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建构——兼论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振兴”问题

2022-12-26

《中国制造2025》指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 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 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已经到了重要的转折时期, 必须把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作为强国战略的两大支柱。追求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制造业的灵魂, 也是其他行业应例行的精神旨归。“人才振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的首要问题, 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这是我们自身优势的发力, 也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秉承。

一、中国“工匠精神”的文化溯源和新时代的要求

马克思人学理论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它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确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的精神, 工匠的活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而不是一种被迫的异化活动。工匠精神是对人和他的世界的一种超越, 是一种情怀, 是对人自身的创造和超越。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确定。”恩格斯曾经说:“工具的使用是人脱离动物界的第一步, 劳动使人真正成为人。”在时代发展下, 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迈进, 工匠的技艺, 工匠精神的引领, 工匠文化的凝注, 都将成为新时代各行各业的主题, 这是一种追求, 也是一种趋势, 更是一种使命。

“工匠精神”作为华夏民族文明史上恢弘的一笔, 彰显着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卓越伟绩和文化自信, 也是民族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 同时具有历史性和共时性。《礼·曲礼》:“天子之六工, 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工也。工者, 巧饬也。百工皆称工, 称匠。独举木工者, 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据史料记载, 我国的“工匠精神”早在4300年之前已肇始。承载文明史的各类典籍中不乏超绝奇特的工匠故事, “庖丁解牛”“梓庆为锯”“佝偻承蜩”等历历在目。也正是代代工匠对自然的敬畏, 对技艺的追求, 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铸就了我国宏博的物质文化遗产, 也焊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愫风韵, 成就名扬世界的华夏文明。随着历史的演变, “工匠”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发展标志、经济象征、文化标志、科技进步的一部分, 渐趋凝练为迥异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可以说, “工匠精神”是创就文明的根源和依托。从“工匠”到“工匠精神”是对工匠技艺的尊重、对其精神境界的升华。没有工匠无从谈起工匠精神, 没有工匠精神无从谈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韵。工匠对自己技艺的严苛要求, 对精益求精、锱铢必较的追求, 对自身工艺的自信是当代社会所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工匠精神”成为时代性的命题, 被赋予时代性的价值, 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精神引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对此论述可详见本人拙文, 自不赘述。

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 都能以“工匠精神”自居和涵养, 那么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将提升到很高的水平。当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已熔铸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深度理解和高度凝练。从精神层面上看他们是相通的, 这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推崇、弘扬和再缔, 也是一种警示和启发。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身上, 有前辈难以想象的超越, 亦有意想不到的本质精神的丢失, 如敬业精神、专注精神以及对精益求精技艺的不懈追求。各行业似乎都缺乏一种不受外力虏获的内在笃定, 缺乏一种不受利益驱使的自信。工匠精神不是一种顽固不化的“死守”。工匠精神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和保证, 但同时创新不是凭空臆造, 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破与立。因此, 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 秉持“匠心”“匠魂”, 追求行业发展和经营模式的创新, “老办法”变“新办法”, “老路子”变“新路子”。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才环境状况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是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们必须用新思路、新战略、新方式走出新路子。振兴老工业基地人才是关键。

从社会发展来说, 我们不再是传统工业模式时代, 陈旧的生产模式需要改变, 技术理念需要更新, 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我们需要科技人才, 需要新型经营和管理人才, 从制度到文化, 从社会到个人, 从技术到心灵, 都需要“大换血”。“人才兴省”首先要“兴人”, 落到实处的“兴人”。由“走”变成“不走”, 到“不想走”、“绝不走”,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改善人才环境的长久路子。留下人, 才能谈振兴和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说, 对于大环境的评估和考量, 已经“亲情”让位于“生存”。外来诱惑大于本土优势, 生存问题大于情感诉求, 人才自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生存与尊重、机遇与平台、发展与前景无从谈起, 迷茫与缺失感, 会变成人才流失的最直接的理由。“走不了”的不新不精, 理论不新, 技术不精, “饿不死的混日子”状态等, 缺乏发展动力。“必须走”、“走不了”的两级, 使得“人才流失”问题已变成“人口流失”问题。如果从物质层面上说, “走”未必是上策, 从精神层面说, “留下”是良策的话, 会有人选择“留下”, 因为华夏文明的重情重义意识亘古不变。所以, 我们应该看到“情义”“精神”的强大力量。

三、弘扬“工匠精神”的策略研究

“工匠精神”不仅是个人的职业要求, 也是华夏文明精神遗产的一种传承, 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重要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应该充分发掘、弘扬, 这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秉承, 也是我们自身优势的发力。

青年才俊的进步意识是关键

作为新生力量, 远离物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 需要一种追求, 一份执着和坚守。这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抛弃功利, 积极奉献自我, 追求不朽和卓越, 为“中国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力量, 有效地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和发展。

(二) 发挥地区优势, 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曾经的辉煌是一种鼓舞, 感同身受比遥不可及更具有震撼力。老一代的奋斗历程、革命精神, 新一代的创业楷模, 都是生动鲜活的励志教材。雷锋、孟泰都是楷模, 宣传、感悟、升华其他们的事迹, 让新一代感受到老一代的精神。当下的各类评价体系应向“工匠”楷模倾斜, 让“工匠楷模”“技术精英”的意识落地开花。

(三)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中找到自信, 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源泉。匠心、匠才、匠德文明, 从古至今, 经久不衰, 仍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不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文明建设之“工匠精神”构建体系中的地位, 对于深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提升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具有极大的精神引导作用。

(四) 实现创新性思维的传承, 以老带新, 以新易老

“以老带新”, 与工匠传统的“师徒制”异曲同工, 都重在发挥“示范带头”的作用, 发挥“名师”效应。“以新易老”, 年轻人从研学环境带来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 对老一代的影响, 带动改变、改革, 实现突破和创新, 在“互惠互利”中共同进步。老与青, 都要适应转型的需要, 深化理论, 提升实践认识, 在实践中历练自己, 精益求精, 实现教、学、研三者结合, 切忌“闭门造车”。

四、结语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已经到了不得不破与立的阶段了, 若以前是被动的, 那么现在应是“必须主动”。面对人才流失的严重状况, “人才振兴”已显得尤为重要, 空话无效, 需要切实可行的策略。除了政策扶持, 还需要感情、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可以充分发挥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的工匠精神力量, 从根源上、意念上, 留住人, 发展人,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改革才能得以实现。

摘要:中国“工匠精神”, 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一种实践和深化方式, 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彰显。“人才振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的首要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这是我们自身优势的发力, 也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秉承。

关键词:“工匠精神”,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 2016 (20) :28-29.

[2] 李婉芝.匠气·匠心·匠技[N].中国教育报, 2016-12-01 (005) .

[3] 胡长荣.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为企业铸魂[J].企业文明, 2016 (3) :27-28.

[4] 王丹.中国工匠精神探源[J].枣庄学院学报, 2018, v.35;No.172 (04) :120-12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ICSID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机制对中国的启示下一篇: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