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范文

2024-05-07

中国与东南亚范文(精选12篇)

中国与东南亚 第1篇

1 中国企业东南亚水电投资现状

经过多年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建设, 截至2009年, 我国中东部地区水资源基本开发完毕, 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等限制, 开发潜力不大[1]。对于众多的水电开发企业而言, 急需寻找新的待开发资源。东南亚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紧邻我国, 水电资源丰富, 自身开发能力低, 水电开发成本与国内几无差异, 地缘优势明显, 并且可以实现电力回送, 缓解我国南方地区电力需求不足。与此同时, 亚行、世行等金融机构逐渐减少了为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项目提供的融资, 该区域内水电开发融资出现困难。国内外投资环境的改变促使中国企业近年开始抢占东南亚水电开发市场。

我国企业投资东南亚水电市场始于2006年, 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参与投资缅甸政府兴建的瑞丽江一级水电项目为标志。此后几年,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以BOT模式投资的太平江水电、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参与投资的伊洛瓦底江水电、中资联合控股参与投资的萨尔温江水电等一大批由中资企业全额投资或参与投资的水电项目迅速完成合作协议的签订, 并进入实施阶段。目前, 包括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及五大电力集团在内的国内水电企业在东南亚已经投资兴建和计划投资兴建的 水电项目达60余项, 预计投入资金上千亿元人民币, 项目遍及缅甸、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2 境外水电投资风险概述

境外投资风险是指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具体条件和时限内发生并客观存在的, 从而导致对企业境外投资相关的一系列损失与损害的不确定性变化[2]。境外水电投资具有不同于一般境外投资的特殊性: 首先, 境外水电投资是跨国界、跨区域进行的建设和运营, 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政策、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会给境外水电投资带来风险; 其次, 水电项目还具有投资周期长, 对当地生态、经济影响巨大, 电力产品需通过当地电网销售, 建设和运营与当地政府密切相关等特征, 这些都会给水电项目的境外投资带来新的风险。

通过借鉴境外投资风险的概念, 结合水电投资的特殊性, 笔者将境外水电投资风险界定为: 来自于外部环境或企业自身的, 在一定的环境和时限内客观存在的, 使得企业境外水电投资利益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因素。它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投入产出与收益率等市场风险, 更包括政治、文化、法律政策以及项目建设运营等多方面的复杂风险。境外水电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和偶然性, 一般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生态环境风险、社会风险等。

3 中国企业东南亚水电投资风险分析

加拿大银行家纳吉[3]提出了识别境外投资风险的6类标准, 其中按风险的触发因素可以把境外投资风险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通过借鉴纳吉的境外投资风险分类标准, 结合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 按照风险触发因素的不同将中国企业东南亚水电投资风险分为投资环境风险和企业自身风险两大类型。其中投资环境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政策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生态环境风险、安全风险、社会风险等; 企业自身风险包括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等。

3. 1 投资环境风险分析

投资环境风险属于外部风险, 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难以化解和完全规避, 因此需要投资东南亚水电的中国企业高度关注, 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风险, 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或建立风险监控体系, 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3. 1. 1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局变动以及所采取的政治性措施变化使境外投资企业蒙受损失或实际收入偏离预期收入的可能性[4]。就东南亚水电投资而言政治风险通常包括冲突引发的内乱及战争风险、国有化征收风险、投资审核限制风险等。

由于历史原因和该地区本身的复杂性, 东南亚区域及东南亚各国政治矛盾、种族冲突等等一直持续不断, 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再加上该地区传统的排华情绪, 政治风险成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进行水电投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由于水电项目投资运作周期较长, 所以面临政治风险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 虽然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其他风险较小, 然而政治风险一旦发生将给投资者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投资的缅甸密松电站就遭遇了这一风险, 损失巨大。2011年9月, 缅甸总统吴登盛以遵从人民意愿为理由, 宣布搁置密松电站, 单方面叫停了该项目。由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和缅甸国家电力公司及缅甸亚洲国际集团合作建造的密松电站项目, 事先经过双方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查, 因此其叫停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缅甸政局的更迭而导致, 可以说中电投所遭遇的是典型的政治风险。

3. 1. 2 法律政策风险

境外水电投资的法律政策风险主要是指东道国现有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东道国法律政策变动情况给企业水电投资带来的影响。东南亚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 政治尚不稳定,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政策变更频繁, 司法腐败、有法不依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在东南亚水电市场投资的中国企业往往照搬国内模式, 未能充分尊重或者因增加收益考虑有意规避投资国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强制性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等, 一旦面临变化, 就使得投资项目成本增加或者无法按期完成, 导致投资企业面临法律政策风险。

在东南亚部分国家, 腐败现象较为普遍, 政府办事效率低下, 官员执法力度不够, 法律法规常常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另外, 在技术标准方面, 中国在东南亚投资建设的水电项目, 一般都要求适用欧美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依然按照国内的标准做成本预算, 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3. 1. 3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国际宏观经济以及东道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境外投资产生的影响[5]。近年来, 世界经济环境愈发复杂, 全球实体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加大, 东南亚地区金融体系脆弱。老挝、越南、缅甸和柬埔寨等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低、购买力缺乏, 大多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 而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行及代理行的积极性又较低, 客观上使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水电投资面临着外汇兑换的风险。

由于我国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 中国企业还面临着东道国货币兑换成美元、欧元等国际硬通货以及再将美元、欧元等兑换成人民币的双重汇率变动风险。另外, 由于水电项目建设周期长, 通货膨胀、利率增加、物资价格变动等会造成水电投资企业面临一定程度的融资风险和成本风险。因此, 经济风险也是我国企业投资东南亚水电项目不得不考虑的风险种类。

3. 1. 4 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和摧毁性所带来的损失与风险[6]。东南亚国家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雨水和台风偏多, 加上水电项目投资建设周期较长, 所以在水电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受到了洪水、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的概率较大, 加之东南亚国家经济不发达,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在自然灾害难以被预见的情况下, 水电投资项目面临着很大的自然灾害风险。例如, 2012年, 大唐集团参与投资的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一级电站因洪水发生施工事故, 事故导致中柬双方施工人员轻伤6人失踪3人的严重后果, 此事故不仅影响到斯登沃代水电项目的验收, 同时对大唐在东南亚建设的电网项目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造成巨大的损失。

3. 1. 5 生态环境风险

当今社会环保已经成为重要的主题, 社会对水电项目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也越来越重视, 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生态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决定水电项目投资成败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水电项目的建设, 不可避免地会对水电项目所在河流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河流水文状况的影响。水电项目的建设使得原来的大面积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 对于河流的流速、流量和水位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同时可能引发库区盐碱化、沼泽化等问题。②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影响。水电项目的建设使得库区大量的陆地变为水面, 陆生生物的栖息地丧失, 对陆生生物的生存产生巨大影响, 同时对库区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水体环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③对库区当地经济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水电工程的建设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库淹没, 使得原来的农田和居民居住地减少, 对库区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而水电项目建设对库区旅游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的破坏更是不容小觑, 给库区的经济环境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④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 因工程占地、采石、取土、弃渣等活动对周围植被、土地、水质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的水电项目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 而这些影响因素都会给中国企业境外水电投资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 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规范地制定和实施环保措施, 尽量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3. 1. 6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指由于存在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项目所在地的刑事犯罪、恐怖主义行为等不确定因素, 从而导致水电投资项目人员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风险。

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复杂、政局动荡, 各种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处在矛盾冲突中的中方投资水电项目, 财产和人员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例如, 2011年6月, 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武装爆发军事冲突, 冲突不仅导致太平江水电项目停止运营, 还使得近30名参与电站建设的中方人员滞留国外, 生命安全面临极大威胁。

此外, 刑事犯罪和恐怖主义行为等在东南亚发生的概率远远高于国内, 也是投资东南亚水电项目的中国企业需要关注的安全风险。

3. 1. 7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项目所在国的基础设施情况、社会服务条件、人文民风、宗教习惯等可能使项目实施受到影响的风险[7]。东南亚国家近年来民主意识、民众维权、公共参与意识逐步增强, 而投资东南亚水电项目的中国企业往往难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些企业往往照搬国内经验, 认为只要与政府打交道, 让政府满意就行, 忽略了与当地普通民众的交流, 又由于缺乏对当地风俗习惯、道德准则、宗教信仰等的了解, 直接导致当地民众对中国企业投资水电项目的不满情绪, 最终导致投资水电项目面临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 从而影响到水电项目的实施。

3. 2 企业自身风险分析

企业自身风险一般由于企业决策失误或经营不当造成, 这些风险一般源自企业自身, 因此提高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能力以及加强投资审批制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避免此类风险的出现。

3. 2. 1 决策风险

境外水电投资决策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决策或投资决策错误给企业境外投资收益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一方面, 从事东南亚市场水电投资的中国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 由国务院国资委进行监管, 大多数水电投资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正确的战略方向, 从而导致企业面临着战略决策风险。另一方面, 中国企业在对东南亚进行水电投资的过程中, 存在着多头管理、审批手续繁杂、缺乏清晰的总体战略与规划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进行水电投资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使得企业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投资决策风险。

目前, 在东南亚水电市场, 中国企业相互之间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已经出现了恶性竞争行为, 2006年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与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等10余家中国企业在印尼电站项目的竞标过程中, 由于个别企业想独享订单而相互压价, 最终使得印尼渔翁得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恶性行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 在未来必然会导致投资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甚至可能影响损害我国企业在东南亚水电市场的整体利益。

3. 2. 2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 由于市场条件、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8]。如何回收投资, 提高收益是境外投资首要考虑的问题。水电投资项目由于投资大, 建设与运营周期较长, 因此未来的电力需求以及收益的预期, 工程建设周期、建设质量以及对流域环境的保护等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形, 并由此带来损失。

目前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 对电力需求有限, 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电力项目越来越多, 可能改变东南亚市场电力供不应求的状况, 进而使得电站所在国电价走低, 中方投资企业在经营期内收回成本。很多中方企业所寄予厚望的电力回送, 也因为国内上网电价较低而使企业收回成本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在投资项目建设期间投资企业还面临建设成本、工期、工程建设质量以及环境保护等风险。此外, 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各个时期, 投资企业都面临着一定的管理 ( 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方面的风险。

4 中国企业东南亚水电开发投资风险防控 措施

中国企业东南亚水电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本国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措施。一方面, 本国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境外投资上的管理、监督、服务和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对境外投资中面临的诸多因素进行预警定位, 制定投资战略和实施路径。

4. 1 政府层面

4. 1. 1 建立健全法律政策保障

我国政府面对中国企业大量投资东南亚水电开发的现实, 应及时建立一套符合实际情况和国际投资特点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逐步将“走出去”战略的各项部门规章制度、法规条例纳入法制化轨道, 有序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法》、《国际经济合作法》、《对外投资管理条例》、《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配套的管理 办法与实施细则, 依法保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规范政府、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在“走出去”过程中的管理、服务与经营行为, 协调东道国、境外投资企业与我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利益。

4. 1. 2 建立境外投资保护体系

境外投资保护体系是指政府对本国投资者在境外投资可能遇到的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非商业性风险提供的保护措施体系[9]。应重点考虑通过签订国际多边、双边或区域投资保护协定, 支持成立更多的对外投资保险机构, 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从而提供境外投资保护。

4. 1. 3 加强境外投资管理监督

政府应建立起境外投资管理监督体系, 可以采用行政管制为主、适当引导为辅的方式, 管制手段为行政审批制, 行使审批权的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及其授权部门和商务部及其授权部门。彻底解决现有境外投资管理协调机制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 变行政审批制为申报核准制。同时, 政府还应完善境外投资审批与监管制度, 在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监管。

4. 1. 4 提供境外投资信息服务

政府应该从宏观经济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和基本的法律框架等方面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建立并完善企业境外投资环境信息库, 加强各种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快开发对外投资合作统计系统, 加强对热点地区安全形势的监测分析,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加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咨询和投诉服务力度。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各国和地区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行业机会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 为境外中资企业反映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障碍和壁垒提供渠道。

4. 2 企业层面

4. 2. 1 全面评估东道国的投资环境风险

鉴于目前东南亚投资风险的特点, 中国企业在投资时, 首先必须重点评估分析难以预测并可能使境外投资企业经营环境大为改变的各种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 主要包括: 东道国国内的主要利益集团、民族与宗教冲突、东道国与该区域国家的关系以及海外投资产业未来政策变动的可能性与变动方向等。水电投资企业可以借助中国政府境外投资信息服务 平台、海外商会、投资促进咨询等中介机构, 了解投资国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环境与社会文化等。

4. 2. 2 建立起企业投资风险预警体系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进行水电开发投资的过程中, 应建立起包括企业境外水电投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企业境外水电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在内的企业投资风险预警体系。企业可以在组织层面建立起包括管理高层风险决策机制、独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部 门风险管理岗位在内的企业境外水电投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 企业可以在明确投资风险指标的前提下, 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可以实现对投资风险进行监测、识别和报警的企业境外水电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4. 2. 3 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境外水电投资风险最终发生时, 企业要积极采取缓解策略来尽可能地降低和弥补损失。要充分了解我国和东道国对境外投资企业保护的法律法规, 争取和利用双边、多边投资保护协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等措施保护投资企业自身的利益, 如实向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反映非商业性投资损失并把政治风险争端诉讼与东道国或国际法庭, 以期获得赔偿, 降低和转移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09[R].北京: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09.

[2]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3]王青, 刘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及其管理:以石油企业为例[J].企业研究, 2012 (2) :104-106.

[4]白天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5.

[5]舒先林.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及其规避[J].企业经济, 2005 (6) :103-104.

[6]蔡建功.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分析[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2009.

[7]韩宝庆.中国企业对东南亚水电业的投资及其风险防控[J].国际经济合作, 2011 (12) :46-51.

[8]赵清, 李红, 许刚.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价[J].中国商贸, 2012 (14) :220-221.

中国与东南亚 第2篇

姓名学号 联系电话:

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健康清香的饮品,又是一种文化体验。茶在入口的同时也慢慢地渗透进我们的心灵。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很讨厌茶,茶的苦涩让我那对甜味敏感的味蕾经受不住。然而当我的年龄逐渐增长,我渐渐对这种大人喜欢的饮品产生了兴趣。如今,我也喝了各种各样的茶,对不同的茶叶也有自己的体会。

龙井是苦的。龙井的苦是独特的,苦味中带出一份淡淡的甘甜。在炎炎夏日,泡上一杯龙井,慢慢品尝那份苦味顺着喉咙滑入胃部,那份香味从唇齿间溢出。这是清凉的苦,是清淡的香。长长的茶叶上下翻飞,气泡从茶叶的缝隙中漏出,在品味茶香的同时,茶杯中的景象也很赏心悦目。

铁观音是香的。团状的铁观音在滚烫的开水中舒展身体,将自己的清香散入空气,沁人心脾。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茶还未入口,香气已入心灵。我喜欢铁观音的这种轻爽的感觉,茶未到香已至,在浓浓的茶香中去品茶味,真是一种享受。

而在众多茶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普洱茶。普洱茶以其最初的产地云南普洱而得名,是一种典型的发酵茶。初次见普洱,是在云南旅游的时候。普洱茶的形状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种茶叶,而是一种类似陶器的艺术品。初次品茶,便被普洱独特的色香味所吸引。普洱茶的颜色是温暖的红色,香气四溢,味道甘甜爽口。父亲告诉我,普洱

茶适合在冬天和春天喝,滋养阳气,暖胃驱寒,我也很认可这一点。在喝下普洱之后,会感觉到一股暖流顺着食道进入五脏六腑,随着血液流到全身,从身体深处散发出暖意。同时,我也了解到普洱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够调节新陈代谢,降脂降压,减肥养颜。

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茶叶,而且是一种普洱茶文化的一部分。从很久以前,茶就是很重要的生活物资。自唐以后,在云南与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马帮驮运云南普洱茶的通道,堪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相媲美这就是至今还有巨大的人文意义的茶马古道。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迅速发展起来,古道的源头以普洱、思茅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出5条茶马大道,往来不绝的马帮,为普洱茶传播输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它们源源不断把各茶山的茶叶驮运到思茅普洱加工制作后,又沿茶马大道西北运销西藏、尼泊尔、印度,南销东南亚诸国;内销由昆明中转全国各地。在茶马古道发展的同时,普洱也逐渐成为云南茶文化的中心。在茶的大量使用中发展出了包括冲泡、品尝、收藏等众多内容在内的文化。品茶者认为冲泡品饮普洱的过程也是感受茶性、茶美、茶俗的过程,仔细观赏茶汤的色泽,细闻茶汤倒出后叶底的香气,然后再将茶汤倒入品茗杯中细细品尝滋味:醇和、爽滑、回甘;再冲泡一次,比较香气、滋味及汤色的变化,领悟一壶好茶如何泡出好的汤色、香气和滋味。或是邀上几个好友在饮茶的同时探讨各自对品茶的见解,或独领其中风味,在品茶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茶文化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一种被大众所喜爱的日常文化。在日

2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似乎逐渐远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坐在茶具前细细品茶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同时品茶的文化氛围也逐渐淡化。因此,重视茶文化,保护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要保护和发扬茶文化,我们首先要了解国际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二条说,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其中就包括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也就是说,茶道以及与茶有关的文化活动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可惜的是,普洱茶文化并没有出现在国家名录中。或许是因为特色不够鲜明,或许是紧迫性不如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在努力申遗,争取获得法律支持的同时,也要从我们自身做起,继承和发扬茶文化。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学习茶文化,将茶这种生活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让家人、亲戚、朋友都进入这种文化氛围。甚至如果有机会,向外国友人尝试着介绍和推广饮茶的生活方式,让茶道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文化。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能够很好地保护和发扬茶文化!

越南与中国东南亚外交突破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 越南东南亚外交

中国崛起为全球大国必须以良好的周边环境为依托,翟崑:《 突破中国崛起的周边制约 》,载《国际展望》2014年第2期,第2页。2013年10月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中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载《人民日报》 2013年10月26日第001版。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和总体外交棋盘的重中之重,关乎中国和平发展的周边安全环境的维系,关乎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推行,关乎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和战略目标的推进。不过,近年以来,中国的东南亚外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困境与麻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利益和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解决区域争端与冲突的能力不足和效果不佳,中国与相关国家沟通的机制失灵与错位,以及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和支持度在下降,疑虑、警惕和担心在增加。

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和处境,需要寻找突破口,找准关键环节,摆脱这种不应有的困境。事实上,这个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就在于越南,处理和发展好与越南这个在东南亚举足轻重以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的关系,对于突破当前的东南亚外交困境以及更游刃有余地开展东南亚外交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发展好与越南的关系不仅有着理论上的可行性,还具有现实上的可操作性。中越两国之间具有发展两国关系的一系列利好因素,只要两国下大力气,下足功夫,中越关系就会迈入更加友好、更加健康和更加良性化的轨道,从而必然会带动中国的东南亚外交得以转机。

一、 中国东南亚外交出现困境的原因

要破解中国在东南亚的外交博弈所遇到的障碍以及中国在东南亚外交空间压缩的现实,我们需要深刻剖析、把握与理解出现这种外交困境的根源。客观地说,中国东南亚外交的困境,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要素、多个因子相互影响与交织作用的产物。

首先,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出现的“不适症”,对中国发展方向和战略意图有着较多的顾虑、疑惑与担忧。中国“成长的烦恼”不仅与中国自身始终相伴,也与东南亚国家形影不离。东南亚国家一方面感悟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并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获取实实在在的好处与真真切切的利益。同时在另一方面,“红色中国”惊人地成长为世界强国以及巨人般地屹立在东南亚的身旁,这让以中小国家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心理压力倍增。东盟国家认为“中国作为东盟身旁的一个大国,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与军事能力均在不断增强,生活在其阴影下的弱小国家很自然地把它当作威胁或至少是一个潜在性威胁”。Alien S.P.Baviera, “China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Interest,” PASCN Discusion Paper,Published by Philippine APEC Study Center Network,2012, pp.8-10.东南亚国家对当前中国的身份认知把握不清,对未来中国的角色扮演判断不明,尤其是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恩怨,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动向的警惕、疑惧就在所难免了。就有东盟人士指出,无论中国面向何处,对东盟都是威胁。Elizabeth Economy,“Chinese Rise in Southeast Asia:implic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No.14, 2005, p.44.也正是如此,为中国在东南亚顺利、有效地开展外交活动设置了无形的心理和认知障碍。这种基于中国崛起及其引起的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实力运用方式与发展前景不确定性的观念认知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深层次障碍,观念对冲性认知是双方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其次,南海主权争端是中国在东南亚外交处于被动与困境的一大现实要因。南海是位于中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之间的半封闭式边缘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南海的主权与资源争端中,中国与菲律宾、越南、文莱、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有着性质不一、等级各异、烈度相别的冲突与分歧。应该说,南海争端已经多年,谈判已经多起,协商已经多次,然而各方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能为大家所接受的解决路径。它如同一个悬在中国与东南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造成了地区紧张局势,影响着中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关系健康和顺利地发展,制约着中国在东南亚外交战略的有效开展,也使得“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国家颇有市场。围绕着南海争端,中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如菲律宾、越南等国经常发生海上渔民纠纷甚至武装对峙。尤其是越南、菲律宾等国积极争取南海问题“多边化”与“国际化”,以图依靠东盟组织对抗中国,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也导致中国与东盟一定程度上出现重大分歧。新华网:《东盟吁用国际法解决南海问题》,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7/11/c_123395555.htm,访问日期:2014年10月7日。另外,一些东南亚国家在自身实力不济无以制衡中国的情况下,积极引入区外大国的军事力量维系自身南海政策,成为南海问题的新变量。Liselotte Odgaard, “The South China Sea ASEANs Security Concerbs about China,” Security Dialogue, Vol.34, No.1, March 2003,p.22.区外大国如日本、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不断以维护“南海航行安全”为借口介入东南亚事务,某种意义上挤压了中国的外交空间,缩小了中国外交的回旋余地。

再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和重返东南亚的战略对中国的东南亚外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美国担心中国很有可能取代美国,主导东南亚地区事务,最终使得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日益边缘化。韩玉贵、安秀伟:《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塑造》,载《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59页。或者如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指出的,“美国忧虑中国会发展针对美国的‘门罗主义。并将成为比美国在20世纪所遇到的任何一个潜在性霸权都更为强大与愈加危险”。John J.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M], W.W.Norton & Company,New York & London,2001,p.401.

为了应对中国崛起及中美权势“拉平”趋势,美国加强了在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安全部署的两根支柱,即轮轴状的美国双边军事同盟及美军的前沿军事部署。Dannie Twinning, “Americas Grand Design in Asi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 2007,p.79.美国积极介入东南亚国家的事务,巩固与菲律宾、泰国等国的同盟关系,加强同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的伙伴关系。美国还积极插手南海争端问题,从“中立不介入”到“介入不陷入”的策略转变,很大程度上是为制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服务的。客观地说,在南海争端等问题上,在没有强有力外在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地区内国家通过相互调适和相互塑造已经产生积极效果,美国的介入与挑拨使得相关问题趋于复杂。马荣久:《中美权力转移与亚洲地区体系》,载《当代亚太》2014年第1期,第30页。而伴随着美国亚太新战略的推行,一些东南亚国家比如菲律宾似乎找到对抗中国的依靠,在南海争端等问题上态度越来越蛮横,口气越来越强硬,行动越来越粗野。这在一定意义上也造成了中国的反弹,政策的选择余地变得更加狭小,从而使得在东南亚的外交空间变得更加狭窄。

最后,东南亚一些国家内部局势的不稳定与动荡以及区外大国对东南亚的积极介入也影响着中国在东南亚的外交布局和开展。缅甸2011年民主化以来,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逐渐热络。尤其是近期,缅甸国内地方武装势力与政府军的战事加剧,一定程度干扰到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全,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到中缅友好关系。新加坡的亲美倾向有所强化,主动向美国提供军舰停泊点,开展有声有色的大国平衡外交。泰国的政局动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中国的关系,这个传统上对华较为友好的国家的外交政策势必有所波动。越南国内南方改革派的主政以及民间亲美力量的强化,也会成为中越关系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另外,一些国家的华人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可能成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冲突的暗藏爆发点。

二、 越南在中国东南亚外交中的价值

要解决中国东南亚外交所碰到的困境,破解中国东南亚外交的窘境,需要做的是通盘考虑、创新思维、转变思路,有层次性、差别性和重点性地对待与处理同相关国家的关系。稳定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东帝汶等国家的友好关系,保持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正常关系的同时,尤其要以越南为东南亚外交的重要支点和突破口,寻求在东南亚外交的转机,实现中国东南亚睦邻外交的新生。之所以要把越南作为中国东南亚外交战略的重要棋子,将越南作为中国理顺东南亚外交脉络的一大抓手,是由越南在东南亚的重要地位、越南在中国东南亚外交中的有效价值以及中越关系的特殊含义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重大作用等所决定的。

(一) 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越南依凭自身的能量与实力在东盟组织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东南亚地区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可以成为中国开展东南亚外交的桥头堡与拱顶石。

从地缘上看,越南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与多数东南亚国家陆地相邻或隔海相望,联系颇多,交往颇密。尤其是越南位于中国与东盟两大板块的结合部,可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中枢与有效纽带。在东盟与中国的各项合作中,越南的参加加大了这种合作的成功率。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广西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第38页。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性开发合作以及中国新近提出的“一路一带”建设与互联互通推进工程中,越南均可以成为重要的联结纽带,能够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政治上看,越南一直在为增加在东盟组织的发言权而努力。近年来,越南在东盟框架内,表现得积极活跃,频频主办国际会议,强化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区外大国的合作。2006年越南被东盟推举作为东盟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竞选并成功当选。越南与中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得到维持与强化,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关系得到大幅发展,扩大了越南的地区影响力。同时,越南在东南亚政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越南与老挝、柬埔寨的特殊联系使得越南在东盟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②王国平,李见明:《越南:新兴的东盟中坚力量》,载《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11期,第9页。随着老东盟国家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相对没落,越南作为一颗冉冉上升的新兴国家逐渐成为东盟的主导国家之一。

从经济发展上看,越南在东南亚地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被称为东盟经济振兴的“火车头”。越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沛的人力资源,人口9 000多万,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越南经济不断取得成功,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7%以上,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②国际社会也对越南的发展潜力寄予厚望,越南作为东亚新兴经济体被誉为“钻石国家”“展望五国”“灵猫六国”“亚洲最有吸引力的国家”等。

从军事实力看,越南在东盟中的军事地位绝对是排在东盟各国的首位。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广西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第35页。越南拥有东南亚最为庞大的军事机器,近年来的军事现代化进程特别引人关注。在当前东南亚地区局势不甚明朗的时期,越南的军事力量是东南亚的一种不容忽略的存在,也为提高越南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提供支撑。尤其是2014年以来,越南在保持与俄罗斯等传统军事伙伴的同时,强化了与美国的军事安全合作,后者还对越南开放武器市场,开始向越南出售先进武器。中国网:《美媒:中国在南海立场强硬 美国武器新客户猛增》, http://military.china.com.cn/2014-10/13/content_33743470.htm,访问日期:2014年10月10日。

(二) 中越解决陆上及北部湾争端的经验可为南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与借鉴

中越两国的领土主权争端原本包括1 000多公里的陆上边界纠纷、北部湾划界矛盾以及南海的主权争议等三部分。中越两国通过1979年的边境战争以及之后多年断断续续的边境冲突所带来的损失和伤害认识到,通过非和平的手段与激进的方式解决争端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中越两国在1991年关系正常化后,经过漫长、艰难与卓有成效的谈判,解决了两国在陆地和北部湾的边界分歧。中越这两个曾经兵戎相见的国家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边界争端,给南海各方围绕着南海主权与权益争端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良性的参考。

首先,通过双边对话与谈判的方式解决涉及主权争端的问题是一条正确与有效的途径。关于领土等敏感问题的争议,多边外交通常显得力不从心,双边谈判则是有实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张植荣:《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及对解决海疆争端的启示》,载《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第33页。一些南海争端方力图使地区争端多边化、国际化,力图一揽子解决南海岛礁和领海争端,这只会使问题复杂化和更加难以解决。中越两国通过多轮艰苦的双边谈判,成功解决了原本焦灼化的陆上边界及北部湾海疆争端,是值得当前南海争端各方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公平协商、互谅互让、坦诚交流、尊重历史和照顾现实是解决主权冲突必备的精神武器。中越两国能够将长期困扰双边关系发展的边界争端化解,是与两国在谈判与沟通过程中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分不开的。南海争端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各争端方以更足的信心、更多的耐心、更大的决心、更高超的智慧和更频繁的协商与互动才能得以化解。那些为了追求一己之私,为了达到自身利益不惜以弱小的国力强化军事能力甚至拉外部大国做帮手的做法,是与世界和平大势相违背、与地区稳定相冲撞以及与各国根本利益相冲突的。

再次,政治上良好的双边关系是领土与主权争端得以解决的重要保障。在中越陆地边界、北部湾争议的演变与解决过程中,双边的政治关系与争议的互动极为明显。张沱生:《东亚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及其政治经济含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2期,第29页。政治关系的改善与友好有利于为争议的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争议的解决又会促进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南海争端各国完全可以从这种政治关系与争议的互动寻找灵感,寻求突破。为了政治目的刺激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借助区外大国力量的举动,是不能真正解决南海争端的。

另外,主权争议的解决会带来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中越两国在边界问题化解之后,两国的边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5月,两国的边境口岸共有九个,有利于推动两国边贸的发展以及两国经济关系的融合与融洽。这对围绕南海领海与资源争端的各国会带来很大的启发,如何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落实到实处,深深地考验争端各方的智慧。

(三) 良好的中越关系可以消解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广阔的市场,东南亚的精英们倾向于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中国未来可能改变睦邻政策,转而寻求地区霸权。翟崑:《试析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威胁论”》,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5期,第52页。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在南海所采取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系列正当行为被很多东南亚国家所误解和误判,主观断定中国在采取“进攻性”或“前进”政策。中越两国关系的特殊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东南亚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缓解东南亚国家(包括越南自身)对中国崛起以及南海政策的疑虑与恐惧。

应该说,在所有涉及南海争端的当事国中,中越的主权争议最大、涉及区域最广、延续历史最久,更是曾经发生了两次海上武装冲突。指的是1974年中国海军与南越当局海军的冲突,以及1988年中国海军与越南海军的冲突。中越关系的一个特殊性就在于它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这也赋予了越南在解决南海争端中的作用与价值。作为南海争端最大的两个声索国,中越如能在双边框架内平和地、合理地解决这个折磨与困扰本地区多年的棘手问题,那么其他声索国就会看到希望,就可能为整个南海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示范、参考与榜样。整个东盟也将会看到中国的和平诚意,中国的东南亚外交的困境必定会有所缓解或者根本改观。如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越南就破解南海这个两国关系中唯一的历史遗留问题,达成一定共识,包括成立中越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积极推进中越海上共同开发。新华网:《李克强与越南总理阮晋勇举行会谈》,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13/c_117697587.htm, 访问日期:2014年10月10日。这在东南亚国家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南海问题解决的积极信号。

同时,越南对于中国的不同凡响和与众不同在于,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中与中国有着最为复杂的历史恩怨情仇的国家,是曾经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唯一的一个东南亚国家,也是一个现在与中国有着主权争议的国家。基于历史经验以及地缘政治的考虑,一种以来,越南对中国存有顾虑,把中国当作“北方难以预测的巨人”。Brantly Womark,“China and Vietnam:The Politics of Asymmetr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p.9.如果中国能够将与越南的关系处理得当、妥善与友好,如果中越关系能够步入一种良性化的轨道,那么东南亚其他国家在一定层面上会有一种认知:那就是既然中国能够与越南处理好关系,既然能够与友善、理性地与越南发展关系,中国也会和善地对待相关国家。中国的“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就会得到东南亚国家更为广泛的认同与认可。在这种认知利好的情况下,“中国威胁论”也会逐渐消解,中国在东南亚外交的主动权会有所增强。

三、 中越友好关系的利好因素

中国与东南亚 第4篇

关键词:明代,海外贸易,香药贸易,东南亚

在明代海外贸易史上, 香药贸易是一个一直被忽视的领域。香药贸易的规模, 并不小于丝绸、茶叶或瓷器。事实上, 香药贸易是明代海外贸易最主要的形式, 其具有十分深远的文化影响。一是加强了东南亚国家与明朝的政治联系, 树立了明朝的大国形象;二是香药贸易促进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香料的引入丰富了国内人民的物质生活;三是中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促进当地医学发展, 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同时香药贸易间接让西方国家了解到中国的繁荣, 为此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历史条件。

一、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间和大城王朝统一泰国的时间大体上相当, 因此两国很快建立了邦交关系。当时的泰国被称为暹罗, 据史书记载, 双方第一次通使是在洪武三年, 吕宗俊等人在朱元璋的命令下出使暹罗, 次年暹罗王派遣使团携带各种贡品, 随吕宗俊返朝, 由此确立了双方的朝贡关系[1]23。

朝贡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经济活动, 应当说它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经济意义。自明朝政府和暹罗建立朝贡关系后, 两国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非常频繁的。由于当时水上交通已经十分发达, 暹罗在短短五年间, 派遣使者15次之多, 仅洪武六年, 便曾6次访华。不仅如此, 据明史记载统计, 暹罗总计朝贡次数达105次之多, 是当时东南亚各国中访华最多的国家。

暹罗虽然国小, 但是物产丰富, 不乏中原珍奇之物, 例如象牙、 犀角、珊瑚等。此外, 暹罗盛产香料, 檀香、安息香等都是中国没有的名贵香料。暹罗朝贡数量巨大, 也可堪称东南亚各国之首。据史书记载, 洪武二十年, 暹罗曾进贡胡椒1.7万斤。洪武二十二年, 暹罗又一次性进贡胡椒1万斤, 苏木10万斤。洪武二十三年, 暹罗进贡香料总计达数10万斤之多。

暹罗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朝贡, 实则是因为明朝的回赠是极为丰厚的。据史书记载, 在回赠的礼品中, 不仅有黄金、玉石, 还包括茶叶、丝绸、瓷器。为了彰显天朝大国的风范, 每次回赠之物, 在数量上, 或是价值上绝不会低于暹罗的朝贡之物。因此朝贡贸易, 对于暹罗而言, 实则是一笔利润可观的生意。除朝贡获利之外, 暹罗使团有权从事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贸易活动, 并且可以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当然, 免税也是有一定限额的[2]54。

除暹罗之外, 与明朝保持朝贡关系的东南亚国家还有爪哇、苏门答腊、三佛齐、那孤儿、黎代国、南渤利、阿鲁国等, 大体上相当于今日的印尼地区。在暹罗国的影响下, 东南亚诸国掀起了朝贡浪潮。 虽然没有暹罗那样频繁, 但是也可谓热情高涨。据《明实录》记载统计, 自洪武元年到天启元年间, 爪哇总计朝贡68次, 苏门答腊19次, 三佛齐7次, 其余小国由于国力原因, 或是被灭, 朝贡次数远不及前三者。

二、郑和下西洋与香药贸易大发展

尽管朝贡贸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贸易活动,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 为此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香药贸易创造了条件。在香药贸易发展的过程中, 郑和可以说是一个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 正是他让东南亚各国认识到中医的疗效, 由此产生了对中药材的需求。郑和下西方是明朝早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而且是非常深远的。郑和开启了中国的大海航时代, 影响了东南亚地区文化发展的方向[3]62。

郑和不仅拥有当时规模最大的船队, 而且具备当时最为先进的医疗系统。事实上, 如果没有如此完善的医疗系统, 郑和的船队根本不可能横跨半个地球。郑和的医疗团队主要由太医院医生构成, 同时也吸收了一些民间志愿者。从史书的记载来看, 郑和的医疗团队规模十分庞大, 平均在120人左右, 每条船上配有一名专职医生, 一名医生负责150人。从配比上来看, 医疗资源可谓是相当充裕的。这些医务人员除负责治病之外, 还负责香药的验收。

郑和七下西洋, 在28年的时间里, 他不仅让东南亚国家看到了明朝的强盛, 同时也让他们领略到一个大国的文明。据史书记载, 在和暹罗国交往的过程中, 郑和的船队多次为暹罗当地居民义务治病, 传授防病治病的方法。由于中医神奇的疗效, 暹罗国王特聘中国医生为御医, 所用中药都从中国直接进口, 由此中国的人参、麝香、 茯苓等中药材在东南亚等国畅销。

三、海禁政策影响下的香药贸易

明朝建立后, 便开始实施海禁政策。海禁的主要目的有两方面: 一是防止国内的反对势力和国外势力相勾结, 从而危害本国的政权;二是防止反对势力通过贸易来壮大自身的势力。早在洪武二十七年, 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诏“:禁民间用番香、番货, 违者罪之。”同时根据当时的律法, 私自购买或是贩卖苏木、胡椒等香料, 超过1000斤的, 将被发配充军。可见, 刑罚之严苛。靖难之后, 为了防止建文帝复辟, 明成祖朱棣更是加强了海禁政策, 同时派遣郑和到东南亚各国宣示主权。

明政府的海禁措施, 对于民间海外贸易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但是并未从根本上切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香药贸易。海禁越是严厉, 走私活动就越是猖獗。走私者们由于触犯本国律法, 干脆定居海外, 在当地娶番生子。明代香药走私贸易的规模很大。据史书记载, 走私者每次走货可达百万斤之多, 获利更是达千万。走私者多为福建漳州地区的农民, 通过走私他们中有一部分成为巨富, 甚至在外国建起村落, 繁衍生息。今日, 东南亚等国的唐人村, 多数为走私客所建, 华人文化也由走私活动远播东南亚各国[4]77。

明代时期的满剌加, 即今天的马六甲地区, 可谓是走私者的天堂。满剌加不仅有来自开罗、麦加、亚丁等地区的中东商人, 也有来自印度、菲律宾、缅甸、暹罗等国的商人。在满剌加, 汇集当时全世界可以见到的货物, 生丝、瓷器、绸缎、香料、药材, 矿石、珍珠等。满剌加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区域, 让走私者能够轻而易举地套现, 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从事走私活动的欲望。随着走私活动规模的扩大, 香药的影响力也从亚洲拓展到欧洲。

在这种情况下, 明朝政府内部出现了撤销海禁的思潮, 从海外贸易中获取利益以弥补财政上的亏空。明中期后, 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制度, 国内一半的田产是不用交税的, 由此明政府财政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在重重危机下, 明统治者不得不改弦易辙, 隆庆元年, 在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下, 福建漳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开放海禁的特区, 但是鉴于倭寇侵扰, 仍旧严厉禁止和日本通商, 严禁走私铁矿及硫磺等物品。自此, 民间性质海外贸易迅猛发展, 成为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四、民间香药贸易活动

明政府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适当地解除了海禁, 由此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当时, 中国商船所达之处有交趾、占城、暹罗、下港、加留吧、柬埔寨、大泥、旧港等, 总计达24个国家和地区。尽管海外贸易获利颇丰, 由于国内局势日趋不稳, 明政府不敢进一步扩大解禁的范围。自万历十七年后, 福建每年限船88艘, 东西洋各4艘。明中后期, 海外贸易逐渐集中到马六甲海峡附近的马来西亚、印尼地区。爪哇是距离马六甲海峡最近, 这个原本人烟稀少的小岛, 由于绝佳的地理位置, 一跃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此后, 树百年内, 爪哇的重要性一直未被动摇。

明朝海商在爪哇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西爪哇, 16世纪后, 位于西爪哇的万丹港兴起。万丹港是天然良港, 许多商船寄航在那里, 外国商人甚至常年定居于此。除外国人之外, 在爪哇定居最多的当属中国商人, 由于资本雄厚, 且劳动力低廉, 中国商人很快在爪哇建立了自己的社区, 甚至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但是从总体上而言, 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仍旧是以走私为主导型的。根据当时的定例, 每年到爪哇的船不得超过4艘。明政府派遣官吏驻守爪哇, 专门负责核查来往船只。凡是没有得到配额的船, 即便起航也难以在漳州登陆。但是4艘船的规模, 怎么可能满足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5]34。因此铤而走险之人屡见不鲜。

香药贸易还经历了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在早期香药贸易中, 东南亚地区的一些特产, 格外受到国内的青睐。但是也仅限于达官贵人, 普通百姓是消费不起的。加之海禁, 东南亚进口商品的价格极高, 严重抑制了国内居民的消费欲望。同时海运成本极高, 跑空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事情。除传统商品, 例如茶叶、丝绸、瓷器之外, 中药逐渐成为当地的热销品。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医疗水平不发达, 中医有效地填补了市场空缺。另一方面中药材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品, 采购数量大, 利润高。为了更好地推销中药, 明朝商人从国内招聘医师在各国开设药店, 为当地人看病, 一些药店在当地立足百年, 逐渐使中医成为当地医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明代香药贸易是明代海外贸易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贸易形式, 其具有十分深远的文化意义。在香药贸易的影响下, 东南亚等国的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 尤其是在中医中药传入后, 东南亚国家的卫生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本国的医学文化也得到了极大丰富。此外, 各种香料及外国药材也由此传入我国, 对于促进我国的饮食、医学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M].人民出版社, 2005

[3]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M].中华书局, 2003

中国与东南亚 第5篇

2006中国--东南亚农业生产资料(广西)交易会赴越南考察团行程安排:8500元/人,单间房差为1300元/人

6月16日: 早上酒店大堂集中,乘空调大巴前往凭祥,中餐后友谊关出境前往越南首都河内。6月17日: 上午:市内参观,巴亭广场、胡志明陵墓、胡志明故居、军事博物馆。

下午:参加由越南农业部、越南工商总会组织的越中企业经贸交流会。

6月18日: 参观农资销售市场,河内农资生产企业,最大的商业中心--还剑湖商业区。

6月19日: 乘飞机前往胡志明市,前往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乡野水庄-美拖,参观遍植了越南热带水果的泰山岛热带水果经济园。

6月20日: 上午:参观百年红教堂,法式古老邮政局。

下午:参加胡志明市农业厅、水产局组织的企业经贸交流会。

6月21日: 前往头顿经济开发区,途中参观西贡农资生产企业。

6月22日: 参观头顿经济开发区,中餐后乘车返回胡志明市。

6月23日: 早餐后乘早班机返河内,中餐后乘车返南宁,行程结束。

赴泰、马、菲考察团行程安排:14500元/人,单间房差为2800元/人

6月16日: 桂林乘飞机前往泰国首都曼谷。

6月17日: 上午:参观农资生产企业,大型农场,考察曼谷农资销售市场。

下午:参加泰国广西商会、泰国九属商会馆组织的农资企业座谈会,邀请泰国农业部门官

员参加,咨询有关政策。

6月18日: 市内观光。

6月19日: 上午:乘飞机前往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

下午:市内观光。

6月20日: 前往马来西亚最大的农资集散地——马六甲,参观农资市场。

6月21日: 上午:市内观光。

下午:参加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组织的农资企业座谈会。

6月22日: 乘机飞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6月23日: 上午:参观菲律宾华商农场。

下午:参加菲律宾华商联总会组织的农资企业座谈会,邀请菲律宾农业部官员参加。

6月24日: 乘机飞香港,自由活动。

6月25日: 乘快艇到深圳,考察结束。

▲境外考察期间组委会将和境外商协会将广泛邀请当地进出口商、经销商、生产企业代表与出访企业会谈,推动企业产品出口,建立对外投资和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渠道。

▲邀请当地农业部门政府官员或行业协会负责人与出访企业交流,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市场信息,根据中国企业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答问,进一步了解出访国的农业发展状况、贸易和投资政策,市场需求、产业结构,了解各种贸易渠道与经贸手续。

▲实地参观、考察当地农资生产企业,农资销售市场。

▲ 价格包含全程机票、机场费、签证费三星标准双人间、餐费、空调大巴商务活动全程领队翻译境外生活补贴境外地接、司机小费景点首道门票30万旅行意外险。

中国与东南亚 第6篇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双方政治互信加强,合作机制巩固,正式的出版文化交流于20世纪90年代日渐展开。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年度会议,正式提出“把文化作为双方重点合作领域之一”。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的建成,我国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开拓东南亚出版物市场的条件愈加成熟。

中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的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因素。在面向东南亚的出版活动中,我国的区位优势集中于以下几点:

第一,地缘优势。中国与东南亚毗邻,南邻缅甸、老挝、越南并与新加坡、文莱等国呼应,西南邻印度,东南与菲律宾相望。倚重在亚洲的中心地理位置,中国自古与东南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来频繁,形成了稳固的交流机制。在现代出版贸易中,地缘邻近更便利了交通与信息传输,中国出版物出口东南亚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第二,文化优势。中华文明与东南亚文明同属东方文明体系,具有高度相通性,隋唐时期形成的中华文化圈更在语言文字、社会制度、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诸方面对东南亚影响深远。至今,以儒、释、道为精髓的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在东南亚广泛流传。相比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更能激发东南亚人民的认同感,出版物在东南亚市场更易形成稳定、可观的读者群。

第三,科教优势。如广州拥有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开设了东南亚语专业,它们可为本省(区)出版社提供关于东南亚出版的学术文献、人力资源,辅助出版者把握市场规律,根据东南亚的社情民意进行精准出版。

第四,政策优势。国家一方面出台政策推动出版业“走出去”,一方面积极与东南亚开展区域合作。2002年实施“中国图书走出去工程”,2006年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7年推出扶持出版“走出去”的8项政策等。2009年中国图书的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由2002年的15:1降至4:1,实物出口贸易量实现“进一出二”的顺差。2002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建设,建成后文化产业将成为继经贸领域后双方合作的重大目标。

第五,经济优势。自1992年来,中国联合东南亚5国组建的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简称GMS)平均经济增速超过6%,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200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005.5亿美元,2008年商务部称“双方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经济实力提升、区域合作加强为我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奠定了资本。

随着出版改革的推进,国内出版社实力增强,一批开创性的龙头企业成长起来。一大批优秀出版物通过实物出口、版权贸易等方式与东南亚读者见面,为中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铺垫了道路。

东南亚出版业日臻成熟的

市场条件

东南亚地区出现于二战后期。1967年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至今已吸收除东帝汶外10个东南亚新兴国家,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而对于中国出版业的进驻,许多东南亚国家也已具备较成熟的市场条件。

第一,经济发展带动出版与消费。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经济较快增长,人民购买力提升,加大了对教育、精神产品的投入。对华贸易激发了东南亚商人的“汉语学习热”,促使他们阅读华文出版物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勃兴促使多国政府优化政策发展出版业。如2004年越南政府出台推动图书发展的三大决策,现已基本形成全国图书发行网络,积极联合我国进行图书展销、版权贸易等出版活动。

第二,华人集中奠定华文市场。历史上,大量华人因外出务工、躲避战乱向东南亚移民,引发了中国文化的对外流动。如今东南亚有近3000万华侨、华人定居。约占全球4000万海外华人的七成多,因此华文在当地使用率很高。母语相通加之民族归属感使东南亚华人渴望阅读华文出版物,规模需求构成了稳定庞大的读者群,为中国出版业汇集了广阔的市场。

第三,政策扶持中华文化传承。东南亚多国与中国在传统文化上渊源悠久,加之大量华人定居,这些国家比较重视保护中国文化和推广华文教育。在华人数量占全国总人口75%的新加坡,政府采取了推广华文、儒学治国和扶持中华文艺事业三大举措,柬埔寨、越南等多国开设了华文学校。有利的政策、积极的学风为中国出版物入驻营造了和谐氛围。

第四,出版体制与贸易机制利于合作。受中华文化圈影响,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制度、出版结构与发行体制与中国相近,如越南也采用中国的审批制。体制相近利于双方的出版沟通与贸易对接。此外越南、柬埔寨等国版权贸易、图书进出口的手续简便,为中国出版物出口减小了阻力。截至2009年10月,除东帝汶外的东南亚十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管制放宽,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有所削减。截至2006年12月,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这东南亚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

中国出版业开拓东南亚市场的

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双方文化产业交流,推动区域合作。在文化领域尚未建立广泛而稳定的贸易机制,目前我国仅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少数国家开展合作交流。而东南亚11国除新加坡外均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出版物不仅能满足华人对华语出版物的需要,也能丰富东南亚本土读者的文化生活,从而缓解东南亚市场的供需矛盾。中国出版业的入驻将填补双方长期以来文化贸易的空缺,促进文化产业乃至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区域合作。

第二。有利于中国出版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英国朗文培生、美国麦格劳一希尔、日本白洋舍等出版巨头入驻中国,对我国出版企业造成了强烈冲击。而我国近年来图书印数和印张数不断下降,也反映出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中国出版企业要想在“内忧外患”中站稳阵脚,必须在坚守国内市场的同时向国际市场开辟新的空间。东南亚地区拥有5亿人口,中国出版企业将其作为目标。可以拓宽国际市场,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抵御来自境外资本的冲击。

第三,有利于中国建立对外出版的优势阵地。相比西方国家,东南亚与中国地缘毗邻、文化相通,中国出版业率先“走向”东南亚,是对自身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不仅牢牢抓住了“家门口”的机遇,而且可以将东南亚建设为“走出去”的优势根据地,为今后挺进西方市场积累丰富的资本与成熟的经验。

第四,有利于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其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反映出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我國出版业曾一度对外封闭,还残留有计划经济的陈旧理念,对国际贸易规则也尚不熟悉。“走向”东南亚一方面促使中国出版业学习国际规范,在世界竞争中壮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最终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综观形势,中国出版业拓宽东南亚市场顺应双方的发展需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举措是我国在对外开放新时期对“走出去”战略的跟进与发展,不仅为双方加强睦邻友好合作搭建了桥梁,更体现了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决心。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出版业应该牢牢把握机遇,以东南亚为依托,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亚洲乃至西方的影响力,最终形成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

中国与东南亚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2010年, 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在全球中的份额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 受到科技发展水平、制造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限制, 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 过于依赖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外商纷纷以独资和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国内建厂, 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中国, 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就业问题, 也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但是, 在当今中国向全球产业链上游转移的进程中, 初级产品占比过重的现状已成为制约中国产品竞争力最大的因素之一。其次, 经济发展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与企业普遍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够, 片面追求经济增速, 环境污染型、资源浪费型企业不断由西方向我国转移, 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第三, 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少, 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为西方品牌厂商的代工厂, 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其发展过于依赖外贸订单,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制造业“质”的发展, 增加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营风险。第四, 贸易摩擦增多。在后危机时代, 各国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意识, 不断加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力度以及增加贸易壁垒, 抑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 中国制造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1 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 欧美国家深刻意识到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虚拟经济如果严重背离实体经济, 将会产生严重的发展隐患。于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 重新向实体经济回归。基于欧美国家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竞争力, 其再工业化的产业部门也集中在高端制造业, 为抢夺全球产业链的上游位置, 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势必会愈加激烈。目前, 中国正处于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历了三十多年依靠外资、廉价劳动力实现的经济高增长后, 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速开始从高位回落。为了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也越来越将政策中心倾斜到高新技术产业, 出台了一系列相配套的措施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和对外投资。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削弱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并提升其自身竞争力, 打压和排挤中国的高端制造业, 如对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频繁开展反倾销调查、知识产权诉讼、外资公司撤离中国及设置更高的贸易壁垒等。

2.2 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

近年来, 中国的人口红利渐趋消失, 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 外企也随之调整其在全球的产业布局, 不断将在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工厂向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等转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目前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虽然这种转移的趋势符合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因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但不可忽视的是, 目前低端制造业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仍然占较大的比重, 例如服装、鞋帽、纺织等产品在中国的货物出口总额中仍然占20%的份额。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的快速转移, 势必造成中国失业人口增加, 不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 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对策

3.1 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步伐

在高端制造业向欧美回流的背景下, 中国更应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经验表明, 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 国内企业只能是作为外企“代工厂”的形式存在, 经营状况过于依赖外贸订单, 且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不利于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政府的层面来看, 一方面应加大研发创新的政策和经费投入, 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引导企业研发核心技术;另一方面, 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 推进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有机结合, 使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可以及时投入到生产中。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 一方面应当利用国家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契机, 加大研发和创新的投入, 注重消化引进的技术、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 企业应当注重企业声誉的建设和品牌影响力的打造, 提高产品质量。

3.2 调整国内产业布局, 促进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

在低端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背景下, 中国首先应当调整国内产业布局, 用低端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替代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 渐渐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在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劳动力成本还普遍较低, 将低端制造业布局在西部地区, 不仅可以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也可以降低中西部地区的失业率,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东南亚国家虽然相对中国拥有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但其产业的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还没有达到中国的水平, 中国可以继续加大对地区产业链的建设、增加行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减缓“人口红利”渐趋消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要: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早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却还尚未成为制造业强国。目前, 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而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与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地区的转移又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探究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再工业化,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东南亚华商企业在中国SWOT分析 第8篇

一、华商对华投资历史回顾及最新动态

华侨在中国大陆投资兴办企业, 大约始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据统计, 在近代时期, 海外华侨在中国的投资约为1.28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投资约为1亿美元。其中, 东南亚华侨的投资约占70%。此后, 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 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活动一度中断。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 对外贸易条件及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同时, 东南亚各国逐渐放宽其华裔公民到中国旅行经商的限制, 中国又开始成为东南亚华人企业贸易与投资的重要对象。在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发展新的经济合作过程中, 华人企业起着带头和中介的作用。同历史上东南亚华侨在中国所创办的企业相比, 当前东南亚华人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地区已不局限于传统的闽粤侨乡, 而是向内陆各省市发展, 投资的领域也扩大到各种行业。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东南亚华商认定中国政局稳定,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市场具有开拓潜力, 认为向中国投资的利润要比向所在国及其他国家高、风险小。加上东南亚国家对华关系日益改善,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扩大, 对华商到中国投资的限制减少。这些因素都激发了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的热情。另外, 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对待外商的投资行为也越来越规范。因此, 1992年后东南亚华商的投资步入了比较成熟的稳定发展期。

1979~1994年间, 外资在中国大陆直接投资952亿美元。其中, 来自东南亚的华人资本为48亿美元, 占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04%。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375.21亿美元, 来自东南亚华人资本26.16亿美元, 占6.97%。1996年, 实际利用外资417.26亿美元, 来自东南亚华人资本20.6亿美元, 占7.53%。此外, 据《资本家》杂志统计数字估计, 1993年东南亚大约有1/3的华人企业集团与中国大陆有直接或间接投资关系。另据美国国际财务咨询公司1997年的调查报告, 新加坡有45%的公司在大陆投资。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项目范围很广, 例如三林集团在厦门、武汉等城市投资于工业、地产、酒店等项目, 金光集团从1992年起就通过香港中策在泉州等收购大量的国企经营权, 力宝集团、郭氏兄弟等著名华人企业集团在中国大陆也有大量投资。

在经过了1996年和1997年连续两年的增长之后, 1998~2000年中国利用外资出现了三年的停滞, 1999年还出现了50亿美元的绝对下降。这期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从1998年的455亿美元下降至2000年的407亿美元, 降幅为10.5%, 而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长率则高达115%, 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也为27%。根据中国新闻网《2009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 东南亚联盟 (东盟) 各国华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世界华商500强中约三分之一分布在东盟。在东南亚地区证券交易市场上市的企业中, 华人上市公司约占70%。在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度尼西亚, 华侨华人占总人口的5%左右, 但是华人经济在印尼国民经济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印尼广肇总会总主席陈伯年介绍, 80%的印尼华侨华人都有自己的产业, 主要从事零售超市、房地产、纺织、渔业、农业、旅游业和金融业等, 遍及印尼经济的一二三产业, 近乎掌握印尼经济命脉的50%。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国内政局稳定, 汇率稳定, 诸多外资优惠条件等, 中国大陆依然成为外资的重要投资场所。根据中国投资指南网站数据显示, 2008年全年,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8%。2009年全年,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 同比下降2.56%。其中, 亚洲十国/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8, 321家, 同比下降15%, 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31.48亿美元, 同比增长1.69%, 占全部外资流入资本总额的81.25%。2010年1~11月期间, 中国吸收外资917.07亿美元, 同比增长17.73%。其中, 亚洲十国/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9, 545家, 同比增长21.8%, 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59.32亿美元, 同比增长20.9%, 占全部外资流入资本总额的82.80%。从最近十年来看, 中国吸收外资的集中度较高, 吸收能力强。

二、中国的宏观经济及投资环境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全世界的资本。我国GDP从2001年10.9万亿人民币到2010年40万亿人民币, 每年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其他新兴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 GDP占全世界的比重日益增加。根据中国社科院预测, 中国在2030年可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此的经济发展势头, 必然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前来淘金。

正是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 给外商创造了一个良好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从硬环境的资源禀赋来看, 中国农业资源丰富, 农林牧渔等各类种植业、养殖业都很发达, 品种齐全, 生产体系完备。数十种矿产资源居世界前列, 自然资源储藏量大, 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之一。这使中国吸引资源寻求外商投资具有很大优势, 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各种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外商投资者提供极好支撑。近年来, 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有了大幅改善, 交通、通讯、水电、天然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 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 为外商投资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软环境来看,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为外商投资提供了适宜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国政局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 为吸引外商投资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度的扩大, 人民素质提高, 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差异缩小, 为外商投资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所产生的成本优势为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事实上, 中国一半以上的外商投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 中国还拥有相当数量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 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的需求。企业管理、法律服务、财会等领域专业人才的缺乏状况也有了良性转变。外商投资政策也越来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规则。产业政策成为中国调控外商投资的重要手段。2002年4月, 中国政府发布了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鼓励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目标行业和产业, 如农业、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出口和高新技术产业, 但同时也具体规定了一些不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的产业和中方必须控股的战略性产业和投资领域。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 产业开放度大幅度扩大。如电信服务业从禁止类成为限制类, 金融、保险、商业、外贸等行业的地域和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大等。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政府已经公布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对这些优势产业的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在外贸管理方面, 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逐步取消计划、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此外, 外汇管理限制也将逐步放松。

三、东南亚华商企业在中国SWOT分析

(一) SWOT分析理论。

SWOT分析法 (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 即态势分析法, 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 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机会 (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笔者试在本文中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分析东南亚华商在中国的投资优势及劣势。

(二) 东南亚华商企业在中国SWOT分析

1、优势

首先, 东南亚华商大多是中国早期移民或新移民, 对中国的文化和国情有较深入的了解。比如, 1923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罗溪镇的黄奕聪, 自1992年起, APP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投资重点, 先后斥巨资建立了以金东、宁波中华、金华盛、金红叶、海南金海等为代表的、具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浆纸业企业, 以及建立大规模的现代化速生林区。

其次, 中国国内市场广阔, 消费潜力大。2000年我国全国消费支出6.2万亿元, 到2008年该指标上升为14.9万亿元, 市场规模相应地扩大了1.4倍。如图1显示, 中国的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还很低, 特别是“十五”以来, GDP的增长更多的依赖于投资及出口的拉动。2010年底的“十二五”规划提出, 经济增长需要内需的拉动, 通过从扩大内需和分配公平角度关注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在政策利好情况下, 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将被激活, 这也是诸多外资流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1)

再次, 中国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也是重要的优势条件。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生物资源、水资源、能源等也相当丰富。在我国进行绿地投资的原材料等成本相对较低。

最后, 廉价劳动力供给。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是我国早期引进外资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根据保守估计, 我国仍有2亿多潜在剩余劳动力。截止到2008年底, 以美元计算, 我国制造业每小时人均劳动报酬不足2美元。按照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 中国劳动力成本在2015年结束“人口红利”10前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2、劣势。

首先, 东南亚华商来华投资的动力很足, 但考虑到资金来源国的舆论压力导致许多华商的资金借道香港进入中国大陆。东南亚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新加坡除外) , 国内储蓄率本来就不高, 国内的投资资金缺乏。如果华商企业直接将资本投于中国大陆, 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资本来源国的声誉。比如印尼的金光集团, 就通过在香港成立香港中策子公司进行对华大陆投资;其次, 主要从事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 比如三林集团在中国大陆主要投资农业、建材、食品、酒店与度假村及汽车等。在我国“两税合一”的背景下, 未能够享受到与原来相同的优惠条件;再次, 华商企业与中国国内公司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在最近一轮房地产调控中可能受到冲击。从房产税到严厉的银行信贷调控, 再到土地拍卖环节的控制, 都对华商的地产项目有一定的冲击。

3、机会。

首先,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 可以参与到新兴产业等投资。“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出台了一系列对于新兴产业的政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中,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有序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 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根据规划作出的各个产业的具体执行纲要中, 对各个新兴产业也做出不少鼓励政策。华商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参与到中国新一轮的产业转型中来, 分享中国产业转型发展所带来的利润;其次, 税收方面优惠。按照规定,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名义税赋与内资企业都是25%, 但是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比内资企业要低得多。这是因为外资企业还享有多方面的税收优惠:外资企业全部的工资都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之外, 这一差异为外资带来了用人成本上的优势。外资企业是从盈利之日起纳税。特殊行业优惠差异, 生产型外商企业如果投资基础设施产业, 经营期10年以上, 经审批可享受在“二免三减半”的基础上再延长5年减半征收的特殊优惠。再投资退税待遇, 外商如果将利润就地转为投资, 可享受退税。“两税合一”对这些已设立的服务型外资企业来说, 不仅不会增加税负, 反而还会减少5~8个百分点, 是个利好消息;再次, 商务部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扩大开放领域, 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最后, 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实行也给东南亚华商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但中国-东盟自贸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自贸区建成后, 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到中国投资生产就可以方便地进入东盟市场, 而且中国投资的软硬环境要比大部分东盟国家好, 投资中国要比投资东盟更容易取得成效, 因此中国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

4、威胁。

首先, 2008年新《劳动法》实施对于外资企业影响较大。新《劳动法》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 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平衡,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尊重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基础上, 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全面履行劳动合同、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约定劳动合同期限、规范用人单位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行为、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必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从而在劳动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上, 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许多在华投资企业与企业员工的劳资合同不正规, 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新《劳动法》的实施, 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使企业的成本优势下降。根据报道, 珠三角许多企业在实施新《劳动法》后, 纷纷倒闭, 除了资本转移外, 不乏成本提高的原因;其次, 新《企业所得税法》终止外资优惠税率。“两税合一”对于一些高科技外资企业以及在开发区的外资企业, 其税率还是15%, 依然比较优惠。东南亚华商主要是食品、工商业以及一些高耗能的产业。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对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可能会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因为新增限制类商品类别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过渡期后, 这类外资企业的营业成本可能会上升较大, 从而造成不利影响;再次, 2007年8月中国颁布了《反垄断法》。该法案明确规定了对于经营集中的限制。对于达到申报标准的集中经营, 必须向主管机构申报。这增加了外资在华并购的程序, 变相增加了并购成本。

四、华商在中国未来的投资方向和展望

中国的投资环境相比东南亚其他发展中国家, 甚至在东亚地区, 无论在资源禀赋上还是在人力资本, 抑或是在市场广度上, 均对各国华商 (包括东南亚华商) 有较大的吸引力。华商在中国的投资可以根据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存量投资进行调整, 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投资, 增加对政策大力扶持的产业进行投资, 如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实现对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 第9篇

关键词:东南亚,中国游客,出境游

自1990年开始, 随着中国采取ADS (Appointed Destination Status) 政策, 对国民出境旅游逐步开放, 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为较早列入ADS的国家, 因此中国游客到东南亚的出境游市场发展最早, 已成为中国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一中国的东南亚出境游市场总体特征

1. 边境游发达

东南亚国家中缅甸、老挝和越南三国均与中国毗邻, 因地理邻近、陆路交通开发较早及签证便利形成边境旅游, 促使我国边境地区早期开发团队旅游线路, 也促使了后期开发的自驾车边境游和自行车边境旅游项目的发展。

中越两国间的旅游合作就是由边境旅游逐渐发展起来的。早期中国与越南旅游合作的区域很小, 由于政策的限制和交通的不便, 两国吸引对方游客所到的地方都是相邻的省市区, 如我国到越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河内、下龙湾一带的北部地区, 而越南赴华的游客也主要到广西、云南等交界的临近地区。双方游客往来不仅地域狭小, 而且人数也不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 越南在中国出境游市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特别是越南在1996年成为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以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开始把越南作为出境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2. 发展速度快

中国游客到东南亚旅游的出境游市场发展较早, 其中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为代表。泰国的中国入境游客1997年有452510人次, 2007年上升至907117人次, 除了2003~2005年受“SARS”的影响中国游客有所下降外, 十年间的升幅近一倍;中国到新加坡的游客从1991年的42333人次十年间以超过10倍的升幅达2001年的497398人次, 此后逐渐升至2008年的1078742人次;到马来西亚的中国游客2005年是352088人次, 2006年则上升至439294人次。东南亚其他国家入境的中国游客也有较快的增长。

3. 旅游形式多样

总体来看, 中国游客到东盟的旅游市场以大众旅游市场为始, 从多目的旅游线路, 如传统的“新马泰”旅游组合, 转变为较固定的线路, 形成单一的目的地, 且多为度假观光胜地。

首先,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 泰国的旅游形式最为多样, 但是以海滨休闲度假为主, 购物和餐饮为辅, 包含宗教崇拜、森林探险、泰式按摩、人妖表演和大象表演等旅游活动;新加坡的旅游形式以会议旅游为主, 购物餐饮和城市观光为辅;马来西亚的旅游形式以观光休闲为主, 主要集中在吉隆坡、马六甲和槟城三大旅游城市;印度尼西亚以海岛、海滨休闲度假为主, 尤其以巴厘岛闻名;文莱的旅游形式以历史文化观光为主, 停留时间短。

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中, 柬埔寨的旅游形式多以观看吴哥窟为主的单一旅游;越南的旅游形式主要是边境旅游, 包括自驾车旅游、自行车旅游等;老挝也以边境旅游为主, 多为到琅勃拉邦观光休闲的单一旅游路线, 也包括自驾车旅游;缅甸的旅游形式也主要是边境旅游, 由于缅甸特殊的政局因素, 中国游客到缅甸旅游限制为团队旅游, 以观光为主。菲律宾虽然经济比老挝等国强, 但是旅游形式单一, 主要是海岛、海滨旅游, 旅游活动包括潜水、休闲度假等;也有游客以越南、老挝或柬埔寨作为东南亚旅游的始发站或者末站, 开展或结束东南亚多国之旅。

4. 与欧美游客存在时空差异

中国游客赴东南亚旅游的旺期如国庆等黄金周, 正是欧美游客的出行淡季 (其旺季一般在圣诞假期等) 。而且在旅游活动的空间选择上, 中国游客集中在大众旅游线路上, 而欧美散客倾向于小众线路上且乐于开拓新旅游点。并且中国游客在同一个目的地停留的时间较短, 欧洲游客会在一个目的地停留较长时间, 中国游客选择的住宿点多为三星级酒店, 而欧美游客主要集中于高星级酒店或度假区或当地小旅馆, 因此形成空间上轨迹相异以及空间停留的差异。这种时空上的差异填补了东南亚各国的旅游淡季, 使其旅游收入得以平衡和稳定, 同时保证了当地不同地域人口的就业。

5. 散客游、自助游成为重要力量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旅游信息的高度流通和廉价航空线路的出现, 东盟成为中国游客进行散客游和自助游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根据笔者多年对亚航、虎欣航空等廉价航空公司的关注, 许多中国自助游客到东南亚各国的机票很便宜, 比如2009年从广州往返吉隆坡的总票价平季为400元人民币, 2008年到泰国的单程票价平季低至300元人民币。由此可见, 廉价的航空费用的确对逐步发展的东盟自助游带来了促进作用。散客游、自助游为引导中国游客的空间扩散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游客对东南亚旅游业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较大的中国游客市场份额在当地旅游收入中起重要作用, 促进当地旅游收入。据东盟秘书处2007年的统计显示, 当年越南的入境游客中中国游客占13.40% (排名第一) 、新加坡的入境游客中中国游客占10.83% (排名第二) 、老挝的入境游客中中国游客占3.38% (排名第三) 、泰国的入境游客中中国游客占6.27% (排名第四) 、柬埔寨的入境游客中中国游客占5.88% (排名第五) 、印尼的入境游客中中国游客占4.19% (排名第六) 。由此可见, 中国游客市场份额在当地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 中国游客市场的发展壮大了当地很多针对中国人的商业活动, 比如中文导游或翻译、中餐馆、售卖中国日用商品的小商店, 这一系列的商业活动可以对当地经济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 均可表现在整体旅游产业的成熟与发展、引进投资以及增加税收等方面。

2. 区域发展

中国游客在东盟旅游的主要特征是空间上高度集中, 因此中国游客对东盟区域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由于中国游客的出行集中在少量的点, 散客也偏向常规的线路, 因此促进了核心区域的发展。在对缅甸、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区域发展的影响中突出表现为边境的繁华, 如缅甸与西双版纳的小勐腊、越南边境游旺区的下龙湾、老挝边境干线“南北走廊”及琅勃拉邦等地区。

3. 资源影响

有别于欧美游客分散性的旅游行为, 中国游客以团队旅游为主的旅游行为过度集中在若干旅游点和旅游线路上, 且路线固定。这容易给旅游点造成拥挤, 并对当地旅游接待设施造成压力, 超出旅游地承载力。由于旅游行为的过度集中、不均衡, 使得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过度使用或荒废, 无法发挥资源本身的游赏体验价值及其旅游经济价值, 最后造成资源破坏或浪费。

此外, 由于中国游客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对文化兴趣不大, 多偏好度假地及餐饮, 因此海滨被过度开发而民族文化旅游地却因较少游客而相对发展缓慢。

4. 文化影响

由于中国游客市场越来越大, 东南亚各国针对中国游客的商业活动不断增加, 给当地的华人华商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华人文化也在当地得到发展。一方面中国语言和文字在当地被更多的人学习、交流和使用, 多用于中文旅游导游或翻译以及旅游产业中的其他相关商业活动上, 一些当地商铺和商业宣传资料上同时使用地方方言和中文。此外, 东盟各国的旅游商品的特色不断与中国旅游文化相借鉴, 出现了许多中国游客偏好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如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常见的中国式的绣花围巾。

此外, 中国游客在东南亚等国旅游时不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不爱护旅游设施等不文明行为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5. 社会影响

中国游客市场的发展, 让女性和儿童更多地参与到旅游产业中, 尤其是黄金周期间大量的中国游客到来, 改变了当地的就业及工作分工结构,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劳动力和儿童的学习、工作状况。此外, 更多的华人经商及外来人口迁移至旅游目的地也对当地社会在中文教育、通婚、社区形成与变化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

东南亚各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的空间也很大, 其旅游发展体现出二元结构, 表现出大企业和小企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在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中, 除了关注游客数量、旅游收入等经济数据外, 更应该重视旅游结构的发展以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东南亚旅游业发展中, 中国游客对其影响更体现在中小企业和当地民营企业上, 除了对当地旅游经济有促进作用以外, 还能够协助缓解其旅游二元结构的失衡, 以及协助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旅游合作中应重视东南亚国家旅游地中小企业及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 把其融入旅游发展规划当中, 在各项旅游合作当中不仅需要大企业的合作, 还需要加入许多中小企业及当地民营企业合作。为中小企业及当地民众提供、建设基础设施, 实际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引导更多的游客选择当地民办的Guesthouse为住宿点而非高星级酒店, 选择当地民办的小商店以及从当地居民处购买旅游纪念品而非在大型旅游纪念品商店购买等。通过多方的合作,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parks B.&Pan G.W.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Unders-tanding their attitudes, constraints and use of information sources[J].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

[2]Kim S.S, Guo Y.Z.&Agrusa, J.Preference and positioning analyses of overseas destinations by mainland Chinese outbound pleasure tourist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 (44)

中国与东南亚 第10篇

小荷初露尖尖角

2010年11月23日, 《江南时报》一则短短的新闻首次将“黄瑛”名字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清洁了环境, 但产生的大量污泥却又成为新污染源……刚刚归国的留日博士黄瑛, 带回了一项处理污泥的新技术, 不光效率更高, 而且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到一半以下, 市场前景广阔。”

“……普通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污泥, 含水率常常在90%上下, 普通技术处理的污泥含水率在80%左右, 而她的新技术, 只要向污泥中添加10%左右的混合药剂, 再经过机械碾压, 含水率即可下降到65%以下, 并且使得污泥的热值上升, 后续焚烧过程不需要再添加辅助燃煤, 大大降低了处理成本。而混合药剂价格低廉, 没有二次污染……从成本上测算, 她的处理污泥的成本比普通技术要降低50%甚至更低。”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 为了引进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技术, 黄瑛已经在国外默默无闻地奋斗了10年之久。

1999年, 年仅25岁的黄瑛东渡日本, 一边打零工 (在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做实验员) , 一边学日语, 一边准备考取京都大学。一年后, 她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环境工学系, 师从日本废弃物学会会长武田信生教授, 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 她在“浮选去除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中的高毒性有机氯化合物 (二噁英类) 的研究”方面取得极大进展, 并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

2003年, 她决定前往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废弃物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以便进一步深造。两年后, 她成为了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特别研究员, 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 (如电子废弃物、废荧光管、废汽车引擎等) 中的稀有金属和贵金属、含高浓度贵金属的工业废水 (如电镀废水等) 中的金属以及各种重金属污染的处理回收技术开发研究。

经过几年时间的深入钻研, 黄瑛的科研水平日渐成熟, 并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在这种情况下, 那个始终萦绕在心头的愿望向她发出了召唤:“时候到了, 黄瑛, 回到祖国去, 那里更加需要你!”

2009年4月, 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国外拥有的一切, 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东南大学, 担任环境科学工程系副教授。一个月后, 她被任命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教研室主任, 成为了东南大学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科研工作的学科带头人。

吹尽黄沙始到金

如果说当年出国学习的黄瑛只是一块尚待雕琢的璞玉, 那么这时的黄瑛已经成为了一员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在回国后短短的几年时间内, 她就给出了一份让人感叹的科研成绩单——

2009年, 她主持了无锡国联的委托科研项目“城市污水厂下水污泥的深度脱水研究”, 并成功地开发了污泥化学调质深度脱水新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处理过的城市污水厂下水污泥, 不仅可以大幅减少污泥的处理费用以及后续的污泥焚烧处理, 而且还有利于污泥的填埋与农用, 真可谓使一举数得。如今, 该技术已在城市污水厂污泥深度脱水生产性实验中获得成功, 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推广。

在此基础上, 她又先后主持了“城市污水厂污泥节能型高干脱水技术合作”、南京市建委的“污泥的DME深度脱水技术的机理研究”、南京市环保局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深度脱水与燃料化技术研究”、江苏省环保厅的“污泥的溶剂萃取深度脱水与燃料化技术”以及江苏省科技厅的“污泥的超声波溶剂萃取深度脱水技术”等诸多污泥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 并取得了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国家发明专利 (即一种脱水污泥的二次深度脱水的方法, 发明专利号, ZL201010201719.3) 。

除了污泥处理的相关研究外, 她还主持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属回收技术开发”。2011年, 她又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二甘醇酰胺萃取剂对永久磁石中稀有金属的萃取机理研究”、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废弃物中稀有金属萃取回收的机理研究”。

现在, 黄瑛正在深入研究污泥的超声波溶剂萃取联用深度脱水技术, 并计划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一个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 她的目光还焦聚在稀有金属回收技术专利化以及污泥处理相关技术的实用化上。“我在实用性技术上做得还不是很完备, 而这也是我需要取得突破的一大目标。”她这样解释道, “一项技术, 具有实用潜质是一回事, 而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又是另一回事。对我而言, 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技术, 才是真正的技术, 而这也是我的最终目标。”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于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话, 对于日本的生态建设有着深切体悟的黄瑛非常赞同, “要想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 就必须拥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进环保技术。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 日本的环保技术比国内起步早几十年, 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技术实用性强;二是技术稳定性好, 做得比较细, 质量也比较高;三就是环保设备先进。所以, 我们必须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 尽快赶上乃至超越它们。”

中国与东南亚 第11篇

关键词:新丝绸之路中南亚中国美国

“丝绸之路”指的是历史上中国通过中亚、南亚以及中东与西方的一种贸易纽带。近10多年来,“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中国及南亚国家的巨大市场,与中亚、西亚国家的丰富资源相得益彰,沿路各国为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公路、铁路联网,铺设跨境油气管线,呈现出一幅亚洲地缘经济的新图景。

但是,从2011年开始美国试图打造一条由其主导的“新丝绸之路”,2011年7月,希拉里赴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在金奈发表演讲,提出了美国版的“新丝绸之路”倡议,演讲中她呼吁印度与美国一道努力,打造一条以阿富汗为核心,贯通中亚到南亚的交通贸易枢纽,[1]却将中国排除在外,其目的不得不引人深思。

一、美国“新丝绸之路”倡议的目的

1、解决阿富汗重建问题

2011年9月29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在题为“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内容是什么?方向指向哪?”的演讲中对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进行阐释。霍马茨说“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盟国已经开始了阿富汗的过渡进程,这将最终导致安全责任完全移交给阿富汗人,改进南亚和中亚之间特别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间连接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迫切”,而“新丝绸之路”设想的基础是:“如果阿富汗能够稳固扎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生活,它才能更好地吸引到新的投资、受益于其资源潜能、为其人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希望”。[2]阿富汗的经济孤立曾导致塔利班的迅速崛起,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把阿富汗的经济融入到地区经济中,防止在美国撤军后阿富汗再度沦为极端分子掌控。

2、借助印度,同时挑动龙象争斗

美国选择在印度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有其良苦用心,在南亚和中亚国家中,印度是最有实力,同时也是和美国战略关系最紧密的国家。巴基斯坦虽然是美国的非北约盟国,但是美巴之间互相猜疑,在去年美国越境击毙本拉登以及11月北约直升机袭击巴境内哨所后美巴关系更是受到重创。而印度自身一直希望打通从印度通往阿富汗和中亚的陆上通道,同时也希望借助美国增加在中南亚的影响力,削弱巴基斯坦的影响,因此美印互有所需。另外,希拉里在出席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先是鼓励印度继续在东面发挥作用,然后谈及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以及印度在世界中日益增长的领导作用,呼吁印度开辟通往中亚的“新丝绸之路”,[3]其实是拉拢印度一起在中国的东西两个方向“遏制”中国,同时挑动龙象争斗。

3、力图掌握2014年撤军后对地区事务的主导权,从西面遏制中国

继2011年7月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后,美国为此倡议的实施积极奔走。2011年9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阿富汗及德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共同主持了一个包括近30个国家参加的讨论“新丝绸之路”计划的会议。10月下旬希拉里访问阿富汗的周边邻国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推销“新丝绸之路”倡议。[4]在此后召开的几次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上,希拉里继续力推“新丝绸之路”计划。

其实,早在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就推出了“大中亚”战略。200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与高加索研究所”所长弗雷德里克·斯塔尔在美国《外交》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了“大中亚”计划的设想:将中亚国家与阿富汗联系起来考虑,以阿富汗为中心,将中亚与南亚看作为一个地缘板块。实际上就是要通過经济、交通和能源等合作,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主导、以中亚五国和阿富汗为主要成员、有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参与的新的地区组合,而把中俄两国排除在外。[5]希拉里的“新丝绸之路”倡议不过是“大中亚”战略的翻版,目的同样是对付上合组织,力图掌握2014年撤军后对地区事务的主导权。

另外,在霍马茨对“新丝绸之路”战略的解读中,从不明确提及中国在美国版“新丝绸之路”中的角色,只是谈及了中国“曾在该地区扮演了一个历史角色”。[6]而中国的能源和贸易除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马六甲海峡外,也越来越依赖古丝绸之路的复兴。自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在中国的东面积极排兵布阵对中国进行海上围堵,如果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得逞,中国在西面的中亚和南亚也将面临严峻的形势。“新丝绸之路”倡议其实和“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一样,都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部署,也是美国打造“太平洋世纪”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手主要就是中国。

二、中国的应对

中国借助2012年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召开的契机,努力化解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攻势。

1、上合组织接纳阿富汗为观察员国,中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阿富汗是亚洲的地理中心,地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从历史上看,大国围绕阿富汗问题展开的争夺和博弈,都曾对中国的西部安全构成极大压力。中国可以更多地借助上合组织来参与阿富汗的重建与过渡,此次上合组织北京峰会通过决议,同意接收阿富汗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为中国发挥影响力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同时,中国与阿富汗发表了《中阿关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7]中国将通过加强与阿富汗在经贸、承包工程、资源能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来参与阿富汗的重建。

2、稳定中印关系,深化中巴合作

中国和印度作为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既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一个良好的中印关系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印度,所以印度虽支持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倡议,但有独立外交传统的印度不会沦为美国的战略棋子。印度正积极谋求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地位,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华期间表示“我们正为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作出努力,我们已经明确表达了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意愿和渴望”。[8]

除此之外,美国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要想成功就必须得到巴基斯坦的真心支持,一是因为如果没有巴基斯坦的参与,就不会有阿富汗的持久稳定与和平,没有阿富汗的和平也就不会有中亚和南亚间的大连通;二是因为“新丝绸之路”计划需要打通印度经巴基斯坦到阿富汗及中亚国家的通道。美国也一直对巴施加压力,希望将巴阿过境贸易协议扩展到印度,但是受制于印巴间的一系列历史问题,除非印巴关系正常化,否则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还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性。而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哥们”,深化中巴在南亚和中亚地区事务上的合作将有利于中国面对美国版“新丝绸之路”的攻势。

3、深化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区域合作,维护中亚的和平与稳定

上合组织是少有的几个没有美国参与并发挥作用的国际组织之一,面对美国在中东和中亚地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深化上合组织内的政治、安全、经济以及文化合作对中国的发展尤其重要。中国明确表明反对中亚政治变动,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曾表示:“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涉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涉及到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利益。我们对维护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绝对不允许中亚地区发生像西亚、北非那样的动乱”。[9]其实就是要防止美国挖上合组织的墙脚,在中亚地区搞颜色革命。

2012年上合组织北京峰会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中期发展战略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文件,为上合组织进一步深化区域内合作奠定了基础,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表示要“把上海合作组织建设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各成员国要努力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互联互通工程,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新的内涵”,为此,中方还决定向其他成员国再提供100亿美元贷款。[10]

三、结论

美国还将继续推动它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但是当前中南亚形势复杂,阿富汗局势前景难料,所以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很难按其设想的那样展开。但是面临美国的这种攻势,中国应该修好内功,加强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区域整合,继续加强与中亚、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努力推动反应当今亚洲地缘经济现实的新“丝绸之路”。(作者单位:四川大學南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参见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金奈的演讲,美国国务院网站,2011年7月20日。

[2]参见美国助理国务卿霍马茨“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演讲,见美国国务院网站,2011年9月29日。

[3]同[1]

[4]牟宗琮王恬:“希拉里力推“新丝绸之路”计划修补美巴关系裂痕”,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3日?。

[5]易小非:“聚焦胡锦涛中亚行五国中亚博弈面临变局”,中国经济网,2007年8月15日。

[6]张振江:“美国倡导‘新丝绸之路’,中国该做什么?”,羊城晚报,2011年10月13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2年6月8日。

[8]周晶璐:“印巴仍为加入上合组织努力”,东方早报,2012年6月7日。

[9]外交部:中亚涉及到中国核心利益绝不允许发生动乱,东方早报,2012年6月8日。

中国与东南亚 第12篇

一、世界趋势:电商趋势驱动市场开拓

历来,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 市场国际化, 各国企业竞相走出国门, 争夺国际市场。加之近些年网络的普及, 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查看商品, 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下单购买商品以及物流服务的提升等, 进一步促进了各国的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各国消费者的体验也随之提高。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下, 市场国际化给各国人民带来极大的便利, 同时也大大地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在电商的大趋势下, 借助现代科技, 全球贸易发展将更加便利化。

中国、印度一度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国际市场, 而今东南亚地区成为另一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市场。瑞士银行2014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 东南亚地区的网络购物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2%, 仍然属于“不成熟的”电子商务市场。同时, 《南洋商报》报告称, 如果东南亚网络购物占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上升到5%, 则该地区电子商务规模将达到218亿美元;如果该比例提高到8%, 电子商务规模则将达349亿美元。目前, 中国和美国的电子商务占零售总额的比例都在8%左右。2006 年至2008 年间, 中国网络购物渗透率随着网络的普及翻了一番。而东南亚地区目前的上网人数为1.99亿人, 未来3 年内预计将增长48%至2.94 亿人, 网络购物渗透率预计则将从目前的32%增长至2017 年的48%。可见, 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产阶层不断增多为强劲的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 加之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 电子商务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东南亚地区将是中国企业产品潜在的巨大市场, 中国企业必须制定符合当地市场的开发策略, 为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市场奠定基础。

二、政治:对外政治战略的需要

国家周边安全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特别是对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 搞好周边外交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 亚欧大陆东部, 是一个海陆兼备的东方大国, 也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从北向南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尔, 不丹, 缅甸, 老挝, 越南;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 个:韩国, 日本, 菲律宾, 马来西亚, 文莱, 印度尼西亚。由此可以看出, 东南亚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搞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实现双边经济共同发展。

2013年, 中国提出与东南亚地区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东南亚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 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 而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共同组成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 双方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 坚实的经济基础, 21 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因此,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多东南亚国家的欢迎, 这也为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当地推广赢得了一定的民心。“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将为中国产品在当地开拓市场与物流运输奠定基础。

在当今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中, 东南亚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依托地带, 特别是在“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中国外交总体格局形成之后, 东南亚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这种地位主要从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体现出来。我国是崛起中的国家, 并且主张和平崛起, 而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依托地带。崛起必须要经济规模扩张。

三、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体上来看,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 东南亚各国政府也调整自身政策, 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借助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南亚地区的整体经济形势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中略有波动的状态。为建成东盟共同体, 东南亚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经济合作, 自然也不可缺少地与中国进行跨国贸易。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各国之间加强了贸易往来。在20 世纪60 年代, 欧洲国家从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到现在的欧盟一体化, 使欧盟国家取得巨大发展。在市场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自由贸易政策的共同影响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就提上日程。由于本区域的各成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 加之虽建立贸易自由区, 但是在贸易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因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更加迫切地需要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各方面加强合作, 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强本区域的开放性。在这一方面, 更加需要中国发挥带头作用, 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合作, 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四、人口:华人华侨众多, 且中青年人口比重大

在东南亚, 华人由一开始的少数, 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最大外来民族, 已经几乎可以掌控所在国的经济命脉。东南亚 (2002年总人口5.6亿) 华人约2500万, 东南亚各国的人长得越来越像华人。由于东南亚是多民族的地区, 宗教信仰多样化, 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 因此, 这部分地区具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众多, 而且年轻人比例大, 在新加坡其人数已经占当地总人数的75%, 其他地区华人华侨指数也是相当地高。东南亚向来有“华人钱库”之称, 华人经济在该地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对当地经济控制力高达50%以上, 同时, 在近年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中,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华人华侨虽然在当地生活多年但是在某些方面仍保留着中国的传统, 品牌推广也具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消费群基础。加上, 他们通晓汉语与本土语言, 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桥梁, 因此, 他们既能成为产品的推广销售群体, 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实行人才本地化。

在东南亚地区, 中青年的人口通常占总人口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 其比例是相当大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年轻群体追求新潮时尚, 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较短, 加上对网络比较熟悉, 因此, 他们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其人口中中青年比例较大的现实,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产品电子商务在本地区具有更大的市场。

五、结论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地缘临近, 自古以来, 中国就与东南亚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且在政治、经济方面开展多项合作。当今, 东南亚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还未被充分发掘, 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因此, 这一地区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地区之一。历年以来, 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最近中国政府与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交流, 进一步促进本地区经济贸易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可以实现共同发展, 提升本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实现双赢。“现在, 国内电商市场竞争那么激烈, 反观东南亚的电商市场, 可能会是一个进入的好机会。经过这些年的运作, 国内的电商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过市场检验的商业模式, 加上东南亚地区广泛存在着华人社区, 文化也相通, 国内电商企业应当趁早着手布局。”泰国中泰通语言学校的负责人张扬说道。

中国电子商务网络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 在此时向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 不仅迎合当前政府的政策, 而且又可以实现国际市场的拓展, 扩大自身的业务量。中国企业的品牌借助当前这些网络公司在东南亚扩张的大形势下, 必定走向东南亚。在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下, 品牌可以在线上和线下双重渠道进行宣传以及销售。当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又催生了许多电子商务品牌, 借助网络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品牌迅速崛起, 相比传统品牌宣传成本更低, 更能为人熟知, 在消费者中取得认知度。由于企业在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属的与地域相联系的企业网络, 这个网络不仅有顾客, 同时还有竞争对手、合作伙伴、长期供方与买方等, 而制定在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必须全面考虑当地的企业网络, 确保顾客和物流。当前东南亚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崛起, 东南亚是目前继美国、欧盟、中国之后又一个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这让各国大电商垂涎三尺, 欲得之而后快。因此, 东南亚是目前各大电商争夺的主战场。阿里巴巴、苹果、亚马逊、乐酷天等大电商都已经进驻东南亚市场, 据报道由Rocket Internet投资的电商Lazada也斥资1 亿美元开始准备在东南亚掘金。但是相比之下, 乐酷天扩充版图欲望更强烈, 亚马逊则跃跃欲试。站在家门口的阿里巴巴占尽天时地利, B2B几乎没有悬念, 阿里巴巴本身是做B2B出身的, 必然吸引制造业正在兴起的东南亚中小企业。而对于乐酷天和西方大电商来说, 主要还是向该地倾销商品, 即B2C。但中国品牌B2C也很有竞争力, 开淘宝店打进当地市场更是诱人。不过, 阿里目前仅限于华人的策略有点过于保守。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是世界上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国家, 基础设施比较健全, 这为中国品牌实行跨境电子商务的技术以及物流运输便利化, 中国电子商务网络公司进驻东南亚, 以及中国企业品牌开拓东南亚地区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为中国在东南亚市场的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政策条件。通过取得电子商务在新加坡市场的拓展后, 慢慢向东南亚其他国家以及地区进行辐射, 从而实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的开拓。在这样的环境下, 中国企业的品牌战略对中国各大电商进驻东南亚也是至关重要的, 很好的品牌发展策略可以帮助中国的著名电商阿里巴巴、淘宝以及京东等, 尽快获得当地消费者的亲睐, 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乐.东南亚电商市场蓄势待发[N].人民日报, 2014 (1) .

上一篇:RBF神经网络算法下一篇:狂放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