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

2023-06-23

第一篇: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

《中国通史》央视纪录片100集全 (高清)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73:52:12全100集完结《中国通史 2016》央视纪录片 国语中字 1080P高清纪录片第01集中华道路第02集中华祖先第03集农业起源第04集文明起源第05集邦国时代第06集夏王朝觅踪第07集殷商兴亡第08集商代文明第09集武王克商第10集周公摄政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第12集春秋争霸第13集孔子第14集列国变法第15集战国七雄第16集诸子百家第17集秦国崛起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19集楚汉战争第20集郡国并行第21集文景之治第22集汉武帝第23集两汉经学第24集 昭宣政治第25集王莽改制第26集光武中兴第27集丝绸之路第28集清议和党锢第29集黄巾起义第30集三国鼎立第31集诸葛亮治蜀第32集西晋统一第33集魏晋风度第34集门阀政治第35集梁武帝治国第36集孝文帝改革第37集北周武帝第38集陈朝兴亡第39集魏晋佛教第40集再造统一第41集 炀帝功过第42集贞观之治第43集武则天第44集开天盛世第45集安史之乱第46集中晚唐的困局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第48集吐蕃兴衰第49集敦煌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第51集唐代宗教第52集五代十国第53集宋太祖第54集澶渊之盟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第56集王安石变法第57集靖康之乱第58集宋金和战第59集偏安东南第60集东京梦华第61集宋代新儒学第62集宋代文化第63集契丹兴起第64集西辽建国第65集完颜阿骨打第66集金朝兴亡第67集辽金文化第68集西夏兴亡第69集蒙古兴起第70集忽必烈大帝第71集两都巡幸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第75集元顺帝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第77集永乐迁都第78集郑和下西洋第79集内阁制度第80集土木堡之变第81集王阳明心学第82集海疆与互市第83集张居正改革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第85集江南市镇第86集北银资本第87集崇祯帝第88集入主中原第89集王朝的稳固第90集收复台湾第91集统一大业第92集军机处第93集摊丁入亩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第95集被动的自强第96集鸦片战争第97集太平天国第98集甲午战争第99集维新与革命第100集帝制的终结

第二篇:看《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

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

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

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

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

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

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看了这集关于孔子的故事,我就想要读读《论语》这一本书了。因为我想多领悟一点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们给后人们的那些人生哲理。

第三篇: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课程号:02132750

新课号:无

课程名称:(含英文名)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

开课学期:秋、春

周学时: 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 导论(2学时)

一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二 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

三 中国历史的童年

第一讲 夏?商?西周(2学时)

一 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

二 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第二讲 春秋?战国(2学时)

一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二 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

三 经济的发展

四 诸子百家

第三讲 秦?西汉(2学时)

一 秦帝国的兴亡

二 西汉政治演变

三 西汉经济与文化

第四讲 东汉?三国(2学时)

一 王莽改制

二 东汉兴衰

三 三国鼎立 第五讲 两晋?十六国(2学时)

一 西晋

二 东晋

三 玄学与魏晋风度

四 十六国

第六讲 南北朝(2学时)

一 北朝一:北魏

二 南朝:宋齐梁陈

三 北朝二:北齐与北周 第七讲 隋?唐前期(2学时)

一 隋朝的兴亡

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 隋唐制度

第八讲 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

一 唐朝后期政治

二 五代十国

三 辽

第九讲 北宋(2学时)

一 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

二 北宋的内政

三 宋代经济与社会 第十讲 南宋?金(2学时)

一 南宋

二 金

三 宋学与理学 第十一讲 元(2学时)

一 大蒙古国

二 元王朝

第十二讲 明(2学时)

一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二 明朝中后期政治

三 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四 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 第十三讲 清(2学时)

一 康乾盛世

二 盛世的危机

三 明清经济与文化

第四篇:读中国通史有感

最近公司组织一次看书学习的活动,回想确实很久静下心来读一本完整的书了,而通过看书会收获很多,但是我的性格里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注意力很难集中,而我又非常想学习很多东西,无论做什么或者是听别人说话注意力总是集中不了,尤其是一些我不感兴趣的东西,根本没印象,而对于一些感兴趣的又记不住具体的内容,当我去描述的时候总是不能描述清楚,不知是我表达能力所致,还是对事情本身不够了解,缺乏思考。总之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我的自信越来越弱,总是被否定,被批评,为什么我总是做错事呢,也许只是因为我是这个团队里最没有地位的,成绩最差的,能力最差的,不,我不相信,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我的弱点恰恰是这些优势无法展现出来,所以导致这种不利状况。所以我更要强大自己,提升自己,在生活中被批评才能使我们更加强大,因为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去忍受一些东西,既然别人批评你,那肯定是有批评之处,我要做的是不要让同样的批评再次出现。以下为我看书心得:

中国通史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部分。昨天晚上主要看的西汉部分,确实刘邦虽然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是刘邦比较谦虚,能笼络贤臣,通过吸取商朝灭亡和秦兴旺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案和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古代开始,大到建国立业,小到经商做生意,都知道借鉴前人好的经验和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这个一直沿袭到现在仍在使用,所以有些东西当我们看到正确的一面时,它就真的能够帮助你成功。从历史来看,而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君主帝王,必须懂政治,会用政治手腕,而不止是你多么会带兵打仗,韩信、项羽就是很好的例子。提到刘邦不得不说他的老婆吕后,其实吕后也算是女皇帝了,他在刘邦去世后,想方设法得到控制政权,手段狠毒,但是也给老百姓带来不少好处,延续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耕,废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对外通过和亲保持和匈奴的和平,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为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秦始皇虽然是暴君,但是他的很多东西还是沿袭了下来的,当时能够统一六国,说明他也是有很强的军事才能的,但是统一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听从李斯(崇尚老子的法家),没有真正的将法家运用,只是片面的学习,提出了一系列焚书坑儒,君主立宪制、统一货币等政策,制定很多限制的制度,来迂腐人们的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害怕有人反他。其实统一人的思想这点没有错,但是他的方式错了,因为只有思想一致了,做起事来会很容易达到共识,少了一些争执,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开早会,举行公司活动,举行统一培训,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为了让大家彼此更加熟悉对方,有统一的认识,就会朝着公司的目标方向向前冲。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耗费相当大的人力修筑长城,真是那句话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其实他也挺累的,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肯定不希望别人抢走,谁都不甘心,但是思路误导,如果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一片和谐,谁会反对他呢,爱护老百姓而不是压制老百姓,那老百姓会拥护他,反动的人也不会活跃起来,因为没有人支持。所以当人被权利和欲望冲昏头脑时是不清醒的,失去判断的。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当了国君,要什么有什么了,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命,官再大再有能耐最终都要死,而且还没有任何预兆,于是就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当然长生不老之药在纣王的时候就有提到,至今仍然没有,所以无论你现在怎样的活着最终都要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无论我们是怎样的活着都要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不管走在哪里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传递正能量的好心人,还有那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的朋友们,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有阳光和充满爱。最后还留下了著名秦始皇秦兵马俑,说明了他也想到了会死,而且为自己死后做了很好的准备,追求不死只是一种梦想,一种追求,这个建筑说明了秦始皇计划着虽然不能一直活下去,但是在另一国家要继续自己这种国君的地位和生活,等于说这一切也是为了延续不死所享受的东西,但是在另一个国家他真的可以享受这些吗?从这些历史事件也可以看出是秦始皇的自私害了他,他的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无论什么时候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要忘了周围的人,我们只有先去和别人分享了才会有可能得到别人和我们分享的东西,达到共享,这样大家都知道了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为什么大海大呢,因为它能接纳百川。

技术部:

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

第五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读后感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历史的著作、小说,如《史记》、《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中华史》、《卑鄙的圣人曹操》、《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等。本学期选了中国通史概要课堂,才知道了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于是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绪论。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之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要应付一件事,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指数,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我所理解的历史,记录往世之事,传播前人的智慧。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后人读史、学史,总会从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点什么。万事万物总存在一条“理”,这个理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而改变。就拿政治上来说吧,实行变法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施改革的人会遇到种种阻力,非常艰难,这就需要改革家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并且要有很大的决心以及漫长的过程。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商鞅遇到过,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遇到过,五百年前的张居正经历过,一百多年前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如是,当代的改革开放、现任领导人的深化改革、大力反腐更是如此。虽然背景不一,形势不定,所变法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内部的那个“理”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是永恒不变的。学历史就是为了找到某件事的“理”,从中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以用于后世。李斯在大秦官场后来居上、游刃有余的智慧,现在的公务员不也可从中学得一二吗?

绪论就不多说了,来说说正文上编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吧。

上编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管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第一章婚姻,我了解到并不是古代社会一开始就是一夫多妻或者现在的一夫一妻。“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由于家庭分工,男子地位逐渐变高,地位也就高于女子。进人谈到古代婚姻总会为女子鸣不平,说妇女地位太低,男女婚姻不自由。但其实是从宋代理学兴起,对人的束缚加紧,妇女的地位变低,婚姻也愈来愈不自由。婚姻在古代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个人价值时常被埋没,儿子长大娶妻父母就近于凋谢,反有悲伤之意,不同于今日婚姻看做个人的事,是结婚者的幸福,多有欢乐的意思。我又了解到女子的离婚在后世较古代难,古代的财产带家族共有的意思更多,女子离婚后不怕穷无所归,后世的财产多为个人所有,所以女子离婚后家族多不愿抚养,理学以后,离婚女子又被贱视,所以后世离婚女子很凄惨。

第二章族制主要讲家族、宗族的行横和发展。“人类愈进步,则其分化愈甚,而其组织的方法亦愈多。”从女系氏族,到后来的父系社会,都是血缘为基础,宗族制度越来越严,族制越来越复杂。姓氏的变迁也与族制有关、与婚姻有关。到后来选举制度重门阀、重家室,宗族观念更加强了。中国古代往往一个家族都在一个地方,故看到三国里面有“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陈氏”等这样的郡望。而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多以小家庭为主,族制在现代不被看重。第三章政体国家、社会的形成。从古代的氏族部落,到夏朝开始的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完善。中国古代政体的君主制色彩强烈,君主的前身是氏族的族长,所以继承法即氏族族长的继承法,母系社会兄终弟及,父系社会父死子继。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今人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于古人之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说。古人所说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源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今人所说的封建制是指徒弟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本质不同,需多加注意。再说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也好,中央集权也罢,大体上都是愈来愈集中、愈来愈强烈,当然个别的分裂时代是有所下降,但大体是趋于上升。一直到清朝的行省、军机处的设立,君主制和中央集权都达到高峰。这些也就是近代中国改变政体的阻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第十一章实业、十二章货币连在一起说,也就是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说起实业,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农工商三者以农为要,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抑商,重本抑抹。农业很重要,现有农而后人类得以生存,进而有工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科技、文化也大多与农有关。但农业的进化也是有很大阻力:讲究农学的人太少;土地公有,个人利益和公益冲突,;土地私有,兼并盛行,耕者无其田,大地主官僚则纵横阡陌。而工商业的发展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比较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甚至有一种说法,若没有王安石变法的干预,中国在宋朝就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定就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到明清,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受政治的影响太过强烈,萌芽一直都是萌芽。至于货币,跟大多数国家一样,最开始的交易是以物易物,后来是贝壳、盐、羊等充当一般等价物,再后来经济发展产生货币。古代最普遍的货币大约是贝,后来多为铜钱。铜钱的样式也多有改变,比如秦朝半两钱,汉朝时汉武帝五铢钱,到后来王莽改币制,光武复五铢钱、董卓废五铢铸小钱。货币制度发展比较复杂,宋朝的时期产生交子,纸币出现,而后明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改金本位为银本位。晚清、民国时期的货币多样,不提。

上编主要是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版块记录。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了解中国身后的文化底蕴。下编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从中华民族的由来谈到清朝覆灭后革命途中的中国。接下来我想说说比较感兴趣的几件事。

首先是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春秋时期是有很多国家的,大国如晋、楚、齐,以及后来的秦,小的有吴、越、鲁、宋、郑等国家,春秋时期最开始周王室还有王权,但随着周王室东迁,逐渐衰弱,诸侯势力越来越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正所谓春秋无义战。春秋总体来说系于几个强国之手,小国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要么依附大国,要么被大国压迫,生存困难。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诸侯愈发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互相征伐,甚至有一国的臣子取代其君主的现象(齐田氏夺位)。春秋诸侯鲜有称王,多争霸,而战国诸侯就多称王,周礼不存。到最后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之中,秦经过商鞅变法,又经过与胡人的战争,兵强马壮,国力最盛,通过战争、恐吓等手段不断开疆扩土。六国也知秦国野心,曾一度合纵,但却被秦的离间计所破,秦人的连横颇有成效,使得六国不得团结一致,最终陆续为秦所灭。秦人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嬴政成为始皇我认为一点不为过。但后来秦因暴政二世而亡,令人叹息。

再说说清朝的兴衰。清朝最开始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努尔哈赤一生戎马统一各部,又跟明朝作战打掉大半个东北,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不过山海关。继承者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后来多尔衮在吴三桂配合下带领清军入关,大清逐渐统一全国。到康熙八岁继位,十六岁灭权臣鳌拜,后来又平定吴三桂,平定准噶尔,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并且促进满汉融合,修编康熙字典,文治武功了不起。雍正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当然,其实在这盛世背后,是官僚阶级的腐败,是严重的土地兼并,是饿殍遍野,是文字狱,也是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是天朝上国的美梦,是闭关锁国。达到所谓兴盛的顶峰后,大清帝国也就日益衰落,江河日下,在政治体制、科技、思想方面逐渐落后于不断进步,迈入近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列强。直到1840年以后,被列强欺侮长达一百多年,这些我们都熟知。

谈了那么多书中记录的历史,最后简单谈谈读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后的感受吧。第一,先生是在抗战时期为适应大学教育需要编写的此书,所以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汉族对外斗争,都有一点侧重。第二,先生不仅是用简单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找到每件历史事件中的那个“理”,也就是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历史的真正形态。第三,感叹于先生对治学的严谨,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十分深厚,学问渊博,此吾辈所远远不及也。虽然以前我也读了些史书,但终归太少,学得也很浅。先生此书实在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读一遍不够,留到以后再次拜读,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最伟大的100名法国人下一篇:作文第一次月考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