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的前世今生

2023-06-03

第一篇:中国房地产的前世今生

中国砖瓦的前世今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烧结砖瓦的国家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在建筑上使用“红烧土块”;5500年左右现代形体概念上的烧结砖就已经出现;4000多年前就有了制作精美的烧结板瓦与筒瓦;4100多年前出现了用“还原法”烧制的青砖;3600多年前“轮制法”普遍用于瓦的生产。从此,烧结砖瓦以其具有遮风挡雨、保温隔热、耐久抗风化、抗腐蚀、隔声、阻燃、装饰等多种功能以及舒适、健康、环保的优异性能与人类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历经远古时期的盛世辉煌、近代的衰落和现代的复兴与崛起,伴随着华夏民族绵延数千年,其本体上的文化附着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论古而知今。几经沉浮,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有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支持,相信经过我国砖瓦行业广大同仁的不懈努力,中国砖瓦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历经转型发展的中国砖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不断趋向优化和提升,中国传统的砖瓦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转型发展,以崭新的风貌继续得以传承和发扬。

1.古代的盛世辉煌

远在31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空心砖(长2500px、宽800px、厚525px、孔洞率约60%);春秋晚期或战国初(距今约2400~2550年)便出现了画像砖。秦、汉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之一,秦朝的制砖水准达到了史上鼎盛。制砖的原料选择和工艺非常严格,规定要由专门的官窑烧制,有专门的“司空”机构监管。颁布了“物勒其名”制度,即制砖工匠要在其制作的砖瓦上刻上相关人员所属的部门及姓名,一经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循此线索,严惩不贷。因此,秦朝制砖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被誉为“铅砖”。在约3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出现了瓦当,即在筒瓦顶端下垂部分由素面到纹饰,增添了瓦和建筑的美感。秦汉时期的瓦当装饰艺术被称为艺术品中的瑰宝,经历了半圆到圆形当面、由阴线或阳线刻到浮雕、由具体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的演进过程。其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形象、华丽诡异的图案,极具艺术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北魏平城(距今约1600~1700年)时期出现了琉璃瓦和表面被打磨的、漆黑发亮的烧结砖瓦产品,也许从那时起,中国就有了皇宫铺地专用的最早的“金砖”;隋、唐时期出现了闻名后世的青棍砖、青棍瓦; 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出现了窑后砖雕作品,宋(金)、元、明、清时期的烧结砖瓦装饰艺术开始从皇家宫廷走出惠泽民间,被大量使用于民间建筑。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屋顶装饰构件、砖雕和皇宫铺地用的金砖制作更加精美,标志着我国砖瓦制作工艺达到了高度成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古建筑文化。可以说,烧结砖瓦在我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些辉煌的成就,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汗水,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2 近代的衰落与欧美砖瓦的快速发展

清朝中晚期,由于统治者闭关锁国、腐朽没落,中华民族备受列强欺凌,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间也曾有有识之士引入了西欧的机制砖瓦技术,当时已经接近欧洲的砖瓦生产技术水平,但终因受外敌入侵和接连不断的内战,使我国的砖瓦制作工艺陷入了低谷,许多砖瓦制作新技术也沉溺沧海,从此我国砖瓦工业走入了衰落。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经历了工业大革命后的现代砖瓦工业在欧洲快速发展。同时,为应对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欧洲各国在不断提高的建筑能耗标准的推动下,砖瓦装备技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和提升,烧结砖瓦的品种、性能、功能大幅度提高,市场应用比例不断扩展,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使得欧美的砖瓦工艺迅速领先世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国砖瓦工业的发展与其差距越拉越大。目前,欧洲砖瓦工业在生产上采用矿物学方法分析、研究烧结砖瓦原材料特性及通过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用现代流变学的方法研究生产过程并指导设备的设计,用断裂力学方法研究分析产品的性能,用现代自动化智能控制方法装备烧结砖瓦生产线,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及方法指导产品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器人已普遍应用于烧结砖瓦生产线。产品种类多样化(各种功能的产品如装饰用清水墙砖、轻质保温隔热砌块、铺路砖、特殊用途的工程砖、隔墙空心砖、文化砖、楼板砌块或砖、条板砌块或砖、模板砌块或砖等)、工厂规模大型化、生产企业集团化、产品功能开发科学化(孔洞排列及形状、微孔形成剂的使用、永不褪色装饰性等)、装备水平高科技化(现代控制技术装备的新型机电一体化设备:如切码运系统设备、机器人、上下架系统设备、挤出过程的模拟及PSM软件、全自动化生产线及遥控技术、节能型的干燥及焙烧技术等,所有这些构成了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现代砖瓦工业的特征。为适应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特别是欧美国家要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愈来愈低的情况下,新型高效烧结保温隔热墙体材料以其保温、隔热、隔声以及可回收利用等多种功能普遍受到重视,应用于各种公共和住宅建筑中,成为欧洲建设低能耗建筑的首选材料。

3 现代的复兴与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建设百废待兴。在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砖瓦工业的基本构架已初步形成。一是经过国民经济两个“五年计划”,全国各地相继建设起一大批具有千万块标砖产能的国营机砖厂;二是在砖瓦机械制造方面取得进展,1965年我国加工制造出了第一台真空挤出机, 并于1967年正式投入使用;三是轮窑烧成体系从小窑型向大窑型转变;通过引进前苏联的隧道式人工干燥室后,自然干燥向人工干燥技术转变;四是我国第一座烧结砖隧道窑于1958年建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是隧道窑建设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建设最多的是小断面一次码烧隧道窑,其中也有内宽3m以上的隧道窑,一直延续到90年代,其间共建设了约500条隧道窑。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砖瓦工业体系在复兴中逐渐形成。我国在砖瓦制作工艺逐渐进步的基础上,在多孔砖和空心砖研究和生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1963年研制成功了承重多孔砖(240mm×115mm×90mm);1970年原江苏省昆山县红光砖瓦厂又试制成功了“楼板砖”和“模板砖”;南京新宁砖瓦厂研制和生产了2MS、1MS(即190mm×190mm×90mm和190mm×90mm×90mm)两种建筑模数的多孔砖和根据建筑设计要求生产出适应大框架建筑结构的非承重模数的多孔砖系列产品;1980年左右原江苏省昆山县红光砖瓦厂又对当时国际流行的新技术——“空心条板砖”(采用软挤出成型,1800mm×600mm×120mm)取得突破,并在干燥和焙烧上也取得成功,烧制了近百块样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建设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国际上一些知名砖瓦机械和窑炉装备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我国先后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波兰、法国、美国、荷兰等国家引进了数十条先进的烧结砖生产线,通过对设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我国砖瓦行业的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国砖瓦机械生产企业研制了变径变螺距、大型号(如Φ750/650型、Φ700/600型)挤出机、紧凑型挤出机、半硬塑挤出机等;自动化码坯机、自动化上下架系统设备、窑车运转系统设备、自动切坯运转设备;挤出搅拌机、高速细碎对辊机、轮碾机、陈化库侧向及横向液压挖掘机、屋面瓦整形机等。初步形成了原料制备,软塑、半硬塑成型,码坯系统和窑炉系统的配套砖瓦机械设备制造体系。与此同时,国家产业政策推动了砖瓦行业向节能利废和墙材革新的方向发展。先后出台了如《国务院批转国家建材局等部门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国发[1992]6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发[2005]33号)等相关政策与措施。我国砖瓦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墙材产品,并且不断加大废渣用量,在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等新型墙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砖瓦装备产品不断翻新,不仅生产出了大型挤出机和配套设备,同时还研制生产了切、码、运和上(下)架多转向的自动化系统;码坯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码坯工艺,标志着中国砖瓦机械向智能化迈出了一大步,部分企业已着手研发大型挤出保温隔热砌块生产设备,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制砖用平吊顶宽断面隧道窑炉也随之研发成功,并先后有4.6m、6.9m、9.2m平吊顶宽断面隧道焙烧窑炉投入正常运行。近几年建设的大型生产线,均装备了计算机测控系统。目前,砖瓦行业制砖用原料已从原来单一的黏土向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有页岩、江河湖淤泥、煤矸石、粉煤灰、各种工业废弃物等。产品的品种已从单一的黏土实心砖发展成多品种和多规格的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多孔砌块、空心砌块、装饰砖、路面砖、装饰挂板等。非烧结类的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混凝土砌块等。烧结瓦有板瓦、小青瓦、琉璃瓦以及具有很强装饰功能的西式瓦等,根据表面状态又分上釉和素面瓦两大类。

国内砖瓦行业目前有近7万家企业,资产总额近7000亿元,烧结制品年产量约9000亿块(折标砖),销售收入约2500亿~3000亿元,从业人员600万~700万人。我国砖瓦行业无论是从企业数量、产品产量还是就业人数方面目前均为世界第一,砖瓦机械生产企业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十余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中国砖瓦工业历经近60年的不断发展,无论在装备技术、产品开发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我国城乡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支撑和贡献。

4 新时期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建材行业已由较长的快速增长转为平稳较快增长时期。新时期砖瓦行业的转型发展,已不再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而要转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上来。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的发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提升新型烧结墙体屋面材料的建筑应用,促进砖瓦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4.1 发展机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将达30m2以上。初步预测,未来30年房屋建设总量将有可能达到600亿m2左右,我国大规模建设的峰值可能在2020年左右出现,城乡建设对建材产品的刚性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家将建筑节能列入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建筑节能将走向常态化和普及化。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绿色建筑的广泛推广,对新型节能和环保的烧结墙体屋面制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同时,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将越来越追求健康、舒适和环保的居住环境,烧结砖瓦以其具有保温隔热、耐久抗风化、抗腐蚀、隔声、阻燃、装饰等多种功能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新再认识。

4.2 面临的挑战

砖瓦行业目前总体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总体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砖瓦行业的发展不仅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以及建筑节能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而且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以及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优化升级之路任重而道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行业总体仍以小规模企业占主导

目前我国砖瓦企业平均规模仅为1400万块标砖左右,规模以上企业为2877家,仅占行业企业总数的4.11%。从产量上分析,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的烧结砖产量为4292.19亿标块,为行业总产量的47.7%。近年来,砖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产量虽快速增长,但以小规模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观。这些小规模的生产企业,分布较为广泛,其生产工艺、装备技术、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及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4.2.2 产品结构和质量亟待优化和提高

近年来,我国砖瓦行业在产品品种和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市场上砖瓦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高中低档并存,高档烧结砖产品仅占总量的0.5%。大部分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不高。

目前,黏土实心砖仍占总量的40%左右。部分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偏低,产品标准与建筑应用技术规程脱节,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甚至缺少必要的检测机构、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产品实物质量难以达到标准要求。

由于市场竞争环境不好,企业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产品的质量、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市场上存在着产品售价低、竞争层次低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高中档产品优质难以优价。

4.2.3 部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近几年,我国又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生产线,新建的烧结砖企业大部分生产规模在年产5000万块标砖以上,工艺装备比较齐全,产品质量有较大提升。

目前轮窑仍是我国砖瓦生产的主要窑型,其中以20~32门轮窑占多数。多数砖瓦厂仍采用两道对辊、两道搅拌的简单原料制备方法,产品以自然干燥为主。生产实心粘土砖的企业集中表现为企业数量多、单线生产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基本为28门以下轮窑生产)。

由于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够,低质低端的产品和工艺装备淘汰难度大。国家已明令淘汰的24门以下轮窑以及立窑。但有些地方无顶轮窑、马蹄窑等土窑仍有存在,甚至有些地区还存在少部分的土窑和“黑砖窑”。

4.2.4 市场培育不畅阻碍新型节能烧结产品的发展

欧洲各国为满足不断提高的建筑节能要求,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产品标准和施工标准,烧结保温砌块的发展得到了普遍重视。我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并通过自主创新,目前在新疆、浙江等地已经生产出了烧结保温砌块产品。但由于我国建筑应用技术滞后,缺少与保温砌块产品相应的建筑技术标准、应用图集和技术规程,再加上建筑施工习惯性的手工砌筑作业方式,使大体积空心烧结保温砌块产品推广应用难,企业投产后即面临困难局面,经济效益欠佳。

4.2.5 企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砖瓦企业长期扎根工作的数量很少,企业员工职业技能缺乏培训,部分企业领导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欠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导致新产品开发与市场应用受到制约。

5 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5.1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面对我国建筑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砖瓦行业带来的新机遇,今后砖瓦行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市场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要求为已任,以烧结、利废、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切实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完善产品生产与施工应用的衔接,提倡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集团化管理,以高质量、低能耗、低污染适应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推动砖瓦行业的科学发展。

5.2 产品优化升级的方向

着重发展适应建筑工业化需要、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保温隔热、复合、多功能的绿色节能产品,产品生产由取土毁田向不毁田、利废和造田方向发展,由实心向多孔空心和高孔洞率方向发展,由单一小块砖向多孔产品、砌块和板材多品种方向发展,由主要起承重和填充围护作用向承重、围护、隔热保温和装饰等多功能或多功能组合方向发展,特别要重视发展质朴美观自然环保的清水墙的多功能组合。

重点发展和推广轻质高强、节能环保、功能多元、节地增效、舒适健康的新型墙体屋面材料,适应建筑节能与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鼓励和支持符合GB13544—20

11、GB13545—200

3、GB/T26538—2011技术要求,采用以煤矸石、粉煤灰、页岩、建筑渣土、河湖海淤泥、污泥、山土和土丘土等为原料,并经过原料精细化处理(包括建设陈化库)、55型以上成型砖机、人工干燥、自动码卸坯、4.6米以上断面自动控温的隧道窑,年生产规模6000万块标砖及以上生产线生产的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烧结保温砖和保温砌块;符合JC/T637—200

9、GB26541—2011技术要求,采用双向液压成型机、公称压力8000KN以上,自动计量配料,年生产规模6000万块标砖及以上生产线生产的蒸压灰砂多孔砖、蒸压粉煤灰多孔砖。

为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应探索开发和生产以下产品:

1、耐久性好、装饰功能强、永不退色、使用功能好及使用期长久稳定的各种规格尺寸、品种的室内外清水墙装饰砖、铺地砖、广场砖等;

2、大尺寸、高孔洞率的烧结保温砌块;

3、预制的空心砖墙板(复合砖墙板)及大型条板砖;

4、各种规格及用途(分室及分户、承重与非承重)的隔墙空心砌块或砖;

5、高档次连锁式烧结屋面瓦;

6、烧结的新型外墙用干挂陶板(节能构造形式)及遮阳空心板或条板。

5.3 现阶段淘汰落后的目标

争取到2015年,全行业淘汰粘土实心砖1千亿块,新型墙体材料产量所占比重达到65%以上,建筑应用比例达到75%以上。限制原料中页岩或各种废渣(土)含量低于70%、采用45型或以下挤砖机和单线年生产规模3000万块标砖以下的生产线的各种烧结砖及烧结空心砌块,压砖机成型压力低于200吨、年生产规模3000万块标砖以下生产线的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

淘汰破坏农田、耕地和破坏环境取土烧制的实心粘土砖;成型主机在200吨(不含)以下盘转式压砖成型生产线生产的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以及非烧结、非蒸压的粉煤灰砖。

28门以下轮窑及立窑、无顶轮窑、马蹄窑等土窑(2013年);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在城市规划区、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和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烧结砖瓦窑。普通挤砖机、SJ1580—3000双轴、单轴制砖搅拌机;SQP400500——700500双辊破碎机、1000型普通切条机。

6 行业发展趋势

6.1 砖瓦生产向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50年代到60年代初建筑业发展迅速,砖瓦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但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欧洲的砖瓦工业产业布局和结构都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如德国2000多家砖瓦企业经过兼并联合,形成了目前240家大型砖瓦企业。奥地利维纳博格公司是欧洲最大的砖瓦制造企业集团,近10年间从11家工厂迅速发展为遍布在20多个国家地区的273家工厂。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进程的加快,我国砖瓦企业也在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目前新上的烧结砖生产线建设项目年生产能力普遍达到5000万标砖以上,单线年生产能力6000万~1.2亿块标砖的大型生产线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砖瓦行业建设的各种形式的隧道窑已经超过了3000座。

未来砖瓦行业将依靠优势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实施兼并重组,形成一批产品质量较高、规模优势明显、技术装备先进的骨干企业。

6.2 产品向多品种、多规格化发展

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和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对新型墙材产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国外新墙材总产量增加不多,有的国家还有下降。但是产品的品种、规格却不断增加,按用户需求而生产的产品数量有所增加。例如美国一家砖厂可根据用户需要生产近千个花式品种及不同用途的烧结砖。

为了减轻建筑物自重,节省资源,国外墙材的发展趋势是低密度和高性能。例如,实心砖向多孔砖、空心砖、高孔洞率和大规格发展,非承重空心砖孔洞率已高达60%以上;黏土砖也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还出现了复合砖、复合砌块等。

我国砖瓦产品的发展也正在由普通大众化的产品向高质量、大体积、轻质、高强、低能耗、健康舒适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企业将着重研发和生产节能效果显著、使用功能优异、具有良好生态特性的新型烧结墙体屋面材料,如高强度、高孔洞率、高质量性能的烧结空心制品和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等。

由于房地产建筑市场开始向人性化、舒适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对建筑的墙体材料和屋面材料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那些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工艺产品,那些将古建砖瓦应用在现代建筑上的设计,那些将高档烧结砖作为建筑物外装饰墙使用的工程,为传统的烧结制品打开了新的应用市场。

6.3 产业向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建筑、生活废渣的日益增多,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污染环境。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利用废渣生产墙材,将废渣利用技术纳入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途径。在各种有工业副产物排出的工厂,考虑建设砖瓦厂消化副产物,例如利用磷肥厂、选煤厂、电厂等排出的磷石膏、煤矸石、粉煤灰等生产墙材。

我国砖瓦行业也在向节约土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和可再生利用方向发展。制砖用的原料已经从原来单一的黏土向页岩、煤矸石、粉煤灰、江河湖淤泥以及各种工业废弃物等方向发展。产品功能向高掺量(掺加废渣50%以上)、高孔洞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和自装饰效果方向发展。

6.4 新型、高性能的砖瓦产品市场应用将得到重视

新型、高性能的砖瓦产品只有被建筑市场广泛应用,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带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从欧洲各国应用烧结砌块产品的情况看,单一砌块厚的外墙能够满足隔热保温的需要。同时长期以来欧美广泛应用的复合夹芯墙节能建筑结构体系,节能效果显著。

我国目前也出现了用清水墙装饰砖设计、建造的“夹芯墙”结构体系,使高端烧结类产品的市场销售量进一步增加;各类空心砖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具有生态功能的烧结地砖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也非常看好新颖的装饰性屋面瓦的销售市场。

住建部于201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复合墙体体系技术规范JGJ/T 274-2012《装饰多孔砖夹心复合墙技术规程》对复合墙的外叶墙、内叶墙和夹心墙的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节能设计,以及施工验收等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复合墙结构体系能将我国传统的清水墙体系与现代的建筑材料诸如多孔保温材料、水泥砌块、框架钢结构、轻钢龙骨结构、石膏板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达到绿色建筑,又能延长建筑寿命。

国内一些优势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对烧结保温砌块装备技术及产品生产进行探索、研究和生产,高性能的烧结保温砌块的生产和应用必将促进我国砖瓦装备技术、产品生产和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的一场新的技术变革。

6.5 装备技术向专业化、精细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砖瓦技术装备整体还处于跟踪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阶段,提升装备制造的设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欧洲砖瓦厂生产线从取料、原料制备、成型、干燥、焙烧到成品包装已经完全实行中央控制,全部为隧道窑煅烧,生产的产品已向系列化、配套化、模数化、大规格、高孔洞率方向发展。

我国的砖瓦装备技术企业应提倡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由粗放式的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根据原材料性能及所生产的产品和工艺要求合理配置设备的装机容量,提高设备材质及内在质量,提高窑炉工程的设计水平,提高热能利用效率,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以及现代化的管理,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要研究开发和生产烧结保温砌块和高档屋面瓦的机械装备和配套产品,加强砖瓦工业窑炉、城市建筑垃圾及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生产高性能砖瓦产品整装设备的研发及产业链配套、衔接技术的研发等。

通过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自主创新,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走由大变强、以高端为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最终达到世界一流的砖瓦行业。

7 促进行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砖瓦行业最为紧迫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擎作用,通过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规范和促进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7.1 以产业政策规划和引领行业的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等国家相关规划及政策法规。

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墙材产品从生产、流通、应用等环节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统筹考虑和推进节能、绿色墙体屋面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替代落后的工艺和技术。

尽快制定和实施《砖瓦行业发展指导意见》或《砖瓦行业准入条件》,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的《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的相关要求纳入到相关产业政策中,积极发展主导产品,限制和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

要坚决淘汰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材中产品质量和节能、排放指标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砖瓦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和产品在建筑应用上应优先采用,并给予必要的财税鼓励政策,严格限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质量低劣产品的生产。

要以提高生产集中度为重点,加快新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产出效率与效益。支持大型企业按市场规则通过收购、参股、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和集中度,培育一批产品质量好、生产上规模、工艺装备先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7.2 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产品优化升级

标准对于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淘汰高耗能的设备、窑炉和其他落后的生产工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使标准适应和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要梳理现有产品标准,着重提升产品标准的档次和主要性能指标,适应和满足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需求。

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及时修订当前不能满足建筑应用要求的产品标准,强化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

加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加快制定《烧结砖瓦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组织跨行业、跨学科的产、学、研联合攻关,研究高档烧结制品的建筑技术标准、应用图集和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如《烧结保温砌块应用技术规程》,推动在不同气候带(典型的有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烧结制品的应用。

7.3 加强质量管理,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要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化验室,配备必要的人员,完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尽快制定和实施《砖瓦行业质量管理规程》,从原燃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严格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国家产品标准和企业内控质量指标的规定要求。

应加强对砖瓦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打击质量低劣和非标产品。建议适时开展烧结砖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可能性研究,通过更为严格的质量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工艺。

鼓励企业走品牌化的生产和经营之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发适合建筑节能、绿色建筑需要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砖瓦产品,培育一批行业的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7.4 以科技进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以实现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引导企业走低碳、绿色和环保的生产之路。 现阶段应着重解决以下方面问题:

1、为应对烧结砖瓦节能减排繁重的任务,应尽快组织开展砖瓦企业烟尘净化装置、窑炉干燥及余热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2、大力推进砖瓦行业自动化控制水平,积极推广大断面隧道窑并配有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技术,实现自动配料和焙烧。开展新型切、码、运系统的装备开发和技术升级,推广大产量、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经济适用的码坯机、卸砖机,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对近几年引进的生产线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对国际先进砖瓦工艺装备和生产技术进行跟踪、研究,全面提升成套装备设计和制造水平,以技术、装备、工程、服务、资本、经营输出全方位、科工贸一体化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由行业协会和企业牵头,组织业内专家就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或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加快制定《砖瓦工业隧道窑节能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鼓励形成一批工艺设计、设备制造和窑炉施工三位一体的装备制造集团。

建议加大对装备制造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和激发行业的创新活力。

7.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探索与高校合作,开展高级工商管理或经济管理培训班,加大企业高中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企业干部的经营管理能力。

探索与部分高校合作,建议在硅酸盐工业陶瓷专业课中增加“烧结砖瓦”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到砖瓦企业工作。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培训的基础工作,逐步普及岗位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墙材产业队伍,为行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7.6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要围绕行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把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到满足行业发展和企业共性需求上来,成为政府制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标准法规的“推动者”,成为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和竞争行为、协助企业配置资源、提供共性服务的“服务者”,成为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正当利益、协助政府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的“协调者”。

第二篇:中国劳教制度的前世今生

导言

劳动教养就是劳动、教育和培养,简称劳教。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前苏联引进,但形成世界上中国独有的制度,是一种不经审判而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制度。近年来,“上访妈妈”唐慧事件、重庆大学生“村官”任建宇因言获罪被劳教事件等,再次将劳教制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会舆论要求废除劳教制度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关联着劳教制度和信访制度的“唐慧案”一审已经落幕,不管唐慧是否选择上诉,有关制度的追问都将继续下去。 中国劳教制度的历程和演变

1955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下发了《关于彻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指示”规定,对当时的肃反运动中“清查出来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不够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用于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又增加失业的,则进行劳动教养,就是虽不判刑,虽不完全失去自由,但亦应集中起来,替国家做工,由国家发给一定的工资”。这是我们国家出台的第一份有关“劳动教养”的红头文件。

1957年8月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78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出台《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劳动教养制度。所以,一般公众以及官方的标准说法,都是中国的劳教制度始于1957年。2007年,全国公安和政法系统搞了劳教制度诞生50周年的庆祝活动。

上述文件规定劳动教养对象为:“1.不务正业,有流氓行为或者有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盗窃、诈骗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的;2.罪行轻微,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反革命分子、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受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3.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内,有劳动力,但长期拒绝劳动或者破坏纪律,妨害公共秩序,受到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4.不服从工作分配和就业转业的安置,或者不接受从事生产劳动的劝导,不断地无理取闹,妨害公务,屡教不改的。”

《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在反右高潮中出台。劳动教养成为当时解决右派分子的重要方式。全国55万右派分子中,约有48万多人送劳动教养,4万多人被判刑,留单位的是极少数。

1961年4月,公安部制定《关于当前公安工作十个具体政策问题的补充规定》。依据该《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是两年到三年,由劳教机关“内部掌握”,只在收容时向本人及其家属宣布;对表现不好的劳教人员,可以延长劳动期限。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公检法被“砸烂”,劳动教养制度停止实施。一部分劳教人员被释放;一部分劳教人员被转移到监狱、劳改队,当作罪犯进行管理。这期间,“牛棚”是右派分子的劳教所的别称。“牛棚”只是约定俗成的民间说法,并不存在于官方的正式文件中,但也不为官方所否定。被关入“牛棚”的人,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都受到严格限制,并被强制劳动。

“文革”结束,中国第一次比较集中地出现“废除劳教制度”的意见,主要在学术界,没形成大众舆论。1980年2月,将1957年颁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重新发布实施。同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继续办好劳动教养》。1982年1月21日颁布《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于是,劳动教养制度中断10年后重新启用。此后,劳教制度贯穿整个新时期。今天,各地劳教委签发的劳教决定通知书,引用的仍然是这些文件。20世纪末期开始,劳教制度除了适应国家政治和社会治安,渐渐产生一种“地方化”的倾向。目前,各地劳教所的被劳教人员,多数仍然是“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卖淫嫖娼”等治安事件的事主,但是反对和举报地方领导,为个人利益维权上访,以及其他种种因地方领导的“个性化”而产生的劳教事件,也不会其例。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的商业经济的发展,劳教人员的劳动产品越来越显示其经济效益,这也影响着劳教局势的走向。

近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劳教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抨击。因为劳教本身是法律判决以外的,由公安部门自行决定的处罚(虽然劳教处罚决定以当地政府劳教委的名义发出,但劳教委其实是公安内部的另一块牌子),使得劳教制度完全失去辩护。《国际人权公约》规定,“除非依照法律所确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以及“任何人都不应被要求从事强迫或强制劳动”,劳教制度直接违背这些已经为中国政府承认的基本法律。所以,劳教制度何去何从,是已经逼到眼前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据相关资料和采访调查综合整理)(南方人物周刊)

第三篇:党课讲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世今生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九大报告对于我国发展所处的新历史方位的一个重大科学判断,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贯通十九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中之重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思想灵魂。今天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世今生”作为报告题目,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

(一)什么是时代?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就社会形态来讲,人类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就历史时期来说,我们的民族从尧、舜、禹开始,经历过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古时朝代;就发展阶段来讲,我们的国家在历史上有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明代的永乐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些都是历史上比较繁荣的发展阶段。这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不同,由此就构成了不同内涵的时代表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的六个阶段

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判断和基本依据

首先,任何一个时代的形成、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基础,也就是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实践基础:一个是“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另一个是重要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先讲“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十个方面概括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概括地说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十个方面的重大成就,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不是表层的变革,而是深层次的变革;不是直接性的变革,而是根本性的变革。是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夯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厚基础;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

再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根本变化。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主要矛盾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也就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会有多对矛盾同时存在,其中有一种矛盾是起着主要的支配性作用的,这就是主要矛盾。社会发展也有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都是不断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只有准确地把握、科学地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党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党的八大报告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来看,现在主要矛盾的表现、程度、水平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对基本温饱的需求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来了,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吃饱穿暖,而且更加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要求也更高了;同时,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大发展,所以现在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就是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仍然存在;不充分,就是说虽然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上发展了,但是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很完善的状态。因此,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同时又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用了“三个意味着”来表述

第一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就是第一个意味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说,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其历史地位与民族复兴的目标最为接近,表明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从1840年170多年来,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志士仁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仆后继、接续奋斗。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多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在中国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流血牺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民族复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和发展。所以说,我们现在最为接近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我们最有能力最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二个意味着,“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蓬勃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到现在有170多年时间。在这170多年时间里,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挫折到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代又一代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世界性、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飘扬。这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三个意味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也可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的潮流,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能够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和考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怎样实现现代化,怎样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国家的实践探索、经验成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从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也表明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

(五)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作了五点概括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首先,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其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之日。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表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基本特征,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富裕、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争取美好的生活、从收入差距不平衡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时代和过渡阶段。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旗帜下。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重大实践。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重大实践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实现伟大梦想。那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就构成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斗争,就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最终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十八大以来,我们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把中华民族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依靠的是什么?就是依靠伟大斗争。我们进行全面从严治党,通过管党治党的伟大斗争,我们党担当起了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使命。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是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作为伟大实践中最重要的内容提出来了。“四个伟大”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个主题,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的继承、发展、深化和升华。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提出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句话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创的道路。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化为一些基本的问题。这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同时,还要在很多重大问题、重大领域中深入地、具体地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是根据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阐述的“八个明确”。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明确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第三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个明确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个明确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个明确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体现在十四个基本方略。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点。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要依靠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来指导。

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他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领导效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从十九大报告的论述中,从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实践中,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

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发展、要前进,基本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弊端。这样才能使生产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也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的基本准则问题--按照什么样的准则来发展。

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怎样通过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使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出来,并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这是值得思考的。

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进行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全面依法治国则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运行机制。

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价值观的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价值遵循,明确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个重大问题。

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实现更好的发展、更快的发展、更加公平和更有效率的发展,才能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

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有绿水青山的、美丽的、美好的、宜人的、清新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空间。

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就是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整体化为总体国家安全,而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就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安全网和安全盾牌。

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是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忠诚军队。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我们强调政治建军,而政治建军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和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作了重要的论述,是党和国家、全体中国人民对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行径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

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思考和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同时也要思考和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探索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概念。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社会建立国与国之间基本关系的总体构思和框架。

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突出强调和着重阐述。这表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重大的、攸关的作用。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202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2017年至2020年属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这三年中,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第一个战略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知道,2017年召开十九大,2022年召开二十大,而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2020年是十九大和二十大之间的衔接点、转折点,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第二个战略安排,就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中把它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十九大首次提出来的。那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会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呢?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十九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可以看到,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我们把它表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它昭示了我们未来五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发展战略。具体来说,主要有九个方面: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二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行动纲领。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四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五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行动纲领。

六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行动纲领。

七是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行动纲领。

八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行动纲领。

九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

这九方面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

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走向胜利的政治保证、领导保证、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成就作了总结和概括。他指出:“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何要以如此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呢?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也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他告诉我们:“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党自身始终过硬呢?习近平总书记讲:“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十九大报告在第十三个大问题中,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那么,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今天,我从六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理解认识,相信大家会有所启发和收获。当前,我们要把牢固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根本要求、根本落点、根本保证,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确保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为建设XXX不懈奋斗。

第四篇:圣的前世今生

1) (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 (2) 同本义 [proficient] 圣,通也。——《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 听信之谓圣。——《管子·四时》

睿作圣。——《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母氏圣善。——《诗·邶风·凯风》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圣功(神灵的功力);圣子(超凡入圣的儿子);圣意(神灵的旨意);圣明(英明) (4) 聪明;才智胜人 [wise] 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是故圣愈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5) 又如:圣相(德智才能出众的宰相);圣童(智力特优的儿童);圣通(圣明通达);圣智(亦作“圣知”。聪明睿智,无所不通);圣善(聪明贤良);圣时(圣明之时);圣子(超凡入圣的儿子或登帝位的儿子) (6) 神圣的。封建时代称颂帝王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之词。亦为宗教圣徒对所崇拜事物的尊称 [holy;sacred;imperial]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圣虑(帝王的思虑);圣裁(皇上的决定;皇帝的裁决);圣治(皇帝的治理);圣眷(皇帝的爱护);圣聪(帝王的听闻);圣朝无阙事(指当代朝廷没有过失);圣寿节(皇帝诞辰纪念日);圣眷隆重(皇帝的深切关怀);圣驾(皇帝或临朝皇后的车乘);圣鉴(指帝王或临朝太后的鉴察);圣子神孙(称皇帝的子孙) (8) 刁钻;精灵、乖觉或敏锐、迅速之意 [tricky]。如:圣觉(犹灵感);圣得知(谓迅速灵敏地知道)[

1) 精通一事,对某门学问、技艺有特高成就的人 [master]。如:棋圣;诗圣 (2) 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sage;wise man] 或圣或否。——《诗·小雅·小旻》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唐· 韩愈《师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 又如:圣曹(神圣之辈);圣贤(指神佛);圣讳(圣人的名讳);圣经(圣人的经典);圣文(指圣人的文章典籍);圣心(圣人的心怀);圣臣(指德行智能超群出众之臣);圣法、圣制(古代圣人的法则);圣则(圣人所定的法则);圣轨(圣人的规范);圣神(泛称古代的圣人) (4) 指传说中的神仙等 [saint]。如:圣诞(泛指神、仙、佛、菩萨的生日);圣贤爷(天上的神灵);圣姑(传说中称得道成仙的女子);圣女(贤慧而有德行的女子;女神) (5) 神通 [remarkable ability]。如:斗圣;显圣

(6) 清酒的代称。亦泛指酒 [clear wine]古时称清酒为圣人,简称“圣”。如:圣贤

(7) 古之王天下者。亦为对于帝王或太后的极称 [tmperor]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吕氏春秋·察今》

(8) 又如:圣父(对太上皇的尊称指上帝);圣主(对当代皇帝的尊称);圣帝(犹圣主、圣君);圣皇(对皇帝的尊称);圣国(称皇帝)[

1. 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人。~哲。

2.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神~。~洁。~地。~经。 3. 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上。~旨。~明。 4. 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手。棋~。[1]

5.姓氏。圣姓:神话传说中,至高圣人的姓氏(为的是避讳最高圣人之名讳)。例如:道门弟子尊称元始天尊为:"圣元始"。

第五篇:玉树的前世今生

杨自沿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2日12 版)

到青海工作近30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已经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当中,再也离不开了。如果说,青海是我心灵深处盛开的花丛,那么玉树就是其中最美的那一朵。

2006年金秋时节,因为落实东仓家族收藏的《大藏经》保护工作我才第一次到玉树。2013年,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之际,又一次来到玉树。仅有的两次玉树之行,让我见证了玉树的前世与今生。

2006年的金秋,高原的一切都在悄悄地成熟当中。沿着214国道从西宁出发,路越走越高,人越来越少,风景越来越纯粹。过了湟源峡,大片大片待收割的麦田和油菜,正伏下头享受着清风的抚摸。再往西南方向前行,过了共和盆地,一望无际的草原开始在眼前出现,阳光温暖,牛羊懒散。翻过姜路岭,草原的金黄色更加浓郁了,远处的山头上已出现雪的颜色。路上少有车辆,在博大、空旷的原野之上,感觉车就像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在奋力地向前靠岸。行走在巴颜喀拉山上,地平线一望无边,无论如何让人不敢相信这是海拔4300多米的高度。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玉树,这个青藏腹地藏语意为“遗址”的地方。是夜,一切归于平静。酒楼瓦肆欢快的歌声渐渐淡去,伴之而来的是忽高忽低,此起彼伏的犬吠声,让玉树这个有月之夜显得更加安静起来。我由此而生出一种莫名的感觉,玉树,是世俗之中的神圣之地。

占青海总面积三分之一之多的玉树,长江、黄河和东南亚第一巨川湄公河(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而巍巍唐古拉、茫茫昆仑山、绵绵巴颜喀拉,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横空出世,留下无数动人的传说和神话。

翻阅玉树的历史,从古代的羌人之地到魏晋南北朝时的苏毗王国,从隋的“女国”到唐、宋的吐蕃属地,再到后来元明清时期归中央政权统辖,玉树的文化发展既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从唐蕃古道走来的玉树,让我们依稀看见了16岁的文成公主,逗留在玉树那段时日的青春芳华,看到勒巴沟里拜佛冥思的文成公主,是怎样用个人的幸福换来汉藏百姓的安居乐业。我相信,也许这正是文成公主在勒巴沟的山上、石头上命人镌刻六字真言和佛像的真实意愿。她只希望用一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天下的和平。从历史的深处中走来的玉树,让我们真切地感知,这是一片热爱和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

说到玉树,就不能不说结古。这颗镶嵌在玉树大地上的明珠,藏语意为“货物集散的地方”。古代它是西藏和中原联通的必经之地。一定意义上讲,因为结古,才有了唐蕃古道这千年的传奇。据说历史上川西雅州每年要发出9万驮茶叶至结古,然后由结古发5万驮至西藏拉萨,4万驮在青海省南部各蒙藏族聚居地区销售。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玉树人精明的商业头脑,他们既尊重传统,也敢于创新;他们既富有康巴儿女勤劳、豪爽和不屈不挠的品格,也有着聪明、果敢和抢抓机遇的精明。他们和汉、回等民族一起,创造着财富,也创造着民族团结的佳话。当你看到他们一手捻着佛珠,一手按着计算器;一边用藏语通手机,一边用不太流利的汉话讨价还价时,你就会深深地明白,康巴人的自信和骄傲,不仅仅来自于马背。

是的,我还得说,康巴人是执著的。2006年因为东仓家族的《大藏经》我第一次去玉树,而多年后,守护了《大藏经》40多年的次成文青和他的女儿更松代忠,在地震中罹难。为了保护《大藏经》,次成文青在年近60岁的时候开始整理那些久不见天日的经文,并修复了300多卷。但因为地震,那些耗费时日和金钱,甚至让次成文青一家入不敷出的经书,又一次遭到损坏。好在,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大藏经》有了它最好的栖居之所。但让我一直唏嘘不已的是,如果当年藏经阁落成之后,及时将《大藏经》搬入,次成文青和他的女儿就不会罹难,《大藏经》也不会遭到损坏。

玉树大地震转眼过去了三年。我依然记得地震十天后那个大地呜咽、山川含悲的景象。但是,一顶顶蓝色的帐篷,帐篷上面升起的青烟,又似乎让人看到一份豁达与从容正在玉树的土地上生长。格萨尔广场边上的帐篷里,一盏盏长明酥油灯闪烁着吉祥的光芒,把人们的哀思与祈祷送给渐行渐远的逝者,似乎一切的开始与结束,都是这样安详和宁静。鲜红的旗帜,插在废墟之上,见证着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救灾援建者,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参加完玉树重建公共文化设施和游客服务设施布展的论证会,我漫步在结古街头。冬日的结古依然有着别样的美丽。远山盖雪,近处炊烟升起,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新生的玉树。在格萨尔广场,工人们还在忙碌着清扫,巴塘河边的文化娱乐休闲走廊河水清澈,曲径幽回,州博物馆主体已经完成,康巴艺术中心正在进行装修……而更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玉树民俗展示、民间工艺研发展示、民族非遗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都已经或正在落实当中。一些在地震中受损的文物单位,也得到了妥善的修缮和维护。我发现,“苦

干三年,跨越二十年”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党和政府庄严的承诺。玉树的前世固然辉煌,玉树的今生也毫不逊色。

特殊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决定了玉树重建堪称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条件最苦的一次大规模重建。三年里,我们看到的是攻克一系列难以想象困难的智慧和勇气,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我相信,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玉树不倒,青海常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