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医药学论文

2022-05-0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药中医药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中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是当前管理的主流趋势,是对中药临床合理应用进行监督和指导,结合实际情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中药临床应用工作。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可知,中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在本次研究中以中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相关工作现状为基础,对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中药中医药学论文 篇1:

论中药临床药学的特色优势与传承发展

〔摘要〕 刘绍贵主任药师在总结中药临床药学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学科的传承发展观:中药临床药学应坚持中医特色,不能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应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坚持中医药思维;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应重在人才培养,中药人员只有医药兼通,才能真正传承、创新、发展本草、方药学,肩负中药学术发展的重任,适应医院药学发展方向和模式的转变,提升药学服务水平;提出当前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的选择。

〔关键词〕 中药临床药学;特色优势;学术内涵;学术经验;刘绍贵

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时跨两个世纪30余年,从试点、探索到逐步被中、西药学界众多有识之士认知与认同,确是来之不易。2010年后,在中医院药事管理中特别明确将中药临床药学作为重要评审内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及研究因此正式起步,在较多三级中医院和部分二级中医院开始配备了专职人员。201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与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中药教育研究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组织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创新教材编写,共16本,迄今已有6本出版发行。至2017年,全国两批共20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授牌,使中药临床药学出现了乘势而起的生機。

刘绍贵,湖南华容人,主任中药师,全国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2012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刘绍贵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0余年来在中药药学教育和医院药学领域执业,刻苦求索,精益求精。不仅在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临床应用、现代中医院药事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在中药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等方面亦有较深入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1-4]。刘老师经多年的工作和实践,成绩斐然:(1)先后撰写发表了《关于中药临床药学几个问题的设想》《对我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回顾与前瞻》《试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某些误区和应有对策》《中药应用相关问题刍议》《临床药学工作汇言》等30余篇文章。(2)为强化药品质量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在长期的中药验收工作中,总结了“十辨”经验[2,5],并强调准确把握正品特征,杜绝了伪劣药品,保证人民吃上放心药,医生用上放心药。(3)主编出版了26部著作,为中医院药事管理、用药品质保证、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了有效参考。(4)在执业过程中特别是近20多年来解答了大量识药、辨药和用药方面的咨询,防止和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医药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在参加10余次医疗事故鉴定和多次医疗纠纷处理中,老师的分析评判均得到了业界各位专家的认同。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和医院青苗计划培养对象,师承刘老师学习,得到其在术、理、道方面的耐心教诲和悉心传承,受益良多。现将刘老师关于中药临床药学的特色优势及传承发展建议陈述如下。

1 中药临床药学的特色优势

临床药学是一个外来词,最早于1948年由美国药学院校联合会,提出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教学体制和设立临床药师岗位的建议。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引入我国西医药界,1982年被列入医院药剂工作条例内容,随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临床药学工作亦即萌发,为了以示与西医院所开展的临床药学有别,首先有学者在“临床药学”四字前冠以“中医”二字,称之为“中医临床药学”,但当时多数学者认为此名不够贴切,应定名为“中药临床药学”为妥,并在1985年至1986年间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认定,从而界定了中药临床药学应有的学科地位、学术内涵和研究思路、重点内容与方法的异同。刘老师在中药临床药学的长期实践中认为其特色优势显著。

1.1 文化承载丰厚

中药临床药学,顾名思义,应是广义中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说是介于中医各科治疗学和广义的药物学之间的一个新的边缘学科,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解决中医临床合理用药问题,特别是中药饮片及其制剂的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以及中西药物相互作用与联合用药问题。由于中药学与中医学同源发展,作为其分支或边缘学科,当然同样秉承着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主体内容同属“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范畴,无论是经典的本草学、中医学,或现代出版的各版中医学和中药学教材,以及正在逐一面世的中药临床药学系列的教材,均显现了以哲学为基础,广泛吸纳天文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知识,体现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及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治则、中药药性等方面的理论依据。“天人合一”,法天,法地,顺应自然,天地人和,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平衡阴阳,致于中和的养生观、防治观,更有充分体现[6]。本草方药理论与应用文化、中药与成方药名文化、道地药材形成与品质标识文化、中药诗词文化、药事制度文化精彩纷呈。虽然在“中药临床药学”中也要引用或借助部分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有部分内容属于“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范畴,但丝毫不影响其特有的文化光彩。

1.2 源于本土,历史承袭久远

“中药临床药学”之名出现虽然较晚,但承袭的是历代医药学家关于中药的应用研究,伊尹创《汤液经法》;尊酒为“百药之长”及用酒制药;神农尝百草为民疗疾;《内经》荐“半夏秫米汤”交通阴阳、调和营卫,并首载13方;《神农本草经·序录》首先总结出中药临床药学八原则,即采收加工、有毒宜制、治热以寒与治寒以热、七情合和、君臣佐使组方、剂型选择、毒性药用量、根据病情确定服药时间的原则;葛洪创“成剂药”,著《肘后备急方》;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整理药材商品规格和各地优质药材;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学和方书之祖,并详述药物的煎煮服用方法;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指出“五石散”可引起严重的药源性疾病;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开出35个应对不良反应的妙方;宋代设熟药所、和剂局,颁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仅以病证对方剂进行分类,突出辨证论治特点,详述炮制、制剂制备及服药法,而且专论了处方法、合和法、服饵法、用药法、药物畏恶相反、服药食忌及炮炙三品药石类例;还有《药性论》《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纲目拾遗》以及《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许多医药著作中,既详述了药物的性能作用和炮炙方法、原理,更记载了药物的合理配伍和应用,同时尚述及了品质辨识。有的医药家则提出了“用药如用兵”、“用药如用刑”之说,告诫医家要精准、谨慎用药,不可误人性命和健康。

1.3 学科内涵丰富,研究内容广博

由于中药临床药学是介于中医各科治疗学和广义药物学之间的新型的交叉学科,既涉医理又涉药理,既有基础理论研究,更有临床药理和应用研究,既主要研究中药的科学合理和安全应用、中西药相互作用和联合用药,也要研究西药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合理用药问题,仅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教材即推出16本,远比西药临床药学学科内容博而杂,其研究方法、手段与标准或指标尚缺少参考依据。

关于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内容,刘老师则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及体会,概括提出了10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中药(中成药)的品质保证研究;(2)中药(中成药)的用药禁忌研究;(3)复方配伍及中西药联合用药与相互作用研究;(4)中药剂量与质效、量效关系研究;(5)中药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监测控制研究;(6)饮片形态变异与汤剂煎煮和服用方法研究;(7)剂型改进与给药途径研究;(8)中药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9)药物临床经验、作用评价与品种更替研究;(10)药物经济学研究。按照学科的定位、医院药学发展方向与时代发展对中医临床用药的要求,其學科学术内涵和研究内容将日益拓展。

1.4 中药药学服务的传统性与多元化[4]

中药药学服务不同于西药药学服务。西药药学服务一词源于“西洋”,起自当代,被称为是临床药学的纵深发展或高级阶段,其目标性功能,定位在药物治疗结果上,药师应承担三个方面的责任,即识别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的发生。而“中药药学服务”,除上述三个目标性功能外,尚有药物品种的正确引用、品规质量保证、炮制、制剂、问病给药、洽谈业务、迎送宾客、汤药煎煮等内容。古代虽无其名,但实已存在,其历史追溯远于千年,是伴随着人类医疗活动、药物使用、康复保健、用药需求、时代文明而产生并逐渐发展的,具有明显的中医理论体系特征。在开展中药加工炮制、制剂生产、处方调剂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而且需要运用许多独特的技术和技艺。在药品质量和合理用药及工作质量评判标准等方面,与现代医药学指导的药学服务,亦有较多特异之处。

1.5 中医临床独具的用药特色

首先,中医临床所用药物,大多取自自然界的植物、动物或矿物,除少数矿物药外,其组分较为复杂。其质量由于受品种来源、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或养殖技术、采收时月、产地加工、炮制、贮运管理、品规等级的差异,致使任何一种单味药的内在质量均不同,其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大多难以精确计量,现行权威典籍设定了内控质量标准,传统用药中首重“道地药材”标准,性状鉴别重视药物固有的形、色、气、味,用药剂量控制中虽设定了常规的起始用量和最大用量,但执行并不严格,多强调经验用药和用量,而中药疗效,又受到品质、配伍、用量、剂型与给药途径、煎煮与服用方法、用药是否对证等因素影响。第二,中药临床治疗用药强调整体调节、三因制宜、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立法组方、复方配伍、炮制入药。临证处方多用复方,很少单用药物治病,剂型选择以汤剂为主,用的是总提取物,而不是单一化学成分,处方强调随证加减变化,任何一种药物在不同复方或不同医师使用时无恒定用量,讲究临方炮制和品系质量。配伍禁忌中虽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规定,但执行不严格。剧毒药使用时尚有“以毒攻毒”之说,煎服法可随用药习惯、病情而变化,同时还有择时服药的要求。第三,流派不同,用药不同。如补土派、攻下派、养阴派、寒凉派、经方派、时方派,还有新安医学、孟河学派,大多各承师技,各有传承发展,其立法组方、用药思路则各不相同。

2 中药临床药学传承与发展建议

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从萌芽到试点,经历了30余年的实践。刘老师在医院药学领域执业30余年,应该说是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之一。2008年以来,在第四批继承带教和传承室建设期间,对于中药临床药学的传承与发展老师更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

2.1 中药临床药学应坚持中医特色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老师即认为:中药临床药学,无论在其研究层面、工作层面,均不应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应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坚持中医药思维,主要研究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中的问题,特别是中药(中成药),以及中药与西药合理联用等方面的问题。但据了解,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和工作似乎尚仅停留在西药的合理使用方面,中药方面虽然也开展了处方调查、查阅了病例、进行了处方点评,但并未完全深入到辨证分析、配伍组方、急诊抢救、用药方案设计等环节中去。刘老师认为:中医院西药使用占比很大,在中医院临床药学中,将西药的应用,特别是西药与中药的联合应用,列为研究内容或工作内容之一仍属必要,但重点应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并且应运用中医药思维进行多方面研究。

2.2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与发展应注重人才培养

中药临床药学在30年的发展中较为迟缓,除多种客观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内在主观原因,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故在近10余年中,刘老师率先撰文《中药人员特别高级中药人员应做到医药兼通》。刘老师深切感受到,只有医药兼通,才能真正传承、创新、发展本草、方药学,肩负传承、创新、发展中药学术的重任,适应医院药学发展方向和模式的转变,提升药学服务水平。对中药临床药学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他认为有三条:(1)能准确地辨识药物,保证用药品质;(2)“知药善任”,熟悉常用药物的性能作用、主治证或适应症、配伍禁忌、毒副反应、相互作用、使用注意、中毒解救、用法用量,会用药;(3)能分析临床用药中潜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干预、预防措施,能指导医生和医药消费者用药。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中药临床药师在执业中的自身追求和应有修为。

2.3 厘清中药临床药学几个相关概念

2.3.1 中药临床药学与临床中药学 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的科学,包含学科内涵广泛。而“临床中药学”属另一类中药学术专著,之所以冠以“临床”之名,旨在“整理阐述中药理论、临床应用和总结推广当代研究进展及新功用、新用法”。

2.3.2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 刘老师认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有同义也有不同范畴。所谓研究是为了研究分析机制,寻求规律,取题多以深遂、长远、普遍、广大着眼,不是众人均可担当的,如用药禁忌与相互作用原理、药物质效、量效、毒效与用量研究等。而工作之说,则多指面上的、大量的、日常的、需要较多人完成的,时效性相对较强,如情报信息收集整理、处方用药调查、不良反应收集、用药咨询、举办药讯、参与查房会诊、书写药历等,均属于“工作”层面之内,且可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开展。所以此二者不可完全等同。

2.3.3 药学部门基本业务工作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 药品采购、验收、入库与库存管理、加工炮制、制剂、检验、中药煎煮,以及调配供应与质量管理,均为药学部门的基本业务技术工作,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内容是有区别的,但在近期报刊和著作中,常将此类业务工作放在临床药学内容中加以叙述。应该承认,调剂是临床药学的前沿阵地,调剂中的审方、发药交待及品质保证关系着用药安全有效,应列为临床药学的内容,但不宜笼统地把调剂工作列为临床药学工作内容,也不应是主要部分。

2.4 当前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远比临床药学丰富,工作难度亦更大,特别是在认识尚不够统一,标准基本缺如,队伍力量薄弱,研究和工作條件尚具备不全的情况下,要全面“开花”和突破有较大困难。故刘老师认为:(1)应选定药物类别或病区,固定专人从事某一类或两类药物或一至二个病区开展研究,训练出1~2类药物或1~2类病症的临床药物治疗学专家,真正做到能指导用药。(2)根据各个医院3~5位最有名的老中医专家,治疗大病、疑难病症的经验,与医院管理和质控专家一起,共同撰写提出5~8种病证的治法、治则、辨证选药与疗效判定等参考性依据,进而推广应用。(3)重点加强对有毒中药、中药注射剂、新近拓展引用的中草药,以及中西药相互作用与合理联用的探索性研究。(4)开展中药质效、毒效、量效关系研究及安全用药监管措施研究。抓住3~5种已有较多毒副作用、不良反应报道的中草药,进行用法用量研究,逐步规范部分药物的用法用量。在逐步总结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深入及其工作的全面展开。

3 结语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药临床药学内涵深广,且是广义中药学之下的一个独立、综合的分支学科,其目标和任务是研究指导和解决中医临床合理用药问题,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作为领衔的中药临床药师,其使命和职责无疑十分重大,亟需几代人努力修养成高深智慧、精诚服务、水平与能力一流,且德艺兼备的高明之师,在传承、发展、创新中药药学服务中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红宇.诚信笃朴,学验俱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绍贵主任中药师[J].中医药导报,2013,19(11):27-28.

[2] 刘红宇,廖建萍,张裕民,等.勤求古训,自成一派——刘绍贵主任药师学术经验撷要[J].中医药导报,2014,20(9):23-26.

[3] 刘红宇,欧阳荣,廖建萍,等.论湖湘中药特色与传承发展——刘绍贵主任药师学术经验撷要[J].中医药导报,2016,22(7):42-44.

[4] 刘红宇,汤 艳,欧阳荣,等.中药药学服务的内涵特征与传承发展——刘绍贵主任药师学术经验撷要[J].中医药导报,2017,23(16):38-41.

[5] 刘红宇,刘绍贵.中药材与饮片质量验收“十辨”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4):45-46.

[6] 刘应科,孙光荣.中医临证的四大核心理念之整体观[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5):1-5.

作者:刘红宇 汤艳 欧阳荣 廖建萍 张裕民 李珊 刘绍贵

中药中医药学论文 篇2:

中药临床药学开展工作现状及措施研究

[摘要]中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是当前管理的主流趋势,是对中药临床合理应用进行监督和指导,结合实际情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中药临床应用工作。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可知,中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在本次研究中以中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相关工作现状为基础,对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问题分析;管理措施

临床中药学又称之为中药临床药学(ChnCsc herbal clinicalpharmacy)。是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而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药临床藥学现状

1.1对中药临床药学认识足中医自从有了医和药,就已开始了中医药临床药学的研究工作,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既是医家,也是临床中药学大师。中药临床药学的核心是中药合理用药,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中药治病,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讲究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古往今来,医家善药,药家善医,中医中药是唇齿相依。

1.2医、药沟通不畅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细化,中医、中药学术上的分工,导致“医不知药,药不懂医”。医生不了解所用药物的品种、炮制规格,处方应付等;药师注重化学成分、质量标准、鉴别方法、药理作用等,而不了解中药在临床的实际应用。长期以来,医院医、药各行其事,没有很好的沟通机制,形成医、药相对分离现象。医院要开展好临床中药学,必须要医、药相结合,合理处理好医、药关系,实现临床药学和临床密切结合关系,从而实现中药合理化应用,避免不合理用药情况的产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1.3医院领导对临床中药学开展重视度不够医院的领导受传统观念限制,对临床药学工作认识有片面性,把.临床药学错误地等同一般药剂工作。另外临床药学是非赢利性质的服务性工作,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而不愿花成本投入,忽视了临床药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中药师在医院难有作为,除了药师自身的问题外,医院领导对中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1.4中药师自身知识水平不足 现有中药临床药师业务水平难以适应合理用药的要求,近年来,医疗工作迫切需要药学部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和建立中药临床药师制。目前,医院中药师普遍存在临床中医学知识不足的问题,没有能力很好地进行处方点评和下到临床一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近些年来我国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不注重传统中医药知识,导致现在中药学人才大多对传统中药学和传统中医临床知识缺乏,难以胜任中药临床药师职责。另外,中药临床药师数量上难以形成队伍自成体系,工作面还不能覆盖所有临床科室,只能选择到重点科室,这一状况很难适应临床合理用药的需要。但随着中药.临床药师的数量增加、素质的提高,学有专长、精通某专科医药知识的中药临床药师将逐步形成。

2中医院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

每个医院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或优势,有自己特色和突破口。牢牢抓中药临床药学核心一合理用药,开展好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一中药调剂,逐步提升中药临床药学的服务工作。

2.1转变药学工作观念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为适应新的医疗改革,药学的服务必须发生改变。药学服务转型后,药学服务从传统的“保障供应型”向“技术管理型”转变。传统的药学服务主要是保障临床用药需求,转型后药学服务将不再是以药品保障为主,而是在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的基础上,以临床药学服务为主,把药学服务的阵地前移。从“窗口”型服务向主动型服务转变。从注重“药品”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患者”的合理用药管理转变。药学服务转型后,药学的重心转向促进合理用药的方向,开展处方点评、医嘱点评、开展临床用药指导、制定临床用中药方案等中药学服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从“利润获取”“向成本管控”转变。药学服务方向转变后,促进了药品的合理使用,通过处方点评、医嘱点评、临床用药指导、制定用药方案等临床药学服务,防止了中药的滥用、中药“西用”,减少了中药的使用,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中药治疗水平,也为医疗服务费用的提升腾出了空间,为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提供了场地。为此,除了中药师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整个医疗服务大环境的改变,更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领导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在政策和制度上落实,临床药学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待遇,把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药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1提升中药学人员自身素质中药学人员正视现实,结合医院实际,认真读书,从基础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从每一味中药做起,从每一处方做起,从治疗每一个病人做起,坚守合理用药原则。加强临床中药学理论学习,补充学习中医临床医药知识;收集中药、化学药临床药学信息为我所用;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对中药处方和中医病历进行用药分析;医院典型个案(包括:病案讨论,医疗纠纷病案,急危重以及死亡病案)的回顾性学习和药物研究;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药学领域),丰富临床药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药学水平。

2.2重视中药不良反应随着中医药临床的不断发展,中药不良反应及中西药不合理配伍日见增多,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尤为突出。据统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12.1万份、2014年12.7万份、2015年12.7万份、2016年13.0万份、2017年13.8万份,可见,医院中药学只围着药品转的被动服务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如何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中药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

2.3积极参与到临床中合理用药是针对患者病情,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后所做的最佳选择,所谓中药的合理应用,要考虑到正确辨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及制定给药剂量、合理给药途径、合理给药时间及疗程、注意配伍禁忌、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依从性等方面内容,这需要医、中、护及患者的密切配合。临床中药师在开展合理用药的工作中要深入临床,参与查房、会诊、抢救以及病案讨论,与医师共同商拟用药方案。特别是在使用药物方面,临床中药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根据临床中医辨证的证型,向临床医师推荐适宜的经典方和中成药、组方中药品种、中药中药炮制品。对于患者,临床中药师有义务进行用药指导,包括药品名称、功能主治、剂型、剂量、用法及疗程、用药注意事项、如何避免用药后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忘记服药的处理等方面的指导,确保患者得到安全合理的药物治疗。如果沒有进入病房,沒有接触患者,沒有和临床医生沟通,沒有深入护士工作站,就根本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床药师,也就开展不好真正意义上临床药学工作。

2.4提高中药调剂质量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础的中医临床药学工作。中药调剂是中药应用于临床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包括了中药质量、处方审核、药味和剂量调配、制备(汤剂、丸剂、散剂、膏剂……)、发药交待、配送等过程,是中药用药安全的最后一个门槛,在这个中药调剂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关系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关键点。中医处方是通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而发挥药物群效的,只有调剂符合医师处方意图和调配准确无误,才能使中医的理、法、方、药取得一致。可以说,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中药调剂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

结束语

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医院的重视和支持,转变中药学服务观念,提高临床中药师自身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切实做好中药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彭佑锋

中药中医药学论文 篇3:

中药复方配伍在中药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对中药临床药学中中药复方配伍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对中药复方配伍概念、研究思路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梳理。结果:在中药临床药学,中药复方配伍的应用十分的普遍,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提升病情治疗有效率,降低西药不良反应机率,为患者用药安全性提供保障。结论:综合临床药学知识以及中药复方配伍,可使临床用药更合理、更安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中药;临床药学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提论体系。中医复方针对不同的证候,注重整体观念,将君臣佐使作为原则,以多靶点、多成分为目标,力求使多个中药制剂的功效最大化。不同的中药配伍之后,与单位药材进行比较,其药效活性显著增加,能够使临床治疗有效率得以体提升。在中药复方配伍中,煎煮汤剂是主要方式,在中医的临床药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中药复方配伍的概念

中药复方配伍概念如下:将患者个人病情为依据,参考药物特征,针对性的配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药物使用。不同的中药配伍之后,药材之间相互作用,能够使药物毒副作用和药物效果得以改善。但是应该注意,如果药物配伍错误,将会增强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效果。由此得知,应合理选择复方配伍药物,对药物的减毒机制以及增强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配伍合理性提供保障。

2中药复方配伍原则

2.1以法类方

在中医证法和方剂中,必须保证其一致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并运用于临床上,要遵循“辩证”的原则。对于不同病情程度、年龄以及疾病的患者而言,应用相同中药复方配伍所得到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性。正因如此,为了使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提升,应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使相同治法的药方在配伍时有相似性。除此之外,对反映同一治疗方法的方剂使用进行科学的统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复方的配伍趋势和成分,对于探讨复方的配伍规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以病类方

疾病自身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是一个固定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将疾病临床特点反应出来。因此,通过对古代、现代方剂的组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研究,以了解其临床用药规律。上述研究工作的开展能够明中药复方配伍的药理成分及规律,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运用,使病情治疗效果得意提升, 对于疑难杂症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2.3配伍机制

中医复方配伍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许多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通过药理分析能够体现中药配伍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复方的基本原理和机理。有关文献提出,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有关人员深入了解复方配伍药物治疗效果,为病情治疗有效率提供保障。在此同时,量化降毒功能指标以及增效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确保药物临床应用有所参考。

2.4配伍剂量

临床上,应用中药复方配伍时,药物应用剂量直接影响病情治疗效果。正因如此,临床用药时,需要严格把控药物剂量。在用药质量,对复方效量关联仔细研究,

确保药物临床应用有所参考。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充分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对相同病情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配伍比例的作用和效果,精准设定药物配伍比例,确保药效的充分发挥。

2.5物质基础

中药复方配伍在临床上的应用,物质基础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研究中方复方成分能够分析物质基础的作用和本质。在微观角度分析中药复方关系和活性成分能有效阐述复方含义,为中药的合理搭配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3中药复方配伍方法

3.1传统模式研究法

以往对中药复方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通常是从拆方后配合以及整体疗效上进行分析,主要方法分为拆方研究以及全方研究。

3.1.1全方研究

全方研究是将复方配制成制剂后,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其作用主要是对其配方及药理的定量分析。在探讨复方的作用机理和有效物质基础时,要以复方的整体为基础,根据临床的实际疗效,使其发挥其作用。虽然全方试验可以加速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证实复方的物质基础,并将其与临床疗效联系起来,但是在中药复方组方规律进行研究时,全方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

3.1.2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不仅能够明确复方中的一味药物或一种疗法的作用、部位,还可以对其组合的组合和构成原则有一定的规律。运用现代复合药理学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考察方剂配伍,筛选出有效成分,并对其组合进行优化。中药复方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的评估指标必须与其所治疗的病理学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以更好地反映其内在的内在含义,并进一步证实其基本规律,从而为开发中药复方制剂奠定了基础。

3.2现代模式研究方法

3.2.1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

现阶段,在进行中药复方化学的研究时,往往将其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物化学分离分析的方法对复方进行系统的分离。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制工作,主要是为了探讨其质量变化的规律。根据化学组成的变化,探讨了复方中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应以中医传统的理论为基础,注重科学、严谨的药理作用实验。中药复方化学组分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化学成分的分离,应将组分的分离与活性筛选结合起来,并运用多种指标对复方进行种性评价,以更全面、更全面的评价中药的功效。

3.2.2中藥复方药理学研究

而且对现代中药新药的研制,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有明确的现实意义。中草药复方的药理研究应该注重从整体上讲中医的理论,现代药学的研究重点是从微观角度出发,将二者有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中药复方由大到小的辨证统一。另外,将其化学成份与药理作用、动物实验及临床药理研究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其作用机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研究,既能有效地改善中医的临床效果,同时,对于加快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

将中药配伍与临床药物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可用于指导合理用药,避免中、西药的不良反应,指导新药的开发。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药学的相关服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展望未来,中药配伍在中医的临床药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章霞.中药复方配伍在中药临床药学中的应用[J].人人健康,2020(12):120.

[2]范欣生,段金廒,华浩明,瞿融,钱大玮,尚尔鑫,王崇骏,李文林,郭建明.基于古今文献和临床分析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05):574-578.

[3]周桥,付书璠,孙宇洁,朋汤义.浅析中药配伍“十八反”“十九畏”现代药理学及临床运用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58-259.

作者:姚可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量子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机械制图教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