍的学历,引进一大批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的经历,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愿意改变已经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来说,将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教师考核体系不合理。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重视科研能力的考核,过于强调教师课题与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忽视教师实践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这直接导致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科研,不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

3.重知识轻实践能力。高等教育历来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知识本位论思想在学校管理者、教学者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工作仍然没有真正进入教学的主流领域,未得到重视。“学校分数至上,用人单位能力第一”两种人才标准,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产生了结构性错位。同时,大学生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例如教育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仅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考评,却没有结合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来考评,导致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2]。

二、结合教育现代化理念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初探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教育现代化思想源于邓小平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本文结合教育现代化理念,对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作出新的解读。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以市场为导向,促转型设置专业

1.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明确定位,推动转型发展。梁经锐教授关于定位的观点,即在高校定位时应考虑基本的两个范畴:第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本校的自身特点与实力和学校外部环境的特点;第二要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观念要现代化——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需要调整,不再培养精英,而是要培养高级的“蓝领”,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办学思路上要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握自己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扎根地方,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定位办学特色,实现自身办学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走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道路。

2.高校要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科学专业设置。教育观念要现代化——一定要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我们必须把教育引导到“市场需要什么,教育就提供什么”上去。

(1)部分专业设置尝试反向改革,创立校企合作的订单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先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再设置专业,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滞后性”,提高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

(2)专业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地方工科院校可以着重发展地方性特色专业,将高校专业设置同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关,立足于地方实际办学,来打造特色专业,例如在有汽车制造的城市,可设立汽车学院。

(3)设置综合性专业。国外教育研究人员认为,综合性专业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为此,国外大学专业设置呈现了综合化趋势,例如密歇根大学开设了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大气与海洋学系等。我们还可以尝试在法学专业下设医药法专业,该专业学生不仅掌握法律,还知晓药学的知识,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总之,高校如果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可以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师资队伍现代化——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把创造、发明、发现等转化为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成果的任务,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技能。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新要求。

1.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观念转变。把促进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如实践教学质量、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情况等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树立应用性人才培养理念。

2.强化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教师培养培训。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延长在企业实践时间。组织教师参加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关技能证书[2]。

3.健全高校评估体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企业为了提高人员素质,节省培训成本,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招之即用。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健全高校评估体系,将实践能力建设工作融入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应将培养目标转到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妙荣.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2]杨红秀.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

作者:周桂楼

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提升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3+3中高职衔接学生就业质量探讨

摘 要: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汽车已经是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其行业相关人才虽然是需求猛增,但是汽车相关专业的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还是很大的,本文通过研究影响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3+3中高职衔接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给出相应的合理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提升就业质量;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3+3中高职

在中国生活要习惯一个现象尤其是在大城市那就是堵车,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出行的效率,汽车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目前我国企业行业发展飞快,相关人才已经溢出,所以企业运用于维修技术专业3+3中高职衔接学生就业质量很不好,那么到底是哪些问题导致该领域就业压力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遇到的问题

(一)盲目扩张不能精益求精

我们为什么说是盲目扩张呢,因为中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专业性特别强、很有针对性。院校的名字基本都能带出专业的领域,本专业没有做好、做精就想着扩展专业,导致占用了院校的擅長专业资源,在本专业上的发展却受到了限制。这无疑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教学上不能更进一步,擅长的事情不能保持擅长,这就是盲目扩张的弊端,最终导致学生毕业时竞争力不足。这里还有一个连锁反应,就是长此以往导致院校竞争力不足,其生存能力大打折扣,对生源吸引力不足,对企业学生素质不符合要求,这是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学校坚守传统的教学思维,不能与时俱进对教学进行改革,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依旧是被动的填鸭式,改革也是立在中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素质提升的一座大山。互联网+时代整个教育改革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院校却无动于衷,一边坚守老旧的教学体系,一边困难的招生,一边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再者就是教学体系不完善,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闭环体系,使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最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能力再强、生源再优秀也抵不住落后的教学体系的侵蚀。在教学体系建设上有太多的路要走。

(三)缺乏实践能力

一味的以书本知识为重点进行学习,却忽略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没有对知识的实践过程学生走向社会和企业竞争力就相对弱些,原本中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实践经验丰富,毕业之后能很快速的进入到工作中去。尤其是汽车相关专业,只有理论教学而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导致就业质量得不到保证。学院要找到合适的实践单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院校众多只有综合实力较强的才能得到这些机会,这也是学生缺少实践的主要原因,无论怎样自身的综合实力对于中高职院校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二、提升就业质量的措施

(一)走专业路线,输送更专业的人才

中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是很重要的,说的清楚一些就是要讲院校的专业领域做到极致,这才是专业院校的核心价值,进而达到输送专业人才的目的。对自己擅长的专业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其他领域专业的扩张,实在不是院校的应该做的。把院校自己专业领域专业化之后,对接企业时就有了更加雄厚的资本,为学生的就业质量铺平道路,建立起和企业长久的人才供应关系,解决人才就业的问题。与此同时院校应该保持专业的自主性,使其在该领域专业性占有一席之地。

(二)建设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

建设一个完善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围绕教材、课程、授课、考核、评分、实践等进行一个闭环链条系统建设,尽量保持系统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该系统应该本着科学性构建,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理论夯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化,是学生除了校门就在该专业领域水平比同专业的其他院校高出一个档次。同时还要对这个闭环教学体系进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21世纪的人才培养,应该汲取该领域的专业技术课程对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进行强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汽车行业发展,使人才在步入企业是接地气。

(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增加学生就业质量

我们上面说的是理论教学方面的措施,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一下实践的重要性,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优势就在于能更早、更多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所以动手能力方非常的强,这对于学生的本身能力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增加实践的环节,做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这样对专业知识夯实有很大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个力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在学校期间的,其实对学生以后毕业走向社会和企业时也是很有竞争力的能力,因为现在企业很注重技术的改进与创新,而实践能力就是创新的基础。所以说理论夯实基础,实践磨砺技能,相辅相成作用更加高效。

我们如何提高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3+3中高职衔接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中高职院校在对这些措施实施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更加系统,对现在和未来的形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么在改进方向上就会更加的清晰。

参考文献:

[1]陈跃,沈祝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3+3中高职衔接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学园,2018(5).

[2]刘任庆,黎修良,李治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项目名称: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以爱客汽车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JG106)

作者简介:陈跃(1979-),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主任,汽车维修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高级二手车评估师,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陈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验引导下高中化学论文下一篇:中国画笔墨艺术创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