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2024-05-07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精选12篇)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第1篇

一、充分发挥美术课堂教学直观性的优势

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直观性, 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 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绘画这类课程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绘画课程的直观性优势, 认真教育学生重视观察、积极引导学生耐心观察、着力熏陶学生细心观察, 这就是我们美术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也是我在美术教学中一贯遵循的原则。

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要多多采用直观教具——绘画对象。要把实物 (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反复观察, 仔细察看。引导学生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从右到左, 不同角度, 不同方位观察。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直观教具——绘画对象找出其特征。即最能反映、最能表现其形态的要害所在。这一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感知与观察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不愁画不好画。例如:对初学者来说, 我很重视的直观教具就是“石膏模型” (几何体) 它是素描基础训练初级阶段必不可少的美术教具。它的特点是:1、模型放置不动, 便于学生反复观察;2、它呈白色, 当自然光线照射在模体上, 即有清晰的结构显现, 便于让学生观察到光源在石膏模型上的明暗变化规律;3、几何石膏模型形体简单, 线条明晰, 是初学者学习掌握透视规律的理想直观教具。

二、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我们都知道, 绘画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而绘画与学生的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对绘画的认识与欣赏来源于对绘画对象的感知。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对绘画对象的感知、观察而产生对绘画的认识与欣赏。当然, 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有密切关系。反过来, 在绘画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感知、观察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句话, 要让学生作一幅画, 首先要让学生对所要绘画的对象有认识, 有感知, 否则就是空对空。所以视觉感知能力对于绘画教学最为重要的说法是正确的。绘画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 不同的绘画形式对学生的感知、观察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写生绘画、临摹绘画对学生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就有不同的要求。

也就是说, 在观察时不要把眼睛集中在某一点上, 而应散点地去观察, 得到一个总体认识, 并通过比较、分析来确定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结构关系, 明暗关系, 空间、透视关系和虚实、强弱等等细微关系。只有首先把握住整体,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住对象。画哪看哪, 只盯着局部变化、孤立地去描绘, 不要把局部放在整体中去观察比较, 是初学者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我们可以把正确的观察方法概括成一个公式:整体→局部→整体。此外, 还要结合实物引导学生考虑画面尺寸大小, 空白留多少, 上、下、左、右、高、矮、疏、密都要作出合理安排等等。

三、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生绘画是培养绘画基础的主要手段。这种形式的绘画教学能培养学生正确而真实地描绘出周围环境中各种现象和事物的形象及其主要特征。写生绘画的目的在于描绘客体, 因此, 必须要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感知了解物体的特点, 因而这种形式的绘画, 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注意力特别有帮助。在这种绘画过程中, 也能更好地训练手眼协调的活动。有了直观性强的教具, 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善于观察。做到以眼 (观察) 促脑 (分析) 以脑带手 (技法) 。即让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它们的形状、结构和色调。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感知、了解绘画对象的特点。很显然, 这对发展学生观察力、注意力特别有帮助、有好处。之后, 就是怎样把绘画对象正确安排反映到画纸上面。在教学实践中, 我反复强调在绘画过程中, 不论是观察, 还是表现, 都应从整体出发, 着眼全局。注意力不要只集中在某一个局部, 不能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孤立观察, 而要同时去观察对象的全部得出一个总体印象, 并同时去比较所有被画物之间的特点和差别。

在进行几何体素描写生《方顶圆》的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确定几何体的位置和布局, 也就是解决构图问题。其次, 确定比例、结构及透视关系, 重点把比例画准。先确定大比例, 上、下、左、右、几分之几, 要非常的严格认真, 一丝不苟;然后再根据大比例去确定物体之间和自身变化的比例。要想把比例关系画准, 就需要确定一个标准, 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去找其它部分的比例。确定标准可根据对象灵活掌握。比如所要画的方与圆, 如果以圆柱体的直径为1, 那么我们就用圆柱体的直径与长方体的高和宽进行比较, 以确定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的比例, 如果我们以长方体与圆柱体的总高为标准, 那么再用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宽度与总高度进行比较, 看它们各占总高的几分之几。比例关系画好以后, 还需要把结构交待清楚, 把透视画对, 形体结构是否准确, 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刻画。再次, 通过观察找出暗面的形状, 包括投影部分。暗面是物体结构的重点, 也是我们绘画的重点, 在画形体结构较为复杂的物体时, 准确地找出暗面的形状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 物体的暗面画准了, 形也就准了, 找准暗面就为涂调子打下基础。第四, 通过仔细观察画出初步明暗关系:先画暗面, 以明暗交界线为重点, 表现出暗面的层次变化。紧接着画背景, 用背景把亮面衬托出来, 要注意背景与亮面、暗面之间的明暗对比。这时,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局部的深浅变化上, 要注重画面整体黑、白、灰关系的大变化和大对比, 要学会概括和表现大关系。在整体效果好的前提下, 再去追求变化。当明暗调子初步画完以后, 还需要通过观察进行调整。在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过程中, 把物体每一部分之间的层次对比关系调整准确。比较是调整的关键, 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正确地确定出物体之间的各种对比关系。另外在深入时, 要有重点, 有主有次, 不能面面俱到。最后, 要着重从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进行收拾和整理。就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 既需要有完整和谐的总体气氛, 也要有精致细腻的局部。这一阶段, 要多看少画。不要轻易大涂大改。特别应该在立体感、空间感, 质感和整体气氛、虚实、强弱等方面下功夫, 这样画面才能够更生动。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重点 第2篇

一、美术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术教育为人的发展培育健全心智。3.美术教育的原始形态:父子相传、长幼相教。

4.封建社会美术教育形式是:师徒式个人教育或画院形式的皇家教育。

5.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美术教育始于1904年,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6.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创办了多所正规的美术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艺术家和美术人才,但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属于现代美术教育1919-1999)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美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8.美术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课程以及教学物质资源与技术。其中学生是第一要素。9.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10.论述美术老师应具备什么素质和要求:

一、高尚的师德和艺德。

二、坚实的美术知识与技能。①相关的美术理论②美术技能。

三、良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四、扎实的美术教育理论。

五、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①不懈的研究和创造精神②健康的心理素质。

六、文明的仪表风度。

七、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11.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时数、活动要求、教材编写等问题作出的具体规定,是美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12.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

13.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14.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15.教材:广义的教材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包括教科书和各种配合教科书使用的印刷资料、多媒体影像资料,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料;狭义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

16.高中美术课程分成五个模块:美术鉴赏、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每个模块又有相应具体的学习内容。

17.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视觉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8.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作方法或手段。

19.中小学美术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二、以直接感知获得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尝试法、参观法。

三、以实践训练为主教学方法。练习法、评鉴法。

四、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境法、欣赏法。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留空法、发现法。

20.论述怎么上好造型·表现课教学方法是什么?造型·表现课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一、通过随堂欣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从培养观察力入手培养造型与表现能力。

三、借助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解析绘画理论。

四、通过示范传授绘画技法。

五、介绍好工具材料,提高学习效率。

六、加强课堂实践巡回辅导。

七、重视学生作品评价,强化艺术个性。

21.“设计·应用”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步骤②用电教手段解剖难点③反复演示④讲清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2.欣赏课的一般教学方法:

一、看;

二、查;

三、谈;

四、写。23.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要素及其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24.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学期教学计划设计、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和课时计划设计三部分。25.美术课时教学计划设计从哪些方面进行?

一、课题设计。

二、课型设计。

三、三维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课外作业。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26.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前提测评或导入新课、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其中包括分析引导、提问讨论、方法步骤、布置作业、辅导练习等)和达标测评(也即结果或教学评价)等环节。

27.作业评阅应注意的问题:

一、作业不代表学生的全部成绩。

二、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28.美术教育学习的过程和要求:

一、准备阶段。

二、实习阶段。

三、总结阶段。

29.美术课程的评价指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所获得的信息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

30.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什么?①三维目标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②评价教学过程,是否注重学法指道,时间是否分配合理,节奏是否紧凑③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技巧必须巧熟规范④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知识,作业要良好,要有师生互动⑤教学特点是否新颖。要有创新性。

31.说课:就是授课老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阐述自己对某一节课的教学设想(教学思路)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32.说课的内容:①说教材:主要说“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②说叫法:主要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③说学法: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④说教学组织: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⑤说教学板书。

33.美术教学研究是一种采用教育研究的方法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导致美术教育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并解决美术教育工作者实践问题的活动。

34.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35.学教学研究范围是什么?①以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研究②以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开发为中心进行研究③以中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为中心进行研究。

36.研究的步骤:①研究课题的选定②检索文献资料③研究计划的设计与制定θ④形成并实施研究计划⑤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表述。

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小学美术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美术 ; 中小学 ; 教育

美术是象征着人类的文明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开展好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非常有必要;传统的初中美术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改革势在必行,人们必须改变以前的老思想,旧观念,要加大改革的力度,促使中小学美术更好发展。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里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美术教育实质上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注重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切实加强了审美教育和艺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塑造完美人格。

2.美术教育中的知识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学习。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不孤立。美术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两个基本方面。而美术教育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学习有益,对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物理等的学科都有非常好的帮助,美术教育是锻炼观察力的最好方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美术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3.美术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美术教育,从幼儿园的涂鸦开始,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小画家,而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画画本身与孩子心灵靠得很近,易引起孩子兴趣,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和高尚人格的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近些年,传统文化艺术正日趋受到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让学生多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地喜欢上它们,有意识地保护、继承它,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再创造。这样通过对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视教育,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提高审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1.导入方法新鲜多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2.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3.媒体语言形象具体。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三、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

1.注重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中小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例如,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容入技能、技巧训练。学生如果有了技能、技巧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技能、技巧实践的外力,又如在教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在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欣赏,以欣赏促进技能、技巧训练,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同时技能、技巧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2.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小学生具有的普遍特点便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符合这种心理趋势发展的情感教育才是好的情感教育。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美好丰富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在了解中学习,在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例如,在学习绘画建筑物时,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观看各类建筑物,让他们能够深切体会到每种建筑物的特色和蕴含的人文价值,课后,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后感受来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建筑物,然后绘制出来或者是做出模型,文字表达的方式也是提倡的。

3.对不同的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教学生应该怎么去画。美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学生学习也是存在个别差异的,这很正常,也符合教学的规律。个性化教育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对象啦,它是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得到了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要死搬硬套地强烈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去学习和采纳;对学习的内容也不要单一化,让学生自由发挥比较好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也在提高,教师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重教学创新,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这是今后美术教学的教育方向,才能促进美术教学走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同时,只有认真抓好美术教育建设,才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葆宏,试论美术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学改革[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冯厚春,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研究与思考[J].教学探索,2013.

[4]赵艳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习主人.江苏教育研究.2012(4).

[5]赵丽,浅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2013(5).

默会知识与中小学美术教学 第4篇

一、默会知识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中的表现

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核心是自主,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默会知识不仅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构成美术作品主体性特征的重要源泉。由于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思想、气质、审美趣味及才能禀赋,不同的感知方式,不同的表现语言,所以学习和实践的状态以及结果迥异。英国美术教师苔伯尔在教学时发现,他所教的孩子(大都来自非洲、加勒比岛屿和南亚国家),用一种十分不同于西方孩子的方式来谈艺术,他们问一些有关主题、颜色一类的问题,听起来就像是文艺复兴前的学生向他们的老师所问的问题一样。很显然,“西方”的艺术概念以及老师的教学培养目标,对他们来说不仅是陌生的,而且在很多方面与他们的宗教不相一致甚至冲突……大部分孩子似乎并不关心物体的重叠关系,不关心前景与背景尺寸的调整,不关心正确的视觉,他们所关心的是物体的功能以及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他们把被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的东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画得很大、很认真,而那些被认为没有什么用途的物体则摆在次要的位置,画得很小,也不是很认真。苔伯尔提供的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学生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中所获得的默会知识对其艺术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清楚地意识到在这种表象中隐藏的实质,那么就只能得出学生缺乏艺术才能的武断结论。

二、默会知识对美术学科教学方法的影响

美术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艺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由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方式的特殊性,他们往往对严密深奥的造型、色彩等理论缺乏足够的热情。如中国画的笔墨、笔势、气韵、意境等经验技巧,素描明暗调子的最佳把握状态等,是很难通过常规的教学方式加以有效传授的,这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实践中的逐步摸索、顿悟以及大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随机的切磋来获取。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默会”的过程。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准备工作,去探索发现认识和实践的结合点,学生通过对老师的观察、模仿来获取一些无法用系统语言表述出来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身教”远远重于“言教”。从这个角度讲,就美术这类特殊学科而言,传统的“学徒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是有利于默会知识传递的。

三、默会知识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

教师对默会知识认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正确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确立,而忽视默会知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大量存在的事实和所起的作用,会导致人们头脑中“显性”与“隐性”知识的割裂。如一个学生既可能受西方正统的艺术观念的影响,又处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一些自己本土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元素;既掌握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又具有“人大于山”的中国画游行透视章法思维惯性……面对两种元素的冲突,教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将西方式的显性的理性美术法则加以记忆、保存和运用,而其它来源复杂的元素和观念则被作为错误要求扼制或修正,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大一统”的显现知识就会于无形中粗暴摧毁主体的艺术个性、智慧、情感和创造力。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强调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所以说,教师激发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埋在冰山之下的默会成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重视美术教学与学习主体历史经历的联系,重视人性化的指导与评价,具有着重大意义。

四、关于默会知识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1. 对情景的有意识设置和利用。

默会知识具有情景性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理论讲授传授专业知识和艺术技巧外,更多的是在指导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关实践活动,如写生、创作等。这类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常处于不能或不便以言传为主的默会的学习情景中,需要他们自己去感悟、“意会”视觉艺术的复杂内涵和造型规律,而特定的主体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特定的对象体会是不同的,即情景对形成主体的感受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指导者可利用情景的设置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诱导、帮助主体挖掘自身冰山之下的默会成分;二是从众多纷繁的默会头绪中找到较合适的价值取向。典型的审美环境来自自然界与现实生活中种种具有生命力和动感的形和物,如春天的嫩绿、秋天的火红、夕阳下的静湖、晨光中的鸟鸣等,都有可能引发主体对以往切身感受过的美的回忆和联想,产生表现的激情,主动地探求适合的方法。同时优美教学环境的创造和利用,形象语言、色彩语言甚至声的韵律与光的渲染,都能调动和促使人的感官的挪移与默会,能使主体的心灵产生触动和震撼,并形成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潜意识,这种自发的内在情感调整,凸现了默会成份,为教学目的的实现铺垫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 提倡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是基础美术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对实践主体而言,需要唤醒的正是那些沉睡在意识深处的复杂混合物,也只有当它们被唤醒后,主体才能真正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为什么表现,怎样表现,也才能将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这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如何促进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策略方面,笔者认为要了解并尊重实践主体的文化背景、习俗、对生活的认识历程和认知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索、参与、感受、创造的积极性,强化主体的艺术通感,引导其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兴奋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发展目标,处理好教学内容、进度等因素与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空间去消化,去调动自身的默会知识,以进行自主性实践。

3. 突出教育评价中的个性化因素。

由于生活境遇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模式、习惯等会有很大不同,这些原因复杂的不同因素决定了他们对专业知识、技法等的理解有着个性化表现形式。因此我们认为,对主体的评价不仅是关注其显现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也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评价机制必须突出个性化特点,充分挖掘默会知识在教育评价中的价值,以达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艺术个性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常根据一些评价指标来检测结果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如艺术新课标《人与自然》单元学习后的评价报告单中,评价的内容是:通过到户外欣赏自然风景,你对自然的感受与以前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学生自我评价:有了变化。即使是常见的风景也觉得很神奇,有一些以前没发现的东西。教师评价:对自然的观察、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评价内容:通过临摹莫奈的《干草堆》,你觉得油画棒和彩色水笔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自我评价:使用油画棒,可以表现得更有层次感和光感,水笔适合平涂颜色。教师评价:你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评价内容:你认为老师的示范或同学的作品对你有无启发意义?学生自我评价:看他们操作的过程对我非常重要,因为有些东西是老师没讲也不好讲的,同学的做法对我也很有启发。教师评价:你的学习不仅认真,也很动脑筋。细致观察、揣摩别人的行为和听取明确的指令同样重要。

实际每项指标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我们需要了解的正是这些不一样。但很显然,有很多因素,如兴趣、投入程度、意志力、探索精神等等,难以用客观、量化的指标精确地进行描述、区分和测量,这就是评价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艺术个性的多元性之间的矛盾,以固定的、显现的评价指标去“郑人买履”的做法是应避免的。所以,制定一个评价参照系很有必要,但是制定标准如何确立,如何将全面发展和注重差异的原则贯穿进去,这个问题却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在更高层面上关注艺术课程功能的变化对评价的新要求——无论是显性、可客观测评的,还是隐性、难以进行测评的,只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都应该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关注点。

摘要:默会知识即通过身体感官或直觉而获得的只可意会,不便言传,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默会知识大量存在。认识默会知识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并挖掘其巨大潜力,有利于促进学科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实现其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默会知识,中小学,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中小学美术教学管理制度 第5篇

二、备课1.学年初,要学习美术教学大纲,通阅各年级美术课本,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拟订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2.每次课前,应研究教材,掌控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再研究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进程和步骤,要提早制作教具(包括绘制范画与步骤分解图,制作范样,利用直观教具等),列出学生应准务的课业用品。3.编写教案:美术课教案一般应列出课题、课时、目的要求、课型、重点难点、教学进程等,教导处和教组长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教案,学年结束应回档。

三、上课1.美术课一般在室内(教室、美术教室)进行,进程是:(1)组织教学;(2)评讲前课作业;(3)授新课(包括:①先容新课内容;②欣赏范画、范样或观察模型;③讲授演示作画(或制作)的技法和步骤;④指导学生作业。)(4)小结(小结课堂情况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表扬好的作业,指出一些作业的缺点并指导修改)。教师也能够根据课的特点或需要来取舍某些环节,改革创造配以电化教学手段,求得更佳效果。2.教师要准时上下课,学生作业要求在计划时间内完成。3.教师要为人师表,态度和蔼,仪表大方,使用普通话,做到语言精炼,讲述清楚,术语正确,不出现知识性错误。

四、课外活动1.组织课外爱好活动小组,如绘画组、书法组等,满足学生爱好,发挥学生特长,进步学生的艺术水准。2.课外活动应有组织,有辅导老师、有计划、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争取出成果。3.适当举行绘画、书法展览和学生习作展览,丰富校园生活,扩大学生艺术视野。

五、作业与考核1.学生作业应按时完成,教师要全批全改,批改要正确,留意画面美观,也能够指出不足的地方,由学生自己修改,提倡当面指导修改,作业评分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2.基本技术的考核,可根据一学期(或学年)新学的内容考察,命题的作画,评出成绩。3.基本知识的考核,可根据已学过的内容,出几道浅显的题目,制作书面答卷评分。

综合绘画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综合绘画;中小学美术;应用

一、何谓“综合”

本文提到的“综合”,意思是对绘画语言材料的选择融合了不同种类和性质的事物,从而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构成绘画,主要包括挪用、粘贴、涂改、屏贴和肌理等。这样的绘画对各种不同的材料加以应用,显然不属于传统绘画的范畴。其将传统绘画的格局打破了,借助一种视觉的方式在画面当中融入所有能够成为表现对象的材料。所以,“综合”使绘画不再只是呈现出平面一种形式,还能呈现出立体多元化形式,其促使绘画模式得到了变革,丰富了画面内容和形式,并由此促使一种新的艺术效果的形成。

二、综合绘画是对传统美术的超越

综合美术(绘画)与国画、雕塑和油画等的教学不同。首先,在绘画材料上存在的差异十分明显。在进行国画、油画和雕塑等运用都是固定的工具,诸如宣纸、画布、毛笔、松节油和雕刻刀等[1]。在进行综合绘画教学时,却是着重让学生将这种想法改变过来,在创作的材料和元素的选择上选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的材质不同的物品,即在绘画中运用物理形态不同的一些材料,诸如树脂、泥土、胶、金属等,这就能为美术作品赋予独特的个性,画面之中也能很好的展现创作者的精神。综合材料绘画将传统绘画的局限突破了,生活化的物品在画家的精心设计之后,就有全新的生命力,这样就可以借助画面来充分的表现出画家内心的情感。综合美术(绘画)教学往往会涉及到非常广阔的领域,包括书法、中国画、剪纸、丙烯画等课程[1],这些都要求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探索,而以后的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也因此而有了很好的知识铺垫。就某种意义而言,综合美术(绘画)体现出更加灵活的教学体系。

三、综合绘画教学更注重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综合培养[2]

综合美术(绘画)教学的观念是绘画艺术和其他艺术学科间进行彼此的渗透和结合,通过对综合、比较的现代思维方式的运用,能够将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构建起来,通过全方位的练习,来将具有全面艺术素质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一)素描的全新表现方式

作为美术(绘画)教学的基础,素描也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一门学科。而综合绘画正是借助这一成熟学科结合综合材料,从而探寻出全新的切入点。对初学者而言,在使用综合材料方面会感到陌生。所以一定要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描为切入点,借助材料和造型、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对学生艺术思维的调整主要是借助材料与素描表现方式的一种巨大的冲突。探究素描语言的时候,创新应该着眼于造型、画面建构、形式和构成意识等。综合美术(绘画)教学对学生表达自我内心感受更为侧重,如此说来,素描的全新表现方式,即不是對可见事物的描绘,却是绘出一些不可看见的和深刻的内心的东西。所以说,艺术并非简单的再现,却是真正寻找出一种自然界的严密秩序,接下来再对其进行画面重构,从而将全新的“自然”创造出来。

(二)色彩的全新表现方式

过去的色彩教学更加重视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写生的方式来对色彩的有关知识进行逐步的领悟,但是这却忽略了发现色彩现象的部分,没有重视研究色彩构成。在综合绘画教学中需要重新的审视明暗、色相、补色、纯度和冷暖等的对比。就综合美术(绘画)当中的色彩构成来说,并非只是一笔一颜色单纯的进行调和,却是对材料媒介原本就存在的颜色加以直接使用。按照创作者意欲表达的内容来改变作品的色彩,从而将创作者浓烈的内心感受充分表现出来。

(三)多种材料的运用使绘画充满活力

绘画中对综合材料的运用,促使绘画语言更加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尤其是在表现方式和方法上。从草图开始创作一幅作品,就就能运用很多不一样的材料来进行表达、表现。经过持续不懈的探索,创作者开始逐渐灵活的运用这些不同种类的材料的画面呈现效果和含义表达。经过草图至完成品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的材质进行多次的组合研究和实验,从而打好基础创作新的作品。运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有助于促使绘画更加充满活力,主要是由于材料的视觉效果呈现与人的情感实现了很好的交融,与传统材料相比更加具有生命力。

四、综合美术(绘画)教学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综合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指导出现在画面上每一个材料均存在一定的意义和用途,而不是凭空出现只是为了画面的好看。学生经过每一次的作业和训练,经过一次一次的失败和尝试,这就促使学生对综合美术(绘画)的认识得到不断增强,其基本能力也相应的提高了。经过这样反复的尝试,学生在设计和构想综合材料绘画方面,可以更加自主、独立,绘画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五、综合绘画教学与新教改形势相适应[3]

综合美术(绘画)教学的优势很多。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是结合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在专业结构方面更加注重多样化,重视内容的时代性和丰富化;要重视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其次,对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积极探索,促使其更加多样化以及具有灵活性,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创作,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不断践行对学生创造性的启发。最近几年,综合美术(绘画)教学最新出现,其不但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材质材料的应用来完成一幅作品,而且展开了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新课改后,大大拓宽了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上课的时候,学生摆脱了过去的单一模式,不再只是图画本、水彩笔和铅笔。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有了一些新的学习内容,诸如电脑设计、泥塑、染布和编织等,新鲜、新型的美术材料很容易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这就不但促使中小学生有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也促使其知识面得到了拓展,促使其动手、动脑能力大大提高,进而有助于对中小学生的智能进行很好的开发。

六、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积极应用综合(美术)绘画,充分发挥出这一新模式的功效和作用,这样才能与新背景下的美术教学要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麻丽娟.美术综合课程教学探究[J].艺术教育,2013(11).

[2]李松石.绘画艺术形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第7篇

“多元化美术教学评价, 顾名思义就是在美术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时,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 而不局限于单一的纸笔测验, 它尚需包括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头评价等, 而成为多种评价的方式, 较能顾及认知、情意、技能之学习结果”[1]这是李坤崇于1999年对多元化教学评价提出的论述, 多元化美术教学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 以多种不同的结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并以恰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美术《义务课程标准解读2011》指出:“在美术教学评价中采用多种评价方法”[2]新课程改革力图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 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教学评价制度。实施多元教学评价的优点:第一、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由于美术教学内容分散, 在教学实施方面的一些局限性, 一些美术教学内容必须依靠小组合作才能完成, 多元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 使三维目标更完美的相结合。第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三、对教师的作用, 多元化教学评价, 更加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获得反馈, 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评价在美术教学的运用

1.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相结合

为适应新的美术课程理念,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注重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相互结合,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是单向度的, 从目标、标准以及命题, 全都是教师“一手包办”的局面, 美术教学的视觉性以及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美术评价不可能像数学等学科一样, 只有一个答案, 美术创作是极具视觉性和创造性的行为, 很难制定出统一的精确的评价标准。如果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以绝对权威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缺少学生的参与的教学评价, 就影响了美术教学评价的公正、公正的性质, 而教师总是以一种结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缺乏学生的自主性, 扼杀了学生的作用。因此, 在美术教学评价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多采用自我评价,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主体与客体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发现自身的缺点, 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正处于发展或完善过程中进行。终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和实施完成之后施行的。”[3]一般而言,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并非用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它更大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性评价方式相对自由, 可以是简单的口头评语, 也可以书面表达的形式。终结性评价则有所不同, 它是是一种相对正式和全面的评价, 侧重于结果、分数、等级。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 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及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而形成性评价就是对这些教学环节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 它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能构建出更加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

3.以质性评价为主, 取代量化评价

教育研究向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式“质的研究即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数据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4]“量的研究, 强调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 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让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5]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 质性评价突出的是教育的促进功能。美术学科历来就不属于升学学科,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其重视也相对薄弱, 因此美术教学评价的甄别功能小于其他学科。“质性评价比起关注结果的分等级和评分, 更能关注学生的态度、学习过程、更能关注学生的发展, 同时也更具互动性、更具有人性色彩。”6典型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档案袋评定法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但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评语、成长记录方式、档案袋评定、展示等, 在美术教学评价中评语要以鼓励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学生的作业, 在评价学生作业是应该多采用质性评价方法, 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4.注重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评价中, 除了要采用横向评价以外, 还要和纵向评价相结合, 在美术学习中先天的因素是不可以被否定的。由于个体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一样, 有的学生在横向上面获得的评价较低, 有的是在纵向上较低。对于每一位基础差的学生来说, 我们不能简单地只看呈现出来的单一的结果, 就给学生一个很差的成绩。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角度去看待, 而不是全部的否定, 扼杀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四、结语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变化, 以及新观念的引入, 教学评价方法变得多种多样, 但任何评价方法都必须与具体的教育情境相结合起来才有推广的价值, 虽然在落实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 比如说多种教育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衔接上, 以及如何有效的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 这些都成了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在新课程改革里面推行多元化教学评价仍是必要的, 评价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这种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培养的多元评价观念, 对于教师的教学的反馈、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为它既是对传统评价模式的一种挑战, 也是对传统评价不足之处的一种补充。

参考文献

[1]李坤崇.《教学评量》[M].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6年版第5一6页.

[2]中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2011版30页.

[3]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9页.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2页.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0页.

谈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8篇

一、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目前, 中小学教育多数还是应试教育, 以至于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 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 课堂教育采用更多的是“老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育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枯燥且乏味的, 除了书山题海就是课后补习, 学生长期的压抑情绪得不到宣泄。

在美术教学中, 同样, 教师更多的是照本宣科地在讲解课程, 学生被动地吸收理论知识。这样做的后果, 便是学生不仅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还会导致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如今, 仍然有不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过于轻视, 认为那是没有实际用处或是觉得离学生过于遥远的观念, 因此, 油画欣赏或是艺术家个人生平讲解都被一一忽视。实际上, 这些对于学生个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都有塑造作用, 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二、情感教育的探究背景

1. 情感教育概述

每个人都会具有情感这一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涵盖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 它是人所特有的, 参与社会活动所必须的一种态度体验。人人拥有情感, 但是高尚的情感却不是为人人所拥有。情感之所以高尚, 是因为情感的承载体受过情感教育或情感熏陶。高尚的情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去除不良情感的影响, 还能够经过相应的教育, 而产生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新情感。一直以来, 我国许多的教育学者都提倡在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并且, 这种理论形式也是受到了政策法规的肯定和保护。

2. 中小学生的情感发展

根据发展心理的相关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 人作为一个个体, 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都不一样。在我国, 中小学生一般指的是7岁到15岁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情感发展有着鲜明的阶段性, 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讲述。

(1) 7岁 ~11岁的童年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认知情感方面还是懵懂未知的, 算是情感的启蒙阶段, 由此也可以看出, 情感的教育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它决定了一个学生今后的情感发展方向。小学生在情感上表达更为直接和简单, 认为周边的人非敌即友, 相互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也容易和好如初。另一大特点便是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行为反应会很直白, 成功就高兴, 失败便失落。只要老师鼓励, 便会有想证明自己的冲动, 受到老师的批评, 可能会产生自卑。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是具有可塑性的, 当然, 教师把握好情感教育的尺度, 以便造成极端发展。如对学生鼓励过多, 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 甚至在以后的人生中, 难以吸纳他人批评的意见。

(2) 12岁 ~15岁的青少年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认为,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 防止角色混乱。因此可知, 初中的情感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来说, 不仅有助于他们情感的维护和巩固, 还有助于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初中生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叛逆, 同时却又具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于教师或是家长的劝解往往是无视的, 或者是背道而行之, 但是当遇到挫折却又急需向父母或老师倾诉。另外, 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情感普遍的丰富却又敏感脆弱。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 年龄的增长, 他们开始关注起自己内心的世界, 对于自身价值的追寻也开始成为困扰他们的关键。同时, 因为过于注重自身, 因而过于注重外在的评价而变得敏感, 甚至是经受不住同年龄段同学的嘲笑, 这种情形可能会导致三种结果:一种是在脆弱的情感趋势下变得内向和自卑, 另一种是在敏感的情感趋势下变得焦躁和具攻击性, 至于最后一种是在情感教育的熏陶下, 找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从而变得更为坚强和独立。

3. 情感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积极意义

根据上述的内容, 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目前的中小学生而言, 情感教育对他们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其包含: (1) 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 促进学生间良好的关系往来; (3) 促进学生寻找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模式构建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主导的美术教学是一种只注重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美术课堂上, 可以通过油画、雕塑鉴赏给学生们带来视觉上的和心理上的双重冲击, 鼓励他们讲述看到油画或雕塑时的第一感觉, 然后引导学生们从油画或雕塑的细节来猜想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甚至, 还可以给学生们讲述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故事及作者的人生经历, 以此来让学生在极具情感承载力的作品中感知情感的厚重与细腻。当然,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加入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进行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完善, 寻找到适合自己本土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2. 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小学生具有的普遍特点便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符合这种心理趋势发展的情感教育才是好的情感教育。因此,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可以运用美好丰富的实践活动, 来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 在了解中学习, 在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例如, 在学习绘画建筑物时, 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 走出学校, 观看各类建筑物, 让他们能够深切体会到每种建筑物的特色和蕴含的人文价值, 课后, 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后感受来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建筑物, 然后绘制出来或者是做出模型, 文字表达的方式也是提倡的。

四、结束语

目前, 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忽视了情感培养, 对于学生个人而言, 这不仅加大了学习的压力, 还将限制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理念的应用,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 这也需要广大中小学美术老师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钟毅.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浅议[J].四川教育, 2013, (11) .

[2]刘乔.浅谈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 2012, (22) .

[3]王青.浅谈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参花, 2013, (24) .

[4]邹辉.初探情趣教育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 (8) .

动漫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

1.“动漫”这个词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很熟悉的。

顾名思义“动漫”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动”和“漫”。“动”代表动画, “漫”代表漫画, 所以“动漫”我们可以解释为动画和漫画的总称。“动漫”在中国很流行, 可以说是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 它与“漫画”“动画”“卡通”等名词即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存在着差异。“漫画”起源于欧洲, 是一种艺术形式, 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画面。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讽刺和幽默性质。“动画”, 国际动画组织的定义是:“除真实动作或方法外, 使用各种艺术创作的活动影像, 即是以人工的方式创造的动态影像”, 其英文名字是Animation。其代表是以幽默、夸张为特点的美国迪斯尼动漫和注重于情节相对写实的日本动漫。“卡通”, 则指以漫画绘制画稿再由摄影机逐格拍摄而成的影片。其英文名字是cartoon。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看下方示意图:

由图所示: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动漫”这个由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包含了“动画”“漫画”“卡通”所具有的全部特性。

二、动漫艺术对孩子们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要鉴赏艺术, 那么你应当是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故从事中小学动漫艺术教育, 首先自己要了解动漫艺术, 对动漫艺术有个人的见解。而且要熟悉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即进入儿童的世界。

1. 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儿童以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生动的形象, 表现在生活中见到的有趣的人和事。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和谐的现象, 孩子们会主动用手中的画笔, 以肯定的态度颂扬画中人的机智、勇敢和高尚的情操, 并以画中人的言行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同样, 面对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 孩子们也会以有力的画笔、批评的态度通过画面传达出来, 同时自觉约束自身不良的言行习惯。例如:我校六年级小作者戴紫仪同学画的题目为《如此这样》, 此画共有三幅, 第—幅画是几个小朋友玩折纸的场面, 第二幅画是小朋友们把折成的众多纸飞机飞来飞去的情景, 第三幅画是所有的小朋友看到满地的纸飞机目瞪口呆的上面。小作者以连环漫画“出乎意料”的表现方法, 揭示了某些小朋友在生活中存在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们在观看这些作品的过程中, 笑声不断, 对着画中人的“所作所为”议论纷纷, 并逐步意识到不良行为给校园环境及对自己造成的危害。一段时间后, 学校的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了, 爱护环境、爱护公物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了。诚然, —幅好的动漫作品, 常常会让孩子们在会心的笑声中识别真、善、美或假、恶、丑。孩子们以自己在校园生活中见到的趣事为表现题材, 创作出一幅幅趣味横生, 让人发出会心一笑和启迪的佳作。孩子们通过绘画动漫作品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净化, 在道德行为上得到规范。可见, 让儿童参与动漫绘画活动, 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 促进儿童的观察能力的提高。

动漫多是反映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所以, 要画好一幅生动的动漫作品必须热爱生活, 认真观察和审视生活。教师在辅导儿童进行动漫创作时, 要强调学生关注生活中那些经常出现、生动有趣、让人思考的现象和事物, 在关注中还要学会反思。没有用心去观察生活, 就难以发现动漫艺术创作的素材, 即便有很好的素材发生在眼前, 也会视而不见。虽说动漫艺术创作需要大胆的想象, 但单靠大的胆量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而需要建立在对生活中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事物认真观察和反思的基础上。例如我校五年级小作者朱伟乐同学创作的《世界真奇妙》, 小作者在此画的构思过程中, 发现在世界地图中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外轮廓好似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号。这一发现使他兴奋不已。最终在老师与小作者的共同探讨下, 最终把整张的世界地图用众多的大大小小的“?”组合的起来。就这样一张含义颇深的动漫作品通过小作者细心观察和大胆的创意而完成了。小作者以巧妙的构思、奇妙的视觉语言揭示出地球含有的无穷奥妙之意, 让欣赏者为小作者的大胆构想而惊叹折服。应该说, 孩子们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日常生活的好习惯, 并善于利用独特视角思考所见所闻, 才使孩子们在构思的过程中“一触即发”。显然, 只有儿童平时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 他们才能在观察中不断发现, 同时结合大胆而有创意的想法, 最终才能对有价值的素材进行联想创作。所以, 要学习漫画创作, 必先要求儿童练习好观察的基本功。

3. 培养儿童绘画技能和美术创造能力的提高。

动漫是一种技法性、思想性很强的艺术。一幅好的动漫作品, 需要作者拥有多方面的绘画能力, 如:造型能力, 装饰能力, 色彩能力, 构图能力, 设计能力等。在动漫创作中, 虽然有时把生活中不和谐的现象直接描绘下来就是一幅漫画了, 但更多的动漫作品却是“深加工”出来的, 这个“深加工”的过程, 就是想象、创造的过程, 是需要动脑筋思考的。也就是说, 对观察到的素材要进行“再创作”。“再创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有夸张法、对比法、用典法、拟人法、比喻法、误会法等等。如:作者以自己曾被恶狗追逼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进行大胆构思, 以连环漫画的形式进行表现:第—幅画一人被恶狗追逼的情景;第二幅画被恶狗追逼的人欲跑进哈哈镜店的情景;第三幅画被恶狗追逼的人站在哈哈镜旁哈哈大笑, 原来恶狗被自己在哈哈镜里放大变形后的形象吓得落荒而逃。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在创作时想出了一个绝妙有效的“赶狗”方法, 这不禁使我们为小作者的聪明才智而拍手称好。当孩子们发现了生活中可加工成动漫的素材时, 教师就要鼓励他们用心去揣摩, 大胆地想象, 提示他们把动漫创作的表现方法和所观察到的有趣素材进行反复“碰撞”, 力求在激烈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完成构思。当孩子们发现了生活中可加工成动漫的素材时, 教师就要鼓励他们用心去揣摩, 大胆地想象, 提示他们把动漫创作的表现方法和所观察到的有趣素材进行反复“碰撞”, 力求在激烈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完成构思。只有让儿童经过创作前的不畏艰苦的探索磨练, 孩子们最终才能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动漫作品。显而易见, 动漫创作的构思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的过程, 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 燃起儿童求知的欲望。

动漫是智慧的艺术。要创作出让人满意的动漫作品,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难以做到的。即使很好的动漫素材近在眼前, 也难以擦出智慧的火花, 难以找到创作动漫作品最佳的表现手法, 更不要说画出使人愉悦、让人难忘、意义深远的动漫作品。漫画大师华君武曾经说过:从动漫作品中基本可以看出作者知识面的宽窄。知识面越广, 创作出的动漫作品就越有思想深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广阔的知识领域。少年儿童平时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在学习时, 在玩耍时, 在吃饭时, 在看书时, 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每个环节都可以丰富自己的经验, 增加自身的知识量, 让它变得更多、更深、更广。例如:美国教育部门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把40个小学生分为A、B两组, 每组20人。然后分给A组学生一个苹果和20条关于苹果的自然科学知识, 分给B组学生只有一个苹果。A、B组通过20分钟的学习观察后, 发给A、B组学生每个人一张白纸。并且要求每位学生在白纸上写下通过观察想针对苹果提出的问题, 内容和数量不限。统计结果出来后大家发现:在提出问题的数量上A组比B组学生总共多提出147条问题, 平均每人多提出7条。从提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看, A组比B组学生提出了更多、更广、更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原因在于A组学生在观察苹果提出问题之前, 至少掌握了关于苹果的20条自然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醒学生们平时要关注各方面的知识, 尽量开阔视野, 增加接触面。知识多了, 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由此可见, 知识积累在动漫艺术创作中有多么重要。当孩子们的知识积累真正在动漫艺术创作中得到应用时, 就能燃起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

动漫是一种表现力强、功能多样、效果显著, 深受少年儿童及成年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它有助于提高少年儿童在多方面的能力, 同时促进他们养成健康、文明的言行习惯, 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提到素质教育的今天, 积极开展少年儿童动漫创作活动, 培养孩子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必将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三、动漫艺术形式在教育中应用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

在现代中小教学教材中主要有两个部分的说明, 第一是:文字说明, 另一方面是:图片说明。两个部分都是非常的重要的, 它们对孩子知识的理解, 思维的拓宽, 智力的启发, 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当然主体说明是文字说明, 那图片说明呢?大家会问:“图片说明有什么作用呢”?

图片说明是一种通过形体, 颜色, 动作给孩子们一个非常具体的说明, 它是文字说明所不能代替的。对学生充分理解文字说明有一个全方位的协助作用, 并且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求知欲望。在中小学现代教育中运用很多的动漫艺术形式的图片,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能够引起学生们巨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由生动的图片说明对枯燥的文字说明产生了求知感。2.多通道的感官刺激:由于形态的多样, 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对文字说明和图片说明进行核对和对照, 在此过程当中学生无意思的就对知识进行了反复的核对。最终, 达到了牢记知识的结果。3.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鲜明的主题可以很准确直接的概括和反映相对的文字说明, 并且, 丰富的内容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去说明和解释文字说明。4.情感色彩浓厚:动漫图片即适应中小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 同时, 又结合了丰富的剧情, 使学生在故事当掌握了书面知识和生活常识。5.儿童化:这是动漫艺术图片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特点, 它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们。这就是动漫艺术形式运用在中小学教材中最具说服力的理由。虽然动漫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 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儿童所热爱的艺术表现形式, 但在学校艺术教育中, 我们在这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却少之又少。所以, 需要由教师自己根据动漫教学的需要补充相应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发动广大学生一同收集。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 使美术动漫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富有活力, 也符合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当中, 动漫艺术将以巨大生命力, 众多的表现手法, 丰富的内容情节, 为学生们提供极大的乐趣。使学生体验到认识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教育, 在不远的将来动漫艺术在教育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网上校刊.2001, 7.

[2]美术及其教育.2002, 7.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第10篇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倡导“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坚持“以学论教”的指导思想。主要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高效。

2 课程安排

去年夏天, 走访了许多乡村中学, 据他们的学校教师说, 美术课程每周只有一次, 有时还让其它课的老师占用, 这远达不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还有些乡村中小学没有开设美术课。高一级艺术欣赏课两周一次, 美术课和音乐课轮流进行, 高二、高三级就从来没有开设美术课, 只有一些专业生才学习美术技法, 并且训练时间很少, 高二、高三级只有课外活动和午自习时间, 高一只有课外活动时间, 并且只有一人全面进行辅导, 其效率也很差, 课程节数的设置是美术教学的质量保证, 没有课程节数的科学设置就不存在什么美术课程标准。

另外, 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美术高效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艺术活动的小组, 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 举办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 但这些活动在农村中小学就成了泡影。

3 美术教材准备

美术教材是根据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和目的任务, 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从广义的角度说, 美术教材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图像教材、实物教材之外, 还包括视听教材、计算机信息教材等。但是这些教材在农村中学来说就更为稀少。

3.1 高效课堂的教科书

美术教科书的内容不再是美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当下, 美术课堂教学由封闭式, 单一化教学模式向开放式、多元化的转变, 极大地激发了美术教师自主创新的热情, 教师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于课堂活动之中, 以体现自主教学的话语权。然而, 在这种高涨热情的背后, 却隐含美术教育理性的缺失, 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出现了种种偏颇。尤其在农村, 课程资源很多但学校为了安全不能出校门, 使得很多有利的资源被浪费一堂风景写生课, 对农村美丽的自然景观来说, 是很理想的一堂课, 但紧闭的校门却成了最大的阻碍, 使得长期在封闭式的美术教学模式下, 统一的美术教材, 固定的教师教学参考书, 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被设计成了固定流一的套路, 教师只需如样“翻版”, 久而久之, 教师不仅失掉了认真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教学目标的习惯, 同时也失去了自身的教育理想追求。当然也不会对创造性的吸纳与整合课程资源感兴趣, 在很落后的农村, 更加封闭了这些线索, 使这门课成为不起眼的科目更显得不重要了, 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

3.2 高效课堂教学的物质设备

3.2.1 高效课堂教学专用教室的要求

大多数美术教学活动都不适合在一般的教室中进行, 尤其是写生、工艺、版画、雕塑等课更需要特殊的技术设备和空间要求。美术专用教室的设备条件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不可忽视的方面。

3.2.2 高效课堂教学课桌椅要求

这一高度也适美术专用课桌椅的规格即要服从卫生的需要, 也要符合美术活动的需要, 普通的桌子应是学生桌高的3/7, 椅高为2/7, 合于美术教学的需要。用于中国画与设计的课桌桌面要更大一些, 约为水平可垂直, 可升可降的铁木结构的写生桌, 还带有放置调色盒, 笔洗的地方, 写生凳是一种三面凳, 可变换出长、宽、高三种高度, 也有一种是利用螺丝杆升降的写生凳, 可满足不同高度视线的需要, 或避免前后学生的遮挡。

然而这些课桌椅只有在大学里才有, 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就听也没听过。只有几张很简陋的课椅, 并且数量很少, 大多数同学站着画这些现代化的桌椅只能是乡村中学的梦想。

3.2.3 高效课堂美术教学辅助设备

美术教室需要一般的电化教学设备, 有模型教具柜、工具柜、材料柜、伤口陈列柜等, 在教室内或附近应设有专用的水管水槽等, 展示作品用的镜框等。对于绘画和学习来说, 需要写生设备、静物台、石膏像台、灯具、写生道具、各种日用器皿、日用品、花卉、蔬果模型、各种几何石膏模型、石膏像等教具以及教师自制的专用教具。工艺教学的工具材料及作业的陈列柜, 专用的雕塑, 版画的工具和设备等。

现代化设备在农村中学有了配备, 但没有一个专业教师去指导也就是说这些配备从来放在教室里无人问津, 在重点中学也被其他学科老师占用, 美术老师只好束手无策, 只能用一张嘴在三尺讲台上去讲。这样的课堂只好让老师泛味学生无兴趣, 有些学生想学美术, 但被这样的条件从小就模杀了。从而导致了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出现了断层的教学现象, 学校体育艺术教学的倡导对美术教学下虽然有重视但在农村中小学中尚未完善。

高效课堂美术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 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创能力, 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美术教育事业, 改变美术教学现状,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对美术教育事业的兴旺有很大的改变。总之, 我们要在高效课堂下大力发挥出艺术生的特长, 能挖掘出他们的最大潜力也是我们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龙厚强, 任庆薪.谈新时代的基础美术教育[J].美术大观, 2008 (5) :146.

[2]秦华, 邢进.教研员访谈录 (五) [J].中国美术教育, 2008 (2) :17-20.

浅论中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 第11篇

一、色彩与花鸟画传统

朱光潜谈到颜色时曾说:颜色所生的影响随人而异,甲喜欢红色,乙喜欢绿色,各有各的偏好……颜色的偏好一半起于生理作用,一半起于心理作用。这说明了色彩与人们的关系密切。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在欣赏、观摩任伯年、齐白石两位开宗立派级人物的花鸟画作品时,我们会被他们花鸟画作品中鲜艳夺目、清新雅致的色彩所吸引和打动。然而,曾几何时,“水墨为上”的观念一度盛行,特别是文人写意花鸟画发展到及至,重墨色轻色彩,导致中国花鸟画的暗淡。任伯年、齐白石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扫花鸟画文弱、颓废的画风,让色彩在花鸟画领域大放异彩,其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延续至今,感召着数不清的后来着。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选择突破口使我们的绘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生长点,让花鸟画教学取得根本性进展,任伯年、齐白石二人的作品给我们很大启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绘画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形和色,色彩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曾有过辉煌的阶段。《考工记》记载:“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巾荒。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这段记载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绘画曾以色彩作为它的基本语汇,“画缋之事,杂五色”是也。后以丹青二色代表了绘画。”“五色:即青,黄,赤,白,黑。所谓玄,古称天青色,或泛指黑色,黑深而玄浅,并非第六色。”我国传统绘画对色彩的认识、研究与运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是自有规律,自成体系。花鸟画作为专题来描写,是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已经有许多擅长禽虫花卉的画家,经隋唐至于五代,花鸟画在技法上逐渐达到了成熟的阶段。现存古代花鸟画真迹,最早的从五代和北宋初年开始。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不仅是现存最早的花鸟画,也是黄筌传世仅有的一件作品。画中通过对姿态各异的昆虫、禽鸟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卓越的才能和对于写生基本功夫的重视,同时也使我们具体领会到以色彩绚丽见称的黄氏风格。从五代至两宋,花鸟画家多从精密观察、忠实写生着手。但我们不难发现,设色靓丽、绚烂多彩仍是这一时期花鸟画作品的主要面貌。像宋人林椿的《果熟来禽图》、李迪的《鸡雏侍饲图》、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李嵩的《花篮图》以及佚名画家的《出水芙蓉图》等,色彩一直占据着绘画表现的主流。我们从大量的花鸟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绘画在以丹青为宗的阶段是一片色彩绚丽的世界。

二、任伯年花鸟画色彩

花鸟画经元代之后,终因水墨的流行而使色彩遭到了忽视。特别是文人水墨写意体系的确立与推崇,让“水墨为上”成为明清以后绘画的主流,色彩在花鸟画中的辉煌逐渐走向了衰落。晚清花鸟画领域里,让色彩重放光芒的大师是任伯年。任伯年早年学过西画,对造型和色彩有过扎实的训练,特别是在当时花鸟画领域渐呈“逸笔草草”灰暗的局面时,任伯年的花鸟作品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任伯年的花鸟构图以出奇制胜,设色精妙大胆,他经常尝试各种鲜艳的颜色,在统一的色调中使用补色对比,一幅画中往往用一点极为夺目的红色,兰色或橙色。这种统一色调中的补色运用,使画面明快利落,像闪闪发光的宝石,取得“画眼”效果,从而使画面常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如《归田风趣》一画,吸收水彩画的用水、用色特点,前景的母鸡和中景的瓜豆,水色相融,滋润透明,具有一种娴熟的一挥而就的速写性。又如《茶花三鸡图》为金笺大幅,翠竹山石间,茶花三鸡,兼工带写,从宋人没骨法来,得朴茂之气。设色工艳生动,尤其在金笺上用粉、用色,大非易事。任伯年笔下的花鸟,色墨相随,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从他的许多花鸟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吸收了西洋的水彩画法和焦点透视的痕迹,作品给人强烈的生活直觉的审美感受。这是任伯年在吸收外来因素并汲取民族艺术中的优秀成分,加以改造和创新的结果。为了适应艺术品市场,任伯年还以西洋红入花鸟画,这使得花鸟作品富丽典雅、鲜艳明丽,很受民众喜爱,这也从一侧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在潜意识中喜欢色彩的心理特征。作为一名海派大师任伯年通过借鉴西画,特别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把握住花鸟画的气韵,使极平常的场景在色彩的渲染中顿觉诗意盎然。试想一下,如果任伯年花鸟作品中去掉色彩变成黑白二色的水墨画后,那么新兴的市民阶层还会欣赏这位“海派大师”的作品吗?因此,我觉得对色彩的关注和回归,是任伯年花鸟画最显著的特色。

三、齐白石花鸟画色彩

白石老人出生于湖南湘潭县杏子坞星斗瑭一个贫农家里,在绘画上爱憎分明是有口皆碑的。他的花鸟画最为世人称道,既能作细如毫发的工笔草虫,又善画简而又简的粗笔大写意,有时能将这两种方法和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奇妙、精绝的鱼虫花卉。我们能从齐白石花鸟作品中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泥土的气息。拿白石老人常画的牵牛花来说,红的花朵,黑的墨叶,鲜明大方,形成墨线丛中朵朵红花,娇丽动人。再如他画的大丽菊、荷花等,朱红的花瓣与墨色的叶子,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十分和谐。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我不禁想起白石老人起先学画民间神像,然后学画肖像,继而又学山水、花鸟。他从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使自己的艺术永远扎根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提起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俗”往往被人瞧不起,可是在如何继承传统化俗为雅,齐白石的花鸟作品很好地向我们作了说明,也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齐白石老人花鸟画中的色彩与颇富个性和功力的书法以及奇绝飘逸的金石印章,形成了强烈的“白石风格”,令人过目不忘,深为后来者所钦敬。色彩在白石老人花鸟作品中的含义已非寻常,它能体现白石老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鲜红的寿桃、金黄的菊花等都能显示出民间文化的精华,向传统伸手,立足于民间文化,而能走出来自立门户,是白石老人的成功之路,色彩的巧妙借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任伯年、齐白石的花鸟作品中,我们再次感受了色彩的魅力和力量。正是由于有装饰古朴的仰绍彩陶、色彩强烈的马王堆帛画、金碧辉煌的敦煌壁画……中国的美术史才如此完整。任伯年通过吸收西画,齐白石立足民间美术,他们二人都从不同角度,把色彩在花鸟画作品中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但在于其本身造诣之精深,更在于开拓了花鸟画的新天地,让我们对色彩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同时我们也能认识到色彩表现在花鸟画中的作用,为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选择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现空间,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之考工记记画.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3.

中小学美术课程综合教学研究 第12篇

一、突破以往美术教学的思维定势, 重视综合教学

要能有效地开展美术课程的综合教学, 首先必须突破以往的美术教学的思维定势, 不拘泥于旧的美术教育模式。中小学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传授精湛的技能知识, 而是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及帮助学生操树立美的理想, 发展美的品格。作为教师要重视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继而才能使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既有观念有所改观。在上岭南版八年级下册欣赏课《沉雄瑰丽的青铜器》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深入了解各时期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变化, 事先让学生了解了大量三代的政治、历史文化。期间就有一位同学质疑:“老师我们这是美术课, 为什么要了解历史知识啊。?我相信这位学生的质疑也是很多学生有的疑问, 当时我倍加感受到了美术课程综合教学的重要性。

二、学科融合———跨学科的美术综合教学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美术, 人文性质应该是其的基本性质, 因此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意识形态中创作出来的。尽管我国现今中小学阶段各学科分科设立, 但知识绝不限定在于某一学科内, 美术学科与各学科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如在美术鉴赏的教学部分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作品:可通过历史学科了解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可通过物理化学等学科了解美术作品的媒材特性、可通过科学、数学了解作品的结构与透视法则、可通过语文学科培养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表达能力等等。但在融合各学科内容时教师要注意避免各学科知识生拼硬凑以及在各学科融合中丢失了美术课程的本真。既要以学科为中心, 也要打破学科界限, 形成学科间科学合理的知识纵横。如在《个性鲜明的木刻人像》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把语文、历史与美术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 将学生分为三组, 一组通过文学方面了解鲁迅与高尔基等人物的典型性格与人物事迹, 一组通过历史了解木刻版画的兴起以及发展, 另外一组通过作品与实践了解木刻版画的刀法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画面效果, 最后让各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相互学习。在相互、综合学习的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于课堂的主体地位, 努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参与进来, 另一方面要对课堂发展进度等方面有一个全局的把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 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与实践,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融会贯通———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教学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于20世纪80年提出的风靡全球的DBAE美术教育理论中, 将美术学科划分为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四个领域的知识, 同时指出这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一个互交融、渗透的有机整体。同样新课改后的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之间也并不是孤立存在, 应该在学科内部展开横向的综合教学。

如在《变脸》一课的教学中, 可从“欣赏·评述”入手, 先通过变脸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脸谱图片, 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再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入手,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脸谱, 并描绘出来;“综合·探索”领域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分组合作进一步了解学习其它传统民间艺术。通过这样的安排, 美术课程就从某一个领域的学习变成了各领域的综合锻炼

四、联系现实———综合时代课题的美术综合教学

美术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 反映社会生活、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因此美术课程的学习也不应该与现实生活决裂。同时, 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丰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自主、能动地积淀、生成和建构。 (1)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将美术学科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 让学生将书本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实践, 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现实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且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并开发与美术学科相关的时代课题内容, 不仅体现出美术课程的时代气息, 同时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 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以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文化遗产以及民间美术课题时, 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等地实地参观、感受;调查了解城市景观和建筑时, 可让学生实地调查学习。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等媒体渠道收集资料, 展开美术与生活, 美术与时代等教学。

结语

美术课程的综合教学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 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整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全面的美术认知和横向思维能力;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接轨能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多样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也符合美术自身发展的要求。

注释

上一篇:目标公司下一篇:教学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