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范文

2024-04-03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1篇

1. 普惠金融的缘起。金融的本质职能在于服务 实体经济,金融通过对资源的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 优化配置,提高了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社 会经济发展,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对于盈利能 力强、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其交易成本低,违约风险 小,易于受到银行的青睐,该类客户主要集中于经济 发达的城镇地区,金融资源的供给自然会向这些区域 集聚;而那些缺乏有效抵押物、违约风险高的客户则 易于被银行拒绝,从而失去平等受益金融服务所带来 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这类人群主要为分布于偏远地 区的贫困农民,若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必然导致农村资 金非农化,造成这些地区金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和普 遍的金融排斥。

20世纪早期的实践主要是以“小额信贷”和“微 型金融”服务的方式来开展,并且更多的是以慈善性 质或无偿捐助方式来实现对贫困群体的资助,注重援 助的社会福利性而忽视了其盈利性和财务可持续性,

结果导致大量的小额信贷机构因为资金的枯竭而倒 闭。同时世界许多国家还出现了所谓的援助性贫困 陷阱,援助性信贷善意的初衷并未能结出改善贫困的 丰硕果实。于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认为这种不计成本的援助性金融并不是解决

低收人者贷款难的最佳途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帮 助穷人的首要前提是其可持续发展,一旦失去该前提 援助的意义有限,也就是金融机构在帮助穷人的同时 应注重其盈利性,两者都不能偏废。于是,“普惠金融” 这种包容性的金融服务理念应运而生。

普惠金融的内涵。普惠金融,译自英文“In-clusive Finance",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在宣传国 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其基本含义为:能够以可负担 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 务(姜丽明等,2014)。普惠金融提倡为全社会成员提 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强调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水平和 财务可持续性,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平等性。金融作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经济要 素,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社会个体对金融资源的占有 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其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改善经济 状况的可能性,因此,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应通过 设计一套正义的制度来保障,这关乎整个社会公平的 实现气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金融资源的配置倾向于 富有者,那些有融资需求却缺乏足够抵押的低收入者 不能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结果必然会加剧贫富分化。 针对这种不平等情况,普惠金融提倡为所有社会成员 提供金融服务,而不受身份或经济条件的制约. 盈利性。普惠金融开始注重通过降低交易成 本和控制信贷风险等手段提高业务的盈利性,因为适 当的盈利水平是普惠金融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盈 利性的合理追求并不违背普惠金融的初衷,反倒是对 盈利性的刻意忽视会不利于普惠金融作用的发挥,因 此,注重盈利性乃普惠金融对扶贫理论认识深化和发 展结果。

全面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经营活动的多 样性和劳动力跨部门、跨区域的流动等原因,传统单 一的信贷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低收人群体的金融服务 要求,低收人群体对金融产品提出了多元化需求,全 面性既包括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供给的多元样性,还 体现为金融服务机构的多层次性。

公平性。“公平”的本质含义就是权利平等(单 美娇、邓戎,2014),“人人生而平等” ®,《世界人权宣 言》第一条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 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 神对待”®。公平性应体现在享有社会各种权利、资源 和机会等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平等地获取金融服务 供给,平等地享有改善经济条件的机会。但是现实的 境况离这种公平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金融资源配置 的区域性差异明显,金融资源配置主要集中于经济发 达地区,落后地区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金 融排斥较为普遍,而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又进一步加 剧了落后地区的贫困。尤努斯在《穷人的银行家》中 提到:“穷人如此贫穷,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或懒惰” ,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不能帮助他们扩展 他们的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满足穷 人的贷款需要”,尤努斯更是感叹:“当银行将被认为 是没有信贷价值的穷人拒之门外时,经济学家们为什 么会保持沉默呢?……正是因为这种缄默和漠然,银 行得以在施行金融隔离政策的同时逃避处罚。但凡 经济学家们能认识到贷款所具有的强大社会经济能 量’他们或许也能认识到,贷款确应作为一种人权加 以促进”®。可见,获得公平的金融服务权利,不仅体 现为资金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普 惠金融交易成本与信用违约风险。市场经济归根到 底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乃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 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之一。诚信虽然作为一种非正式 的金融伦理制度,但是其对法律等正式制度作用的发 挥起着不可或缺的互补和促进作用,因为法律等正式 制度不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其所不及之处得靠诚信 等非正式制度来弥补。正如科斯所言即使在最发 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 束的小部分,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习惯、伦理等非正 式规则来约束”®目前,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由中国 人民银行主导,其权威性自不待言,但问题在于:该征 信系统在建立之初就存在重大缺陷,主要体现为信用 数据采集样本存在局限性,征信数据采集范围过于狭 窄,其代表性愈发不足,不能全面反映自然人和法人 的真实信用情况;而导致该问题的根源在于央行征信 系统建立之初,没有把涵盖愈加丰富信用记录的互联 网信用大数据纳入其征信数据采集来源。随着电子 商务一日千里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用记录会更加 全面和详细,而线下记录则会愈发零散和稀少。基于 以上原因,完善现行的征信体系应借助互联网的信用 大数据;同时可以借鉴西方经验,发展市场导向的征 信体系建设,鼓励阿里、腾讯等有着信息优势的互联 网公司加人征信建设市场;此外,还应提高征信数据 的共享程度,降低信用数据的使用成本,最终实现降 低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的目标。

重塑现代金融伦理,重视金融的价值属性。大 部分金融学家坚持“金融学是一门仅依赖于可视事实 的客观科学,它不作任何关于伦理价值的判断”®金 融学的这种“价值中立”原则,导致在金融领域出现各 种道德风险,“没有了人性的一面,经济学就像石头一 样又干又硬”®,尤努斯在《穷人的银行家》中如此感 叹。丁瑞莲则在其著作《现代金融的伦理维度》中指出 “金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2篇

1.1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主体

我们可以结合小额信贷的机构和来源, 将它分为三种类型:其一, 民办或者官民合办的小额信贷项目, 它的主要的资金来源, 就是外国的无偿的捐助, 主要有外国专业的NGO贷款项目, 还有外国无偿资助机构以及一些非营利性的机构等。其二, 政府参与的用来扶贫的小额的机构, 他主要指的是国家通过在财政和扶贫方面的贴息作为资本, 然后利用小额信贷服务等金融产品, 从而达到扶贫的效果, 他主要就是政府进行运作的, 小额的信贷机构。其三, 一些正规的金融机构, 他们主要就是给农村住户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 这些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 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吸收的存款, 一部分是向人民银行再贷款, 从而来向农村住户提供小额的贷款业务。

1.2 信贷供给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在我国农村金融实践中, 规范性的金融机构在信贷供给市场中并不多见, 很多非正规的民间的金融机构却异常活跃。主要是由于一些正规性的机构不能给予农村项目发展充分的资金支持, 甚至在一些地方, 民间的机构是农民进行借贷的主要来源机构。这些机构在缓解农村融资压力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 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绝大多数不受到法律的保护, 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管。

第二, 一些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业务范围的限制, 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融通资金的作用, 因此也无法做到对新农村的建设进行充分的资金支撑。金融实践中这些金融机构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国有粮食和棉油的融通领域, 对其他领域起不到有效的融通资金作用。

2 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农村小额信贷创新与发展

2.1 强化金融组织机构的改革与创新

金融组织机构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全力支持这些金融组织机构的发展, 从而促进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满足农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强化金融组织机构的改革与创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不管是高层管理者, 还是基层管理人员;二是要积极地去拓宽金融业务范围;三是要完善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差异化管理, 根据不同的地区, 对政策进行调整, 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 对不同地区的贷款申请人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四是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 对小额信贷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五是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 我们要抓紧对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 进一步强化其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的主体部分, 同时拓宽其业务领域范围。此外, 还要对金融机构的网点配置进行完善, 然后去拓宽业务服务领域, 进一步突出网点优势。

2.2 进一步创新小额信贷产品

在普惠金融的大环境下, 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进步, 这就要求小额信贷产品要不断进行创新, 以此来满足农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首先, 可以考虑结合一些农产品的周期来对金融产品进行设计。依据现在的规定, 小额信贷的周期通常情况下是一年以上, 这就与农产品的周期脱离了。随着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广, 信贷机构也应该摒弃传统的模式, 根据农产品实际的周期来进行设定。有的产品或者水产行业, 他们的生产周期甚至是两三年,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行业特点推出一些新的信贷品种。其次, 可以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对产品进行设计, 研发多种信贷产品, 从而使得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下去。再次, 要对营销的模式进行创新, 对信贷的程序进行一定的简化, 从而更加便捷的满足农户贷款需求。

2.3 完善农村小额信贷担保体系

对农村小额信贷方面的担保体现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县级以下的政府可以减免一些税收, 或者对这些机构进行一定的财政方面的补贴, 从而支持这些贷款担保机构在乡镇中的发展, 也以此来改进贷款的担保制度。同时也可以建立一些地区性的再担保机构, 然后帮助农村的金融机构来分担一些风险;将农业保险以及农业信用担保与小额信贷进行适度的结合, 从而来降低在种植过程中, 因为天气的原因或者某些意外的事故而给农户带来的风险, 从而促成银行、保险公司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合作。事实上, 我国很多的地方政府的资金并不充足, 所以这些机构并不能完全地依靠政府对他的财政补贴, 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扩大资金的来源。

摘要:在普惠金融服务三农的大背景下, 小额信贷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解决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平衡, 完善金融市场融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主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指出存在的问题, 对供需缺口进行研究, 进而提出创新与发展小额信贷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普惠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和平, 朱卉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金融, 2018 (2) .

[2] 高松, 焦树培.河北省农村普惠金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7 (12) .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3篇

一、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014年互联网金融将业务领域拓宽到农村地区。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 阿里巴巴和京东率先在农村地区开始了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战略目标瞄准农村市场, 不仅使农业经济达到更好更快发展, 而且也拓宽自身的业务渠道, 增加了盈利来源。对于当前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农村电子商务兴起

近年来, 电商平台的发展迅速, 而一些经营电子商务的企业利用拥有的互联网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诸如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阿里巴巴集团, 集团通过对农村地区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 凭借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 结合农民的自身需求, 不断推出下沉业务加强客户黏性, 从而为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提供精准科学的服务。

(二) P2P平台对接农业供应链

在电商平台将发展战略对准农村之后, P2P平台也看中了农村地区的潜在市场需求进军农村市场。对于“三农“金融市场, P2P的服务领域较广, 服务对象多样化, 提供包括质押贷款、抵押贷款等一系列贷款服务。P2P网贷平台凭借技术优势, 可吸引城市剩余资金流入农村, 未来有望成为解决“三农”领域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出路。

(三) 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农村金融“转型

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 在利率市场化和监管创新的情况下, 推进传统经营模式转型、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已是大势所趋。一些传统的金融行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将传统的金融服务向互联网靠拢, 使传统金融服务与互联网实现有机结合, 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 为农户提供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条件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农村互联网及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据《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7年12月, 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1.0%,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5.4%。,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镇地区的一半, 由此可见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建设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在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较少, 金融基础设施缺乏的情况较为显著。据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 在我国平均每个乡镇金融网点的数量仅为2.13个, 其中每个网点服务的人数近2万。再加上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支付工具缺乏大力度的推广, 使得现有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农户的多样性需求。

(二) 农民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当前导致农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缺乏对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匮乏, 对金融知识的宣传不到位, 大部分农户对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于缺乏了解因此存在抵触心理。相对于新型产品, 农民更愿意选择传统的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活动, 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应用普及。

(三)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供小于求

当前针对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正在不断增加, 但却仍然无法满足农户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的需求。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四大国有银行撤并部分分支机构, 在进行撤并时, 国有银行将位于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作为重点, 由此导致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缺失。据中国农村金融协会调查显示, 有30.4%的农户存在贷款需求, 而仅有14.2%的农户取得了贷款。此外农村金融产品种类的缺乏也令农户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互联网金融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对策

(一) 扩大农村互联网覆盖率, 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完善农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可以应给予农民一定政策扶持, 为了降低农户接入互联网的成本, 政府需要对农户进行补贴;此外, 政府应该大力宣传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减轻农民的排斥心理。而中国人民银行也应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更多的经营网点以改善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 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 培养金融意识

各机构可以通过海报、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 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办与金融知识相关的电节目, 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而针对不同农户的不同需求, 金融机构还可以派专人去农户家中进行上门讲授金融知识。还可以建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培训基地, 让农民参与金融活动, 熟悉使用互联网办理金融业务, 亲自体验普惠金融可以为其带来的收益。

(三) 开发针对“三农”的特色金融产品

针对农村普惠金融供需失衡的现象, 相关金融机构应该开发面向农户的特色金融活动, 以满足农户需求层次的多样化。例如互联网金融机构应掌握农民的消费习惯, 结合其实际情况, 提供诸如小额贷款、理财、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还可以将原有金融产品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减少农民从事经营活动带来的风险。

(四) 营造金融普惠性政策环境

政府应给予互联网金融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给予其合法地位, 对非法集资进行准确定位, 建立严密完整的监管体系以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 法律界限必须明确。此外应明确何企业进入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标准, 保证市场公开透明, 鼓励各金融企业自由竞争, 以此让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存在发展的企业都是有实力有信誉的综合企业。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对普惠金融地开展工作。随着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农村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 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并指出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体系发展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

参考文献

[1] 刘颖.浅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策略[J].中外企业家, 2017 (28) .

[2] 彭向升.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6.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4篇

新疆作为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普惠金融的着力。服务农村发展普惠金融是新疆建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担当, 也是向农村地区这片金融蓝海进军的方向。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 作为新兴金融业态模式的互联网金融, 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丰富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种类、创新经营方法, 还可以降低涉农信贷风险, 保障农村信贷供给, 与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高度内在契合性。在此背景下, 本文对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区分行农村普惠金融的对策进行研究。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虽然建行新疆区分行在农村普惠金融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也推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 由于前期建设银行在农村金融涉足较少, 农村客户已经习惯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 要将服务宣传推广到农村, 取得客户的认可难度非常大。

(一) 推广难度大

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和较大的语言文字差异, 农村客户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理解上有较大困难, 在操作使用上更甚, 需要投入人力进行辅导培训。同时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必须研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配备专业人员为不同民族的客户提供服务, 因此会大幅增加经营成本。

(二) 经营收益低

对建设银行而言, 提供每项服务单笔的资金成本较固定, 但农村客群单笔交易额远低于城市中高端客户, 而银行为获得农村客户甚至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 这就致使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银行的收益较低。

三、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区分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议

充分发挥网络金融服务覆盖面广、服务效率高、经营成本低的优势, 以网络金融做好“双小”服务, 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 结合建行现有产品及服务, 建设网络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生态系统, 助推农村普惠金融。

(一) 丰富金融服务种类,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度

1、打造“助农富通”服务品牌

针对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区域政策差异性, 加强客户群研究和客户细分, 依托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政策、政府财政资金补偿、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增信以及动产质押等风险缓释管理, 设计定制化和差异化服务方案, 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 提供以信贷为主体, 包括融资、结算、投资银行、理财、电子商务等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保障农村信贷正常供给的同时提升建设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知名度。

2、借助善融商务平台, 开展电商扶贫

积极对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基地,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农户”“农户+供销社”等合作模式, 引进优质扶贫商户, 采用“扶贫专卖店”的形式开展扶贫商品专场活动, 在全国推广。对于零散的农户产品, 由驻村工作组联合当地政府机构, 集中收购, 在已进驻店铺中发布“扶贫爱心专拍商品”, 通过为农户提供电商综合服务, 扩大扶贫产品销售, 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二) 转变金融服务理念,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

在“互联网+”模式背景下, 要迅速转变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模式, 从“等客户上门”变“送服务上门”, 改变服务方式和服务流程, 全方位提升客户体验。

1、丰富电子银行产品内容

要不断丰富电子渠道的服务种类, 提供包括缴费充值、商旅出行、餐饮娱乐、教育服务、保险医疗等服务在内的综合性的非金融服务, 以方便实现对农村居民消费、娱乐、服务等方面资源的整合;推广“龙支付”产品, 支持商户在手机银行中自助开通“龙商户”, 支持客户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联系客户端以及龙支付扫码付款, 为商户提供二维码支付的新型收单工具。

2、大力推广“小微快贷”服务

建行小微快贷种类丰富, 审批放款流程简便。2018年末建行推出“建行惠懂你”智能获客APP, 集成了额度试算、预约开户、贷款申请、支用还款、指数调查问卷等功能, 具有开放式获客、一站式办理、智能化风控等特点, “互联网获客+全线上信贷业务流程”业务新模式, 无须人工操作。要加大对“建行惠懂你”的宣传力度, 让客户注册绑定, 随时进行额度试算, 降低传统信贷业务门槛。

(三) 拓展金融服务通道, 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

1、搭建“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平台

将裕农通升级为县域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主阵地”, 因地制宜地优选模板、拓点获客, 深化第三方合作丰富服务功能种类, 致力于把“裕农通”服务点打造成“村民办事大厅”, 把益农信息站打造成“建行普惠金融点”, 把活跃商户打造成“新生态聚合点”, 把服务点业主培养成“建行代言人”。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切实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优质、便捷、可得的金融服务。

2、开展线上集约化经营, 提升客户体验

发挥线上营销市场反应快、客户触点广、成本投入小的特点, 开展集约化经营。深化智能触客应用, 探索视频、音频、图文为主的新媒体营销, 运用微信、微博等方式持续开展流量经营。同时, 配合移动终端为无网点的村镇提供上门服务。通过支付缴费等行业场景应用, 培育客户使用习惯,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享受金融服务。健全线上客户回馈体系, 打造满足不同客群特征、适应不同业务场景、拥有丰富互动方式的线上惠客平台, 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

摘要:本文结合新疆发展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通过创新整合和开发提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网络金融,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区分行

参考文献

[1] 梁璋, 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 2013 (7) :47-51.

[2] 杨方, 王晖.浅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网点的冲击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 2018 (29) :125-126.

[3] 中国人民银行吐鲁番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雷加林, 王琳洁.推进新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以吐鲁番市为例[J].金融发展评论, 2016 (08) :70-78.

[4] 张细松, 张玉, 王芳.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研究[J].金融理论探索, 2017 (05) :41-47.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5篇

但自从2012年开始, 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 再加之相关政策的推出, 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出“互联网+普惠金融”的重点行动, 互联网金融其渗透性强大, 同样它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影响十分显著,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减少传统金融在农村领域发展的不足。因此, 我们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问题, 加之互联网金融在其中的作用与带来的问题, 总结得出对策。

一、农村普惠金融现状

(一) 银行物理网点分布情况

我国普惠金融可以分成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的公益性小额信贷, 2000-2005年的发展性微型金融, 2006-2010年的综合性普惠金融, 最后是2011年开始至今的创新性互联网金融阶段。银行作为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主要参与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摘编版中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7年末, 我国乡镇地区的银行物理网点覆盖率提升至95.99%。其中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总额约30.74万亿元, 于2013年相比增长了73.1%;并且银行为约1521万户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相关业务服务, 与2013年末相比较增长了21.7%。此外, 2017年普惠金融客户在大中型商业银行有335个收费项目被取消、商业银行降低了针对普惠金融客户387个项目费用。

银行物理网点不只是在一个农村地区分布不均, 在全国区域分布也不均, 东部地区的物理机构网点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并随着逐年递增, 一些东部地区农村银行数量甚至比可以和西部地区城市相比。

(二) 农村地区贷款情况

农村地区的存贷款状况可以分析出当地农民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程度, 贷款是其中重要指标, 银行需要放贷来营利, 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 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贷款量, 可以推测出该银行经营动力大小。农民在生产农作物过程中, 很多时候需要办理小额贷款, 从全国各个省区的农业贷款数据来看, 各个省区农业贷款月逐年递增, 从区域看, 依旧是东部地区农业贷款余额量大于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农业贷款余额量又大于西部地区。

(三) 涉农主体参与者不断增加

以往农村金融市场参与者主要还是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新型小微企业存在空缺的状态。现如今, 在互联网强大影响下, 参与者层次多样化, 种类形式繁多, 不单单是银行物理网点, 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由以下成分组成:首先是传统金融机构;第二一些三农产业大服务商家;第三是那些不断涌现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第四涉农的P2P平台;五是新兴的互今平台 (列如农分期、沐金农等) , 这些参与者在最初由于时空上的局限不能更好地渗透入农村, 在“互联网+”的“助攻”下, 在时空上的优势明显, 也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以往农村传统金融机构主要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最近几年起来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存在基础设施成本高, 营业网点少且业务单一, 空间发展有局限, 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网点低。由于成本大, 宣传力度有限, 农民获取资讯可能性大大缩小, 使得银行产品收益低等问题, 这些使得越来越多的银行不愿加设农村网点。农民需求大, 但传统金融机构供给少, 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有悖于普惠金融中“普”的原则。

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一) 网络覆盖率低

因为农村人口分布散, 不集中, 金融机构网点分布难以抉择, 这时, 互联网的“自由”优势刚好可以改善时空上的局限。我国在科技扶贫路上一直在前进, 信息收集机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7年12月, 我国网民人数规模达到7.72亿人, 其中我们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网民规模超过了2亿人, 总的来说互联网普及率达55.8%, 其中农村普及率提升到34.5%。而且西部地区农村网络覆盖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农村, 网络覆盖率对于城镇来说依旧偏低,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者, 农民习惯去农村信用合作社或者邮政储蓄银行办理相关业务, 由于经营效率差, 农民排队是常有的事。原因有许多, 比如银行受限于时空, 以致宣传力度低;农民知识水平较低, 对网上银行交易了解程度低, 农村网银开通户数少。

(二) 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层次低

前面提到过农村地区金融产品或者服务较城镇单一, 回看历史, 以往传统金融机构对农民金融产品与服务需求的认识主要围绕存、取与贷款业务上, 这是当时农民主需求所致, 因此金融机构为农民制定适合他们的理财产品的态度消极。现如今, 政府对“三农”问题不断推出利好政策实施, 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民钱包开始“鼓起来”, 收入高了自然对理财的需求也增加了, 这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理财需求与当时金融机构单一的服务相矛盾, 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此外农民很少有外来的金融知识讲解渠道, 无法获得更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信息, 再者农民自身金融知识有限, 使得理财意识稍微薄弱了点, 至今大多数农民依旧只会选择现金业务。农民种植农作物, 或者养殖其实都会受环境影响, 尤其气候, 因此农民其实很需要通过理财来分散风险, 比如购买期货产品套期保值对冲风险。

(三) 农村征信系统不完善, 金融风险控制问题

当前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 系统上缺乏有效的个人信息。中国人民银行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机构, 截至2018年5月底,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9.6亿人, 其中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和其他组织2531万户, 包括全国累计建立信用档案农户数1.75亿户, 近9500万农户获得银行贷款。[4]农村地区信用基础设施太少, 这对建立风控体系不利, 给风险管理带来诸多麻烦。此外, 在以往银行与农民之间借贷对抵押物太过依赖, 然而大多数农民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 这又增加信用风险, 银行也就不怎么愿意借贷给农民, 这就形成银行从农村吸收存款, 却放贷给城镇的尴尬局面。农民在生产时资金不足时会选择小额贷款, 银行放贷少, 造成供不应求。

(四) 农民互联网技能欠缺, 观念保守

现在还是有很多年龄较大的农民对互联网处于保守的态度, 认为互联网是“空虚”的, 看得到却摸不到, 他们认为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物理网点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因此不习惯不愿意使用互联网, 因此这部分人只愿意去金融机构物理网点, 太过依赖物理网点。农民不信任互联网, 认可度低, 网络银行使用率在农村地区极低, 再加上很少有外来金融机构组织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 学习互联网知识和相关金融知识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总的来说以上是个成本与时间的问题。

三、农村普惠金融的对策

(一) 扩大农村网络覆盖率, 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

互联网相较于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地域分布不均的劣势具有时空上的自由优势, 提高服务效率, 降低成本效果明显。因此, 政府针对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低的情况, 应当多投入精力扩大其覆盖率, 同时政府要与相关金融机构、电商企业、通信公司密切合作, 共同处理物理网点的排队长、效率低下、分散不均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以投入农民购买电脑设备补贴, 鼓励他们购买, 科普相关互联网知识, 减少农民对其的排斥, 接受其。并且多投入网络建设, 使得农民从购买电脑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连接起来。

(二) 为农民多多量身打造适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农民收入在增加, 对金融产品与服务需求开始要求多样化层次高。近几年, 农村地区开始城镇化、同时农民也在进行市民化, 这就使得广大农民越多得关注教育、住房、就业、养老等金融产品服务需求, 这是个庞大的消费金融市场, 也将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战场。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考察农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习惯, 利用近几年主流的大数据、量化分析, 尽量减少主管因素影响。结合农村当地农民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针对他们的产品。比如期货在农产品风险上有套期保值作用, 这对于“看天吃饭”的农户来说是很好的投资。现在很多农民主要看重养老、保险、小额理财或借贷等问题, 保险主要集中在生猪和粮食两方面, 但是农民面对最大的问题是“老天爷”——气候, 这是个空缺, 保险或基金可以针对这缺口分析研究设计出产品。相关互联网企业可以将自家产品带入到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 紧扣农民需求。

(三) 加强征信系统建设, 控制信用风险

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路障”则是征信体系, 里面牵扯到许多方面, 农民资产成分复杂, 当地征信设施不完善等等。但随着农民越来越习惯使用支付宝和微信, 他们在上面的信息将会保留下来。我们想象一下, 有那么一天, 这些信息不会白白流失, 一些专门收集此类信息的机构出现了, 那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农民征信记录一部分。作为征信系统主要机构的中国银行应长远考虑, 加强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 与相关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从他们内部收集农民信息, 创造多样化信息采集方式, 加上近几年的大数据、量化分析研究手段, 完善农村地区个人信用评级。最终促成“农民信用良好, 银行愿意贷款, 利率可以适当降低”的良性循环局面, 从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7]

另一方面, 现如今的农村信用社依旧是农民小额借贷的主要机构, 风险要从源头控制, 地方政府建立征信体系机制, 敦促并协助农信社改善相关风险管理制度, 加强授信管理建设, 形成严格相互监督的审计制度。

(四) 培养农民的互联网技能、金融意识

在前面提到的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下, 当地政府应当与相关金融机构商讨合作, 多多设立农民学习互联网的基地, 印发学习的互联网知识课本, 定期组织相当规模的农民参与互联网培训活动, 鼓励农民学习互联网基础技能。针对农民金融知识不足, 地方政府、村委会可以邀请一些金融领域的专家来农村地区做相关金融基础知识演讲, 政府鼓励大家多去参加, 光有理论知识讲解是不够的, 在培训人员的专业指导下, 农民一定动手完成一些网上可以办理的金融产品购买操作, 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知行合一, 使以上措施逐渐使农民习惯使用互联网, 不再过度依赖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自己的金融服务需求可以及时解决。

摘要:随着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于201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 其战略意义近年来逐渐凸显。而作为普惠金融发展重心的我国农村地区, 由于受制于多重因素, 传统金融并未能在农村普惠中发挥较大作用。而受益于“互联网+”概念的兴起, 许多传统疑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决途径, 也给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被呈现了出来。本文基于“互联网+”视角, 从物理网点、农业贷款和市场参与者方面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的现状, 在详细指明当前存在的几项主要问题后, 就相关问题对应地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 杨亮.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运用视角[J].华北金融, 2017 (1) .

[2] 王静.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和误区[J].经营管理者, 2016 (10) .

上一篇:市场经营论文下一篇:工艺实验论文